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疗废物;问题;对策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2003年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及相关配套文件,医疗废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2]。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3]。为此,加强医疗废物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现就我院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 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明确分类、收集

1.1.1 个别临床医务人员、后勤、机关人员和部分非临床人员、保洁人员环保意识不强,存在认识不足、麻痹大意思想,认识不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导致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个别药物性废物放入损伤性废物内、化学性废物处理不当、医疗废物容器不加盖等现象。

1.1.2 工作人员在使用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时,为了降低成本,造成医疗废物装盛过满;有的暂时贮存时间超过2 d,未按要求收集。

1.1.3 因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及陪护人员,尤其是门诊的流动人员,在进行肌肉注射、拔除静脉针、采血后,将按压针眼污染的棉签或棉球丢弃至生活垃圾中,甚至有的丢弃在地上。

1.2 医疗废物包装不规范 由于保洁员和护士未检查容器装盛情况,使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超过2/3,不利于封口,致封口不紧实、不严密,同时对标签的填写认识不足,致标签漏填或填写不规范。

1.3 医疗废物转运未按规定执行 由于负责收集转运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更换较频繁,对工作的性质及医疗废物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在运送前未认真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未认真核实医疗废物的重量,使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转运到暂储地点。

1.4 交接登记不规范 保洁员为了省时省力凭经验估算重量,见护士忙碌,未等核实则在登记本上写上时间、重量,签上自己的名字,护士也未重视,未进行核实,登记本上护士签名常有漏签或补签,而保洁员也有提前签名等现象。

1.5 资料保存不符合要求 一部分未配备护士长的科室,重视了资料的填写,但对于资料的保存认识不够,导致三年的资料不全。

2 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监督力度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要求,我院在成立了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由业务副院长、院感科主任、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由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专职管理人员-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小组三级管理体系,每月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共同参与,分级分层监督管理,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奖罚分明,效果良好。

2.2 反复培训,提高认识 自我防护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是医院员工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在全院营造防范医疗废物污染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进行定期、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2.2.1 医务人员的培训 采用多媒体讲座集中培训联合发放资料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定期考试,随时提问,严格操作流程,按规定做好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分类、收集、转运、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将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纳入继续教育项目。

2.2.2 实习、进修人员的培训 将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纳入医院岗前培训内容,并根据各科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再次强化培训,同时作为实习生的考核内容之一。

2.2.3 后勤、机关及非临床人员的培训 在采用多媒体讲座集中培训联合发放资料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指导,将有关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分类等知识,进行重点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本,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学习效果。

2.2.4 保洁人员的培训 由于保洁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更换较频繁,对医疗废物的危险性不了解,因此,在医院统一培训的基础上,专职管理人员反复组织保洁员及收集转运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地自觉地配合工作。同时,要求收集转运人员必须做到“四个不交不接”即:“护士不在场不交不接;装盛过满不交不接;标签填写不规范不交不接;护士不核实重量不交不接”。

2.2.5 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培训 医疗废物管理不仅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提高公众意识是最重要的。但公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有作者对门诊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患者不知道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混装,90%的医务人员认为政府和新闻媒体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和危害性宣传不够。因此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患者入院时、住院间、出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宣传教育;其次,门诊导医设一名负责宣传教育,让进入医院的人们了解存放医疗废物的地点,将贮存容器及标识告知大家,教会丢弃各类垃圾的方法,让患者及陪护人员清楚废弃物怎样处理,了解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对大众的危害,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3 严格规范医疗废物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2.3.1 医院制订医疗废物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2.3.2 固定收集转运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全程监督。

2.3.3 各部位严格垃圾分类,避免扩大医疗废物范围,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3.4 工作人员与收集转运人员交接时必须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执行“四个不交不接”规定。

2.3.5 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废物时,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2.3.6 对患有感染性疾病和已确诊或怀疑传染性疾病患者所使用过的医疗物品,经初步处理后要单独放入专用包装袋内。

