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1篇

1案例介绍

薛某,男,16岁,职中高一年级1203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头仰得很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家长和老师十分无奈。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2.1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薛某的父亲是某工地负责人,工作忙,由于和孩子沟通少,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斥责、谩骂,造成孩子任性放纵。而他的母亲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对孩子的教育两人意见不一致。

2.2老师教育和处理方式不当。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缺少与学生心理沟通,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使师生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2.3中职生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拒绝一切批评,所以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3辅导方法

3.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其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其二,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其三,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3.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3坚持疏导教育,保护自尊心。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薛某的优势成立一个兴趣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

3.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薛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3.6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7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薛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辅导效果

通过两年跟踪辅导,薛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比以前缓和多了。学习比以往有信心了,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问老师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各科成绩很快就跃到了60分,老师都夸薛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5反思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寝室冲突 人际交往 心理辅导 心理剖析

一、案例简介

卢某,男,22岁,某大学10级学生,父母均是国家公务员,家庭条件优越,平时态度冷漠,性格傲慢,少言寡语,与同学交流甚少。某次与同寝室黄某因关灯问题发生口角,相互间有推扯动作,出于报复心理,黄某纠集校外人员在宿舍内殴打恐吓卢某。事后,黄某在辅导员的耐心教育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卢某道歉,但卢某心有不甘,利用到医院检查的间隙买来一把菜刀,企图实施报复,幸被陪同学发现,及时通知辅导员,事态得到控制,才未导致恶性后果。

二、案例心理分析

从整个事件起因到事态蔓延,我们发现主要激源是寝室间人际关系不和谐。案例中黄某事后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主动诚心向卢某道歉,从这件事来看,黄某本身品性还是比较好的,并未发现存在其他心理障碍。从卢某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其主要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而影响其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孤傲自大

卢某作为家中的独子,备受长辈的宠爱,家长对其要求百依百顺,事事以他为中心,从小就形成了自傲心理。并且从小生活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公务员家庭,父母的光环让其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身边同学对其的评价是:卢某喜欢在别人面前摆出“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的架势,完全看不起身边的同学,多数人对其厌倦与反感,不太乐意与其交往。

(二)自我封闭

卢某自我封闭的心理,诱因主要与其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平时工作繁忙,自小是由爷爷奶奶看护,老人害怕小孩遭受磕碰,拒绝卢某与同龄小朋友玩耍,叮嘱最多的是以学业为重,减少玩耍时间。久而久之,造就了卢某独来独往的性格,加上本身自傲的心理,其不屑于与周围人交往,生活中刻意封闭自己,完全退缩到个人世界。

(三)性格冷漠

内心情感缺乏会造成性格冷漠,而情感的培养最初取决于家庭教育方式。卢某从小身边朋友过少,加上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导致其个人情感无法流露,久而久之就会看淡很多东西,喜欢以“眼不见为净”应对所有问题,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漠视的冷淡态度,个人不愿深入到集体生活中,更不愿与其他人的心灵相沟通。卢某这种冷漠心态是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是导致其心理行为不健康,甚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四)心理狭隘

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长辈溺爱的教育方法造成卢某产生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以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的心理狭隘行为。卢某情绪化较为严重,加之性格内向、心胸狭隘,受到委屈时容易耿耿于怀,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强化报复的心理行为。

三、心理辅导与案例处理结果

从案例中发现,人际交往的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大学生产生诸多问题,卢某案件正是自身与寝室人际关系紧张所引发的矛盾。在进行心理维护辅导中,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卢某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并督促寝室其他成员积极配合。

(一)提前做好寝室内部思想工作

首先,建议和鼓励卢某室友要以忍耐和宽容心态与卢某沟通、交流,主动邀请卢某参与寝室集体活动,进一步消除隔阂,化解之前的一些不和谐,加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营造友好、信任、和谐的寝室氛围。开展工作中,卢某的室友反应较好,他们均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主动向卢某伸出友好之手,并帮助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愿意将他纳入朋友圈中交往。

