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能耗企业如何节能减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工业企业在全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但其所产生的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等问题亦亟待解决,通过对2001-2013年期间,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现状的动态变化分析,归纳总结了当前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效率提出了相应策略,包括对“三高”行业调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产业、开发与推广新技术、加大监督管理以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
工业企业;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动态;内蒙古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供给及化工生产基地,内蒙古经济整体呈现出平稳且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并逐步趋向于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的趋势。因此,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系,是内蒙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目前公认的、健康的新型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涉及产业、技术、城市、社区、交通、生活、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1-3]。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即三低三高)为基本特征,以通过节能减排的途径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形态。总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要达到低能耗、高效率、绿色GDP以及充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而在这其中,节能减排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4-6]。
目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整体得到了明显提升,已具备了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工业始终处于“路径依赖”的窠臼之中,工业产业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内蒙古工业发展亦不例外。虽然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不能逾越工业化的阶段,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不仅是产业技术,还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必要理念。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总量持续攀升,2013年达669361亿立方米(标态),比上一年增加5.3%,内蒙古为31128.44亿标立方米。其中内蒙古工业SO2排放量达123.64万吨,仅低于山东排在全国第二位;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68.41万吨,排在河北、山西两省之后,居全国第三位[7]。而且内蒙古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制造业及煤炭业的SO2、NOX及烟(粉)尘排放量均排在全国第一位。由此可见,内蒙古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地区,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仍然突出。同时,从产业构成来看,全区高耗能、高碳产业占三分之二,且高碳产业所占比重偏高;而从能源结构来看,高碳能源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而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90%以上都是煤炭,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众所周知,煤炭的排放系数要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8],从而导致内蒙古煤炭消耗量和碳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一、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动态变化分析
当前,在我国经济整体持续稳步上升时期,内蒙古依托能源及矿产资源优势,使得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呈现出良好持续发展态势[9,10]。然而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2001年至2013年这十三年期间,内蒙古工业企业的增加值、能耗、“三废”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也随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动态变化趋势[11]。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环境统计公报》等。
(一)工业企业总能耗动态变化在2001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内,内蒙古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迅速,2001年只有541.02亿元,而到了2013年即猛增至7944.4亿元。由图1可以看出,其占全区GDP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最初的31.57%快速递增至2013年的67.6%,其中2001年至2011年期间上升较为缓慢,然后在2012年突然出现快速增长,增长17.5%。可见,工业企业在内蒙古GDP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此外,2013年内蒙古工业企业的总能耗为14154.38万吨标准煤,而在2001年仅为2172.44万吨标准煤,可见上升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由图1可看出,工业企业总能耗占全区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出现大幅上升,在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其由48.78%迅速增至85.93%,虽然之后又出现了下降态势,但到2013年仍达68.8%。但就总体变化走势而言,工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增长了36.03个百分点,而其总能耗占比几乎与前几年持平,下降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工业企业总能耗大,依然是全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仍然是当前节能减排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动态变化从内蒙古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动态变化趋势来看(如图2所示),其值在2001年为2.3吨标准煤/万元,到2013年为1.2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趋势显著,下降幅度达44.8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至2007年单位GDP能耗相对2001年有小幅度的上升,但自2008年开始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从2011年起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整体而言,2001年至2013年时期内,内蒙古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呈平缓下降态势。此外,由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动态变化趋势可知(如图2所示),在2001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内,单位增加值能耗呈显著上升—显著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2001年其值只有4.02吨标准煤/万元,而在2002年猛增至7.12吨标准煤/万元,增加了77.1%,而后又开始下降到2003年的6吨标准煤/万元,2004年又出现小幅度上升,为6.33吨标准煤/万元,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下降至2.62吨标准煤/万元,相对于2001年,下降幅度达34.8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这一时期内呈下降态势,且降低的幅度较为显著。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全区针对经济发展中凸现出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关,如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工程、结构、生产工艺及管理减排措施,促使全区工业能耗呈现出较大幅度下降,同时,2013年全区化学需氧量下降2.21%、氨氮排放量下降2.48%。
(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总量动态变化当前,内蒙古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依托能源及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工业总产值达24137.53亿元,而在2001年仅为1347.9亿元,增加了近17倍,全区工业企业增加值也增加了13倍以上。然而随着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地扩张,其“三废”排放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2001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0959.93万吨,到2013年增加至36985.79万吨,增加了0.76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4958.92亿标立方米增加为31128.44亿标立方米,增加了5.3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482.52万吨增加为20080.59万吨,增加了7倍。虽然工业“三废”排放量自2001至2013年期间呈现出波浪变化,其中2013年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总量较上一年有所上升,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上一年出现了下降,但总体来看均呈上升趋势。但与工业企业的扩大规模及速度相比,其“三废”排放增长速率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缓慢的,都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13倍的水平。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全区大力推进绿色GDP、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在治理污染及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业“三废”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又表明,如何提高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推动高能耗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依然是今后关系到节能减排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所在。
(四)工业企业各类废物排放动态变化如图4所示,2001年至2013年期间,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工业SO2排放量及烟(粉)尘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总体亦呈递增趋势,而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总体呈递减趋势,但分阶段来看,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工业SO2排放量从2001年起开始不断增加,2003年增长幅度较大,为113.78万吨,之后在2004年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之后又开始不断增长,2006年其值达138.36万吨,2007年又开始出现下降,之后其变化幅度不大,2013年工业SO2排放量为123.64万吨。总体而言,增加了154.9%,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烟(粉)尘排放量在此时间序列内变化幅度较大,从2001年的24.01万吨快速增长,至2005年达60.35万吨,之后又明显下降,2013年,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68.41万吨,总体来看,增加了77.6%,其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呈上升趋势,由40.3万吨增加至89.36万吨,增长幅度达50%以上,之后又明显开始降低,在2008年出现上升态势,以后又呈明显下降趋势,截至2013年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大幅降低,仅为1.37万吨。总体而言,减少了96.6%,呈显著下降趋势。可见,内蒙古工业企业各类废物的排放,特别是工业企业SO2排放量和烟(粉)尘排放量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均又在后期呈现出明显降低态势。
