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挫折;基础;幼儿;情景;榜样
“养尊处优”,这个成语可以完美地展现当代幼儿的特点。目前,大多家庭都只生一个子女,因而对孩子宠爱有加,他们从小都习惯了养尊处优,因而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因此,一旦孩子遇到挫折,他们便不知所措。当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走进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以批评为主,让孩子服输;运用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体罚形式;毫无目的的让孩子吃苦等。其实,这些方法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并不奏效。挫折教育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挫折教育要从意识出发,注重后天培养;挫折教育要注重方法,并结合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展开等。
一、引导正确认识挫折,奠定教育基础
人生道路上,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不同的挫折。也就是说,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不能避免挫折。而幼儿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们正确认识挫折的黄金时期,为此,作为教师,要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从而奠定挫折教育的基础。但传统挫折教育中,教师却走进教育误区,即避开挫折教育,怕幼儿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要走出误区,直面挫折才是正确的做法。
例如:有一次,教师开展“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说乎。在游戏活动中,有幼儿扮演“老鹰”;有幼儿扮演“小鸡”;有幼儿扮演“母鸡”,幼儿们在游戏中玩得非常开心。但是,由于这个游戏需要一定程度的跑动起来,一个挨着一个抓紧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因此,在“老鹰”尝试抓“小鸡”时,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教师观察了一下,这名幼儿只是轻微摔倒一下,并无大碍,但是这名幼儿却赖在地上不起来,并非常生气,同时好像等着教师过来扶起来,并安慰,要不然就是不起来,也不管游戏是否要继续进行。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扶起幼儿,而是走到这名幼儿身边,微笑着说着:“这是游戏中的一点点小挫折,轻微跌倒,要主动爬起来,和小朋友继续进行游戏哦,这样你会玩得更加开心。”通过教师的引导,这名幼儿开始尝试站起来,很快继续投入游戏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微笑打动幼儿,让幼儿直面挫折,认识挫折。此外,如果扮演“老鹰”角色的幼儿总是抓不到“小鸡”,也会感受到挫折,教师要趁势引导幼儿直面挫折。
二、科学设计现实情景,展开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幼儿遇到挫折时,才展开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科学设计现实生活中幼儿们可能遇到的挫折情景,在情景中展开挫折教育。这样一来,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则会自主处理遇到的挫折,而不是等待、发怒、害怕等。
例如:在幼儿园中,穿鞋子,系鞋带是每天生活的必须。但是,对于小班的幼儿们,系鞋带对于他们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般出门前,都是由父母帮忙穿戴好,因而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针对此,教师设计设计现实情景,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此次活动为“我会系鞋带,我很棒”。以往幼儿们不会系鞋带时,都是跑到教师面前请求帮忙,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发展。为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拿起自己的鞋子,看一看谁会系鞋带。这样一来,幼儿们主动开动脑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为了达到效果,教师可以拿起自己的鞋子做示范,让幼儿模仿,以更快地掌握方法。在情景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总是不会系鞋带,于是想到放弃学的念头。教师观察到后,进行挫折教育:小朋友,你看,系鞋带多简单啊,老师再示范一遍,你跟着系鞋带好不好?这名幼儿产生了兴趣,于是跟着教师慢慢系鞋带,终于成功了。师:你好棒,你看,你战胜挫折了(竖起大拇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指责幼儿笨、学不会等,而是再亲自指导,教会幼儿,让幼儿自主战胜挫折,从而走出挫折教育误区。
三、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增强抗挫能力
榜样对于幼儿具有感染性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以及处理挫折的方法,从而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在带领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时,教师要注重启发与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引进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著名的人残志坚的人物,带领幼儿们学习,让他们知道这些人物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都战胜了挫折,并取得卓越的成就。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在学习这些榜样人物时,教师要利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运用到幼儿园生活中,如在进行走平衡木时,有一些胆小的幼儿不敢走,教师则以身边的幼儿为榜样,激励幼儿。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多勇敢,一下子走过去。再想想我们学习的霍金,他双腿不便,但是仍然能够战胜很多困难。老师相信,你也可以的,大胆试一试。在榜样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开始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大胆走上平衡木,顺利通过。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研究 思想引领
初中教学工作中,政治学科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让正确的理念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从而引领学生正确度过青春期。如何体现政治教学的成长引领功能,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潜心分析教法并有效融入教学工作之中。
一、政治教学要紧扣学生思想状况
初中生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受外在影响较为显著。有的教师形象地将初中生的心理比喻为海底针,说明了学生的思想复杂多变。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引导,让他们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这些懵懂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注重这方面的研究,让政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引领的好帮手。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教学中,笔者对班级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滞后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在校园里低人一等。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破除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笔者在教学中抛开单纯的理论讲解,为学生创建了演示自我的小平台,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某一项特长或最拿手的本领。这样的开放流活动让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能,特别是一些成绩滞后的学生,往往展示的才能让其他学生目瞪口呆。班级的一位学生虽然文化成绩不佳,但是剪纸非常娴熟,一张纸一把剪刀,手指飞转之间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展示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演示向其他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笔者乘势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不过有些学生的特长不是学习,因此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通过这样的引导使班级每一位学生都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政治教学要结合校园生活特点
