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社会需求;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的内在实质是指各高校以国家高等教育目标所设置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学科及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准备的学生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构建成熟的知识文化结构、参与社会实践而获得丰富经验;值得强调的是,对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关乎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及实现程度。到就目前情形看来,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各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又受限于高校专业课程繁多,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倘若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就业方向,也不能达到国家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因此,在此种形势下,必须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构建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三方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此,本文就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影响该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社会需求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专业课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课程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的交流情况。研究发现,大学教育一经25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次教学课程目标变革,其目的在于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有关设置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立志于对该专业课程的改革。在社会需求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要求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在尊重教育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针对不同需求类型进行个性化、针对化课程设置,加快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

就现阶段说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情形十分紧张,致使该现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够科学,学生只注重其专业课程,往往忽视对选修课程的学习,且专业课程门类较少,学生可选择性不高;二是受专业教师知识背景的影响,同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经各教师不同的解读与改造,由于每位教师所形成的课程观不一致,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差异化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来看,教师知识背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2]。三是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化,为了全面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各高校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转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但由于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盲目灌输“市场理念”,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内在价值。因此,学生往往为了谋求一个好的职业,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投入技能操作性的学习,而忽视那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措施

1.不断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比重。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是由选修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所构成,课程与课程之间科学合理的比重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适当增添选修课程数目,拓宽学生知识面[3]。其二,平衡定量与定性之间的课程比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教学过程中定性课程较多,定量课程较少;因此,应当适当加强对学生定量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能力[4]。除此之外,还要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活动较少,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学生实践性课程的门数、学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2.调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调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结构,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与时俱进地增添、删减、更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不断促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在此条件下,这就要求高校将人才需求变化纳入课程设置过程中,为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或变革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科学、课程设置尽显功利化、市场化,和受专业教师知识背景影响等问题的解决,只要不断促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加强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则能够起到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作用,使之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元,魏范青,杨雪英.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9):50-53.

[2]郭媛媛.浅析我国现今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J].统计与管理,2016(8):183-184.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第2篇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的意见

    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通知》(〔2000〕9号)精神,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2000年底前,我市将对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单位中80%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此项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先行试点、滚动推进”的原则,今年7月份在西城区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逐步实施。现就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范围和步骤

    对按规定参加本市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逐步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2000年要在原行业统筹之外所有参统单位中实行。2001年在原行业统筹单位中实行。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二、社会化发放的内容和形式

    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内容为按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列支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形式主要是由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工商银行和邮局代为发放,为方便离退休人员领取、查询,可自主就近选择发放网点。

    (一)居住在本市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工商银行和邮局发放;

    (二)居住在外地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邮局寄发;

    (三)对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根据本人申请和实际情况,委托邮局上门送发。

    三、统筹外养老金发放形式

    企业支付的统筹外养老金不属于基本养老金范畴,应由原资金渠道解决。其中离休人员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发放的各种补贴应给予保障。单位可以委托工商银行、邮局在发放基本养老金时一起发放。

    四、基本养老金发放时间

    基本养老金发放时间为每月15日,遇法定节假日提前发放。为保障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级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拨付基金,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发放。

    五、组织实施

    (一)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是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社会化发放工作的顺利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6-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也随之恢复、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256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快速发展阶段,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密切关注社会需求,以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1998年教育部指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部门可以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

(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渠道。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公务员招录对工作人员学历、经验等要求不断提高,实行“逢进必考”,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公共部门工作。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竞争愈演愈烈,一些职位平均录取比已达到9451∶1和7681∶1,录取率仅为0.02%。另外,在报考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如专业、基层工作经验、政治面貌等,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参公的事业单位就职的口径越来越小。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例如,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显示党政机关等公共部门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并不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一览表

省市 2012年招聘总人数 2013年招聘总人数 2012年招聘岗位数 2013年招聘岗位数 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2013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数据来源:2012-2013山西省公务员招考简章。

从表1来看,2012年山西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38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9%,2013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45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不占优势。