二、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一)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的二元矛盾依然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内蒙古积极大力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技改项目,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行业,积极构建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系列措施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的二元矛盾依旧突出。一方面,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态势,这主要与内蒙古积极采取一系列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优化产业布局、控制燃煤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及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等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工业“三废”总体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这表明如何提高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推动高能耗行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等,依然是今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虽然对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的控制效果显著,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但工业企业其他各类废物的排放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SO2和烟(粉)尘排放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较大。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工业企业总能耗大,特别是重工业依然是全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如何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仍然是当前及今后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工业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受到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滞后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相对滞后性。同时,内蒙古经济增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较为缓慢,且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层次水平较低,仍处于低级发展时期,,工业经济的增长仍然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高新科技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偏低。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份额排在前6位的产业依次是: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六大产业所占比重之和达到61.8%。可见,资源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且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是最大的。工业产业结构失衡,工业生产大部分为粗放式生产,工业设备、工艺及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此外,从轻重工业比例看,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71.2%,由此可见,内蒙古工业产业结构仍然专注于重工业的发展。而重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过度扩张,且这些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过高、污染严重,更加剧了单位GDP能耗的升高。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对节能减排的制约内蒙古地处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体系建设与目标要求差距较为明显。当前全区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赖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进展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制约着全面而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特别是依靠重工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一些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在市场中仍占有一定份额。技术的进步发展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演化转型的关键内在动因之一。然而,内蒙古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有限,其现状与国际惯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发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部分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工业产业生产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四)节能减排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都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使得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这与相关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没能及时同步出台,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到位,执行力度不够。同时,一些工业企业没有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标准,阻碍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一些地方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资源,大量发展一些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高及污染排放高的行业,甚至滥用行政权力对污染企业提供庇护,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些工业节能环保项目成本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即使国家积极扶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在充分调动工业企业的积极性方面成效不显著。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节能减排制度体系不完备,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排放计量、执法力度及评价考核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不断完善。
三、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对策
(一)加强对“三高”行业的调控在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中,煤炭开采与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工业等都是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行业(即“三高”行业)。这些行业即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同时它们也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领域,应对这些行业继续加大调控力度,节能减排的效果亦会更加显著。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强企业监督管理,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依据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要求,制定行业导向目录,加大对“三高”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与行业结构调整,尤其要针对重工业中煤炭业、金属业、化工业及电力业等行业要改进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从多方面提高其节能减排效率。另一方面应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标准是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公众效益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产物,是政府监管的依据,也是企业实施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不仅有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能够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提升行业准入标准,亦可以阻止一些“三高”工业项目的新建与扩建。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新产业2014年初,在国务院有关加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中,明确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要进一步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对能源及资源都是高度依赖,尤其是煤炭作为全区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8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及传统用煤技术造成的排放,往往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来看,煤炭作为内蒙古能源消费的主体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使用洁净煤,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效率的主要策略之一。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减排新产业的步伐。节能减排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产业产值增长很快,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装备及工艺流程,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相关产品,以提高其市场占有份额,提升竞争力,不断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使其发展清洁能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可以解决目前的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坚实的新能源资源。
(三)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电力及钢铁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大力开发并推广新能源替代、能源循环再利用、能源及环境自动检测与控制等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能源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和工业原料的行业。此外,内蒙古还应积极依托国家各项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计划,建设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鼓励并扶持工业企业积极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革创新,加快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应在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及建材等重点行业,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设备,以降低能源及资源消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重点要从源头和全过程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此外,还应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使用节能减排的环保产品,增强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人人有责的观念。
(四)加大节能减排监督及管理措施强有力的监督及管理措施是保证节能减排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途径,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两大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适用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评价体系,如定期检查节能减排指标达标、监督管理、能源消耗、节能技术改造及项目运行情况等,以量化指标来衡量节能减排效果,让工业企业及政府能及时准确的了解真实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能切实的执行实施,全面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价格约束、绿色税收、环保收费及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措施,对相关工业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约束引导和责任追究。此外,还应将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实行污染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使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吴林海.论低碳经济的时代变革———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10):63-67.
