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78-02

一、现阶段C语言教材的局限性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征求学生及老师意见,发现现有C语言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不合理,教材中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应用型实例太少。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之后课后自己遇到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老教材出版至今有很长一段时间,编程、项目等实例不能跟现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行业实际应用案例与时俱进。

2.教学模式需要创新。也是上面提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听不懂,而另一部分学生即使能看懂程序,自己编写程序时也无从下手,老师教学都是先以教材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改革,结合理论与实践,采取进阶式章节,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现阶段C语言最终考核方法大都依赖于笔试,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法应该遵循笔试与上机共同进行的方法。而现有的教材让学生对编程的过程中产生陌生和畏惧,学生自学能力差,在面临编程时不知如何下手。

现阶段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优点不可否认,内容非常全面,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有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工程实例并不多,不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很多人在尝试进行C语言教学改革,渴望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但仍没有人开始做C语言教材改革。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有效地进行教材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项目化的教材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逐渐提高学生们的编程能力,进而培养应用型、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做出改革,提炼、加工、创新成新的教材,在新教材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与时俱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法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C语言教学改革措施。

实施教材改革的宗旨是以培养应用型IT人才为原则,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从应用出发,分散重难点,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面向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实行进阶式教学。在每一大章节内采取以下编写步骤。

1.基础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归纳,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语句结构、函数模型、编程逻辑构造等。

2.进阶阶段。常用算法的学习和改进、引导学生将基础数据、运算符号等利用算法进行编程。

3.提高阶段。在教材中加入最新最典型的工程案例,比如开源软件、游戏等可实际操作型程序,介绍该案例的最新应用。随后结合前面的基础知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上机课中指导学生完成编程操作。

4.最后鼓励学生创新,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编写类似工程或者具有新颖想法的工程。

如图1是教材改革后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思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该教材改革是顺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产物。

三、课程实例

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工程案例后,我们利用编程做了一个猜数字小游戏给同学们参考。游戏规则是:系统随机给出一个4位数字,用户每猜一个数字,系统就要根据这个数字给出A几B几,其中A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正确个数,而B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既正确位置也对的数的个数。如正确答案为1476,而用户猜12156,则系统显示:“输入数字无效,请从新输入”。用户输入1234,结果为A2B2,其中有一个“1,4”的数字猜对了,记为A2,“1”这个数字位置也是对的,因此记为B1,合起来就是A2B1。接着猜的人再根据系统的A几B几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上图开头正确答案仅为测试需要,不显示正确答案只需删除即可。)下图为程序和运行结果截图。

在做出如上演示和详细解答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编写如上所示猜数字游戏,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还有些同学在编程时加入了人机互动,根据用户猜对答案所用次数所显示不同对话。如在1~2次内猜中答案显示“猜对了,真是个天才!”,在3~5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你真是太快了!”,在6~8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我相信你可以再快一点!”。若8次仍没猜对则显示“8次机会已用完,请再接再厉!”。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如下图所示:

四、新教材改革结果的可能性

1.毫无疑问,新教材改革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推进C语言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在编程实例上面,当学生掌握了编程和实际应用之后,可将自身技能应用于计算机编程的实际操作中,开发出一系列程序和软件。

3.学生在按照此教材学习步骤进行深入学习之后,有了一套编程实战的系统,不仅仅可以很好地使用C/C++,也能够对Java、Android等语言编程轻车熟路。不仅仅可以针对计算机行业,也可以针对金融、游戏、app等领域开发出适用性程序和软件。

五、结语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教材改革思路对学生进行授课,基于C语言项目化教学,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积极性也普遍提高,编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期待新教材的推出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在C语言教材改革上面也会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课题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896)。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⑴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

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

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

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案例 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33-02

1 概述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成为现代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1],迫切需要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适应通信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建设目标是:加强并优化“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一套适合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数字信号处理授课教学方法及考核评定模式。具体内容为:以MATLAB和DSP硬件工具箱作为软硬件开发工具,探索工程实践型教学方法,将软件编程和硬件开发贯彻到授课中的相关环节;以典型的工程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案例式教学在卓越计划培养中的优势;以该课程为基础,以点带面,注重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通过前后衔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立课程间纵向传承,横向互补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应用,系统综合的课程主线;利用多媒体、课程互动仿真编程、网站,博客互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考核方式,把理论笔试+上机考试+课外探究式学习+面试作为最后考试成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信号处理,近30年来,数字信号处理(DSP)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现在,它综合应用数学、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通信、雷达、电视、控制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其工程性体现在,其应用极为广泛,从科学技术各领域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业;从国防建设的各种武器装备,到林林总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社会对既掌握DSP理论和方法,又掌握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

