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美操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体育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54-01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以健美操教学为例,在健美操的课堂教学中,本人通过“五个环节、四步转换”的教学设计来一步步通过“最近发展区”的。
1.广播操导入,寻求规范
通过分析教材,笔者认为广播操中有一节“胸部运动”与本课学习内容的主要动作是匹配且一致的,因此,本人以这节学生非常熟悉的“胸部运动”来导入。在广播操音乐的伴奏下与同学们齐做这节操,通过自身动作的幅度、力度等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熟悉的广播操的美感,然后,通过语言提示、具体的动作纠正来使学生对动作姿态在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到位。
2.变换音乐,强化刺激
通过“同学们,刚才我们的广播操做得确实很好,我们换一种音乐,还会做得这么好吗”的引导语来实施第一个强度刺激,也就是“音乐的转换”。在原有动作规范的前提下,使学生适应节奏的变化。通过节奏性强、动感的音乐让学生跃跃欲试。虽然一样的动作,但音乐变了,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的努力,一样可以把“胸部运动”完成得不错。
3.变换动作,感受新意
通过“同学们,刚才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我们一样把动作做得很好,那么,既然音乐能改变,我们能改变动作吗”这样的引导语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演示下,使学生们按照设计意图,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变化,形成本课“健美操”的部分新动作,得到新的技能发展。
4.变换风格,体会变化
在学生经过音乐和动作的转换两个强度刺激后,让学生稍做休息的同时,用一种闲聊的口吻“同学们,我们看到过别人打太极拳吗?哪位同学能出来比划一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刚才动感、节奏稍快的健美操动作向太极拳动作过渡。对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新异刺激。师生共同比划、体验太极拳动作后,言归正传,引导学生在前两个转换的基础上,用健美操的节奏来完成刚才比划的太极拳动作,实现了第三步动作风格的转换。让学生们在疑惑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恍然大悟中掌握相关动作技能。
5.融会贯通,逐步升华
在上面的“四个环节、三步转换”中,既有教师的教授,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以及组内的交流演示,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教师的提示下,也能够明白本课的教学过程。这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一种拓展的思路,对学生来说,可能比学会一套健美操本身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的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对受教育者的认识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有一个实在的了解,在上面所列举的案例中,分析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这就是教学的起点。
2.创设一定难度的递进阶梯
教学的指向应是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但这种发展水平如果仅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那么从科学发展观来说,将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追随发展,而要的是引导发展。所以,关注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是必需的,要通过种种的组织形式、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走在发展之前,通过教学来引导发展,使原来的潜在发展水平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在健美操的教学中,从一节广播操入手,这是学生们能够信手挥成的,然后通过提示动作的规范、音乐的转换、动作的转换、风格的转换、两种风格动作的融合等几个适宜难度的阶梯,使学生不至于失去兴趣,而是在适度刺激学生“跳一跳”的前提下使学生“一步步地摘到桃子”。最后,学生不仅学会了健美操的动作技能,而且学会了创编它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拓展思维。
3.教学干预应有实效性
在实践中,学生的“学”是一种不断地构建“自身”的建设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他们“自身”的建设而实施的一系列干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灵活地使用各种不同的干预措施,科学选用讲解、启发式的提问,形象的示范,相互间的讨论,个人的自主练习等不同的干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内化自身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干预的形式也应该逐步更新,逐步把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使其能够自己确定下一次的发展。当然,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要求的。在健美操的教学案例中,笔者开始就是求实地运用一些提问引导、示范来干预学生学习行为的,在一层层递进中逐步把学生引入“要学”“想学”的佳境。总之,教师要明确教学干预就是为了使学生迅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进一步获得新的发展,形成下一个“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1 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分析之一。(1)教学对象:预备班级男女生。(2)教学主题:“热爱祖国、美化家园”。①把爱祖国化为实际行动,练好身体,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②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美化家园,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3)教材:①耐力跑;②韵律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③游戏“绿化祖国”。(4)教学目标:①进行耐力跑练习,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②进行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活动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5)教学内容:①准备操和热身跑;②呼啦圈自主练习和创想练习;③曲线耐力跑练习和传授跑的技术;④毽子自主练习、毽子投掷练习和绿化祖国的游戏活动;⑤集体舞“我们的祖国是花园”。(6)教学特点。①在思想上,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通过活泼欢快的“绿化祖国”的游戏活动,把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中,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教育;②在目标上,注重把主目标――耐力跑练习放在第一位,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放在第二位;③在内容上,注重把主教材练习放在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次教材融入主教材之中,教学内容主次分明;④在组织和方法上,注重按照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要求,组织和安排学生自创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小组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观念和意识。