[2]毕克新,黄平,马婧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J].中国科技论坛,2013,(9):107-112.
[3]程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94-112.
[4]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4-19.
[5]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7-33.
[6]刘莉.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有关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5):77-79.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8]王平,张秋菊,朱帮助.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能源消费分行业碳排放系数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24):11-20.
[9]何云强,靳大力,李萌萌.经济—能源—环境动态交互关系的探索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11-15.
[10]王芳,宋玉祥,王文刚.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20-26.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能源效率改进压力,企业如何缓解或减少压力,并将压力转换为竞争力呢?金碚指出,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当前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节能环保上的竞争,在环保压力下,企业可以通过基于环保的竞争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波特(2009)认为改善环境有利于提高资源生产力,降低能源消耗,获得更高品质的差异化产品。企业以主动积极态度进行环境管理,进行绿色创新,不但能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更能在未来的环保趋势中占得先机,并获得竞争优势。傅京燕(2002)指出,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偏好及需求弹性的差异,通过实行差异化策略获取竞争优势。穆昕等(2005)认为从差异化策略角度实行环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采取主动积极环境管理策略的企业,能够将环保目标与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结合,并运用创新的环保技术解决环保问题。这样,除了可以免遭环保处罚,还可树立和提升企业形象,甚至可开发出新的市场机会。企业生态可持续竞争策略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实行低污染预防来降低成本,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管理来取得领先地位,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Reinhardt(1998)认为虽然环境管理会提高生产成本,但厂商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根据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产品包装、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价格等获取较高的利润。
政府能源有效性政策研究
能源有效性改进不仅仅企业关注,大多数国家也把能源有效性改进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设法通过相关政策促使企业进行能源有效性改进。能源有效性改进投资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回报周期较长,企业缺乏积极性。而使用政策辅助、市场定位的机制则是一个获取能源有效性的有效手段。DeCanioS.J.(1993)认为很多公司不愿意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是因为公司内部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定得比较高,而政府在传统的规制框架外提供提高能源有效性的信息和组织服务的政策指示会对公司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deGrootH.L.F.etal(2001)在对荷兰跨越9个部门的随机的135家公司问卷调查中发现,环境政策、税收政策对企业进行节能投资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HasanbeigiA.etal(2009)在调查影响泰国工业能源有效性改进的主要障碍和动机中发现,特别是纺织和水泥行业,相对于能源有效性更关注产品,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产品成本是提高能源有效性的主要动力。
能源有效性改进
投资企业在能源有效性改进上,Christmann(200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完善产品设计等有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在能源有效性改进投资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层面能源有效性的研究,对于具体工业技术、工艺流程等的技术角度研究较多,而对能源有效性投资的研究较少。不少企业由于投资回报率或技术方面等原因,不愿或难以对能源效率改进进行投资。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兴起,这些情况有较大的改善。合同能源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美国家兴起的一种节能新机制,即由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备采购、施工、运行维护等一条龙综合服务,同时向客户提供或协助向第三方寻求所需资金,并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或者节能服务公司在提供服务时只做节能量担保,由用户进行融资,节省费用归用户所有(Vine2005)。合同能源管理在实施节能项目投资的用户与专门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提高能源有效性工作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研究,对企业能源有效性投资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并为企业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从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如何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研究还比较少。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提升能源有效性的研究角度获取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企业能源有效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家推出了不少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同时还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或企业,限制“两高”行业的投入,要求企业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以及给予节能环保产业支持等方式现节能减排目标。从当前和长远来看,能源效率改进,提高能源有效性是大势所趋,那么企业该如何在大环境下抢占市场先机,通过能源效率改进提高竞争优势呢?企业提高能源有效性,首先要分析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史丹、董利等学者认为主要存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市场开放程度、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价格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企业或产业的调整或创新来提高能源效率,从而推动国家/地区的能源效率改进。