(二)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针对卢某的思想动态与异人举止,建立个案,同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就该个案进行深入探讨,并制订心理干预方案,定期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给予卢某心理疏导,缓解其人际交往上的心理压力。经过共同努力,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卢某在事发后思想平稳,未做出异常举动。

(三)完善寝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校园寝室是诸多矛盾与冲突诞生的地方,它要求我们制定完善的寝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设立寝室心理委员,加强他们的心理基础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正是缓解寝室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所选寝室心理委员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威信力,这样才能在人际处理中起到桥梁衔接作用。在卢某案例辅导后期,寝室心理委员对其心理、思想动态的掌握,以及促进其强化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启动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在卢某案件处理前后,我们在班级内成立了紧急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安排思想觉悟较高且机智细心的学生干部时刻关注卢某的动向,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一旦再次发现不良苗头,就及时通知相关教师,彻底把事件扼杀在苗头中,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经过精心的心理辅导和同学的关怀帮助,卢某的心态有了很大改观,寝室气氛变得其乐融融,室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案件处理后,卢某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改观,并未发现不良苗头的产生。

总之,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条件,寝室人际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关心和关爱特殊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之一,高校要把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范畴,给予特殊学生和弱势群体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关爱,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高校还要制订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在突况发生时,第一时间启动和运行应急预案,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强,潘建中,温晖.心理咨询有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J].企业家天地,2005(4):80-82.

[2]高淼.大学生寝室矛盾的预防和化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25-27.

[3]陈小梅.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宿舍人际关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65-68.

[4]衣庆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J].大连大学学报,2011(5):100-103.

[5]刘斌.女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不良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2(59):159.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入学适应不良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04-02

一、案例背景

马某,男,汉族,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均为农民。求助者本人个性好强,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童年未遭受过挫折,自尊心很强,高考顺利考上某重点大学。上大学后,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自己总以为在小学到高中是那么的优秀,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里应该有很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但是事与愿违,一个月前的期中考试成绩排在专业的后三分之一。看到周围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都多才多艺,很多都在学生会、社团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而自己没有什么特长,让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学习成绩到了这人才汇集的大学也失去了优势。由此感到自己没用、处处不如人,又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家干农活供自己上大学的劳累,自己很内疚,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感到寂寞与孤独,失去自信心,很痛苦。从上个月开始出现头痛、胸闷、心慌、失眠等症状,有紧张情绪,注意力不能集中,越担心学习越是紧张、焦虑不安,学习效率很差,自己很烦恼,但又不想就这么算了,因此来心理咨询。咨询师了解到,求助者咨询时,衣着干净、整洁,说话紧张,但是能主动谈及自身的不适,自制力较强,有强烈的求治愿望,在大学入学时的体检结果正常,既往无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相关历史。

二、鉴别及原因分析

1.心理测验。①SCL-90测验结果:总分167分,躯体化2.1,人际关系1.8,焦虑2.4,抑郁1.9,精神病性1.5,恐怖1.7。②自评焦虑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56分,超过标准分界值6分,为轻度焦虑。

2.鉴别。①求助者在知情意方面统一,自知力较完整,能主动到咨询室求助,没有妄想等相关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②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泛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③求助者虽然也有紧张、焦虑等情绪症状,但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更无泛化,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综合以上,判定求助者是属于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原因分析。求助者在人际方面尚未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和不合理的信念,诸如:非常在意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个性好强,要求自己必须样样排在前列,对成功过分追求;情绪问题出现,从而引发了相关的躯体症状,影响了学习,更加重了情绪紊乱。

三、确定咨询目标

改变求助者现存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使其能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在此基础上协助其解决相关的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SAS测试标准分从56分降到50分以下。最终能帮助求助者改善不合理的认知,使其学会正确面对成长和生活中的挫折,完善其人格。

四、制定咨询方案

1.咨询方法的选择。拟采用合理的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找出存在的心理困惑,帮助求助者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2.咨询过程。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咨询关系的建立;②心理帮助和咨询;③巩固。

