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
美是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是审美的主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美结缘,这是审美共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审美休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一)驾驭教材
音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的客观条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所属的审美范畴。例如:《黄河大合唱》的壮阔、雄浑;《春江花月夜》的柔和、优美;《我和我的祖国》的炙热情感;《二泉映月》的深沉、悲悯等。教师只有对教材拥有高度的审美把握,范唱、范奏才能具备丰富的美感含量,才会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探索美的教学艺术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审美的主导者,又是审美的对象。教师的服饰、仪态、表情、动作和语言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教师的服装应该大方得体,绝不能穿奇装异服;仪态要端庄文雅;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对音乐教师来说,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表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等等。教师的气质也体现着教师审美休养的鲜明个性。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也有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二、情感体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审美情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抒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宣泄。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例如:在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与演唱?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认识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在作品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亲身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时代与背景,能够与表现的作品内容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从而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例如在高一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欣赏《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时,首先我们要对曲作者进行了解,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所铺垫。之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去感受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全曲共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草原两个小姐妹在开心放牧的情景,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的一个暗喻,让学生的心跟着音乐欢乐起来。在聆听第二主题时,启发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在两个小姐妹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畅所欲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特有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给学生一个发展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做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可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供学生欣赏,在欣赏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流行歌曲的要素,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发挥。教师在课前应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性质的、不同风格的、积极向上、乐观的流行歌曲。例如在学习音乐鉴赏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一课时,欣赏歌曲《懂你》,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流行音乐的结构、特点和流行要素,通过欣赏歌曲,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启发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话,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的朴实善良和对母亲真挚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知识内容得到积累,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美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 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 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心理特征, 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 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 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 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实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人教版;情感培养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过程是主线,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则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性环节。如果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教学本身也就成了空架子并且没有了灵魂。音乐是一种美育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来进行情感培养,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涵养和素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双方都“享受其中”。
本文中,笔者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绿色家园”为例,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这个话题进行浅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通过本单元的音乐学习,要使学生对于“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个主题做到深刻领悟,教师要通过音乐中所传达的美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即热爱和建设祖国、热爱和保护自然。最终达到“懂得音乐并能够理解自然界的美景”这样的教学目标。
以下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作为导入,音乐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因此,笔者选择让学生倾听管弦乐《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日出》。教师还通过多媒体配合了一些有光九寨沟和大峡谷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共同来欣赏。同时,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多么美的风景啊”“多美美的音乐啊”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是嘘唏不已,师生之间产生了第一次情感碰撞。
二、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
1.教师引导。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很美的,它们是?
学生:九寨沟,大峡谷。
教师:答得很对。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同学们试着在脑海里将听到的美景描绘出来,好吗?
学生:好……
2.在学生听完这一遍音乐后,教师开展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主题是音乐所描绘的美景。
3.教师引导学生对《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日出》进行发言,引导他们说出:大自然的美景是宏伟的。
4.之后,教师再次进行情感因素的融入,即:将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情感引入其中。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换言之,就是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正确引导。当然,师生共同的活动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即:“情境”,进而体现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享受和教学意义,最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和课堂质量。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美景也许以后我们看到的就会越来越少了。
学生:为什么呢?
教师:我们知道,现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话,我们祖国的美景就不复存在了。
5.教师随后再进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再次去欣赏“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情感上对于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保护愿望。
总之,音乐课上要将情境氛围创设出来,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在情境中“有感而思”,在情感上“有感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碰撞使师生双方都具有感情之间的连接和传递。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投入,打开学生心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毕竟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急需要教师正确、健康的引导,而情感培养是获知他们内心真正想法的有效途径。
以上就是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绿色家园》为例,进行的有关“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话题的浅谈。其中具体是以《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日出》这两段音乐为教学内容,并将情感教育“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融入其中,最后升华到“热爱和建设祖国、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情感高度,使师生之间再次碰撞出火花。
总之,在初中音乐课中进行情感培养,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音乐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美玲.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青海教育,2005(1).
[2]时小伟.教学过程中多渗透一点爱[N].中国教师报,2004-12-29.
[3]苏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9).
