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XX年8月3日、4日两天我参加了xx镇XX年中小学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辅导能力”培训,通过龙xx、蔡xx、范xx和朱xx等四位教师的精彩讲学,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没有这次心理健康培训,我或许还是会认为教师是没意思的职业,或许还是不会更理智更清醒地认识我自己,认识教师。现在我懂得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还差得太远。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还有着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应该乐意去接受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不可避免地要扮演着多重角色,变换着多重身份。要很好地调适这种不可避免的角色冲突,首先就要自强素质,让自己有能力去应对这些角色的需要。而不是总说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不好管,做教师有如何如何难。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因生活而影响工作,也不因工作而影响生活。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能把自己工作中的各种事情处理好,那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言,自然就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职业和日常工作,就能在工作中有热情,有干劲,并最终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地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各方面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变化的学情,做一个至少合格的教师。现将本次学习情况及学习中的一些感悟罗列如下:

首先,懂得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xx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其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势头,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应该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由于工作在农村小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另外,本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很多,不仅仅是教学上,还有一些人生感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的好赖是开心工作的前提,更是保障。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攀比心理。与人攀,与人比,那是自己气自己。要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为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要关注自己的外表,努力把自己修饰的高雅、大方、得体。关注自己的外表,首先就是对自己服饰的关注。教师服饰的最大功能不是让自己变的漂亮,而是提高教师的自信能力。每天出门前一定要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简单打扮一下,挤出不到 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让自己优雅得体,干净利索,充满自信、精神抖擞的走出家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要调节家庭生活。xx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有闲暇的时间,读读书,提升知识素养,拓宽视野,我们的知识很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容易被淘汰。还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善于微笑也是调节心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为了自己心情愉悦要强迫自己学会微笑,看到同事时要笑,看到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时就排遣了一些烦恼。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目前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辅导人员相对短缺。

随着辅导需求量日益增大,辅导人员相对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辅导人员本来就少,辅导任务比较繁重,再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导致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转变进而造成边缘青少年的出现,更加大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需求,致使辅导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是辅导室建设不规范。

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如何,对能否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保证辅导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建设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规范。比如心理辅导室的位置,心理辅导室的内部装修装饰等等。 三是心理辅导学化问题。

辅导学化,是指使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更能适合地区区情,从而有效地发挥助人的效果;在辅导学研究方面,应更能反映与适合的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特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他们多数学生在校寄宿并封闭管理,每周周末才能走出校园,接触一些外界,平日里少有书籍、报刊、杂志的接触;少有电视电话的接触;更少有网络媒体的接触;这使孩子们除了课堂课本和课任班任老师以外,几乎封闭了他们很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开发和认识。从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树立和适应自己风格的辅导学化。学校心理辅导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学校所运用的辅导理论、方法、手段等多移植于西方辅导界。由于辅导学的研究人才不足,多数一线辅导工作者又缺乏实证的态度,都在一定程度影响辅导效果。对今日辅导界来说,如何培养辅导学研究队伍,推动理论研究发展和繁荣,如何以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西方的辅导理论与技术加以修正,使之符合社会民情等等,都是辅导学化应努力的方向。 四是将心理辅导同于德育。

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如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而《中小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两者的内容亦有共同之处,又有交叉。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全成长和发展,以达到良好个性的形成。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活动。两者的区别是:一是理论基础不同。心理辅导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德育主要以理论为指导, 二是目标不同,心理辅导关注,维持和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机能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和发挥。德育重视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规范个人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研究

(一)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提倡学校本位辅导方式。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很多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形成庞大的兼职辅导队伍,由书记、校长、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兼职做心理辅导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否则,就无法与辅导对象产生真正的沟通。其次提倡校本位辅导方式,它的特色在于突破以往一对一的个案形式,利用教师集体辅导全体学生的方式,即全校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通过全校的辅导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学校本位辅导可分8个步骤:1.列举问题。学校辅导工作小组,就当前学生需要改善的一些问题,向全体教师做调查。2.从这些问题中选出一个目前急待处理的问题。3了解问题情况,研究问题成因。4计划活动。5做好目标行动的准备。6.推行活动。7.检讨工作。8.制定未来计划。

(二) 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理想的心理辅导室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地点僻静而又方便。僻静是为了辅导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便于学生隐私性谈话得以保密,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方便是为了学生能毫不显眼地出入其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是很少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为此,一般以设在顶楼紧挨楼梯口的房间为首选。 2. 房间大小适中。一般以10至50平米为宜, 然后间隔成一个个小的空间,分别作为心理测验室、档案室、资料室和晤谈室。房间的门口应挂起“心理辅导室”的牌子,并将开放时间、热线电话号码及鼓励、欢迎同学前来咨询的文字书写于门上或墙上。 3. 内环境的布置须清新宜人。室内应摆放多盆鲜花, 窗帘的颜色以天蓝、桔黄、绿色为好,切忌大红 、大紫及灰暗色调。墙上应挂有“心理辅导人员的道德准则”、“心理辅导的原则”等镜框和深受青少年喜欢的图画、装饰品,使学生乐于去心理辅导室。(三)辅导内容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为核心。

