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甘孜县;特色文化;开发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HCY2016B23)《四川革命老区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2014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号召与要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甘孜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何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是助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 甘孜县概况

甘孜县位于甘孜州北部,康北地区腹心地带隶属于四川管辖。“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甘孜县是一座多山的县城,境内山环水绕。甘孜县甘孜县面积735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藏、汉、回、苗、彝、壮、布依、满、白、土家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95%以上。甘孜县有耕地13092公顷,常年播种面积达9300公顷左右,农作物以青稞、豌豆、小麦为主。至2006年底,甘孜县辖1镇,21个乡,共222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甘孜县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著名景点有雅江贡嘎雪山、稻城亚丁深山、九龙梅地贡嘎山、南无寺等。作为革命老区之一的甘孜县,和其他革命老区一样曾经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经济欠发达。

2 甘孜县特色文化资源概况

特色,顾名思义,就是特殊、特别、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土壤,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就是要挖掘文化资源的“本土特色”即是优势,人无我有。通过文化资源评估,可以将最具特色,最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找出来。笔者从地方性、民族性、内涵深度、辨别强度、延伸张力等方面考察,将特色文化资源从众多甘孜县文化资源中挑选出来:既包括藏传佛教寺庙文化、格萨尔文化、还是包括民间舞蹈、藏戏和特色产品。

2.1 藏传佛教寺庙文化

著名的格鲁派寺庙“霍尔十三寺”在甘孜县境内就有六座寺庙。众多的寺庙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线和区、乡、镇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汉人寺为代表。 目前县境内年代最早的古建筑--汉人寺, 始建于公元127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数百年间几经扩建,现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高三层,土木结构。“凸”字形的前廊、经堂、护法殿合为一个整体,大殿四周围绕着转经走廊, 右侧共设经轮396桶,信教徒们转护法殿时随手可以推转经轮。

2.2 格萨尔文化

流传广泛的一道弦子词里称:“甘孜城啊甘孜城,甘孜城座落在霍尔遗址上”,即昔日霍尔国的遗址之上。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甘孜亦有许多关于格萨尔王的美丽传说。如:奶龙神山上有格萨尔王的修行洞、赛马处、降妖处,有格萨尔的降生图案,岩石自成的格萨尔的仓库和家犬、奶牛、拴马石等等,在扎日拥康神山上有格萨尔王征战时留下的号角、战鼓。另外,在民间还有多位说唱老艺人及保有多本格萨尔说唱本。

2.3 民间舞蹈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在 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协调、舒展大方。

2.4 甘孜藏戏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和酬神醮鬼、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传入甘孜的“迥巴”藏戏,历经两百多年,经过甘孜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减少了传统戏表演上固有的规范,吸收了本地文化艺术特色,形成了富有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如:甘孜藏戏则用甘孜口语演唱;解放前采用广场表演方式,解放后又用舞台演出方式,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广场或舞台演出方式;甘孜藏戏除序幕舞和动物舞外,只装饰不戴面具;甘孜藏戏演奏用鼓、钹、长号、唢呐等乐器伴奏;甘孜藏戏结束祝福后,有时则把舞形变成纳布嘎钦(阴阳图形)表示演出已经结束等。

2.5 甘孜茶文化

在甘孜,除喝干茶~(俗称大茶或边茶)、清茶、奶汁茶、酥油茶、牛油糌粑茶、骨头茶外,甲恩茶是甘孜县独具风味的茶,也是其它藏区少见的清茶,甲恩茶在甘孜县城乡极为普遍。甲恩茶制作简单、方便,先用茶罐把茶倒入专制的茶桶中,加入酥油、盐、少许牛奶或奶粉,用搅棒上下反复搅打四、五十次后即可斟用。此茶不仅色乡美味香,回味无穷。还有御寒、耐饿、提神之功效。

2.6 特色产品

除鹿茸、麝香、贝母、虫草外甘孜县主要特产有甘孜日布、水淘糌粑、酥油花等。甘孜日布,俗称格玛达协,意为“甘孜丸”是第一世扎嘎活佛向巴绕登首创,由二十余种药材配方而成。此药有三百年历史,是著名藏医药。水淘糌粑,以美可口而闻名于康巴。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质、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点。糌粑是整个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营养丰富,携带及食用方便。甘孜县酥油花的制作在藏区可谓独树一帜,其制作工艺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且讲究年年内容翻新,用各种造型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集艺术性、欣赏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

