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教育课堂

智能教育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教育课堂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字: 多元智能理论;幼儿英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一个研究小组承接了一项课题,研究人类的智力潜力及其开发。为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该项目的主持人考察了大量关于神童、天才个体、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儿童、正常成人、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下的个体的资料,利用了来自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特殊儿童、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的关系、某种能力迁移性、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多种智力学说的研究,共确立了八个标准来判断某一种能力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智力,并于1983年发表了名为《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的著作。加德纳提出了人类大脑中存在的至少八项智能:① 语言智能② 音乐智能③ 数理逻辑智能④ 空间智能⑤ 身体运动智能⑥ 内省智能⑦ 人际交往智能⑧ 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霍华德著,沈致隆译,1999)。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首先树立“每个幼儿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然后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掌握幼儿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以其强势智能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并依据着重观察并分析到的幼儿强势智能将班级中的幼儿分为三个不同的优势智能组:语言人际组、身体运动组和视觉――空间组。

1、语言人际组:语言智能强的孩子会表现出如下特点:喜欢说故事;喜欢讲笑话;很会记名字、地址;喜欢拼字;喜欢歌谣和绕口令;喜欢玩字谜和其他文字游戏。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孩子一般与父母、朋友和同学关系密切;能根据不同环境或团体及别人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善于组织、沟通甚至控制别人;有同情心(钟祖荣,伍芳辉著,2003)。

在本组中,利用其表现出的较强的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以情景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即在教室里再现趣味横生的生活场景,如游园、购物、用餐等,在教师的启发和带动下,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实际操练所学英语知识,既能让孩子演练英语运用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演讲能力,依托孩子的语言优势智能和人际交往优势智能促进其英语学习,并培养孩子独立、竞争、协作等现代精神。

2、身体运动组: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一般有如下特征:通过接触和动作探索环境和物体;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记得最清楚的是做过的,而不是说过的看过的事情;喜欢具体的学习经验,如实地观察;能敏锐地感受物理环境和物质系统(钟祖荣,伍芳辉著,2003)。

在本组中,利用孩子喜欢模仿和擅于肢体语言的特点,以TPR(全身肢体反应)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即通过模仿婴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效仿母子间的肢体-语言-对话方式,让孩子自然的掌握第二语言。教师通过生动乃至夸张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与孩子进行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互动,全方位刺激孩子的语言习得生理系统,让孩子在大脑中最大限度地存储感知到的所有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信号,当孩子所获得的信息逐步强化,从量变到质变,孩子就可以自如地使用第二语言来表达所思所想。

3、视觉――空间组: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以下强势特征:通过观察学习,并善于辨别面貌、物体、形状、细节和景物;感知和创造心理图像;通过图形标识或视觉介质学习;喜欢涂抹、素描、绘画、雕塑或其他看得到的形式复制品;喜欢制作立体物品(钟祖荣,伍芳辉著,2003)。

在本组中,依托孩子所表现出的强势智能,以直观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即充分利用教具,如实物、图片、声像资料,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孩子对语言形成直观认识和形象记忆,发挥孩子易于联想的思维特点,实现“画面”式语言连锁记忆,使孩子可以学而不忘。

此外,还应利用孩子爱玩、喜欢游戏的天性,将趣味游戏教学贯穿于语言人际组、身体运动组和视觉――空间组,即本着“乐学”的原则设计丰富多彩、有趣益智的游戏,最大程度的发挥快乐情感对幼儿学习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降低情感因素对学习内容吸收的阻碍,刺激孩子大脑中的快乐细胞,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形成快乐-吸收-快乐更多-吸收更多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进行幼儿英语课堂教学时,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每个幼儿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在具体教学中,着重观察并分析幼儿表现出的强势智能,以其强势智能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在教学评价中,不以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幼儿聪明与否和成功与否,而以“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为原则,采取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总之,我们应在强调每个孩子的智能差异和个性特色的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全面了解孩子的智能发育状况,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突出强项,综合发展,使孩子充满自信,个性张扬。

参考文献

[1] 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Basic Books,1983.

