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中量词多具有形象性,这是追求语言美的结果。量词不仅仅在汉语中承担着表示量的作用,量词还会对它所修饰的事物进行外形等的刻画与描绘。有时是对事物部分特点的描写也有对事物整体特征的描绘。举例如:“一眉新月”“一轮明月”“一钩弦月”同样是月亮,汉语可以用三个不同的量词“眉、轮、钩”来形容。三个不同的量词表示了月亮不同的形态特点,这样直接在量词上体现出区别而且三个量词都极具形象性。这是其它语言不可比拟的。2.汉语量词的感彩。感彩大体上在此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同样是形容人的量词有“个、位、伙、撮等”它们除了表示数量上的区别外感彩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人”中的“个”只是单纯的计量并无褒贬的色彩在里面,也就是是中性色彩的量词。而当我们在使用“位”时,后面的对象多是学者、教授、客人等地位较高,说话者比较尊敬的人。在使用“位”的时候表达了褒义色彩。“伙”与“撮”是偏贬义色彩的量词,在使用中“撮”的贬义色彩更浓,只用于“一小撮坏人、犯罪分子”等,而“一伙人”的贬义色彩会降很多。3.汉语量词的语体色彩。汉语中语体色彩大致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较为正式、口语则更加灵活。“一抹斜阳”“一米阳光”“一届学生”这些都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也可以这样说。相反口语中多用的量词也可能出现在书面语中。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量词对外教学的难点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三、结语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具体的汉语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缺乏真实性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将真实性的汉语材料引入课堂环境,强调有意义的语言内容。3.培养留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会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4.留学生先前的知识和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存在,它追求留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及交际策略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留学生自发、自主的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
(二)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的原则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原则。所谓的“真实性”是指“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课堂学习环境”,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真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一切为语言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材料语言都是不真实的,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者应尽可能接触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和真实的语境,让留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习得语言。2.任务相依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相互依存的原则。每一个任务的设计都依赖于之前任务的完成,这样同一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不同任务构成一个“教学阶梯”,每一个任务都是阶梯的一个环节。3.形式/功能原则。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设计任务应明确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真实的交际中运用。
二、基于任务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例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完成语言任务来习得语言的模式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按照Willis(1996)任务型学习模式的框架,任务型口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阶段、任务环节阶段、后任务阶段。那么,如何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现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呢?在此,我们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新教学模式”的构想,结合实践,以《标准汉语教程》(王国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入门”第二册第十六课“我家在浦东”为例,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口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一)前任务阶段(pre-task)
即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任务型教学法特别强调导入语与任务的相关性。在“我家在浦东”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要设计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去过上海吗?你能区分浦东和浦西吗?你是如何区分的?因为大部分外国学生都有去过上海的经历,因此这几个导入问题的设计更能激发他们交流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中。在前任务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越留学生固有的语言水平和生活经历。Willis(1996)认为,任务的难易度决定学生的注意力分配结果,另据徐琴芳(2005)的研究,任务难度对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度都有影响,任务越难,准确性、复杂度越低。在材料的输入方式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浦东、浦西、黄浦江等图片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减轻认知负担。根据周卫京(2005)和周丹丹(2006)等人的实验和定量研究,视觉输入对口语准确度和复杂度的提高促进作用最大;输入、输出频数对口语质量有影响,能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输入第四遍和输出第三遍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练习的最佳频数。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完成看图片进行对话的任务。
(二)任务环节阶段(taskcycle)
即任务的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作为汉语交际的主体,以结对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语言做事来完成任务。在“我家在浦东”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回答导入式问题进入课文主题后,教师就把预先设计的两个活动安排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是请学生比较浦东和浦西的不同,附带引入上海这个城市和南京等中国其他城市有何不同,上海这座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有何不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掌握的关于描写城市、建筑物特点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法,为他们后来的表达提供帮助。然后让学生采取两人配对或三、四人一组的形式,自由讨论,完成信息交换,观点交换,最后决定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创造性任务等,通过合作或竞争,presentation等形式,描绘出不同城市的特点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别,使之对学生的汉语口语训练朝着“准确、得体、流利、多样”四性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借助教师提供的词汇和表达法,学生在后续的交流活动中比较容易而且愿意展开对话和小组讨论,说明他们已经建立起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自信心。在第一个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第二个任务为计划阶段,保证十分钟左右的计划准备时间,明确提出报告的要求:“我眼中的浦东”。根据Foster和Skehan(1996)的研究,准备时间对不同的任务类型有不同的影响。Mehnert发现,十分钟是提高语言流利性、复杂性的最佳计划准备时间。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准备时间为十分钟。任务的形式为将全班分为三个讨论小组,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各自讨论总结浦东和浦西的特点,要求用例子来说明。经过讨论以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在课堂做报告,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不同看法,也可以根据报告人的内容提出具体问题请报告人来回答。分组汇报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同学都责无旁贷,参与到口语训练中去,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后任务阶段(post-task)
