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箱庭疗法 农村 中学心理咨询 运用及价值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35-02
箱庭疗法是现代社会中,帮助中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突破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学生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一系列中学生的相关的心理咨询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箱庭疗法在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及价值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箱庭疗法的心理技法的运用和理论基础
1.箱庭疗法的心理技法的理论基础
箱庭疗法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人们广泛的称为沙盘疗法。同时,因为箱庭疗法又是一种以独特的游戏性质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治疗方法,因此,箱庭疗法又被人称为是沙盘游戏。在箱庭疗法这一特殊的治疗方法中,主要的治疗工具就是一个“神奇的箱子”,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箱子中盛满了细软的沙子,学生在箱庭疗法中,能够迅速的和治疗者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感,而通过细沙在不同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干预下,借助于不同的玩具和工具的影响和帮助下,在“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机制的氛围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和形状来还原出学生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箱庭疗法的此种特性,让箱庭疗法成为了在治疗中学学生心理方法中的“世界技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及价值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在现代心理咨询治疗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2.箱庭疗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所进行有效的相互融合之后,在实践中逐渐的演变出来的心理治疗方法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成为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沙盘疗法,最先被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所引用。在沙盘疗法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归结,以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为客观的治疗载体,立足西方先进的心理知识理论,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在“箱子里炮制庭园”为基本的心理治疗方式,让我们所面对的治疗对象能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去自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工具。在一个特制的细沙的箱子中,去充分地发挥出他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不同的沙子的形状和形态来将治疗对象的内心世界通过自我表现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这就是箱庭疗法在实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箱庭疗法区别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类型来说,它的主要的特点和不同就是它并不具有言语性特征,只需要通过对于治疗对象的行为举止有效观察,就能够让治疗者掌握其真实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把握治疗对象的心理活动的倾向,然后在独特的游戏性质特征的影响下,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目的。
二、箱庭疗法在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价值
1.解决沟通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完成心理矛盾的顺利过渡
箱庭疗法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沟通问题的学生。针对于此类的中学生,攻克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中,通过说话开导的方式显然不是最明智的,箱庭疗法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箱庭疗法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游戏性质的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农村学生面对着可塑性极强的细沙箱的时候,不需要要求他们有多么高超的技巧,能够让细沙在瞬间变的神奇,也不需要他们有多么新颖的创新能力,能够让细沙成为新生事物的代名词,需要的仅仅只是中学生依靠着自身的喜好,在必要的玩具等工具的配合下,在细沙上的自我表现,通过细沙的塑造过程中,能够让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差之别,有的只是他们情绪的宣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的显示,能够让农村学生在细沙作品的创作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抚慰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心底的渴求,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以及种种的不适应和不接受的情况。
另外,箱庭疗法能够增强农村学生的集体观念,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在团队的协同合作中的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农村学生对于社会的片面的、主观的偏差的影响,将感知和思维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杜绝孤独,减少农村学生的孤僻现象的出现,以无言的心理咨询方式来实现言语化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完成心理矛盾的顺利过渡。
2.增强耐性,打破负面情绪的困扰,增强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压力徒增的社会大背景下,给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我国教育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他们面临的将会是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无形中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压力和考试压力的问题。另外中学阶段正是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和塑造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严重的课业学习压力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焦躁不安的心理动向。在箱庭疗法的帮助下,能够让农村学生在玩沙子、玩玩具的轻松环境氛围下,不断地调试和平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打破负面情绪的困扰,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
3.有效释放情绪,增强农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提升注意力