1.2 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分析之二。(1)教学对象:初三年级男女生。(2)教学主题:“弘扬民族体育,振奋民族精神”。(3)教材:①少年拳第一套;②障碍接力跑。(4)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少年拳第二套动作;②进行障碍接力跑练习;③培养自锻能力、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5)教学内容:①报数击掌游戏、队列变换操和自编韵律操;②复习少年拳第二套1~8节动作和学习9~12节动作;③前滚翻、过独木桥、跨越障碍练习;④障碍接力跑。(6)教学特点。①在思想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精神的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把传统体育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教育;②在目标上.注重通过主目标――复习和学习少年拳套路技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③在内容上,注重主教材与次教材――障碍单项练习相结合,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施教;④在组织和方法上,注重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采用学生自学、自创和自练的教学形式。主教材的学习中,配上了“大中国”的音乐。次教材进行了教学场景的设置,以求营造与教学相一致的氛围,如绘制了两张黄河波浪图,放置活动场区内,联想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配置“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陶冶了情操,烘托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分析之三。(1)教学对象:初三年级男女生。(2)教学主题:“众志成城,筑堤抗洪”。(3)教材:①实心球;②障碍跑;③保健知识和技能。(4)教学目标:①进行实心球练习,发展力量素质;②进行障碍跑练习,培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③进行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初步掌握包扎和搬运等方法。(5)教学内容:①原地转法、齐步走、左右转弯走;②抢救伤员游戏;③实心球操;④实心球传、接、抛力量练习和实心球“投石筑堤”游戏;⑤障碍跑和障碍接力练习;⑥按摩手法、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练习。(6)教学特点。①在思想上,重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园的教育,教育学生在国家遇到危难和困苦的紧要时刻.要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树立了生活内容的体育观,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保健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抗洪救灾”的主题教学之中。②在目标上,注重围绕实心球练习,将主目标与次目标相结合,做到两者兼顾,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③在内容上,安排了与主教材相关的实心球操和用实心球做“投石筑堤”的练习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起来。④在组织和方法上,强调组织的严密性和队形编排的多变性,并采用队列操练、抢救伤员游戏、实心球“投石筑堤”和障碍跑等教法,使学生既得到了腰、腿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又得到了抗洪救灾精神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能够选择与抗洪救灾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教法,没有生硬地、机械地去迎合抗洪救灾的教学主题。
1.4 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分析之四。(1)教学对象:初二年级女生。(2)教学主题:“一家亲、盼团圆”。(3)教材:①木兰拳;②接力跑;③体育舞蹈。(4)教学目标:①进行木兰拳练习,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②进行接力跑练习,发展速度素质;③进行体育舞蹈练习,培养形体美和审美素养。(5)教学内容:①队形变换练习和健美操练习;②木兰拳视听演示和模仿练习;③木兰拳练习;④香港站――澳门站――台北站――北京站开小火车游戏练习;⑤向香港朋友献花的接力跑游戏练习;⑥华尔兹舞放松活动练习。(6)教学特点。①在思想上,重视形势教育,让学生都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并激发爱国和爱生活的热情。还重视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要求贯穿在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美和生活美的审美情趣与素养;②在目标上,注重主目标――木兰拳技能学习,在练习中,把对体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表达出来。同时,把次目标――接力跑练习与教学主题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审美教育之中,寓形势教育于体育游戏活动之中,从而也把教学主题凸现出来;③在内容上,将次教材――接力跑和体育舞蹈的选择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④在组织和方法上,注重在小场地――篮球场上进行队形变换和队形编排,简捷整齐。借助了花扇、电视录像和标牌等器具,采用了开小火车游戏和接力跑游戏等教法,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欢快热烈、井然有序的游戏活动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
2.1 主题形式教育法。(1)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一个思想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教学方法:①在课的设计时,选择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如《抗震灾,迎国庆》;②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教材,并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③紧扣思想品德教育主题,结合教材性质和特点,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学方法;④进行教学场景设计,制作符合主题需要的彩图和道具,烘托教学主题和为教学创造条件。
2.2 榜样教育法。(1)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选定一名表现出色的同学作全班的榜样,开展“学习榜样,争当先进”的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2)教学方法:①把全班分成四――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代表来担任小组长;②教师向每位小组长提出注意的问题和基本的要求,尤其是要求他们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好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活动,因为,这对能否产生教学效果至关重要;③教师向全班或每个小组宣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和学生打成一片,随时随地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并进行教学指导和监督。
2.3 为人师表教育法。(1)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语态、仪态、气质和精神面貌等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当体育教师表现出严谨的教风和雷厉风行的举动时,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加以效仿。(2)教学方法:①穿着得体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精神要十分地饱满,带一种严肃而不失活泼的神态,步入教学场地,首先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②在教学中,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语气要谦和、平稳。口令要干脆、响亮。举动要迅捷、稳重。处理问题时,要有条有理、有勇有谋。做动作时,要有力度、有神采,有时要有刚有柔;③在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去感化和影响学生,做到不说粗话、脏话,举止文雅等。
2.4 表扬与评比法。(1)教学思想: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开展评优创先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2)教学方法:①在教学中,对表现较好的小组和个人,应及时地加以表扬,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思想觉悟;②通过开展比、学、赶、帮、超的体育学习竞赛活动,在课的结束部分,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用自己制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流动小红旗,以此进行精神奖励;③下次课再次评比,依此类推。
3.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评价方法
3.1 评价原则。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二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四是课上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五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2 评价内容、指标与方法
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情况评价表
序号评价内容(权重)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ABCD得分
Ⅰ学习目标(20%)教学目标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道德的要求。20161210
Ⅱ学生表现(40%)
课堂常规(20%)遵守课堂常规,上课积极、认真。20161210
体育道德(20%)遵守体育规则,上课互帮、互助。20161210
Ⅲ教师行为(40%)
