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辅导的本义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心理辅导指同辈朋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主要以促进同学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工作重心,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传递与辅导作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认同采纳此观点。
本文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可理解为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招募、选拔和培训校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实践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互助等工作,例如积极关注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心理困惑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手,主要包括各班级心理委员、校系各级心理部学生干部以及学校心理类社团成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两极分化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差异大,有些是高考失利的优等生,有些是中职学生春季招考生,有些是拥有地利的高中后进生,极个别又是文、体、艺特长生,中学阶段教育背景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心理成熟水平、学习心理上都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成绩优良、目标明确、全面发展,心智成熟、独立,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部分同学学习懈怠、成绩不良、浑浑噩噩、业余时间都用于游戏、睡觉等无意义的事情,没有人生规划,心智不够成熟,遇到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怨天尤人,毫无责任感。
2.团体差异显著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以下特点:
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男生在人际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强于女生。
生源地差异: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的学生得分,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更多自卑感,更易心神不安。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高职院校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调查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和心神不安,体验到更多苦闷、焦虑的情感与心境,对事物存在较多的害怕与恐惧感。
3.常见问题集中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三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现状
1.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他们与本科院校同类人员相比,知识结构多偏重理工科、技能的学习和操作,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也很难达到综合类本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更不能与心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相比,因此给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客观困难。
2.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培训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业师资力量、编制的有限,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也需要一个申报、论证、审批的过程,最终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实习实训,零碎的业余时间培训和薄弱的知识基础也为系统、专业的培训目标带来现实困难。
3.朋辈心理辅导对象心理特点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团体差异、常见心理问题集中三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应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考虑适合高职院校现实特点的辅导方式和活动。
四、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建议
1.合理定位角色,明确工作重心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各班级,分别住在不同宿舍楼,因此应实现及时反映班级或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展咨询、辅导工作。另外,可以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心理专业老师指导下针对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创新团体训练活动形式、开展趣味交流互动活动,吸引同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2.创新宣传形式,巧妙编排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以理工科内容和实践技能为主,需要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同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明确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同学树立自信,了解适应新环境技巧、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等,将宣传内容巧妙编排,例如用幽默漫画、短篇故事、名人轶事、问卷互动、典型案例、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通过校园宣传栏、网上心灵社区、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吸引同学们关注、学习、理解、领会、运用,潜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和技能,有效实现朋辈心理辅导。
3.加强纵向指导,以经验助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其他同学身份地位相同、情感体验相同,遭遇环境适应、学业困惑、情感受挫、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敏感等大学生普遍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纵向交流活动,由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向低年级同学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分享交流亲身体会、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重要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及学习环境,与同学愉快相处,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就业目标并积极准备,掌握成功经验及方法,吸取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4.加深横向交流,以互助促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具有阶段性相同经历,从而会产生相同的心理困惑,朋辈心理辅导员可根据自身情感、心理体验预估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导向组织开展同年级同类心理困惑同学线上(心理论坛、QQ群)或线下交流会,加深横向交流,方便有相同心理困惑的同学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减轻焦虑情绪;交流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提供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激发同学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自身问题,帮助同学们实现互助、自助,达到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施。
5.双线并进,团体训练显实效
团体训练是朋辈心理辅导常用方式之一,根据功能有完善型(提升团体领导能力等)、发展型(培养团体心理调适能力)和矫正型(解决团体轻微心理问题)三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适合采用完善型、发展型两类训练双线并进的形式,促进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完善型的团体训练适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团队或其他学生干部团队开展,设计系列训练课程,包含不同主题的若干单元,不同单元在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体现循序渐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主动参与训练,学会表达自己、与成员交流、体验和反思,提升组织协调力、创意策划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心理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12-03
一 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凸显,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建设符合当前大学生特点的高效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与思路,是当前院(系)级心理辅导站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z2005{1号)以及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各高校二级学院(系)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屡次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心理疾病导致轻生等情况。大学生对常规的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存在误区,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羞于启齿,不愿意接受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的咨询与帮助,而网络这一平台所具有的隐蔽性、开放性恰恰适合了这种情况。建设新型网络心理辅导站,寻求探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突破口,能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 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内容
