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营销观念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增加产品差异化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逐渐深入,各厂商在新竞争环境下为取得竞争优势不断寻求增强产品差异化的新途径。产品的差异化主要包括功能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文化差异化。在市场刚刚进入买方市场时,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消费者需求层次偏低,如果厂商能够生产出新功能的产品,取得产品功能的差异化,该厂商就会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时间不断缩短,功能模仿或功能再造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厂商要想在功能上实现差异化一方面研发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差异化持续时间不长,这就需要厂商寻求差异化新途径。在新消费环境下企业如果给产品赋予文化内涵,差异化战略就呈现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文化的各种内容如知识、情感、习俗、道德甚至感觉、体验都能为产品服务创造出惊人的差异,凸显魅力。
2.提升产品价值
产品有价,文化无价。产品整体概念一般由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组成。目前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更加注重消费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正在由附加产品向潜在产品过渡。企业采取文化营销方式,通过给企业产品增加文化内涵,从精神方面充实和丰富产品价值,能够使产品超越其物质意义,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提升产品价值。
3.增加客户忠诚度
在我国市场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企业仅仅依靠传统产品本身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难度相当大。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是属于感性购买,只有当产品所呈现的某一方面需求能够与消费者的需求﹙功能、价格、款式、服务、情感﹚产生共鸣时,该产品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欢,而给产品增添的文化内涵则能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加客户忠诚度。
4.受众人群广
一方面,文化营销中增添的文化要素一般都是当下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接受度比较广泛;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方式比较多,传播范围比较广,不仅能够跨越一定的地域传播,而且能够跨越一定的年龄阶段传播。
5.先占优势明显
文化先占优势即第一个给产品增加某种文化内涵的企业能够比后续者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文化超脱物质领域,是与消费者精神世界的直接沟通,因此第一个触及消费者精神领地的企业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有后来者模仿增加同样的文化内涵,替代性也不高,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垄断价值。
(二)企业文化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容易导致企业舍本逐末
文化营销注重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可有些企业往往只重视消费者精神需求,却忽视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都是以底层需求为基础的,在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基本需求时,所有的文化需求都是妄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企业企图搭上文化的便车,忽视了对产品质量、功能等物化属性方面的把关,造成企业空有文化内涵,失去了产品最本质的、能够提供消费者实际用途的属性。
2.导致感性消费,误导消费者
企业在文化营销中为产品增加的文化内涵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本身具有良好的劝服性。积极的文化劝服性更强,可能消费者对产品本身没有多大需求,但是由于文化的劝服性,容易给消费者洗脑,导致感性消费,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产品的闲置,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3.企业文化营销转型困难并且文化多元化接受度不高
当企业给产品附上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内涵将深入人心,不易改变,一旦此种文化不能迎合消费者,企业进行文化转型就不易被消费者接受。另外,如果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给产品增添不同的文化内涵,易引起消费者怀疑营销文化的真实度,文化穿透力降低。
(三)企业文化营销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尊崇消费者主义的选择
彼得•德鲁克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说过:“市场营销的漂亮话讲了二十年之后,消费者主义居然变成了一个强大流行的运动,这就证明没有多少公司真正奉行市场营销观念。消费者主义是市场营销的耻辱。”营销大师的话给我们以警示:消费者主义是市场营销的核心。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产品的物化形态已经再不能够满足消费者,而文化则能够直达消费者的精神领域,满足其日益提升的需求。
2.经济发展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在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超过6000美元,处于生存型消费稳定、发展型消费加快、享受型消费启动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物不仅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讲求消费档次和文化品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说:“未来是全球竞争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采用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
3.营销学理论发展的正确选择
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经过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前三种观念均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后两种观念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且所考虑的消费者需求层次有所提升。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新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营销成为营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四)企业文化营销的威胁(Threats)分析
1.社会主流文化的易变性
社会主流文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所推崇的主体文化。在文化营销过程中,企业往往会考虑到当时的主流文化,有的直接利用主流文化,有的将其进行细化或者延伸。但是这种文化有一定的持续时限,文化不断在发展,当文化改变时,企业文化营销效果会减弱甚至会土崩瓦解。
2.消费者文化需求的不确定性
同一时间点上的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不同,不同时间点上的同一消费者文化需求也会有差异,这种文化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固有消费者的转移。另外,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较被动,有时只有通过引导才会产生这方面的需求,所以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应当充分重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
3.竞争厂家的威胁
文化营销方式引起各界广泛重视,产品文化划分细致,文化泛滥现象弥生,同样的产品附属上不同的文化,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引起消费者某一方面的共振,都有可能诱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细致划分文化在定位不同类型的消费人群的同时,往往能够减弱某一单独厂家的文化竞争优势。企业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综合以上关于企业文化营销SWOT分析,可采取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二、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应正确认识文化营销