(二)企业。在我国,企业由于在规模上数量众多,再加上有着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入门条件,因而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在用人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个体”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45%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助理、行政秘书、行政文员等工作岗位,但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会受其他专业学生的挤压,缺乏核心竞争力,且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也成为较难进入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其他。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每年将近有80%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了考研,延缓就业的压力。2014年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届与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分别为2.0%和2.3%。说明可能还有一小部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此外,还有学生受到家庭经济因素影响选择出国,或者选择去支农、支教、扶贫工作等,但是这些都是极少数。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扩招的教育政策加大了就业的压力。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2008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599万,录取率为57%,2009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629万,录取率为62%,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内的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会放弃找工作,这在客观造成一些学生丧失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和省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但在招考条件方面也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位需求并非很大。综合能力较弱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公务员招考中优势不明显。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国内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此外,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的人才,而现状是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偏重理论性、学术性的培养,并且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比重又过大,而方法技能类、实践应用类的课程比例较小,能力培养体现不足。根据笔者对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实践课程设置上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较少,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对提高自身能力效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突出能力取向。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符合就业形势的需要,必须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此外,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体现理解与掌握的知识体系,还要重视以能力核心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根本,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式化培养,在专业主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各个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取向的不同再划分成若干专业小模块,如公共事务管理模块、社会事务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企业行政管理模块等,这样突破了大部分高校大一统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可以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个体等从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的多重需要,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这制约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学校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邀请具有丰富行政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与政府机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通过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形式活动,使学生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环境、办事程序、相关部门机关以及社会事物有更深刻认识,缓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2]李春根,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4)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以来较早恢复开设的专业之一。我国高等教育采取分层办学的原则,高校的类型大致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四种类型。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行政管理专业从原属于法学门类中政治学学科调整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以来,也表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的转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各个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一、明确行政管理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行政管理是研究公共行政体制及其运行及机制的科学,通常是指运用国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的定义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仅指政府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称为狭义的行政管理,包括企事业和其他单位的管理活动的则称为广义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活动亦不能脱离公共权力与国家行政管理的实际。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公共管理、政策分析、调查统计、和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从事管理或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行政管理专业本身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与目标保持一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统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性体现在:

第一,坚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行政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和事务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是其最大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因此,研究行政管理现象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对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政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定量法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基本技能。

第二,娴熟的基本技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来源于行政管理的实际,在实际行政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客观分析与论证,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性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因此,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方案,应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材料撰写能力、组织能力、演讲能力等。

第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着眼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环节,由教师讲授为主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为主,加强师生的研讨、实践环节。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 ,对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发展创新等现代行政精神的要求不断加强。因此,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更加应注重与行政管理实践相匹配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建立以社会需求的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妥善处理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构建“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套餐式”的课程模式。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其专业知识的广博性,广泛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使学生在毕业时有较为宽泛的择业选择。素质教育指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以便增强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具体实施办法是,建立起专业知识的套餐,专业知识套餐包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公共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专业课有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统计学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后,可根据自身的规划,选修素质教育套餐中的课程,素质教育套餐由专业素质课程、职业技能与操作能力的职业素质课程组成。其中专业素质课程:根据学生就业选择不同分为:考研专业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公务员考试课程(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职业能力等)、公共管理课程(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预算等)、企业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定量分析等)。职业技能与操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领导力训练、公文写作等),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职业技能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专业的任课老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高校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例如定期举办骨干教师培训、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开展相互评课活动,从整体上提高行政管理师资教学水平。

加强高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通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部门挂职锻炼、担任顾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挂职是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者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官员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在对学生讲授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内教学多采取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老师只是引导、协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教师根据课程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申请一些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锻炼,学校多与社会其他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实习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原理及知识,逐步提供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到政府部门惊醒实习观摩,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景平.行政管理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范文第5篇

作为一个只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专业,人们对“行政管理”仍然不甚明了。行政管理到底“管”什么?从这个专业里能学到什么?今后又将面临怎样的职业选择?……带着大家的种种疑问,我们拜访了一些相关人士,一探究竟。

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讲述人: 李楠,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我的不少亲戚朋友至今仍然缺乏概念。我刚进入这个专业就读时,周围的人大多会问:“这是管理什么的?将来是要当官的吧?”后来,徐静蕾演的《杜拉拉升职记》火了,亲友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出来了就是杜拉拉啊!”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奈地一笑。今天,我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它的英文名是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我们把它翻译成“行政管理”,但它在国外的意思却是“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方面,而国外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行政和管理两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均衡。

