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模式
一、 市场营销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法是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部分原因在于其对硬件环境和配套设施要求比较低,实施起来容易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市场营销的教学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课时及实践基地缺乏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环境中营销个案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传统的理论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生动的现实案例有助于学生摆脱十几年的课本理论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相应地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及互动式学习,分工协作、交流沟通,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离校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有限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的定位。一些教师往往认为这种角色的转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甚至以此为理由而忽视了对教学工作应有的责任,把选题布置给学生,教师就不管不问。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相比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对理论知识的全盘把握,更要有对企业和市场的敏锐观察,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最新的变化及行业的最新发展,而很多教师缺乏这样的能力。
2、案例的选择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既可以由教师亲自完成,也可以在教师的选题范围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际中,常常出现案例选择与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有的案例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气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案例属于国外生僻案例,学生不具有背景知识,不了解国内与国外环境的差别,不能有效地提出策略。有的案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没有消费过,不知道从何入手,例如,奢侈品的营销问题。
3、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
由于我国很多学生从中小学开始,接受的大多是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不习惯案例教学方式,不能积极地投入案例教学。另外,由于有些教师案例教学方式单一,如,只是先讲解案例,而后提几个问题。少数性格外向的同学回答后,就没有其他同学愿意回答。有的教师缺乏评估机制,课堂发言多的也没有激励措施,发言多的与少的无区别。导致一些外向的同学发了几次言后,失去发言兴趣,也不再发言。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应实施的策略
1、案例的选择要具有趣味性并贴近学生生活
目前大学里的学生逃课、对课程不感兴趣、到课不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到课率极低。面对这种现象单纯依靠考勤、点名等纪律约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更加排斥教师讲课。为此选择案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在课堂上能够坐得住、听得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选用学生大都非常熟悉也非常经典的动画片《狮子王》的制作、选材、投放市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在课堂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依靠视觉的强烈刺激更加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消费过的产品案例来讨论,或者他们对于他们来说背景熟悉的案例来讨论。
2、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为提高国际营销课程案例教学效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知识之外,需要了解国际营销活动最新动态和信息,积极参加营销活动的实践和案例搜集,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向学生介绍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另外,教师应积极接触社会,深入企业或公司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与企业家和管理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来弥补自己在理论认识上的抽象性,提高对案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在此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给老师到名校或企业进修的机会来提高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3、加强课堂组织,提高学生参与度
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与积极性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聆听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应与学生角色互换,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引导者,而非主角。教师应该通过适时的评价、有效地组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发言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另外,教师应该抛弃单一的案例教学方式,加入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小组讨论与组间辩论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为他们离校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教师也可把参与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对于学生进行评价,给出分数。
参考文献
[1] 王红姝.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 (3): 28-29.
[2] 齐秀辉.刍议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04, (8): 78-79.
[3] 龙燕燕.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 (3): 80-81.
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拨动学生的兴奋点
有些地理知识,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归纳总结是很枯燥的。如果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再做出一些通俗的、科学的或带有艺术性的讲解叙述,就能使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便可化静为动,化死板为神奇。同时,也能使学生很容易地从生动的直观发展到抽象的思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学习。
在学习“降水的形成”这一内容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和教学设计。
师:“自然界下雨下雪等现象都属于降水。”日常生活中有些现象就类似于降水,比如蒸馒头时――锅盖――(拖长声音,以诱发学生好奇心,强化学生思维动机。)
生甲:“想起来了。馒头蒸熟了以后,如果锅盖掀得晚了些,提起锅盖,锅盖会‘下雨’。”
师:“对。看来咱们有些同学确实善于仔细观察。我带来一壶开水,谁能用手边的东西再来演示‘下雨’现象?”
生乙(抢先上来提水)
师:“小心,小心啦!”
生:(笑声)
生乙:给几个同学的杯子倒了多半杯热水。并说:“赶紧盖盖儿。”
师:“五分钟后,把盛有凉水的杯子和盛有热水杯子的盖儿都拧开,轻轻甩一下,看有什么现象?”(当打开盖子时,热水杯盖下起了“雨”)
师:“热水杯的盖子滴‘雨’,而冷水杯盖子不滴‘雨’,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丙:“热杯子里水蒸气多。”
生丁:“热杯子内外温差大。”
师:“谁能把降水的形成条件来总结一下?”
