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春期孩子的心里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值得关注的4个问题
“留守儿童”可因为“亲子教育缺失”,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发生一些心理问题。他们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比其他儿童要高,需要关注以下门个方面。
1 情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慰、关注和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困难、挫折得不到父母的疏导,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调查发现,6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想让爸爸妈妈出去,因为感觉很孤单:88%的“留守儿童”觉得很多心里话没人听,感到很郁闷,进而变得自卑、过敏、孤僻任性、自私冷漠;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2 行为问题: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无法对孩子教育、指导、监管,祖辈监护人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培养的责任,而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如不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高。
3 学习问题:祖辈监护人由于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往往较低等原因,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父母也顾不上孩子的学习,以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和自觉性不强,学习成绩差。加之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调查发现,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4 自我保护能力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护,又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受到侵害,如被骗、甚至被拐卖。因渴求关爱,一些女孩早恋,甚至易被、发生早孕等。
应该采纳的5个建议
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是既成事实。那么,怎么弥补由此造成的亲子关系缺失呢?
1 选择适当的外出时机:2岁以前,是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关爱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十分重要。孩子入学的第一年,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转换。初中阶段刚好处于孩子的青春期,又叫做“心理断乳期”、“逆反期”,这一阶段是孩子的多事之秋,发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都有“危险的十三岁”的说法。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这些关键期最好不外出。
2 慎重选择孩子的监管人:要选择值得信赖的,具备管理孩子能力,有责任心的监管人,经常保持与他们的联系,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向监管人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3 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感情:通过信件、电话、网络表达对孩子的牵挂、抚慰,解答孩子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的进步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
4 保持与孩子老师的联系:定期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特点,便于老师因材施教。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家庭都有电脑或录像机。当孩子独自在家时,个别孩子会上黄色网站或偷看黄色录像。“清理‘黄色污染’,救救孩子”的呼声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书刊、成人声讯台、手机黄段子……“黄色污染”给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孩子一旦“涉黄”,大多数家长的表现都是很无奈、很无助。他们既找不到合理的方法解决,又对孩子的成长担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避免孩子“涉黄”呢?可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拥有正确的性观念。首先,要时刻关心孩子的生活。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工作繁忙、琐事缠身就忽略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从小时候起,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孩子可以接触什么、不可以接触什么,让孩子从小就能明辨是非,培养起一定的自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已经“涉黄”的孩子,家长的态度一定要明确,必须坚决反对,放任自流是绝对不可以的。其次,要让孩子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家长要正视孩子青春期的特点,主动让孩子得到科学的性教育,消除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再次,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抵制不健康的网站和读物,在家庭中消除孩子接触“黄色污染”的机会,让孩子把家长视为学习的榜样。同时,家长必须勤于检查自己的电脑,安装好防护软件,防止黄毒侵入,给孩子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世界。
二是切勿简单粗暴,也不必讳莫如深。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纤细敏感。因此,家长要忌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在与“性”相关的敏感话题上,家长过分的批评或责骂,甚至侮辱打击,很容易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要么变得退缩、畏惧,对性产生恐惧感,不利于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婚姻生活;要么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恼羞成怒,破罐子破摔。这都是家长不乐于看到的结果。有些家长很怕刺激孩子,平时就对与“性”有关的话题讳莫如深,提都不敢提。即使发现孩子有某些可疑迹象,也只能憋在心里,自己担心受累,越想越可怕。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平日里,家长要适当地和孩子做一些这方面的交流,不必刻意,不必全面,只需给孩子营造一种即使是和“性”有关的事但也能与父母商量的氛围即可。如果平时从未涉及,一下子要和孩子讨论这方面的问题,不但孩子会尴尬,家长也很难开口。
三是要注意疏导结合,帮助孩子走过性好奇期。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到了青春期,都会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没有这种好奇心反而是反常的。家长能做的是堵导结合,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性好奇期。有位家长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的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迷于拨打声讯电话、收发黄色短信、浏览,整日想入非非,成绩急剧下降。他了解后,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这样做:一方面,跟孩子交谈,告诉孩子有好奇心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找来一些关于生理健康教育的VCD跟孩子一起看,并一边看一边严肃地给孩子做必要的讲解。他还买了一些生理卫生方面的书供孩子阅读。同时,他还搜集了一些关于青少年在“黄色污染”的毒害下走上犯罪道路的报道给孩子看,告诉孩子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性,决不允许孩子接触那些不良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他的儿子不仅没有再接触类似东西,而且还劝说身边有同样“爱好”的同学。
A现在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加上各种外界的影响,使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来临,在心理上也趋于早熟,以过去的年龄标准来衡量现在孩子们的心理发育程度显然已不太合适。尤其是女孩,青春期发育比男孩大约提早两年左右,加之她们比较敏感,对异性同学产生朦胧好感时也会增强了解对方的渴望。
家长要怎么做?
