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第1篇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传统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致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单纯盲目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认为“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无讼是求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在,民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厌讼心态,把诉讼仍然称之为“打官司”,遇到问题和麻烦,往往“不信法”,这恰恰违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相悖离,与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相悖离。法治要求在一定层面上讲缺乏传统文化土壤。

2、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中国社会内部已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继续向前推进,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同时,平等利益主体多元化进一步生成和发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体现出复繁多样。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谐的法治环境,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易、摩擦纠纷需要法律来保护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3、法育的课标设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中,而且是极少量存在。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中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在分类目标中规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标 分类目标中规定:遵纪纪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学法知法,目标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标内容基本与初中相同。在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思品德育内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滞后,法制教育与新形势不合拍,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一是中小学法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 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普通大学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极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规范,缺乏生动活泼的法育教学与宣传活动,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三是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学生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对生理发育明显滞后,因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社会现状

一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 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作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事关国家民族事业前进、发展和未来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强弱对比竞争,我们必须深入贯切人才强国战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学生、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1、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设置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也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师范院校增加开设青少年法律教育专业,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备专业师资力量。

2、编写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已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提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养成和提高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及习惯,为切实培养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学教材。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特点,编写小学、中学、大学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在小学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法制连环画、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编写教材,让他们初步树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以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等方式编写教材,开展开办法制板墙报、开展模拟法庭、创建校园法治文化等实践活动,让中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3、将法制教育纳入毕业升学考试考核考评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政治 法律知识考查 必要性 可行性

高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检测手段,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法律知识的考查,有利于高考社会功能的发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弘扬法制文化,进行法律启蒙,树立法治观念的必然要求。

高考既然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别的形式代替,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2013年江苏省有450625名学生参加高考,如此数量庞大的考生都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公民。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法律指引,那么他们定会少了很多违法冲动和违法犯罪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无论进入高校或步入社会,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对某些法律如《刑法》、《劳动法》、《合同法》、《民法》、《婚姻法》等从简单的法理到具体条文进行学习,一定有助于全社会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令人忧心的是即便是与广大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未成年保护法》,很多未成年学生都不知道它的基本法律条文。不知法谈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呢?高考这个指挥棒一定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文化,进行法律启蒙,使全社会掀起学法、尊法、用法的,让高考的素质考查大旗举得更高。

二、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和最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趋于稳定的关键阶段,中学教育的使命应当包括对学生进行宪法及主要法律的教育,在高考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专门考查,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要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此基础上把知法、守法、用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如今,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应试教育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娇惯溺爱、或任意放纵或打骂青少年学生。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当务之急,而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经常是请一些专家做讲座,或者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搞些应时的活动,难免出现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尴尬局面。在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强化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效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平安江苏”、“法治江苏”目标的迫切需要。

江苏省一直努力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并将此作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利用高考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当中弘扬法律文化,进行法律启蒙,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树立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为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阶段学法是学法之源,“平安江苏”打造的是我们希望的长久平安,公民内心深处的平安,是全民法律意识强化而铸就的真正的“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当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四、是高考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考查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第3篇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事业的成熟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乃至国民的综合素质和素养的进步程度。

时至今日,我国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理念和决心给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人士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与鼓励。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产权意识的推广和宣传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推广和宣传大多还是停留在企业和高校的范围,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和国民素养的目标来说远远不够。

作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普通一份子,根据我个人的工作体会和所学所感,在此真诚地向社会相关专业人士呼吁――让知识产权意识走进义务教育。

为什么要走进义务教育?

(一)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是民族的文化素养一种表现。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已制定4部专门法律,颁布19部行政法规,完成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商标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正在推进,全面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形成了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各个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了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法律基础。但是由于宣传和推广力度欠佳,导致我国的诸多企业在面向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吃了很多亏,碰了很多壁。知识产权事业建设在我国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靠严重的代价换来的,这些代价既包括经济上的损失,也包括技术力量的损失。

事件一 :

王致和臭豆腐、老干妈系列食品、洽洽瓜子、今麦郎方便面、全聚德烤鸭等等食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著名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因为口感极佳、风味纯正等特点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很多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这些中国特色的产品,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国消费者,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些品牌纷纷开始着手进军海外市场。但是在海外市场注册经营时,品牌产品公司发现国外某些公司竟然抢注了他们的商标,因此导致了一系列商标侵权案件的发生。

在此引用王致和商标侵权案件,该公司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正向国际市场进军时却发现,德国的一家名为欧凯的公司竟然早在2005年就向当地商标专利局申请了“王致和”商标的使用权,该商标与中国王致和品牌商标一模一样,为此进军国际市场被阻。中国王致和商标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经过法院审理后认为,欧凯公司在未与原王致和品牌公司进行沟通的情况下私自注册使用“王致和”商标已经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因此宣判即日起撤销其“王致和”商标使用权。初次审判后欧凯公司不服又继续提出上诉,经过大量取证和庭审, 一年后中国王致和公司最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尽管在该商标侵权案件中王致和公司胜诉,但是该公司为此也付出了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如果该公司能够了解和认识到商标注册的重要性,为公司未来发展未雨绸缪而预先在海外市场注册商标,那么就会避免这样的侵权事件的发生。

