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要准备这么一节课又是多么的辛苦呀:收集资料、图片,制作投影片,搬动电脑……于是,大家就“望难生畏”了。可“远程教育”出现以后就不一样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奠基作用。这一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动态信息,带来了新课标下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
一、远程教育资源是教师备课的好助手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毫无疑问,在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的空间扩大了,数字化学习不局限在现有的学校里学习,还可以在家中学习,不仅可以借助书本、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学习,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的空间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了。那么学习网络,应用网络来学习,是大势所趋。网络必将带来学习活动的重大变革,甚至爆发一场“学习的革命”。
因此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课前教师的备课是重要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每次上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平时我们老师除了读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之外没有别的资料,我们每一位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也有时候很肤浅,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收集各种各样资料,而这些资料对有些教师来说根本就无法收集。如果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走进文本之中,可制作每一个课件又都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以及物力,哎!有时候自己一想,还是算了吧!我个人认为大多数教师都会这样说。现在好了,走进远程资源网,打开“教师发展”,“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培训教程”映入眼帘。在“教材分析”和“培训教程”中专家对教材作了充分分析,使我们更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观看了“教学案例”,一堂课的构思鲜活的出现在教师的脑海里。然后从资源中选择与课堂有关的图片、录像或录音。瞧,坐在电脑前一会就把那么多应该准备一下子全搞定了,我真想放声高呼:“有了远程教育就是好!Verygood!”
二、远程教育资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平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有着局限性的,他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只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有选择的交流互动,这样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以及解决存在师生间的问题。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却更胜一筹,它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为一体,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 、音、像并茂的优点。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优点,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唠唠叨叨的“老子”,学生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师生双方通过计算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得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有时学生找到的内容我也不知道,我就虚心学习,并对学生大加赞赏,这使我们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
三、远程教育资源,呈现愉悦精彩的课堂
在一次备课活动中,其中有一位教师说《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对解放前及作出的贡献根本一无所知,无法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的逝世那么悲痛。我想: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录像,将空间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利用这些课件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到这,我马上到远程资源中找到相关的资料,把学生带进远程教育教室上课。
上课开始,我先带同学们阅读观看了有关的故事,了解总理受人爱戴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观看远程资源中有关送总理场面的录像,学生对总理的尊敬、爱戴、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马上利用朗读资源让学生和着悲凉的音乐自由朗读,孩子们轻缓地读着,学生从中领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读后我引导学生:“焦急”和“耐心”本相反,这里为什么写“焦急而耐心地等待”呢?学生答:“焦急”写出了人们想要看到总理灵车的心理,“耐心”指人们不管等多久也要等到灵车来。听,孩子们说得多好啊,谁说孩子们不能体会人们的心情。大多数孩子们在远程资源的帮助下轻松地走进了文本,与作者展开了富有想象力的“对话”。
四、远程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成长的加油站
远程教育资源大多都是专家、教授以及优秀教师整理出来的,它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每一位教师,每位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实际对资源进行重新建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贴近我们生活的材料,提高我们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思索、选择、运用的各个环节其实就是教师学习的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素质,除以之外,资源中还有很多专家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经常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看,我们的教师成长多快啊!