生戊:“降水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水汽必须因遇冷而凝结。”
师:“非常准确。当然水汽遇冷凝结是凝结在那些凝结核上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想象、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整个身心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德国著名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
二、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出发,给学生向上攀登的“支架”
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图像来作为支柱,特别是运动的图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课例:“冷锋与天气”教学片断团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易凝结成云雨。”边讲边画图。(如上图)
师:“冷锋锋面经过某地时,该地一般会有较大的风,并伴有雨雪天气。那么冷锋过境之前、过境之时、过境之后该地天气又会分别有什么变化呢?注意从气温、气压、天气状况几个方面回答。大家可以分组讨论。”
生:讨论。
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黑板上由左到右标出B、A、C三个点,并在一张较大的纸上,用彩色粉笔勾画出冷锋天气示意图。从一个小组选出一生回答。
师:“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
生甲:“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好;冷锋过境时,有大风雨雪,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又回升,气压降低,天气转好。”
师:“大家告诉我,甲同学的叙述完全正确吗?”
生:“冷锋过境后的天气不对。”
师:“甲同学,你再仔细考虑一下,相信你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准确,请你坐下再考虑一下。”
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一阵春风一阵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秋雨’带来的‘寒’实际是冷锋南下的结果。”
师:“愿老师的爱是春风,令同学们沐浴在春风之中;愿老师的爱是秋雨,令同学们的疲惫荡涤而空。”
生:掌声热烈。
掌声是对这堂课良好效果的一种信息反馈,掌声更是师生心灵的默契与交流。
三、真正让学生身体“动”起来,使学生在乐趣中认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转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以激发起教学热情。
先布置学生仔细阅读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内容,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地球的公转。一位当太阳,一位当地球并绕“日”公转,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的公转”状态。在演示过程中,不断有同学喊:“方向错了”、“地球应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地球应是斜着身子转的”“地球公转轨道应该是椭圆形的”、“公转速度应该有规律地变快、变慢。”经过不断纠正,在热烈的气氛中,演示获得了巨大成功。
师:“斜着身子真够为难‘地球’的”。
生:开心大笑。
师总结:“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绕日公转,其轨道就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慢。而且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标》(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主要价值体现在:“⑴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⑵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1]可以说,任何物理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物理实验这个坚实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教材中实验资源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实验探究是在浪费时间.有时候,教材中明确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也被“缩水”成了演示实验,甚至变成了观看实验视频,至于教材中每一章节后面小制作、小发明更是成了师生眼中的“弃儿”.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依照教材步骤进行“模仿”,所谓结论归纳也是“假象”背后所结的“涩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期望找到适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方案为例,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以期对将来的实验教学有所增益.
2对探究活动中三个重要环节教学策略的探索
21猜想假设科学有据
众所周知,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指明整个实验探究方向的“灯塔”.任何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形成都是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抽象概括.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引导学生重温先哲科学探究的过程.换而言之,科学的猜想假设就是顺利实施科学探究的“凤头”,唯有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符合所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才能成槲锢砉媛山ü骨坑辛Φ摹敖攀旨堋.
笔者在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部分内容教学时,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两个不足之处.其一、从标题明确了该实验应为探究性实验,但按照教材实验方案来看,却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只要求学生按照所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探究”.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方案缺失了本实验活动的探究性本质.其二、教材中实验方案直接告知影响杠杆平衡条件的因素,缺少了探究活动中的最重要一环――猜想与假设.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笔者现将自己对本实验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如下,与同行一起探讨.
教学片段1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用杆秤称物体重量吗?(展示杆秤实物,如图1所示)
生:见过.在市集上小贩常用它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是你们想过在用它称物体时,它实际上相当于什么?
生:杠杆.
师:是的.若将重物对秤钩的拉力看成动力F1,则秤砣对秤杆的拉力属于什么力?常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生:秤砣对秤杆的拉力为阻力,常用F2来表示.
师:杆秤的支点又在哪儿?
生:在提纽处.
师:可是,许多杆秤有两个提纽,难道一个杠杆可以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支点?
生:我看见过小商贩提距秤盘较远提纽无法称物重时,常改用靠秤盘较近提纽进行称量.我想这两个位置不同的提纽可能是杆秤两个不同大小量程的悬点,也可以看成不同情况下杆秤的两个支点.
师:回答非常的棒!老师为你点赞,你平时一定是一位爱观察、好动脑的小家伙.
