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第1篇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的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些基础。在线上,我有幸听了几位名师的讲课以及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比如:威海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林秀芳老师的《绝句》,威海高新区教研中心姜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以及青岛实验中学王绯霞老师的《登泰山记》,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每一位授课老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

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专家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

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这次活动有各位专家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第2篇

坚持自上而下的项目管理机制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中国成功实施的一项重要管理策略,目的在于集合各方力量,发挥各自所长,以交流互动促进项目的健康成长,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精髓。自2000年项目启动开始,全国项目管理就实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和英特尔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项目执行机构、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项目执行机构三级项目管理体系;行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学科教师(或师范院校学生)三级培训教学体系。各项目省、地两级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有利于规划和推进本地区项目工作,并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应用创设良好的氛围及提供必要的支持。

鼓励在项目学习设计中突出区域特色。项目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因此英特尔教育项目在管理和培训中强调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抓住问题化和情境化的前提,突出区域发展的特色,如区域历史特色、区域人文地理特色、区域经济特色、区域教育特色等各区域独有的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区域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真实问题的探索和求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会关注、思考更深层次的当地社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社会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挥在线教师社区的作用。项目提供的在线教师社区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本地顺利实施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交流、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教学研讨,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点评为展示项目学习成果、鼓励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制。近年来我们把每年在全国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赛中由项目学校教师取得的优秀成果及案例,在项目网站上充分展示,并邀请专家在教师社区结合教学研讨活动给予点评指导,提升了教师之间、区域之间互助互学的氛围。2013-2015年期间,我们举办了近10次在线教学研讨和网上论坛,专家和教师轮流解惑答疑,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推动区域之间合作分享。跨地区交流策略是促进英特尔教育项目健康成长的抓手。项目不仅重视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还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培训成果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倡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项目推进策略。除了有序的管理体系,我们始终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了多次全国和省、市级培训成果应用展示和表彰活动、论坛研讨活动、跨地区的专题研讨活动等。这些培训后的辅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将项目学习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与自身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认真研究、付诸实践。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第3篇

献县第三实验小学方案

1.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依据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微能力点,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方案。

2.目标任务

(1)总目标

以继教网为主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项目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个人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学校由技术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促进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具体目标

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点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

②能结合教师研修网上所学习的能力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④结合我校的“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竞赛”、“课例分析课”、“诊课”、“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入的整合。

⑤结合我校实际,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年轻教师懂技术,中老年教师有经验,强强联合,打造好多媒体学习环境,努力开发混合型学习环境,向智慧型学习环境迈进。

3.内容及时间安排

(1)启动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学习步骤

1)测评选点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课程学习: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学设计: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课磨课: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应用考核

①学校审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学互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专家认证:2019年12月

主要环节

主要环节描述

活动环节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环节1: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初案

1.教师上传自主备课的教学设计初案;

2.学科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同伴互评;

3.学科组长线上指导。

教师在看课的基础上,选择一节本学期即将教授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自主备课。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内,征求同伴意见,生成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初案。

环节2:基于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改进案

1.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改进案,教研组内继续互学互评;

2.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备课中的问题可以组织大家展开研讨,进行指导。

1.学科教研组选择一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评析,共同打磨。

2.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改进案。

环节3: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实施案

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主上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开展评课议课,进行指导。

1.主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先行完成一节课堂实录。

2.其他教师学习观摩主上教师的课堂实录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实施案。

环节4:基于实践体验的课堂实录

1.学科教研组内开展课堂实录展评并进行优秀课例说课活动;

2.学科教研组推送优秀课例到学校

1.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案,上一节课并完成课堂实录,学科教研组同伴观课议课;

2.教师将课堂实录传至平台。

环节5: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课例展评

学校汇聚各学科教研组推送的优秀课例,开展线下展评,优中选优,最后遴选出学校的精品课例。

活动要求

1.提交的作品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一节完整的课;

2.课例设计符合培训主题,信息技术选用符合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合理恰当。

3.视频必须呈现出参训教师实时授课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

4.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活动的开展,年级组长组织活动的开展。

成果

1.每位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

2.学校精品课例

活动时长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组建学校信息化规划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康健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长刘建梅、张国敏及教导主任刘艳芳担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进入领导小组负责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及学生的调研工作。

②制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2)转变教师观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召开全校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实会。贯彻落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划分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按学校年龄结构比例选择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

(4)融合团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教师的年龄结构:1、2年级教师为一组;3、4年级教师为一组;5、6年级教师为一组;音体美综合科目教师为一组。在教研实践中,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对中老教师进行指导,中老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以引领,实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先根据我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上各种应用、小程序、app进行学习,再逐步加深难度,期末组织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5)教研引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团队,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题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科研先行,让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年轻教师,组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指导团队,积极参加县级的培训,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训。