在能源有效性改进的推动下,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能源消费比重就越高,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能源有效性,就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或压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或调整。其中,技术进步对能源有效性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还通过指标性约束和碳排放约束以及政策激励来促进企业采图1能源有效性影响因素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等方式进行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有效性。能源有效性改进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掌握先机的企业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所有的企业都应看到能源效率改进的趋势,提前考虑并进行能源效率改进,抢先环保优势,提升竞争力。不过较少看到从企业微观层面去研究如何提高能源有效性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成果。波特(2009)认为污染是资源使用无效率的具体表现,企业可以透过绿色创新增加资源生产力,而且首先进行绿色创新投入的企业将具有先发优势。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收取较高价格,提高企业形象,甚至转让环保技术,开发新市场来获取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对产品节能环保的要求日益迫切,企业通过宣传自己在环保上的努力和运营来提高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产品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时,可以推动政府提高该产业的入行门栏,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或者形成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企业处于有利位置。
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正是由于产品的环保和能源效率问题面临着“绿色壁垒”,同时由于环境成本的上升,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企业必须寻求能源效率改进,提升盈利来获取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不仅仅面临着各级地方政府赋予的节能减排指标压力,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受到能源标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国外市场,往往都是由于能源效率标准问题而面临着“绿色壁垒”。能源价格的上升,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市场对节能型产品、环保产品需求的改变,国家或地区各种对节能的支持政策,构成了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压力和动力。另外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以及能源税的增收,企业生产成本压力也逐渐增大。应该说,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受到能源效率影响很大,为了保持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改进企业的能源有效性是必然的选择。综合文献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运营调整以及合同能源的有效管理实现对企业能源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除了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能源有效性,还可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运营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企业非核心领域的管理能耗和生产能耗,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能源效率改进,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此外,我国也制定了对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以资金和技术激励和支持的政策。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10年4月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从上述的研究推出企业面临的能源效率改进压力,以及压力如何影响企业改进能源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影响框架图。
基于能源有效性的企业竞争优势对策研究
那么,企业如何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运营调整,以及通过能源效率改进投资进行能源有效性改进获得竞争优势呢?当前社会对节能型产品越来越关注,能源成本日益上升,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通过创新、产品结构调整、推出节能型产品是维持和扩张市场份额的运营选择。企业在低碳环保的要求下,从战略上考虑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和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在运营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竞争优势;通过对能源有效性投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提升能源投资收益,在环保、财政、税收等政策环境下生产出环保、绿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一)产品结构调整
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节能环保的要求,企业产品结构初期定制的前提发生了改变,企业面临着能源成本上升、节能减排指标约束以及公众对节能产品的要求等问题,为了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根据市场信息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采用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等技术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保持创新特征并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波特竞争理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主要有成本领先和差异化。随着能源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企业能耗高的产品竞争力下降是必然的。尽管当前市场上多数节能产品价格偏高,经济不大实惠。
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保持创新特征并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高建新(2008)认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结构调整能够整合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优势。随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的产品结构将面临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需要遵循“路径依赖”,从政策要求、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者对节能产品的需求和购买意愿方面,综合分析当前产品的能效性、市场前景预期,利润等,通过对产品结构的节能产品或部件的调整,淘汰落后产品和高能耗的产品增加节能产品的研发投资等措施,形成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产品的绿色研发中,可通过绿色创新管理,将绿色环保概念融入产品设计与产品包装中,以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与此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形象等。
以新汶矿业集团公司为例,2000年,该公司根据市场形势、客户设备的变化以及客户对煤炭品种和质量要求的变化,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通过重介改造和开发气肥煤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2003年仅重介选后冶炼精煤和生产气肥煤2项就累计增收亿元以上,而且在市场上竞争优势也有很大的提升。在企业的环保竞争上,要完成产品使用能耗以及环保要求的技术创新研发,达到领先优势,期间还可以获得相关的税率优惠,提升企业形象,采用差异化策略获得竞争优势。
(二)运营调整
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需要对产品调整涉及的生产运营进行调整。企业能耗最终反映在单位产品能耗上,包括生产能耗(工业节能)和日常能耗(建筑节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的方式,当前清洁生产还可以获得国家的财政、税收等多种优惠扶持。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如何贯彻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先对企业进行能耗审计,查找企业生产运营的能耗重点,并确定节能的目标。在节能、提高能源有效性上,企业可通过节能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开发更佳的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布局和流程从而降低企业生产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在运营过程中,在合适的情况下,与所在的园区、聚集区联合进行废水处理、余热利用、废弃物(伴生品)综合利用,也可以联合建立分布式能源供应等满足区域供冷供暖。当前,园区和聚集区节能在各地很多由政府主导进行。
