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我国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模式的转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生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普通的求职者。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如果能懂得实用性的劳动法律知识,无论是在现今的求职阶段,还是今后的就业抑或未来的择业阶段,都可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法律素养大有裨益。
2•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是实现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手段。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群体认同并自主选择的一种可行就业方式。然而创业非常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而陷入困境。
3•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就业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有人把大学毕业生戏谑地称为“蚁族”。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视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成都、金坛等地纷纷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专项活动”,免于经济困难状况审查,实行无条件法律援助,维护其就业合法权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如果能相对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就能够具有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以及寻找法律资源的渠道,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是纠正高校法律教育目标定位偏差的根本保证。2005年课程改革,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数骤减,教师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简单罗列;学生面对庞杂的法律条文,如同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实效,有悖于课改初衷。而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求职技巧指导,忽略了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就业、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即使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谈及签约,所指的也仅仅是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的三方协议(即《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协议》),相反,对于就业过程中发生劳动纠纷后作为直接证据提交的劳动合同,只字不提,实在令人费解。从内容上讲,就业指导应包含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不但要讲形势、讲政策、讲技巧,更要讲必要的劳动法知识。可以说,不包含劳动法的就业指导课是不完整而短效的。但要将必要的劳动法知识系统地讲授清楚,仅靠就业指导课中的几个课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加大劳动法律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教育的具体措施
1•针对一般大学生的非法学专业背景,应当本着管用原则,注重实效,使学生掌握兼职、实习、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劳动法律知识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民法等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程度、劳动纠纷的理解处理能力、授课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二年级开设此课程最为合适。
关键词:高职 法律素养 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满足生产、管理、服务需要,进而履行教育的职责。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当前的高职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前景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1 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素养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的。随着我国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推广,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总体的提高。但是,多数学生依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法律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大多数高职学生对法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同大学生相比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对法律常识还没有掌握,而进入高职院校后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根本不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1.2 法律意识淡薄
在社会意识体系中,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对法的认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1]。高职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在法律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职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尊重和保护权利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维权意识。例如,在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过程中缺乏法律保护意识等,特别是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务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不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
其次,缺乏积极主动的法律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法律意识已经基本确立,他们对法律的社会价值给予认可和尊重,赞同法制理念,崇尚法治精神。但是,对法律的深刻内涵和作用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在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提高通过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对法律持以消极的态度,放弃了法律武器,甚至通过暴力、采用报复的手段讨回“公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追求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弱化了法律的社会价值意识。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学生格外重视自身素质、价值、利益等,而漠视、淡化了其他人的权利,缺乏对法律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和法治建设的社会价值的足够认识。他们只关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倾向和意图。
1.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法律信仰是追求正义、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这是对法律的最高期望,从而实现法治和人类幸福。但是,有些高职学生只看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进而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些高职学生对我国的法制现状持冷漠、疏远的态度,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进而使之难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成因
高职大学生对法律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2]。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面对强大的择业和就业压力,为获得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高职学生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条件,降低自己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不得不放弃维权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职院校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根本没有安排其他相应的课程,在这仅有的一门课中,只有几章涉及法律相关的内容,并且授课时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法律教学与提高法律意识进行结合实现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中心追求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数量,根本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本没有重视学生是否掌握法律法规,以及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能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素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3 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人才,进而充实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队伍,为祖国繁荣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纵观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朝着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和意识,归根到底就是法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处在改革、发展之中。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法律课程,与法律实践严重脱钩,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3]。因此,对高职学生实行法律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开展法律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遵法、守法。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法律的空间下,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有动力,才能有积极性和热情。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果,注重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高职院来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竞争力,其途径只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当前,为了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在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参数指标,必须从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强化法律意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也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生产一线的技能需要。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法律素质成为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4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
4.1 加大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增强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
通常情况下,形成法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法律意识。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高职大学生要有自觉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首先高职院校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将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明确工作的载体,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通过组织管理、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体系进行完善。高职院校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法律素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抓,同时将法律素质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
4.2 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法律教师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与学生沟通交流、打成一片等。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来说,通过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院校的规章制度等,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具备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研究工作专家或学者到高职院校任兼职教师,进而丰富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同时也对法制师资队伍进行补充。
4.3 建立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培养法律意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不同层面,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环境。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对自己的子女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司法机关与学校建立对接关系,通过定期的联系,在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作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采取各种方案或措施,逐渐肃清社会大环境和校园环境。通过上述方案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让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熏陶,从而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4 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这时高职学生就要通过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以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使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其次,将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中;再次,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帮助。最后,通过开设相关的法律选修课,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
4.5 强化训练课堂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通过高职院校的宣传栏,积极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平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就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活动,或者利用双休日参观监狱,旁听案件的审判,熟悉审判流程等,以及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职业时空,2010,3.