这种辅导内容设计是以全人教育为依据并针对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这里指的教育的弊端是指过份强调学生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由此导致众多青少年因成绩不佳而否定自我,自卑自弃。针对这一现实,部分中小学辅导把强化自我形象为中心内容,并以此开展系列的辅导与活动,如对自尊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供个人或小组辅导;通过教学、讨论和其他小组活动,协助学生认识自尊的重要性,并对个人自尊作出界定;探索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途径;设计全校性的奖励计划,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不断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通过各科教学渗透等等。可以说,以培养学生健康自我形象为辅导重点,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培养全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开展多样化的辅导服务活动

学校的辅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课、小组辅导(如读书技巧小组,人际关系小组、治疗小组等)、生活讲座、联络校外团体以及全校性辅导活动等内容。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一、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基本思想

 

发展是当今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发展斟心理教育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心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经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中也强调:“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目标定位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把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它以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型心理教育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育青少年的现代人格。

 

在教育对象上,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应对的策略和采取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育途径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注重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题性的心理训练、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借此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它还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

 

对发展型心理教育思想的讨论,是心理教育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w发展型心理教育的提出,是与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被恰当地放在人的发展这个标题之下。”w人生过程即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型心理教育既关心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又以人一生的发展追求来统领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活动,最终促使人拥有幸福人生。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发展型心理教育“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5]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建构标志着心理教育迈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矫正、重治疗的心理教育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心理教育,由服务少数人转变为面向大多数人,由关注现实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心理发展问题,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范式,并为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二、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张力

 

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相互依存,是一个人所公认、众所周知的命题。w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教育实践的基本历程表明,我们关于心理教育与心理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我们最早关注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后来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人格)的培养,再后来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到现在则明确提出实施系统的心理教育。这反映了从青少年心理的单方面、某一侧面到整体心理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探索过程,是我们从理论上不断深人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目的,心理教育是手段,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是心理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心理教育的条件。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促进心理发展。要理解这种张力,就在于认识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对心理教育的依存

 

心理教育是51起学习、掌握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关键。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要以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中间环节,并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过程。缺少心理教育,离开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就不可能得到自主健康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

 

心理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有效的心理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心理获得积极的、高水平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

 

此外,心理教育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或者预防或清除社会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侵蚀。

 

(二)心理教育以心理发展水平为条件

 

心理教育受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制约。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各个阶段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心理教育只有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扉页上写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个体是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结构参与到新的心理学习中,并影响着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心理教育受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制约。心理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的活动和体验,并经过个体积极内化的过程才能实现。

 

心理教育受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性的制约。心理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对全体学生均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青少年的潜力和积极因素,使不同学生均在心理上获得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心理教育过程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要依靠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则直接制约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出发点,一切不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教育工作,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两者之间适度的张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树立科学心理发展观,创造心理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保持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心理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又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除了受心理教育作用外,还有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只有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相互协调,使这些因素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2.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青少年的积极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的心理教育必须激发起青少年的活动积极性和自我心理教育的需求,将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才能取得实效。

 

3.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人格还是情感、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借助心理教育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心理教育中的正常现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不断反复之中看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进步,促进靑少年的心理发展2

 

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其终极S标在于促进心理的发展。因此,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不断发现和创造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引领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可能或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儿童可能的发展程度,而不是停留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认识到,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因此,设定略髙于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而又能实现的目标,保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水平之间必要的张力,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活动安排概况:(7月上旬到8月下旬)

1、在社区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儿童教育指导等系列公益讲座。

2、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督导,心理系年轻教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社区带领系列青少年自我成长团体(读书、团体游戏、交友、自我成长)。

3、推进“大学生进家庭”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到家庭对青少年进行自我成长辅导,一起读书、交谈,培养兴趣、树立理想,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4、推动“青少年进大学”活动,邀请青少年到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团体活动室、图书馆,参加团体活动、读书、培养兴趣,和优秀大学生长期接触,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专家顾问介绍:

李正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知名儿童发展及家庭研究专家。

沈勇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教研室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着名沙盘游戏治疗专家,儿童指导专家。

张志刚教授:原上海市教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管,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着名青少年发展研究专家。

带队老师介绍:

周圆:心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家庭治疗、团体辅导、儿童教育指导。

吴燕霞:心理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儿童指导。

林光耀:心理学硕士,心理科医生,上海乐心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青春期心理问题辅导。

讲座及课程介绍:(具体时间、地点和居委会商定)

公益讲座系列(一)

主题:青春期心理健康

主讲人:林光耀

目标: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一般规律,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

公益讲座系列(二)

主题:亲子教育

主讲人:吴燕霞

目标:理解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学习怎样跟好地和孩子互动。

公益讲座系列(三)

主题:儿童教育指导

主讲人:周圆

目标:了解儿童指导的重要性及其对家庭的意义,介绍儿童指导的方法及实践分享。

青少年团体辅导系列

由心理系老师(或优秀研究生)带领青少年一起读书、一起玩团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按年龄段分组(小组组员年龄相差在3岁以内),6—10人一个小组。时间安排每周3次,每次活动3个小时,每人每次收费100元,活动地点可灵活安排在社区活动室和(或)上海师范大学。

青少年个别辅导系列

心理系优秀研究生进家庭,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以心育心”,以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陪伴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定期邀请孩子到大学校园和图书馆,一起读书,参加体育、智力活动,感受学术氛围,了解大学生活。具体时间和家长商定,收费每半天(3个小时)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