孩子现在面临的就是学习,可是干扰学习的外因很多,情窦初开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怎么引导和帮助孩子走出误区,其实是隐藏在每个家长心里的一块心病。回避只是逃脱,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不要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其实他们根本不知什么是“恋”,无非是有些无知地效仿。因此家长的态度应该明确,相信自己的孩子。
此时,深入浅出的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打破男女生之间过分的神秘感,避免这些早熟却不失天真的孩子走入误区,以致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如自卑、焦虑、孤独、失落感等等。对他们来说,耐心的疏导教育远胜过粗暴的训斥指责,后者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而常常事与愿违,产生较强的负面效果。
建议家长不应排斥孩子们的异性朋友,要主动促使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从而避免出现异性单独交往的情况。学校也应当通过游戏和体育等方式组织男女学生们一起活动,并做一些性知识教育。
另外,有的家长认为“不用去管”的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不协调的。12岁以上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性发育,如果这时出现约会甚至的情况将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对此,专家建议家长们:
1.未经过孩子允许不该动孩子的东西,孩子知道后很可能产生反感的情绪。
2.发现情书后不要大惊小怪,要冷静下来和孩子沟通。初中生所谓的谈恋爱大都没有明确意识,更没经过深思熟虑,许多孩子是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情节,或者受其影响;还有的孩子是出于对异性的好感和友谊,这里边绝少有性的含义。应当充分相信孩子,他们只是一般的往来,没有更深的目的,属于正常现象。
3.也不要对孩子的这种事情熟视无睹,应十分自然地开导孩子。家长不必直接指责这事多么不应该,多么不道德,多么可耻,最好能间接说明这一问题。开导孩子的时候不要激动,既自然温和,又果断有力,使孩子觉得这事没什么神秘的。
4.应该从生活上多关心孩子,让孩子多了解一些生理知识,将青春期的冲动控制在一个底线范围内。这样事情的发生和孩子本身处的年龄段有关系,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本身有一种逆反心理,特别需要和别人沟通,需要别人的爱护。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心理上愿意将自己的小秘密与你分享。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们都要明白,这种现象很正常,亲子交流最重要。
同学们可以怎么做?
