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李顺(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 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 要:作为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曲阜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师,笔者介绍了此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结合亲身体会,谈了培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提高培训绩效、促进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引言

山东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更新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教人函(2007)10号文]精神举办的,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省属高等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省教育厅制定了培训总体规划,省财政厅拨出专款给予支持。本次培训下设曲阜、济南、聊城和烟台四个培训中心,在省教育厅的总体规划下,由各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并作为今后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负责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从2007年年底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日照、莱芜、泰安、济宁地区所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实践整理成文,以期与广大高校教师共享。

二、培训内容与方式

本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二级标准,我培训中心在深刻分析《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将培训内容做了模块化处理:教育技术导论与现代教学设备、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动画制作、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图像采集与处理、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共7个模块。每位培训教师具体负责一个模块的培训工作。

对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处理能有效帮助培训教师克服授课内容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各模块之间并非互相孤立、毫不相干,而是互相交叉渗透。以CAI课件设计与制作为例,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并非简单孤立介绍authorware各个图标的用法,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课件制作过程中,以课件制作为主线,教给教师制作课件的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课件结构、如何进行课件脚本编写等等。

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授课采用“送教上门”方式进行,8天为一班次,前7天上课,一天完成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最后一天统一进行考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课,理论课模块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类模块在网络机房上课,采用边学边练的培训方式。为了配合集中授课,我培训中心专门建设了培训学习辅导网站,受训学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培训动态、获取学习资源、与培训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开展交流协作。培训不会因为集中授课的结束而终结,各高校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持久的学习。

为了有效克服以往培训中纯理论取向、纯技术(工具)取向的不足,此次培训秉承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的合理化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培训教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受训教师真实感受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逐渐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与职能,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培训采用笔试加作品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受训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员利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反映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作品。

三、培训特点

1.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培训以8天为一班次,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培训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案例中,通过对案例分析、演示让受训学员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体会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的精髓,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所选案例应该是与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高度一致的,恰当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更重要的是所选案例必须要与受训学员所教学科密切相关。

2.以任务为驱动:培训并不是为了让教师记忆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让教师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比如可以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开发课件、可以完成所承担课程的网络课程开发等等。对受训学员完成的任务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培训教师的教学案例库,为下一轮培训的开展扩充资源。

3.以实用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受训学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同类高校不同学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案例,在保证培训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培训内容深度和广度。

四、问题与对策

1.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相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文科教师,年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老教师。有些高校在培训中采用随机组班的方式,文理科混合组班,这就造成了同一班级中部分教师吃不饱,部分教师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按年龄段和学科背景划定班级,相同学科背景的相近年龄段的教师组成同一班级。在保证基本培训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扩充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部分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培训以应付考试、获取证书为目的。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这一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应给予培训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受训学员到课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有些高校对培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能够严格考勤,并专门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培训在这些高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培训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仅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各高校一定要把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1)满足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要求,做到人手一机并能方便使用互联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协助教师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2)学校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承担信息化教学相关课题立项研究,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必要时可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聘任、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相互取长补短、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个人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并给予资金支持。

(3)从各校实际和教师需要出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能够真正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促进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定期的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个人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实践信息化教学,主动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师范生 现代体育教育技术 公共课教学体系 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3-04

教育技术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即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我国师范生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国内绝大部分体育师范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传统的课程内容对培养体育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试图对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进行重建,以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称“能力标准”),这个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广大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有些研究者从“能力标准”出发,从理论素养、情意素养和情感素养三个方面对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育技能提出了要求。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各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体育师范生也不例外。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体育师范生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着如下共性问题:

1 体育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脱节。综合性师范院校和部分体育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普通师范生开设的内容基本相同,与体育教学有一定的脱节,缺乏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体育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不能和体育课程结合起来的话,对体育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从我们与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访谈中得到了证实。

2 体育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实训环节比较少。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提高准教师的授课水平,不仅教授学生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技能和媒体技能。但是我们发现:体育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实践环节比较少,老师讲授的比较多,学生动手的比较少。教学评价对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考核形式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技能的评价。这样一来,在这唯一的教育技能培养的课程中却很难真正提高体育师范生教育技能,致使其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比较薄弱。

(二)研究意义

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新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体育师范生较强的教育技能,即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体育师范生能够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理念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之中,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