3 甘孜县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

甘孜县拥有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县政府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强县、富县的重要途径,县域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甘孜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问题就是特色不明显,这对于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产业而言是致命伤。笔者认为,县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文化市场定位、文化产品创意、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品牌塑造等环节。

3.1 文化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甘孜县特色文化要具体形成文化产业,必须首先考虑产品市场。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凝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而文化市场是实现这个价值的舞台。

甘孜县特色文化的市场在哪里? 已经有许多专家对此有过研究,认为主要是开发旅游,主要是靠“看景”求发展,目前甘孜县著名景点有雅江贡嘎雪山、稻城亚丁深山、九龙梅地贡嘎山、南无寺等,旅游产业成为甘孜县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他文化产业类型鲜少涉足。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甘孜县可以采用多目标市场定位的模式,大力开发演艺市场、特色产品市场。

3.2 文化产品创意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文化产品不同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们具有很强的创意性。缺乏创意的文化产品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创意十足的文化产品设计、策划,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目前,甘孜县文化产品创意不足、形式雷同、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难成系列。笔者认为可以活用创意方法如头脑风暴、讨论法、逆向思考法、优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等,深度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形式的个性化、全力打造文化精品。

3.3 文化市场营销

文化市场营销是指文化经营单位以文化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文化消费者的心理、精神或只是需求为出发点,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以文化产品的创意策划、生产(服务)、定价和促销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市场营销对于适时、适地、以适当价格把产品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求得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地区的平衡,从而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起着重大的作用 。同时,市场营销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各领域的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针对目前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甘孜县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通过有效的、创新的市场营销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宣传推广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4 文化品牌塑造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于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

笔者认为甘孜县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品牌策划要科学,兼顾创新性和可行性;品牌定位要准确,体现独特性和经济性;品质控制要严格,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品牌传播要深入,兼顾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保护要坚持,注重品牌形象和法律手段。

除以上椎阃猓甘孜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人才的支撑等等,只有各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甘孜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

[2]孙少山、 孙发友.黄石矿冶文化市场定位与开发.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12).

[3]刘清云.石家庄市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 (1).

[4]丁晓楠.河南浚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探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6).

[5]喻双.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析.中国市场, 2015(13).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跨国营销; 东盟; 文化差异; 启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基中蕴藏着无限商机。我国毗邻东盟十国,在与东盟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走出国门。

但是,跨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会使营销人员面临更多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加营销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必须对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唯有深入了解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我国企业探索性的营销活动获得成功。

1 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比较

虽然东盟十国和我国同处亚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其文化差异仍十分明显。本文按照地缘标准把东盟地区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中南半岛五国,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另一个是马来群岛五国,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和菲律宾。本文从人口、语言、宗教、礼仪、习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1 中南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中南半岛五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这和我国的情况相似;第二,官方语言基本都是自己国家的母语;第三,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岛五国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人口数量方面,泰国、越南和缅甸相对来说是人口大国,老挝和柬埔寨人口较少;第二,物质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来衡量)差异较大,泰国相对富足,其他国家都比较贫穷;第三,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1.2 马来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马来群岛五国的共同点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新加坡、菲律宾除外);第二,英语是通用语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马来人、华人为主(印尼除外)。

马来群岛五国间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各国物质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莱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印尼还比较差;第二,人口数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国在风俗习惯、礼仪、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菲律宾,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国差距较大)。

1.3 东盟十国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影响着消费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费习惯、节日习惯、爱好与禁忌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深层次内容,绝对不容忽视。东盟十国的主要风俗习惯具体如表1所示。

2 东盟十国文化差异分析对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的启示

2.1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市场营销活动尤其是跨国营销活动而言,开展市场调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就盲目进入市场造成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营销将面对布满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场,营销调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跨文化营销的进程中,不但要进行传统的营销调研,还必须根据跨文化营销的特点对市场的文化环境进行重点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顾客认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点的产品策略

我国企业应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策略。如: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禁饮烈性酒,那么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就应注意这一点。另外,在产品设计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标市场上式样、颜色、图案方面的禁忌,设计出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标市场文化偏好的产品。如:泰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国企业可以瞄准泰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在包装、式样上体现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东盟十国的物质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样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区域或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装和价格。如:销往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考虑用精美一些的包装,价格定得高一些;而销往印尼、越南等国则可以考虑选用大众化的包装,采用低价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销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标市场的风俗和禁忌,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物质文化状况。以广告为例: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广告机构,也没有多少台电视,只能通过村庄之间的流动电影来播放广告。而且在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人识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网,所以利用报纸、互联网做广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传媒设备、交通条件等不同,对媒体有各自的偏好,我国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广告媒体。

3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东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避免自我参照标准,从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勤,许鋆. 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 东南亚纵横, 2009(2):46-49.