包括对任务的评估和语言提升活动,这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语言使用的最后阶段。首先,教师对学生在前一阶段所做的“我眼中的浦东”的报告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交际策略和语言使用问题上,并对学生陈述中出现的语法、词汇错误作出反馈。其次,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他们去中国不同城市旅行的经历,特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市。这个问题的设计与留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能激发讨论欲望,他们也非常渴求能够与他人分享经验。最后,教师作为陈述者,提出自己对中国城市的看法,学生也纷纷提出见解,形成多个报告题目,如“我眼中的北京”、“我眼中的广州”、“我眼中的南京”等等。这些任务使留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具有生活真实性的语言交际,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的内容。这是汉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宗旨。
三、对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思考
目前课堂中反馈不当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对反馈形成足够清晰、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解决头脑中的认识问题。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反馈的重要性: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谐的师生互动不能仅靠简单的“好”、“很好”这样的反馈语来建立,而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用心去体会并捕捉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并与学生倾心交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恰当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已经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不足。它促使学生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情感性
课堂,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场所,它不同于工厂。因为教师和学生同为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反馈过程是课堂交际、师生互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同样也是与留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它不仅是为了提供正确的答案,更是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如果汉语教师能够关注来华留学生对反馈反应上的情感需要,并努力满足这种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反馈时做到情感上肯定先于认知方面的纠正,保护他们的自信,必定能诱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汉语教师不仅要对留学生多多给予真诚的肯定性反馈,经常性地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以提高其汉语学习兴趣,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体会到温暖,有种归属感。这样就容易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留学生热心参与到汉语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强势力量,应该利用自身的中介地位,保护学生弱势力量的自尊和自信,降低焦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利于将教师的反馈输入真正转化为学生摄入。
三、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时效性
在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是必要的。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来华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不能知道其进展情况,也就不能指望学生会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但同时汉语教师要注意的是,对于开放性问题,特别是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中,教师则可以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足够的讨论时间,不要匆匆做出终结性的评判,要延迟反馈,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
四、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启发性
要保证反馈的启发性,教师需保证反馈的准确性、针对性、选择性和指向性。准确的反馈能使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个人的语言水平。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语言水平,给出具体恰当的反馈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极有帮助。且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做出准确的回应,避免笼统和含糊。再次,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反馈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最后,反馈还要有指向性,反馈就是要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是要强化、修正学生学习内容,总之,教师要通过认可、点评或纠错等反馈信息,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方向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五、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肯定性反馈比否定性反馈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自我满足,后者则会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肯定性反馈语可以滥用。任何的肯定和否定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教师不恰当的反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实践证明,不断发出否定式的反馈已经不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无实质性内容的肯定式反馈也于事无补。因此,要适当使用肯定性反馈和否定性反馈,确保教师反馈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一)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肯定性反馈语
人们通常认为教师肯定性反馈的频率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正比、与学生的学习收获成正比,但事实上并非总能达到这一效果。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仅仅只有有效的肯定性反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从宏观上讲,基于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对于肯定性反馈语,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偏好。教师在使用肯定性反馈语时应恰如其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真诚有效的认可和鼓励,有几点原则:(1)肯定宜明确,避免大话、套话;(2)肯定要一贯,避免心血来潮;(3)有选择地肯定,避免泛泛而谈;(4)肯定要得体,避免事与愿违。具体教学上,目前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反馈多为一种简单的认可,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表现或回答,都只是说“好”、“很好”,这样的反馈会流于形式。低年级的学生也许尚能从中获得一些强化,到了高年级,这种表扬就会越来越低效。学生已经太习惯于教师这种“简单认可”,在接受认可时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成就感。“简单认可”不应该成为教师的自动反应,肯定性反馈应该更真诚才行。有效的肯定性反馈会高度注意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取得和技能的掌握,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努力或成绩本身,而非被“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进行肯定性反馈时必须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进步所在,知道自己已取得的成绩,总结出已有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好”、“很好”之类的肯定话语之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详细点评”或“重复”学生的表述,这都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胜任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对课前演讲同学做点评,既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又让演讲的学生感受到自身表现的价值,有一种“器重”的暗示,课上他/她的注意力将更集中,发言也更积极。而对于不算完美的回答,教师也应带着欣赏性的口吻给予反馈,指出其中有价值的地方。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只要学生做出了努力,如回答问题或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管是否完全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热情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表扬。
(二)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否定性反馈语