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异性之间传递情书的事情,多会影响学习精力和情绪的稳定,而老师和家长对学生中的情书现象往往联系到品德问题,轻则批评,重则给以处分,同样会使当事人心理上受到打击和产生挫折感。所以中学生朋友应该学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以下建议不妨加以参考:
对所有接到情书的同学们来说,一定要对情书说“不”,即使是你喜欢的男孩或女孩写给你的情书,你也应该坚决地甚至可以冷酷地说“不”。也许有的同学会对这样的提议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对写情书的同学的情感的无礼。但这其实不是对写情书的同学的无礼,而恰恰在这看似无礼的做法中表达了你对对方情感的一种尊重。
对于还并不了解爱情,还没有准备好爱的年轻的你们来说,用任何一种形式,其中必然也包括以情书来表达爱情的形式,都是一种草率的不成熟的行为。其实,很多写情书表达爱情的同学,更确切地说,是在表达一种喜欢,也仅仅是一种喜欢,而且这种喜欢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对爱情的理解的支撑,所以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的爱的。如果接到情书的同学将这种情书所表达的爱视为爱情,甚至全身心地投入的话,结果不但是使自己走入了歧路,而且也会使对方更深地陷入到错误中去。这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r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导致高中生生理与心理、生理性与社会性的不平衡发展。同时,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情感上的激荡。然而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另外,高中生不像儿童那样轻易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
正因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和闭锁性,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适宜引导而不宜高压强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校园心理情景剧切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情景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以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为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现实中的人与事,演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与心理困惑。校园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主题与取材来源于真实生活,通过演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展示学生的心理冲突,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可适当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夸张、整合。
校园心理剧是用于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出问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分析问题: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剥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解决问题: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结局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中青春期教育中的初步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过两届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活动方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及准备阶段;
2.报名及上交剧本阶段;
3.剧本筛选阶段即为初赛;
4.复赛阶段;
5.决赛阶段。
参加的学生来自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班。从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的方案公布之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从编写剧本到排练演出、服装道具、录音、灯光、音控等每个环节都非常认真,力争做到最好,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在2012年举办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中,一部《谢谢你,我的青春》的心理剧在学生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A:“哎,你说什么是爱啊?”B:“爱吗?嗯……我认为爱情就是在你不经意间,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悄悄走进你的心里。”
听到这里,台下的学生们会心地笑了,说明这就是他们对青春期情感的真实感受。该剧一开场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很期待接下来的剧情。男主角小凯和女主角小言就像是高中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让很多学生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似的感觉和熟悉的场景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剧情展示的是:起初,恋爱的感觉是甜蜜而美好的,可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是恋爱双方不得不面对的。首先,在高中如此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学习时间与恋爱时间如何协调;其次,面对对自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女主角因为欺瞒父母而产生愧疚感,男主角被父母发现自己恋爱后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矛盾激化,身心疲惫;再次,两人相处久了,双方身上的光环慢慢褪去,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高中生尚不成熟,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对恋爱的期望很高,但是处理关系的能力又不足,这就导致男女主角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男女主角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以及谈恋爱要承受的各种压力,才发觉恋爱是一件如此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禁感叹:对于高中生的我们而言,“恋爱是个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就在大家猜想男女主角究竟如何做选择时,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的导演竟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最后一幕:夜深了,这个城市一片寂静,女主角小言还在埋头苦读,桌上堆着一堆习题。妈妈走进来,手上端着一杯牛奶,劝女儿早些休息。女儿懂事地感谢妈妈,并答应再看一会儿书就去休息,然后母女俩互道晚安。全剧终。
虽然结局让人比较诧异,但是它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笔者曾与该剧导演交流过,为何会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呢?导演分享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如果结局是两个人继续恋爱,校方会比较难接受,毕竟这是一个展现在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公开性的演出,有导向不正确之嫌,作为学生导演与学生演员,以及组织这次活动的各部门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再者,如果结局是两个人分手,学生们似乎也比较难接受,因为这种结局就像是和校方商量好的一样,变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使原本轻松愉快的活动变了味,容易让学生排斥和反感。而开放性的结局在此处就很巧妙,它会让学生去思考,恋爱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伴随而来的如此多的问题和如此大的压力应如何应对?究竟该不该在高中阶段谈恋爱呢?我们该如何处理青春期的情感?其实学生们心中已经有答案,而且是一个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自己的判断领悟出来的答案,比老师或家长硬塞给他们一个结论要更加容易接受。
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结束后,笔者所在的心理组组织了一场沙龙活动,邀请参与这次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的学生演员及部分观众来参加,请他们分享参与及观看此次活动的心情、感受及收获。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大家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次活动使他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他们还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理解和宽容他人;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的,必须依靠团队合作,通过不断的沟通及发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任务;虽然站在舞台上的只有几个演员,但背后还有很多任劳任怨的幕后工作者,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是不可能有这样一场精彩的表演的,这教会他们要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更要感谢那些在他们成长路上给他们支持鼓励的人;有部分学生反映刚接到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任务时,因为缺乏经验而不自信,感觉颇有压力,待他们硬着头皮认真坚持下来后才发现不仅演出的效果很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不禁惊叹:人的潜力无穷大!