[2]刘霞.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1.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1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一些人却以身试法,但是最后还是伏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违法呢?那还不是自己的好奇心太强和自己的控制里不够,而让自己吃亏,走是了绝路。才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学校请了一位朱警官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法制课。使我们进一步走进了法律,增强了法律的知识,并进一步让我们体会了法律的无情。正是像那位警官所说的有些人因为上网吧玩,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犯罪道路,最后却害得自己进了监狱毁了自己大好的前途,这都是好奇心惹得祸。
这使我想起了电视上艘播放的吸毒和贩毒的犯罪分子,为什么他们会这样?那还不是他们一时的好奇和贪婪心,使自己慢慢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而且越陷越深,到了不能自以。难道不是这样吗?犯法把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弄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每时每刻都警备,不要误入禁区,那只会让你走向黑暗,最终落入法网进了冷冰冰的监狱,到是你哭天喊地也没有人会来救你,所谓“法律无情,人却有情”。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便会自废前程。
法律是严肃的,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犯法之人,所以我还要劝告大家,小心使得万年船。自己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强大的控制力,要分清是非遵守法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有许许多多我们向往和自己想拥有的东西,随着这种欲望的萌生,人们贪婪的心理也开始出现了。
今天我们观看了法制教育电影片《与法同行》,我们懂得了很多的人生道理,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影片里讲述了几个典型的真实事件,讲述了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由于幼稚无知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的悲剧,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基本上来源于家庭教育不当和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因为缺乏法制观念,自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因为一念之差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也会见到因为家庭矛盾或一些琐事而引起打斗等事件而酿成人命关天的大祸的实例,今天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个原本爱学习,懂事的青少年,却因为处理他妈妈的感情出轨问题缺乏法制观念而酿成大错。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己温馨甜蜜的家庭,但是他因为做事太冲动了,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遇事要冷静;要理智地处理问题、妥善地化解矛盾,不要冲动。要培养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与掌握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自觉遵纪守法,生活不存在假设,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我们只能选择一次。
同学们,让我们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脚步,把握好前进的方向,等待我们的将是美好的希望和远大的前程!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3学校为了我们,可算是用心良苦啊!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因此开展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讲座。讲座时间也就是今天:3月25日开展的。
讲座以照片配事例向我们诉说了生活中青少年发生的真是案例。10岁左右的青少年犯罪你听说过吗?相信你听都没听过吧!可是这有,还是团伙作案,最小的比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小,仅仅10岁啊,其余均为12岁。他们的作案手法十分的'老套:溜门、撬锁。他们盗窃共有8次。主要盗窃的就是钱财及零食,盗窃钱财都用来充值Q币、点卡和买零食,直到盗取一家大型的服装店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重视,据说偷盗完后,一名罪犯还在一家店中玩起了生死狙击。案发原因有三点:
1、好奇心强、好模范,求知欲望强,但不表现在学习上。
2、顶撞家长、老师,遇事不冷静。
3、上网成瘾,不听家长、老师劝告,用早餐钱来上网,挥霍完后就去偷、去抢。
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敬师长,家长是我们的监护人,老师是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好好学习,听师长的话,成长道路才不会弯。
2、上课好好听讲,放学后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注意,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3、课外时间多多看书,多阅读,不要迷恋网络游戏,多参加一些兴趣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爱好。
在生活中,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甚至还有些人会问:“法律是大人的事,关我什么事。”其实不是的。老师曾经说过:“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他在我们班上看见别人有什么新玩意,他就会绞尽脑汁的想把那个玩意“顺手牵羊”,也许他改了,也许他没改,但坏习风是不提倡的。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样世界就会更加美好的。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4在法律安全方面,我们常常忽视,认为我们都懂法,不需要注意,但高智商犯罪却又屡见不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所以,法律安全知识的普及也不容忽视。
公民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人格尊严,坚决同侵权行为作斗争,不惜诉诸于法律。所赔偿不仅仅是物质金钱,更有公开道歉的行为,这就是说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握着法律武器,向违法犯罪现象进攻,人们已树立了社会主义法律观念。为了给社会减少一个危险分子,高校就要将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送到社会为此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人生如同一张白纸,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在给这张白纸着色的过程,我们走的每一步都会留在这张人生的纸上。 有的人留下的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纸,上面满是绚丽的图案;有的人留下的则是灰暗一片;更有的是还没来得及在这张纸上添满色彩,这张纸就早早飘零!