[2] Gardner H. 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乐智能;英语教学

1983年哈佛大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没有高低、好差之分,只是结构不同。各个智能之间有差异,但并非彼此绝对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与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密切相关,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已经成为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因而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也要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其他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开发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智能的同时,抓住每一个时机,充分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使他们大脑各部分协同工作,提高学习效率。

多元智能中的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旋律的感悟直觉,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利用教材或课内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英语学科中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

我对所任教班级学生喜爱唱歌和听歌的情况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如下:

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歌曲和音乐,因此我以初一英语课文和对话教学为切入点,尝试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音乐旋律智能与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 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的理论依据

1.1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实验证明:有音乐伴随的教学比没有音乐伴随的教学的记忆效率高达2.17―2.50倍。初一是初中英语的起始阶段,大部分学生还保持着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让他们背诵枯燥的英语单词和课文对话,兴趣只会越来越低。这个年龄段学生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依旧先于逻辑记忆,所以采用“旧曲谱新篇”,把新学的单词、句式、对话、课文套入学生所熟悉的曲调中教学生演唱,将语言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愉悦,激活学习的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1.2 运用英语歌曲本身具有的艺术性,符合学生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原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音乐形象是开启右脑的金钥匙。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感到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同时,听、唱英语歌曲,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迸发出潜在的能量,为学生轻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

2 英语歌曲的运用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有时课上学生昏昏欲睡,这时如果播放或演唱一首歌曲的话,立刻能够活跃起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疲劳,课堂教学迭起。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心情愉快,更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 增强学生自信心,降低焦虑感,提高学习效率。把英语课文和对话配以学生熟悉的歌曲曲调演唱出来,会使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致高涨。本学期所学的六篇课文,师生共同合作配以“两只老虎,最浪漫的事,两只蝴蝶,采蘑菇的小姑娘,友谊地久天长,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去演唱背诵文章内容,学生情绪非常兴奋,有时课余课后嘴里依旧哼唱不止,体验了学英语的快乐。

2.3 复习旧知识。复习旧知识是学生大唱英语歌曲的好时机。期中复习阶段,所学英文课文对话内容随着一曲曲优美、熟悉的旋律汨汨流出,同时还把学生带回到了以往的课堂,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快乐感洋溢在学生的眉眼问。在这种情境氛围中,那些学困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2.4 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佳途径,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容易上口,效果非常明显。歌曲还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有力手段,许多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却不敢开口说英语,开口不会说英语,这主要是缺乏英语语感的训练。而通过让学生听歌学英语,唱歌学英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课上课下自由分组,自己为课文谱曲,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加深了师与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生、师生之间获得了心灵的融合。

2.5 歌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教学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二是艺术性。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教学就缺少了生机。因为教学中的艺术性具有“以美益智”的特征,它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增强。所以英语歌曲的运用发挥了其特有的艺术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

3 几点思考

3.1 协调好英语教学与智力开发的关系是当前英语课改中的一个新课题,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是个别教师的教学行为,它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3.2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认真分析,灵活处理教材,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寻找与多元智能相结合的各个切入点,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3 目前英语歌曲的运用还仅限于调节课堂气氛和背诵课文对话,在利用英文歌曲对学生进行听力、完形及其他方面的训练,利用英文歌曲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等等方面涉猎尚浅。在教学中还不能做到歌曲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有些生搬硬套或者随心所欲地运用歌曲,忽视了教学的科学性,使得英语歌曲应有的艺术感染力未能得到发挥,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进着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急剧的改变,也就对教育发出了强烈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工作在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同时这种变化也迫使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而新课标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时代呼吁中应时而生。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全新的理念,都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除了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接受巨大的冲击之外,同时更深刻的意识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更是势在必行。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除了你现在拥有的钱物和所有的先天的如身体、相貌之外还剩下的就是这个人的素质。这是除了先天素质之外的后天素质。而素质教育是根据国情之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其旨在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这是在培养人的后天素质;只有当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融为一体之时,我们的教育就"创造"了一个"新人",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的教育。

二、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浅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本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

三、数学课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课堂是教学的"细胞",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结合新课标我谈谈数学课堂上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功能的渗透。

