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市场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差异性;调控信号是包括工资、利率、产权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与产品价格等在内的一系列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调控方式是各微观经济主体在获利目标的驱动下,根据变动着的价格信号所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对自身经济活动作出调整,进而引起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简言之,市场调控机制作用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合目的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由于价格信号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时信息、短期信息,便决定了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结果具有即时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质。
政府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调控信号是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计划部门发出的各项行政指令与法律部门的各种法律条文;调控方式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出于对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认可与维护,按照政府部门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进而引起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凌驾于一切微观经济活动之上的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协调与控制,因而政府调控机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而是一种外在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非自我调控机制。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使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则必然离不开事先设定的调控目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调控是一种事先的自觉调控。由于政府调控目标是事先设定的,这一目标不过是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及其长期变动趋势的预测与自觉意识的外化,故政府调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调控,而非即时调控、短期调控。
市场调控机制本质上是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经济资源宏观配置均衡是这种机制运作的必然结果,因此,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调控机制,虽然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市场调控机制的完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曾一度减弱,并退居为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场调控机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调控机制的结论。历史的辩证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阶段的发展,市场调控机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政府调控机制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与手段却日趋成熟。人类的经济生活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补充,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的辩证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补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从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二者作用的最终结果看,二者都是实现经济资源宏观优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不可替代性,才决定现代经济的调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也正是因为两种调控机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个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与配置问题。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选择,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组合的选择。
二、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与配置的标准
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依据的标准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我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推崇政府调控机制,贬低市场调控机制,其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经济调控机制的评价与选择,依据的不是经济标准,而是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认为市场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有悖于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故必须摒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符合经济的本性及其发展要求,依据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由此人们开始从对经济发展利弊得失分析的角度去寻找选择经济调控机制的依据。这种做法显然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利弊得失的分析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次,未能深入到定量分析层次,故仍难为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提供科学明晰的依据。
笔者认为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依据,只能从经济调控活动相关的成本与收益量的对比分析中去寻找。人们要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宏观经济效率。由经济调控活动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视为是经济调控活动的产出或收益。进行任何经济调控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投入,这种投入是为获得经济调控收益而支付的经济调控成本。经济调控收益扣除经济调控成本后的余额,即为经济调控净收益。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实质,就在于找到一种经济调控机制组合,通过其运行,使所获得的经济调控净收益最大。
为了进行经济调控成本与收益分析,有必要引进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三对范畴。
市场调控成本,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市场调控机制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不过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市场调控成本必然包括各微观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成本(比如纯粹流通费用、信息费用与契约费用等)和市场调控损失(比如由信息的不完备性、短期性与调控时滞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波动性损失,由市场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等)。
政府调控成本,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政府调控活动是一种通过行政指令而实施的调控活动。就某一调控活动的全过程而言,政府调控成本包括指令的拟定与费用;指令的传递与接收费用;对指令执行的监督、协调控制与激励费用;指令执行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费用四大部分。政府调控成本还应包括政府调控损失,比如由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原因或决策信息的不完备而错误指令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不能正确地被理解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的强制性而对指令执行者创造性、主动性的抑制所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等等。市场调控收益,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政府调控收益,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成本。在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市场调控成本、政府调控成本分别与市场调控力度、政府调控力度正相关,故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的此消彼长,便意味着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此消彼长。假设总调控成本为E,市场调控力度为X,为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a,政府调控力度为Y,为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b,则Z=aX+bY。等调控成本线就是Z=aX+b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投影,亦即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前提下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不同组合的轨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有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等调控成本线,等调控成本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高;反之,等调控成本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低。