事件二 :

2004年2月至6月,宁波华昌电器有限公司未经“SMSUNG”、“Panasonic”、“BOSCH”商标注册人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许可,擅自生产标有与“SAMSUNG”、“Panasonic”、“BOSCH”注册商标相近似的“SQMSONG”、“PANASOANIC”、“BOOSCH”商标的吸尘器4496台,案值597092元。最终,宁波市工商局余姚分局对宁波华昌电器有限公司处以400000元罚款,并没收吸尘器2649台。

国内这类中小型企业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而发生侵权行为的案例屡见不鲜,他们没有对知识产权产生足够的重视。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一味仿制而忽视创造的习惯经营下难以生存,面临巨大困境。如果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在公司的理念中就对知识产权足够重视,那么势必会远离侵权的现象而不断求新、持续发展。

从上面两个事件不难看出,我们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一方面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往往是以“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式的代价换来的。

为了避免上述侵权现象的发生,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者们在进入社会的开始就要具备知识产权素养,而这样的素养需要从青少年就开始培养,在接受义务教育时培养知识产权意识,使知识产权意识根深蒂固。“让知识产权意识走进义务教育”迫在眉睫。

(二)目前,不但缺乏对青少年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甚至连青少年自己的知识产权也难得到保护。

下面参见一个社会调查 :

表一:对200人随机进行的有关对未成年人知识产权了解程度的一个调查表。

由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对知识产权了解程度比较缺乏,因此,除了应加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了解之外,也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由于缺乏对未成年人知识产权的教育和保护,也不乏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案例。如 :一位小学生喜爱写作,文学作品经常获奖。该小学生的父亲某日在一本儿童读物中发现其中收录了该小学生的获奖作品,于是找到出版社索要稿酬和样书,然而出版社却以该读物不赚钱、鼓励孩子创作以及孩子未成年为由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于是父亲将该出版社诉至法院。

该案例说明,出版社缺乏对未成年知识产权的认识,而这位父亲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所以,开展对青少年知识产权的教育,能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为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三)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态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形成普遍认知。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拓展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内涵,延伸了产权的保护区域。同时知识产权在科学活动中的导向和借鉴作用及其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激励和保护作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顺利发展。

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

如何走进义务教育?

尽管在国际和国内的范畴中知识产权的架构不完全一样,但也是大同小异。从教育的角度上看,都能作为重要参考和依据。

(一)将知识产权融入义务教育中的普法教育中。

知识产权法的普及与基本法的普及同等重要。对于义务教育中的普法教育,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使我国公民在少年儿童阶段就很好地树立法治意识。知识产权法的普及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公共意识、提高公平意识、利于培养公民社会、利于受教育者建立缜密的逻辑、利于受教育者理解立法者的社会实践理想等重要作用。当然在普及知识产权法的实践中,需要方法和技巧,由浅入深,选择孩子们常接触到的方面着重贯彻培养。在义务教育中普及知识产权法,需要老师们身体力行。首要的是对老师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进行提高。除了理论学习,让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以身作则,如在制作课件、报告时对引用的资料、图片、网站等清楚地示出出处,在社会实践类型的作业中教孩子们如何尊重知识产权。

(二)将知识产权融入义务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使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等。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那么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平等和尊重他人的角度着手。比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抄袭作业”的情况,这就属于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适时告诉孩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孩子们从小懂得珍惜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动手的能动性。将知识产权意识自然地融入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之中。有了这样的意识,孩子们在高中、大学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创作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创新,而不会投机取巧地抄袭别人的成就。

(三)让知识产权意识付诸于实践指导。

“知识产权”是以“智力竞争”作为基本内涵。而青少年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因此在各地的义务教育过程中开展诸多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以很好地使青少年懂得如何维护和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除了义务教育的执行者以外,还需要父母的重视,知识产权和其它公民权利一样受到保护。

老师和家长做好维护青少年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人,一方面尊重青少年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知识产权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时候,协助青少年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维护青少年的权益,一旦青少年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青少年的知识产权。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法治教育 德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繁,人们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更关注。职校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实践性人才群体,其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其法律素养如何,关乎社会法治化的进程,影响和谐社会能否构建。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法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法治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忧虑有三。

(一)学生接受的法治教育缺失严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法治教育作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在整个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个别章节的内容涉及法治教育,而且内容较为单薄,缺乏系统化。在实践层面,设立法治教育研究室或专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治辅导机构的院校寥寥无几,甚至对学生已经触犯法律的部分案例的分析,也将大部分成因归结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而归因于法治意识、法治教育缺失的较少,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也不够切实。学生接受的学校法治教育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寥寥无几的片段式的法律课程,没有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养成。