政治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引领性,学生大多数时候生活在校园里,特别是学校布局调整后住宿生比例较高,因此结合校园生活特点进行教学,也是提高政治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例如在《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正确交往,特别是要针对早恋现象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将异性间的吸引神秘感变成阳光积极的学习互助、生活互助。笔者在班级组织开展了“宝贵的初中生活,我们应当如何渡过”专题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从初中生所处的学习黄金时期、初中学习阶段对人生的基础性作用等方面入手,明白初中阶段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重要时期,每一分每一秒都应当投入积极的学习生活之中。首先为学生定下基调,初中生三年生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就男生女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定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能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成为同班同学,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男女生之间都是一种缘分。大家为了学习成长成才这一共同的目标走在了一起,那么更应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男女生之间应当建立亲如姊妹、情同手足的良好关系,应当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也相互帮助,让最纯洁最纯真的友谊成为自己回忆中美好的一部分。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让学生明白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消除神秘感,从而为建立正确、协调的男女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较好地发挥思想教育引领作用。
三、政治教学要重视负面案例警示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同时也要通过一系列的负面典型案例,让学生思想产生强烈震撼,通过这样的警示让学生对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受到警示警醒。这对于一些存在不良习惯端倪的学生能够起到挽救教育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充分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在《法不可违》一课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尊严、法律的效力等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从负面案例着手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以达到一巴掌把人拍醒的目标。笔者从网络中精心搜集了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班级播放,例如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打架斗殴致人伤残等,这些案例就发生在同龄人身上,有的就发生在自己周围,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行为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受到深刻教育。有的学生在警示教育之后内心触动很大,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经过这些教育认识到如果不加以遏制,那么这些小的方面最终将会演变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些负面案例的引入,让警示教育增强了针对性,让他们内心警钟长鸣,筑牢思想的防线。
四、政治教学要强化专题研究引领
政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针对事关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专题研究,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例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教学中,笔者充分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近年来付诸网络的许多青少年轻生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在面对挫折时没有能够正确面对,一味采取逃避心态,直至走进心理的死胡同,造成严重后果。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题讨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挫折与人生成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挫折是伴随人生成长不可回避的因素,甚至挫折远比成功来得多。引导学生明白躲避不是办法,只有正确面对挫折,不能惧怕挫折,要勇于面对、善于承担,积极进行化解,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让挫折成为自己积累经验的重要基石。这样的专题引导活动让学生对挫折有更清醒直观的认识,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磨炼,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直面挫折才是人生精彩的表现,让学生增强了心理耐挫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的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让学生得到正确的思想引领,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46―01
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个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若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融入社会寻求发展的。很多幼儿园和幼教机构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园在吸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分析,研究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方法,抓住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活泼地发展。现笔者结合日常活动中几个典型的案例谈谈看法。
一、消除依赖,帮助幼儿正视挫折
案例:明明长相乖巧,听话懂事。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凡事包办,明明都上大班了,上厕所还得由妈妈陪着,吃饭穿衣都不会。妈妈每天按时“陪读”,不管遇到什么事,明明首先就会向妈妈投去求助的目光。一次,妈妈有事没来陪他,明明竟然把尿撒在了裤子上。
发现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园配合消除幼儿的依赖心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父母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生活。家长逐步放弃“陪读”,让孩子慢慢适应“一个人”的生活,让孩子产生“没有人替我做,必须靠自己”的心理。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形成独立面对困难的习惯。
2. 教师适时帮助,让幼儿克服畏惧心理。幼儿时期,孩子都生活在家长的庇护之下,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这时教师及时的帮助就会让幼儿面对挫折时不再恐慌,消除畏惧。
3. 及时鼓励,增强幼儿面对困难的勇气。在独立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幼儿就会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法。当方法得当时,家长和教师就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幼儿觉得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进而增强幼儿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尊重幼儿个性差异,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案例:彤彤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没有得奖。到教室后,一直不说话,后来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还对老师说以后再也不画画了。