诸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样的理念,已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学习必须植根于现实,面向生活,开拓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取向已成为一种共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生活化取向下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因为,一味地强调和追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可能会有违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不能回到几十年前去学习、体验,因此就导致了语文课中虚拟教学的必然存在。虚拟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学中的虚拟情境所实现的将不只是对文本情境的再现,更是一种对情境的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开拓了人的选择空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在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的同时,不仅不能排斥虚拟情境,还必须予以重视并使它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
网络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化力,消解着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现实生活正被虚拟化,或者说,虚拟文化已经深深地介入到了现实中。由此,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人已不满足真实世界的生存方式,需要一种虚幻的满足,即不满足‘一种世界’及‘单一’的生存方式。”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给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以它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之外的虚拟。”这种虚拟否定了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虚拟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延伸,不再依赖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给了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于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对它的独特理解。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将突破传统教学受制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从而而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情境教学讲求的真实性,首先是参与主体的真实性,即这种真实性要求学生切实地置身于其中。其次是所创设的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得到的是学生体验的真实性。特级教师蔡伟这样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有位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秋天的美。”此时,学生切实地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与真实的景物进行着一场真实的对话:“操场上一棵大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飘落,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阴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感受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种让学生与大自然面对面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真切的体验,这便是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这种教学体现了教育的真实性,使教学达到了植根于生活、面向生活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凡事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任何事都作一番切实的体验,于是便需要创设虚拟情境。
(一)虚拟情境的真实性
虚拟并不是虚假,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虚拟”一词的含义,目前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虚拟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虚拟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相关设备而组成一个系统;还有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笔者更认同第一种观点,即虚拟是一种数字化的构成方式。虚拟讲求的是现有表象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真实,虚拟的东西是真实地存在着的,至少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着,当它被人们意识到或者被认同时,就表现为一种真实。举个简单的例子:红绿灯。当“红灯停,绿灯行”这种虚拟的形式被人们认同时,虚拟便成了一种真实的规范。虚拟的真实性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的出现在为虚拟提供平台的同时,更大大拉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像利用电影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使一部虚拟电影《大话西游》突破传统电影《西游记》的虚拟程度一样,虚拟化了的《大话西游》让观众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更加真实与感人的爱情演绎。这种演绎,“改变了表述形态,却提高了表现性与观赏性。”教学中的虚拟同样如此,开放动态的虚拟情境,能够使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对文本编码的破译,而是对文本的实现,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虚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这便是虚拟价值的体现。虚拟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它却具有潜在的真实性。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的超越现实,它同样具有植根于现实的特性。
(二)真实情境的虚拟化
文学作品总是由作家蘸着情感的笔墨写成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但比起画画、唱歌、跳舞,解读文字作品却让孩子们觉得乏味得多。为什么?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画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的美更容易被孩子们直观地捕捉到。孩子们喜欢美,美能带给他们快乐!但文学作品呢?不能否认它本身蕴含着美,但对于作品美的解读却需要一种形式的支撑。因为“文学作品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作用于读者感官的外部刺激,没有提供足以使读者产生审美情感的物理凭据。”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拟化,让文字“舞动”起来,展现它特有的美。但这种虚拟必须是建立在原有作品基础之上的一种虚拟。有文章指出阅读教学的虚拟可以分为三种:再现现实性的虚拟,即课文的再造虚拟;模拟可能性的虚拟,即作品的过程虚拟;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作品的错位虚拟。无论何种虚拟,其首要的基础都是在原有作品之上的一种虚拟,这种虚拟是对原有作品的变式处理。例如有一部绘本,名为“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绘本的语言叙述所采用的正是一种虚拟的表述形态,而虚拟化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所特有的“陌生化”与“反规范”的气质,给文学作品的理解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给作为解读者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当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了它之后都会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等。
二、虚拟情境的教育价值
虚拟情境是一个特殊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虚拟情境体现为将作品中原有的各元素,包括文字、图画等结合音乐等其他大自然或生活的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与再创造,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在虚拟情境中,时间和空间可以以压缩化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生活对于身体的羁绊,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因此,往往能达到一种游戏般的学习情境,使思想自由开放,想象可以自由驰骋,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教育价值。
(一)虚拟情境的游戏价值与审美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正是源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虚拟情境正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充满智慧,同时又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的游戏空间。这种游戏空间所带给孩子们的极大的自主性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动机,并获得了自我探索的无限乐趣。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种探索同时也是“感情和思想的净化”。于是,“人们才有他们所能有的那些最微妙的、最高尚的乐趣。”同时,与真实情境相比,虚拟情境更多地利用了艺术的手段包括音乐、图画等的直观呈现,可以说是艺术化的现实情境。这种富有美感的虚拟情境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激起它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意志品质。