2 问题的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为“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基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在2010年6月启动的,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数字信号处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一个发展和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已成为现代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迫切需要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适应通信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通过该课程带动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强化培养学生在信号处理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方面[2],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还没成熟、通用的成功经验能够借鉴。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大多只讨论算法理论及其推导,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实现方法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实践环节深度不够,学生并未能真正接触到信号处理的工程应用,对信号处理与应用主要知识的切身体会还不够直接和深入,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实际企业生产的需求,更不能体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3]。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寻求DSP的改革途径,目前主要沿着两条途径。一是使用MATLAB等工具软件,对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作仿真;另外是引入已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但上述两种途径更主要是在课外实验引入,很少在课堂上贯彻,只有在课堂上利用案例式工程实践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课下自觉地用上述软硬件工具开发相关工程应用。因此需要对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和工程应用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建设,进行课程机构体系调整,突出工程应用,分别从课程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通过多方位,各个环节的努力,建立一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可靠、高效的课程培养体系。

3 改革与思考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本课程抽象难学的特点,以Matlab为主线,自始至终运用Matlab来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供本章重要知识点的Matlab演示程序和结果。对于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问题,编写Matlab仿真案例,在课程上增加Matlab案例,边操作边讲解一些例题和应用,强调软件编程互动,利用Matlab软件边讲边演示,进一步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然后马上修改程序验证问题的结果。总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软件互动编程,准备丰富的Matlab案例,上课前给学生基本的程序,授课时随着讲解的逐步深入,让学生自行修改程序,当学生在自己随身的计算机上看到正确结果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字信号处理的神奇,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课程组织上,将信号处理方向纳入专业课程整体规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以数字信号分析为基础,以数字滤波为手段,以数字信号处理为目的,强调DFT、数字滤波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强化数学理念与分析,淡化数学运算与技巧,同时加大各前后关联课程(例如前期的信号与系统,后续的数字图像处理等)之间的衔接研究,使其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重要的地方形成内容上的呼应,在次要的地方注重视野的开拓,主次分明,易于学生把握。综上在教学内容上的建设目标是制作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案例,将案例式教学贯穿到授课中[4]。

在教学条件上,我们选用科学出版社编写的《数字信号处理》,本书是北京邮电大学考研的指定教材,同时该书也把Matlab编程贯穿始终,符合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另外选用国际经典的数字信号处理教材,Vinay K. Ingle, John G. Proaki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Using MATLAB,该书强调Matlab编程,总之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强调中外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大众通识教育与卓越精英教育结合。授课时,保证学生2人1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学生可以自带便携电脑,保证每人1机)。建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上放置与本课程相关的共享资源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实现网络辅导、网上课程研讨、网上交付作业与实验报告和优秀作业展示;建立例题解答范例库和自测试题库,以便方便学生进行探究式自学。综上在教学条件上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授课网站,共享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导和优秀作业展示,实现探究式自学。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基于本课程公式多,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多媒体+案例式Matlab编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重要公式的推导,采用板书。因为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板书的优势往往被忽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板书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来领会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并在工整的板书推导中加强对公式的理解,学起来比较容易。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形举例演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对于例题,强调Matlab案例式编程,采取“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法,从研究问题入手,将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提出问题,定期和不定期地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请学生事先准备好,上讲台发表见解,同时利用Matlab编程验证。注重教学讲义双语化,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的课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英语编写,教师在上课中也尽量使用英语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解释,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献、查阅资料的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本专业方向英语文献阅读的恐惧感和抵触心理。综上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建设目标是注重案例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表现(板书+多媒体+上机)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1] 胡永祥,杨伟丰,蒋鸿.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3):105-108.

[2] 王艳芬,王刚.“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2):22-24.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一从拟订到公布:经过拉丁化和民族化之争,展现于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人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订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但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研制实际上始终也没有停止过。而化了几年时间尝试制订的四种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却受到了冷遇。代表们以不表态的方式(有礼貌的沉默)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1956年,在政府的决策下文改会放弃民族形式,全力以赴研制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在当时是揪人心肺的,现在重提这段史实也未必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当初国语注音字母之所以在社会上在文化圈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采用了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有典有则,有本有源”,“宜于今而又不悖于古”。这种字母形式蕴积着汉字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民族形式的字母不是个人一旦一夕能设计创制出来的,只能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自然形成。

在字母形式问题上的摇摆和争论结束之后,目标明确,扬帆直航。文改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拟订一个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草案(初稿)。这个方案草案实际上是全国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因为它是在总结了1950~1955年全国各地633人寄来的655个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的。文改会在拟订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方案草案“纵的方面,参考了300多年来的几十种主要的方案;横的方面,参考了解放以来全国各地同志们寄来的600多种草案,……(所以)也是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

