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雕塑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贡布里奇的《艺术哲学》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民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理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让世界认识了在东方的中国孕育的以“天人合一”为最高传统美学的这片土地,也让国人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与思维方式有了探本求源的依据。“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认同该地方,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1]在过去我们的这种民族身份是很鲜明的,就像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一样,这正是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但是今天的中国,这样的特征似乎开始在慢慢减褪,当然我们并不是需要再回到过去的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建立自身历史的连续性和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因而也就有了对“我们怎样做中国人?”问题的讨论。在《种花读书报》2002年7月18日张旭东先生在答记者的一段话中讲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越过经济和技术层面,我们会看到“全球化”背后所隐藏的特殊的价值论述。这种假“普遍”之名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全球化过程内在的文化单一性和压抑性。因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让价值的、伦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又一次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主流”的话语和价值系统中去。这并不是说,面对全球化过程,我们一定要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甚至对抗性;而是说我们要在历史发展的非连续性当中考虑连续性的问题,要寻找一个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知识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片文章中张旭东先生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这个慨念,而“历史经验”指的就是传统。
二、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中的现代性
中国雕塑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原始社会是中国雕塑初具雏形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雕塑风格的形成时期,之后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相结合,使之不断发展与演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确立下来。在对这些传统雕塑的欣赏和研究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当代的部分艺术家作品,我发现他们之间的古今对话。
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这件雕塑体量感充足,细节少但集中刻画,使游走的视觉有聚焦而不感到浑浊无味。浑圆的身体与尖尖的鹰嘴相互衬托,互相突出。诙谐的造型反映出祖先简单天真的情趣,这见成熟的作品表现手法大方、干净、简约,对形体的夸张也恰到好处,即使放在现代展览馆也毫无争议。
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带给了我们像看到西班牙画家达利所绘的那荒诞怪异的超现实主义画所给人的震撼。对于雕塑的镂空与负空间、写实与抽象的使用早就出现在这件作品上并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镇墓兽》是一个人首豹身的雕塑,她与江苏江宁祖堂山出土的南唐《人首鱼身像》一样是人与兽的组合。这种组合的表现方法现在也频频出现在当代雕塑语言创作中。罗丹说:“尊敬传统,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传统是这样地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地樊笼。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在艺术工作者对历史与现代的思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下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姿态使得各种思潮、流派例如存在主义、现象学批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等接踵而至;电子网络的发展以及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即兴式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浅阅读方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带来的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观念相互纠葛;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现代转化的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原因和条件的。
