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意识的培养

法治意识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意识的培养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知识导向和信仰导向相统一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文和了解《四个幼小生命的消逝》案例。

2015年6月13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答:毕节相关部门、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没有采取防止儿童辍学的完善的措施,没有解决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存在的困难。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57-02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社会活动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使社会对高职生各项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社会意识逐步形成和建立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从长远来看,这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法则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从群体效应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推动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截至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有1071所,在校高职生有631万多人,而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他们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反映并影响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高职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使法治理念深深沉淀在他们的意识中,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现实意义,也对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从高职生素养构建的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提高和完善高职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提高高职生综合能力,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高职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任务。高职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主力军,仅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是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知识,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以使他们知法、守法和用法,以便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法律素养怎样将是高职生整体素养体现的基石,必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教育,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对高职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世界的思想交流不仅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与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就给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对高职生规避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高职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法律知识贫乏的现实

法律知识应是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基石,更是衡量高职生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依据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专门的法律课所占课时更少,而且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以非法律专业的教师为主,再加上高职生更多注重专业课学习而忽略法律基础课学习,重视学分而轻视法律知识实效,在这种学习思想的支配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可能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从而导致表面上高职生学过基础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有些高职生存在着“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在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可知高职生普遍存在法律知识贫乏。

2.高职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法律意识高低的重要表现就是自我维权意识的强弱,而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造成高职生遇到权利侵害时维权意识普遍薄弱的现象,再加上以“和”为贵的传统处世文化的影响,导致当高职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由于对法律的不信任而放弃法律武器,大多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有些高职生以社会上种种消极现象批驳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促使有些学生遇到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是需求法律的援助,而是邀请同学中的老乡、社会上的朋友帮忙采取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本是受害者的人转变成侵害者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民尤其是大学生中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造就一批懂法、守法、能正确适用法律的知识分子,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职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高职学生中表现出的法律意识淡漠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正确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合理引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1.具有正确的法律信仰但法律知识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接受过10多年教育的青年,他们认同法律的公正公平,认同法律对生活的重要影响,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同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愿意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但由于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成绩不佳、分数不高、知识面窄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法律知识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内的调查,高职学生熟谙法律的比例不足20%,学生了解法律的途径仅限于从电视电脑上接触到的法律案件,对其新奇性的关注多过于对法律知识的关注;对具体部门法的了解,80%以上的学生表示知道宪法、刑法、民法,而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等则是一片空白;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较多,但对涉及到公民息息相关的很多事务受哪些法律调整并不清楚。例如,关于你是否知道《物权法》、《侵权责任法》,100%的学生不知道;问及行政法是调整什么法律关系的,95%的学生不知道;在问及明知是偷来的手机还购买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时,55%的学生选择不属于违法。其次是法律认识有偏颇,直接将法律问题与违法乱纪等同起来,将法律与诉讼、与刑法直接等同,不能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一些高职学生毕业后被骗去传销或者进行违法活动的事件层出不穷。

2.关注法律事件但忽视法律课程学习。近年来网络或者电视媒介上作为热点报道的诸多法律案件,诸如药家鑫案、李刚案等,以及各式各样的法律节目都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但学生对其新奇性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法律适用的思考,对案件本身的关注没有带来对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尤其是对于更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说,法律课安排在公共课领域,在整个三年的教学中比重不大,只有一个学期左右,相对于专业课,其重要性容易被学生忽视。其次很多法律课缺乏实际的法律运用,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应付。大家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一时背下来应付考试,却没能消化,没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没能深入思考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法律精神,长此以往大大影响了法律课的学习热情。

3.有法律需求但维权意识不强。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很高,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寒暑假外出打工、实习的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他们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法律问题不少,但面对社会阴暗面的冲击,很多学生没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自认倒霉默不作声或者感情用事赌气行事。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小陈在暑期打工时老板扣押了她的身份证,没有做满三个月则不退回,暑假结束后小陈只能选择继续向学校请假来干足月份,领回身份证,却没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笔者进行法律教学时,不少学生会来咨询社会实践维权的知识,可以看出,他们法律知识有限,对法律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光有需求而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的能力。

二、加强法律引导,培养法律意识

1.加大法律教学比重,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课堂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第一阵地。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学力度,除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外,增加法律公选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常识,宣传懂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的兴趣,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以案例入手,将枯燥冗长的法律条文融入各项法律案例中;第三将法律课与就业求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增强法律的实用性。结合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文秘实用法律》、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法规》;第四是在职业生涯培训课中增加法律知识,在求职培训中加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密切联系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法律切实可用,能够在校外遇到具体问题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课堂外,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机会,组织进行法律模拟法庭、法律实训等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学生寝室、法院,邀请法律专家来院进行法律咨询、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接触度,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院的公审,亲身体会庭审现场;或者与司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司法机关听讲座,看现场;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强化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提高法律意识。

2.营造校园法律氛围,培养学生的法律人格。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气质性格、行为习惯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可以对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上应体现法的基本精神、法治的基本态度,具体说来应做到:首先,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各种办学和管理行为;其次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要按规定程序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做出合法合理的处理决定,使学生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使学生能根据校纪校规预测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而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如申诉权等程序权利,绝不因学生违纪而受到歧视,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和惩戒作用;第三,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塑造遵纪守法的形象。要带头学法、用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尤其是面对学生有法律诉求时,教师能够担当起法律导师和调解员的作用;第四要加强校风学风的塑造,利用各式各样的活动、讲座、竞赛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自律严谨的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法律性格的形成。

