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校不够普遍,在开设课程高校中学习知识产权的学生比例还不高,从事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还不多。据初步统计,1993年至2009年这些高校总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約四千多人,平均每年仅数百人。(二)知识产权的特点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更多的是复合型实务人才,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存在偏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传播,对科技、经济、经营管理、外语等知识教授和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三)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课程大多数为教授法律的教师授课,少数为科技处、专利中心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者其他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专家学者,缺乏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四)我国现有的高校知识产权教材主要以《知识产权法》为主,加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法学的范畴,理论知识雄厚,实务操作不足。

为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如下:

一、采用选修课、必修课、网络课程以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高校中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开展知识产权普识教育,加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二、知识产权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应该研究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教育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知识产权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高校应该开门办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应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在内容上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加强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根据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建设,文理交叉,科技与法律并举,管理与外语兼具。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依托知识产权教育条件比较好的高校,邀请相关实务部门人员参加,联合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课程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新课程教学试点工作。

五、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需求,制定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计划。同时,加大从知识产权工作一线和其他相关领域聘请师资的力度,增加兼职教师数量,使形成培养、挖掘和开发相结合的高校知识产权师资综合发展模式。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在国家强调重视创新的新形式下,如何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专利管理制度上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专利管理;专利保护;专利战略;科研院所;制度建设

1前言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原始的驱动力。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着中国的近半数的高层科研人员。如何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法律方式保护科技创新重要载体,专利本质是以法律保护技术创新,以文字形式公开相关技术,以促进人类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这也专利的保护的核心思想。在国家层面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主要是《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还有一些相关的法规,主要有《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等。但是,要想很好的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仅仅靠法律层面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专利内部管理机制,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利管理制度的现状

2.1管理体制不明确

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一般是归科研处管理,有专人负责。但高校下属一般有很多教学院系和科研机构,每个院系与科研机构又有很多课题组,仅仅由一人管理全部知识产权工作,专利仅是其业务的一部分,管理很难到位。

2.2专利管理工作内容有待整合

专利管理有自身特点,既要做专利申请准备、文件撰写、专利申请、专利答复、授权,有要完成年费管理和后期的应用许可、技术转让等工作,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许多的工作,有些事需要技术人员完成,有些则需要财务人员、有些需要管理人员完成,这些工作完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专利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技术保密和商业利益,因此急需整合。

2.3专利工作尚处在重数量轻质量阶段

目前考核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衡量它的管理,不仅要看其专利数量,而且要看质量和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更要看其是否为专利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方式和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情况。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最高,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根据统计数据,国外申请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国内申请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的近2倍左右。这说明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专利保护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2.4全球范围专利申请量有限

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在世界范围内专利申请量很低,每年中国申请量仅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1%左右。高校研究机构是国内专利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国外专利申请的数量亟待解决,我们的专利申请很多仅仅是为了考核,没有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因为,以考核为目的,申请国外专利成本高,通过难,所以申请数量少。

2.5项目研发缺乏专利申请

高校科研院所有很多工程实际项目,科研人员更多的是重视论文,忽视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而且,国内的专利维权成本也比较高,科研人员认为技术一旦公开带来更多的仿制为题,因此不愿意申请相关专利。根据统计数据,专利申请与授权比例很低,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产品中申请专利尚未授权的成果与已经授权的成果仅占总数的30%左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项目中申请专利的技术仅占到5%左右。科研成果是各研究机构应用性强有产业化潜力的成果或项目,本应该有较高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但这部分成果专利申请比例很低,不仅说明专利保护意识弱、保护措施不到位,也说明管理他们未认识到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研究机构应当在科研工作中强化专利保护意识,项目研发和专利保护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6专利申请缺乏后期开发与应用

专利申请授权后,如何开发应用也是目前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存在较大问题所在。专利一旦授权,既可以自主实现产业化,也可以通过专利使用许可和专利转让等方式实现技术创造的价值。专利技术的专利使用权许可指允许其他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开发相应产品,市场化推广从而获利,可以限定其市场范围,同时允许多家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专利权人从中提取相应的报酬。专利技术转让则是将相关专利技术完全一次性转让给其他法人,一次性获得相应回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专利技术换取股权。无论何种方式在自身无法实现专利获利的情况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专利能够带来经济回报。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在专利的后期开发上存在重视不够,申请专利授权后就无下文的情况,如何加强专利后期开发也是专利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专利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高校科研院所有大量的科技人员,有着人员优势,又有国家和省资金的支持,技术上处在科技前沿,管理者对专利的申请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为什么专利管理的成果寥寥呢,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3.1专利管理体制不适应