2.回归童心王礼芳
3.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翟红梅
4.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杨光凤
5.爱心与智慧——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黄利玲
6.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探索左梅芳
7.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雷亚娟
8.关于农村小学优化管理制度的思考余晓勇
9.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顾学梅
10.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远程教育中的几点做法陈见平
11.多读书读书好好读书——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陈燕霞
12.新课程(小学版) 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陈辉
13.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魏敦祥
14.拂去集体备课的尘裴红霞
15.数学课改,作业的设计如此美丽张芳
16.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王道楠
17.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田梅
18.寓情感于小学音乐教学途径之浅析孙爱云
19.浅谈幼儿创新教育张尹军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合作写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雷(韦华)清
21.追寻诗意、和谐的语文课堂评价李相英
22.刍议《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陆亚玉
23.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虞小强
24.大班额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索许桂香
25.多触角的文本细读——以《鞋匠的儿子》为例丁雄鹰
26.让学生在作业后感受"温暖"翟海琴
27."问题解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张莺敏
28.挥起教育的魔棒,让错误资源绽放光芒——学生错误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潘瑜
29.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田晓琴
3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感赵向丽
31.语文教学中后进生转化之浅见张延俊
32.鉴赏评价让童年在品德课堂中怒放杨水英
3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探索李秋香
34.做一个幸福的点灯人——谈书香班级建设有感马丽
35.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再思考洪荟春
36.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繁与简吕国娟
37.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对策梁邦林
38.静止的美好,跳跃的"英"符王静
39.分层指导共同进步新课程(小学版) 孔明
40.有效作文教学模式初探周红云
41.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实施语文美育教学孟翠娟
42.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梁景玉
43.浅谈教育效果与教育时机赵熙健,王红红
44.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肖秋菊
45.谈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方法赵自莲
46.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苏淑芳
47.转化后进生要因势利导林素娥
48.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谢玉芝
49.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李永琨
50.治班懒招骆红
51.浅谈英语单词的教学赵丽娟
52.小学生学习方法初探孙仁康
5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武艳华
54.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陈玉凤
55.浅谈如何正确看待和教育调皮孩子石晋燕
56.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有效性教学罗芬
57.巧用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感悟赵继平
58.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引导孙国萍
59.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吴日祥
60.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吴雪玉HttP://
6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任永涛
62.进行有效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史茂斌
63.让学生自主愉快地作文朱勇云
64.浅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邱霞
65.插图,助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任佩林
66.浅析如何激活班级吉立华
67.新课程(小学版) 让孩子在愉快的教学中学习谢娟
关键词:自由空间 音乐氛围
音乐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么?是给学生以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么?是教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法么?
在今天,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已算是不错了,可算得上是位好的音乐教师。如果他能数年如一日,或者还能在课外活动中再多灌输一些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或在文艺演出中,有几位突出的人才崭露头角,那可能还会算得上先进音乐教师,或者极受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因为在我国近些年来对音乐教师称职与否,多是以上述这些条件来衡量的。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闫金芳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生动的情境氛围中学习音乐,我有较深的体会。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会把儿童带入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世界。在教一些形象较鲜明、优美的歌曲时,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范画,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歌词或乐曲意境,一个生动的情境就此产生了。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如果要求稍高一点,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来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那还会给我们以新的启发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当然,也已有一些教师早已在这样做了。?在音乐课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两部分实践。
从美育的本义说,学校中的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戏曲、舞蹈、戏剧、曲艺、诗歌、园艺、书法、雕塑、棋艺、艺术体操、工艺制作等等)。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给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营养、美的熏陶。使学生在愉快幸福中感到美的滋味,就潜移默化的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等等,均会有所促进,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因此,美育的教学方式应是感受性的、侵润性的、游戏式的,是其他德育课、智育课、体育课所不能代替的。其教学方法更与一般知识课不同,它更多地强调感性陶冶的作用,更多的强调游戏或娱乐的方式来施教及受教。有一句名言一针见血的说出了美育的受教方式;“当赏心悦目(耳)之际,正是潜移默化的起着美育感化作用之时。”
再从美育的另一个目的来研究,学生们在美的侵润中,还需要给予学生有如何感知美、理解美、或者进一步的有欲望来表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方法(必要技能)。因此,在学生美的享受过程中,教师又要随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渗透。如: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可以把知识化整为零,穿插性的讲解,使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头脑中渐渐自然的形成概念;以相对的或同类型的作品进行风味上、形式上、不同流派及作家等特点作比较;或让学生在兴趣来时,自己来表现美的选择(初时也可用摹仿的形式);或用讨论争辩的方式来谈谈欣赏及演唱演奏的感受和体会;或用反复感受的方法来探求中、外名作的创造美的方法;或用其他艺术形式相辅,来加强理解(如电影、幻灯、录像、故事、图片……);或采用大量的接触美的作品,即多欣赏名作,来自然的让学生“悟”得美;或采用“丑”的作品及丑的表现方法,使在对比中自然的悟到美……。总而言之,要在学生最感兴趣的时机,被侵润在美的气氛之中,学生有欲望企图追求表现美的前提下,教师随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能使更多的得到美的营养即使是技术性较强的器乐演奏技法,歌唱技法,作曲技法等等也要运用上述感受方法作综合运用或串插性运用。而且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前提。否则,“掀下牛头饮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那反而“事倍功半”了。《学记》中有句话,可以为教学时做参考:君子之教,喻也;道尔弗牵(强),强而弗抑(压),开(窍)而弗达(解释太具体或教师包办代替,或把结论先告诉学生等等。)
教法与教材是密切相连的,故教师必须选择好教材,教师对教材作品有发自内心的爱好或感受到它美的所在,才能施教。否则,自己感不到美,怎能施美于人呢?至于教材本身不美,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了(目前中、小学的唱歌教材中,象快板一样的“念词歌”千歌一格的运用西洋七声大调式旋法所写的乐曲;无伴奏的单音歌曲;原始性的歌曲;只作为加强记忆的怕胃口诀歌。知识歌,语录歌……比比皆是,这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呢?)。但也有某些情况:如教材本身倒是很美,教师本身也有所感受,而却不合学生程度的,即缺少“循序渐进”的安排当然也难能诱起学生兴趣;另一种则教师本身艺术欣赏情趣低落,把低级媚俗的音乐误作“仙乐”,那当然是要贻人子弟,误入歧途;再一种则是误把歌词文学美误当音乐本身的“美”,即歌词无音乐性,词里行间少情缺意(境)、无形象、无动态、无声态等渲染的干巴巴歌曲,这怎能诱人以美,动人以情,发人联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