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教师可首先对其表现加以肯定、认可,然后再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提供内隐性的否定反馈,委婉地提出建议,尽量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用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如何才能改正,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当然,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进行反馈则是最好的,可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但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变成讽刺,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很有幽默感。教师纠错是语言课堂上不可避免的行为,也是学生评价较高和比较期待的行为。教师不要总是直接提供正确答案,应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和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这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选择有利于其修正的否定反馈形式。对语音错误应选择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纠错方式,即正确示范和让他人回答;对语法错误应选择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即重构、要求重述、引导自我修正和疑问式重复,来帮助学生自主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另外,虽说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给他们及时的指导。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纠错,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影响交际的连贯进行,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因怕出错而放弃参与的念头,使课堂中应有的互动减少。
六、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多样性
“行动胜于言语”。有时,面带微笑、眼神关注、仔细倾听比用词语反馈效果更好。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或走近学生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等暗示、鼓励的方式,可能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应利用好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睛多与学生接触,以一种欣赏、温柔的目光注视学生,讲课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汉语教师还可采取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作业评语中针对当天课上该留学生的表现给予书面反馈。另外,课堂竞赛胜者加分、赠送小礼物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反馈形式。
七、教师反馈需注重个体差异
互联网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得以飞速传播发展,汉语词汇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网络语言从发展到渗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不断缩短,网络新词的出现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因此,外国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形形的网络新词,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这些网络新词,就无法很好的在汉语的语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网络新词的运用不仅仅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和中国当代的很多文化现在有关,如“凡客体”、“淘宝体”在各种媒介上的广泛出现,引起全民模仿的热潮。通过这些现象,可知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从听力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人类在孕育时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外界的声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从研究数据来看,在人类的一般语言生活中,听力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在听力训练时,以为受被动的信息输入、瞬间性的语流、非可视性的声音等众多听力特点的制约,听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众多外国学生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接收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语言的变革也悄然发生,网络新词的大量涌现是语言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并且网络新词从出现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听力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中,编入网络新词增加了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在扩充课程设置全面性的同时,也能让外国学生更积极主动的练习听力。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具有趣味的网络成语,通过英语直译过来的粉丝(FANS)、单挑(PK),结合了英语的语言和意义,使得外国学生更轻易的接受汉语的教学。
(二)从口语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要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比例逐渐增多,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中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练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网络新词在口语的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造成沟通障碍。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缩略,不了解网络新词的外国学生就很难用这类词语进行沟通。网络新词具有生动贴切、形象诙谐等特点,能够激发外国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在日常的交际中很难理解网络新词的意义,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从阅读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
近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写中,经历了从结构教材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将结构、功能、文化三种相结合,综合编写课程内容。虽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断发展,但许多课程内容的更新依然无法跟上汉语的演化,教材的总体水平仍需提高。将网络新词引进课程内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运用性,提高外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汉语运用频率。在语言技能的分类中,听和说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说和写则是输出性技能,注重表达。阅读则是注重视觉性,其基本不依赖于听觉或者说,因此阅读部分的课程内容编写应当注重视觉性。在外国学生阅读汉字时,汉字的众多特点能够在书面上直观的展现出来,因此阅读也是汉语能够被外国学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种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部分课程内同在网络新词的引进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国学生吸收。
(四)从写作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写作作为语言四项基本职能中最难掌握的一项,是指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想法的笔头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检验语言水平的综合标准。因此,写作训练在语言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听、说、读的训练不同,写作的训练主要是提高组织安排语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具有针对性,写作的具体对象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随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应以严谨的书面语言为参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比重增多,网络新词教学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但网络新词的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网络新词作为新产生的词汇,更新速度快,渗透率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引进网络新词时,往往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学气氛死板,外国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问题:1.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系统性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虽普遍入选,但往往都是将一些保守单一、较为陈旧、与日常的现实生活脱轨是词汇收纳进教材中,较新产生的网络词语很难出现。2.网络新词的选用缺乏实际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熟练的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汉语,并能够从事中国的各项社会工作,因此网络新词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设置对外汉语的网络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词汇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以运用为主要导向。而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实际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网络新词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不够重视。因为网络新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一部分教师持有偏见和滞后观念,所以在教学中避重就轻,不够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网络新词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讲教学局限于简单的汉语规范语言,而是要不断更新词汇系统,及时教授网络新词。