许多幼儿由于家庭的影响,形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这些幼儿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在遇到挫折时,就会消极悲观,甚至一蹶不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及时疏导,改变幼儿“必须得第一”的观念;还要给幼儿树立这样的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个体之间必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我们的优势。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不要处处流露出让幼儿争第一的想法,这将会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压力。应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正确客观地评价幼儿的优点和不足;并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获得面对挫折的信心。
三、坚持原则,让幼儿克服“自我优越”的倾向
案例:5岁的昊昊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愿望,家人想方设法都会满足。在幼儿园,他也成了班里的“小霸王”,他玩哪个玩具,别人碰都别想碰。站队要站前面,上厕所要先由他……老师一批评,他就发脾气、摔东西。
当今社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孩子在家受到过多的关注,很容易产生“自我优越”心理,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听不得批评,甚至老师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问题根源下手,坚持原则,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绝不姑息。
1. 告诉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他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想要玩具,鼓励他自己拿,切不可让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2. 让幼儿受点冷落,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制止。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2
一、幼儿阶段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
逆商AQ是继智商IQ和情商EQ之后又一引起社会对人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衡量,逆商主要是对人面对逆境中的困难时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衡量,即是对人的抗挫折的能力的考量,人的抗挫折能力的形成与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内容有很大关系。
二、幼儿阶段进行挫折教学的方法对策
1.家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空间,家庭生活的内容和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地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从而有利于孩子逆商AQ的建立和提高。
家庭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下述案例。对于0-3岁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向孩子学习“宝宝语言”,低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够很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更多的是用急躁的情绪和哭闹行为以及喊叫等方法来进行表达,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从而有利于与孩子很好的沟通。例如,当宝宝想要喝水时,其语言表述不清,家长没能及时理解,孩子会因为没有喝到水儿更加急躁不安。这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具体做法为先延时满足孩子的要求,然后对其语言行为进行指导。延时满足是让孩子对挫折的存在适应;语言指导可以用清晰的“水”或者“喝水”等词汇对孩子进行询问且予以肯定,从而让孩子知道并说清楚“水”,进而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能够对父母无法立即满足其某些要求时,有等待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学会从强大自身(说清楚要求“水”)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
2.幼儿园增加挫折教育的相关课程
幼儿园是对幼儿成长和生活规律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单位,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的主要功能单位。幼儿教师要将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园也要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从而保证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家庭和学校两相一致,相辅相成。
幼儿园挫折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参考以下案例。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在生活上,幼儿对幼师的批评很难接受,反应比较强烈;在学习上,幼儿自己学不会题会沮丧,自己成绩比别人差,会对别人产生攻击性。例如,在幼儿午休的时候,对于睡不着说话走动影响其他小朋友睡觉的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会与老师顶撞且非常沮丧。孩子的这些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教师要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指导,并且与家长很好的交流合作以共同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具体做法是先对孩子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孩子情绪波动时,对孩子的说出的原因要予以认同和理解,从而让孩子释放情绪,最好告诉孩子,在他睡不着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此外,在后续午睡中孩子睡不着但是纪律好不影响他人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家校沟通方面,要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对于孩子行为的处理要经过“绝对行为批评-倾听理解原因-指导并鼓励”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缺少绝对批评会纵容孩子犯错,缺少理解孩子会习惯性逃避问题,缺少指导和鼓励孩子会茫然不知所措。再如,孩子学习数学简单加减法时,学不会的孩子会厌学,甚至对学得好的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攻击。对此,教师首先要对孩子数学学习之外的其他优点进行肯定和表扬,从而减弱孩子的心理负担,降低对学得好的小朋友的敌意,然后教师再对孩子进行特别辅导,进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家校沟通方面,要与家长交流榜样作用和竞争激励在不同学龄段孩子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对于幼儿来说,榜样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孩子做事的方法,这样不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老师不喜欢我,而是感觉到学会别人的方法做事,大家会更喜欢我。挫折教育在幼儿时期实施一定要找准教育的教学点。竞争激励在幼儿教育中建议低频率使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阶段,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础尚有欠缺。
3.社会有针对孩子挫折教育组织公共活动