(三)能源有效性投资
企业提升能源有效性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节能改造。节能改造需要对企业能耗进行审计,并与当前的成熟节能技术相结合,确定节能目标和技术。采用合适的节能改造技术进行节能减排,不仅能够完成国家或地方交予的节能减排指标,还可以减少企业能耗成本以及与能耗相关的管理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时需要对企业和项目本身进行SWOT分析,结合相关的节能减排政策,企业所处环境,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融资水平以及企业的最低投资回报率等,综合进行投资决策。当前国家在很多重点节能减排项目上有财政、税收、融资等扶持政策,企业在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可争取相关扶持。企业在进行节能改造时,综合自己的技术实力、资金水平以及投资回报率,投资机制上可以考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借助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专业服务和融资进行能源有效性投资,完成节能改造。一般而言,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涉及核心生产流程、工艺等,这既是出于商业角度考虑,同时也由于大多数节能个服务公司对具体的生产工艺技术难以掌握,而且生产工艺的流程改造本身还涉及到产品结构调整和运营调整。节能服务内容一般包括余热余压回收、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以及建筑节能。
关键词: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新工艺;循环再利用
1 引 言
随着“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的出台,国家对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我国陶瓷产业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传统产业,必然会成为改革的重点。因此,节能减排成为每个陶瓷企业都必须严肃面对及思考的问题。
2 陶瓷工业能耗现状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产量已连续十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日用瓷和工艺美术瓷则连续三十年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陶瓷砖年产量是52亿m2,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消耗能源3100万t标准煤和约1.2亿吨陶瓷原料;而卫生瓷产量高达1.2亿件,消耗了约140万t标准煤和160万吨陶瓷原料;此外,还生产了约200亿件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约消耗了200万t标准煤和240万t陶瓷原料。我国陶瓷行业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我国是一个能源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陶瓷行业是一个高能耗行业,从原料的制备到制品的烧成等各工序,燃料、电力等能源成本占整个陶瓷生产成本的23%~40%,因此,实现节能减排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也是陶瓷工业的内在要求。
3节能减排的措施
3.1陶瓷原料使用的节能减排
3.1.1实现陶瓷原料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
实现陶瓷原料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可充分利用资源、节省能源。具有以下优点:
(1) 系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原料的有效利用率、扩大了原料的来源,并能提高原料化学组成的稳定性,保证产品的质量;
(2) 减少了原料车间的重复性建设,将分散性、简单性和间歇性加工提升为连续、集中专业原料处理,提高了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3) 减少了工厂原料的储备,节约场地投资及减少城市粉尘、噪音污染等。
3.1.2 积极开发低温快烧原料
在陶瓷生产中,烧成温度越高,能耗就越高。据热平衡计算,若烧成温度降低100℃,则单位产品热耗可降低10%以上、烧成时间缩短10%、产量增加10%、热耗降低4%。由此可见,降低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对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温烧成的陶瓷产品,其关键在于开发与利用低温陶瓷原料,以保证实现低温快烧的生产工艺。广东佛山某厂通过添加低品质原料,使抛光砖的烧成温度降低到980℃,烧成能耗降低了28%左右。目前各国陶瓷研究机构已成功筛选出许多种低温陶瓷原料及低温熔剂原料。现在已知可用作低温烧成原料的有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绢云母、叶蜡石、珍珠岩、透闪石、锂云母、钙长石、透闪岩、高云母、叶腊石等。
3.2陶瓷生产新工艺的开发及应用
3.2.1大型连续式球磨机和助磨剂的应用和推广
球磨机在陶瓷行业被大量使用,是物料粉碎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设备之一。球磨机一般功率都较大,工作效率又很低,因而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耗电设备之一。根据有关报道,球磨机用电要占到整体生产线用电的45%,占原料加工用电的85%,合占总成本的8%~10%,因此开展球磨机节能对陶瓷企业来说意义巨大。
研究表明,尽量采用大吨位球磨机并采用变频器控制有利于节能,通过变频器调速,找出球磨机的最佳工作转速以提高球磨机的研磨效率,可以节省电耗10%~30%,与间歇式球磨机相比,采用连续式、大吨位球磨机进行细磨,产量可提高10倍以上,比间歇式球磨机节省能耗15%~30%,并易制成浓浆,可为后工序的喷雾干燥过程节约大量能量。以全国年产16亿m2墙地砖、日用陶瓷100亿件、卫生陶瓷5500万件计算,如全部采用连续式球磨机,每年可节电25亿kW•h。另外,球磨机的内衬采用橡胶衬,既可以减小球磨机的负荷,又增加了球磨机的有效容积,产量可以提高40%,单位产品电耗降低20%以上。为了提高球磨机的效率,还可以根据工艺配方不同向泥浆中加入适量的助磨剂、减水剂以及制定合理的料、球、水的比例。球磨时,采用氧化铝球,既可缩短球磨时间,又可节电35%左右。
3.2.2 干法造粒工艺及相应设备的研究及开发
由于干法制粉可以免去球磨加工(采用其他干式粉碎)、喷雾干燥等工序,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和劳动力,从节能减排角度上讲,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完全符合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干法造粒技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在干法造粒工艺上,国内外尚未有一家企业有成功的案例,国内大多数超细粉体制备设备都是依靠国外进口或仿制,缺乏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工艺不连续、单机产量小、能耗高、粒度分布不均匀等方面,对粉体的后加工研究很少,特别是在陶瓷行业,至今仍然沿用球磨工艺,球磨所产生粉体的粒度粗,生产过程不连续,能耗高、污染大,如何使用新技术、新装置对这一传统产业实施升级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干法造粒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技术难度也非常大,光靠某个陶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很难突破目前的技术难题,必需依靠更多的行业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的共同参与,才能将这干法造粒工艺真正推向产业化。
3.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3.3.1 陶瓷废弃物的再利用
我国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用传统原料生产陶瓷的技术十分成熟。据统计,每年陶瓷行业消耗的矿物原料超过1.2亿t,不少地方的陶瓷原料已近枯竭,形势的发展要求开发一些新的陶瓷原料资源,综合利用一些低品质原料及工业废渣。据统计,全国陶瓷废料的年生成量在1000万t左右,陶瓷废料堆积不但挤占土地,而且影响空气质量。研究人员利用这些陶瓷废弃物开发了多种产品,如利用陶瓷废料当骨料制备透水砖;利用陶瓷抛光砖废料来生产免烧陶粒和轻质保温陶瓷砖;以陶瓷废料为主要原料,辅以水泥和高强粘结剂以制备免烧型广场道路砖;利用陶瓷废料生产的陶粒具有质轻、耐腐蚀、抗冻、抗震和良好的隔绝性、保温、隔热、隔音、隔潮等功能特点,可以作为轻骨料制备混凝土和墙体保温板,这些措施的采用既能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一举两得。
3.3.2 余热回收循环利用