网络心理教育属于现代心理健康的范畴,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教育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方式理念。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前人对网络心理辅导教育的建设途径及内容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模块:模块一为通过网络宣传和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模块二为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调研及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需求;模块三为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模块四为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对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进行训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解决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400名本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363份,回收率为90.75%,其中有效问卷为325份,有效回收率为89.53%。其中,男生有112人,女生213人(大一39人,大二58人,大三192人,大四36人)。
2.研究工具
以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工作内容的四个模块自编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现状。量表由四个模块组成,共有20题,其中模块一为6题,模块二5道题,模块三为3道题,模块四为6题。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对“网络心理辅导”的认同程度越高。
3.研究结果
第一,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总体描述。
从上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总量表的平均得分>3的有56.23%,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的认同情况并不多;大学生在模块三的平均得分>3的为64.31%,相较于其他三个模块要高。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较多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辅导只是局限于心理咨询,对其他三个模块的了解不多,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问题,对于网络心理辅导存在很大的偏差;模块四平均分为2.80,低于理论中值,这与当前所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较少、大学生对相应的心理教育软件不熟悉相关。
第二,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性别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模块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上,男女生的平均得分相较其他三个模块都是最低的,由此可进一步看出当前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很少,对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的开发及宣传的力度都需加强;四个模块的平均分均为在3分左右,但男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女生,且在平均分>3的百分比中,男生在模块一、模块二、模块四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的百分比波动在47.89%~54.93%之间,都没有超过60%,而在模块三中女生的平均得分>3的百分比高于男生。通过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男女生由于性格的差异,在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导致他们在面对网络心理辅导时的态度不同。女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多通过向朋友倾诉和心理咨询来解决,但男生则较少向他人倾诉,而是通过自我纾解或查询心理知识自助来解决心理问题,这与我们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第三,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年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在模块二、模块三中的平均分最高的,在模块三中平均分>3的百分比高达79.49%。通过访谈了解到,大一新生处于新的环境,其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造成适应不良,角色转换困难,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多通过网络测验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选择通过网络咨询及面对面咨询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二在模块一和模块四中的平均分最高,其已具备一定的自助能力,他们希望通过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来为自身心理问题解惑;大二学生面临着学习及四六级等考证压力,因此更需要一些心理健康的软件来提升记忆能力及学习效率,排解心理压力。大三、大四在各个模块的平均分相较其他两个年级要低,这与他们心理日渐成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支撑来排解心理问题有关。
四 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建议及策略
结合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访谈的结果,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开发与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软件
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可以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描述与分析,可以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心理素质软件可以为学生们的心理咨询提供参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等。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基本没有引入心理健康训练软件,仅有高校的一些研究机构会设置肌电生理反馈仪等进行放松训练,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不熟悉的前提下,仍有50%左右的学生对其是较为认同的。因此,我们应在高校心理辅导中开发、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以帮助大学生自助进行记忆训练、放松训练等。
2.引入新型微信、QQ、微博等平台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运用的网络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心理网站平台、QQ在线咨询等方式开展,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这些平台的关注度并不高。为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的关注,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平台,通过设置在线文字聊天,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实现网络心理辅导的四块功能,在这些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平台上及时更新内容,按计划及时推送前沿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知识与内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网络心理辅导站的效果。
3.及时更新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宣传平台没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去更新,及时以及更新网络心理辅导站平台能使大学生持续关注网络心理辅导站。网络心理辅导站可以通过及时更新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知识,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地获得相关的知识,在类似微信订阅号这些平台上及时以及更新相关心理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助人―自助―互助”的人文关怀氛围。
4.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网络心理辅导