绝大多数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工作,均由其科研处或综合管理处室的知识产权专责负责,一般来说,他不仅要负责专利管理,同时还有其他的工作,且该人员一般对科研课题的技术方面并不了解,对专利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对专利后期的市场转化工作就更是缺乏相关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缺少独立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管理工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和决策混乱,专利申请保护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体制,很少能在专利战略高度去规划。

3.2专利管理缺乏专利战略的制定

专利战略在专利管理中的地位就如同国家的宪法是立国之本一样,一个科研院所要想在专利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并可以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专利良好专利战略。专利战略制定应在总结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同领域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技术发展方向等信息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相关因素制定。

3.3专利管理制度不规范

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基石,没有健全的制度就无法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就无法确定是非曲直,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势在必行。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管理工作的制度现状基本是每个科研院所都有《专利管理规定》,一般包括专利权归属的确定、专利申请方法、专利材料的归档与保密、专利转让等规定,但是很多是就事论事,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和专利战略制定管理制度,少有奖励与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一般不能及时更新,建议五年左右必须更新。部分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存在问题,尤其是当发明人和专利权人责权利不能有效划分时更是如此。

3.4缺少专利奖励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有趋利倾向,好的制度应该能够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尤其专利工作中,一个优秀的专利往往可以为机构带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效益。但是,高校科研院所多为事业单位,专利权人一般为高校科研院,发明人一般没有专利转让和使用许可权的决定权,这些权利通常在机构管理者的手中,而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对专利的市场价值了解有限,因此很多专利授权后往往就束之高阁。要想更好的利用专利,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势在必行。

4专利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高校科研院所如何健全自身专利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专利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应根据高校科研院所的自身技术优势与特点,制定专利战略,然后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

4.1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制定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是指机构积极、主动、及时地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以使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为机构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战略。专利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本专利战略: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明确核心技术。(2)专利战略:明确竞争对手专利情况。(3)专利转让战略:制定专利利用策略。(4)专利收买战略:通过收购其他专利加快专利开发。(5)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专利许可策略。(6)专利与商标结合战略:专利权与商标有效结合。(7)资本、技术和产品输出的专利权运用战略,即在资本、技术和产品输出前,先在输入国申请专利,保护资本、技术和产品的独占权的战略。(8)专利回输战略,即对引进专利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后,形成新的专利,再转让给原专利输出企业的战略。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均没有制定专利战略,而绝大多数的成功企事业均有自身专利战略。专利战略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由高校院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专利战略制定过程中应贯彻以下原则:(1)明确技术优势与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明确目前和未来几年的技术研究方向,研究特长,要具体到每一个方向的每一个创新点,每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点,从而提出有可能成为未来专利的增长点。(2)利用专利检索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分析。针对每一个专利增长点,检索目前已有的国内外专利情况,尤其是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提交专利检索分析报告。(3)由决策管理者、技术人员、专利管理人员根据专利检索分析报告共同讨论,针对每一个专利增长点,逐一分析,从中确定最后保留的专利增长点。(4)针对每一个保留的专利增长点,制定专利计划。每一个都应进一步进行专利检索,重点是分析竞争对手的研究情况,结合自身项目技术研究进度,制定专利申请策略,明确专利权内容、申请时间计划等。(5)进一步进行专利评估,明确专利保护范围,市场价值,加强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6)汇总整理形成专利单位成体战略。

4.2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科研院所目前的专利管理工作,一般均为科研处的管理专责负责主要的管理工作仅是专利申请协助、专利申请与授权统计、年费奖励等相关工作。没有形成相应管理体系,很难适应目前的专利管理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专利管理工作现状,每个高校科研院所都有自身特点建立适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应包括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三个层次。领导层负责战略决策、制度制定;管理层主要负责具体专利业务管理,包括专利检索分析、技术支持,技术层具体负责每个项目的专利申请,包括专利撰写答复、专利评估、专利许可与专利转让技术协议撰写审核等。