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收益,即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综合运行对经济调控总目标实现所作的贡献。等调控收益线,就是在总调控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经验事实表明,市场调控收益(或政府调控收益)与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呈非线性相关变动。具体说来,随着市场调控力度增强(在经济总调控力度既定的情况下意味着政府调控力度减弱),其边际市场调控收益递减(边际政府调控收益递增);反之亦然。故此,等调控收益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斜率-family:"TimesNewRoman"">ΔY-family:"TimesNewRoman"">ΔXΔY表示政府调控力度增量,-family:"TimesNewRoman"">ΔX表示市场调控力度增量)是处处不相等的。它表明对应于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具有不同的相互替代率。随着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的增强,单位市场调控力度可替代的政府调控力度(或单位政府调控力度可替代的市场调控力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大);反之亦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同样可以有无数条互不相交的等调控收益线。等调控收益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收益越高;反之,等调控收益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收益越低。
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所谓最佳组合,或者是可使获得等量调控收益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最小,或者是可使支付等量调控成本所获得的总调控收益最大。根据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的关系,可找到这一最佳组合点。经济调控目标一经确定,所要获得的调控收益值及等调控收益线也就随之确定。这条等调控收益线必然与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无数条等调控成本线中的一条相切,其切点就是使既定经济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见图3)。
在图3中,R为等调控收益线,它与等调控成本线C1、C2分别相切与相交。E2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条等调控收益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均能实现所设定的调控目标,但E2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无疑高于E1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E3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等调控成本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是相等的,但E3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却低于E1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唯有等调控收益线R与等调控成本线C1的切点E1所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才是以最低的调控总成本实现预定的调控目标的最佳点。设市场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m与MRm,政府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G与MRG,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m,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G,总调控成本为C,则最佳组合点E1满足下列条件:ACmX+ACGY=CMRmMCm=MRGMCG线性也就是说,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点是在总调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增加支出一单位货币所获得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相等的点。
在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注意由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因其自身的性质与所依存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同一力度的市场调控或政府调控,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换言之,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的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是各不相同的,进而两种调控机制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鉴于此,在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作用的利弊得失进行评价与对其组合作出选择时,切忌一概而论,而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同类型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出具体分析。
三、几点结论
1相对现代经济活动而言,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是两种既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又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经济调控机制,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就不是一种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互斥选择,而只能是对二者调控力度最佳组合点的确定。
2无论是市场调控机制,还是政府调控机制,都有其利弊得失。它们既不是只获益无需支付成本代价的,也不是只有成本代价而无益处的。因而,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应树立经济观念,严格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的依据只能是使达到既定的调控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小,或支出既定的成本代价所获得的调控收益最大”。背弃经济合理性原则是不科学,不足取的。
在我国GDP飞速增长的今天,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高增长的GDP并不一定代表经济健康,过于激进的经济增速也许只会导致市场的虚胖,所以经济新常态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必须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资源、拼投资、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在经济高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金融风险、负债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来过剩的风险并存。新常态下,为今后的中国经济给出了战略定位,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个体单位都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做好财务管理以适应变化趋势,财务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进行相应调整。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淀的问题还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充分认识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风险
经济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对整个经济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措施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切实做好会计工作已显得特别重要。主要表现单位机构不健全,权责不到位,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财务负责人不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有的还经常抽调和随意调换会计人员,客观上导致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心,更谈不上钻研业务。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执行力度不够。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度滞后
信息的畅通在互联网普及和计算机广泛运用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各个行业间、组织机构内部管理交流中,信息的及时交流、处理将会因为得到更大的用处而显得更加必不可少。而在部分事业单位,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并不高,甚至部分单位的财务部门还存在会计电算化都未引进的情况,这必然是与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是脱节的,财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低,不仅会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很容易出错,还会对单位整体的管理造成不便。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也常表现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提升,工作难度和强度加大却效果不佳。
(三)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前,存在着个别单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权责方面,岗位责任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组织方案,权责划分不清楚,帐、钱、物分管的原则贯彻不彻底。财产保管方面,实物财产无专人负责保管、维修,财物安全无保障,使用效率不高,不定期盘点财产物资。不经常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造成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检查稽核制度方面,每笔业务的发生,往往由一个部门或个人单独包办,不能产生稽核检查制度,产生差错舞弊行为较多。内部制度薄弱,执行效果差,控制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缺乏事前控制。
