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基于多媒体教学而实现,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化学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案例是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节内容在新课程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组织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整合案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节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为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会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变量控制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完成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2.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设计和操作。
2.如何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六、探究实验的准备
5的H2O2溶液,MnO2粉末,1mol/L FeCl3溶液,蒸馏水,冰块。
烧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
六、教学过程
模块一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提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影像资料展示: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温度);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建筑物的腐蚀风化;铁桥生锈;溶洞的形成……聚焦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关于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日常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感性认识
[提问]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的多少,固体量的减少,浑浊程度,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观察,为后面引入定量实验做铺垫
[引导]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集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提问]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个数,单位时间固体量的减少,单位时间温度的变化……引入正题,由感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引导]要统一标准,用单位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归纳总结:与物理中的速度很接近,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强化概念]进一步用更简略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推导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将陈述性知识组织成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生本化教学 高中体育 实践研究
生本化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本化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还需通过教学设计的优化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养成一定的运动习惯,学会自主锻炼。
一、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出发点,让学生喜欢体育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尤其是高中阶段,其中又以女生较为典型。当学生缺乏兴趣,体育课中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就不强,甚至一些学生想着偷懒,也有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想利用更多时间去准备高考。的确,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缺失,导致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受影响。
其实,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不仅和课堂气氛、教学模式密切相关,也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公平对待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由喜欢教师而喜欢体育课。其次,要注重从思想上进行引导,一些文化成绩较好的学生,之所以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原因是担心体育锻炼耽误了文化学习时间,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对自己发展的作用,而一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将体育课当作游戏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生动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重要作用。
从教学模式改革上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从传统的“讲授 ――示范”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自主锻炼”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其中。
二、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落脚点,让学生参与学习
高中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课要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但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健康知识的渗透又被置于“无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的存在让学生的技能训练成为“空中楼阁”。其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与健康知识是运动技能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运动知识,以知识来指导训练,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要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要转变传统的“讲授式”、“牧羊式”的方式,提倡“合作式”学习。首先,注重通过情境来进入准备环节。如在篮球教学的“三步上篮”教学中,在准备环节教师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即学生可选择自由运球训练、小步跑、跳跃式跑等方式进行,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究训练,自主性就很好地被激发了。其次,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提倡学生通过合作方式来进行训练。
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构建,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改革,不能盲目进行,不然体育课容易进入“牧羊式”的极端。
三、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归宿点,让学生自主锻炼
体育课程是以体育训练为基本手段,以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技能的培养是核心,也是体育课程的归宿点。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不仅需要从课堂中抓起,还要注重以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实施引导。
首先,注重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如在“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教学中,在准备环节,通过托、颠球跑游戏、脚步动作练习、挥臂练习(正、反手)来引导学生热身,训练过程中借助挂图讲解、示范、合作探究、徒手挥拍练习、正手攻自抛反弹球练习、单个动作练习、推攻练习等多种方式来加强训练,让学生在课中获得技能。其次,要注重以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训练。体育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时间、运动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级内组织各种小组间的对抗赛,也可在班级间展开对抗赛,通过比赛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让学生主动训练。
总之,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实施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优化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让学生喜欢体育,主动参与锻炼,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让“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不断渗透,体育教学效率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亓兴元.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J].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9期.