2.3.7 盛放医疗废物包装材质必须达到防水、防渗漏、防刺破,做到收集医疗废物不落地,存放不暴露,日产日清,处理及时彻底。

3 小结

医疗废物属于高危险性废弃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院通过采取有效的持续改进措施,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为了降低妇产科(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母婴同室管理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环境消毒、医疗废物等管理。结论 通过加强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各环节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作者单位:130061 长春,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孙丽娟),分娩室(张红丽) 妇产科的母婴同室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它担负着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双重责任,其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妇的预后、新生儿的生命质量。因此,我院加强妇产科母婴同室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保障了医疗质量和母婴的健康、安全。1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危险因素11 母婴同室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家属担心产妇、新生儿着凉受风,病室内通风不良,来往探视人员较多,导致母婴同室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秋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12 室内空气消毒不及时 母婴同室安装的是循环风空气消毒器,定时对病房消毒,此空气消毒器经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由家属自行关闭,病房内空气未能及时进行空气消毒,容易引起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13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母婴同室洗手设施不全,未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另外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不重视,每次进行诊疗操作时不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使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造成交叉感染。14 婴儿用品的污染 洗澡间婴儿用品未做到每个婴儿专用,容易引起婴儿的眼睛、皮肤、会等的交叉感染。15 保洁人员素质差异 我院保洁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个人防护意识。16 医疗废弃物的污染 医护人员未能全面了解掌握医疗废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医疗废物分类不明确,还有盛装医疗废物的垃圾桶未加盖,污染的废弃物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给医院环境质量造成二次污染,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2 对策21 建立健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成立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有专人负责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住院时即告知产妇和家属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并说明控制探视、陪护人员对母婴健康的重要性,以取得她们的理解和支持。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每个房间内配备手消毒液,探视者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处理后,方可接触婴儿。22 母婴同室环境管理 每个病室均由责任护士负责查看空气消毒器运转是否正常,并与产妇及其家属做好沟通,避免家属自行关闭电源。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产妇出院、转科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空气消毒器过滤网定期清洗、消毒、更换;每半年监测空气消毒器内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合格及时更换,做好相应登记。23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消毒 ①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科室经常组织医护人员有关手卫生规范的学习、示范;规定使用洗手液,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最好使用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池旁边贴上六步洗手法流程图;每季度或不定期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微生物监测,并列入医疗护理质量考核标准。②在每个病室门口安置快速手消毒剂。③每台治疗车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或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处理[1]。24 洗澡间婴儿用品的管理 洗澡间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专婴专用,避免交叉使用。25 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 我院的保洁工作已实行社会化管理,由保洁服务公司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保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制定保洁工作制度、卫生质量标准、医疗废物管理等制度,并于保洁公司主管、疗区护士长不定期联合检查、考核、监督、指导,以保障母婴同室卫生符合要求,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26 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感染性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容易造成损伤的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每天由专职人员密封后贴好警示标识,运送到医疗废物暂存处统一处理,做好交接登记,资料保存3年以上。27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提高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把医院感染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的每一个操作中,以保障母婴健康、平安。3 讨论

通过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笔者体会到,建立和完善制度是保障母婴同室感染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是保证制度落实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才能持续改进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这是一项综合的、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为母婴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 考 文 献[1] 黄玉如,杨艳芳,詹少玉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61.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第3篇

我科遵循医院管理年活动所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服务宗旨,认真执行本年度护理工作计划,按山东省医院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及标准考核细则,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流程,改善住院环境,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现将XX年上半年我科护理工作总结

一、落实护理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

2、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专科知识。

3、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进行了考核。

4、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院护理核心制度并进行了考核。

5、有2名护士参加了护理自学考试。

6、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急救技术,医院组织的心肺脑复苏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100%.

7、各级护理人员参加科内、医院组织的理论考试、院感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参加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二、改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了“首迎负责制”,规范接待新入院病人服务流程,推行服务过程中的规范用语,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对出院病人半月内主动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并记录访问内容,广泛听取病人及陪护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半年中病人及家属无投诉,医院组织的服务质量调查病人满意率100%,科内发放护理服务质量调查表60份,病人满意率100%,提名表扬服务态度最好的护士人次。

三、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每周护士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发挥科内质控小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护理差错事故安生率为零。

四、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

护理文书即法律文书,是判定医疗纠纷的客观依据,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放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正规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每班检查上一班记录有无纰漏,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出院病历终末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进行护理文书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上半年出院病历份,护理文书合格率达到了100%.

五、规范病房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对意识障碍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按分级护理标准护理病人,落实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及重危病人的个案护理,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上半年护理住院病人人,其中手术病人人,抢救病人人,气管切开病人人,特护人,一级护理人共天。一级、特护病人合格率100%,基础护理合格率100%,无护理并发症。

六、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进行“四定”管理,每周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七、按医院内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完善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医疗废物分类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并进行了专项考核,院感小组兼职监控护士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使院感监控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基础护理不到位,个别班次新入院病人卫生处置不及时,卧位不舒服。

二、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较多。

三、个别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时不带口罩,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处理不及时。

四、学习风气不够浓厚,无学术论文。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第4篇

1.1身份识别制度

在JCI评审标准中突出强调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保证患者安全的理念贯穿于其中,尤其重视对患者身份管理:①要求使用两种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不包括使用患者的房号和床号;②在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前要确认患者身份;③在抽血和采集其它临床检验标本前要确认患者身份;④在进行治疗和操作前要确认患者身份;⑤医院有制度或程序确保在所有情况下或不同地点对患者身份确认的方式是相同的。