4.3健全完善专利管理制度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制度不系统,有待完善,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专利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明确专利管理机构与职责。要明确规定专利管理体制与机构,明确规定人员组成,人员的工作范围与职责;(2)明确专利权归属的确定方式。主要阐明专利权的主体如何确定,如何区分职务发明,当多个主体共同为专利权人时,权利如何确定等;(3)专利的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专利申请的主要流程,不能盲目申请,不要因为权利要求不明确,造成关键信息泄密,权利无法保证。在申报撰写等流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查新与评估;(4)专利内部评估制度。对于处在申请过程的专利,要有价值评估;对于已经授权的专利,在进行使用许可和专利转让前也必须进行专利评估,要明确评估方式、参加人员、流程等;(5)专利实施与转让制度。规定专利的实施与转让流程;(6)专利保护制度。规定专利申请与授权后,针对专利保护在各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和负责人;(7)专利技术保密制度。针对专利管理工作全流程的保密工作作出明确规定,阐明保密责任与义务,以及违规处理方式等;(8)专利竞争限制规定。明确主体及单位人员在涉及与部门主营业务专利技术相关兼职工作,或调离等时候的限制;(9)专利费用管理。明确专利申请、答复、授权实施等各个环节涉及的费用管理方式方法;(10)专利基金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利专项基金,明确基金的管理办法;(11)专利奖惩制度。规定专利工作中的各种奖惩制度;(12)专利合同管理。对专利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合同,明确流程,制定合同样本与规范。主要是以上管理制度,还可以包括专利培训、专利宣传,专利查新和专利分析工作制定相关制度。

5结语

本文分别对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并提出建立全面专利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为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作者:张毅 潘忠志 常国伟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姝玲.论高等学校职务发明专利权属界定———兼谈《专利法》第6条的修改[J].商业经济,2012(7).

[2]陆飞.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业绩评估研究[J].科研管理,2002(5).

[3]杨思军,郁健,吴晰,周元.高校专利评价体系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

[4]胡开忠,张弘.论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构建[J].科技知识产权,2007(9).

[5]窦剑,陈莉.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2005(7).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现状

然而,笔者发现,虽然目前高校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管理制度缺失和管理设施缺乏

目前,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尽如人意,一般采用常规性的档案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求。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的具体工作的敷衍。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基本管理设施,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柜,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际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科研档案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对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管理。

1.2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缺乏

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也存在于具体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不重视,使科研档案在初始阶段就失去了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就会形成项目进行到最后才进行补充,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高校管理者的科研管理意识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学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也存在着管理、检查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约束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

1.3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高校的科研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应当对阅览、下载、复制、转载等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严禁杜绝非法利用。但是在实际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当缺乏,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有了大概的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方面也没有完全落实。

1.4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不足

随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撑,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远远不够,导致了很多科研人员并不了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时导致了很多从事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也严重制约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改善与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高等院校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2.1规范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科研管理工作倾斜。建立明确和详尽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归档程序。并且,在具体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也要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到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工作制度。

其次,从微观上来讲,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必须依托现代管理理念,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点,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同时把科研档案管理和现代办公技术结合起来,来达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具体来说,科研项目的申报环节、研究试验阶段的各种原始数据和报告等、验收阶段的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申报阶段中成果登记、成果应用等。这些所有的案卷,都要按照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归档和保存。并且还要注重档案管理过程中分类检索原则,充分适应当前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2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首先,从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不仅仅把自己看做一个服务人员,而要进一步投入到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及时掌握科研工作中的原始资料,从初始阶段就保证科研档案的高质量。通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为学校提供高效的服务,从而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其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要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充分明白科研档案的具体价值。这也进一步要求科研人员要重视科研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把这份工作作为自身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是科研档案管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再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适应当前时代对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并且,要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使二者互动交流,并能有效的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为科研人员进行高效服务。

2.3规范高校档案管理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来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对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产生、获取、流转等具体过程要真实和完整的记录,合法并且合理的来利用科研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成果。利用归档保存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统一集中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规范化,以及在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中的推广和利用。

其次,相关规章制度要落实到人,做到有责必查,出现问题能够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科研文档的形成、积累、完成由科研负责人负责。科研负责人对文档的管理期限和密集提出建议,并且要对科研档案进行超前控制,确保科研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科研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知道,帮助科研负责人保护原始科研文档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双重保护促进科研文档的知识产品不受侵犯。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的《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新思路,并随后在《知识产权组织计划活动的中期计划——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构想与战略方向》中进一步明确了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2004年至2009年期间WIPO构想与战略方向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其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知识产权文化培育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高校作为引导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势必成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的中坚力量。