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受到某种不良情绪的影响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情绪的释放,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弱。箱庭疗法的实际应用中,因为受到箱庭空间的限制,呈现在农村学生面前的就是封闭的箱庭的空间,这有效地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在箱庭中,集中在手中工具上,4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同时,在箱庭空间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农村学生的主观发散能力,在对于细沙的掌握和塑造中,能够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农村学生的情感负担和学习的压力,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意识,增强农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
参考文献:
[1]陈丽丽.沙箱游戏疗法对攻击性儿童的鉴别与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与大专院校和普通中学不同的特殊之处;中职生作为中职学校的主体,有着不同于同龄中学生不同的特点。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咨询技术和治疗方法呢?本文即结合中职生的特点以及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通过对心理学四大流派理论及疗法的分析,寻找适合于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一、理论分析
(一)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
该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某些幼年时期所经历的精神创伤所致。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
该理论的咨询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等。现在的心理咨询还常用到这些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一疗法针对中职生有其局限性,其一,中职生年龄偏小,不适合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让其完全表述自己;其二,中职生普遍性格较活泼、好动,难于静心思考,这也决定他们不适合催眠、释梦等精神分析常用的疗法;其三,该疗法疗程较长,一般需进行几十次,持续几个月或半年以上,对于本身做事就缺乏坚持的中职生来说很难达到。但这不是说这一疗法不能在中职学校适用,而是何时适用的问题,下面会分析到。
(二)行为主义理论及疗法
行为主义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倡,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并于20世纪中期被广泛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该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该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咨询与治疗方法,比如:系统脱敏法、条件操作法(包括行为塑造技术、渐隐技术、代币技术等)、厌恶疗法、满贯疗法等。
行为主义包括经典条件理论和操作性条件理论,这在中职学校是很实用的。很多中职生上课爱捣乱,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能是该生一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一次捣乱行为受到老师批评,该行为得到刺激和强化,从而成为喜欢捣乱的学生。所以学生的某些行为其实是受到外界环境包括教师的强化造成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找到导致不良行为的强化源,并予以控制。
(三)认知心理理论及疗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心理咨询的关键是指导病人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确立新的认知结构。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及疗法是: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即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格拉瑟的现实疗法。近些年向建构主义发展:认为人们是积极的学习者,有目的的对其世界赋予意义;重视叙述等语言学问题,认为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认为人们建构世界的能力具有发展性。
认知疗法中的埃利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识疗法经常用于学校咨询当中,笔者认为该疗法是比较适合在校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因为笔者发现中职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较多错误的认知,而这些错误的认知往往成为其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急需运用认知疗法改变这一状况。
(四)人本主义理论及疗法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倡导以人为中心的疗法,认为要依靠患者自身进行探索、内省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认识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症状。他还将该理论扩展到教育领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完成“自我实现”。
按照该理论倡导的疗法,笔者认为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教育界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适合学校的咨询工作,尤其是职业学校。因为从中职生的普遍成长经历看,长期受外界的打击和不认可,这就形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破罐子破摔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能够运用“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疗法,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获得尊重、关注、关爱,让他们重拾信心,我想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少。
二、应用分析
根据以上对四大流派理论以及疗法的分析,结合这几年在中职学校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单纯依靠某一理论及疗法不足以适用整个中职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而应该采取折中主义的方法,即“针对患者当时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从中选取一种或几种最适用或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倾向。”它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派或理论体系,而是兼采各个学派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以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效果。
就四大流派理论在中职学校该怎么整合和适用?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从整体来看,人本主义是灵魂,贯穿始终;精神分析是前提,寻源有助;行为主义效果好,疗效显著;认知理论很关键,经常使用。就某一个案来说,咨询师首先要运用来访者中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因为“态度比知识重要,关系比技术重要”,有好的咨访关系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视具体情况运用精神分析或是人本主义的方法找寻心理问题的根源,最后运用具体的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疗法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之目的。
参考文献:
[1]Rechard S. Shar著,胡佩诚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355.