学生们的体会与分享对笔者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看到活动的作用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笔者以后组织此类活动或者开展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及推广意义
1.积极宣泄情绪、疏导情感
校园心理情景剧演绎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这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以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夸张的表现形式演绎出来,所以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使情感得到及时疏导。
2.促进同伴互助
同伴的影响对高中生非常重要,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来源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们可以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领悟到每个人因为立场不一样,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更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理解他人,校园心理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互动的环境,搭建了同伴心理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别人的感受。
3.拓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渠道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校园心理情景剧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而成的,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经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增进青春期亲子沟通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很关心,但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得不够,对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理解得也不够。而校园心理情景剧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容易打动家长的心灵,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与孩子间沟通更加顺畅。
5.融合为生命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巨大的辐射力诠释人间的“真、善、美”,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校园心理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他人处境,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更懂得理解和尊重。校园心理剧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亲子间的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感悟,让广大学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同时,通过观摩校园心理剧中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对积极生活理念的倡导,更多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四、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参加活动的学生有限
每个班出一个校园心理情景剧节目,能参与的学生有限,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得到的体会和感受可能也比较有限。
2.深层资源挖掘不足
每个校园心理情景剧中都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对剧情探讨的研究,深挖每个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剧情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作为当事人又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资源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活动后的延伸不够
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的很多资源运用到日后的学校青春期教育当中。例如,将其作为心理课堂的一种资源进行探讨,或者在家长会上播放比较典型的校园心理情景剧视频,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促进亲子沟通。
在高中青春期教育中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拓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渠道,对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中开展尚处在初步应用阶段,仍需更深入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社会支持网络;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82-03
随着社会各界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关怀和关注,他们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尤其的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加敏感、多疑和叛逆。之前遗留的问题和新生的问题相互影响,为艾滋致孤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更大的障碍。以下笔者从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出发,讨论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最终将探索如何建立健全艾滋致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
如下图所示:
一、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艾滋病导致的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易引发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虽然在解决艾滋致孤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团体、艾滋致孤儿童的亲属等社会关系网络已经做出诸多努力,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救助和安置,然而艾滋致孤儿童仍在被不断边缘化和标签化。此外,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便逐渐凸显出来,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尴尬局面,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憎恨他人的逆反心理,这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笔者试图从正式支持网络(政府、“阳光家园”、学校、社会组织)和非正式支持网络(家庭)等方面探讨调查中所反映的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的社会支持情况,以期发现艾滋致孤儿童成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式支持