[2] 陆建人. 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 当代亚太,2006(5).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保险公司 文化差异 市场营销

随着保险业的全球经营,跨国保险公司由于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渴望实现全球成功经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 ,跨国保险公司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营销与管理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认识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 不同文化间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 ,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蒂特(Geert Hofstede)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接受教育的不同,经历的生活不同,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心理过程――不同的文化。霍夫斯蒂特根据他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为同一跨国公司工作的16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描述文化差异的四指标说,即:权力差距、防止不肯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刚性与柔性。权力差距,指社会中权力弱或无权利者相信并接受“权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这一观点的程度。相信与接受的程度越高,权力差距就越大。在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性,公司多是集权型的。在权力差距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高。防止不肯定性,是指在不确定性防止高的文化中,人们对安全(职业保障)有高度民主需求,十分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员工缺乏冒险精神。个人主义指人们只顾及自己及他们的家庭的倾向,集体主义指人们归属集体的倾向。价值观念的刚性是指一种以成功、金钱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价值观念的柔性是指关心别人关心生活质量占主导地位的情形。

文化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跨国营销与管理

文化差异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立合资保险公司谈判到保险客户的搜寻、销售,从保单设计、投保、核保、交费到后续服务全过程。同时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及进入市场的方法等。

文化影响市场选择

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以下认识: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较容易,否则很困难。社会学家认为,世界文化分为“高背景”和“低背景”两大类文化类型。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这样信息既不易传播,也不易被接受,在保险上表现为新险种的创新过程中模仿者较少。跨国保险公司究竟选择那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背景。

保险谈判过程的跨文化观点

谈判是至少两个团体试图就各自利益问题达成契约的过程,谈判包括两个范畴:谈判主题和谈判过程。在异质文化中,谈判过程是谈判中的关键障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谈判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对主题的会谈开始以前,首先要确定谈判过程。谈判的经典观点把谈判划分为四个阶段:无任务探索阶段、任务阶段、说服阶段和定约阶段。虽然所有的谈判都包括这四个阶段,但是当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时,每个阶段的战略、技巧、内容、持续时间和次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不同的。

保险市场营销调研中文化因素

保险营销调研本质上是指收集、分析和展示与保险营销有关的信息。一般而言,调研的工具是一样的,但是所处的文化不同时,调研的环境和得出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保险市场调研可以利用直接数据或间接数据,直接数据是通过个人访问、调查、目标小组、观察和实验等方式采集,间接数据是已经存在的、公开的关于某地市场的资料。在这里面,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对直截数据的获得,上述五种数据采集方法都有潜在的文化缺陷并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跨文化调研的基本问题是市场分析所得的结论的真实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的文化现象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险种的设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保费的确定是受诸如成本、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保险产品的费率、理赔率、回报率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保险费水平及赔付水平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

文化因素对营销方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促销策略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上营销等促销方式。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映方式是不同的,如现今很多国家兴起的网络保险营销深受保户青睐,而一些国家的保险消费者却更加习惯人员上门推销。其营销方式的设计应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个人推销保险的文化问题

个人推销保险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遵循的文化规范不同,世界各地的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是不同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的过程――个人销售过程也是不同的。在个人推销过程中,往往由于文化上的失礼而陷入困境的不乏其例,特别在人寿保险营销中,在有些国家一些忌讳的语言一定要避开。保险营销人员应该对文化差异有敏感性。另外,宗教和文化信仰常常会影响推销过程,以及处于跨文化的影响下风俗和习惯,都会为推销过程带来影响,譬如头衔的使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保险售后服务中的文化因素

保险竞争日益激烈,保险服务日益成为保户关心的问题,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应及时上门调查理赔。售后服务是整个产品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没有协调一致,产品形象将受到极大损害。售后服务是国际竞争的强大武器,不仅能留住客户,而且能扩大收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需求内容的期望值和认同感,决定着他们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双方注重什么和如何反馈等。

