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一新生学习适应能力

正文:

一、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班级:2016级一班(高一新生)

人数:84人

时间:2013年9月13-14日

学生基本情况:该班学生中男生28人,女生56人。独生子女34人,占40.5%;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18岁,平均16岁.来自农村的占77.4%,毕业于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占82.1%。开学初,对该班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谈到面对全新的面孔和全新的学校,不知如何与同学们相处,如何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怎样去融入班集体,如何做一个感恩、自信的人等问题。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高一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衔接阶段。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一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存在适应缓慢或者难以适应等困难。我们针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适应的团体辅导,希望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以打造一个高凝聚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学会交往与沟通,更快融入团队,适应班级为起点,进而进行自我探索与感恩、提升自信等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中的新生活。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班级内同学的人际互动,运用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活动,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预防并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活动[1]。

团体辅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对培养健康的个体、营造美满的家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还是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有人群的地方,团体辅导就可以有用武之地,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促进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的教育活动[2]。

三、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内容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学初在高一新生中选择一个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采取集中训练方式,辅导时间为两天共15小时。

本次研究采取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体验式活动教学辅导模式,对高一新生进行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觉察与感恩、增强自信的训练。

活动第一天旨在提高学员的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建立规则,和谐团队,进而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凝聚力;第二天的自我觉察与感恩、增强自信训练,可以让学员正确认识和反思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态努力追求,这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和团队精神训练的重要环节。

人际交往环节设计的思路主要是:从认识第一个伙伴开始,融洽整个团队的气氛,用自信分数来分组为后续自信训练埋下伏笔,正向互动融入小组相互介绍与了解对方,并与其它小组进行积极互动,对形成的各个团队进行建设,最后在浅度催眠的状态下闭眼静听关于珍惜友谊的一段朗诵――“特别情感给了你”。

人际沟通环节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从小组展示看小组内的沟通情况,对全体的倾听能力作一个测试,用实际的问题再次考验学生倾听能力。通过不看不说、只说不看、积极沟通等训练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白行为比说话更重要、更有价值,明白说再多不如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自我探索与感恩环节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深入探索亲人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及自己眼中的我,思索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通过“我的五样”、“生命之舟”、“我的重要他人”“心有千千结”等进行自我探索,找寻心中的爱,反思成长,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中的所有人。

自信提升环节的设计思路主要是:首先让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自己的成功小故事,再寻找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让同学互相赞扬与欣赏。其次是找出自己需要锻炼的特质,并坚定不移、信心百倍的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观看视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意向百分百,努力的争取并展示自我。最后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四、个案研究跟踪讨论

(一)班主任感受

班主任谈到:培训一天后去寝室查看时,发现寝室同学不再是各玩各的,而是全体愉快的在一起下棋、讨论。通过此次培训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力、感恩的心、自信心、班级意识大幅度提升,班级团队凝聚力明显增强,同学之间感情更深厚,交往更和谐。班级学生干部是通过两天的培训观察和学生积极上台演讲之后才推选出的优秀学生。

(二)学生感受

有学生这么写到:今天我上了人生中最奇特的课。认识了很多人,感觉班上同学很有人情味,同学们相处很融洽,相信本班一定会更加团结友爱,超越其它班,成为让别人都羡慕的优秀班集体。

五、个案研究结论与思考

通过为期两天的团体辅导,该班学生从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自我觉察、规则意识、班级凝聚力与自信心等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交往

人际交往的成败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业、生活、婚姻、事业等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创设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或让个体尽快融入一个新的集体,赢得友谊,为人生事业发展提供帮助,是我们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更快融入班集体,他们学会了主动争取,主动交往。有一位学生这么写到:进入安中这个新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我们面临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压力和紧张,为了更好的成为优秀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熟悉他、认同并接受他,尽快把自己融入学校这个新环境中。

(二)学会沟通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非言语行为可能使你在交往中事倍功半。

情感沟通是联系人们内心世界的纽带,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桥梁。团体辅导的魅力所在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那道障碍,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去倾听他人的话语,与他们沟通的关键,如何团结合作,与朋友分享欢乐与痛苦。

(三)立即行动

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玄幻的狂想,没有高调的口号,没有虚伪的煽情,有的,只有行动,不断地行动,向着目标,坚定地走!学生如是告诉我。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希望,不要管其他人的目光,想做就做,路在脚下,目光在远方。

(四)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一个以清晰自己人生价值观,激发感恩与成长动力为目标的训练环节。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在生命旅程中是如何对待亲情、友情、健康、事业、金钱等,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努力的过程中,学会多赢与感恩。学生谈到在自我觉察中体会到了心痛、真理与爱,懂得了要爱护自己,珍惜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千万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五)提升自信

自信提升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打破一些负性思维和消极暗示,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敢于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并努力创造自己美好未来的一种积极心态,这是激发人成长动力挖掘潜能的一个有效手段。

(六)规则意识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制定规则来进行约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守规则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学生一时的行为违背了规则,一定要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不要仅限于简单地用规则约束。真正的关心会比单纯的管束效果好得多。我们老师面临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和麻木不仁,任其发展。