3.融网络手段入法律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兴趣。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导致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来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是一个崭新的尝试。第一,在法律教学中引入网络案例。目前网上的社会热点很多,跟学生有关的,如药家鑫案、李刚案等等,都牵涉到法律问题,将这些案例引入进来会对学生的学法兴趣有提升。其次,运用博客、微博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沟通。设立法律维权微博、与学生在微博上交流法律知识。当学生在校内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有法律需求的时候,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微博即时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减少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发生,上当受骗案件的有力举措。

参 考 文 献

[1]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黄洁.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及成因

国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便逐步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把公民意识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课程计划之中。公民课作为一门特定的课程在各国学校中实施,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并“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国家,其公民有着较强的公民意识,更是其宪法精神的体现[1]。我国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起步较晚,整体公民意识教育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首先,官本位思想仍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国民众浓厚的臣民意识。其次,法律意识薄弱。在现实生活中,受大众文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虽然国家已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没有意识到法律知识对其自身乃至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非专业课,学习它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所以说有些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非常薄弱,考试作弊、迟到、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可见法律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更有甚者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公民这个角色所蕴涵的权利和责任,而这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就是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而公民意识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2]其关键就是法制教育,要先学会辨别什么是合法与非法、善与恶、美与丑,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其合法权益,进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二、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把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之中

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两翼,缺一不可。“两翼”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其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以培养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法律信仰为目的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核心内容,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强有力保障。那么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基本、最简单、最广泛的道德准则,它对维系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教育主要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培养,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就要学会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众所周知,人的行为势必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但更多的还是需要道德规范的正确引导和调整。在剖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中,我们先不讨论他是否知法懂法,但做出这种行为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肯定是模糊和扭曲的,“当私欲膨胀到冲毁道德堤坝时,在严厉的刑法也难以阻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所以说法制教育要以公德教育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把法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相融合,”[3]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保障,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优秀人才。

(二)创造适宜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我国法律体系构建的自身状态,良好的内部环境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让人们相信法律,提高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对法律的信仰。就像一位学者所说,法律同时还是一种意义体系,表达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平等人权的追求[4]。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一是社会大环境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具有时效性及敏感性的媒介向人们传递法律文化和法律思想,进而在社会上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氛围。二是学校教育环境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桥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涉及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通过专题讲座、橱窗展示、网站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

(三)在探寻宪法价值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公民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势必要在社会中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但事实证明,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只意识到在学校自己是一名学生,色,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四)知悉的方式及语言

知悉方式均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知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米兰达警告”,书面方式体现突出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中明文规定,在不同的诉讼程序当中,必须通过提供相对应的诉讼文书或记载权利内容的书面资料来实现知悉权,并履行签收、提交副本等要式行为。知悉权的实现过程还涉及到语言的适用问题,诉讼中必须使用能让被追诉人听懂并熟练运用的语言,保证知悉能够达到清晰完整、明确无误的境界,即“恰当”的效果。

(五)知悉权的程序性保障措施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delinquency, puts forward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from views of teach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ultivati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K82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非常重要,非常紧迫。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但仅仅依靠学校的法律教育又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法律教育大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学习与行动相一致的目的,造就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据中国法制网统计,当前中职生中有违法倾向(如强行索要、任意殴打他人)的约占28%,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5%,问题学生中女生也占19%,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无业人员往来密切。许多中职生认为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从这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需要对中职生加强法律教育。

1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1 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他们综合素质构建的需要

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真实生活还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中职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增强其法制意识,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2 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技能+做人”的教育,我们只有把教学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3 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法律意识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身份很特殊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从知识经历上看,他们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从心理素质上看,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还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们是家中的宠儿,却是中考失败者。基于以上分析,中职生确实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对法律的认识水平。

1.4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构造的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中职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法律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失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更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质,促进其全面成才。

2 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2.1中职生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作为公共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尤其在一些职业学校中把《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考查课,考试形式只是开卷考试或者写篇短文就可以。学生平时又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只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2.2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是他们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的原因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该年龄段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易表现和易冲动的特点,其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定,极易误入歧途。

3 对策

3.1正确认识职教领域法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人普遍认为法律教育相对于专业课程教育来说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不像专业课那么重要,因此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法律教学课程的设置都比较少,有的也只能是侧重对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知法守法意识的培养,因此不能使学生真正的懂法、守法。

3.2 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把案例教学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当选择有代表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或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学不只是抽象的法律知识,而是在自己的身边悄然发生各种各样的现实的案件。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对此类事件不防微杜渐的话,也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法律对公民的规范作用才会深入学生的心中。

在教学方法上,要致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法律基础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制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其直观性,使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增强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对学生违法乱纪预防和教育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环境。

3.3 模拟法庭训练,寓教于乐

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原告”、“被告”、“律师”、“检察官”、“法官”,“证人”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遥远很陌生的词语,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这些角色,就会使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亲身体验法律程序,体现法律的正义与公平。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就会焕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的体会有别于教师枯燥的讲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高了法律的觉悟,他们体会到的是法律的尊严、权威和公正,这样定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4 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学生。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在教学计划、教材选购、师资配备、教师考核、学生考试、授课时数等方面要严格按规定管理和执行,减少随意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展学法用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一旦触犯了法律就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5 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人生初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可起到法律“潜意识”的导向作用。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对学生最终将如何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少数家长由疼爱发展到溺爱,再从溺爱发展到纵容,其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同时也与学校的素质教育相抵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多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以积极的心态和极强的法律观念迎接人生的挑战。

4 结束语

中职生违法犯罪问题给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如何管理和教育好这些学生,既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那就是对中职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