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体育课程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满足学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符合学生发展的自然成长规律,也要培养学生适应学校教育及外部社会环境,设计、开发和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课程。体育课程的职责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教育。
2.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经济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当前,人们对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知识,还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丰富社会生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来看,体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实现,是促使普通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转变观念
体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增强体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客观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理念,反映了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总和。科学重视理性思考,追求真理、规律和知识。人文精神是基于人的基础上,追求感情、信仰和价值观的。体育课程本身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科学和技术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强大动力,课程也是在文化和教育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为体育人文观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为体育科学的发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要求我们找到它们的交集点,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结语
1.1研究对象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
表2散打专修学生基本功状况统计一览表(%)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
认知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3.1.2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3.1.3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
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
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2.3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育不再停留在教教材上,而是向用教材转变。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环节”[1]。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力于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逐渐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此外,课堂气氛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几乎听不到学生质疑的声音,课堂气氛沉闷。而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平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争论不休,这样整个课堂是互动的,气氛是活跃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怠于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师从走上教学岗位到退休大概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具有稳定性。因此,在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涯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少改变。虽然教学对象有所不同,但是教师仍然不可避免产生职业倦怠。②学生疲于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手段陈旧、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远远没有理科学习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③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然而学生对此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时,师生之间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严重者会导致师生之间相互敌视。④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体现,也是教师怠于教学、学生疲于学习、师生缺少互动直接导致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备课
《礼记・中庸》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不备课,一定上不好课。因此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难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诗歌阅读教学不能过多采用讲授法,说明文阅读教学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同时有效备课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选好切入点。同时要求教师广泛阅读、积累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为教材作适当的补充与拓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物入侵者》的备课过程中,必须收集大量的生物入侵者方面的资料,如西欧当地的虾被北美病虾侵袭着;南美水葫芦使昆明滇池的面积大大减少;深圳西南海面上的“植物杀手”正在迅速蔓延等。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入侵者”这一概念,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和谐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3]由此可知,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威尼斯的商人》一文是戏剧的题材,而“话剧是说的艺术”[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请不同的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体会不同的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引发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多说鼓励的话、给予赞赏的眼神。这样课堂氛围越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倘若教师能够创设恰当、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如《老王》中的主人公老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在学习该课文时,学生会感到有隔阂,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考虑通过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设计问题:老王的生活状况很差,如果老王的家是你的家,你会让外人知道吗?有人问你,你会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回答:“是的,这是我的家。”另一位学生反驳:“老王应该不是这样回答的,他十分自卑,他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的落魄,在他眼里他没有家,只有安身之所。”……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同学们走进了老王的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对身边平凡的小人物也不再仅仅是同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深层次的体验,实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学生来到学校,与同龄的伙伴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公平竞争,共同进步,这是其它学习方式无可比拟的,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论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的学生表演,有的学生朗读。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可以尝试一个学生朗读,另两个学生拥抱来加深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过去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不同,它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处于好奇、探索等心理凸显的时期,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可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由于国家背景和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巨大影响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放映出来,打破了时代与国家的界限,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本文只是肤浅的尝试。它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不懈的追求。通过不断探索,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吉春.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三纲五常”[J].学校管理,2012(04).
[2]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导刊,2013(06).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等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巫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则甚少涉及。针对现状,本文作者从高校传统体育课程入手,运用调查法,文缺法,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这些高校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最后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学生未来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以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挑战,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函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甚少涉及。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对于改变现实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对象为山东省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2.1.1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14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7份,(男生721人,女生686人)回收率为98%。
1.2.1.2访谈法。分别对各所被调查学校的分管校长,体育教师。
1.2.2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学学校体育的资料,以及在各学校查阅了在校生的体育课成绩以及素质达标成绩。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结果。本研究利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这一指导思想的理念显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强调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从事体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2.2教学模式现阶段,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望,山东省各所高校也有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些学校已经逐步地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如有些学校在2006新学年将实行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即从新生人学即开始上选项体育课,打开行政班的界限,实行一、二年级必修公共体育课选项的方式,三、四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的方式(原则上一年选择一项课程,个别素质全面的学生可以一年选择两项)。一年级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状况,在进行分班,摸底,体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二年级选修课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主要以提高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保健与康复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这一系列的尝试,使得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 2.3教学项目选择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各所高校都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学生更关注一些娱乐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搏击、球类项目等。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以人为本,淡化竞技体育,注重健身性的体育健康项目和竞技项目的搭配,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避免竟技体育教学内容的低层次重复,降低难度,改变规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感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2.4考核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考核,逐步步人综合的轨道,一般考试内容包括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8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但是这种考试的内容、形式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过程评价纳人最后的成绩,并且在占总成绩80%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目标。