本研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建立具有体育特色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媒体制作能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授课能力,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构建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要以“能力标准”为基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借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着“重视实践教学、重视技能培养”的原则设计开发具有体育特色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体系。

(一)突出体育特色

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教学目标看,体育教学主要是动作技能和态度观念领域的学习,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意识,增强学生运动项目技能和技巧。从教学环境看,体育课程一般在室外进行得比较多,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教学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与体育相结合,只有突出体育特色的教学体系才能得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喜爱。

(二)重视技能与实践

对体育师范生来说,能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并且把技能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同时,体育师范生特征之一就是爱动,他们希望每节课都有相关的任务,只有动手操作的内容他们才会有兴趣。为此,在做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增加技能训练与实践环节的比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以混合式学习为理论基础

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c-Learning)的优势和网络学习(c-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它包含了内容上的混合和形式上的混合,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结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各种不同信息传输媒体的混合、自定步调与实时协作学习的混合等。

三、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凸显体育特色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结构

为了提高体育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重构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我们依据“能力标准”,借鉴相关师范生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二)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结构

依据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结构,我们编制了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该课程知识结构从知识模块、知识内容和学习目标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有效整合,切实提高体育则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三)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结构

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师范生来说,技能培养至关重要。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体育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环节与实训环节匮乏,因此要增加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实践教学比例。实践环节必须严格设置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余,进行具体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掌握教育技术技能,尤其注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授课能力、媒体选择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控制在3:7左右较为合适,只有注重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依据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结构我们编制了实践教学结构,如表2所示。

(四)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在整个课程教学之中,混合式学习是多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一的相加,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理论和学习媒体进行科学的融合(如图2所示)。根据授课内容要让学生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学习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教学、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在学习策略上可以采用反复强化、认知理解、主动建构等。

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应用。在每节课开始时用多媒体元素创建一个学习情景,可以是图片、视频或动画,也可以是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游戏。采用情景创设的策略能引起体育师范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在技能课程学习中,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和完成任务当中习得技能。在态度意识目标学习过程中,由老师事先设置好的开放式话题引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总,实现课堂的师生与生生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

(五)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构建体育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多元评价体系。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大量的课件开发、技能训练等过程巩固学习成果。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改变原有单一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评价内容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形式上可针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操作、教学设计成果等具体内容分别进行笔试、上机考试、成果展示评比,评价主体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如图3所示)。

(六)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在线学习平台设计

混合式学习成败的关键就是它的支持环境是否科学合理,为此,要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成果和师生交流等功能集成为一体,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的在线学习平台(如图4所示)。

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在线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向老师请教答疑、获得学习资源、下载和提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等;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接收学生作业等。

参考文献:

[1]杨九民等,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程士钧,现代体育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5

[3]李广宁,中美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课程特征比较[J],江南大学学报,2009,(4)

[4]黄波,刘冬梅,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体育学刊,2010,(6)

[5]张桂兰,李艳翎,体育教育专业理沦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5)

[6]罗滨,朱云东,王卫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7]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

[8]刘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培训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目前,在教育技术倡导与应用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2)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3)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这是很可怕的。

二、学校要注重用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

首先要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加强教学设计的培训。教师的备课要有“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让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尤其重要的是,要想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与软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方面。学校宜组建一个综合电教室或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既培训了教师,也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容易进入课堂。(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3)“辅什么”与“怎样辅”的关系。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4)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课件的构思与课件制作的关系。学校要有一支合格的课件制作队伍与任课教师共同研究设计,尽大限度的满足教学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1)学科带头人带头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研讨和对比教学等方式,并进行培训;(2)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或制作的课件中选择优秀者,进行展示、观摩,让全体教师参观学习;(3)宽带网进校,投资少,收效好,必先保障,学校要积极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教师的疑难困惑;(4)奖励是一种激励强化手段。奖励可以让教师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使他们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得以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坚持“五措”并举的制度,学校引导和倡导教育技术的推广,教师们就能在教学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得到保障。

四、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教育的整合和应用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在“整合”层面上的教学应用,将通过信息技术、“任务”和“研究”等线索,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将不同范围的教学或学习要素整合,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1)工作主线、活动引领:依据工作线索来安排学习研讨活动,并且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唤起教师的理论需求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激情。(2)案例支持、理论渗透: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体会和实践相关理论。(3)技术实用、面向应用:根据学习者工作任务提供多种工具选择,有助于形成媒体资源选择意识与决策能力。(4)重在体验、关注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在参与中体验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过程,通过案例研讨、作品创建、教案设计、经验分享、个人练习、小组研讨、全班交流、课后反思等活动体验到的技术应用方式,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使用指南;技术资源