近几年来,由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国内陶瓷企业迫于成本的压力,不断寻求节约能源的新途径,国家政策也不断鼓励节能产品的开发。窑炉的热效率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低的,据测算,窑炉总热能的60%以烟气和热风的形式排入大气,这些烟气和热风不仅带走了热能,也污染了空气,如果将这60%的热能回收其中的60%,也就是回收窑炉总热耗的36%,其量是相当可观的。例如在冷却带设计换热器来预热助燃空气,可以较大提高窑炉本身的热效率。对烟气余热利用也是节能的重要方面,对间歇窑更为重要,可以借助冶金行业的经验和成熟技术,设计建造新型陶瓷间歇窑。余热利用在国外颇受重视,在陶瓷工业中被视为主要的节能环节。余热利用较先进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普遍在窑炉上安装附加余热利用装置,进行余热的再回收利用。对于排烟废热的利用,也可采用换热器进行能量收集并输送到所需场所,其综合节能的效果使热效率利用达到80%~90%。利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将明焰隧道窑的余热用于预热空气以供助燃, 不但可改善燃料燃烧,提高燃烧温度,而且可降低燃耗7%左右,还可以把窑炉的余热送到喷雾塔作为干燥热源,减少热风炉的燃耗,节能降耗。
3.4提高生产自动化及管理水平
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有效节能方法,它主要用于对窑炉的自动控制,使窑炉的调节控制更加精确,对节省能源、稳定工艺操作和提高烧成质量十分有利,同时还为窑炉烧成的最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实践证明,采用微机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窑内工况,自动控制燃烧过剩空气系数,使窑内燃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减少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降低窑内温差,缩短烧成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能耗。计算表明,在排出烟气中每增加可燃成分1%,则燃料损失要增加3%。如果能够采用微机自动控制或仪表-微机控制系统,则可节能5%~10%。
另外,陶瓷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冶金行业落后很多,如果通过改进监控和优化运行手段,提高陶瓷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可以推动陶瓷企业的节能减排进程。例如,通过对排烟、粉尘排放的监测,及时进行运行调整;通过对窑炉等大型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手段,随运行工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使它们始终稳定地运行在最佳工况上;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随时了解全厂的运行状况,获取详细的运行数据,为技术创新提供宝贵材料。
4 结 语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只有靠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体生产、管理人员不断创新,既要发挥自主科技创新,又要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的新技术与成功经验,多快好省地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国林.对陶瓷工业节能减排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09,16(2):24-26.
[2] 冼志勇.陶瓷行业应对节能减排的措施[J].佛山陶瓷,2009,6:13-16.
[3] 曾令可.陶瓷工业能耗的现状及节能技术措施[J].陶瓷学报,2006,27(1):109-115.
[4] 高富强.陶瓷行业的低碳技术[J].材料研究与应用,2010,4(4):600-604.
难题一:发展不可承受之“痛”
2002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02%。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那些从2002年起,由于需求拉动、持续增加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投资,至今很多已进入产能释放阶段,这进一步加大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
破题:在当今世界,我们必须保持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但是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付出太大的代价。可喜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等正处于积极的变化之中,但这些都是中长期变量,其效果需要累积几年以后才会明显地显现。
难题二:陷入“结构”困境里
2006年政府提出的量的方面的指导性指标几乎全面超额完成,比如增长速度、投资额、进出口总额等,而恰恰是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这就带来一个需要强烈关注的信号: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强大的动力,但是增长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样经济增长就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如果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中国经济虽然一个时期可以保持较快增长,但走不好,也走不远。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我省的情况也很典型。在能够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化学需氧量指标上,我省去年的排放总量与前年相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近3个百分点。对此,省环保局副局长谷声文坦言,我省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占比例较重,“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空间已经非常小,削减难度很大。”
破题: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各级政府在结构调整中,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积极推动。我省也将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
难题三:消费结构悄“变脸”
从2001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已比较明显,住、行、通讯等方面新的消费点成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必然通过市场带动多种消费品的生产,并通过产业间的联系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通讯、住房和汽车等产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比较复杂,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链条较长,对各产业的影响度系数较高。产业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引起了工业结构由轻到重的转变和工业制造业规模加快扩大。工业结构重型化、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过程复杂,使工业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断缩小,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以及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
破题: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不过,我们相信,随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各项政策措施的完善及作用的发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确立,这场全民“攻坚战”一定会打赢。
难题四:被扭曲的“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对GDP扩张的冲动是能耗降不下来的根源。尽管这样的看法有些偏颇,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目的而片面追求GDP增长,对高能耗产业的推波助澜作用有目共睹。在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性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此外,在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又开始盲目追求GDP增幅,高能耗行业再度抬头,成为推动上半年能耗上升的罪魁祸首。
破题:将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无形之手”束手无策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推动经济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链接:
我国2010年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节能减排今年实施重点
实施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共745个。
加快核准建设和改造采暖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和工业热电联产机组1630万千瓦。
关键词:宝山;倒逼机制;低碳转型
"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reflections