(四)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社会有序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行政事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对财务工作人员也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不过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总体专业素养还不够高,知识陈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个别单位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人员变动频繁等都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造成的,不能很好运用财务知识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财务工作仅限于记录核算单位经济业务的基础性工作,不能对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提出相关的专业性建议。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也疏于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导致财务部门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逐渐落后于主流社会,所谓不进则退正是这个道理。
三、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变化的建议
经济发展进行新常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管理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变化,以变化为参照,寻求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环境控制,营造良好氛围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控制建设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单位组织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单位领导到全体人员要力求形成重视和参与内控的氛围,定期培训、开展宣传、解析内涵、组建机构、积极调动各类人员掌握和运用制度建设的政策,以此增强财务管理的刚性和严肃性,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推进和落实。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交流渠道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的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信息的及时性、精确性更将对财务工作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化硬件支持必不可少。对于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实现,能够极大的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交流渠道的畅通,财务部门能够及时的和其它部门、单位领导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了解财务数据产生的来龙去脉,使财务分析更加符合实际,领导通过该渠道也便于管理和把控单位财务情况。单位财务的信息化在减轻财务工作强度的同时还提高了财务工作质量,这也正是符合经济新常态下财务工作的新要求。
(三)强化内控制度,提高运行效率
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应发挥制度监管的作用,相对于企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工作内容中较为薄弱,应从事业单位的各个重要环节和从事经济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内控制度。各单位应根据内部制度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
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或监督岗位,充分发挥单位财务、纪检、审计等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不适应发展的制度进行清理,始终保持制度的科学性。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统一会计核算方法,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计量,避免混乱的核算机制导致单位财务信息的失真引发财务问题甚至是风险。
(四)促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事业单位与以往相比,其工作方向会所转变,其工作重点会有新的转移,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也会出现新变化,必须树立应变思维,更新观念,让管理制度建设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建设伴随新常态发挥制度作用。财务会计应该积极努力向管理会计过渡,更多的发展参与单位管理的拓展职能,为事业单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性建议,将财务人员从记账员到管理者转变。相对应的,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专业学习和教育培训,巩固专业技能,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了解最新的财务环境、政策动态,是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始终保持一个专业、先进的良好状态。只有将财务工作与单位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引导事业单位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宏观调控;微观搞活;良性驱动;卫星城辐射;县域和城镇土地和市场开发;通涨;大村庄制;农业一条龙服务体系;财政补贴;金融合作联社支持;行业;地区壁垒、有效驱动
许多经济学人士指出,单纯地通过增加货币流动性推动资产阶格上涨,后期风险非常大,要么近期股价和房价不符合价值规律,难以持续,很快将面临下调的风险。要么央行通过注入越来越多的流动性资金,鼓吹起一个越来越大的资产阶格泡沫,会导致通货膨胀、认为这是格林斯潘十年前犯下的错误,又为一个经济危机埋下了祸单。导致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未来仍需要坚持长期的结构改革,需要进一步扩大私人部门的规模,改善投资所有制结构,提升技术升级的能力,改善收入分配等。总之,从宏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演变和持续增长的模式改革。
应该考虑到国际形势强化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新整合,打破地区和行业间隔阂――导致市场驱动力很难正常驱动;政府应从宏观和市场运作方面激活动力,进入良性驱动。――这就要依靠资本的流动,资产的有效运行。
因此,政府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包括拉动市场消费和需求,保持市场运行的良性循环状态,经济的上涨,如此,才能把低迷的市场经济恢复过来,否则会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才能提出进一步的发展计划。但是,我们要时刻绷紧神经,防止金融机构产生进一步的坏帐和死帐,结构性的金融资产的恶性循环。
对当前中国,有必要采取进一步措施从微观上调节市场的运行,伴以宏观控制。
首先,就业问题:现在的失业人员很难找到小项目可做,关键在于中小企业产业化及融资问题;特别对农村富余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一条龙服务体系。农村合作联社不妨高利息存款,吸引游闲资金,再低息贷款给产品深加工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民营个体户,这期问政府应该财政补贴金融合作联社利息差额,主要目的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农村市场。
政策性金融通过税收财政支付资金,对农产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去贷款,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深加工及塑料大棚,牲畜和沼气一体化,适当考虑调整利息。
合作性金融应多建立类似草根性银行的机构。
大城市附近卫星城的建设,有助于城市中心地带人口过多,人居环境恶劣,支持退休人员以及从事非环境污染产业的从业人员进驻卫星城、绿化、完善卫星城的环境建设。建立和谐、安逸、休闲的家园。且由城市中心地带和卫星城辐射至周边环境。带动区域性的产业链的建立、特别IT产业尤其适合卫星城及开发基地的培养。县域土地和市场,强镇扩权,把城市人口和资本部分转移到农村市场,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繁荣农村经济和文化市场,分散城市土地紧张状况,预防房地产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特别沟通城市辐射农村的交通枢纽和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建设。
打破地区间的壁垒,首先沟通地区间的联系,架起市场运行和流通的渠道。当然,首先是网络信息和交通建设,以及环境的整体规划。这里改革几个方面,土地开发和置换,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产品的利润和附加值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含量之上,农村的农业耕作和人口城镇化建设,提倡大村庄制。把零散的不便于交通运行的村庄置换出来,迁移于交通要道旁,统一规划,完善设施。
危机及后期,市场已经重新洗牌,机会多多,形势逼迫市场优胜劣汰,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新整合,打破地区和行业间的壁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链条式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订单农业促循环,龙头带动兴三农――王洪伟《人民论坛》2009.8
[2]争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误差――张军《人民论坛》2008.7
[3]“大村庄制”的建设――黄益平《安徽日报》2009.6
作者简介:
胡晨,现供职于安徽无为开城高级中学。