通过问卷调研与访谈法发现,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正是心理问题频发的高峰期,需要更多网络测验类的心理辅导方式;大二虽具备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但是面临更多的专业考证,因此需要开发心理软件来帮助他们提升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大三、大四已经具备了排解心理问题的能力,但是面对求职面试等各种压力,因此针对大三、大四这样的心理特点需要更多的求职面试案例类的心理辅导方式。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网络心理辅导能够让网络心理辅导站更具有针对性,覆盖面也更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映秋、孔燕.高校心理教育网络环境的系统实现和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其具有现实性及实效性,很快受到了各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针对本国特色,对其进行研究,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也由此得到了不断丰富。七十年代末期,有学者把“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帮助行为”定义为朋辈咨询。这一定义让我们看到的是对于专业人员及非专业人员间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分。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把“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定义为朋辈咨询”。马歇尔夫在他的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中,进一步明确了朋辈咨询的主体和客体,使朋辈咨询的概念更加清晰化。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朋辈咨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这种解释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也有学者更喜欢用朋辈心理辅导这样的概念,提出朋辈辅导是指由经过心理辅导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的同学、同事等非专业辅导者进行的辅导活动。我在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认为,目前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一些培训的同学为自己的同龄人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二、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院校开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配备状况极不平衡,许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应当有更多的同学能够享受到心理辅导但又觉得精力有限,力不从心。于是部分院校开始借鉴国外的这种朋辈辅导的模式,并将之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运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依赖于院心协、分院心协及班级心理委员,通过朋辈聊天、组织各类活动及开展朋辈间团体活动等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反思实施的现状,尚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校际间朋辈心理辅导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比较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会发现,各校之间极不平衡。有些院校重视度极高,已开始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本土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有些院校却由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而基本上无作为。一些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还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对于活动不讲实际、功效。也有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专职人员配备缺口较大。甚至有院校虚设专职人员,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一工作上,更无暇顾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二)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依赖于有热心、乐于助人的同学,院心理协会和分院的心协干部,以及班级心理委员。许多同学对助人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在朋辈间的心理辅导时,却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一些高职院校突击为心协的同学团辅培训几次,就让同学上岗了。也有些院校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培训计划,但是实施起来却发现很有难度。横向比较会发现,各高职院校培训的随意性较大,培训的内容、时间上都存在着不统一,尤其是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同学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无疑会让朋辈心理辅导的功效在现实操作中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地选择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途径
在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选择上,缺少有效的机制,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学生干部中选择心理朋辈心理辅导者的,而有些心协的学生干部,存在着做干部可以加分,并没想到是什么职务,对做心理辅导本身缺乏兴趣,也有学生是自己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的。这样一些学生参与做朋辈心理辅导,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甚至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四)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制约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的学制多为三年,但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就会有同学陆续去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对于培养朋辈心理辅导者来说,存在着周期快的特点,往往会有同学才有些上手,就要离开学校,这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一)澄清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我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将其定位为朋辈心理互助更为贴切,它不同于国外的心理辅导工作,由于受到专业背景及专业素质的制约,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工作不是坐在咨询室里接待学生前来咨询,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开展一些工作。工作应涵盖组织宣传、信息收集、信息传递、辅助干预等方面。组织宣传是指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普及宣传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策划组织学生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信息收集指利用各种渠道关注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一些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个人行为出现较大变化的同学的情绪状况。信息传递是及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并转给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辅助干预指协助老师做好较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等。
(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选拔工作
有学者曾在学校作过这样的调查,让同学写出最喜欢朋辈心理咨询员所具有的特质和最不喜欢的特质,结果发现最喜欢的特质是耐心、亲切、风趣。最不喜欢的特质是冷漠、缺少幽默感、语气生硬。这一调查可以为我们提供选拔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依据。美国一些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基本条件也有一些规定,例如,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学习技巧,合理管理时间的能力,及时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健康的心理,等等。这样一些规定也会给我们在选择朋辈心理辅导者时提供一些参考。在高职院校中,作为朋辈心理辅导者首先自己要有助人的热情,但同时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要有亲和力,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还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
(三)重视朋辈心理辅导者自身的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者需要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助人的同时自身得到成长。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首先是要设置合理的内容为朋辈心理辅导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涉及心理知识层面。由于心理知识层面涉及内容较广,短期内精炼内容特别重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者基础知识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心理辅导的工作技巧包括组织团体活动的技巧和方法,以及自我调节。首先,要掌握区分正常和异常,健康和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各项标准,能够初步评估风险并掌握转介的技巧,适时将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给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其次,要教给他们一些说和问的技巧和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一些积极倾听的方法。最后,形成督导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者进行工作督导,在督导中,既要对其工作方法、技巧进行督导,又要特别关注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同学自身的身心状况。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助人的同时,自我得到比较好的完善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国际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关键词】浅谈 心理 辅导
心理辅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下面就心理辅导进行简要阐述。
一、心理辅导重要性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
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