法律仿佛是一张无形的网,看似虚若无物,无声无影,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一个邪恶的念头刚刚闪过,法律无形的双手便悄悄地靠近,当法律有大网在你身后展开,这就说明你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法律是冷酷无情的,它决不会因为你后悔了,或者是你不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而不惩罚你,谁触犯了法律谁就必须要接受处罚。所以说要使人生走得辉煌灿烂就必须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终生!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好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中学生吧!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5这天,我和全校师生一齐观看了《法制教育》片,里面介绍了一些青少年儿童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良好的教育和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触,也颇受教育。
首先是缺少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由于一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或父母离婚了,不能关心照顾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自由地学习生活。他们就会在放学后不回家或者不做作业、贪玩。这样渐渐地远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管教,过早地走上社会。作文
其次,就是染上了不良的行为民习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面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捣蛋,课后打骂其他同学,甚至欺负小同学。他们不爱学习,沉溺于网络游戏。就像片中讲到的为了筹齐上网的费用,他们敢于拿出锋利的刀子去抢劫他人,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他们用自我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完美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完美与自由的我们。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家庭里,做一个好子女,社会上,做一个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所以要使人生走得辉煌灿烂就务必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为一时的冲动而做犯法的事情令自我悔恨终生!自毁前程!
论文摘要:1999年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学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应该集中做好哪些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使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就目前来说,高校应从六个方面着手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向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方向转化。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方式下,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是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基础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双方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来达到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目的。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显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作为一个刚跨出大学校门,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仅凭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和掌握的职业供求信息,是很难及时恰当地选择到理想的职业岗位的。“自主择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择业的自由,但对学校来说,自主择业并不是对毕业生撒手不管,而是责任更大,事情更多,任务更重。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的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岗位呢?目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为把本校毕业生更好的推向社会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业指导就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选好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其次,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再次,有效的就业指导也能间接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和资本的优化组合,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来说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
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主要是使其具备并完善其如下的职能。
(1)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咨询、培训职能。重点指导毕业生如何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基本的择业技巧等。
(2)供需双方间的桥梁职能。一方面要做好校内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担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介绍并推荐毕业生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还必须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双向选择的机会,如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建立本校的人才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服务。
(3)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信息反馈职能。毕业生是高等学校的“产品”,通过反馈他们走向社会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何评价,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哪些专业宜扩大招生规模,哪些专业需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哪些专业需调整培养方向,哪些教学内容应得到加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信息对于高校确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承担起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的重任,建立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
(4)公正客观的监督职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学校和毕业生的相关情况,考证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旦达成就业协议,则需监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遵守所签协议。
(5)其它服务职能。如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署,组织、实施毕业生档案的保管、整理、寄送,以及平时的就业咨询工作等。
二、加快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明显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区域偏好明显。现在毕业生择业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且非大城市、中心城市不留。学校应该教育毕业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在于其创造价值的多少。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为国家、为地方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对收入期望值过高。在广州的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对未来月收入期望值的调查中,有45.63%的大学生期望自己工作后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和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的薪水水平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3)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人才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不能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跳槽,重新找工作。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引导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先找到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待时机成熟,再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指导
这是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业指导,首先要公开就业政策和办法。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让他们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向毕业生们宣传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办法和具体规定,就业渠道及就业手续,使毕业生明确在毕业过程中,学校、用人单位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就业政策保护自己的就业权利,解除就业方面的困惑心理。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还要熟悉就业指导方针政策,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情况的预测工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措施。
四、加强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
在采取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下,用人单位与学生要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过程才能达成最后的协议。学生决不是靠一纸文凭就能就业的,他们需要了解掌握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都应在这些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于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也要组织毕业生进行培训。对此学校应尽可能地采取授课、讲座、咨询、报告会等多种指导方法,给学生以择业技巧的辅导。