(二)对“法治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法治教育流于表面。

学校德育,多把对法律方面的教育表述为“法制(rule by law)教育”,而不是“法治(rule of law)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经典定义表述为:“已制订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而“法制”仅仅指现阶段的国家各层级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总汇。法制与法治既相互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法制是法律制度,是人们活动的规范;法治则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状态,没有法制的法治是不存在的,但是有法制却未必有法治,例如希特勒统治时代即有法制而无法治。其次,法制强调的是实在的规范与秩序;法治则是对法制的价值要求,它要求法律制度贯彻自由、平等、人权等,同时要求法制在程序上、形式上也应当是公正的。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将“法制”等同于“法治”,造成在德育课中仅仅简要介绍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而并未完善地论及法治观念;仅仅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理解,将法律简单地等同于惩罚与负担,而忽略法律本身维护公民权益的本质,没有树立起权利本位的意识,部分学生对侵权行为麻木,对违法行为冷漠。这显然不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职业院校重职业教育,法治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时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职业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短暂,学校德育既缺乏深厚的底蕴,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而且许多职业院校建校以后忙于学校的扩展和学生的就业,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将法治教育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当前职业院校的法治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德育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课堂教学,二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相关教育。同时,职业院校思政队伍对法治教育的底蕴不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多数主攻思政、哲学等专业,既缺乏法律方面的理论基础,又缺乏法律方面的实践经历,很难准确把握对法治的理解,自然无法在教学中将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清晰完善地传达给学生,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教学力量薄弱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面对职业院校法治教育现状,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一)对法治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适当加大法治教育在德育体系与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延长课时加大内容量,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立法治教育教研室、法律咨询室,为全校学生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加强各个专业部门法的教学,使学生切实了解该专业的工作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法治实践教育,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庭审,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案件中切实感受法律的威严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也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从业人员进行讲座,听取第一线的信息,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与法治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类活动,如成立法学会,开展辩论赛、案例讨论会、模拟法庭,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马克思说过,人们从事的活动,总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把法治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熟悉自己本行业的法规,提高处理行业纠纷的能力,从法律层面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提高班主任、辅导员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也最为深入,如果能够提高班主任、辅导员的法治教育能力,在解决学生纪律管理、人生引导、奖惩事项办理、心理问题排解等工作的同时,恰当地辅之以法治教育,就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为全面。学校还应该引进专门的法治教育从业教师,强化法治教育队伍,因为专业的法律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法治的意义与法律发展的进程,保证法治教学的质量。

(二)把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作为法治教育的核心。

职业院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重点,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对法律缺乏信任。深层次的原因是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唯一受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君主既可一言废法,又可一言兴法”,“权大于法”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只希望有“明君”、“圣君”的统领,有“包青天”式的好官,而远离法律。德主刑辅、特权思想、法律工具主义、耻讼等观念根深蒂固,对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存在负面影响。另外,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当下我国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社会上种种利益分配、法的实施存在不公等现象都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有句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的信仰和社会领域其他各种信仰一样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培养,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就必须以树立法律信仰为核心,使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在青年学生心中的权威。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法律意识的任务尤其艰巨。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对青年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离不开全社会法律信仰的普及与社会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职业院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加强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改进课程设置,增加法治实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把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放在核心位置,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为祖国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在建立法治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小燕.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2]谢山河,黄章华.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青少年如何树立法治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有效途径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文本和课标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以体现,让法制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渗透开来。

一、探究文本,找出法制教育的着力点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篇幅都蕴含了法制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读好三本书:课标、教参、教本,整体把握住各个单元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从尊老爱幼等方面来进行,也可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内容,加以引申和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本义之时,对另外的意思也能了解和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法制教育

课本只是一个载体,她需要教师加工处理后,在教室里、课堂上完成目标。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加以提炼、揉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合文本和教材内柔、学生实际的问题,层层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余,学习了法律知识,这对学校的法制建设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孩子实际上在替他们的父母尽孝。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爱心、孝顺、遵规守纪、恪守公德等话题渗透法制观念。如有具体事例,再配合漫画定能事半功倍。

三、口语交际是实现法制教育的好途径

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渗透法制教育,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犯罪几率。由此说明,法制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法制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认识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要遵守《小学生守则》,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在小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

四、在小语作文教学中宣传法制事件,引导规范法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逐年增加,犯罪年龄趋于低领化,现状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且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这就需要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提供法律法规知识,让学生能指导学生在作文教学里和法制教育相互衔接,让学生通过想象和采访了解等方式,对社会上、校园周边的违法行为能清楚认识,让学生的家长也从自己的子女的作品中能够更加懂法,学法。

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强化法制教育

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演《偷钱和钱被偷后》情景剧,《我在我家楼下养宠物猫》话剧等,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在我们身边,有些同学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就要引起老师的必要的重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损坏公物,偷窃,不仅仅是给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在小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教师要学会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的豪气和渴望,加大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独立自信的力度,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就耳闻目睹并参与了法制教育,是我们教师理应承担的义务。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这不仅仅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日常的课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为培养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完善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法制梦想,积极倡导的“中国梦”,培养新一代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刘翠萍 单位:陆良县活水乡新台子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