(二)对外汉语中网络新词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
为什么要研究汉语言少数民族的教学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其实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首先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少数民族由于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并不会像汉族那么容易。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因此需要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
(二)汉语言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切的事物都是需要发展的,汉语言的教学也不例外。汉语言这门学科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建立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也都有了一些质的突破。如果汉语言想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能够保留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改进。因此对汉语言教学发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汉语言教学自身的发展。也是发展我国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毕竟汉语言教学是了解我国文化与历史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其实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某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对任课的教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少这一环节。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不得不承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经历过汉语言教学的人应该都了解。目前各大学汉语言的教学模式仍很陈旧,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或接受,师生之间交流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充满诗情画意的汉语言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总之,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生动力。让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失去了对汉语言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不精练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内容不精练。汉语言博大精深,相同的一句话如果用不同的口吻去表述,那么含义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有的魅力。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提炼就进行教学,那么很难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掌握汉语言的精华。然而这也是现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会选择全面去讲述,这样使得许多的少数民族的学生找不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
(四)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简单的课本。现如今,信息技术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最新的知识。纯粹依靠课本,不涉猎课外,会使学生接触与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源的空间变得极其狭小。教师本可以通过报纸、多媒体等许多方式为学生们或许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恰好相反。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现阶段汉语言教学的一大弊端。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得原本宽泛的学习变得狭窄起来。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汉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汉语。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汉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们学会汉语,更多的是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简单的只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汉语,可见这一目标并不明确。
三、提高汉语言少数民族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完善评价体系,督促师生学习
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的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汉语言教学在方式方面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的一个方面。要想有一个好的汉语言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要明确,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监督教师的教学执行情况,进而提升汉语言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不断提高;再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上课情况,阶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评,小组评,教师评。
(二)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地位
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案也是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一个有效创新方式。为什么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性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过少的交流,使师生关系紧张。所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汉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要求汉语言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采用分组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从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目标;其次,汉语言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经据典,播放录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化,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提炼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充满汉语言的精华,也是汉语言在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可以完善的一个方面。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如果连篇累牍那么少数民族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一定的精华提炼是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学习汉语言的有效途径;(2)让学生学会思考,汉语言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听,但是若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思考,发挥其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或提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汉语言的精华内容进行提炼是非常有必要的举动。
(四)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资源在广义上指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资源就变得更加宽广。在进行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汉语言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当红的电影。通过电影向学生们传授汉语言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放一些轻松的汉语歌曲。既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也间接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五)制定明确目标,加强教学力度
制定明确的目标,加强教学力度也是更好的进行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设置。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懂得循序渐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