为人师表(20%)行为举止,师德表现。20161210
德育施教(20%)体育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20161210
合计
[参考文献]
[1]孙辉.体育教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中运科报会论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2]孙辉.中小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材教法研究(中运科报会论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数字化教学
一、当今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学倡导教授学生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示范动作要领,学生模仿练习,加上相关的分解和辅助动作进行练习,再组织学生完整练习整个动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时还过分重视竞技因素,或仅仅为了完成各项测试任务,学生很难对体育感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体育课堂发展的实质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数字化教学的运用形式
对于体育课而言,数字化形式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1.网络课。在网络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需要,讲解一些关于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体育图片、比赛视频、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各类多媒体文件,给学生直观感受,让他们去了解体育,热爱体育。2.课件的使用。在体育室内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乐、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让教师单一的讲解变得更具有内容性、针对性。尤其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吸引他们眼球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动画,让知识从他们喜爱的动画口中呈现,远远要比从教师单一的讲授中学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据了解,一般小学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等。这样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对自己的专项教学比较熟练、讲解示范到位,学生掌握得较快;而对其他项目很可能就掌握不够好,讲解示范差强人意,课堂学习效果一般。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涉及较广,教学目标也较多元化,并不会因体育教师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除了加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应用数字化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你对足球运动技能掌握不够,就可以通过网络及其他方面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课上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当学生在课上看到那些优秀运动员标准的运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时,就会激起学习的热情,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有些运动项目受到各项因素的限制,比如,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体育教师年纪大了就很难按照标准动作要求做到正确示范,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数字化教学,课前收集资料,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可以看到完整的、正确的技术过程,学生掌握动作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数字化教学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练习体育技能,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体育教学大多数内容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数字化进行教学,可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广播体操教学时,可以运用电脑或电视播放广播操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边看边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既直观又形象,而且正确。这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在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口令,学生按照音乐口令进行练习,教师可以边检查边纠正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再如,在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解、示范,还是讲解、示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如果体育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案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真钻研体育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在自己的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正确、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十年的成果之一,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自身完善和价值体现的必然趋势。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状况,无论是培养教师的高校职前教育,还是一线教师的职后(在职)教育,均在不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然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效的过程,如何在现有的机制和条件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体育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全市26所高中及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
2.研究方法
以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为载体,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发现与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并对研究过程实施监测与调节。既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又使研究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立制度,集中学习,提升理念,达成共识
(1)建立教研会双月例会制度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体育教研员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关系着一个地区课程实施的方向及实施的深度,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各校实施新课程的动态,制定了区县体育教研员双月例会制度。几年来共组织了十多次活动,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着力研究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会后有实施情况反馈。这样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的活动,提高了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能力。同时,推出理论学习读书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提升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打好理论及人力资源基础。
(2)建立体能测试及竞赛制度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为了确保体育教师的体能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市教研室每年组织“市区中学体育教师体能测试及竞赛活动”,测试分竞赛组(35周岁以下)、达标组(36-45周岁)、参与组(46-55周岁,女教师46-50周岁),每人每年测6个项目,对每个教师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评奖,将结果公示并反馈给各校,至今已延续15年。
(3)建立教案检查制度