1.提高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素养
企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成败,有些企业文化营销近视现象严重,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利用文化影响力,过度宣传企业产品却不能保证产品硬性的质量要求,或者运用不相符的文化内涵洗脑消费者造成错误性的购买行为,这样的企业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盈利,长期看可能陷入危机。因此企业在文化营销过程中应提高自身素养,真实、真诚地反映产品实质内容,合理、适度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
2.把文化营销作为一个闭合的系统
惠普电脑的创办人之一大卫•普克有句至理名言:由于营销过于重要,因而营销的任务无法由营销部门独立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把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仅仅当作营销部门自己的事,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不相关。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文化营销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只有附加的文化要素与企业产品有一定的契合度时才能够触动消费者需求。企业应该把文化营销看成是一个调研、实施、反馈、纠正、实施的闭合系统。
3.认识文化营销的递进性
文化营销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产品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营销最基础的内容,当产品文化营销进行到一定阶段,能够使得企业产品呈现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时,要适时提升文化营销的层次,采用品牌文化营销确立产品品牌,最终实现企业文化营销,实现消费者对企业而不是对产品本身的信赖。
(二)企业应保证自身行为的合理性
1.在STP理论基础上进行文化营销
STP理论中S、T、P分别表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根据STP理论,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集合。任何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企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把市场分为由相似需求构成的若干子市场,然后根据企业所长选取市场并将产品定位在目标消费者所偏好的位置。应该遵循这一理论,考察消费者,做足市场工作,做足消费者工作。
2.保证文化与产品物化属性的一致性
产品的物化属性包括外形、尺寸、材料、颜色、包装等,产品的文化属性只有附着于物化属性才能够表现出来,如果仅仅给产品增添文化内涵,而物化属性方面不加注意就会使产品显得空洞无力。只有在遵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物化属性精心挑选、精心设计,产品的整体表达才能和文化内涵一致,才能获得文化营销的成功。
3.注意产品文化属性与企业行为的一致性。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仅仅代表了企业的产品,而且象征着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向社会大众展现的形象,只有企业把握整体的一致性,企业文化营销才能够顺利进行。
4.合理运用文化内涵与4P的结合
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文化属性贯穿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内涵与4P的结合运用,例如企业在选择营销渠道时,要注意渠道文化与产品文化的一致性;在产品定价时要考虑产品的文化定位等。
5.学习标杆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
虽然我国文化营销才刚刚起步,但是不乏文化营销成功的典型案例,如红豆集团的“红豆文化”、加多宝的“上火”文化等。学习典型案例文化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成功实施文化营销。
(三)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最高境界。企业价值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营销的核心。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能够团结企业员工,保持企业内部和谐与创造力;在企业外部,企业文化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彰显企业诚信。如果企业能够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能够使得全体员工意识到企业对文化营销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自身的凝聚功能能够协调各部门相互协作,以保证企业有效开展文化营销工作;最后,企业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充实产品内涵的同时充实企业内涵,向社会展示企业优良形象,能够实现最高层次的文化营销。
三、小结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项目教学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会“营销”的普遍现象,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既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具备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成为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学校本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根据营销课程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维教学,真正将市场营销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出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下面就阜阳师范学院本身的教学资源现状,结合笔者市场营销教学实践,谈一下多维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1通过合适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把握“与学生相关”的原则,即案例的选择要合适,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觉得案例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答案的创新意识,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从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由于案例教学对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和配套设施要求不高,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在市场营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案例的选择上,避开照本宣读,选择学生较为熟悉,而且可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例如,在讲解“几种营销观念的区别与联系”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笔者将全班同学按每组8人分组,让各组到学校周边开设的一些店面去进行实际调查,然后把调查的资料再拿到班上进行讨论,分析各组所调查的店面分别是属于哪种营销观念,以及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观念等;讨论结束之后,再分别请各组的代表作陈述,最后再由老师对理解有偏差的小组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不同营销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了,部分以前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踊跃地参加到了讨论之中,使学生的学习由“让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者,而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课堂效果良好。
2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体经营的思想和理念