师:现在,老师将重物的质量再增大一些,物体对秤杆的拉力也就增大,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是否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生:不能.
师:这说明了秤杆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生:与力的大小有关.
师:若将所悬挂秤砣的位置向左或向右移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秤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师:若用手指推动悬挂秤砣细绳,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杆秤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秤杆的平衡也可能与力的方向有关.
师:若只调换不同的提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秤杆的平衡还与支点位置有关.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杠杆的平衡不仅仅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也与支点的位置有关.然而,力的三要素直接决定力的作用线,且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决定了杠杆的力臂大小.因此,杠杆的平衡可能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外,还与它们所对应的力臂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上面的设计方案可以避免教材中生硬的灌输式将杠杆平衡影响因素强加给学生,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采用问题引导与演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功的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杠杆平衡影响因素的科学猜想,也使他们深刻体验到科学猜想是有证可查、有据可依的.
22探究过程切忌以“偏”概“全”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凸显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不能为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方便,以特殊情形代替普遍行为,这样得出来实验结论将缺乏说服力,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需要层层递进,教学生以严谨求实之风,[2]通过真实的探究活动,为实现探究目的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此过程可称为探究环节中的“熊腰”.
笔者在利用教材中实验方案组织教学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教材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连弹簧测力计也不使用,直接在杠杆两边悬挂钩码,只改变钩码悬挂的位置或数目,经过一番“热烈”的探究活动之后,最终也得出所期望的结果.
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诸多弊端.其一、不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甚至会错误引导学生把力臂当成杠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成为了正确理解力臂概念的误区.其二、存在以“点”代“面”之嫌.教材中所设计三个步骤,同属于一种特殊情形,即对杠杆作用力垂直于杠杆自身且动力、阻力分别作用于杠杆支点的两端情形,具有典型片面性.基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笔者将自己所设计实验方案呈现如下.
教学片断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若按照教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之前为什么需要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
生:为了使杠杆的重心位于杠杆支点的正下方,防止出现杠杆自身重力及对应力臂对杠杆产生转动效果,便于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师:调节时又有什么技巧?
生:我认为应该和天平的横梁平衡调节方法相同.杠杆哪端高,平衡螺母向哪端调节.
师:回答的真好!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这又是什么目的?
生:便于通过杠杆上刻度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师:没错,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形.若老师改变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怎样变化?拉力所对应的力臂有变化吗?
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它对应的力臂也变小了,并且它也不在杠杆上.
师:若将弹簧测力计悬挂位置和钩码位于杠杆支点的同一侧,且保持它对杠杆拉力方向为竖直方向,能否正常进行实验?
生:可以.
师:若只改变弹簧测力计对杠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吗?所对应的力臂是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所对应的力臂将变小.
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数据及时填写在自己所设计的表格中.如下表1所示.
设计意图:笔者从物理规律具有普适性的角度考虑,将教材中实验设计由特殊证改进为全方位探究,体现了物理规律的建构是源于实验多角度、全方位科学探究的结晶.而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系列螺旋上升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逐层解答,拾级而上,[3]最终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
23规律建构注重科学方法
在进行物理规律建构时,往往是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得出的,其中常见的科学方法有:和差方法、比值方法、乘积方法、公式变形法、图示方法等,而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数学应用的物理思想方法.[4]在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本探究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时,笔者是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片断3“杠杆平衡条件的建构”教学实录
师:对于实验数据处理,一般利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较为简单的和、差、乘、除进行尝试,很多情形下能够找出它们之间关系.
师:若从和、差角度考虑,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你们会作出哪些猜想?
生1:F1+L1=F2+L2
生2:F1-L1=F2-L2
师:同学们,但是力与力臂是完全不同两个物理量,他们能够进行相加减吗?
生:不行.
师:很显然这两种猜想是错误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乘积、比值等方法去试试?大家又会作出哪些猜想?
生3:F11L1=F21L2
生4:F1L1=F2L2
师:没错,上述猜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尽管两个物理量的单位不同,通过比值或乘积关系可以将单位约去.
师:然而,这仅仅是猜想,还要结合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它们是否成立.
生:将实验数据带入猜想公式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上面第4位同学猜想是正确的.
师:是的.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总结归纳出这一规律的,即为杠杆的平衡条件,又名杠杆原理.