[2] 章创.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探索[J]. 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自身学习的实践体会,对学校体育教师校本研究作初步的探索,总结得出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新课程 校本研究
一、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的现状
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其实,校本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所谓“校本研究”就是以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分析、进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这种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校本研究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体育教师个人自主研究的多,学校体育教研组团队研究的少;二是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多,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少;三是理论研究多,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研究少;四是随大流、赶时髦的研究多,联系本校体育教学实际的研究少;五是缺少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引导。
作为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究竟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新课改给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带来了新的选题
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也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即对体育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历次教育改革所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其次,新课程改革是把课程放在一个充分自由、开放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之中去实施,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的课程体制;第三,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在体育教育中关注人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突出人文性是研究工作的一个新变化。
面对这些挑战,研究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应作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是体育校本研究永恒的主题。这些研究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媒体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导入技巧、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学生活动、课堂管理与调控、教学评价,教学总结等等。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其需要特别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深切研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把握职校体育教学的内涵与实质,突出职业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及时的、合理的有序推进学校体育模块化选项教学工作;综合规划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工作计划。
2.要认真研究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层层统领,但又不是硬性制约,其内涵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3.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4.要认真研究如何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新课堂类型;要从更实际和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改革的立体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都将带来体育教研工作的根本性变革。
5.认真研究适应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要防止教学模式化,要研究如何从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使体育教师树立特色(个性化)教学意识。
(二)以体育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分析研究为重点,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讨、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体育新教材是在统一标准下所编制的“一纲多本”的“产物”。因而教材分析研究从属于课程标准。在坚持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哪些地方是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纲要与体育课程标准精神的,探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策略。教材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体育教师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研究如何“用教材”,而非如何“教教材”。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其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三)体育备课、说课研究
体育备课与说课研究易被忽视,备课与说课是大家常做的教研活动,但研究备课、说课的较少。如教学目标的表达、功能、分类、教案的写作,教学后记与教师的成长,如何进行集体备课,说课说什么,说课的评价,说课与教师的教学能力,说课与教师的教研能力等等。
(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体育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体育教师大有作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做的研究如校本体育教材的选题与编写,课程的设置、性质、宗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评估,课程的实施对策等。
(五)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传统的评价观和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而阶段性评价如何操作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如何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使之成为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体育课程建设评价,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这些都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体育教学校本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确立多角度,多层次的体育主题教研内容,重点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活动
主题式体育教研活动就是教研活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主题的选取要结合本校教学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如课堂教学“同课异构”,单元教学层次设计,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现状研究,学校体育制度研究等等。新课程强调,体育教材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仅是文本载体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组织教师开展同一主题不同处理的体育教学观摩,不固定模式,鼓励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开展互动式诊评,进行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将工作中有创新、效果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辐射”,并以分组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共同研究成功、不足及建议,使教师逐步改变“唯教材、唯教参”的思想,将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立足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体育教师群体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教研组教师的参与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教研组教师群体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体育教师个体化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体育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体育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与反思。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三)案例式研究
案例式校本研究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的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的分析与反思。体育教师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或者是观看自己的、他人的体育课堂教学录像或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示范课后进行案例分析研讨。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这种案例研究的手段指导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搭起了一座桥梁,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自修-反思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诱发质疑、思考、批判教学行为与策略,寻觅教学理论支撑的方式。“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反思要善于掌握反思的策略。
1.学习反思。要求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专家学者的论著或体育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既可以是体育教学理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思想。
2.观摩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他人的体育教学并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去除糟粕,吸取精华,则能更多地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3.教学绩效反思。针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或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测试成绩进行反思,分析、比较,可以为下一步调节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4.交流反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反思时,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毕竟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交流反思可以是同事之间的交流分析,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还可以上专业的体育教学网站、论坛进行交流学习。
四、结语
体育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难以解决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考地将这些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只有校本教研才能使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研究者,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自身教学与研究特色,才是为教学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才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对症下药研究,才能真正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教师才能够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从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Z].2009.3.