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我国于2008年6月513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提出来,并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列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首先应该对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是在我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崇尚科研创新、提倡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以和谐高校的构建和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的形成为价值目标,打造符合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融合中国特色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崇尚科研创新”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自身具有的科研功能,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内核,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基本前提,崇尚科研创新就是要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出勇于创新、敢于面对失败的科学精神。“提倡诚信守法”符合高等教育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制度基础,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规范准则,提倡诚信守法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涉及知识产权事务中遵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新时期赋予其新的教育功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彰显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价值理念,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重要目标。

二、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意义

作为我国的科研主体,高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其教育功用的效果并非短期全部显现,更多则是体现在作为教育效果接受者的大学生日后的行为模式与文化素养上。高校的文化导向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的发展方向,做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丁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缺少理论、实践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和一个自然孕育、锤炼的过程,并未完全实现移植法的本土化,更没有形成与制度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发挥。制度的实施离不开观念文化层面的支持,文化上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加深高校师生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解,增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感。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高校师生这一知识群体中获得整体认同,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从而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发挥应然效用的前提,将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能够感染高校师生,尤其是可以让大学生一开始就在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中更好地认识知识产权、使用知识产权,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其平常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正如卢梭说过:“……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如果内心已然对知识产权制度形成特定的认识,那么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即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能够对高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贡献力量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系统哲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应该努力寻找符合其自身组织特点的途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从公众意识的角度看,成熟的知识产文化需要公众对知识产权制度保持敏感,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迅速作出反应。高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意识培养教育的功能,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反盗版、反假冒等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将知识产权有关的知识体系、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而帮助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进程中迅速适应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氛围,为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知识产权文化自身的特征看,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物质依附性、文明性、继承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高校具备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先锋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所倡导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一直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旋律。知识产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对经济基础的依附性与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一致,高等教育的办学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又决定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环境要求下,知识产权文化还应该具备与其他文化交融互动的开放姿态,具备融合差异性的品质,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断完善。高校在主流文化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对新型知识产权文化的接受也具有宽容的姿态,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方面都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域外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经验借鉴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观念文化,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美国鼓励创新和科研的实践

在美国,知识产权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虽然建国历史不长,但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早,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成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政府在鼓励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美国高校也在鼓励创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美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美国高校在培养本国技术人才的同时还注意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生源流向美国,美国高校率先进行的技术经营管理(MOT)专业已在200多个大学或研究生院开设,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1万多名技术经营专业人才。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始的MOT教育,才使得10年之后美国的技术创新活跃、经济形势繁荣。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36%的美国青年对发明感兴趣,19%的人未来想成为着名的发明家,超过2000家公司设立是源于将大学的发明成果作为商业投资。”美国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十分重视,也注重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注重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二)日本知识产权观念文化的培育

日本在知识产权观念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为制度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学校参与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方面,教育是日本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日本推行的措施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日本推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教育方式。日本在知识产权意识和人才培养上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日本政府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对幼儿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启迪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培养,对实业界和科研机构有关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等。二是在强化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方面,日本采取的是政府、学校、社团和企业结合运作的模式,为了培养知识产权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日本政府支持建立合适的教育基地,如建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学院和商学院,也有为企业技术员和工程师提供的职业教育等。企业也会与学界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赞助和参与各类发明竞赛和技术展览会,在大学设立鼓励发明创造的奖学金等,为日本发展其知识产权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途径

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存在科研成果流失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须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共同推进的局面。

(一)观念文化的打造

1.契合传统文化 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是一个“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制度变迁史,也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安排的法律移植史。相应地,这一舶来制度在我国本土化进程必然要伴随着与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碰撞。规则和制度的移植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使这~域外制度在我国更深层次地扎根,根本途径是在文化层面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即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并进一步创造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协调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尤其是知识产权教育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重视知识产权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着与知识产权制度相悖的思想,如“窃书不算偷”“盗亦不耻”以及“权力崇拜”等,知识产权文化要不断地去修正这些观念。但同时也应该发现中华文明与知识产权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如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促进包容和沟通、促进和谐的理念,恰恰是多元知识产权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所需要的文化基础,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中,不要一味地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

2.融入自觉思维 目前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熟知的概念,如专利、商标、着作权等,而对于知识产权是缺乏深入了解的,比如,如何区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购买的商品包装上标明了驰名商标是否就代表其质量优质等,这些问题就很难获得满意的答案,而恰恰是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能够真正反映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否融入到个体的思维方式中去。事实上,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力,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付钱使用”的知识产权观念不仅仅是在付钱不付钱、付多少钱上打转,而且更透着文化和道德的素质。