自1998年起,市教研室每学期都组织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教案集中会查,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各校体育教研组长根据要求,逐一互查教师教案,写上简评,打上等级,盖上特制的教案会查专用章。最后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师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多年来,对备课特别强调了教材的选择、重难点的定位、教学法的设计、运动负荷的把握(每课必须含课课练)和教学反思的撰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建立教研活动出勤及质量统计反馈制度
市教研室每学期对各项教研活动情况即参与教研活动人数、参与活动质量(如对听课、评课人员发言记录、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公示结果,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及活动的有效性。
2.创设条件,拓宽技能,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1)教师原专项调查
课改之初,为了适应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求,找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市教研室对全市26所高中教师专项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26份,受调查教师156人,回收26份,有效26份。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在个人专项上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上教师专项过于集中。在被调查的156名教师中,田径专项66人,占42.3%;篮球41人,占26.28%;排球、足球各13人,各占8.33%;其他专项所占比率较小,如乒乓球1人,游泳1人,武术5人,羽毛球无专项教师。而现实情况是:高中田径必修模块修完后,很少学生再选田径作为选学模块;选择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者较多;而游泳作为必备技能之一,只有1名专项教师。二是教师专项地区性差异问题。如A区85%的教师均为篮球专项,而田径作为必修模块,专项教师只占教师数的10%。
(2)教师第二专项培训
①教师第二专项选项调查。由于我市高中教师专项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采取限制性选项的方法。为了优化教师专项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选项学习机会,我市提出了发展教师第二专项方案。结合各地各校教师专项特点,开展教师第二专项问卷调查。保证选项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技能深度。问卷还选取了能胜任培训教练之职的教师,以解决外请教练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了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辐射面,减少培训成本,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我市教研室及时调整了研究规模,要求各地直属初中和职业中学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本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5份,全市共554名体育教师参与了第二专项选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理论知识的23人占12.7%,此为高中必修模块,所选者皆为高中教师;选田径选项的36人占19.9%,此选项结果以第一专项调查时篮球专项居多的地区人数最多,17人占田径总选项人数的47.2%;选足球和韵律体操的有很明显的性别特征,足球全部为男教师,韵律体操只有3名男教师;选择体育舞蹈、跆拳道人数明显超过了网球,各校也是在兼顾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下选的,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选羽毛球、乒乓球的人数偏多,分别为74人和83人,分别占13.36%和14.98%;这既与项目的普及性有关,更与学生选项结果呈正相关。
②培训方法及周期。根据选项人数多少,确立各专项培训班,羽毛球、乒乓球因人数较多,均分成两个培训班。由市教研室集中全市优秀教师力量,聘请专项辅导员,制定好专项培训计划;以大市与各辖区集中培训相结合,再辅以校本培训与自学的方法,在四年内,使每位教师在第一专项基础上形成个人第二专项,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探索途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实施学科知识更新计划
在信息快速变更时代,很多在高校习得的体育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为了让教师始终拥有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启动了“体育知识更新计划”。利用教研培训时间,有计划地在每学期开设专题知识讲座,用三年时间,将各项体育知识更新一遍。从2006年至今,已作了“田径、篮球、体操、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棒球、网球、跆拳道”等十多个专业讲座,以及“如何备课、说课与评课、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急救知识”等专题知识讲座,不仅有效更新了旧有知识结构,一些新兴项目的介绍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
(2)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以省重点课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依托,以地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研究。改变以往一个人上课,少数人评课的现象,努力提高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常规教研活动,推出了“校际间同课异构”活动,即以各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推出代表组内最高水平的精品课,进行校际间教学展示活动;使每次开课都成为一次提升组内整体实力的过程。
从有效性出发,在课前对听课任务进行分解,即以学校为单位,在全面听课的同时,各校各有侧重。如A校着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评价;B校关注教学法的运用;C校关注场地器材的使用;D校关注教学组织形式;E校着重关注运动负荷等。评课时,上课教师要说明组内备课的困惑、重难点的确定、选择教学法的依据等,评课时大家有话可说,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研讨氛围热烈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开展多层面学科竞赛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国家、省、市教师各类竞赛,如基本功(含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说课、上课等)、体操类教材教学评比、说课评比、论文及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做好基础选拔及竞赛过程的裁判工作,将竞赛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发点,以赛代培、以赛代研,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开展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科研一体化发展途径初显成效
(1)明确了专业化发展目标
在市及各区体育教研员的引领下,我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课改初期的茫然不知所措,逐渐进入了清晰明朗阶段,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增强,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均制定了具体的学校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赢。
(2)享受专业化发展成果