Liang Hao Guo Qi
Abstract: low carbon economy accords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ong-term development tren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oshan at the present stage, we should objectively to realize Baoshan to low carbon transition 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he article from the forced mechanism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ought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gional structure, traffic structur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low carbon action pilot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Key words: Baoshan; Forced mechanism; low-carbon transition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宝山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宝山将从一个“粗、大、黑、散”的传统工业基地,加快转型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因此,本文就“十二五”时期宝山如何基于低碳城市建设来推动区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一些思考。
一、宝山向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倒逼机制
首先从全球来看,后危机时代A模式(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西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的深度调整,倒逼我们宝山的向低碳转型。
a模式一词来自于“全球环保运动的宗师”莱斯特・布朗先生,在布朗先生看来,目前基于a模式的世界经济已经坠入了“庞氏陷阱”,即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是基于技术资本的创新,而是正在耗用自然资本的本金,一旦过度扩展,自然资本耗竭,发生的便会是庞氏类型的崩溃。一些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康德拉吉耶夫经济长波理论或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向低碳转型,宝山也不得不向低碳转型。
其次,从宝山自身来看,宝山的城市特点、产业特点倒逼宝山向低碳转型。
从城市特点来看,根据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宝山目前已经进入上海区县人口数目的前三名,而宝山又是除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以外国土面积最少的城区,地少人多的现象越发明显。其次,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能源需求比较高,主要的能源和资源又依赖于外部,资源稀缺型特征越发明显。因此,地少人多和资源稀缺并存的特征决定了宝山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特点来看,首先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工业企业云集,工业能耗占到全区综合能耗的75%,产业能级不高。因此,为了提升宝山的产业能级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其次, “十二五”时期上海市下达我区的节能目标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是全市下降幅度最大的4个区之一,减排的压力比较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倒逼我们宝山向低碳转型。最后,从产业目标来看,宝山目前致力于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 也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宝山向低碳转型, 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 而且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经济发展的契机。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也更要把握低碳转型的机遇凸显宝山的服务业特色, 促进低碳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
最后,“钢铁宝山”、“厂区宝山”色彩过浓的宝山形象势必会给宝山的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转型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倒逼宝山向低碳转型。
目前世界科技孕育新的突破,新兴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抢占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上海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新靠的主要就是产业和人才。宝山受限于传统的“钢铁宝山”和“厂区宝山”的形象,相比中心城区而言,对于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宝山只有向低碳转型才能展现宜居宝山、生态宝山和滨江宝山的新形象,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全市新一轮发展中取得主动,进而提升宝山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宝山低碳转型的领先意义
“十二五”期间,上海试点推进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分别是:南桥新城、虹桥商务区、长宁虹桥地区、原卢湾区中南部、临港新城主城区、金桥加工区、崇明县、徐汇滨江。但是您仔细看看这些地区,基本没有真正的高碳区域,更没有上海典型的高碳区域比如宝山的钢铁基地、金山的化工区,黄埔的商业区等等。因此,如果我们宝山要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二次创业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因地制宜的走低碳转型之路,一旦宝山实实在在的从高碳变成低碳,不仅在全市范围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领先意义。
三、“十二五”时期宝山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低碳转型的思想创新告诉我们,一个低碳的城市意味着三个脱钩:第一个脱钩是城市空间让经济增长跟城市扩展跟土地消耗脱钩,从蔓延的城市变成紧凑的城市。第二个脱钩是城市的物质流要从开放的、单通道的,变成闭环的、循环的、仿生的模式。第三个脱钩就是生活模式应该以使用为导向,而不是以购买为导向、占有为导向。根据三个脱钩的思想创新,紧密结合宝山的现状,这里给出了宝山“十二五”时期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1、集聚式发展
从我们宝山的现状来看,因为厂区、城区、农村地区的并存导致宝山现在是分功能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宝山是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每天大量的人群在居住、工作、休闲的地方之间钟摆式的交通往来。因此,宝山区域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凸显的就是集聚式发展的理念,具体包括四个区域。首先“四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相比其他城市独一无二的优势,而宝山现在着力加强的就是航运中心建设,其中滨江带开发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是我们宝山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的重要抓手。因此,“十二五”时期宝山首先要形成代表滨江城市形象的核心功能带,全力打造“滨江宝山”功能集聚区。与此同时要加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软实力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形成代表宝山形象的新名片,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宝山不光有宝钢,更是涵盖游轮经济、滨江风貌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南部分区作为宝山靠近中心城区的辅城区,需要在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和产业转移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提升其城市化品质。基于低碳化的视角关键就是做好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配套。这么多市区人口的导入,需要建设功能完善、交通便捷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中部分区即淞宝地区、杨行地区和顾村地区构成“组合式”新城,强调组团式发展,即核心功能区,要涵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综合性商务区和休闲公共活动中心。北部分区重在积极打造融产业发展与生活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新型宜居宜业社区。只有这样集聚式的发展才能实现宝山的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宝山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宝山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2、发展公共交通