方案草案一发表就展开了全国性的广泛讨论,报纸杂志特别是语文刊物发表了很多讨论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意见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专家设计的代表舌尖后音(zh/ch/sh)的3个新字母。邮电部的意见更是实在到让人无法反驳:即使中国造出有新字母的电报机,但中外设备不同,那也无法通电报。这样的汉语拼音只能在国内通行,无法走出国门。文改会在方案草案发表后的5个月中收到了包括海内外寄来的多达4002件来信,提出了修改补充的意见,甚至新的文字方案。经过对各种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案反复讨论后,文改会发表了《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1956/8),指出: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方案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有理由的,应该满足的。但是在一个方案内要同时实现各方面的要求,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更何况这些要求有些是互相冲突、彼此矛盾的。因此,只能权衡利弊轻重,通盘考虑。这一段话至今读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90年代后对《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种种不同的修改意见,周有光先生不得不一再重申:面对层出不穷各种互相矛盾的要求,拼音方案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方案是众多矛盾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无法满足某一方面的全部要求”。

文改会在指明众多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之后,对方案草案做了修改,随同《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发表了两种修正方案: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与原草案相比,修正式最大的不同之点是舍弃了3个新字母,直接采用与z/c/s整齐匹配的双字zh/ch/sh。一式和二式都保持了原草案不为舌面音单独配置字母的设计,一式用g/k/h变读,二式用j/ch/sh变读。两个修正式都维持了音节拼写系统中的隔音字母(j/w或y/w),因为这是字字相连拼写词语时必不可少的。

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发表以后,当年10月国务院设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又化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书面征求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磋商修正和审议,最后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957/10)。

这个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与前几个方案对照,有几点重大修改:(1)为舌面音声母分别配置了独立的字母j、q、x,不用变读法,全部声母都是专用字母;(2)用元音字母i兼表舌尖元音,避免另造新字母或使用加符字母;(3)在韵母表中以iou/uei/uen为基本式,显示四呼音韵理论框架,在零声母音节中韵头i/u分别改用隔音字母y/w以免字音发生混淆,在前拼声母时则使用简拼式-iu/-ui/-un,使音节拼式简短,书写简便;(4)韵母au/iau和ung/üng的拼写形式改为ao/iao和ong/iong,使字形醒目,易于区别;(5)采用隔音符号(’)为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起分隔音节(字音)的作用,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相配,可全面控制拼写系统中音节界线发生混淆之可能。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从1950年开始创议并拟订,总结了60多年历史经验,汇集了全国人民智慧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至今,我除了能回忆起当初《方案》颁布实施时欢欣鼓舞的热烈情景外,也还能勾起对亲自参与制订的一些老一辈的语言学家,诸如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魏建功、王力、周有光等各位先生当时忙碌辛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印象。当时汉语拼音委员会里热烈讨论、激烈争辩、拍桌子、动怒失态,投票发生6:6的僵持局面等等轶闻趣事,也都是从这些老先生嘴里听到的。他们有的是我许多课程的授业师,有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而周有光先生亲自来北大在大课堂讲授整整一学期“汉字改革”课程时的情景(1961年讲稿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汉字改革概论》),也仍然历历在目。

二推行和应用:从国内走向国际

《方案》公布后,国家教育部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一年级新生从1958年秋季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要走在前头,起表率作用。但这首先要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培养出一批能教汉语拼音的中小学教师,于是北京市的教育部门就动员一些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协助完成遍布在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县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我也就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人员之一。

当时《方案》刚公布不久,我们这一群年轻人也是刚从报上学来的,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学参考资料。只能直接拿着《方案》文本当教材,照本宣科。我记得在讲完隔音字母y、w使用规则后,乡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反映是:今儿这一堂课可是泥菩萨掏耳朵—挽泥了。也就是说都听糊涂了,脑袋里一盆糨子。但实践者最聪明,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摸索到了隔音字母的使用规律:数元音字母,一个用“加头法”,两个用“换头法”。这办法听起来似乎笨了一点,但简单可靠,绝对管用。教学相长,我们在其他各县区的培训讲授中加以介绍推广,受到热烈欢迎。