由于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只有通过营销活动实践才能理解掌握,但营销专业的学生,大都没有营销的实践经验,许多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思想,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因此在教学中,可使用模拟营销教学法,构建某种商业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当事人的角色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不同营销主体角色的行为特征,掌握促销技巧和沟通方法,从而在营销模拟实践中掌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模拟教学法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通过软件教学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整体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另一种是课堂模拟,让学生模拟市场营销中的不同角色,使学生把握整体营销的思想和理念。第一种教学方法对学校的基础建设要求比较高,需要学校投资建立市场营销或者工商管理类实训室,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在这方面的配备还不足,基于这种状况,笔者在市场营销的课程实践中,采用的是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例如,在讲解“中间商的购买行为”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自己分组,分别承担批发商、零售商、厂家和消费者等角色,自主选择营销商品、品牌等,每组不同的角色可以互换,老师从语言表达、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一一点评,课后,每组自主总结。
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中间商购买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和了解了营销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不仅从其他同学的表现中得到了学习,也从自我的表现中总结经验,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种换位的营销模拟实践,很好地将市场营销理论和市场营销实践结合到一起,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学中所用到的文字、图、视频等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强化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不妨在市场营销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真实营销过程视频,播放完之后,组织学生就真实营销过程视频进行讨论并作出点评,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某一角色,应该如何营销,将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达到了更好地掌握营销技能的目的。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笔者利用理论讲授和真实营销过程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新能力)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的复述者。例如,在学习“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时,笔者根据自己在新生活和学习的一段亲身经历,对新疆不同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和汉族的不同亚文化整理了一份资料,包括文字资料以及一段在新疆大巴扎二道桥拍摄的录像。由于新疆大巴扎二道桥是最能反映新疆民族特色、最具人气的市场,通过观看这段录像,较好地说明了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多媒体课件播放完之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和爱好等,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如果到新疆去开展营销的话,针对新疆的多民族现状,应该怎么样开展营销,最后,选择三四名学生作一下总结和陈述,老师再适当地给出点评。
案例1:“智慧锦囊”活动
6-8月间,家电市场已经升温至白热化,“降价”、“打折”、“买赠”如风卷残云般几乎横扫了所有国内外家电品牌。西门子家电却顶住压力,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打了一个漂亮而惊险的“擦边球”--向消费者赠送一个内装有冰箱产品知识及选购要点手册的“智慧锦囊”。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一提到“锦囊”,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立刻就会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神机妙算。西门子家电在锦囊上写着“如何选冰箱,绝招囊中藏”,更兼其外观造型古香古色,给人以物虽轻而意义重的感觉,不可不引起重视。
其次,在营销宣传中,他们凸出“赠品受益一时,知识受用一生”的主题。这一点上,又与中国人强调“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暗合。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广告炒作,不玩弄概念、不兜圈子,将产品知识和盘托出,打破了存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能不说给国人以雪中送炭之感。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买的最终还是产品而非赠品,抓住这一心理,在文化营销上做得精巧些、做得大气点,既加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培养品牌忠诚度,何乐而不为?
案例2:“世纪上新品,老外发红包”
蛇年伊始,西门子家电文化营销出了个奇招,制作“红包贺卡”向消费者拜年!巧妙的是,在红包里面还有一枚一元硬币,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可谓尽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真昧!
试想,哪个中国人没有收到过“压岁钱”呢?没有过对春节的企盼?这里既有美好温馨的祝愿,又有对一种文化的认同,老外拜年发红包,图的就是个新年新意。
又以广告为例,无论是新版的超薄洗衣机广告片,大气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变化,宛如一幅幅泼墨山水写意画,还是旧版冰箱广告片,诉求“持久锁住营养”,配之以赏心悦目的红苹果。从意境到色调到直观诉求都很合乎中国人的文化欣赏口味。相较之下,一些品牌在文化的运用上就生疏了许多。
案例3:《西门子传》、西门子书签相互辉映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国内企业学习世界500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西门子作为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和150余年历史的品牌,对于它成功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在此背景下,西门子家电趁势推出了“西门子书签”,介绍西门子的辉煌历史,阐释西门子的公司哲学和经营理念。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西门子家电通过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人表达了一种观念,即:悠久的历史并不代表成功和实力,拥有150余年历史而又常盛不衰的西门子,则是成功和实力的象征。《西门子传》和西门子书签,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西门子品牌的品质感,并且成功的实现了和消费者的沟通,这就是,“一个半世纪以来,西门子精神不断感染和激励着人们,希望和所有努力探索新知,开创创新的求知者共同成长。”
21世纪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令每一个身处其中的营销人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营销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必须置于同一的文化背景之下,这是对于国际化试图本土化或本土化力争国际化的企业所面对的起码前提。
一般而言,文化营销可以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1.产品或服务。如“麦当劳”、“可口可乐”产品就体现着一种新的饮食文化,甚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2.品牌文化层面。这就是充分利用品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发掘和利用一个品牌的文化意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第一,品牌的国别(文化)差异,为打“文化牌”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如西门子的“老外拜年”妙就妙在个“外”字上。同样的,可口可乐的贺岁广告片“泥娃娃贴春联”如果放在某个国内企业身上就显不出什么稀奇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希望看到并且乐于以一种新奇而包容的心态去看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模仿或认同自己,此种心态尤以中国人为烈!第二,品牌个性的区隔也为文化营销找到了有效的切入点。如麦当劳叔叔、肯德基爷爷和善可亲的形象;西门子严谨创新的科技专家的形象;奥美,富有文化品味和创新热情的品牌管家……鲜明的品牌个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第三,品牌附加值。通过延伸品牌的外延使之与文化相勾连。