低碳转型提到的第三个脱钩就是服务的循环,从个人拥有走向公共服务型的消费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立足于宝山的实际,首先就是要打造慢行交通系统,与区域规划进行有效对接,打造三类城市魅力区:城市吸引核――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淞宝、大场等中心商业商务区;城市活力核――上海大学以及非住宿类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城市和谐核――顾村、杨行等大型居住社区、社区活动中心。在“慢行核”内,慢行交通处于绝对优先地位,比如继续发展自行车租赁系统,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与宝山城市风貌、景观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紧密结合。其次,宝山公共交通发展的第二种方式就是以综合通枢纽为节点,建设快速公交网络。通过在轨道交通节点,部分交通枢纽之间建立快速交通网络,可以有效方便市民出行,减少目前宝山小黑车运行的问题,体现了城市交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最后,基于宝山东北濒长江,东临黄浦江的水路优势,切实加强水体网络建设,构建集航运、游览于一体的河网系统。
3、推广节能五色管理法,控制高能耗产业
“十二五”时期上海市下达我区的节能目标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是全市下降幅度最大的4个区之一。因此,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节能减排重点在于推广节能五色管理法,控制区属的高能耗产业。根据此法,区内年耗能5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能耗比被划入绿、黄、橙、红、黑五种颜色网格,其能耗程度依次递增。通过不断监控的“五色图”,区经委锁定重点能耗大户,并配以相应的“能源诊断”,助其节能改造。对黑色、红色能效网格企业加强夏冬季用电“错避峰”调控,实施“差别电价加价收费”政策;对连续两年“能效色块”属性梯度不转优的重点用能单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区财政将会安排节能专项资金,用以加快推动企业节能改造。
4、低碳试点
“十二五”期间,宝山处于低碳转型的起步发展阶段,要以低碳试点为核心,开展具有标杆引导作用的示范项目建设,在低碳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发现并扶植这些示范项目,以形成经验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
1低碳社区。罗店镇美兰湖社区的北欧新镇,目前的新建房产建筑材料已达到较高的节能标准,可以积极考虑引入世博会的低碳理念甚至一些场馆的低碳科技,并以此为契机率先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上海第一个“低碳社区”。
2低碳企业。比如基于宝钢的示范效应,打造低碳经济示范企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宝钢为绿色世博会作出的贡献远不止一个宝钢大舞台。世博园区内,60%以上透水、透气路面铺用了一种环保混凝土地砖,这就是由宝钢钢渣制成的混凝土产品。因此,基于宝钢在循环经济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成果,宝山政府可以与宝钢开展低碳经济合作研究,将宝钢成熟钢渣废气处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引入到宝山其他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企业中,通过宝钢的示范效用,将宝山区属范围内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走在前列的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示范企业,从而推动全区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工作的开展。
3低碳园区。宝山区内工业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逐步向北部的宝山工业园区和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集聚,体现出集聚式发展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园区内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请专业的是节能服务公司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这样既可以使园区内企业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还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并可以获取节能公司提供的设备,因此“低碳园区”建设对于宝山完成“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4低碳交易。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产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宝山可以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优势,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和上海钢铁基地为载体,尝试率先建立国内钢铁行业的碳交易市场,争取形成一个新的金融市场服务领域,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加强生态绿化建设
宝山目前拥有6000多亩的生态绿地,但苦于周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起到良好的碳汇等一系列的生态功能,为此宝山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推进生态绿地周边配套建设,更好地发挥绿色生态资源的景观和游憩功能。
6、低碳行动
低碳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建立在提高市民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和认同基础之上, 引导市民逐步加深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一是发挥媒体的平台作用, 通过报纸专栏、电视专题片及讲座论坛等各种形式, 向公众宣传普及有关的知识和理念。比如开通宝山低碳生活的官方微博,邀请形象健康的明星作为宝山低碳生活的代言人,通过电视宣传片的形式像全上海的市民宣传低碳生活,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宝山低碳生活的新形象,有助于树立现代化滨江宝山的新形象; 二是依托校区、社区力量, 举办知识竞赛、节能家庭评比等各种活动, 扩大影响。
低碳的生活方式更是体现在市民的日常行为和具体行动之中, 引导市民逐步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消费理念。低碳经济更应该关注服务,而不是物品生产。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刺激经济都花在产品上,这都是花在了分母里。其实,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是提高服务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拥有物品,所以提高碳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价值。以后对于企业来说,更多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不是购买物品,只需要够买服务。“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就是一个很先进的理念。以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德国不来梅的汽车共享为例,在不莱梅的汽车共享俱乐部,一辆汽车可取代6辆私家车,汽车共享后马路更通畅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停车空间变成了公共空间。而对个人而言,依旧可以依赖快捷的汽车。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亦没降低生活品质,这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两全理念,确实是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良方,也是低碳教育的宣传中值得大力提倡的先进理念。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2、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