只有将知识产权文化上升为观念上的自觉,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使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自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则融入到高校师生的基本观念中,才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秩序。

3.融人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行为方式等,它是由特定高校在其对外交流和对内管理等过程中所积累、借鉴、创造并推行的师生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影响校园活动的态度,对高校师生行为起到引导作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不是无土栽培,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在高校已有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的嫁接技术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来高校校园文化都会鼓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梦想和创意都是创新的源动力,保护他们的研发兴趣与创造积极性,也是在高校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可以把培养和保护青年大学生创造力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融入到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中去。

(二)制度规则的支持

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工作要避免走入从“观念”到“观念”的虚无化,只有理论体系而不见实际成效。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一直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相伴着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行为落实,高校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第五条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合同事务,以契约形式明确高校与教师之间知识产权共享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

高校要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对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不同于传统的对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归档、科研成果统计等事务性工作。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信息沟通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对参与科研的教师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协调双方合作关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中涉及双方的实力、利益、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划分等细节问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具体进行操作,有助于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

2.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完善现有的科研指标评估体系,尤其是职称晋升的评价体系,增加对专利成果的考核比例,扭转以往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促使高校教师在技术创新研发上多做努力,考虑专利、技术成果的拥有量以及转化效果,考虑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完善科研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对知识产权考核的要求,也可以对知识产权成果设置独立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发挥科研创新精神。

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转换收益,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在专利法界定的原则基础上,高校应该制定利益分享的具体操作方案。例如,德国洪堡大学即实行职务发明报告制度,遵循“谁所有,谁付费”原则。科研人员对其非职务发明应向学校报告,并提供非职务发明的证明,对于职务发明,在科研人员向学校登记其发明后,学校必须在1~4个月内审查决定其是否作为发明所有人。如果学校放弃此项发明,则该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由发明人自行处理;如果学校决定作为发明所有人,则学校会与发明人一起就可能的转化结果分享问题进行协商,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专利,学校在享有专利权的同时承担申请、维护、转化等方面的全部费用。高校在制定利益分享方案时应该考虑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人才环境的塑造

1.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要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助推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细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加快培养产业急需、实务能力强、熟悉知识产权运行规则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努力使高校成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没有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也要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性教育,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或者周期性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知识。

2.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层面的优势,推动知识产权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与兄弟院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加强合作,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研究,特别是实务性研究,着重于地区产业实际,推进校企合作,使具有科学性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学术思想有机会走进应用领域,增强全社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竞争力的意识。作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的高校,应该扭转那种为职称晋升、申请专利的错误观念,抵制盲目申请专利,应当制定正确的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寻找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渠道。

3.开展诚信守法宣传教育 要求大学生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过程中保持诚实的态度,杜绝学术剽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如“知识产权主题班会”“大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展览”“知识产权法制宣传与咨询”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发明创新的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另外,在知识产权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与新近形势的密切结合,如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大力开展与世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文化氛围。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危机

(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创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大量具备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专家。就战略层面看,应当做好高校师生的宣传咨询和高校决策层的顾问工作,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习教育课程,且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总体而言,知识产权课程还未能成为高校必修课程,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极度缺乏。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需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师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低。同时,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对知识产权法也不甚熟悉,这对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极为不利,甚至部分师生在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察觉,且不知道如何维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多关注教师的数量,对师生的专利技术则甚少关注。一些合同对知识产权未作出明确要求,致使一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权的注册,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冒用高校名称培训或招生的现象,使高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与之相关的无形资产也受到侵害。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致使高校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制定维权措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同时,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负责,但行政部门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登记或者报奖,关于商标权、技术转让、著作权的管理则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知识产权缺乏专利保护。此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部分知识产权流失,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科研成果被窃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条例,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条例,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中科院为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规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要以发明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并明确规定必须先申请专利才能够申报技术发明奖,这对专利工作的长远发展无疑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正视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制度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校长直接领导,并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包括对外知识产权的法律职能,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职能。既要有制约、监督措施,又要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人员自觉维护自己与学校的利益。

(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服务层和决策层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进而促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要及时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知识产权的环境。最后,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不仅要完善制度,还应当关注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以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人员能够取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