五、咨询过程

1.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一次咨询:①收集求助者的基本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指导其做SCL-90心理测验,以此做出评估。②建立咨询关系,耐心倾听求助者的倾诉,让求助者把积压的苦闷充分宣泄出来,排泄负性情绪;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③使求助者了解这是一般性心理问题,如果能和咨询师积极配合,很快就会减轻。第二次咨询:与求助者一起制定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过程,让求助者明白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按照ABC理论了解自身错误的认知模式,从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的观念。

2.实施心理帮助阶段。第三次咨询:①求助者慢慢能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明白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②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是由于自己入学后期中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诱发事件A),引发自己的焦虑、紧张、睡眠障碍等(结果C)。求助者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在成绩较差,自己一时无法接受现在的状态,因此才会有紧张、焦虑情绪。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学会找出自己的不合理观念并用合理的观念替代,帮助他寻找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经过分析,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状态完全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所导致,实际上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没用。③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写出合理的自我分析报告(RSA),即列出:A诱发事件

B不合理信念 C不良情绪、行为 D驳斥 E新观念。同时,按照格式详细分析并列出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并尝试用合理观念取代不合理观念。

3.巩固阶段。①求助者自述:能较好地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够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②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分析其家庭作业,针对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观念进行分析和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第五次咨询:①求助者反映自己原来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同时,对自我的认识不全面、有歪曲,一段时间来经过深入思考,情绪得到缓解。②重做SCL-90,结果为:总分122分,总均分1.4分,各项因子分正常;SAS测验分数为37分,属于正常,并将结果反馈给求助者。③咨询师协助求助者全面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尽力帮助其把咨询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经验灵活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

六、评估咨询效果

1.求助者说:“我现在身体的症状基本消失了,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心情舒畅,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学习效率很高。”

2.求助者辅导员老师说:“这个同学现在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性格变得开朗了很多,不仅积极参加活动,还参与组织了班里的几项活动,变化很大。”

3.求助者的同学说:“他现在经常主动约我们出去玩,话多了,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

咨询师认为:通过五次咨询,首先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认知模式,其次协助其找出了他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观念。通过共同努力,求助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4篇

辅导对象:AA A 性别:女 年龄:20岁 年级:高中一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父亲小学 、母亲不识字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有父亲、母亲、弟弟;这名学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普校随班就读9年。初中毕业后,考不上健全高中。回流到日照聋校八年级,后转入我校九年级就读,一年后考入我校聋高中。

家庭教育状况:其父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发烧耽误治疗引起听力残疾,对其心生愧疚,娇惯异常。

二、个性特征

(1)行为习惯差。从小学一年级在普校随班就读,因为听力残疾,老师和同学们和她存在沟通障碍,老师对她的管教较少,父母一味放纵,导致其行为习惯差。

(2)做人做事相当自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为自身的听力残疾,又从小在健听人群中接受教育,感觉自己是聋人,其他健全人都应该照顾她。别人对她的关爱,在其看来都是应该的,对她人缺少感恩之心。

(3)对人戒备心理较重。因在随班就读过程中,与人相处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曾经多次被同学们欺负,所以她缺少安全感,不相信任何人。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因为听力残疾,较常人少了一条获得信息的渠道,所以在她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师长的引领和自我的修正,导致她是非观念扭曲。

(6)学习刻苦努力、酷爱美术。能考上一所理想的聋人高校,是她的理想,所以她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很遗憾的是因为她一直在普校就读,知识上亏空较大,特别是她的语文水平偏低,制约了她各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自身智力水平平平,学习成绩一般。

(7)自卑对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她的自卑表现形式也和一般的孩子不同,她的自卑表现为对人的攻击型,总是和同学们争吵,用这种形式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自卑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是非观念差最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她学习刻苦努力,生活很节俭。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即使有一天,她真的升入高校,她怎么如人相处?将来怎样步入婚姻生活?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让她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从头培养一个20岁大姑娘的情商是多么的必要。这个游离于聋人和健全人圈子之外的“边缘人”,需要我的帮助,需要我帮她揭开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三、诊断分析:

结合与家长交流及她的综合表现作如下分析:

(1)自卑。她从小在健全人圈子中生活学习,感受到自己与她人的不同,听力残疾使得她自卑。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她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己,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表现为直接对抗,争吵或摔打物品。

(2)不能与人友好相处。随班就读时,父母的娇纵、老师的不管不问、同学们的不理睬,使她不会如人相处,自己感觉只要我脾气大,别人就不敢欺负我。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真心为我着想,只有自己去抢去争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至于在争抢的过程中,别人的感受完全不必理会。

四、辅导对策

根据她的心理问题,我重点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学会与别人交往,引导她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逐渐养成健康的个性。

(1)用爱的力量把她拉向学生中间。针对她的情况,我在班级中召开了“我们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等主题班会,教育全班学生也教育她,让孩子们形成我们是一个集体的观念。在学习生活中,当她和同学出现矛盾时,我没有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想方设法让她认识到同学们对她的包容。我为她举行了生日会,学生们只做了“VCR”,给她送上了温暖的祝福,精心为她准备了礼物,让她感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爱,放下戒备,敞开胸怀,融入集体中,与人和谐相处。

(2)消除她因为听力残疾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多次找她谈话,告诉她聋人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给她找来了许多聋人自强明星的事迹,和她一起学习,分析她们成功的原因,让她明白不能改变的是听障现实,但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听障现实,成就美好人生。

(3)帮助她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根据她随班就读的独特经历,结合她自身语文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在班级中开展“三人行活动”,把班级中的九名学生分成三组,该生出现是非不明的情况时,要求学生用表演小品的形式,重现情景,两人表演,一人点评。有时可能三组的点评意见不同,允许学生争论,。最后由该生谈感受,教师加以点拨指导,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她,慢慢形成她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

(4)教育她学会感恩。利用母亲节这一契机,我让她谈谈自己的母亲,引导她说出母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对她无私付出的具体事迹。我又让她谈她给母亲做了些什么,她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和她一起给她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让她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该生听力较好说话比较清晰),据她妈妈反馈,在她读信的时候抱着妈妈泣不成声。随后的一段时间,我要求她从感恩父母做起,把感恩的种子成功植入她的心田。在要求她感谢社会对聋人的关爱,感谢身边的每个人,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快乐生活和学习。

(5)对她进行正面鼓励。抓住她学习刻苦努力这个优点,在班里表扬她、鼓励她,从正面进行引导,告诉她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是与人友好相处比学习好更重要。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5篇

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解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能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机会,当面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时很多心理委员不知从何下手。

心理委员培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发和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不但增强了他们学习心理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敏锐性,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较快地适应了岗位职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训效果,选择的案例应当既适合培训的需要,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选择培训心理委员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因为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越贴近现实的案例就越有价值,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的开展。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为主,如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压力问题、自卑、抑郁、焦虑等。还要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辅导要遵守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故所引用的案例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必须要加以调整。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集体参与的原则。培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心理委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阅读、分析案例。让心理委员仔细阅读所选取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委员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以咨询者的角色和地位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来访者的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在确定运用哪种心理辅导理论解决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以能够促进来访者成长为目的。

2.小组讨论。把心理委员分成5~8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所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发表见解。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顺序逐一发表各自高见,可将几个有关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在培训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集体讨论有效地开展, 培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心理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心理委员概括出来。培训教师还要依据培训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例中反映的心理委员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4.总结评述。搞好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总结评述使心理委员对学习成果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心理委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的效果

(一)调动了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去策划分析,这就促使心理委员必须主动地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理论,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过程,促使心理委员思考、消化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心理知识,并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融合,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方法。

(二)培养了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心理委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这些都促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如提出假设的解决方案主要运用发散思维,论证方案是否成立主要运用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法;选择最适当的方案主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评价,确定对目标实现的利弊,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因此说,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也就是对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增强了心理委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中,案例的解决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心理委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开拓心理委员思路,启发其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快了心理委员对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时,由于经常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教师或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角色,使他们逐渐能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方法、恰当的提问技巧和共情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注意调整自己的辅导行为,消除自己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这样,在模拟解决和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中,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心理委员较快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打下了基础。

(五)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敏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