1、教学原则向学生动手能力转变。新课标中强调一点动手实践能力;而课程教材中时时处处都可见到"做一做""试一试";并且素质教育中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育,更得要重视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教材的课程中有一个鲜明特色,增加了"试一试","探索与实践"和课题学习几大功能训练项,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又需要互相合作讨论才能够得到最后答案的。主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注重学生探索过程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大家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上,创造一种良好的数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有趣,并且在良好的数学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能力,表示学生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数学本学科之内的综合,让学生在这些综合训练中接受综合训练,最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四、一堂新教材数学课浅析

我们以"剪正方体"这一堂数学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这是一堂全国优秀教师上的课,课堂上就做了三个事情:学生任意剪开自己做好的正方体;按某一种平面图怎样剪正方体;最后是实验将正方体剪成平面图必须剪开几条棱?听了这一堂课之后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一堂课有什么意思,中考会考吗?另一种声音则是非常好,除了学生动手非常充分并且极有效果之外,老师的体态,语言到行为至始至终都给人一种愉快而舒适感。

针对这堂课,我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第一:育人功能和数学思想的结合。当各自同学剪出自己的平面图并贴上黑板之后,大家会得出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向剪切得到不同的平面图。这个问题与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含有相同的哲学原理和处世原则。引伸到日常生活,这件事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而忌讳片面下结论。这是数学之中蕴涵的辨证的哲学思想。

第二:数学意志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沿着某一种图案去剪。这实际上就是在前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限制条件。实际上这是给学生一种挑战,而解决这个挑战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同时这一创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和动手初中的能力,长此训练,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现实生活中的创意就是这样得出的――为了达到某一个有许多限制条件的目的,而让人类不断的去征服,在征服的过程中衍生出种种创新。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一体化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教学上还没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三段式”教学(公共理论课、专业课、实习),职业院校同质化日益严重,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大浪淘沙”,职业院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严峻形势下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必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路子。为此,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技工学校把“全面推进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全力推进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和目的性。

笔者先后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任教语文课,至今已有10余年,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在职校,身边的同事们大多数教学活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体现不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更不要说时代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特色。其结果是教师讲了一整堂课,学生被动听了一整堂课。长此下去,学生便对语文课有了误解,认为语文知识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尤其是中职生更是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形成语言习惯。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一直以来,立足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环节都不多,原因是:(1)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学情”缺乏正确的认识;(2)普通中学追求升学率,实践环节被挤掉,而中职生源差,难开展,大家也不愿改革。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突出实践环节,实施“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

中职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实施“一体化教学”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积极而自觉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真正用“一体化”的思想来指导教与学,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在做中教,贯穿一体化教学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一体化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时候,也要先做,在做中教。现在几乎每本中职语文教材中都根据单元模块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要求教师在做中教。例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五版,第一单元综合实践实用写作内容是“写一封家书”,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写作书信,并尝试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刚开始笔者让学生写,学生要么不写,要么就是干巴巴的几句,毫无情感可言。后来,笔者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先给学生们读了自己写给家人的一封书信,学生听后深受感动,后来再布置写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情感真挚的书信。所以,―体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只是课堂讲解的做法,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就要教师学会“下水”。教师的“下水”,配合学生的活动实践,可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教而不做,不能算教”,教师一定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传授知识,这样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讲解。

二、在做中学,学中做,大胆尝试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凭着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一体化教学规范”中明确要求“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围绕职业活动中每项工作任务的技能和知识点,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这就要求教师将“做中学,学中做”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

(一)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

所谓整合教学资源,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和大纲要求,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自主分解成若干子模块,按照有利于归纳知识体系的要求打乱教材次序、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习题设计、考试重点等。例如,笔者在教学《语文(第五版)(上册)》的“阅读与欣赏”模块时,把该模块细化为“拷问灵魂”“对话职业”“直面社会”“走进心灵”“放飞梦想”等小模块,根据模块内涵,把几个单元的选文作重新组合,以最能体现模块主题为目的。教师在整合资源时还可以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线共进。细分模块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要参与模块素材的选择取舍,围绕一个模块,学生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教材中已有的文本,看哪些文本最适合体现该模块内涵;二是在课外搜集与模块相适应的文章,每位学生都要规定任务,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利用课前五分钟推荐到班上。