大学新生在大学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大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他们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一个关键期。另外,对于这些“90后”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和学习上,很少做家务,基本没有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对第一次远离父母而独自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在中学时期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烦躁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忐忑。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大学之前的各阶段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材式的,但到大学后,大学新生会突然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的模式,教师的讲授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下课之后很少能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教授,更多的是强调课后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扩充。在习惯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这些新生会感到突然失去方向,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方式。另外,大学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应接不暇,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新生管理工作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表面层次来讲,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能够很好地解决后续困难和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减低管理成本。从延伸角度来讲,对于高校新生的管理,可以使他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业观、社会观等,能够带来长远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价值。由专业的辅导员团队做好新生管理工作,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心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
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前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储备人才,大学生需要从入学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观最根本的体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从现实层面来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进一步改善高校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无论从社会和谐环境氛围的构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轨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预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开端。
(二)从消费观角度分析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形形的消费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一样开始受到高校管理阶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消费习惯,对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样,在大学里,正确消费观树立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努力工作和教育引导。实践证明,辅导员团队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消费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今日消费者,又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并且将来他们还将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应该在辅导员团队的引导和教育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从就业观角度分析
目前,从我国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基本情况来看,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恰恰是影响就业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招聘会上往往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造成的。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就业率和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正比关系的,所以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着手进行新生管理。
四、结束语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政府,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明确定位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职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科学规定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边界,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进行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目标。当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还存在着严重的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在今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要不断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
一、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界限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科学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管理职能的界限。这是重新定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中合理的政府必然是有限的政府,政府的力量不是无穷的。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不能干预到企业主体自身的决策。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界限:一是要制定完善的规则,要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最大作用而提供制度保障,还要重视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在国家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于那些违反经济秩序行为要坚决查处,要保证市场经济平稳有效运行。四是要做好收入再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可能逐步拉大,此时就需要加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发展。
二、加强宏观管理
宏观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做好宏观管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要加强宏观管理,努力提升宏观管理水平。未来政府的宏观管理主要着眼点在于战略引导、保护企业;平衡协调等。所谓战略引导主要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大力倡导企业从事新兴行业的行为。
政府的科学引导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要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新兴行业的引导。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产业,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把更多精力放在第三产业中。所谓保护企业主要指的是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会遭遇到各种国际化风险,此时政府就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多地信息支持和政策支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保护我国企业的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对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很有帮助。所谓协调平衡主要指的是合理把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会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合理地制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强调控的针对性对于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弱化微观管理
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主体本身充满活力能够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当前政府的微观管理还非常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弱化微观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加强微观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的简政放权,要把审批权,制约权。管理权逐步取消。政府对微观主体的干预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盲目的微观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推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未来的国有企业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要进一步做好政企分开,要减少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预,而加强对其监管。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壮大公有制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在今后的发展中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详细分析了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三条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三个措施来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