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法治思想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提纲泛读,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从而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注意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经过加工形成提纲,经过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阅读提纲。例如,学生阅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一目题的正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提纲:①什么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过程。③什么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的本质。这样的阅读提纲积累下来,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2.教材细读,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具体任务是力求把教材读通、读透,重建认知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从而做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素质、思想觉悟。
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想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使之产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使学习循序渐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三个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体验,记忆、理解起来就深刻难忘。
其次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多给学生鼓励赞赏,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要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而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知识,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如学习“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两种“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种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卖的蔬菜。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并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该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进行独立思考后,往往会想出一些具有闪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或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促进其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表现(如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等等),引导学生结合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 根本目标 学生主体发展 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一些教师对整合的理解和实践存在某些偏差的情况,提出整合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策略。
1 学生主体发展: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整合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点。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发展人的主体性。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就必须确立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其主体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有机结合于教学过程中,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然而在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整合的理解和实践却存在某些偏差。例如,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比其他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好,把整合等同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相加,放弃了对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有的教师课堂上仅仅扮演着计算机操作员的角色,照屏宣读,学生被课件程式化的展示牵着鼻子走;课堂上听不到教师动情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对话等,背离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整合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策略,目的在于促进整合科学发展,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深入进行。
2 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整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策略
2.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主要功能,是教师用它们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来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不能单纯考虑形式的陈旧或新奇。传统教学手段各具独特价值和生命力,如照片、图表、模型、实物或幻灯片等,都能体现出直观的效果;利用黑板边写板书边讲解,随写随看随擦,灵活方便;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最具亲和力、说服力的交流工具,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互动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为此,如果用标本、语言或板书就能讲解或演示清楚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但若遇到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作出透彻解释的难点内容或深奥抽象的问题时,利用信息技术则可再现出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融入丰富有趣的形式之中,既可以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化抽象、深奥、晦涩为形象、简单、有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2.2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规范做人、做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只有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将理论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提高主体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重视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辩论、典型示范、案例教学等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交汇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例如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材料,呈现学生未知的客观事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心体验,唤醒其道德意识,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需要,提高其对道德问题思考、对道德情景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以及对自我道德行为负责的主体能力,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园满完成知情意行互动的品德形成过程,实现学生对道德知识内化和外化的转变。
七五普法学习心得体会一
通过认真学习七五普法,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对下一步普法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完成任务的信心更加振奋。积极深入学习宪法,公务员法等各部法律,要严格按照要求,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我积极参与市县机关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践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务员学法用法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其次是本职工作的需要。乡镇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公务员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服务好本职工作。最后是自身建设的需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确保了学法的成效。作为一名领导,学法是用法的前提,但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我们只有把学习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紧密结合起来,与乡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单人民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我们只有不断的学法、懂法、用法才能合理合法妥善的解决不断发生的问题,才能使人民满意。
三、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了依法行政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学习,我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确保我们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解放思想的安全保障。因为法律规范对人与社会的行为具有指引性,它指引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行政机关公务员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依法办事才是可行之道。
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只有广大群众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治理才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按照依法治理的要求,全段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纳入法治化轨道,这就客观而迫切地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全体干部职工要努力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理的迫切要求。