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统一。如果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不相信员工 , 只“管”他们 , 而不会“理”他们 , 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 , 就会影响沟通 , 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 , 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 , 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 , 这样 , 误会越多 , 矛盾越深 , 对立与冲突就成为必然 , 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文化差异难于实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者与保险营销队伍的良好沟通。

文化差异对跨国保险公司组织机构运转效率的影响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 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 而同一公司内部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随着跨国保险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 , 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就会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在内部管理上 , 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 , 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 , 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解决文化差异下跨国保险公司营销的策略

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

跨国经营的用人策略主要有母国化、东道国化、国际化等,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应实行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经营,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做管理人员及保险人,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保险公司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随着全球营销中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本土化策略有利于按照当地文化习惯开发产品、实现保险销售。

根据各国文化习惯发展保险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跨国保险公司需根据东道国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设计网上营销流程。电子商务将使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的、紧密的一对一方式的关系,一直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专业的和个性化的咨询与产品组合,随时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还可以让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酌情定制保单,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得到统一。

加强保险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的培训

大多数公司一般注重对员工的保险专业知识和推销技巧的培训,常常忽略文化差异的培训,跨国保险公司要建立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制度,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培训通常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模拟培训;跨文化研究;心理培训;外交技能的培训。

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结合文化因素

在不同文化中的保险经营活动中,保险营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解消费者观念、价值观和保户需求的差异。由于营销本身是基于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当这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为基础时,所以成功的保险营销应该努力去理解所要开拓的市场文化规范。如果保险险种不被接受是因为其价值观或习惯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没有充分满足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公司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新的险种。保险险种的设计、定价,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

参考文献: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武术表演商品化文化艺术产业

1武术表演存在的问题

1.1武术表演空间的不足与安全设施的不完善

舞台空间对于演员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舞台本身又是视觉空间的载体,舞台的形状、大小决定了视觉空间的感染力。表演光靠演员的支撑是远远不行的,即使演员素质够高,若没有舞台的支持,表演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环节或环节不到位都会使表演大打折扣。如今的武术表演中,现状是舞台空间和观众席狭小,演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表演水平,观众也因为环境的不舒适不能真正享受表演。导致演员没有成就感,观众也会渐渐失去兴趣,其结果抑制了武术表演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一些具有较高难度和危险系数动作的表演在设施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演员才可以进行表演,否则会对演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武术表演演员因为安全设施不完善出现隐患而受伤的案例不在少数。轻点的受点皮肉伤,重点的就是骨折,甚至会断送演员的武术表演生涯,大笔的医疗费用只会使情况雪上加霜。因此,安全设施的重要性对武术表演演员来说可见一斑。但在如今的武术表演中,安全设施不完善的现象还是存在,演员的安全并没有得到真正保障。

1.2缺乏专业的表演人员与表演的低艺术形象

武术表演是演员以肢体的形式展示给观众的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它的核心载体是演员,演员对武术表演艺术具有深刻和独到理解,才能赋予无生命的表演以灵魂,触摸观众的心灵并给予美的享受。在如今的武术表演市场中,演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表演人员,大多都是学过武术的年轻人,但没接收过专业的武术表演培训。有武术基础的人员就可以组成一个武术表演团队,钻相关政策法规不成熟的漏洞,从中获取利益。这些小表演团体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武术表演是什么都解释不清楚。这严重影响了武术表演产业的发展。演员对自身没有清楚的定位,认为学过武术就是武术表演了,从而导致作品单一化、没有创新性,无法给观众以视觉冲击。这种现象只会导致武术表演的观赏性降低。呈现在大众眼里的武术表演缺乏内容,缺乏形式,感受不到武术表演所带来的震撼。作为瑰宝的武术文化,却披上了低艺术的字符;华丽的武术表演却成了低俗的武术演示。大众也因此渐渐地对武术失去信心,转而投向跆拳道、空手道。外来文化受到了大众的青睐,而作为本国的武术文化却遭到了大众失望的目光。这只会抑制武术表演文化产业的发展,致使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1.3缺乏有效的营销模式

武术文化表演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现今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切实有效的营销模式去经营管理。在整个武术表演体系中,要以大众的需求为基准,有效保护大众的权益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演出成本回笼,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武术表演,为观众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在当今武术表演市场中,武术文化表演产业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连接不和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文化产业服务于大众。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模式,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武术公演的商品化方案