五、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工作的手段也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迈进。毕业生网上择业和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加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交流的力度,为主体双方开展网上“双选”提供便利和高效的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能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单个毕业生去搜集大量的信息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加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的建设。力求让毕业生能够通过国家、省、市及学校互联网及时发送个人资料和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当然,学校同时也要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及时了解各行各业最近的就业形式和人才需求情况,国家及各地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行业,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并将收集的资料信息处理后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毕业生,供其择业时参考,以便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培养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法律信仰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对推进和落实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制观的主要课程。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结合“基础课”法制教学内容,笔者从法律信仰的知、情、意方面对某学院非法律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1、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总体对法律认知粗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标准。在“你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23%的人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节的法律关系”,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但不了解具体部门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28%的同学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另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既不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基础,但对法律的认知总体粗浅和模糊。2、部分学生法律情感淡漠,缺乏对法律正义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精神,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在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上,有68%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是相对的,法律是死的,而解释法律的人是活的。”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与己无关。”在对法律权威性的调查中,有28%人认为“法律是有钱有权人的法律”,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对法律正义性的调查中,32%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法官是吃了原告吃被告”,43%的大学生“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持怀疑态度。”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法律情感比较淡漠,对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持怀疑态度。3、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但法律意志总体薄弱法律意志是法律信仰的最高层次。法律能够被信仰,不仅主体要具备一定的法律认知和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情感,更要有强烈的守法护法意识和品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在问到“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时,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11%的人认为“找关系自行解决,”另有11%选择“视情况而定,再选具体途径解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守法护法观念增强,多数有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但守法护法意志不坚定,特别是在守法护法实践中,容易出现“知”和“行”分离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1、历史因素:
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奠定了这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和传统[2]。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长久的封建人治现象所构建的“权大于法”的法律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传统法律文化以“皇权至上”为特征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往往会出现“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这种权力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产生质疑而不信仰法律。
2、社会因素:
社会法制不健全当前我国法制体系不够健全,法治质量不高的现实状况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立法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立法的过度膨胀使法律价值很难转化为主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业繁重,对许多法律尤其是最新立法无暇顾及和消化吸收,容易产生冷漠情绪,也很难对法律形成信仰。在法律运行方面,当前我国各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也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权威产生质疑,不利于其法律信仰的培养。
3、教育因素:
高校法制教育不力当前对我国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而“基础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任务。高校的“基础课”设置54学时,而法制观教育课时不足三分之一。而在近年来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基础课”教师在法律部分的教学存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授课时间不足导致授课速度过快。部分教师随意延长人生观和道德观授课时间,而把法制观教学内容的课时缩短,有个别教师仅6个学时就完成了法制观的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速度导致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你树立法律信仰有多大意义”的调查中,有42%的被调查者承认“授课老师法律部分上课速度过快,自己听得一知半解而觉得无聊。”二是教师培训缺失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基础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已经历经了三次修订,每次修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内容愈来愈精,而高校针对历次修订版的新内容对教师组织培训的人数和次数却有限。许多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坦言,法律部分理不清其中的脉络线索,更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有两类极端,一类是法学专业教师把“基础课”法律部分按照法学专业课程授课,拼命讲法理讲条文;另一类是非法学专业教师把法律部分授课时间压缩,甚至一笔带过,让学生课后自学,而对于公共课让学生自学就等于让学生不学而已。总而言之,无论是上述哪种类型,都不符合“基础课”对大学生法制观培养的目标,也不利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4、主体因素:
自身特点和认知错位法律信仰作为主体对象的心理信念,只有达到主体自身的认知和认同才能形成,而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尚不能完全形成法律信仰的主观条件。首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却不成熟,在面对法律问题和现象时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其次,大学生生活阅历不深,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导致人生观错位。再次,部分大学生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使得平时仅注重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的学习,思想观念上对学校法制教育课的错位认知,影响着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很难培养起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1、树立法律权威,优化法治大环境
法律权威是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前提。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3]其次,要推进依法执政。法律的权威不仅取决于法律内容的科学公正合理,也取决于执政党是否依法执政,法律能否得到严格和公正实施。再次,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的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和能否被人们所信仰。最后,要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进程,使大学生感受到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2、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崇尚法律的情感
“法律从其规则到本质都必须契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科学公正地体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平衡,才可能唤起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依赖和信仰。”[4]法律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权利义务思维,权利是法律的内核。大学生如果没有对权利的要求,也就产生不了对法律的需求和渴望,更谈不上对法律的认同和崇尚。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向大学生传播现代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激发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情感。只有真正感悟了法律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才能用法治思维方式去思索问题,并最终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强“基础课”法制教育实效性
“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课程,但如前所析,普遍高校“基础课”学时有限,分给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时间是少而又少,而且针对新版教材的师资培训缺失。为有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基础课”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针对每次新版教材要加大对“基础课”教师的培训。若授课教师对新增的教学内容一知半解或理不清思路,则很难让学生亲近法律、认同法律和形成法律信仰。其次,教师在育人理念上要认清培养大学生法治观的重要性,保障“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时数。再次,教师要善于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以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等。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
[2]刘端端•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94.
[3]胡天生•大学生法律信仰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