三、现代转化的几种类型
当代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意义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视像艺术的出现,波普、观念、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将传统架上雕塑一度排斥在边缘地带,但是危机往往是复兴的起始,处在危机地带的传统雕塑又在这样的冲撞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开始了新时代的延伸和扩展。这样的延伸和扩展一方面模糊了雕塑艺术原有的门类界线,一方面又丰富了它的内容和生命。今天,雕塑的慨念被界定为“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及物质性与多维读空间承载的艺术意义与文化内涵”,其外延被广泛地展开。
在这个慨念下,我选取了部分艺术家近年来的部分作品,尝试根据他们对运用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不同方式和作品自身的表现,划分了几种类型进行研究。
1.拿来方式
这种方式指运用一切现成的物品,将他们按照作者需要表达的观念进行新的组合。代表艺术家有蔡国强、陈箴。
蔡国强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从视觉上来看展示效果是非常出色的。作品使用了来自泉州的渔船和上百支木箭,作品被悬掉在高空中,尺寸与距离在观者心里引起了遐想。引用三国时期古代军队机智骗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历史典故,将中国历史故事与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相联系,以船隐喻和象征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伤痕和谋略。东方人机智地“借箭”,即借用对方的力量智慧,暗示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共存。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令人尊敬的传统,又是可借用和转移的文化元素。
陈箴的装置作品以中国物质为形式却和其作品所处的大背景(国家、城市),小环境(展厅、展地)达成统一,有效地传达作品的内涵观念。
1995年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前做的装置《圆桌》,在原材料上选取来自五大洲的29张形态各异的椅子(其中有不少中国式木椅)象征着全球人民的聚集。和一张大圆桌组成貌似中国的风俗“聚餐”与西方的“圆桌会议”状态。其特点在于所有椅子用中国木匠镶嵌法嵌入圆桌之中,形成无法入坐的,不可分割的封闭整体。生活化的简单形式与所处的联合国大厦共筑了一个深刻的观念――世界各民族的共存的虚伪,实际上是无法对话的,暗示联合国的权力制约和政治交易。
2.材料置换
这类作品多是用现代材料转换被赋于了传统文化的事物,突出了第四维空间即时间差距的意义或自然与人的关系。使人对熟悉的事物在视觉差异中感受文化的变迁。代表艺术家有展望、文楼与焦兴涛。
展望《假山石》这一作品中,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的材料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石的意义是矛盾的对立的,然而也正是这一特点,使他的假山石获得了多重的当代意义。假山石在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是用以小观大的方式来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的。而当展望以不锈钢的材料,把假山石改造为《假山石》时,作品本身就已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对抗的含义,而当这个《假山石》被置于北京西客站或某幢写字楼前时。都市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语义冲突,也就被突显出来。这意味着“假山石”不仅仅只是一个观想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对象,观念化的对象。
焦兴涛《门神》是用废旧的铁或铜皮以及其他金属零件焊接的戏曲人物,作品保存了传统戏曲人物在表演中的韵味,使古老题材焕发了新的时代精神。焦心涛在谈到“戏曲系列”时说:“戏曲中璀璨的华服和‘行头’,总是让我想到躲在它后面的表演者:‘他’‘她’扮演的角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尤其是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时候。其实,性别的倒错与疑惑,角色的扮演与压力,现代人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破碎感、片段感,日益清晰地成为我创作的主题。”借用传统艺术资源表现当下现实生活并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转换,使其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表达,在视觉上也非常出色。
3.注重“意念”的形式语言
这一类的作品在形式上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几点精神,即“意““真”的虚化与“气论”的联系。在中国人的眼里“气”是一种物质和信息的合一体,而当气发生作用是我们能感觉到,往往表现为一种场、结构或电磁现象,于是产生能量,并见出某种相应的有序活动,作用于对象和主体本身。
朱铭的《太极》自然天成,淳朴而有意韵。《太极》没有拘于传统中国人物造像的规范,而是将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的神,气、韵提炼出来,将传统中国美学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言,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中提倡的“意在笔先”的境界。