3.企业文化。即在营销过程中,将企业优秀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整合有效地传达给社会,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反过来又有助于各项营销手段和技巧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国际营销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成为国际资本流通的主要载体。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是跨国公司生存的关键因素,国际营销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国际营销俨然成为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必经之路。然而,国际营销始终与文化差异并存。纵观国际营销的失败案例可以发现,文化因素已经成为国际营销成败的重要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分析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文化策略对于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
一、国际营销、文化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国际营销是企业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以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从事跨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的唯一区别在于后者进行的是跨国界的营销活动。“跨国界”短短三个字,却说明了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要复杂得多,其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在市场营销中,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的总和。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其坚固的根基,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
国际营销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环境制定相应的策略,即要适应和符合所在国国家的文化。因此,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文化的差异,了解重要的文化因素。
二、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最终使国家和地区之间产生文化差异。
1.语言差异。
国家之间最基本、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语言。语言往往成为国际营销的障碍,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国外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不能理解营销商品的广告。虽然有翻译和转化,但是经过翻译转化的广告往往只是在语言上做文章,而缺乏文化关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际纳入翻译培训体系。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外打广告推广品牌时更加注意文化适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广告翻译为“饮可口可乐,万事如意”,其中“万事如意”就是地道的中国表达。反面例子如在中国备受欢迎的白象方便面被推到英语国家时却遭碰壁,原因就是把白象直接翻译为“white elephant”,而该词在英语中指昂贵而没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只顾语言不顾文化的后果。
2.价值观和态度差异。
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行为的根本因素。国家间价值观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价值观的不尊重必定会导致在该国家或地区国际营销的惨败。例如,中国在2004年禁播了一则耐克的广告,广告中展示的是篮球巨星詹姆斯和卡通功夫人物及两条龙搏斗,中国人认为该则广告严重侮辱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因为功夫和龙都是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可见价值观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不容小觑。
3.差异。
类似于价值观,在根深蒂固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对宗教差异的不重视和不尊重不仅会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而且很可能会引起民族仇恨和国际争端。因此,在进行国际营销之前对目标国家人民的做全面研究,尤其是了解其宗教禁忌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猪是神圣的代表,因此吃猪肉是其大忌,而在印度,吃牛肉是被禁止的。
4.风俗习惯的差异。
一国的风俗习惯决定该国人民的消费模式。为了打开目标国市场,进行国际营销的公司要充分了解并尊重该国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位、产品和包装设计及谈判过程上。例如在中国臭名昭著的耐克SB绿帽子。由于缺少文化调查,耐克曾在中国推出一款绿色的帽子,上边印着SB两个字母。在中国,戴绿帽子是指妻子红杏出墙,而SB是骂人的词。不难想象,这款帽子不仅销量不佳,而且引来国人的谴责,耐克被指不尊重中国文化。
5.教育水平差异。
目标国家国民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国际营销的进行,主要表现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宣传方式上。如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营销,高科技产品及文学出版作品等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营销时就要充分考虑国民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在宣传手段上,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进行产品宣传时就不能依赖文字媒体,如报纸杂志,而要更多地转向收音机、电视等媒体。
三、企业应对国际营销中文化差异的策略
1.进行深入文化调研,确定国际营销策略。
为了在国际营销中有更多制胜的筹码,企业应该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进行国际营销前要充分了解、分析目标国文化,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市场调研可以从网上或本国在目标国的使领馆处获得信息,但最可靠的方法是派出调研队伍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一手信息,并以此制定出符合目标国文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2.进行跨文化交际培训。
在国际营销中,营销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营销的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进行国际营销的企业要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交际培训,使员工有敏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
四、结语
文化因素对国际营销有巨大的影响,进行国际营销的企业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尊重目标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确保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营销 本地化
菲利蒲认为跨国公司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而要全球化必须先本地化,跨国公司应该了解到各国市场具有的特征,为每个国家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即本地化策略。
一、本地化策略的实施
既然本地化营销在当今显得如此重要,那么跨国公司在设计营销方案时怎样做到本地化呢?