与之相关的是虚拟情境的审美价值。“艺术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更加强烈,更加敏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那么简单,它同样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呈现需要一种艺术的教学作为桥梁。利用虚拟情境,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引导学生体味语文学科的潜在美,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美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虚拟情境拥有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点染的色彩和流动的旋律。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色彩、画面、音响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带领他们在虚拟情境所提供的幻象中宣情、达意、畅神,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观照体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感受。语文教学过程需要的是更多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孩子们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紧紧珍藏并反复体味,让他们有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更深情的体验,从而寻找并获得课堂与生活更加平和与柔软的支点。谁都不能否认现实生活的美,但一味追求“真实”的情境教学却会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瑕疵,这种瑕疵常常误导孩子们,以为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让他们缺少了对生活的一种期待。通过虚拟情境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告诉孩子们天空是蔚蓝色的,而且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只不过是蓝天上飘过来的游移不定的浮云,启迪他们用心灵的阳光驱散浮云,从而看到那天空清澈蔚蓝的本色。”
(二)虚拟情境的知识价值与思维价值
教科书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但同时,过度的简约化和体系化,也使教材变得平淡、乏味,缺少生命的灵性,甚至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因此,有时需要将教材进行虚拟处理,让知识还原于它原本的时代,并赋予它生命的灵性。这种将教材虚拟化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同时也会改变孩子们原有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具生活意义的知识。传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即“是什么”,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一种求知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追求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知识。在虚拟情境中,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排列与组合,因此,学生将学习到的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和如何运用这种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语文的“情境教学”如果没有知识的沉潜,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虚拟情境的知识内涵是潜在的,在虚拟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画面、色彩、音响的感知,同时也是引导他们对于知识的重新认识、想象与再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种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内塑型模式,强调的是直接的“灌输”,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明确而直接地将教育目的的相关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明确地通过文字或语言告诉受教育者应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模式背景下的学生自然是缺乏思考、缺乏想象,没有独到见解的人。虚拟情境意在让学生摆脱这种枷锁,它所创设的虚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是学生自由活动、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虚拟情境中既有形象直观的画面,又有抽象概括的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一段旋律,也可以是一个意象。形象直观的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给学生真切的内心视像,产生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一种思维的成果。而抽象概括的画面更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一种“再创造”,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维,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物与神游”的境界。正如教学中凭借媒体插入的一阵风声、一片海浪声、一段旋律,没有任何的画面呈现,没有任何的文字表述,但却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综上所说,虚拟世界的生存方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语文课中虚拟情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正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益丰富与完善。语文课中创设虚拟情境并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将会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甚至会使语文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应当指出,虚拟情境的创设有它的艺术性,教师们切记不能为虚拟而虚拟,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与虚拟的交融。期待教育家及广大教师们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虚拟情境,让传统的语文教育也随着现代化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J].新华文摘,2000,(05).
[6]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J].哲学动态,2001,(12).
[7]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主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03,(01).
[8]朱水根.虚拟世界需要现实关怀――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J].嘉兴教育,2000,(01).
[9]黄伟杰.阅读教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J].语文学习,2000,(06).
[10]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建平.在虚拟中激发创造――阅读教学虚拟论[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1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张效民,禹明.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社,2004.
[1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著作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一、教育博客成了教师欢迎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是发展主体(学校教师)的校本,而不是物理空间(校园围墙)的校本。教育博客拓展了校本教研发展主体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博客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理念。教育博客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的轨迹。其在学校校本教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区域教育博客的规划设计,整合壮大教育博客队伍,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建设教师的学习实践共同体,构建师生网上工作、学习的家园,把教育博客建成教师广泛参与的教学研究的平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自主学习、专业发展、同济互助的平台,成为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论坛。实践证明,基于博客创建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新模式,是教研工作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随着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及接入互联网学校的增多,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受到越来越多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们的青睐。农村小学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一是经济投入少,易于实现。教师只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如新浪、 网易、搜狐等)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并相应地加入自己喜欢的博客圈,掌握必要的操作方法,就可直接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整个过程“多快好省”,教师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网络流量费用,不再需要支付其他任何费用,经济投入很少。