汉语拼音的推行关键在小学,小学生一旦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就会在识字、书写、作文、阅读等一连串环节中得到有力的帮助,加快书面语言的学习和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真是终生受用。正因为如此,自《方案》公布以来,语委和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始终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从1958年至今,50年来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已经呈现多姿多彩、各展所长的瑰丽场面,拼音教学从最早的拼读法,发展出声母支架拼音法、声介合母拼音法、三拼连读法、音素连读法、音节本位教学法、基本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主要的教学法是三拼连读法。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为了化解或绕开《方案》隔音字母和省写规则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所造成的难点,但当时我们在教学中却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任何准备,把不是教学方案的《方案》文本直接当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法实在是太原始了。现在的小学拼音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也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我想对我们当初这样的教法,大家是不会嘲笑的,因为我们当时毕竟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全国开展汉语拼音教学之初为培养最早的一批园丁贡献了一份力量。

汉语拼音首先在小学推行之后,同时又用于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建国之初,国家面临占全国人口85%都是文盲这一严峻事实,不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都无从谈起。当时由政府制定并开展的三大语文任务,文字改革排在首位,其中的简化汉字和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都含有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推行之后,就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的注音扫盲、推广普通话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一南一北,分别有福建大田和山西万荣两个先进典型,两地都创造了一套“拼音、识字、推普”三结合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去年中央电视台“亲历一见证”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为纪念《方案》颁布50周年而摄制的《汉语拼音五十年》,重现了当时扫盲、推普的一些宝贵的历史镜头,许多从50年代过来的老年人看了以后,回想起当年这两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汉语拼音在用于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出版界之外,同时也用于对盲人、聋哑人以及智力有缺陷者的特殊教育中,大大加强了盲文和手势语的效果,许多盲人欣慰地说:汉语拼音是通向光明的桥梁。由于拉丁字母的国际通用性易于同国际信号取得一致,所以汉语拼音在邮电通讯、海军旗语、灯光通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至今已为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文字。

从80年代起,汉语拼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法定的国内标准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标准。当初,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联合国的要求,中国提交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文和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以便国际事务、国际信息网络和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应用。经过几年(1977~1982)各种国际会议的讨论和研究,一致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学上是完善的”,并经表决通过,认可它是转写中文、拼写汉语的国际规范。从此,世界各国在有关中文的科技文化学术资料以及汉语教学中无不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汉语的译音系统,汉语拼音展现于国际舞台后立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使汉语与世界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在国内应用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从语文领域进入了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突破了汉字因为不是字母文字而不能直接进入电脑的难关,依托汉语拼音方案而设计的各种拼音输入法成为应用面最广、使用者最多的一种方法。而且由于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一入学就要掌握的科目,并且是以后在语文学习中要不断熟练使用的工具,所以这种通过软件自动转换为汉字输出的拼音输入法,又是免编码、免培训、人人可以无师自通很快掌握的方法。这使汉语拼音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几乎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中文信息处理的发展必将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成为信息化时代最有应用价值的语言文字表述工具。

汉语拼音的应用,自《方案》颁布实施以来已进入国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邮电通讯、信息处理、言语工程、工商媒体乃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这一社会发展事实提醒我们注意,信息时代离不开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与言语信息处理的结合,既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许多需要迫切改进的新问题。但是,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稳定和规范,否则就会在全社会造成代价巨大而又无益的混乱,更何况汉语拼音今天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是拼写汉字汉语的国内标准,也是国际公用的拼写规范,《方案》本身的修改变动对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会发生什么影响,应该从全国全球的层面上来考虑。

三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角:透过字母学语音

汉语拼音无论在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是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有效工具,被大家称之为“识字之桥,正音之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据不完全的统计,通过拼音学习汉语比通过汉字学习汉语,其效率可以提高三倍。半个世纪以来,汉语拼音在国内外的各方面的应用中经受了各种考验,早已证明它是既科学又实用的拼写汉语的有效工具,它所起的作用和所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但是在语文教学和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解读《方案》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学习汉字汉语中的积极作用,也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着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字母和语音混为一谈,误以为字母就是语音。例如,我在讲授普通话语音时说,普通话里可以充当元音韵尾的只有两个元音:i和u,有人质疑,那么ao韵母里的o呢?在听到这个o代表的就是u韵尾的时候,又进一步追问,那是否承认汉语拼音方案是代表普通话语音的呢?显然这是把字母完全等同于语音,并且完全根据拼写系统来解读语音系统了。我在讲解《方案》韵母表iou/uei/uen这三个韵母的拼写形式时指出:这只是音韵理论上的写法,在实际使用中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但有人提问那普通话里究竟有没有这三个韵母。显然这又是把拼音和语音搅混在一起了。而这些提问者往往是有多年语音教学经验的教师,那么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值得重视了。

拼音字母是直接拼写语词读音的表音字母,字母确实代表语音,但是如果把作为一种书面符号的字母简单地等同于语音,这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讲不通的。如果根据ao韵母的拼写形式就认为有一个o韵尾,那么《方案》正式公布前的《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熬”韵母的拼写形式都是au/iau,岂不是就得说1956年普通话里是没有o韵尾的。以此推论,1928年的国语也是没有o韵尾的(国语罗马字:“熬”au),但根据“北方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的国语又有o韵尾了(北拉:“熬”ao)。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的物质因素,几百年才会发生历史音变的语音成分,怎么可能如此神出鬼没、捉摸不定呢?