(6)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将纸质资源数据化处理,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②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分学科、分年段将学校教学课件、学生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

①对教师信息化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按工作性质分学科、分学段、分部门管理,确保人人有领导负责,处处有团队指导。

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2)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3)建立应用机制

①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③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提升考核方案。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教师的日常练功及月考评相结合,以评促用,达到整校推进的目标。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快乐教学;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80-02

近期,笔者和数理系其他教师一起,在系里的组织和领导下,到数理系学生的实习基地——海口市的一些小学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调研工作。我们走进海口市十一小学的数学课堂,去聆听小学一线数学教师的优质展示课;我们也走进海口市英才小学专门为我们学校的实习生设立的实习生汇报课堂,听优秀的实习生的数学汇报课。课后,我们和这些一线教师以及笔者所在的系的实习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不管是教龄几十年、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还是仅仅在实习讲台上历练了两个月的笔者所在校的数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他们的数学课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者成熟稳健、循循善诱,课堂丰富精彩;后者略显稚嫩,但充满激情,课堂生动形象。他们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点:老师在微笑教学,学生在快乐学习,课堂氛围是快乐和谐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究竟应该怎样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呢?通过这次调研,笔者有如下的几点感受。

一、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的源头活水

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能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愉快教学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案例一:海口市十一小学的李老师在给不是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上《质数和合数》这一节课时就创设了比较好的学习情境,他和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课堂伊始,随意请几位同学做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学号、爱好等。通过这样聊天式的介绍,原本紧张的课堂一下子轻松活泼起来,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在全班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李老师接着问这些同学:你的学号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情境介绍,既创设了愉快的课堂气氛,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她的新课:从复习奇数和偶数开始,进入质数和合数的学习。

案例二:笔者所在系的实习生史老师在给海口市英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非常好的情境。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她结合客观实际,在PPT上出示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酣畅淋漓地吃西瓜的图片,并讲解:今天天气真热呀!瞧,小红一家在吃西瓜呢。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妈妈吃了这个西瓜的1/8,并提问:1/8表示什么?3/8表示什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这样切合实际的情境引入,不仅使同学们“望瓜止渴”,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而且自然地进入了主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案例三:笔者所在系的实习生张老师在给海口市英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上《最小公倍数》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刚一上课,他就直接切入正题: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最小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研究两个数的倍数。然后用PPT展示了两条直线的动画图:两条直线都是数轴,上面标示着0~20这20个整数,让学生在第一条直线上面找出4的倍数,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并用动画标示出来,接着问:观察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入,非常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愉快地进入了“最小公倍数”的世界。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课堂从一开始就在愉快有趣的氛围中进行。

二、微笑教学——快乐教学的星星之火

数学究竟是什么?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具有简洁美、对称美以及和谐美等魅力。正因为教师领悟了数学的真谛和数学的魅力,所以在课堂上才会发自内心的微笑。而教师的微笑又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在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他们都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用微笑来交流师生情感。教师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是亲切、是鼓励、是赞扬,营造的是一种平等的氛围。自卑的胆怯的学生也会自信起来,大胆的举手发言,不管对错,老师都会微笑着面对。课堂上充溢着教师表扬和鼓励的声音,比如“你真聪明”、“你说得太棒了”、“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等。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响亮的鼓掌声和喝彩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史老师,从始至终,她始终都面带甜美的微笑。从课堂一开始,她就笑意盈盈地、充满感情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是史老师给大家上的最后一堂课,老师想看看哪个同学给老师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今天的表现一定会很棒,是不是?”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给课堂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即使在她的课上到一半突然停电的突况下,她依然泰然自若,始终面带微笑把后面的课程继续上完。尽管停电后多媒体和话筒都不能用,但她的这种亲切的微笑,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学生胸中的学习激情,学生们依然反应热烈,她的课堂依然是欢乐的课堂。课后,对于史老师这种很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她的微笑教学,在场的学校领导和她的指导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能以良好的愉快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在教师的微笑教学中悄然来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样简单的微笑教学,让学生如沐春风。

三、问题启发教学——快乐教学的金钥匙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面的重要纽带之一是课堂提问。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

比如,史老师在用吃西瓜的图片揭示出主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提出了如下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争相回答。这里涉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知识点。接着她又提问:(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3)妈妈比爸爸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4)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里涉及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减的知识点。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这样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层层递进,就像是打开学生快乐学门的金钥匙。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实践教学——快乐教学的法宝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第5篇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