教师家庭若拥有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更多学习、交流、沟通和提升的机会。 二是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组织者方便组织,易于实施;教师无须坐在一起,无须轮流发言,只需短暂的时间便可写上几句;不受场合约束,教师的表达更自信;没有倾听发言的即时性局限,阅读更加随意;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地点。这种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的教研模式,能有力促进教研活动决策者、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的多元对话, 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三是思考更加充分,交流畅所欲言。在常规教研活动中,教师由于受时间限制,思考不够充分,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往往较为肤浅、片面。但在网上,面对博客,对于一个问题(或者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地思考,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其他人交流,使得问题的探讨、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在常规教研活动中,教师常常碍于情面,出于人际关系等的考虑,往往真正要说的话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严重影响教研效果。 但在网络上, 异时异地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 而且在博客教研中, 教师可以匿名或使用昵称,发言顾虑少,更能够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陈述出来,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模式有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研氛围,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使教师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四是交流研讨范围广,教研富有成效。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不受年级组、教研组、所授学科以及区域因素等的限制,有兴趣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博客及博客圈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 参与交流研讨。 同时也可以欢迎校内外教师评说,可以有专家的点评,可以集中各地的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可以相互借鉴教研的方法与经验。相信这种大范围的交流研讨,将会使得教研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二、教育博客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传统的教研活动受活动时空、活动群体的局限,不可能有很多教师参与,不利于团队集体智慧的交互和共享。建立在博客平台上的学科教研、主题活动,增强了教研人员、学者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使传统的教研活动变成了常态的、过程性的、及时的沟通与共享。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吸纳、引导全体教师参与研讨交流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博客恰好提供了一个能为广大教师接受的便捷的技术平台,提升了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瓶颈,为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日常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习资料、教学资源、网上资源链接等上传到博客,博客成为教师个人的知识、资源仓储地,日积月累,教研博客上汇集了大量原创的、收藏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在教研员组织与管理下,经常性策划举办集体备课,开展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教育叙事、教学论文等教研、科研或展评活动,在整个网络教研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实用的教学资源系统。教育博客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教育教学情感的共鸣,教育教学智慧的共创,教育教学思想的共振。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使教师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循环利用,教师能力的优势互补,网络上的多元化、相互式交流,使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在经营共同交流平台的同时拥有了个性发展的自我空间。
教育博客相当于教师的网络日记、个人主页,是教师把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等诸方面的内容,以网络发表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便捷平台。教育博客方便了教师的交流学习,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技能、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自我素养的重要手段。教育博客为 教师们搭建起了一个资源丰富、便利快捷的网上教研平台,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够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教育博客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博客是一个书写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群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教师逐渐养成思考与研究的习惯。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站点与国内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直接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教师在进行知识梳理、实践思考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促进自身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博客中可以开设教研动态、语文天地、数学天地、英语天地、音体美天地、教育随笔、家长学校、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专栏……学校通过教育博客群里的各学科教研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研活动过程与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并且不断更新。 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通过教研专栏向本学科的教师提供学科教研计划,报道本学科的教研活动,与同学科教师一同分析教材、教学内容,探讨破解教学难点的方法,并定期提出研究专题,每位教师可针对网络教研的主题,将自己的想法、疑问提出来,与同行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将自己好的实践经验传到教育论坛上,共享教学收获,共同提高教研能力。学校及时链接教育专家和教研员等人的博客及网站,向教师推荐一些优秀教育案例,为教师们拓宽学习空间,共享优势资源。教师们经常在博客群里与专家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教学困惑,获得专家的支持与帮助,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由于教育博客具备 “、分享、交流”的功能,它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心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们课后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借助教育博客这些特点,通过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博客站点与他们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的交流。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就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育博客记录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历程,让他们在反思与随笔中时时审视自己的心灵;在博客平台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随手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在进行知识梳理、实践思考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的教育日志,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蕴藏在其中,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这真是一笔宝贵的个人知识财富。
关键词 电子书包;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07-03
Application and Challenge of Electronic Schoolbag in Teaching Practice//Wu Xiaochao
Abstract After 10 years of R & D testing,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Electronic schoolbag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by aficionados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the business secto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schoolba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y cases analyzed.