误区之二:把字音的拼写形式跟字音的实际读音完全等同起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把韵母-iu、-ui、-un拼写形式中字母的省略当成实际语音的完全缺如,简单地根据字母去硬拼字音,结果是因为无法得到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读音,转而指责《方案》拼音设计有问题。这类例子在国内外的拼音教学中时有发生,如果不在学理上加以澄清,对汉语拼音教学显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在字音听写练习中几乎都会把唇音声母后面的单韵母o写成复韵母uo,就拼写规范说这当然是错的,但就实际语音说学生确实是对的,只不过这个u介音因为处在唇音声母和圆唇元音之间,在紧密结合成整体的发音中因同化作用而变成了一个模糊的过渡音,而在字音(“波、泼、摸”等)的拼写设计中为求方便实用,这种过渡音照例都是可以不用字母去表示的。早年国语注音字母对此就有明确的说明,《方案》在这类字音的拼写设计中毫无过错。所以在学生提出根据实际读音这里确实是有一个u的时候,切忌回答《方案》的拼写规定没有u,那就是没有的。这又把字母和语音的关系弄颠倒了,不是透过字母去教语音,而是简单地根据字母拼写形式来解释语音。这不仅会在教学中误导学生,而且还可能会使汉语拼音方案又蒙受拼音设计有误的“不白之冤”。

误区之三:要求字母音标化,一个字母对应于一个音,见符知音,知音定符,这样学用都方便。而《方案》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用都不方便,有时还会起误导作用,例如字母i兼表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往往引起误读。这个问题自《方案》公布实施以来,在拼音教学中屡屡受人诟病,好像真是什么致命伤似的。其实这种指责是经不起分析的,就事论事来说,字母i在大家最熟悉的几乎世界通行的英语里,就有两个相差很大的读音:[ai](ice,冰)和[i](if,如果),怎么就不见有人提出意见?广而言之,要求字母与语音之间保持一对一的关系,那是弄混了作为词语拼写符号的字母和语音学中专用的国际音标。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国际音标作为记录全世界人类语言的音标符号,有国际统一规定的音值,有200多个字母符号以及一大套非字形的各类附加符号。而拉丁字母只有26个,字母和语音之间并无统一界定的音值,只有大致通行于各国的国际音域,字母所代表的读音都是各国根据本民族的语言自己确定的。因为字母数量的限制,采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很多都是采用字母变读的办法,让一个字母身兼几个读音来解决字母不够用的矛盾,这是国际通例。要求字母音标化,在拼写系统中保持双向一致、一音一符的对应关系,这在采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中是谁也做不到的。

上面的论述都说明,对字母和语音的关系,使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的基本原则,以及拼写设计的基本理念,都还需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特别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师,尤其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概括地说,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之为音素化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每个字母(特别是元音字母)代表的不是一个音,而是一类音,其字母名称的读音(或呼读音)代表的只是语音学里被归并在一个音位里的最有代表性的某个读音(例如字母α读a),并不包括该音位内的其他音位变体的读音(如“天”tian里的a读[ε])。字母进入字音的拼写系统就会在不同的音节中显示出不同的音位变体的读音,同时在音节拼写设计中出于阅读醒目、区别字形、分隔音节、省写字母、书写方便等文字学上的考虑,字母与语音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了。

有时字母相同读音未必相同,如gei(给)和gen(跟)里的e;有时字母不同,读音却可以相同,如ou(欧)和en(恩)里的o和e;有时甚至可以有字无音,如wuyi(武艺)里的w和y,只起分隔音节的作用;有时还可以无字有音,如ying(影)韵腹和韵尾之间明显有一个过渡音(央元音),如此等等。但是要掌握汉语拼音中字母与语音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很困难的,首先字母和语音之间的复杂联系只表现在少数几个元音字母上,其次它有固定的读音规则。就汉语拼音而言,揭示一个字母不同读音的奥秘就藏在字母组合中:一个字母的读音变化,一定跟不同的字母组合关联在一起;同一个字母的不同读音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字母组合中。用字母组合的不同“语境”锁定字母的不同读音,这是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拼写系统必定遵守的潜规则,否则它就不能正确展现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总之,在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原则、设计理念、音理依据,以及拼写系统中文字学上和语义表达上的各种考虑,都有一个基本认识,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透过字母教语音,让学生透过字母学语音,从而让汉语拼音在学习汉语汉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字母和语音的关系上有了正确认识后,对澄清其他学术概念上的混乱也很有好处。例如,许多中小学教师往往认为汉语拼音方案或普通话有23个声母,理由是“教参”上是把y/w作为声母看待,列在声母表里的。但由此也引起一系列困惑,声母表里21个辅音声母都是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确定音值的,那么y/w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究竟算不算声母?yan和ian是不是一个韵母?等等。这是把“教参”和《方案》、《方案》和普通话都混为一谈了,于是引起了许多概念上的混乱。教学上把y/w当声母教,那是因为教学上需要这样处理,不能因此就说《方案》有23个声母。同时,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一种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的书面符号,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话语音。这里都有一个要认清字母和语音的关系的问题。