以省立项课题《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为抓手,利用我市教科研人力、时间、资源等优势(如:市教研室规定每周四上午是体育教研时间,各校教师均不得排课等),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第二专项,有效地保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度及其效率,并将成果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同时,各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多个研究型团队,培养了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四年来,在全国、省级等赛课活动中,有6人次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在省录像课及省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名列全省前茅。更有二十多位教师相继走上了学校及教育局领导岗位,为提高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制度是效果的前期保障,通过长效系统地学习,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多方创设条件,拓宽技能。立足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需要,努力创设培训研究条件,全面拓宽体育教师技能。第三,要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内环境。通过各级各类竞赛、观摩、培训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更宽广的路径,在学科内或跨学科寻找体育专业教师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的共享。第四,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充分结合了教科研的现有优势,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位运行和高位发展。同时,发挥团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学校、地域体育特色,成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幸福感。
建议: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之一,希望各级部门能引起关注。同时,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师主动发展愿望与专业发展的引领问题,仍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今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希望能得到同行们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研究方法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钟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M].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05.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模式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37-03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根据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不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必然不同,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情景创设,提倡合作学习,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协作学习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建构新的理解。
合作式教学模式是融合了多种教学因素和多重教学环节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它的实现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动态协作等因素,即“师生”、“师师”、“生生”等不同要素的相互组合,同时也涵盖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相融合。
(二)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适用性
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用于课程内容丰富而灵活,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不断发展更新的新兴课程。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相比于传统的货物贸易所呈现出的迅速发展的贸易现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一门重要而新兴并需要不断探索的课程。该课程的认知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基本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背景、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国别服务贸易政策、不同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课程。该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辨能力与开放式思维,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会根据实际情况熟练运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规则,解决各行业所出现的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问题。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课程,缺乏像国际货物贸易那样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于这样一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只有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理论前沿,才能让学生高起点、多角度来观察行业热点问题,深化对课程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目前国内开设国际服务贸易的高校并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件制作、习题集和试卷库的建立方面,都面临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因此,针对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认知目标和教学能力目标,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体现出很多优势。
二、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师师”合作——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
“师师”合作是指改变以往一门课程由单一老师授课的形式,采取多名老师组成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形式。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方式又包含教师合作性教学和教师合作性学习两种。
1.教师合作性教学。
芝加哥大学的杜威(John Dewey)教授曾提出“教师在一起工作(Teaching Team)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担任不同的教学角色,有的与小组在一起,有的与大组在一起,有些进行一对一教学。”通过合理构建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可以使教师之间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换,改造原有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体系,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且,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的教育背景、研究专长、教学风格都有所不同,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全新的教学感受,避免单一授课风格导致的枯燥无味,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多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以此更深层次地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前沿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团队授课时,必须充分重视授课前准备、授课中互动、授课后反馈三个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授课前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充分的讨论,在合作目标、课程计划、课堂教学与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达成一致,明确分工,确定每个人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任务,优势互补、发挥合力,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序、有效、灵活而不杂乱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要及时沟通,积极改进,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方面做好有序衔接。在授课后,反馈交流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反思课前设计存在的缺陷并进行修改,然后将其纳入日后的课程设计中,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实施来检验整体团队授课的效果和个别老师出现的问题,通过改进团队教学顺序和教学角色来创设更合适的教学情景。
