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标课程设计

新课标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课程设计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象一: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案例1:八年级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问题:目标的设计有明显过偏的现象,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和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目标。

现象二:目标错位。

案例2:八年级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现象三:目标过虚

有些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例3:八年级16.1.1从分数到分式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问题: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本课的有些目标需要推敲。如关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但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二、科学合理设计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的训练活动中,即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如八年级18.1.14勾股定理(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笔者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

2.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数轴上寻找表示无理数的总的过程,发展学生灵活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用勾殷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新课标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发展。

如八年级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笔者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为: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二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三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

如人教版18.1.1勾股定理(1)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上述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

(四)凸显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言,数学教育功能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创造人。这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如人教版18.1.3勾股定理(3)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用勾股定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执教前对整个教学构成进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蓝图描绘和具体操作方案的制订,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研究中,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指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起着调整、导向和控制作用。要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性趋向,当前更要突出五项教学目标的设计:设定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设定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新知识教学观的教学目标;设定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设定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预定目标的方向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美国教育学者克拉克曾讲过: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在具体设计中,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将“三维目标”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1.教学目标应全面反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

2.教学目标应明确,对学生行为的表述应具体、准确、清楚,这样才能够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应体现目标与内容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的依据,更有利于准确地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便于检测。

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根据旧的教学大纲设计的同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如下不足:

1.不适应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而且没有不同水平要求的梯度,即没有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概括,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动词只有抽象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但是怎样才算“了解”,怎样才算“理解”,怎样才算“掌握”,由于没有具体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比较抽象,很难把握其程度。因此,无法准确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不便于检测。

(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中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数学中常用的数形结合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也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即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以往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更多的是起到直观的作用,或是帮助突破难点,新课程并不排除图形在数学中的这些作用,但是“形”与“数”的结合这一新的数学思维方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数形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学生的学业行为会有所变化,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它们容易检测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所设计的目标不能太笼统、太含糊,应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制订,它是教学的指南,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定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特点及要求,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设计内容的全面性、具体性、难易应适度、重点应突出以及学习结果的便于检测,这才是我们研究该课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9-33.

[2]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20-35.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业批改;作业设计;新课程标准

根据对学生做题批改情况的信息反馈,教师要及时调节与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力争打造更高效的课堂。作业如此重要,那我们又如何有效地提高作业的质量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做法,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发现学生作业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

作业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切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否则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甚至打消做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首先批改要及时,其次要注意寻找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发现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进行口头表扬,或通过使用各色各样的作业批改表扬符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温馨提醒学生哪里还需要改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耐心指导纠正,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层布置作业,批改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大部分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坚决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成绩差而放弃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学情来精心设计难易相当的作业。后进生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与稍微难一点的作业。而优秀生要布置一些多动手、多动脑思考、灵活性的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征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批改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不同的班级,需要不同的方式,不要墨守成规。对于一些后进生,只要发现有进步,就要及时进行鼓励。为了激励这些学生,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向成绩更好的同学看齐,形成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

三、建立错题库、纠错本,重点难点突破本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容易再犯。那我们该如何防止这类的情况出现呢?我们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与考试中容易做错的题目,及时归档整理。每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回看一下这些错题库,甚至重新把题目抄下来再做一遍。让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寻找错的原因。对于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讲解,直到掌握方法为止。这样既利于学生养成细心改错的习惯,又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四、批改作业的几种方法

1.精批细改

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

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

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4.抓住典型

每个班上都会有几个典型要抓,教师抓住了他们作业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再向全班进行讲评,会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都是很负责的,只要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往往比教师更为细致。这样不仅能解放教师,而且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当堂当面批改

面批的优点是让教师与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使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需要去猜测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是怎样想的。有时候教师以为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犯了错误,其实往往不然。对于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应该多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找到学生犯错或不会的真正原因。我们的学习必须先要有想法,其次要有适当的评价,然后再去尝试,最后再评价,这才是一条比较完整的思维方式。当然面批的问题是必须双方都要有时间,作为老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的人选其中之一就是课代表,我选的课代表往往是数学成绩一般,但又愿意与人交流的同学,每次来拿作业我都会问一问他的想法。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评改的效率。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指导工作,使他们及时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及时掌握知识点的特点,弥补了课本中的“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59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数学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该注意什么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的练习要有趣味性,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然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会产生新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数学学习上不断产生兴趣、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避免练习的单一、重复,要注意使练习形式多样化,使练习内容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设计的题型可以有口算、笔算、应用、选择、判断、综合、演示操作、游戏、竞赛等。这样,由兴趣到探索,学生真正动手、动口、动脑,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面对这样的数学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会很好。可见,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二、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刀切”的数学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难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而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注重设计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练习,练习的量可以少一些,在形式上不雷同,更要避免重复练习。我们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教师首先应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能很好地弥补知识欠缺,全面掌握知识;再次,要注意设计学生最易出错的练习,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练习可分为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练习和拓展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模仿到提高再到拓展,降低了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意练习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数学练习,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从生活实际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找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面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计算桌面的表面积,有的计算操场的占地面积。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学会了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参考文献:

[1]李颖.大班额条件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

[2]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9(1).

[3]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让孩子们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天目湖游览, 门票每人15 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 人不够40 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36 张共花15×36=540 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 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40 张,需要花15×40×80%=480 元,比第一种少花60 元。第二种方案是买40 张花去480 元,然后把剩下的4 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 元,相当于买36 张只花了420 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且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利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 这道题的特点在于:(1) 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2) 实践。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道实际问题,使学生密切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3)开放性。

本题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四、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某自行车厂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表。其中二月份的产量被污迹遮住了,请你当回“会计师”,帮工厂计算一下,二月份生产了多少辆自行车。

月份一二三平均

产量产量22000 24000 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