四对修改《汉语拼音方案》的看法——《方案》文本:不折腾汉语拼音:进一步完善化规范化

汉语拼音60年,《方案》从最初研制拟订修改到最后正式公布,都曾经过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收到过上千个“文字”方案,《方案》最后制定确实可以称之为“历史集成,千案聚粹”。实施推行之后,到1980年为止又收到过各种意见和建议,仅“文字”方案就多达1667个之多。周有光先生曾热情地肯定:“这种创制‘文字’方案的群众热潮是中国特有的爱国现象。”80年代以后仍不断有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但至今没有见到正式的统计。就我个人见到的新方案已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人提议要重新考虑采用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也有人主张完全丢弃拉丁字母,全部改用希腊字母拟订新方案。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提出种种不同的修改意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字母与语音的配置关系,音节形式的拼写设计,隔音字母的使用问题,字母标调法的采用等等,拼音设计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触及了。这些意见汇总起来,一一修改,那就等于另起炉灶重新拟定一个新的拼音方案了。当年亲历汉语拼音制订全过程的周有光先生坦然地说:“新建议中很少是在五十年代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数以千计的意见和各种“文字”方案都没有走出历史的圈子,所提的问题都是历史上拼音设计中的老问题,同时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既然如此,《方案》文本的重新制定或重大修改必须慎之又慎,不然一定会徒劳无益,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破坏性的混乱。

为汉语制订一个拼音方案,无论从音系表达上或者拼写设计上都可以有不同的考虑和要求,这里并无是非对错,但会带来不同的利弊和不同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去展开探讨和争论,一定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因为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弊的判断就会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以大家提的意见最多的省写问题为例。这个问题早在17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在利玛窦和金尼阁之后,有一个叫匡卫国(1654?)的中国人,在他设计的拼音方案韵母表中(见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就并列了uei/ui和uen/un的两种拼写形式,后来在国际上通行甚广的威妥玛汉语拼音(1867)也并列了uei/ui两种形式,但单列了iu和un这两种简拼式。比威妥玛还要早10年的艾约瑟汉语拼音(1857)也并列了全拼式和简拼式wei/ui和wen/un。从切合实际语音的角度看,并列两种拼写形式自然也有好处,但从实用的角度看则未必如此。所以在汉语拼音运动中涌现的各种拼音方案里也有只采用其中一种拼写形式的,例如国语罗马字就只采用了全拼式iou/uei/uen,完全不用简拼式iu/ui/un。其实,这三个韵母的两种拼写形式,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贴近实际读音说,根据“上去不变阴阳变,舌根不变舌尖变”的音变规律,全拼式在舌根音和仄声的条件下要优于简拼式,但在平声和舌尖音的条件下则简拼式要优于全拼式。

从汉语音韵理论和韵母表的音韵框架看,全拼式与各自的本韵ou/ei/en四呼匹配,对应整齐。简拼式因为省略了表示韵腹的字母,在形式上就不能显示韵母四呼相配的音韵框架,显然就不如全拼式了。但是,作为一种拼写工具,书写便捷,节约字母用量,键入方便,节省版面空间,等等,对社会上的一般群众来说却更有实际意义。正因为如此,现在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中,大多数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都选择了简拼式,采用全拼式的反而是极少数。《方案》的选择实际上也只是继承传统而已。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只是汉语拼音史上早已存在而至今也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方案》设计不善而冒出来的新问题。