通过这次团体辅导,看到了老师及学生对活动的喜爱,尤其是学生在团体辅导之后的明显变化,我们由衷的感到开心与幸福。

参考文献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工作;有效性;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83-01

一、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辅导互动理论意义

(一)配备心理辅导员能避免两者简单结合引起的角色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将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并成为内在需求的过程。而心理辅导则是以辅导对象的自我意愿为前提,并充分尊重辅导对象的自我意识,帮助其发掘潜力、完善自我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渗导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简单地合并在一起,极易在概念上引起混乱,角色之间也会有冲突。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功能就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效应,诱导他们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指导,改变认知观念上的偏差。

(二)配置心理辅导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而且还取决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果教育对象的心理失衡,就容易形成对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拒绝接受其实施的教育内容;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心身协调,就容易与教育建立和谐、融洽、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对其实施的教育内容就能在没有心理阻抗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有解决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因此,在思政队伍中配置心理辅导员,及时对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进行调适,就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心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配备心理辅导员能使政治辅导与心理辅导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障碍;有的同学因缺乏长远目标,当近期目标实现以后,便陷入空虚、无聊或抑郁状态;有些同学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工作都会产生影响,严重者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更有些同学把人生之路看得太窄,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彻底否定自我,甚至出现轻生念头......这些问题既是心理问题,又是思想品德问题。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手段,虽然在化解心理问题的同时有助于思想问题的解决,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品质起着导向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需要政治辅导员与心理辅导员相互配合。

二、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辅导互动实践意义

(一)配备心理辅导员有益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传统思政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强调权威、倾向说教和注重现成道德知识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分裂。接受专业技术教育被看作一种权利,是为自己学的,自己花钱来学也愿意,而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则是为别人(党和国家)学的,是一种义务,甚至由国家花钱来对学生免费。

进行思政教育,学生还不乐意。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因此,配备心理辅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需要。

(二)配备心理辅导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而且往往是思想和心理交织一起,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仅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这些问题,配备心理辅导员,就可以通过辅导活动,不仅了解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3篇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对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模式,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回顾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1.心理辅导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或称为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三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舍弃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如空中楼阁,如学生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高分低能等学校教育的弊端,便是这种有缺陷的素质教育的产物。

辅导与现行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四个字来表述。所谓“殊途”是指出发点不同,德、智、体诸育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从而使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是一个教导的过程、规范的过程。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社会化,这是一个自我探索、引导的过程。所谓“同归”是指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健全地发展。由于心理辅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观念、方法、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两者必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2.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所谓“两条腿走路”是指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条途径,而忽视另一条途径,因此,我们既要防止“课程化”的倾向,又要防止“咨询化”的倾向。

一要防止心理辅导“课程化”的倾向。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着眼于发展性辅导目标,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线,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辅导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体验与经验。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心理辅导深受学生的欢迎。对刚刚起步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心理辅导。但必须注意,这不是惟一的途径,也不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全部工作,即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有班级辅导活动、团队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

二要防止心理辅导“咨询化”的倾向。学校心理辅导除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由专职人员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来进行。这是国内学校最为薄弱的地方,也是今后急需要加强的重点。但若仅仅把心理辅导看做是心理医生“坐堂就诊”,或者仅是专职辅导老师的事,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台湾中小学积40年之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全员性原则,即每个教师都要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它需要将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咨询化”容易把心理辅导引入孤立,最终难以在学校展开。

3.心理辅导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

多年的探索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心理辅导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运动,它对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其本身。

――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积极的信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教育和辅导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才能成功地帮助学生成长。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这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一系列成长中的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交往、自我意识、情绪调适、青春期困扰、以及职业前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心理辅导既然是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级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这种社会互动就是积极的辅导资源。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的集体目标下,更能形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共识。学生在集体辅导活动中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他助和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促进自助能力的发展。

――体验和感悟是个体经验与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比较忽视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这就常常使得教育缺乏针对性,常常使我们的教育要求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辅导则强调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心理辅导的任务是解决个体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可见,心理辅导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没有显性教育的痕迹,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把学校和家庭看做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家长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有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由在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所以,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懂一些心理保健的常识,懂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给孩子以良好的行为示范,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4篇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郁闷的本质是目标迷失和自我失落。由此可见,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长、亲戚朋友和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发人深省,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和方式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一书中,“朋辈”指朋友们,“心理”指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辅导”指帮助和指导。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即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而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在此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与当事人大多是年龄相近,心理距离较近,并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学习生活的朋友和同辈,具有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先天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因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以使当事人产生安全感,而当事人也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向咨询员敞开心灵之门,最终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不要主观地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样做,而要与当事人共同讨论、分析,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当事人自我的力量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要深切了解及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以建设性的朋辈关系和互动原则以及“他助――互助――自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成为一种民主性的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特点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大学生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辅导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它在调节当事人情绪,使其重树信心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它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和当事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辅导员也是学生,容易得到同学间的理解,相互间容易沟通,他们和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因而又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此外,朋辈心理辅导还具有时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特点。由于是身边的同学,朋辈辅导直接迅速,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同学间的问题,他们可能比老师发现得还早,对实施监督以及改善环境都极为有利。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辅导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它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爱,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从残忍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离奇的铊中毒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等事件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精神的发扬,对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