Key words electronic schoolbag; education inform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伴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深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活动正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青睐。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e-schoolbag)不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而是由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最新技术构成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1]。
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也是我国实行“校校通”工程的必备工具之一。从“电子书包”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国内外均对电子书包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早在1999年,新加坡就已经试点推行电子书包,随后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相继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均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经验和成果。2009年,马来西亚登嘉楼州政府开始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课本;2010年年初,美国加州已经进入电子书包的经验推广期;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国家计算机局和两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电子书包,并已经在中小学校大规模使用[2]。我国自2000年开始提出“电子书包”的概念,2001年,北京、上海等地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推广,其后香港、台湾等地相继推广。2011年,电子书包被列为“十二五”教育重点研究专项课题。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各国对电子书包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名称也各有差异,但方向和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电子书包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做各种尝试与准备。从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项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电子书包的研究,都很关注电子书包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1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优势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它包含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生动,可以突破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体验机会,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学习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电子书包中各种互动手段和技术,可以增加民主气氛,使学生参与度更高,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电子书包通过媒介作用,实现更为便捷充分的“师生”对话。面向全体学生的技术平台提供了即时、动态的学习行为数据反馈,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电子书包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在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学习和使用技术,加快技术应用的普及和进程。技术为学生学习体验与创作提供了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生存能力都得以发展[3]。
为了深入了解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电子书包”为关键词,抽取在互联网中公开发表的7个典型教学案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地理5个学科。案例信息和分析如表1所示。
以一个案例为一个分析单元,分别从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中抽取关键词进行编码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2所示编码结果。其中教师提供资料分为课前提供和课中提供,教师组织主题讨论分为课中讨论与课后讨论。
通过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过程通常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首先,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任务,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并测试。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程主题,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内容讲解;之后,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采用与学科相应的软件和平台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多以多媒体资源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反馈;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进行成果展示,通过网络讨论平台,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课后,教师提出研究主题,促进学生进一步自学并在讨论平台上进行讨论。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电子书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任务情镜。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创设趣味化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目的,分阶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程度,分层次提供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问题引导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布置多样的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含羞草》扩展阅读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阅读材料,营造完整的学习情境,大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中,教师通过动画素材的展示,带领学生进入“认识时间”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八年级英语“What should I do?”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分层次的教学辅助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总之,电子书包可以在提供数量众多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的质量,帮助教师营造适合的学习情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促进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学习平台,支持学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记录、小组成果展示与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内部的自我反思。
如高中一年级化学“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一课,学生课前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预习,完成课前测试;教师通过“日本核泄漏后抢盐风波”和“验证口服液”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提出研究问题。学生自主结成研究组,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并在电子书包的学习平台上提供一些学习所需资料。研究过程中,各个研究组利用电子书包的资源对实验用品展开研讨,进行“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收集典型问题,各个研究组通过电子书包进行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后,小组成员动手进行实验。在本课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认为:“学生要独立沉思、合作研究、交流反馈,最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电子书包将“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作业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再发现”“再锻炼”。
3)支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电子书包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电子书包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档案。利用学习档案,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一对一辅导以及及时的反馈。利用学生交流平台,通过学生展示讨论,进行学生之间互评,增强学习效果。
《灰姑娘》是初中英语的拓展阅读,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材料,并完成录音作品。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听读和录音功能,在课堂上集体点评部分录音作业,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做诊断性评价,提高学生练习朗读和做好录音作业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完成电子书包中的试卷并上传,教师就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这些统计,教师能做出判断:哪些题目精讲,哪些题目略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侧重点,发挥过程性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小组汇报中,利用电子书包里的观察量表,可以实现小组互评。这个案例清楚地表明,电子书包可以实现教学评价主体、形式的多样性,利用教学评价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2 电子书包面对的挑战
经历了10多年的应用探索,电子书包已经展现了它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但是现在仍旧面临一些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电子书包的使用,需要多方位的技术环境支撑。“校校通”和“班班通”项目的实施,让每个教室都能接入校园网,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内3G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基于3G、Wi-Fi、Wimax技术的“无线校园”“无线城市”也在建设中,使学习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但是,这也意味着目前电子书包的实施开展只能在硬件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对于较贫穷的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教育也相应比较滞后。
据统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上海的学生一共要使用213本教材,一共花费1750.36元人民币。如果再加上课外练习册、参考书、字典和词典等教辅书籍,花费又要增加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控制在4000元左右。从长远来看,电子书包可以节省教材成本,这可以促进电子书包的发展。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理想的电子书包终端设备,制约着电子书包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书包肯定会对学生的心智和身体产生影响,由于电子书包对文字处理的便捷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大量的操作会变成复制与粘贴,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会被忽略,大量的数字运算会被计算器代替,以至于出现离开电子书包就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长期使用电子书包,极大地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字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字都不会写或者写不好。电子书包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电子辐射和屏幕的明暗等因素,这点从大量的青少年近视和亚健康状态可以明显看出来。
3 展望与畅想
目前我国内地对电子书包的研究都是一些构想预测性的,实证研究较少,这也是导致对电子书包反对声音较多的一个原因。因此,要真正实现电子书包的成熟化和推广,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借鉴新加坡、台湾等发展较早的地区的经验。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在迈向这一趋势之前,还有太多的困难障碍要克服,如数字资源开发问题、技术上的问题、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副作用等,当这些困难被真正克服时,将会给教育带来新一轮的跨时代变革。
参考文献
[1]方海光,刘泮,黄荣怀.面向电子书的移动学习系统环境应用及趋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8-23.