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提出的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仅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技术知识、教育知识,更加强调教师要能掌握他们的结合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知识.2014年6月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的这些教师专业知识进行规范,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而纵观目前师范生实习情况以及在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且大部分在职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的原因归结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使用的教材中所呈现的技术较为陈旧.(2)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要利用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教学,一方面是不知道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使用技术.根据最新的《能力标准》规定,教师的技术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习、研究、交流等,因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需要让师范生理解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研究等的关系,从而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素养.综合目前教育技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最新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教材进行重新构建.新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套的教材主要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本文主要解释构建《技术使用指南》的思路,内容组成、呈现方式及使用方式.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回答“它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怎么使用?”这几个问题.

1《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筛选的理论依据

要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要考虑该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材,主要用于培养师范生教学相关的技术使用能力及培养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意识,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及意识.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考虑《技术使用指南》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如何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考虑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素养有哪些?1.1两个《标准(试行)》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方面规定了教学人员技术所应达到的标准.《标准》对教学人员关于技术的要求从“会用”—“能用”—“应用”层层深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师范生所要掌握的技术内容,还要求考虑如何来呈现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的目标.《标准》要求教学人员能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技术进行评价,使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利用技术就教学方面展开科研活动.归纳起来,《标准》要实现的就是让教学人员能认识技术与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6大模块,并进一步来运用技术到各个模块(见表1).而《技术使用指南》正是要向学习者解释相关的技术在这6大模块的重要运用.此外,最新颁布的《能力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个维度.《能力标准》的发行,更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信息素养具体包含的内容.它分别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规定了技术应用.1.2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子课程,担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重担,即《技术使用指南》重在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使用指南》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子目标,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能力标准》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归纳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目标具体是:(1)掌握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2)具有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发展、改进评价方式等的意识.(3)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发展.

2《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组织的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是主体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通过一些操作和行动利用工具完成一定的活动单元,从而达到知识内化,再由内化影响外在行为的过程.参照“活动理论”,《技术使用指南》则是让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下,通过了解技术在教育、教学、学习、评价、研究、专业发展几个模块中的使用,来提升技术素养,通过辅助工具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知识(包括技术使用能力,以及技术使用意识)的内化并由内化的知识来影响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改变(见图1).而学习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包括信息获取工具、演示工具、智能辅助学习工具、交流工具等.要了解技术在6大模块中的具体使用,则需要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亲身体验技术的魅力.即《技术使用指南》中的活动单元需要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做中学”.图1《技术使用指南》教学活动框架根据“活动理论”确定《技术使用指南》的内容组织方式,其基本思路是以“技术手册”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开展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教材的设计.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技术应用的同时,已经渗透进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即在学习同时,感受真实的教学是怎么进行的,并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

3《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设计

3.1内容筛选根据6大主题的特点以及《标准》和《能力标准》的规定进行进一步的内容的具体设计(见图2).在技术与教育单元中,主要介绍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的发展历程.这部分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掌握未来.因而的这部分的技术要求是让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加工能力.在技术与学习单元中,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我们将技术与学习又划分为,技术作为辅导者、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技术作为被辅导者、发现技术与学习的潜在价值4个模块,并且在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中,我们参照Wegerif(2002)关于技术角色的描述:“技术作为教导者(tutor),技术作为心智工具(mindtool)和技术作为反思和对话的支持(supportforreflec-tionandconversation)”,将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又划分为技术作为模拟工具、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技术作为思维工具、技术作为表征工具、技术作为协同创建工具、技术作为反思工具6个子模块.在技术与教学单元中,《标准》中规定教学人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的不同将技术的作用可划分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在技术与评价单元中,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包括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3大类,根据《能力标准》具体划分每个对象下的具体工具.根据《能力标准》确定最后两个主题,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即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并且《能力标准》要求教师能收集学生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图2技术使用指南设计概念图3.2组织方式基于活动理论框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应将活动教学设置在真实而富有意义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即技术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行真实的活动任务,激发学习动机.我们以教学设计案例作为真实的活动情境的依托,对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还要求师范生能灵活的运用技术到学习、教学、评价、研究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科专业知识选择最优的教学技术,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即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意识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技术要求则不需要像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专家那样,熟练运用技术的各个方面,而只需要一般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技能.也就是,要求能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获取学习资源,根据学科知识能进行恰当的信息整合、处理、择优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成需要的课堂辅助工具,用于辅助教学.如,利用PPT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技能.因而《技术使用指南》设计需要以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向导,介绍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下,以及学科知识下适合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最优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整个“技术手册”的设计如图3所示.图3每个单元的模块设计技术导学,主要是介绍本活动单元要实现的目标,介绍该单元下具体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案例分析主要是举一两个不同学科的具有代表性的有相应技术融入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接下来便是具体的该工具下并且是该案例下提到的软件、硬件的操作说明,以及课堂所需要的资源的建设方式.当然,随着技术更新换代,《技术使用指南》里提供的技术也许能满足当下的教学过程,但对未来的技术仍然有局限,因而“技术手册”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常用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论坛等作为师范生的后续学习.