师:若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还会发现: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和阻力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什么类型杠杆?
生: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属于省力杠杆.
师: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动力和阻力又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什么类型杠杆?
生: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动力大于阻力,属于费力杠杆.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不过还有一种情形,当动力臂恰好等于阻力臂时,动力也等于阻力,属于等臂杠杆.
……
设计意图:物理规律的抽象概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对已有知识的灵活应用,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既可以从较为简单的和差、乘积、比值及正比、反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也可以从特殊情形过渡到普遍规律演绎推导,以求实现实验探究的最终目标.同时,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使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自然而然的得出杠杆不同类型的分类,这区别于一般先结论后应用分类教学方案.
3结束语
高效的物理课堂必须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验探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有效建构.[5]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巧妙的借助生活情境加以引导,努力处理好探究活动的科学猜想环节,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力争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以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董子贵巧铺垫重实验抓住本质是关键[J].物理教学,2013(1)39-40
[3]吴志明递进式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物理教师,2015(1)33-36
什么是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习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既容易操作,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战场,让课堂焕发素质教育的蓬勃生机。
一、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策略的原则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写。在编写学案的时候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要严格地根据课标的要求来进行,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以利于他们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为原则;
第三、层次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一定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要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同时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整体框架: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训练】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尖子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学案”的形成过程
(一)在集体备课时(单独分配任务、大体研讨内容)[第一次集体备课]
(二)第一次个性化备课:
主备人在平时认真备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然后交给备课组长、学科负责人检查。
(三)第二次集体备课和第二次个性化备课:
在集体备课活动时,集体讨论并修改完善通案和个案。
(四)第三次个性化备课:
上课应用前,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个案,在上课后进行课后反馈的书写。
(五)装订上交:
每周五按上课次序装订,由备课组长上交到教导处。
(六)检查评比:
由备课组长检查通案的数量、个案的质量,并写好检查记录和总结。
(七)整理归档:
形成个人管理档案袋(将个人备课归入个人档案袋)和教务管理档案袋(将集体备课记录、通案备课检查、评比记录等归入教导处管理档案袋)
四、“学案”的使用要求
由于“学案”的编制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课堂态势也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一)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但“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练习。“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做案例、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评讲时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点、重点、关键点提问、追问、反问。
五、“学案”实施效果
(一)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具体内容。
(二)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四)能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并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且能及时改进。
一、充分准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准备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和学生的学习准备两个方面。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是选择和编写案例,并针对特定案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提示。教学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深入社会,搞好调查研究。条件许可时,也可组织学生一同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案例资料,精心编写案例。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案例最主要的来源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文献资料,根据教学需要来挑选与编制。选编案例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案例应具有客观真实性,即使是虚拟部分也不应虚构,要有现实基础。二是案例应具有时代性,少用大家已知的历史性案例。如果需要选用历史性案例,应注意变换视角,挖掘新意。三是选编案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避免选用缺乏理论指导的案例,防止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牵强附会。四是正面和反面案例相结合,以正面案例为主,反面案例为辅。五是案例应兼顾学生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三个因素,注意主题突出、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在案例选定之后,应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提示。教师的提示应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做到引而不发,并要提出自学、讨论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准备主要是自学案例材料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和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情节,分析所联系的理论和原理,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好发言准备,为课堂分析讨论打下基础。
二、深入讨论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是“群言堂”,与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教学案例,是对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讨论案例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问题。组织案例讨论可运用如下策略:一是提出讨论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也有其共性的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共性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和思考其他同学的意见,虚心向同学学习,积极接纳同学的正确意见。二是营造和谐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又要注意平抑气氛,化解矛盾,防止因学术争论影响学生的情感交流。三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讨论,避免“个别学生包场”。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激发他们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四是示范引路,避免“冷场”。讨论案例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讨论时,先请准备充分的同学登台介绍自己的分析情况,作为课程讨论的引玉之“砖”,然后再请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不同观点的交流和争辩,展开双方和多方的探讨。学生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取得对课题内容的良好认识成果。五是避免“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这样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发言过程中,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六是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个别教师往往责怪学生“启而不发”,少数学生也确实存在“不爱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因此,案例教学还应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技能。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善于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分析讨论应以事实为根据,言之有理,语意准确,条理清晰;训练学生善于维护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和善于与人争辩,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与不足,并使其结论更趋合理和完善。
三、科学评价是落实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