这三个韵母的两种拼写形式究竟哪一种更好,即便是在都主张要修改《方案》的范围内,意见也很难统一。如果一反传统重新改为不省写的全拼式,几十年来用惯了简拼式的广大群众难免会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这样的修改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平息意见,岂非徒劳无益,徒增纷扰?iou/uei/uen的问题如此,其他问题也一样。例如,采用字母标调法,从理论上说这确实可以解决键盘输入和音节分界的问题,但是这必然会增加字母用量、击键次数,加长音节拼写形式,尤其会使一个音节的拼音形式随四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若把声调的变化跟音节的拼写形式锁定在一起,对不容易正确掌握普通话四声的广大方言区群众和外国人的拼音输入,会不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过去国语罗马字就是采用字母标调法的,它的推行完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字母标调法使音节的拼音形式要随四声的不同发生复杂的变化,大大地增加了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的困难性。殷鉴不远,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要对《方案》文本直接做出修改还必须考虑社会成本、经济代价和社会习惯方面的种种问题。空发议论,未必有用,不如举一个有关英语拼写改革的实例,实话实说,庶几更能给人启示。在欧洲诸多的语言中,英语拼写和读音的关系最为复杂,甚至连一些专业的研究人员也认为,英语的许多单词发音与拼写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他们倡导适当调整拼写,使之与语音的关系更加密切。世界闻名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主张和支持英语拼写改革。但是300年来却收效甚微,即使一些涉及面不大的拼写改革,只要一付诸实践,即使最温柔的改革也立即引起激烈的反对,改革倡导者往往不得不在争论中退让退却,最后是偃旗息鼓,中途罢手。

英语的拼写改革在美国也尝试过。20世纪初美国语文协会成立了一个“简化拼写委员会”,他们用名称显示这只是简化拼写,不是改革。委员会的简化方案只是在已使用的各种同音拼写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短最简单的拼写加以推广,替代其他的同音拼写形式,最终使英语的拼写以发音为基础。实行这一方案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1)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拼写中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对社会应用中的书写、打字和印刷也是此;2)可以促使英语发音标准化;3)可以更好地将书面拼写和实际发音联系起来,有助于英语全球化。简化拼写委员会认为,这样的拼写改革有很多而且很强的理由支持,而反对的理由却极少。但始料不及的是,当罗斯福总统正式宣布支持这一拼写改革后,却爆发了惊人的巨大风暴。国会威胁如果不收回这一成命,就拒绝给行政部门出版物的印刷拨款。出版界、书商也表示不支持,因为他们要为此花费巨大的代价。

尤其出人意料的是,原以为这一拼写改革会得到社会上广大公众的热情支持,结果却受到了极其猛烈的责备。老百姓极力反对的唯一理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约定俗成,熟悉了原有的拼写形式,最熟悉的就是最美的,而新的拼写形式太难看了,他们不喜欢。许多家长甚至表示拒绝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改革了的英语拼写。这种反对使拼写改革倡导者无言以对,因为习惯和喜欢,那是无法讨论也不能要求别人改变的。在社会狂风暴雨的猛烈反对中,总统被迫将原来他支持的拼写改革限制在白宫内部的信件往来中。这场最初被倡导者认为是近乎完美的拼写改革,最后却无声无息,以无疾而告终。这是发生在现代英语拼写改革中的一个实例,对我们当代的汉语拼写改革不能说是毫无启示意义的吧。

当然,这不是说汉语拼音方案就不能改革了,而是说不要把问题简单化,仅仅局限在学术层面上来讨论问题,还要考虑涉及社会利益方方面面的其他各种问题。即便在学术层面上,讨论问题也不能局限在一点上,要有全局观念,以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来说,关于隔音字母y/w究竟要不要,用什么字母,历来也是一个有争论的热点。但是至今却不见有人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统计,仅仅是y/w这两个字母的改动,对汉语拼音拼写系统的面貌究竟会发生多大的影响?这里也有一个实例,可供我们认真参考。台湾在世纪之初发生过一场“拼音大战”,有人要用所谓本土化的“通用拼音”,替代台湾“行政院”1999年已经通过的采用大陆汉语拼音的决定。“通用拼音”的设计者宣称,“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大同小异,差别甚微,它“改进了汉语拼音,因而更为简洁,学起来更容易”,“既可两岸通用,也可与世界接轨”。

对此台湾学者利用词库就通用拼音所做的修改做了踏踏实实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音素(音位)层面上10%的差异,到了音节层面上就扩大为19%的拼音形式的差异,而在词汇层面上则10万个词语中就造成了48%的拼写形式的差异。这就是说,由下往上,随着语言层次的升高,差异会呈几何级数扩张,最后造成将近一半汉语词汇的拼写形式发生变化,面貌迥异。国际上已经认定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拼写面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通用拼音”势必无法在国际上流通,从而阻碍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信息、学术资料的交流。现在我们讨论修改汉语拼音方案是否也应该做一些统计分析,如果对隔音字母、三个韵母的省写问题、字母i的变读问题做了修改和变动,对汉语词汇的拼写面貌究竟会发生多大的改变?对大家的使用又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不做这样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又怎么能轻易修改《方案》呢?