1.1.1所有新入院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后,佩戴住院号(ID)条形码的腕部识别带前由住院部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核对患儿身份,同时核对家长身份(告知以后就诊时需带齐身份证、户口薄、医保卡,挂号前鼓励家长出示以上证件)。

1.1.2在查房、测量生命体征等,如果未即刻(录入)写入病历,记录在笔记、便条上的患者信息,不能只写床号,必须有住院号、姓名。

1.1.3患者入院后,所有操作、检查前均采用PDA核对患者身份临床工作中住院患者会因各种原因发生床号的改变、同一个病区也存在收住相同姓名患者的现象。因此,使用具有唯一性及能被简单识别的患者身份管理模式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首要条件。医护人员可以在医院任何区域随时使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管理,即使患者在非治疗区域发生突然的意识丧失,医护人员仍能通过PDA扫描病人的腕部识别带,快速识别患者身份,并获得患者综合信息,使患者在第一时间接受正确的救治。

1.1.3.1PDA应该储存患者的图像。如果没有此功能,在使用PDA识别患者的身份时,同时应该采用开放式提问、查对腕带姓名和住院号两种方式识别。

1.1.3.2患者的各类化验标本盒、试管、病理切片、所需用的药品、血袋、奶瓶及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上的患者身份识别码必须与患者的两项识别码信息一致。

1.1.3.3在患者进人手术室前,病区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使用PDA扫描患者手腕识别带上的条形码,核对手术患者的身份,使手术患者的身份管理更科学和安全。

1.2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

JCI要求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因为由误解口头或电话沟通的医嘱、检验和检查结果而引起的医疗错误:①接受者要记录下完整的口头或电话医嘱或检验结果;②接受者要复读所记录的完整的口头或电话医嘱或检验结果;③下达上述医嘱或报告检查结果的人员要确认医嘱或检验结果;有制度或程序确保在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时,能进行准确交流。

1.2.1有效沟通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并易于被对方明白。最容易出错的沟通是口头或通过电话给患者下医嘱和报关键检验结果报告时。

1.2.2医院规定只有在抢救、手术中深度镇静治疗等紧急情况由医师或麻醉师开具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

1.2.3电话沟通时:呼出者告知自己科室、姓名和工号,询问并记录对方科室、姓名及工号并予以确认;内容登记在“电话通话记录本”上;接听者必须按照记录的内容回读一遍,呼出者确认是否正确无误。

1.2.4在抢救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要清晰准确(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前,要复述一遍,医师要确认无误并回答“正确”后,护士方可执行。

1.3跌倒坠床预防

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对患儿及陪护家长进行跌落预防措施的宣教和记录,床头悬挂“跌落、坠床高风险标识”;根据跌落高风险患者的风险因子变化,及时进行再评估。高风险患者(评分≥3分)每周进行再评估和预防措施宣教记录二次;跌落风险评估为1分或2分时,如跌落风险因子无改变,每周再评估一次。发生跌倒坠床后,应及时进行不良事件讨论,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再发生。

2做好JCI标准下病区药物管理

2.1备用药品的管理

2.1.1对病区备用药品,采取“基数管理”,向药剂科申请储备数量,每班进行交接,使用后要进行用途登记,并及时补充。

2.1.2病房需建立重点药物观察,第一次使用重点药物后5min、15min、30min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药物反应观察记录,如无不良反应,以后每班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2.2急救药品的管理

对其实行上锁封存管理,抢救车内实行各项物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维修)、“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消毒灭菌、及时补充)。建立口头医嘱登记本和抢救药物使用登记本。抢救患者时,护士要保留用过的空安瓿,并及时记录在抢救用药记录本中,具体内容为:患者姓名、住院号、医师的姓名和工号、下达口头医嘱的时间和口头医嘱及各项紧急处置的内容、执行时间。

2.3高危药品的管理

JCI提出的高危或高警示药品是指那些存在出错风险的药物,这些错误能够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本院确定的特殊高危药品包括胰岛素、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药物、品、第一类五类。JCI咨询专家刘继兰曾说过经常被引用的用药安全问题之一是“因疏忽而误用浓缩电解质溶液”;减少或消除这种错误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高警示用药的管理流程,并将浓缩电解质溶液从病房移至药房。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本院除手术室、NICU、PICU、急诊室、感染科、CCU等因临床救治需要,可单独存放外,其他病区均不能存放。高危药品应存放在专门的抽屉或药柜内,以“白底红字”警示牌提醒,对特殊高危药品必须上锁管理,实行严格的数量和存放管理,做到专人管理账物及钥匙,每日账物相符。

3依照JCI标准,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措施

3.1成立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

制定了预防院感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如: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洗手制度,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暴露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机制,食物感染性疾病报告流程等。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制定地面管理制度和清洁卫生工作制度;制定冰箱管理制度,布类管理制度等。