1.政府。目前政府的救助办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育救助,中央政府2003年12月出台的“四免一关怀”中有一条就是对艾滋致孤儿童免收上学费用,但对象只是双孤儿童,单孤不享受上述政策,特别是那些准孤儿。国务院发出农村公办中小学学费全免的通知,这使得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二是医疗救助,对艾滋致孤儿童给予医疗补助,故而每人每年补助180元,到18周岁(河南);将艾滋致孤儿童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安徽)。三是生存与生活救助,国家民政部强调为孤儿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包括收养、寄养和机构照料)。根据“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的原则,目前在艾滋致孤儿童安置(即重构“第二家庭”)上具有可行性和正在实施的有三种办法:一是由其亲属收养,二是由爱心人士收养,三是由政府建立的孤儿院(即“阳光家园”)收养[1]。
之前政府一直把支持的重点放在物质支持上,主要是为了解决艾滋致孤儿童的生活、医疗和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民政部门负责人的半结构访谈了解到,政府提供的救助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救助标准也仅仅覆盖了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少顾及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2.“阳光家园”支持。“阳光家园”是一种由政府出资兴建福利机构,集中资源收养位于一定范围内对分散养育有困难的艾滋致孤儿童,按照本人或其监护人的意愿,自愿选择进入福利机构的安置模式。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阳光家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孩子们与外界的交流,使家园中的孩子成为一个孤立的群体。不利于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也更容易引起周围群众的歧视。并且阳光家园中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孩子们的照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很难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经调查他们在青春期遇到困境和苦恼时很少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而是选择其他非正常途径进行宣泄,如迷恋网络游戏、阅读不良书籍、早恋等。而当问到“你有心事时愿意向谁倾诉”时,“愿意向好朋友倾诉”的占42.6%,“愿意向家园工作人员倾诉”的占33.7%,“自己闷在心里”的占10.4%,“愿意向老师倾诉”的占6.5%,“愿意向监护人倾诉”的占6.8%。
另外,“阳光家园”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刻板,更多注重保证孩子当前的生存、安全和受教育权利,较少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而且孩子们除了上学基本上很难接触到社会,衣食住行也都是由家园安排的,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3.学校。艾滋致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很多人因父母病发延误了学业,在学校里成绩普遍较差,在我们调查的艾滋致孤儿童中,成绩为上等的孩子占15.9%,成绩为中等偏上的孩子占17.4%,成绩中等的孩子占46.1%,中等偏下的占20.6%,大部分孤儿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他们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往往得不到老师们应有的引导、重视和尊重,甚至遭到个别老师的歧视排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大多选择自己承担,很少向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求助。当问及“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喜欢向谁求助”时,“喜欢向老师求助”的占8.3%,“喜欢向同学求助”的占11.7%,“喜欢向家园里的孩子求助”的占21.7%,“喜欢向家园工作人员求助”的占20%,“喜欢自己解决”的占38.3%。
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对尊重、爱和归属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老师对他们投入的热情和鼓励通常并不能满足其需求。调查发现厌学(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彷徨(前途目标不清晰)、焦虑、不自信、虚荣等现象在他们身上较为明显。
访谈家园孩子的在校老师:“艾滋致孤儿童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孤僻或者离群索居,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的时候还比较听话,但是长大了就变得比较‘叛逆’了,经常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尤其是当同学提起他们的身世的时候。学校也正在积极争取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关于青春期身心健康的课程,给他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机会。”
4.社会组织。在这里,社会组织支持主要指一些非政府部门(或组织)以及社会人员对其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一些社会人士和社会组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社工协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在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经济支持的过程中,还为其提供诸如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社会融合服务等发展性支持[2]。
关于艾滋致孤儿童的救助制度也还不尽完善,个别抱有某种“特殊”目的社会人员及组织对艾滋致孤儿童进行“探望”,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减轻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反而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将孩子们心灵上刚刚愈合的伤口又活生生的撕开。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容易冲动和受外界影响,但他们又迫切希望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构成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非正式支持
1.家庭。家庭是孩子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孩子获得爱与归属感的重要环境。然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离世,家庭的破裂使艾滋致孤儿童面临爱和归属感缺失的危机,易出现过度叛逆、过度自卑、不信任他人、“”等心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开始讨厌自己,对自己感觉不佳,缺乏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可能出现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自己过分挑剔,以己之短度人之长等现象。所以当他们发现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时,并不是像其他青少年一样去积极地努力奋斗,而是选择逃避和退缩。
访谈家园中的孩子:“我感觉我们是没有人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和其他的小孩儿玩儿,因为他们都有父母宠爱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感觉自己也很没用,想出去打工,但是什么都不会,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了。”