殷小烽的《修复麽麽人》将北方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加以结合,将现代材料与图腾气息相联系,体现了起独特的雕塑语言与艺术手法。强烈的视觉冲击给观者原始主义中一种生命气息的遐想,将本土艺术的深厚文化意味挖掘出来。
以上列举的是少数几位雕塑家在对代传统文化中艺术资源在当下的雕塑创作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雕塑家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出现的用传统文化的创作思想实际上不是几个成功艺术家和几个国际展览现象表述出的一种偶然性,它是当下这个历史阶段中带有艺术史必然性的“群体创作实践策略”。这样的创作方法与探索在中国雕塑当下发展之路上是主动的、自发的创作良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伟.续唱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
的景观.栽于.建筑学报.2004年]
[2]罗丹述,葛塞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
1.1陶瓷雕塑艺术的起源
雕塑艺术在中国起源很早,而后世的陶瓷雕塑的艺术手法多是继承于秦汉时期所兴起的陶雕艺术,无论是卫青的墓雕,还是秦始皇恢宏的兵马俑,无不体现了雕塑艺术的高速发展。而陶瓷雕塑也大概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而受到材质生产水平的限制,陶瓷雕塑艺术的真正开始并逐渐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雕塑艺术类别则要追溯到隋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制造陶瓷雕塑。据历史记载,在景德镇隋朝的陶瓷雕塑中,就已经出现了瓷狮,瓷象,以及瓷雕大兽等作品。
1.2唐宋时期的陶艺兴起
在唐宋时期,在国家对于陶瓷文化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之下,陶瓷艺术也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最著名的唐代时期的唐三彩就是利用焙烧,使瓷器容易出现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并结合了雕塑艺术和国画艺术于一体的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到了宋代,人们逐渐发现唐三彩作为雕塑制造材料有着质脆,不防水等缺陷,不利于保存和传承,而白瓷和青瓷则很好地避开了这一问题。所以,白瓷和青瓷以及青白瓷的雕塑就成为了宋朝陶瓷雕塑的主流,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堪称是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甚至陶瓷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同时期的另一种同样著名的瓷器“冰裂纹”因为其形态特征并不适合作陶瓷雕塑,所以只能在瓷器领域有所影响。
1.3元明清时期的陶瓷雕塑艺术兴盛
元朝的时候,蒙古国的铁骑踏入中原。但是很幸运的是,作为瓷器文化中心的景德镇却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所以,元朝并没有成为陶瓷雕塑发展的桎梏。反而为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陶瓷雕塑很好的结合了宗教文化,这个时期所塑的佛像,俑像。一改前人的端庄,对称。开始出现佛的侧身像,回眸像,顾盼像。可以说,元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在陶瓷雕塑的生命力上迈出了尤为重要的一步。而明清时期所盛行的就是对于世界影响最大的青花瓷了。但是青花瓷并不容易直接做瓷器雕塑。所以在明清时期,瓷器花纹则成为了瓷器艺术的主导。但是这比更不意味着瓷器雕塑的没落,从被发现的那个时期的作品来看,明清时期的陶瓷雕塑则更显平民化,而在工艺和形态上较之前的陶瓷雕塑也有了显著提高。
2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2.1雕刻手法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和。正因为这一特点,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令传统文化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陶瓷雕塑的魅力也在这儿。无论是国画,书法,在陶瓷雕塑中都有所体现。而为了融合更多的元素,陶瓷雕刻的手法也逐渐发展成为其一大亮点。有采用堆贴等方式的浮雕。使内外通透,增加观赏性和质感的透雕。将花纹先捏出来再贴在主体上的雕镶手法。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以写实写意来塑造人物动物形象的圆雕。雕刻手法的多样性决定了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为陶瓷雕塑艺术与多种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让书,画的美感可以在陶瓷雕塑上得到展示。
2.2空间感
雕塑较之书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书画的美感无论多强,都仅限于一个二维空间中的视觉震撼。而陶瓷雕塑则不同。陶瓷雕塑真正的成功应该取决于它的空间美感,真正展示三维空间是由无数二维空间堆加起来这一意义。让陶瓷雕塑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某个视角或者是某些视角,在任何角度所能够观赏到的美都能够达到二维空间的震撼效果。这也对陶艺者的艺术感和空间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一个极大的观赏性。而陶瓷雕塑的空间美感还不仅仅体现在三维空间的多视角震撼上。还体现在陶瓷雕塑作为一个拥有物理属性的现实物体,它与所处空间的一种艺术与思想的交流。陶瓷雕塑存在于一个空间中,与周围空间或对比,或点缀的视觉形象可以说是对于整个空间的一种升华。陶瓷雕塑相对于空间的存在不仅提高了雕塑本身的深度,还为整个空间提升了层次感和整体视觉效果。满足了陶瓷雕塑作为装饰品而出现的宗旨。