3.2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严格按要求分类,固定地点存放,满3/4即用扎带封口。废物存放处应上锁,避免患者接触,按医院时间交接废物,防止医疗废物外流,在运送废物时,由专人专车按固定路线运送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运送过程需封闭,桶加盖并扣紧,人与污物电梯分开。

3.3强化洗手的重要性

做好新员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与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知识不断更新。改善消毒、卫生设施:所有病房外走廊、治疗车上均放手消毒液,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的图片,培养家长及患儿洗手意识,并举行知识抢答赛。定期督促检查,持续改进目标:每月抽查医护人员(含医师、护士、工人及其他人员)的洗手依从性,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洗手依从率达50%以上。

4小结

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第5篇

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一门重要学科,已成为当今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愈来愈高,法律意识也日益增强。发生医院感染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院的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它严重制约着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焦点之一[1]。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各级医院加强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院从组织、制度、培训及监控等方面实行综合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医院逐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组。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工作,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后勤、药剂、设备、检验、手术室、供应室、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业务院长担任,定期研究和解决医院感染相关问题。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针对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监测和控制。感染管理科是连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医院的常设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合理,投资购买了必要的监测仪器和消毒设备,组建了监控实验室,确保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如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各级人员职责、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及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等。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进入了规范化。

2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2]。我院已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规划,每年派出专职管理人员轮流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培训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拓展管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旨在更好地发挥感染管理人员在现代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还以多种形式,向全院各类人员及其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教育,对实习及新上岗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岗前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医务人员手卫生及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培训。对医院保洁人员进行消毒液的配制、自身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置等知识培训。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医院感染的有关知识,将存放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地点、容器,以及垃圾袋的颜色告诉患者及家属,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主动配合我们工作,并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还经常到各科室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新方法、新进展,提供新信息。将卫生部新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打印成册下发到每个医务人员,并组织学习和考试,从而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和提高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控制医院感染作为自觉的行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的监测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控制是目的。只有做好监测,才能发现医院感染管理的缺陷,找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我们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采取自报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各科主管医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现患率和感染率调查,根据自报和调查资料每月进行汇总、登记,每季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通过调查监测,掌握了我院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特点,认为免疫力低下疾病、各种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进行病例监测的同时,我们加强对消毒灭菌和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即每月用嗜热脂肪菌片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定期对透析管路、各种内镜、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坚持开展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抽查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浓度和污染现状;每半年用紫外线强度计(卡)测定使用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针对监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电话或书面材料的形式反馈到科主任、护士长,与他们共同分析,探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从而增强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4抓好消毒灭菌质量和重点环节的管理

消毒灭菌质量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抓好消毒灭菌工作,才能杜绝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由于任何医院感染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医疗行为对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作为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增强责任意识和无菌操作观念,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的原则,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各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目前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不断改进和指导重点部门和环节的设施布局、流程管理、消毒灭菌方法、合理配制使用消毒剂、正确存放无菌物品等。对吸氧、导尿病人,加强无菌器具的管理,如每天更换鼻导管,湿化液使用蒸馏水;导尿者尽量不停留导尿管,需停留者每天清洗外阴,重者做膀胱冲洗。对于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等,采取每日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后,放入清洁橱内干燥保存备用。我们实施的具体措施还有:对所有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医疗用品全部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牙科手机单个包装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凡士林纱布(条)的灭菌,由于蒸汽不易穿透,我们采用干热灭菌器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各种内镜,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和酶洗剂,按照产品说明书准确配制,多酶必须现用现配,酶液浸泡一条镜子和附件器械后,应重新更换或配制,避免再次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针对高危科室区域加强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和洁净,每天定时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在血液层流室和重症监护室配备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床单位终末消毒。规范洗手将洗手6步法示意图张贴在各科有水龙头的墙上,并加强了对医务人员洗手监督和考核。对医院采购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索要证件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其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指导,避免了医院感染隐患,确保医疗安全。

5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我院成立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委员会和督导组,制定了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应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了合理用药的三项监控公示制度,将抗菌药物使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定期联合检查各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抽查病历与处方,对医院前10位用药、前10位抗菌药物、医师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等进行统计。对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加以限制,确定了各级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强调三级查房时上级医生对使用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把关,科主任按分线管理规定审批并签字。我们采取现场书面反馈和在公示栏定期进行公示的形式向全院通报,并与科室和个人经济责任制挂钩。促使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病原学送检率,选择正确的用药时机和适当药量,防止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6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

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对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院内运输、暂时储存以及相关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各项工作环节中进行不断检查、指导。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程序:①科室严格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按不同颜色污物袋分类装,不得混装。感染性废物放入有专用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装入防刺破、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得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②配备黄色医疗废物运输专用车,由专人定时到指定地点收集医疗废物,及时按要求转运至院内医疗废物暂存处。③每天按时移交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公司作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工作人员对暂存地点和用具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