儿童心理咨询是指以3~12岁的儿童为咨询对象,使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根据游戏治疗协会给出的定义,游戏治疗是一种通过理论模式的系统使用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期间,接受过训练的游戏心理治疗师使用游戏这种治疗方式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获得成长和发展。医疗主题游戏在本文中是指以有关医院和看病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一、儿童心理咨询的特点
儿童心理咨询与成年人的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正是在这些特点之下形成的咨询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咨询中医疗主题游戏的形式和作用。
(一)儿童心理咨询多行动化表现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所致,儿童表达自我的方式多以行动化为主。儿童虽然也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但难以如成年人一样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在开展儿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以行动的形式来进行。比如,与儿童进行游戏,指导儿童摆放沙盘、进行绘画和肢体运动等。心理年龄越小,越偏好行动的表达。在儿童后期,虽然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逐渐增强,但他们仍然不会拒绝行动化的表达。
(二)儿童心理咨询的不稳定性
儿童心理咨询几乎是各个年龄阶段中最不稳定的一种心理咨询,因为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儿童不具备决定权,不具备经济支付能力。儿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在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同时,更需要和儿童的父母结成治疗联盟,否则父母有可能在各种原因之下不再送儿童前来咨询。可见,儿童心理咨询是非常不稳定的。
(三)儿童心理咨询的被动性
儿童心理咨询中,儿童自己通常不会认为自己应该去接受心理咨询,极少有进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大都是因为父母、亲属或者老师的提醒和评估,才会被送来进行咨询。在儿童末期,大约11~12岁时,部分儿童会向家长提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但也只有获得家长的同意后,才会接受心理咨询。大部分儿童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偏离是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会帮助自己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
(四)儿童心理咨询的开放性
儿童心理咨询的开放性指的是儿童在心理咨询中相对于成年人,其内心的开放性更大,防御机制简单,比较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暴露在咨询过程中。儿童常常会直接表达对咨询师的感受,表达对咨询环境的喜好程度。他们会直接告诉咨询师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或者是在故事中用简单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遭遇。
二、游戏治疗中医疗主题游戏的表现形式
由于儿童心理咨询的特点,咨询中医疗主题游戏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儿童与心理咨询师直接互动的医疗主题游戏
这种表现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儿童和咨询师进行直接的互动。儿童会邀请咨询师直接进入到医疗主题的游戏中去,有时候是咨询师扮演医生的角色,而儿童扮演病人的角色;有时候则反过来,儿童扮演医生,咨询师扮演病人。在这样相互看病的过程中,有的医生是严厉的,有的医生是温柔的。病人则通常被要求做各种检查、服药、打针,甚至要进行手术等。另一种则是儿童和心理咨询师都扮演同一种角色,比如都扮演病人,或者都扮演医生,儿童和心理咨询师同时感受作为病人的感受,或者同时成为医生一起来对他们假想的病人进行治疗,假想的病人有可能是用玩偶来代替。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整个游戏过程中,儿童通常都会非常投入。这与儿童心理咨询的特点有关,只有把就医和治疗的过程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儿童才能将其曾经经历的痛苦和恐惧等情感表达出来,疗愈的过程才能开始。
(二)儿童或者咨询师单独与玩具进行的医疗主题游戏
在这种表现形式下,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儿童可能单独进行医疗主题的游戏,他们不邀请咨询师参与。咨询师只是在旁边观看,或者在儿童的要求下,帮助儿童拿一些他需要的医疗玩具。儿童通常会选择一些小动物或者娃娃当作病人,来为他们进行治疗。另一种情况是由心理咨询师来当医生,儿童在一旁观看,或者指导心理咨询师看病。在以上这两种情况中,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游戏过程中只有一个人在进行角色的扮演,另一个则作为旁观者。
(三)儿童自己摆设医疗场景的医疗主题游戏
这种医疗主题游戏的表现形式,通常会出现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在沙盘中,儿童会摆出医院,或者是病人去医院看病,或者是医生在医院对病人进行救治。摆设医疗场景的医疗主题游戏的特点是:儿童和咨询师一方面都是旁观者,他们共同见证一个场景,并没有成为游戏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这个游戏的制作者,一同制作了这样的医疗场景。
三、医疗主题游戏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一)对过去经历的医疗事件的重现
有些儿童在其早年经常患病,就医频率很高。他们很快就会在咨询中呈现出去医院就医这样的医疗主题游戏。游戏中,儿童把曾经看病时的过程再次呈现出来,比如:去看病的路上发生交通堵塞;在医院里量体温、验血和打针等。有的儿童还会把家人在自己生病时的情绪状况表达出来,比如家长很着急等。还有一些儿童曾经经历过重大手术,他们也会把这个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手术时的情景、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等。这样的重现,给咨询师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去了解儿童早年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呈现的不仅仅是医疗事件本身,还有在医疗事件中儿童的感受、家人的感受等。
(二)对曾经的就医经历的重新整合和内在创伤的疗愈
儿童在玩医疗主题游戏时,不是只玩一次,而是会玩多次,且每一次都会有一些变化。在咨询师的抱持下,在儿童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消化以往不愉快的医疗经历,甚至有一些是严重创伤性的医疗经历(比如:出生时待在保温箱,因为手术而在很小的时候独自住在ICU好几天,或者手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麻醉等)。在咨询师的见证下,儿童表达了曾经的恐惧、悲伤和愤怒等情绪。儿童能够感受到咨询师的温暖陪伴,感受到在游戏中咨询师对病人的强有力的保护,这对儿童的心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支持。整合和疗愈便在医疗主题游戏中发生了,这样的过程通常要经历痛苦、愤怒、悲伤和愉悦、轻松等情绪体验。
(三)对咨询师象征化地表达自己的治疗需求