另外,某些艾滋致孤儿童的监护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致使他们无法很好地争取和享受国家的优抚政策,影响孩子们今后的健康成长。艾滋致孤儿童目前监护人多因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本身的疾病困扰以及为生存而疲于奔命,仅能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要,其他包括学习上的帮助、道德上的教育和青春期知识传授等科学的教养方式都难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
访谈牛某(男,45岁,家园一孩子的叔叔):“孩子偶尔也回来,我们待他也不错,有时也去学校看他,但他自己有些事情很少跟我们说,毕竟也都大了,很多方面我们也很少能帮得上他;有关他们这一群体的救助政策及优惠措施,说实话我很多都不了解,只是村干部来讲了或是我们有什么困难找政府了才清楚……”
2.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尊重的需求需要在和同辈群体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认同与否是衡量获得同辈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标准,使自己的行为与同辈群体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是获得群体认同的最有效方法[3]。“阳光家园”里的孩子们不仅承受着父母得病相继离世的悲痛,而且还要面对周围人们的歧视和排斥。这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更加渴望他人的理解与接纳。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也更倾向于将自己融入同辈群体,得到同伴的赞同、认可、支持和拥护,满足其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他们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园文化”(如结拜兄弟姐妹、分帮分派等),访谈中发现一般家园里的孩子们之间大多有较深入的交流,而和家园外的孩子接触有限,孩子们认为彼此经历相似更容易走进对方,其他同辈群体对自己仍有不同程度的排斥。而这种“家园文化”中不健康、不合理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艾滋致孤儿童认知上的偏差,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
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他们目前的社会支持网络恰恰是忽略了这些问题,此外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物质支持不足;对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社会交往需求重视程度不够;支持主体之间相互割离;忽略救助过程中的“福利依赖”问题等。所以建立并完善“政府出资、社会协助、家园抚养、学校关爱、自我支持”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解决其青春期问题势在必行。
(一)加大政府对艾滋致孤儿童的物质支持和资金监管力度,丰富政府的救助形式
在诸多社会支持主体当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是政府应该积极进行宣传和倡导,做好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从根本上减少艾滋致孤儿童的出现,此外还要倡导社会减少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致孤儿童的歧视。二是扩大救助的覆盖面,覆盖面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群和服务。一方面要尽量将艾滋致孤儿童纳入到救助体系中,另一方面也要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救助等。三是完善艾滋致孤儿童的立法、捐助、财务和监管等制度,尽量避免通过不规则不合法的手段的情况发生。四是加强NGO组织的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良好的协作竞争关系。
(二)转变“阳光家园”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构建专业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
“阳光家园”作为部分艾滋致孤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其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转变“阳光家园”的管理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一是丰富壮大工作人员队伍,积极引进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人才,引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工作人员“重要他人”的作用,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园文化”。二是加强跟艾滋致孤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及时排解他们的情绪困扰,降低青春期问题出现的概率。三是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四是鼓励孩子们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期望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减少“福利依赖”的现象。
(三)提升艾滋致孤儿童监护人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监护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亲情沟通
一是帮助艾滋致孤儿童加强和现有亲人之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增进彼此间感情。二是为其监护人提供更多关于艾滋致孤儿童权利保障方面的信息,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三是疏通政府、“阳光家园”、学校及家庭的沟通渠道,监护人应及时地向家园及学校反映艾滋致孤儿童在家庭中的身心状况,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便于各方面力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支持功能,加强学校对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的关怀与关爱
一是老师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减少周围同学对他们的歧视,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二是学校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身上,定期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疏导等。三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学校应该加强与“阳光家园”联系,相互协作,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他们的青春期问题。四是引导他们正确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使他们习得更多的情绪宣泄途径,比如体育运动、听音乐、相互倾诉等。
(五)发挥各种合法的社会组织力量,丰富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一是首先应充分利用组织自身的有用资源,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应提高工作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运用专业化救助手段,树立健康的公益形象,以此获得社会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加强多方的连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格局。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需求的多元的复杂的,所以需要各方相互合作,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艾滋致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长伟.艾滋致孤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