1.产品设计本地化。在进行国际本地化营销时,一定要把所属的文化特性设计到产品中去,适应其文化特性。产品的设计要符合本地消费者的审美观,及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等。成功的案例当属宝洁。宝洁公司的潘婷洗发水品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化品牌。这包括它的名称及其专为东方人设计的功能。当然,教训也可以在失败的案例中得到总结。如,孔雀牌彩电,在英国就不太合适,因为在英国人看来,孔雀开屏是一种自我炫耀,令人生厌。再比如,美国通用汽车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销售尚可,但在西班牙语中却成了“走不动”的意思。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国许多包装物上有男女相互拥抱的图片,这种包装拿到中东便受到忌讳。
2.定价本地化。产品的价格一般由总成本和公司所期望的利润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同一品牌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心理认知是不同的。那么制定的价格就应该反映这种不同认知的价值。另外,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民族消费心理也是一样的。在跨国公司制定东道国价格的时候他们同样应该重视怎样通过价格的制定来抓住顾客的心理。这也是“心理定价法”的本质所在。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的商品价格真正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时候,我们便认为定价也实现了本地化。
3.分销渠道本地化。有效的渠道系统同样是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分销渠道的本地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渠道成员的本地化。由于目标市场国的批发、经销和零售商本身就处于直接面向客户的地位,他们与客户沟通起来更加容易。客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他们有效的反映给跨国公司。其次分销方式本地化。这主要是指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分销渠道。不同的国家由于本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原因或由文化引起顾客对某一渠道方式的偏好,导致有些渠道类型会很发达,而有些渠道类型则显得不那么有效。这时跨国公司就应当选择适合东道国本地的渠道类型。如直销业务在中国正在快速增长,但由于中国尚缺乏便利的支付系统,开展“直邮销售”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再次是对渠道成员的管理要做到本地化。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跨国公司怎样做到与分销地有效的跨国文化沟通与协调。作为一家成功的跨国公司,他必须把与之母文化背景相背的经销商协调起来,发挥他们作为分销要素的决定性作用。争取把具有差异文化背景的经销商塑造成具有一个共同顾客观念和意识的统一整体。
4.促销本地化。促销简单的理解便是向目标顾客传播有关产品的信息。不仅仅是确定相应的词语搭配,它涉及到用一国的文化方式和观念去解释另一国的文化方式和观念。跨国公司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同一个主题适应当地市场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或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做得比可口可乐公司更好。它总是能抓住当地一切尽可能的机会来进行本地化的传播。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深受好评的广告表现了米・琼・戈芮尼在艰苦的比赛之后把他的运动衫赠给一位给他一瓶可乐的小男孩,由于外国人很少了解橄榄球运动而且他们也不知道米・琼・戈芮尼是谁,因而这个广告在美国以外是无法使用的。故而,在广告主题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男孩、语言和明星都根据当地的兴趣作了改变。比如这个广告在南美洲使用了阿根廷的足球明星马拉多纳,而在亚洲则使用了泰国的明星尼瓦特,在中国则使用了歌星谢霆锋。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开发一组广告工具,让每个国家挑选最适合本国的广告。雷诺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做不同的汽车广告。在法国雷诺被描绘成带有一点“超级车”形象。在德国雷诺着重于安全、现代的工程技术和舒适。在意大利,雷诺强调公路驾驶良好和便于加速。在芬兰,雷诺突出坚固完整的结构和可靠性。
二、启示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非常特殊、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中国市场本身的特殊性。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本地化政策取向越来越明显。他们日益注重对中国市场的调查,以此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制定适合中国本地市场营销策略。
但是对于我国的公司而言,在国内市场由于生于这种文化背景、长于这种文化背景,因此他们似乎天生具有这种“本土优势”。然而不了解我们国内市场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司自身无“营销意识”,缺乏一种营销理念来有效经营自己的市场。他们不善于进行市场研究并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和准确把握消费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内营销理论的缺乏也使得国内的公司不能找到合适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市场行为。当它们把国外的营销理论搬过来用于解释中国市场的时候,又猛然发现中国市场是如此的复杂和无序,甚至“非理性”,于是这些公司陷入了迷茫。我们的“本地化优势”又从何而来?
参考文献:
[1]彭杰主编:市场营销管理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