医疗主题的游戏在象征化层面表达了儿童希望咨询师对自己进行治疗的要求。儿童把咨询师投射成为可以帮助他们脱离痛苦的人,能够带给他们希望的人,可以保护他们的人,可以给他们爱的人。
(四)重复进行医疗主题游戏表明咨询过程进入了治疗的阶段
医疗主题的游戏不断地重复进行,也体现出咨询进入了以治疗为主要功能的阶段。尽管在最初建立关系阶段也会出现医疗主题游戏,但在那一阶段,儿童主要是在呈现问题和寻求帮助。只有在不断重复进行医疗主题的游戏时,咨询才会进入以治疗为主要功能的阶段。此时,治疗师在稳固的咨访关系下,开始对儿童进行深入的治疗。
关键词: 心理教育;传统文化;咨询方法
我国的心理教育从高校的心理咨询开始,80年代中期起步,二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多是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模式。因此,要提升我国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就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的咨询理论和模式,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整合出一套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一、研究教育对象
在心理咨询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由于受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于西方学生的特有的人格特征。
(一)从咨询对象认知模式看,在西方心理咨询被看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按摩方式,一种高尚而美妙的自我享受。学生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大多会主动去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但在国内,人们还习惯于用医学模式来认识心理问题,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学生普遍羞于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就要求学校在心理咨询机构和形式的设置上尽量方便咨询者,以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二)从咨询对象的态度看,我国学生与西方的不同,他们对咨询过程往往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一般不会在心理咨询人员面前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谈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又期待咨询者能给他们权威性的指导和明确的意见和直截了当的帮助。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辩证对待和正确引导,要善于倾听更要善于启发。
(三)从心理咨询原则看,国外心理咨询遵循“非指导性”“价值中立”等原则,即对咨询对象一般不作指导性评判和具体建议指导,只是通过建立起来的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来促进当事人去挖掘自身潜能,从而独立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我国学生则多有依赖、服从权威的心理,主观上有接受指导和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则容易使他们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或失望情绪。
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调适的思想和方法。
(一)整体和谐的人生观
中国的人生哲学最大特点是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儒家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把人内在的自觉与外在的社会规范统一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人生观。而道家的人生哲学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大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发展观,主张以超越自然的原则去体会人生,看淡物利,追求精神的领悟。
这种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人生观对于帮助我国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指导他们解除现实生活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他们建立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自我完善,从而达到生命的最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注重统一的辩证思维
与西方哲学强调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和差异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在重视对立的同时,更强调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间的联系与统一。这种辩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它引导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困惑不过是从原来的一种和谐统一迈向新的和谐统一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人在追求成长中遇到的暂时阻碍,但转变是绝对的,必然的,通过发挥理性和调节行为,可以改变现状。
(三)中医的心理治疗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里,蕴涵着丰富而较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
我国医学崇尚以阴阳五行建构的整体观,强调形神、心身的统一。这种辩证的建构方式使中医这一特殊体系也能适应许多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著名心理学家杨鑫辉教授曾对我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作了归纳,他将我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基础归纳为两种观点两个模式,即内外统一的整体观,神形相即的身心观,“医国—医人—医病”的医学模式和“标本相得”的医患模式。[1] 他还总结出古代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开导劝慰法、以情胜情法、气功导引法等。以“以情胜情法”为例,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而心、肝、肺、脾、肾又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联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故有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样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
(四)传统的养生文化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的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种种原则,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动和自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无庸质疑,传统养生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有人主张养生学“应大张旗鼓地进入学校课堂,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亟切需要。”[2]