目前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不做修改和调整,并不等于不改进和完善汉语拼音。周有光先生曾说过:“关于方案如何完善化的问题,我们的理解是,主要不是在修改已有的字母表和音节拼写法的规定,而在以方案的规定为基础进一步补充正字法的规定,使汉语拼音的词形趋于精密化和规范化。”他的意见其实早在80年代语言文字工作新时期就已经明确了:1)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经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既然作为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那就不应再走回头路去另起炉灶;2)随着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方案》在使用上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应尽快进一步完善化和规范化。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摘要:如何在语文备课中运用电脑软件技术,使之与语文备课有效整合,提高语文备课的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网络化,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软件技术;备课效率;优化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们业已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通过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状况,完成教学的整体设计任务以及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班班通、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推广,身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备课中的众多繁琐工作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阻碍着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不过在多年来运用电脑软件技术进行备课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运用软件技术进行备课工作,尤其是针对语文教学的备课,可以极大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过程向现代化水平发展。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如何在语文备课中运用电脑软件技术,使之与语文备课有效整合,提高语文备课的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网络化,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巧妙使用软件技术可以提高语文备课的速度:

运用先进的电脑软件技术进行语文备课,可以摆脱繁琐乏味的电脑字处理软件(如word之类)单调的打字功能,把文字录入,无论是拼音打字还是五笔打字这种令人苦恼的方法,改为电脑软件识别,瞬间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极大地提高了备课速度。

例如在试卷练习需要讲解答案,尤其是讲解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时,以前光凭教师口授学生笔录,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想利用投影仪,薄薄的一页A4纸还可以,如果是一本书的话,要在投影仪中摆平给学生看,的确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想把答案用word形式给学生展示,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敲键盘打字。这里我想简单介绍的是汉王OCR文字识别工具软件,可以直接通过扫描的图像来识别文字,然后分成几页做成ppt,讲解阅读题的答案相当方便,如下图:

这样就避免了辛苦机械地打字,有效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还可以推广至录入课文、试题等等。

除此之外,常见的提高语文备课速度的做法还有:

1、建立电脑资源库,充分利用以往存入电脑的备课资料,包括word教案和ppt课件等,在备课时对旧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会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劳动。

2、选择典型的语文习题和编制各类考卷试题,学科习题库的建立可以按照知识点内容、能力要求层次和试题难度等有关指标进行分类存贮和管理。方便地使用excel表格软件,在备课时进行快速浏览和选择,不但会使命题的过程质量高、速度快,而且还能够轻松地制成清晰美观的试卷,有利于精选习题和试题。

二、巧妙使用软件技术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现代化:

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制作精美的课件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投影、录音录像和电脑等电教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而利用电脑备课便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的功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例如在制作ppt课件要插入相关视频文件时,往往需要在网络上下载,这个时候使用硕鼠视频解析软件,无疑是十分方便的。

而下载好的视频或音频文件,插入ppt课件时,因为office自身的缘故,只允许插入wma或者avi格式的文件,所以此时使用格式工厂软件,对所下载的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再例如,制作ppt课件时,一些本地下载好的美观漂亮字体,在异地教室播放时,这些字体如果异地没有下载的话,便不能识别,影响了语文课课件的观赏性。所以常见一些外地讲座的课件文件包中不仅有ppt课件,还有相关的字体包,其麻烦可想而知。这里我想介绍的是ppt转flash软件,可以轻松地将ppt转换为对web友好的 flash 影片格式,转换的同时将会保留原有的ppt可视化与动画效果,轻松解决字体异地不能识别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图文软件(如photoshop、光影魔术等),对扫描仪、数码相机采集好的图像素材,进行图形色彩、亮度、对比度、大小和方向等方面的修改、调整和编排,利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制作成精美的语文课件。

三、巧妙使用软件技术有利于备课资料的保存和交流:

优秀的教学资料是学校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财富,而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备课资料,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

虽然现在学校备课仍然离不开教师手写的教案本,但传统的纸和笔形成的备课资料很难长期保存,相互交流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利用电脑将备课资料存入硬盘或网盘并进行必要的备份,可以使备课资料保存更方便,查找更迅速。

例如使用互联网可以收集最新的备课资料和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件,通过建立教师个人博客、微博、学校之间的教学论坛,讨论和交流备课方面的材料和经验,将极大提高教师之间

交流的范围和节奏。其次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云技术,可以将海量的教学资源、备课资料上传至网盘,以目前国内运营商提供的百度网盘、360云盘、腾讯微云、115网盘、金山网盘、华为网盘等,极大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电脑网络系统跨地域查找备课资料和交流经验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