电视节目《宝宝爬》中的游戏环节是这样的,孩子要爬过一个地毯,地毯上各种道具,有卡通人物也有玩具书本。宝宝在爬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物品反应各不相同,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勇敢过去,有的停止不前,有的反相爬回去了。对此,主持人和家长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这就是对孩子进行挫折启蒙教育的好方法,并且大人的不服输会直接让其引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无形当中对家长的教育意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积木宝贝等儿童文教机构组织的各种亲子运动会,比赛中失利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在这种比赛中与孩子面对输赢的还有家长,这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良好教学材料。从孩子的角度看,当遭遇挫败的时候,还有家人陪着,挫败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会对生活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从家长的角度看,望子成龙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第一大人也争取不到,对孩子少一些不必要的期望,能够减小孩子的受挫频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各种心理品质和性格的塑造时期,在幼儿阶段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其逆商AQ的建立,有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和正视问题,从而积极解决问题以适应生活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和反应对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有很深的影响;幼儿园作为教育孩子最专业的团队,要将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构建孩子的抗挫折意识和行为;社会作为文化导向的主宰者,要肩负起对祖国花朵的培育任务,为花朵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电视媒体和相关单位可以组织更多的针对幼儿的趣味活动和竞争性的亲子活动,将抗挫教育融入活动中,引导大众进行积极参与,从而有利于孩子及其家长对幼儿挫折教育的重视和认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心理,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层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德育的最基础层面。两者的目标一致;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一致;两者的服务主体一致,都是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呢?除了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调研,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看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在一所中学听过这样一堂课“学会学习”,当讲到学习方法时,教师很想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力的科学依据,于是将教材上关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师却没有多加讲解就匆匆转向了其他内容。课后,我问这位教师:“学生对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很好奇,您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和学生一起互动呢?”这位教师有些无奈地说:“我也知道教师要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可心理学知识我自己都不懂,还谈什么引导学生呢?”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自救”教师也很想讲得全面一点儿,深入一些,可苦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有些方法自己也不明白,所以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没有办法展开更加翔实的讲解,也没有办法推进,所以只能是草草了事。
二、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研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热闹”的课堂教学。如在思想品德课上,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有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有的教师通过人性化的程序和环节设计开展教学,有的通过小品表演、诗朗诵、小组竞赛等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虽然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了一些转变,课堂教学比以前更活泼热闹了,但仔细观察却发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只是充当了一次“临时演员”。一些教师在谈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时,经常说:“新课程就是要多活动,多让学生参与。但是这样的教学有时学生什么知识也没学到。”“现在的教材学生都喜欢,就是知识点太少,这让我们怎么教啊?”
三、心理问题缺乏关注
当问教师“思想品德课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时,一些农村教师认为主要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提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知之甚少。从他们的回答中,感到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与成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教师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缺乏了解,没有养成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习惯,课堂教学往往无的放矢,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
四、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程度不够
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主题鲜明的各种案例,包括名人、伟人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各种鲜活的事例来开展教学。但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差异,案例的选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程度却大相径庭,有的教师虽然选用了较好的事例,但由于开展得不充分,教师的启发引导不到位,案例挖掘得不深刻,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真正开展和运用好事例,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中,除了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开发,如“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并谈谈这些挫折是怎么造成的”、“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的父母有挫折吗”、“对待考试失利,你应怎么办”等,让学生交流自己及家人的挫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挫折的方法。同时可以设计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你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可以设计小型辩论会: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可以让学生创设面对挫折的一句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或别人。这些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既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能为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点很少,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去设计、去开展活动,更不用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再加上实行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让教师感到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开展的难度。
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除了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外,学科教师涉及的较少,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其实,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对于学校而言,这两个方面不单单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全体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试问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又怎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针对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要更加努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