从广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社会上一切团体、组织、单位对自己事务的管理。譬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最终当上了公司的行政主管,说白了就是企业日常事务的大总管。从狭义上说,行政管理是政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学行政管理就是去当官”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不过想必你也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步青云,更多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会在政府、企业里从事着较为基层的工作。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手册里有这样一句话:“高水平、高技能的行政人员、科研人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不仅是为了给政府、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为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进步。”所以行政管理人的工作说小了是管人、管事,说大了是管企业、管社会。从“小管事”到“大总管”,这就是行政管理人的终极奋斗目标。

双管齐下才能学好行政管理

讲述人: 田传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行政管理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许多同学都这样问过我。在我国,行政管理学一直隶属于政治学。直到1998年,行政管理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科类专业,它的课程也变得非常全面,既包括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又包括理论研究、政策分析、调查研究等实践训练。

在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在大一时都要学习基本课程,如微积分、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进入社科类专业学习的必备知识工具。从大二开始,同学们会接触到行政法、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和社会研究方法等内容,开始了解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到了大三,同学们一方面会学习电子政务、区域经济管理等更为细化的课程,了解并探索政府管理的奥秘,另一方面会通过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学习企业层面的知识。大四的时候,同学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究行政管理的前沿问题与理论成果,并结合社会现状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专业实习。

文理兼容、政企兼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大特点,也是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类专业最大的不同。为了还原我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的现状,行政管理的一些专业课内容甚至会细化到《公务员制度》这种课程。而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不仅和企业管理完全契合,若将它们稍加变化,还可以用于政府管理。

要学好行政管理,关键在于双管齐下,既要关心社会与政治,又要关心企业与经济,对“政”“企”两方面的学习都不能偏废。同学们还应多进行社会研究,学会实战技能,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行政管理人。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

讲述人: 高菲,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进入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后,《公共政策》是我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开课,老师就分析了一个杭州市政府政策的案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身边的社会与政府竟如此不了解。比如,城市的道路不时会进行整修,对老百姓来说也就意味着一段时间出行会有点麻烦,整修结束后一切又恢复正常了。但这不起眼的现象背后也体现了政府从上至下的决策管理、决策实施的过程。道路要整修,也许是因为积水严重,也许是因为路面开裂,也许是要铺设光缆……政府每作出一个决策,都要预先做大量的“功课”。一次小小的整修,其实涉及政府规划、政府部门协调、政府预算、政府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那堂课的课后作业是研究杭州出租车调价的问题。为了完成作业,我浏览了杭州市政府的网站,硬着头皮查阅相关红头文件。记得当时大部分人对出租车调价的反应都是:“怎么又涨价了?”但等我深入了解了这个政策之后,才知道杭州市政府是借鉴了欧美、亚洲等国家的经验,结合杭州的实际背景,以调整出租车运营价格和服务质量为大方向,开发出了一个庞大的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将通过考查出租车的车容车貌、评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态度、合理调度出租车资源、完善投诉和监督渠道等手段,改善杭州市出租车经营中的种种弊病。出租车价格调整只是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如果这个系统运作良好的话,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都将受益良多。

这是一个高而广的舞台

讲述人: 马霜霜,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浙江分公司人事主管

我觉得,行政管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让我重新思考待人接物以及认知社会的方式。本科四年来,行政管理如同一个高而广的舞台,让我全方位地认识现在的社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报考了公务员,毕竟行政管理和“政”靠得更近一点。就本科学习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无论在专业课设置还是技能训练上都非常适合考公务员。记得当初上《公务员制度》的时候我们就开玩笑,其他专业的学生报班复习几个月都不见得有我们上这门课学到的应试技巧和专业知识多,因为公务员考试本身就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一环。不过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同学没能成功入选,最后又转去考研。

由于我们专业本身就和“管理”沾边,因此在考研的时候除了报考本专业以外,还可以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如果你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专业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报考,这些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延伸方向。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打算将来进企业走行政路线,所以在读研时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有个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经济学硕士背景的女生和我竞争。她的学校背景和我不相上下,面试表现也非常强势,但公司最后还是选择了我。这中间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我相信具有政治、政府的相关知识背景一定在就业时给了我不少帮助,因为哪怕在企业人事主管的岗位上,很多时候也要和政府打交道,了解和理解政策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