3.1.2教学模式实施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1.3山东省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学生喜爱,易于掌握的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1.4体育健康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较科学客观,且易于操作,能对学生的三维健康观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3.2建议
3.2.1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定位摒弃注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模式。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健康,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3.2.2以学生为本,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强调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整体设计模式;课程结构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几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制订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的一种深受师生欢迎体育课整体设计。
0引言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8O年代初,日本和欧美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人了我国,但从整体的现状来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法的变化并不明显,就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模式来说仍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体育的教学目的,任务,模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探索论证和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深题。因此公共体育改革如何结合自身的基础,适应新形势,使体育真正深人实质,如何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需要要求,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体育的教学中,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2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试图创造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体育设施,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整体设计。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以12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这几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美国、德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
1.2研究的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类权威刊物,以及国内大学体育学院学报,论文期刊网,就其中刊载的有关,教学改革、体育深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合等相关论文作综述性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所需要研究信息,主要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场地设施,学生的基本状况、师资力量、体质测试、体育的兴趣、锻炼时间、锻炼方法等问题设计的问卷,并对几所院校的1200人发放了问卷,问卷函盖了一至四年级的需要学生.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8.7%,对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7份,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率为99.1%。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结果与分析
从12所体育高等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共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在大一时开设普修课,多以球类滑冰为主,第二学期开设武术,传统体育和田径,三、四学期开设专选课;二是从大一时就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专选课,选课内容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结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大二是不允许重复选项,到冬季一律开设冰上课,硕士研究生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统选择;三是普修课从大一上到大二内容统一多以田径、球类为主,目标明确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研一开设健身体育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体的形式以第三种据多占所调查的50%,它的优点是体育课函盖整个大学的学习期间,为健康工作5O年,快乐生活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灵活,第三种形式最小,所占的比例为8.7%,这种形式继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强化,但对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种形式占所调查的20%占次席这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从事运动既有兴趣又有乐趣,在快乐中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和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供了条件.第一种形式占所调查的16.7%,它是从第三种形式演变过来的这种形式既兼顾增强体质、三基教学又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的去培养学习的兴趣。
2.2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的结果与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凯洛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以日本的为多)但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下面就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公共体育课的整体构思,即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三、四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体育课,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包括运动科学保健和运动实践三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1—2级完成规定学分的必修保健体育课,同时把早操、课外活动列人体育考核的内容之一,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我们把这一设想与前面的四种一同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广大学生都非常喜欢第5种教学形式该形式问卷调查中占66。2%,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中去从事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另外它与以往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被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的看法不同,它是以整体的观点,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统一于同一课程范围,并将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两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思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调查中还发现第三种教学形式只占2.3%说明多数学生不太喜欢普修课,它的教学内容不是符合所有的学生,就教学内容来说普修课仍然主要以球类、田径、武术等主要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教学中连续地接触这些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3黑龙江省普通院校选修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就黑龙江省来说,最早开设体育选修的学校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当时所开设的项目无非就是足、篮、排、武术、田径.后来随关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体育项目逐渐走人大学校园,为大学的体育选修课注人了活力,但从调查结果看出很多陌生的项目在学校开展的并不好,有的脱离了本校的实际、有的不知如何开展,有的所报人数甚少,各别的学校为了充数开了不具备开课条件的课,结果事与愿违。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健美操、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是开展的非常普及的项目,这其中足、篮、排是开展的比较早的项目,而在较早的项目中武术和田径落到了次席,说明这两个项目的趣味性不如足篮排,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深受同学们欢迎,说明这三个项目已深深的被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容,轮滑在调查中依据4位,是因为它的技术特点与滑冰近似学生爱屋及乌,很自然的对它产生了兴趣.处在后几位的有的是因为该项目竞技性太强,与学生的自身基础、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有关,有的是项目很好,趣味性也很强,但缺少该项目的教师,如蹴球集娱乐与竞技于一身,场地简单,设备低廉,易于普及又有深厚的文化低蕴,但是懂这个项目的教师太少。
2.4普通高校俱乐部运动的分析
高校俱乐部是采取按运动项目设置的,它是对运动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一般来说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比较早就形成的.它是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主要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出现,一直被各大学普遍采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课内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托,广泛的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而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提出的,它是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成立俱乐部的大学逐年增加,有的隶属公共部,有的隶属学工部,有的隶属团委,但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把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行为中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2.5与日本东京大学教学的对比分析
东京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龙头,设有法学、文学、理农,经济,药教育教养等十学部(院)共有教职员各约4000人,学生24000人,东京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由东京大学生命环境系下属的身体运动科学研究室负责,该研究室目前共有22名教师和2名教务人员,开设各1年的身体运动和健康科学讲义必修课程以及运动实技必修课,其中面向一年级学生的运动计划设计和人体的基本运动主要讲授体力测定的基本方法利进行体力测定实习,类似于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第二学期的呼吸循环与健康有关的生理学知识,这些科目称为“共通授业”,为一年级学生的必选科目,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运动实技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2006年东大冬季学期的运动实技科目有13个运动项目,两个综合课程(体能训练,在方传统体育)。除此之外,作为学生活动课程的体育会或俱乐部是日本东大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的在校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教职员都可以加人运动会.会员有权参加各种项目讲习会和其他运动会组织的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运动器材的租用等.目前东大运动会共有48个正式注册的运动部,而我们的整体构思是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2O左右个运动项目,其中民族项目不少于四项,因为我们的基础体育教育不如发达国家,必须从体育兴趣爱好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另外,我们必须结合我们本省的实际情况,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在冬春之交和秋冬之交去完成1O学时的理论课,主要讲授运动处方的制订,人体的基本运动,专项的规则,才判方法和技战术,在三、四年级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体育课,俱乐部以体育部牵头,由教务处来注册。每个俱乐部必须有l一2名体育教师做指导,每年有2—4学分,学生的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学习态度,运动的体会努力和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也包括技能评定,每个俱乐部每年要有内部比赛二、三次,专题讲座1—2次,每周的下午都有活动.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有运动科学保健和实践,在实践课中我们选择了10项左右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主要以本地开设的比较普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保健方面主要讲授民族传统养生内容,从而更具有地方特色,突出了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应有的地位。
3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有的教学模式已不受学生欢。
(2)有的学校也进行改革的试尝但没有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设计上求多,求新求异,脱离北方特点。
(3)公共体育课的整体设计即考虑了东北的特点突出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