2.教师合作性学习。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性学习主要可以通过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两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间的课堂听课,团队中的教师一方面能够直接从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益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好地衔接。而集体备课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专长、研究方向等方面实现良好的契合,可以共享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资料,多角度深层次创设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情境,并最终产生学习成果,如编写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案例集等。
(二)“生生”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学习小组
“生生”合作,即创立国际服务贸易学习小组是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第二基本要素,也是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学习小组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共同的目标、差异化的认知构建知识结构,并激发个体的潜能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合作精神。在合作形式上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辩论、问题解决、讨论探索等多种应用模式。
(三)“师生”合作——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合作教学模式中发生的最频繁也最主要的环节。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是方法手段指导者,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具体来讲,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互动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应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制度,如在探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A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更换学生B作为组长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教师分组指导。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由多名教师组成,因此可以采取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避免一名老师无法和所有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如负责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内容的教师可以指导汇报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学习小组的讨论、PPT的制作等。通过教师针对学习小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使学生个体能够从学生间的差异以及教师的指导两方面获得知识建构。
3.小组自学、组内讨论。在明确学习任务、合作规则后,要求学生独立整理、归纳已掌握的知识并列出未理解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分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再由教师进行帮助辅导。
4.教师评价与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对小组及其个体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给与恰当评价,以树立榜样,激发竞争。
(四)“校内外”合作——课内外教学一体化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通过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模式,即立足课内有效拓展,融会贯通以赛促进,深入实践切身体验,才能更好地达到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国际服务贸易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1.立足课内有效拓展。教师在讲授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时,由于知识点多而且不断更新,因此课内要注重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介绍将课内知识点延伸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资料理解应用。例如在介绍服务贸易统计方法时,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相关文献和网站,引导学生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其差别等现实问题。
2.融会贯通以赛促进。在课外通过学生社团、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在课外可以成立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社团,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科技论文竞赛,区域贸易协定条款抢答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
3.深入实践切身体验。成立服务贸易实践基地,联系服务外包公司,跨国公司等有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使学生课外在相应岗位上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对服务型企业组织机构、运营方式有更深刻理解。另外,可以带学生参观商业、旅游、通信、咨询等服务型企业,通过现场参观访谈,与企业主管人员交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刻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一)重视教师团队的交流,保证知识建构的完整和有序
教师团队的充分交流直接影响合作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采取教师团队合作授课的教学方式时,要避免因缺乏教师间的交流而导致的授课章节和章节之间的重复、孤立与矛盾,使学生出现知识建构的不完整和理解上的混乱。在整个合作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课程计划、课堂教学与管理、考评方式进行交流和协商,必要时随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在每位教师讲授本章节时,都要对上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提出和本章节内容的逻辑联系。
(二)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实现“师—生”的最优结合
学习小组的划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要尽量避免好学生扎堆,而差学生没有小组的情况,教师应在小组划分过程中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同时,要避免小组合作“务虚”化,出现有小组而无合作的现象,如在布置“选择感兴趣的国别或行业分析其服务贸易状况”课题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些小组并不充分讨论,而是单纯一个人收集资料,一个人负责制作PPT,一个人负责上台展示的情况。因此合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三)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分享合作成果
国际服务贸易网络课堂是合作式教学模式在服务贸易课堂外应用的良好媒介。让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的建设,包括最新理论、资料、案例的上传,负责解答本专题的学生提问。或者让每个学习小组成为一个版块的版主,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进行专题版块的建设。通过网络上的讨论分享,推进合作教学模式的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何丽玲.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9(1):13-15
2.张娟.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运用例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7-19
3.余靖.健美操合作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20-23
4.高晓清,李思思.通识教育知识观下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一种实践观[J].教师教育研究,2012(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