站在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我们既深感自豪,又充满期待。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需要法治护航,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需要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发挥职能作用,更需要具有法律素养和法治理念的全体人民为之奋斗。
七五普法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七五全民普法规划也同步启动了。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程。这五年,无论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如何变化,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这是毫无疑义的。
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在就七五普法学习内容,体会如下:
一、学以致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此次普法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学习了《教师法》、《食品安全法》《道路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后,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分内工作;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认识,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本领,加强和同事间的协调沟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规矩做人,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
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
法治实践是法治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的最佳途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用结合,普治并举,从学法、尊法到用法、护法,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感觉很久都没有遇到过这样质量高的培训了。这次学习,让我收获匪浅。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让更多精彩的知识和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中,指导自己的教学。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道德与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从行动上去影响学生。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近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手机版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6、惩罚时还需要注意方式,要尽量让孩子喜欢的目标不要达成。在喜欢讲话时,老师、父母的责骂,只会让他骂的更凶,助长了行为的强度。在喜欢游泳时,朝着河里追只会让他达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应该从河边往岸上赶。
人格威信是从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应该从小事做起。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它是知识的总和,教导学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习惯课。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生活的现实情况,需要解决什么。从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3、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二年级到的学习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5、范例的示范性。在课文中的例子,如果要进行替换,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纸来之不易,纸历史悠久,从而推断出,应该节约用纸。
但实际上,有用才是资源,这是功利性的逻辑。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那么即使是美,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就会消失掉。
思维是有习惯性的,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纸对我们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纸有着丰富的样子,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去与纸思考、互动,他们也会变成相应的样子。例:纸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朵花。他是我们息息相关的心情之花。艺术能让纸变成“艺术的纸”,快乐能让纸变成“快乐的纸”。
纸是生命的转化,是智慧的结晶。从树到树叶,再到纸,大树的生命力转化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少用一张纸,就是挽救了一分树的生命。
同时,纸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纸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手里的纸,穿越过悠悠岁月,从发明第一张纸的祖先手里,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这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孩子的德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做出贡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让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孩子,同时,在备课中也尽量以纯粹的道德进行考虑,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错误的思想指引孩子。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全体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和部分自愿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昌邑市围子小学的田亚卿与满晓红两位老师认为,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守法。
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规。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
二、从身边做起,预防犯罪。
我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都在奋斗,为了前途,为了家庭,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奋斗的原动力多种多样,奋斗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奋斗都不应离开一点,那就是符合道德标准。
道德是人类生活的群体属性,是社会生活的秩序要求,失却了道德,人类群体将变得毫无秩序而引发争吵、内乱甚至战争。从古至今,道德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组成部分,从“礼义廉耻”到“仁义礼智信”,从“忠孝节义”到“智仁勇”,道德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然而就是这些自古演变来的不同内容组成了今天道德的内涵。
从古至今,道德文明都是中华民族一直弘扬的精神,然而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结构的空前剧烈转型,道德领域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道德冷漠、丧失良知,以上种种不良行为充斥着如今媒体的头版头条,而在没有被媒体曝光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如今的社会是道德滑坡的社会,中国在实现快速增长后,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面临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扩大。建立完善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现代化公民迫在眉睫。
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人类在群体中扮演的各个角色都需要道德来维系秩序。职业道德是人类在职场中需遵循的秩序,它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每一个职场中人。身为金融行业的一份子,职业道德缺失风险更是伴随着我们左右,其后果也是非同小可。因此,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好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
司法行政文化是司法行政系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当阳市司法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扎根基层接地气,深耕土壤吸养分,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培根工程”、社区矫正“铸魂工程”、“调解文化大院”、“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等系列活动,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文化理念激励人
一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干警进一步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二是坚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把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力推进作风建设活动,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帮助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确立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三是提炼本土核心价值观理念。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特点,总结提炼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工作理念,在内部大力倡导,使其为全体人员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工作动力,当阳司法局在司法行政系统确立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崇尚法治、维护正义、珍惜荣誉、奉献司法”24字的司法行政核心价值观。四是形成本土职业道德理念。着力培养司法行政队伍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服务为民的敬业精神,大力倡导忠于法律、诚信为本、修德敬业、维护正义的执业精神,努力使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自觉遵守职业操守。经常性组织干警观看警示教育片、案例剖析研讨、廉政谈话等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拒腐防变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深耕基层文化土壤,用文化品牌服务人