2.3形态美感
陶瓷雕塑的形态美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特点,也是最贴近大众化的一个特点。形态美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给予观赏者最直接的视觉冲击。首先在造型上就有,疏密,曲直,方圆,主次等变化。刚柔并济,让雕塑超越死物的限制。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和思想。而在雕塑的颜色上,也有很高的要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雕塑艺术品的整体气质,所以就要求雕塑艺术家对于雕塑颜色的明度,纯度,透明度都有很好的把握。再者,不仅是对于陶瓷雕塑,对于任何一种雕塑艺术来说,比例和尺度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将雕塑艺术品置于空间角度和人的视角角度来看陶瓷艺术品是否真正和谐的比例。
3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3.1创作思想
时代的变革给予了艺术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而现代的陶瓷雕塑创作思想也与传统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理念大多属于观赏性艺术创作。视觉美感是传统陶瓷艺术的主要追求。而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家则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内涵。思想的注入是陶瓷雕塑从装饰到艺术的一个大的飞跃。而陶瓷雕塑艺术工作者现在的创作重点也逐渐减少了对观赏性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把陶瓷雕塑的创作过程从以前的装饰商品生产改变成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家也逐渐发现,雕塑艺术不仅可以展示思想,也可以寄托自己的感情,直觉,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3.2与现代西方艺术所融合
中国现代的陶瓷雕塑创作思想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与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渗透。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是栩栩如生的写实艺术。然而在西方的思想影响之下,中国的陶瓷雕塑也逐渐出现了抽象的艺术手法逐渐融合了西方的意象风格,象征风格,艺术语言,和浪漫主义思想。再加上传统的陶瓷艺术所具备的精致典雅,线条流畅。形成了中国现代特有的艺术创作手段。
3.3美学风格上的突破
从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来看,古代的陶瓷雕塑的美学风格一般偏向形象性。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兵马俑绚丽瑰奇的唐三彩,典雅大方的宋青白瓷,还是后来被加入了世俗气息的清代瓷雕。都是一种符合平民审美水平的创作。而现代的美学风格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大突破。现代瓷雕艺术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特点,同样也要求欣赏着,评论者也都具备从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陶瓷雕塑艺术品的美感所在。传统的装饰作用让以前的陶瓷雕塑在本世代并不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而现代的美学观念则要求欣赏着不仅要品评陶瓷雕塑本身,还要同时品评作者所加注在艺术品上的内涵,甚至是通过艺术品来看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水平。这种突破也让中国的瓷器文化不仅仅惊艳于瓷器制作水品的卓越。也同样骄傲与中华民族传承与发扬的雕刻艺术的不朽。
4结语
论文关键词:传统雕塑,古代艺术,设计思想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雕塑精神;现代景观雕塑;再建构
“雕塑艺术是实体艺术的典型样式。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三度空间中进行实体造型,从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1]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中的艺术,也是体量的艺术、结构化的实体艺术,更是力的艺术。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已经不断演化发展成具有各自偏重的不同样态,但是其本质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现代景观雕塑也是传统雕塑发展而来的,是现代建筑领域中的构成元素,尽管其形态保留了传统雕塑形态的特征,但是在内涵上,已经和传统雕塑有所区别:第一,传统雕塑注重运用形式表达思想而非材质本身,现代雕塑则往往通过材质来本身体现作品意蕴。第二,传统雕塑思想传达呈现秩序性和逻辑性,是“思”的过程,而现代雕塑往往以尖锐的质问或疑惑呈现结果,是“判断”的过程。这是时代不断前进,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发生嬗变的结果。当下,居住区景观雕塑呈现出多样化和同质化的趋势,这是现代景观设计领域值得探究的问题之一。在诸多现代性内涵的引导下,现代景观雕塑出现的探究性路径也日益丰富起来,将传统雕塑精神和现代景观雕塑结合,将会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1 精准的意蕴传达