三、创建咨询方法体系
对国外主要理论流派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使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方法有机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养生保健技术密切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更有针对性,更具实际效果。以能有效缓解和消除来访者焦虑症状的认知领悟疗法和道家认知疗法为例:
(一)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简称领悟疗法,又称中国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幼年经历及其对成年后的影响,揭示幼年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症结”,从而找出焦虑的根源,使病人得到领悟,使神经症的症状消失。在应用精神分析时,认知领悟疗法的创始人钟友彬放弃了经典精神分析的方法,没有使用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也没有利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固着说,而是按照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从讨论并分析来访者症状中所表现的观念、推理和感情的幼稚性入手,采用适合的解释和扩通的方法,使病人从理性上认识到他们的幼儿行为模式,逐渐深入达到感情上的领悟,从而放弃幼儿行为模式,代之以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最终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二)道家认知疗法
中南大学的张亚林教授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借鉴西方经验,于1998年创立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它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或压力因素,分折患者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然后导入道家哲学思想来改变人旧有的认知观念从而达到调节负面情绪、矫正不适行为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从分析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考虑到了中国人具体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诸因素,提出应采取道家处世养生法,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四个原则。自创立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证明能有效缓解来访者的焦虑症状。
认知领悟疗法和道家认知疗法都是国外经典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实现的本土化典范。如何在吸取西方先进理论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创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体系,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作者单位1.天津音乐学院;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围产期抑郁症是一种围产期常见疾病,不能简单看作一种可以自己调节的心情不好。因此,必须接受专业治疗。否则,将严重危害孕产妇身心健康;影响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的发生。围产期抑郁症有是可防可治的,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通过适合孕产妇的艺术形式,可以促使孕产妇更好地释放出不良的情绪,从而起到缓解甚至治疗抑郁的效果。
艺术治疗关键在表达
说到心理治疗,人们可能想到两个字“话疗”,但传统的以言语为媒介实施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只在纠正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疗效,而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
艺术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媒介,使来访者在一种安全的气氛中,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不知不觉地进入潜意识,释放出被言语所压抑的情感经验,处理当事人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当事人穿越时空的限制,达成与自我的对话,从而使心理疾患得以修复和愈合。
“艺术治疗”这个词往往让人以为一定要作出优美的作品,其实,艺术治疗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以及创作的过程,关键是表达,而非最后产生的作品。因此接受艺术治疗的人无需具备任何艺术创作的经验和背景。
艺术治疗适合不同程度抑郁患者
艺术治疗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使用团体形式。在治疗的过程中,经过艺术治疗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首先会通过谈话和身体的觉察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然后根据治疗目标和来访者当下的状态选择音乐、舞动、戏剧、或是绘画或是沙盘等治疗方式,这是一个即兴创作过程而不是循固定的模式进行。当然,治疗师会偏向选择自己擅长的艺术方式。但每次的治疗一般会有音乐、舞动、绘画多种艺术元素综合应用。每次治疗的流程大约包括:热身―治疗―结束。
艺术治疗适合于所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围产期抑郁症患者,对于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每种艺术方式都适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严重患者,必须首先应用药物控制症状,同时也可采用音乐和舞动治疗来帮助患者康复,当症状改善后就可以接受各种方式的艺术治疗了。
家庭艺术活动有益身心
艺术治疗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患有围产期抑郁症的患者必须在专业人员帮助下进行心理治疗包括艺术治疗才能有效地解开心结缓解症状。当然,作为围产期抑郁症的预防,或者作为抑郁症治疗的家庭作业,孕产妇在家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对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促进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如果不表达出来,就会产生所谓的心理症状。
被我们压抑的情感和欲望,若能通过音乐、舞动、绘画等艺术活动充分地表达出来,郁结在心里的硬块就会慢慢融化。比如听着音乐跟随身体自由舞动,然后把当下的感觉用各种颜色涂鸦出来。还比如用击鼓、敲键盘、或吹奏方式,从节奏、强度、声调来表达身体的共鸣。比如音乐《辛德勒名单》可用来表达复杂纠结压抑的情绪,《G弦之歌》释放压力不错,《黄玫瑰》抚慰心灵,《小苹果》提升活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