(一)打造法治文化。当阳市司法局报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当阳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实施方案》和《当阳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建设推进方案》,围绕丰富文化内涵、加快文化传播,推进文化建设等目标,将“培根工程”建设任务分解为15个子项,明确任务责任单位30个,遵循自发、自主、自费和必要的扶持“三自一扶”原则,努力打造了“三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示范户。重点培育王道凤、张青山、梁孝兰等法治文化典型人物,逐步形成以“法治文化示范户”为龙头引领全民的法治文化示范体系;二是打造一批法治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建设不同规模、各显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设不同主题、不同类别,针对不同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三是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精品。组建“法治当阳”建设理论研究会和法治文化创作专家库,开展法治课题调研。全市已培养“法治文化示范户”30个;建立各类法制宣传教育基地20多个,其中,8个基地被列为宜昌市首批“法制宣传教育基地”;聘请美术、书画、摄影、戏剧等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50多人,建立了法治文化创作专家组,创作各类法治文化作品60多件。
两河镇“凤平法治文化餐馆”负责人王道凤,在餐馆办起了100多平米的法治宣传墙,把餐馆接待室改成阅览室,订阅法制报刊十余种、法律书籍一千余册,周末免费对外开放。自1996年以来,她还自费在集贸市场旁竖起一块法制宣传专栏,10多年来坚持定期更新,让市场经营者和街道居民抬头见法,做事守法。2013年,王道凤被授予宜昌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荣誉称号。
当阳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在《三峡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发,《法治湖北》杂志专版予以介绍,省司法厅厅长汪道胜同志亲自作出重要批示,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做法。
(二)创建调解文化。近年来,当阳市司法局不断拓展调解领域,延伸调解触角,发展调解文化,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调解文化大院”接地气。三桥村民调中心户杨明生在自家院落建立“明生调解文化大院”,通过张贴法治对联、挂置止纷劝调谚语和意境画、设置动态宣传公示栏、张贴案例和法律知识图片、公示调解员相关信息等形式,大力宣扬人民调解文化,促进了村风民风好转,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二是“张青山调解室”成招牌。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张青山创建的“张青山调解室”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他总结的人民调解“四心工作法”,即对群众要忠心,对事业要热心,对工作有责任心,为人处事有公心,家喻户晓,他每年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1万余人次,“张青山调解室”成为村民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知识的免费课堂。三是“司法行政工作室”集大成。当阳市司法局在雄风村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按照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
帮教、法律服务、法务网格等方面工作职能,落实了机构、人员、运行程序及相关制度,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同时,遵循“法至上、调在先、和为贵”的工作理念,制作了18块巨幅宣传展牌,铺设了57米的宣传长廊,按照“法治文化、调解文化、群众文化”的宣传内容和顺序,集普法问答、法治漫画、案例释法、纠纷调解、犯罪预防、村规民约、法治乡村、和谐社会为一体,总结提炼了“村民自调、户长商调、组长协调、群众合调、‘两委’议调,司法所导调”“六调联动”独特模式,较好地发挥了调解文化的引导作用,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清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融入群众文化。司法行政工作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广大群众获得更大更多的实惠。围绕这一目标,司法局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司法行政群众文化。一是打造法治景观普法,实现宣传的场景化。投资10万元,以法治文化景观墙、法治人物雕塑、法律格言宣传牌等形式在临沮公园、工人文化宫、盛泰华庭、香榭水岸、太子桥社区等地建设法治文化景观15处,用法律元素吸引路人眼球,将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二是丰富形式载体普法,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援助进项目(企业)”、“送法下乡”等普法活动。结合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编印了法制宣传小册子、法制宣传茶杯、手提袋等多种普法小物件,受到群众欢迎。组织镇处、市直部门创作法治文艺节目,在“12.4”当天集中演出,并组织农村业余宣传队在全市巡回演出法治文艺精品。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三是挖掘传统文化普法,实现传播的艺术化。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法治元素植入传统文化之中,实行一个镇(处)一个品牌战略。如坝陵办事处普法小品《拆迁风波》、河溶镇法治谚语《头尾相接说普法》、王店镇普法小电影《传销风云》、庙前镇人民调解情景剧《鱼塘风波》等,突出普法宣传群众性、广泛性、深入性,让法律与群众“零距离”,实现普法工作全面深化。
(四)探索特色文化。司法局创造性开展社区矫正“铸魂工程”。大力开展“五扶”活动,即扶心,正面教育、心理疏导;扶智,关注学业、促进成长;扶困,落实保障,解决所需;扶技,培训技能,掌握本领;扶业,安置就业,回报社会。塑造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人员新灵魂,降低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人员与政府和社会的对立情绪,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特殊人群帮扶文化。
三、精心打造阵地建设,用文化氛围感染人
(一)宣传阵地和墙面文化潜移默化。当阳市司法局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对局机关及司法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分类办公,方便服务,环境优雅的办公环境,院内绿化达标升级,文化墙、宣传栏、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氛围浓郁。办公场所请本地书画名家书写法治名言及廉政警句张贴,法治文化及廉政建设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二)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证处窗口文化匠心独具。当阳市局对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证处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改造。窗口单位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法制宣传范围浓郁等诸多特色亮点,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感觉舒适、温馨。司法局还大力整顿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精心搭建“四大平台”。一是搭建服务发展大平台,我们前移维稳服务关口,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全程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和法律支持。二是搭建特殊群体维权工作大平台。我局与市妇联、总工会、残联联合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每周指派两名律师到工作站定期坐班接访,参与调处妇女、残疾人、劳动争议及职工维权方面的矛盾纠纷。三是搭建律师参与维稳工作大平台。我们创造性出台《当阳市律师参与维稳工作办法》,建立律师参与维稳机制。与市局联合,每天安排一名局领导、一名司法局领导和一名律师,共同组成“三人协调小组”,市司法局领导和律师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遇到案件及时与当班局领导联系。共同化解案件。为此市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0万元,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四是搭建医疗纠纷调处工作大平台。市委市政府投资20万元在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平台的建立,为构建和谐当阳创造了优良社会环境,得到省厅、宜昌市司法局领导高度肯定,省厅领导、宜昌市司法局主要领导多次来调研考察。
(三)制度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融入到司法行政制度文化建设中,引领和规范司法行政行为,促进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办事(执法)程序,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提高办事(执法)效率。不断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考核责任制落实到人,每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实行动态管理。
四、坚持开展学创活动,用文化活动凝聚人
突出司法行政工作职业特色,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学、艺术活动,给干警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干警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化底蕴。
(一)坚持开展“沮漳司法·周四讲堂”活动。坚持每周四下午进行“沮漳司法·周四讲堂”活动,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带头,人人备课,制作课件,轮流上台,讲授相关专业知识,电脑、摄影、写作知识,介绍工作实践心得,激发干警工作热情,提高队伍素质。
(二)坚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每周五开展洁城活动,每天轮流安排机关干警在局门前三包地段协勤,劝导群众文明行为,通过提高城市形象,来促进社会各方面进步。二是坚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司法局连续12年蝉联“文明单位”称号,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平等友爱、同心同德谋事业、一心一意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 )坚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坚持每年开展3次“道德讲堂”活动,严格按照自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颂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做善事八个规范环节,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演示,吸引全系统干部的广泛参与,号召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立足自我,从小事做起,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奉献,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把共同的道德规范渗透到日常工作和平时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