[2]史晓亮.电子书包已然十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5-86.
的学习方式,在有着国际教师、国际学生的幼儿园,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彰显出了独特的效果。
关键字 PYP课程 英语探究 探究六步骤 教学方法 一、对PYP课程的理解
(一)PYP课程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即国际文凭小学项目。PYP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至12岁学生设计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强调学科交叉的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传统课程通常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目。而PYP课程分为以下六组学科:语言、数学、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个人/交往/体育。以开展以上六组学科进而使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获得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学会对社会负责。PYP探究课程围绕以下的六大跨学科主题开展:我是谁?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自己?共享地球。教师再根据以上六大跨学科主题制定各年段的探究单元主题。
(二)什么是探究
在PYP课程中,学生以形成性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了什么是PYP课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PYP课程中,探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到底何为探究呢?在“Making the PYP Happen”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探究,最广义的解释是:探究是由学生或教师发起的,使学生从当前的理解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水平的过程。学生将以探索、思考、实验、与以往的学习建立联系、收集数据、通过应用加深理解、研究并寻找信息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PYP课程英语探究活动分析
根据我校的语言政策,3-6岁项目是使用双语开展探究教学的,双语即中文和英文。那么英语探究活动,显而易见,就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把英语探究活动搞好,首先就要过英语关。3-6岁的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回答提问、自主提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本人将从英语探究教学的特点、开展的条件、探究的六个步骤、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PYP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以世界为教材是PYP的特点之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内化,最后运用于生活。PYP英语探究式教学,是围绕PYP探究单元展开的,以英语为载体进行探究教学。首先,从探究的角度讲,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思维特点、动作发展特点、理解能力等;再者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的特点,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但比原有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开展探究,这样学生既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信息,又能提高第二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的条件
要有效开展英语探究活动,需具备良好的条件,以下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展开谈。“软件”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即教师和学生。英语探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用英语组织探究活动,再者,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全面知识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做一个终生不渝的学习者。除了自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硬件”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如:开展PYP探究单元少不了的《单元书》,它包含单元计划表,家园互动,教学案例,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幼儿单元评价表等内容。还有其他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数字化资源等等。此外,我园还每班配有一名外籍教师,英语探究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开展。
(三)攻破语言关很重要
使用英语开展探究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将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或是英语语言活动的时间进行下一英语探究活动的渗透,渗透的内容为与下一探究活动相关的新单词,重难点句型等。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先给学生突破语言关,活动开展时,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听懂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开展的优势在于:外籍教师能给学生英语语言上语音、语法等方面地道的输入;中国英文教师能解决当学生听不懂是给予解释,或是对于文化、专业词汇方面给予适当的中文解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过语言关。
(四)PYP探究六步曲
在PYP课程中,探究通常分为以下六步开展:导入,发现与探索,梳理,进一步延伸,反思和行动。下面以《感官》一单元为例阐述六个步骤:
中心思想:我们的感官以及他们的作用。
这个主题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对自然世界和规律的探究。物质与人类社会生物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将会帮助和改善人类的基本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我的感官有哪些;感官的构造;它们有什么用途;盲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及如何帮助他们等。
探索步骤一:导入
1.与专业舞蹈教师提前沟通,在探究活动开始的同时开始舞蹈《五官操》,学生们通过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快便知道了人的五官有哪些,初步了解了五官的作用,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余饭后不时的欢唱。
2.围绕“人的感官有哪些?”进行探究。在探究开始时,让学生们讨论“感官有哪些?”,“感官和五官是一样的吗?”,“感官和五官的区别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多媒体,亲身探究体验、分享经验等手段让学生们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