传统雕塑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其能够通过形式准确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黑格尔曾说:“在雕刻里,感性因素本身所有的表现都同时是心灵因素的表现,反之,任何心灵性的内容如果不是完全可以用身体形状呈现于知觉的,就不能在雕刻里得到完满的表现。”[2]黑格尔强调了意蕴的完满传达在于形式,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解读为:精准的意蕴传达是雕塑必备的品质。在温克尔曼看来,古希腊的雕塑就具有精准的意蕴传达。因此,其将古希腊雕塑准确地概括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如果从审美形态来看,我们应该用各类审美形态对各类雕塑进行准确划分。例如,中国汉代雕塑,呈现博大深沉、气势恢宏之美,即为崇高。以汉代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为例,其整个作品在形象上缺乏细致刻划,整体上以气势取胜,很好地表现了霍去病个人勇猛无畏的英雄气概,观者在观看整个作品时,没有任何障碍,能够准确判断作品所传达的意蕴和精神。居住区现代景观雕塑在意蕴传达方面,受到现代雕塑的影响,呈现出凝滞性和困惑性。当然,不排除雕塑本身所营造的该种效果。但是,居住区景观雕塑所面对的人群是多样性的,既有年龄层次的差异,也有文化层次上的差异,同时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差异,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现代景观雕塑采用现代性路径进行解答,难免在传达上陷入模糊性和无标准性。因此,在现代景观雕塑中,可以吸收传统雕塑精神,以意蕴传达的有效性作为入手点,达到景观雕塑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2 有机的融合关系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道: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景观雕塑,应该和整体空间的景观体系形成有机联系。例如,整个居住区的整体气质,这里的气质应该是包含多方面的,如传统习俗、整体教育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等。景观雕塑在居住区中的设计,应该是在经过严格评估和调研前提下进行的,而非照搬某种固定模式或者重复某种现有形态。除了整个大环境的融合,还应该从具体的环境入手,形成恰当的搭配模式。例如,景观雕塑应和建筑、道路、水体、绿地、景墙、照明、植物等形成相互协调,共融共生的有机整体。以建筑为例,如果居住区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呈现极度对称或几何形态布局,不妨将景观雕塑放置于中轴线或中心区域,而景观雕塑本身呈现非几何形态或非对称状态,将总体的严谨和理性进行调整,达到整体的和谐状态。例如,景观雕塑和整个居住区色彩整体上应该保持一致,而非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而出现不一致和不和谐的状态;在景观雕塑灯光设计上,应该在材质搭配、光线与路灯和住户室内光线等方面相吻合;在宏观层面上,应该和整体居住区所处的文脉相承接,如居住区处于文化氛围较浓的城市区域,景观雕塑则应该具有文化上的融合性,并且应该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除此,景观雕塑设计在自身的材质方面应该力求和居住区建筑材质保持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不同景观雕塑之间也应该相互呼应,在整个居住区里形成有机统一效果。
3 经典的文化元素
雕塑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其审美价值。事实上,现代景观雕塑更多的价值在于对现有空间的利用和单一视觉要素的补充。如果简单进行归纳,现代景观雕塑在创作动机上更趋功利化。鉴于此,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经典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赋予景观雕塑以全新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居住区)和新的载体(景观雕塑)下,能够重新建构。重新建构的景观雕塑可以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例如,不同的城市建筑群本身就反映了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如果在居住区对传统文化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重新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西北地区,可以就当地的彩陶文化进行利用,如将彩陶的装饰纹样运用到景观雕塑中;如江南地区,可以将江南特有的人文气质融入景观设计中;如巴蜀地区,可以将灿烂神秘的古蜀文化符号融入景观雕塑设计中;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将荆楚文化融入景观雕塑设计中等等。运用经典的文化元素,既可以解决景观雕塑同质化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中。总之,利用经典的文化元素进行景观雕塑创作,是未来景观雕塑发展的有利方向。
4 总结
现代景观雕塑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居住区的整体气质,也承载着该地域以及该居住区的文化风貌。将传统雕塑精神融入现代景观雕塑创作中,同时利用经典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将会极大地拓展现代景观雕塑创作的探索路径,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景观雕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57.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71.
[3] 莱辛.拉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