关键词:规范;体育课堂;落实;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73-01
体育课堂是实施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课堂上既要顺利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落实好教学的规范性,狠抓教师的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落实技术传授,落实学生实践、体验,才能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一、认真落实教学的规范性
(1)规范的落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要求做到目标引领内容,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研究教材和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坚持“先行后知”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体验观察、启发思维、合作互动”为主线,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规范的落实体现在教学组织策略与教学设计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组织设计上,要把枯燥的内容游戏化、竞赛化、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接受,便于练习。在组织策略上,注重学生个人练习与合作练习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注重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规范的落实要体现在场地与器材的使用和运动负荷的设计上。在器材与场地的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和安全性,让整堂课都沿着简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方向发展。而运动负荷的设计,体现在教师课堂的预控能力方面,不管是游戏、素质练习,还是基本部分的学练内容,都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感受,当场调整练习的间隙,让学生能够适应练习、安全练习。
(4)规范的落实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准备活动上。教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独到的教学思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依据,备课充分,组织合理,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整合多种资源;活动形式多样,游戏、自主练习贯穿整个课堂。课前完成场地器材的布置,自己可以一边观察上课的场地一边想课,这些小小的细节,体现的是一名敬业、专业、乐业的体育教师的形象。教师要为不断营造一个认真、高效的体育课堂而努力。
二、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生成高效体育课堂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技能作为一项复杂的职业技能,不仅仅具备职业技能的共同特征,还表现出很强的专业指向性。首先,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科,是学习运动技能与知识,并通过运用技术发展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其次,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很多,有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这些不同的运动项目具备不同的专项性特征,有很强的专业性;最后,运动项目虽然不同,但运动的本质、意义及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练习参与者的健康和娱乐水平。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三个目标。体育健康课程无疑是实现体育工作目标的主阵地。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规范、高效落实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技能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这些教学技能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并同课堂教学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综合技能包括:活动组织技能、情境创设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合作探究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纵向的,课堂综合技能是横向的,只有纵向与横向结合在一起,才能组合起立体化的教学技能体系。教师良好的组织与引导,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深入体验动作技术;教师安排的层层诱导练习,使学生不断提高运动技能,从而生成高效体育课堂。
教学案例1:把握技能,注重学生运动素质的促进性
在发展和提高各项运动素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相互促进和干扰的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运动是有促进性的。在一项体育研究中表明,经常参加体操训练的运动员,小肌肉群发展较好,有一定的爆发力,能促进跳高水平的提高。就像经常踢足球的学生灵敏、耐力素质好,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运动素质的促进,安排多种练习形式。比如,在篮球“行进间高手投篮”教学活动中,采用小垫子横放在学生脚前,使学生体验三步上篮的第一步;用悬挂的小彩旗(与篮圈一样高度)使学生体验高手投篮的动作,学生在类似的辅助目标指引下练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在分解到完整的练习中,学生从徒手模仿到自己持球体验,加上教师示范优美、正确到位,学生在良好示范效应下会产生练习的迫切欲望,更能自觉练习,不知不觉中把握、提高了篮球的技能。如在准备活动时,利用各种图形跑、不同速度跑、各种姿态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体验的热情,感悟跑的多样性,发展学生跑的能力,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课堂角色。设计游戏(喊数抱团),不但能发展学生速度、反应、灵敏、合作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规则意识。课堂力求创造和谐、宽松的练习氛围,既有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练,又有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将“生生互动”融入课堂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的运动素质的发展。
教学案例2:把握需求,注重学生原始底气的激发性
高效体育课堂不是由教师教了多少来决定,而是要从学生学到了多少来判断,只有学生主动投入练习,并对学习抱有责任的态度时,练习才能取得实效。有时变换练习内容、考核指标,以激发学生的底气,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今的校园,三大球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球类运动的技战术,而体育课堂是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的最好途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出科学具体、切合实际的任务交给学生:如学生分组练习三步高手上篮,自由发挥投篮的各种手型,找到投篮准确最佳的动作;如学生自由传接球中讲授正确的方法和技术;在四角传球时先让四个排头不同位置传接球,教师适时介入四角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和方法的讲解。教学过程不知不觉在进行、在完善,既完成了课堂任务,又促进了学生内需力的发展。比如,在耐久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交给学生:莱格尔跑、变速跑、跑数字,使枯燥的耐久跑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不知不觉完成了课堂任务,激发了学生最原始的底气。
教学案例3:把握合理性,注重教师主导拓展的专业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运动技术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传统的、先进的、常用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如在备课时,要注重合理的组织形式、减少队伍调动,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如在准备活动时,可利用模拟班级和学校比赛需要啦啦队的形式,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如在慢跑时采用报数取球的方式让学生人手一球,既保持运动状态,又达到合理有序的要求,一举两得。如在拓展练习时,可以精彩纷呈:“撕名牌”“跑圆”“贪吃蛇”等游戏都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身体素质,更使技术技能的学习深入、实效。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项工作,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都是基本功,必须不断完善。基本功是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教研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中积淀的内功,这些绝非数天加班、突击演练就能信手拈来的。教学还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摸索,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努力、探索、研究、实践,才能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的规范性,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