2.1建立并完善各省市县武术表演队及表演设施

当前环境决定了武术表演产业会有大发展的空间,但现状是武术表演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人们对武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建立好各省市县武术表演队,在建立好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武术表演队要经过专业的表演培训,使这支队伍成为各省市县当地武术文化表演的领头羊。定期举办武术表演,不断完善武术公演体系,规范市场运营。此外,还要完善表演设施,建立专门的武术表演场馆,对有资格进行武术表演的团体提供场馆支持。武术表演市场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就针对表演场所的安全设施制定相关的条例,对他们的演出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存在问题的要马上进行整改。

2.2打破武术表演低艺术形象

表演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它们还反映了武术表演者的某些想法和感受。艺术形象是从内容不可分割而又无法从形式分离,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在如今的武术表演文化市场中,要打破这种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少内容少形式和只有形式没有真正内容的武术表演低艺术形象。低艺术形象意味着低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非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还会“污染”整个武术表演文化市场。相关管理部门要推动建立专门的武术表演培训单位,专门对武术表演者进行表演方面的培训,将武术文化与表演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管理部门还应对武术演出团体的资质进行审核登记,取缔不合格的演出团体,并对表现良好的演出团体给予政策支持。

2.3转变传统营销模式

一部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武术表演作品不仅能够创造利润,还能创造附加值,更有利于武术表演品牌的打造。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从市场到市场。市场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这种模式注重市场的发展,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消费的是他们所需求的武术文化表演给他们带来的视觉感染、精神享受和心灵上的共鸣。从市场到市场的营销模式在武术表演市场中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一味地供给,却忽略了需求侧。在武术表演文化消费市场领域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由产品到消费者”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有效性,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效营销所带来的成本浪费;还具有针对性,对诊下药,满足了需求,还创造了效益。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规划;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14-01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施救式保护和开发式保护。前者以保护“非遗”现状为主要目标,后者以保护和开发并重。前者适合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后者适合于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前者属于消极式保护,后者属于积极式保护和利用。笔者根据多年基层经验,认为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发展途径做起:

一、精心研制“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

首先,深入一线对本地“非遗”项目进行调研,重点调研既有地域独特性又有市场靠发潜力的项目,考察其实行市场开发的可行性。调研结束后,要对选中的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非遗”项目规模集群化效应,规避零散、分散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关于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文化产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因其特殊性,其运作必须遵照从创作生产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的客观规律。这就要要求操作者,对“非遗”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努力营造经营、发展“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平台。要敢想敢干,要把有市场潜力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作为重点规划目标,建设一批“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往往都在偏远、落后地区。随着时代的深刻变革,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迭,许多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处于失传的尴尬状态。文化部门作为“非遗”保护的具体实施者,力量和资源毕竟有限,尤其是产业化保护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单靠各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一点保护经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几乎没有可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制定有利于实施“非遗”项目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政府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设立“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专项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用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项目的发展,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非遗”产业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浓烈的捐资兴建“非遗”产业项目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遗”产业化水平

在“非遗”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形式,以更新更多的样式展现“非遗”项目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非遗”项目文化市场,增强“非遗”项目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对“非遗”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电视制作、动漫设计等,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另外,可以将“非遗”项目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通过申请专利,开展高层次、大范围、多频率的知识产权交易。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有神韵,把全国各地文化的精髓与国际时尚元素和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是创意设计的核心。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但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特质,还要掌握流行元素和国际时尚,才能保证“非遗”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至于改变原有的特质。

四、努力打造“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

“非遗”产业化的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但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为了确保“非遗”产业化的合理经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督办“非遗”企业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企业走向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轨道。要大力扶持文化吸引力、能够深刻挖掘“非遗”内涵、增强的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从根本上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要为“非遗”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产品评估咨询、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要从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编制“非遗”保护名录,强化对它们的管理;“非遗”企业要积极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非遗”企业创新活动有机结合,提升“非遗”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总之,“非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商业营销有区别,其不能以单纯的盈利为目,还更要兼顾“非遗”文化价值。“非遗”中包含着着所属地域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科学认识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才是当地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气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当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必然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因而,创办‘非遗“文化产业,不能心血来潮,要经过认真、科学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走向市场化。具体操作中,要注意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打造“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达到资源整合、规模相当、规格统一、产生利润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