此外,整合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专业特色。教材只是一种普适性的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所用的范本,专业特征并不明显,即使现行的“职业模块”教材也难以突显具体的专业特色。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文本,并进行侧重教学。杜威也认为“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搜集模块资料时,学生更应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专业相结合的文章。如笔者所带的汽修专业学生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喜文艺。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首选了那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情感丰富以及故事性、娱乐性强的文章,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碗清汤荞麦面》等,上课时学生较感兴趣。此外,散文、诗歌、小说也应是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素材。

(二)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杜威说:“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叶圣陶也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在“做中学”获取知识,在“学中做”巩固知识。

1.课内活动的创设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课内活动很多,如以学生为主角的讨论法、讲解法、演讲法、辩论法、表演法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借鉴了任务教学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活动过程大致为:教师给出话题(同时设计若干个与话题有关的问题)――学生围绕话题准备材料,得出问题答案(小组合作)――交流答案,提出看法,达成共识(教师参与并引导)――活学活用,迁移巩固――评价总结。

2.课外活动的创设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阐述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所以,教师应将语文实践活动视为学生“活学活用”的真正舞台,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课内活动的每一个话题都可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深化和探究知识。例如,笔者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后根据课文那优美的写景文字,设计了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审美的视角展示家乡的美丽。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

关于语文教学评价,新大纲有两点很好的建议: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该建议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评价形式应是多元化的。那么,与“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如何建立和落实呢?笔者认为,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成绩三方面进行考虑。

1.评价内容专业化

在确定评价内容时,要体现中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兼顾考查语文基础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具体内容,而不应是专业不分,全校一套试题。例如,对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文秘等偏文科性的专业,多考查其朗读、理解、欣赏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机械、机电、汽修等理工科专业,多考查其应用写作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宜以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形式应灵活多样,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或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用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例如,笔者在考核求职材料的写作时,采用了“情境模拟”的形式:将班级布置为求职面试场景,让学生通过笔试、口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完成一系列考查内容,使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评判成绩综合化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尊重并发挥每个人不同的智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将会促进我们的教育迈向现代化、多元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怎样才能让生物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传统的观点错误地把智能的发展剥离开,比如认为发展言语―语言智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发展数理―逻辑智能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等。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各个智能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79年起参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方案(Harvard Project Zero)”的研究计划。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书中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上述这些智能属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旋律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知―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这八种智能具有差异性、整体性、综合性、顺序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这六个特性。

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许多观点都和新课程的理念十分贴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促进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这主要体现在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二、身体―动觉智能及其教学策略

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能的关键点是灵活地控制身体、操纵物体。这种智能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

有的教师认为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和高中生物的教学并没有多少的联系。其实只要我们看看生物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部分要求培养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显然依赖于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此外,在“能力”目标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这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动觉智能。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

1. 有效地控制身体

这种能力就是用身体姿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使身体随意愿而动,如: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模仿别人的身体动作、表情等。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表达媒介,用肢体语言对指令作出反应。

教学策略1: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特别是哑剧)、舞蹈。

例如:(1)讲述免疫调节时,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来表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编一个哑剧来体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各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教学策略2:用身体动作如身体语言、打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等表达某种想法、情感、概念、过程等。

例如:用肢体语言回答、身体游戏、猜谜。

2. 熟练地操作物体

这是一种通过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可以是很精细的手头活动,如: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洋葱表皮的获得等,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实验操作等。

教学策略1: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

例如:(1)DNA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立体模型。用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圆形纸片代表磷酸,用四种长方形纸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用钉书钉代表碱基之间的氢键,用两段细铅丝来进行连接。学生通过制作过程,能够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2)学习完了细胞的结构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细胞的立体模型。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来制作细胞内的各个结构,有的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来制作,还有的学生利用一些废旧塑料制品来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过程,学生不但理解了细胞内部的结构,还提高了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2: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操作,而不是以往的教师拿着书讲的“做”实验。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也可以加上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可将书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中,还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来提升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积累。当然,只靠课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寻找。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Carolyn Chapman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