4《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方式

4.1《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使用说明《现代教育技术》配套使用的教材有《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手册》主要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3部分构成.《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遵循如图4所示.图4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流程《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它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课堂外学习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并完成他们的作业.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应用能力.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被使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而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理论”为主,“技术”为相辅相成的过程.技术的学习用于辅助教学设计.反过来,教学设计告诉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技术.再者,从活动理论的教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经验并形成特定心理结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即活动可以促使学习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同时帮助其进行内化,完成意义建构.因而,就要求学生课外能够积极自主进行技术的学习,课堂上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结合“技术手册”资源的特点、技术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有别于理论传统课堂的学习,根据《技术使用指南》内容的不同,需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力的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技术的学习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在技术学习之前,需要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技术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作为教学设计辅助工具的技术的学习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在课下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在课上进行讨论,应充分结合课下与课上的教学.4.2《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注意事项《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是以新型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师在实施时,应以课下和课上两个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主.在课下环境中,教师应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师范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并由学生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完成任务,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跟踪引导.课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并根据学生的任务情况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必须结合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技术知识有效结合.不能脱离理论,纯粹的进行技术的学习,将技术手册单纯的认为是技术工具书.

5《技术使用指南》使用效果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分别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品专业、2012级初数专业的130名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主要采取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期末的问卷调查法方式实施效果的调查.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发放问卷,总共发放130份,回收129份.统计结果表明(见图5)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学前和学后具有极其显著差异.学生在学习之后,对技术使用的态度也呈积极趋势.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对课程评价方式的满意度测试表明,学生对课程中布置的作业满意度较高(96.2%的人认为作业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学生对课程的总评方式满意度低于作业满意度,只有61.3%的人同意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客观地评测出学习结果,27.5%的人态度中立,10%的人不同意.第1题: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87.7%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不仅指教育中应用的技术,还指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第2题:为什么需要教育技术,正答率为85.2%.第3题:对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角色认识,正答率87.7%.第4题:对心智工具的理解过于泛化,第4题安全正答率1.2%.第5题:对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的认识,正答率为84%.第6题:关于“WebQuest具有哪些教学模式的特点”,安全正答率为0%.第7题:授导型教学的特点,安全正答率达到92.6%.图5教育技术关键知识的测验结果态度方面,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对我们在课程中为其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对课程总体的评价与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结果对其课程总体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差异.此外,问卷结果还表明对技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技术使用指南》的帮助.

6结语

6.1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基本上能满足当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应用的学习,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所提供的技术只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部分技术,无法涵盖所有的内容,正如文中提到的,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也在随着变换,当下所学习到的技术很有可能在几年内淘汰,新的技术又具有不可预见性,因而《技术使用指南》对未来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只是提供了一些学习网站及资源,对师范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6.2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师范生对技术的学习,提高媒介素养、信息化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以满足师范生能力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在TPACK、活动理论、标准的指导下设计的《技术使用指南》还只是一个初次探索研究的结果,更多的是在理论的研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构建,还需要更全面的落实《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作者:林丽征 杨宁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宁,包正委,董玉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理念、框架与目标层次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13,(3)68-73.

[2]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3]阮士桂,李卢一,郑燕林.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J].2012,22(8):36-41.

[4]纪宏璠,雷体南.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的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56-58.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6]刘素娟.活动理论框架下的网络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10-12.

[7]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8]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etal.The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ramework[J].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2013,5(22):101-111.

[9]高占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与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