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历史教材;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87-02
历史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组合起来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互相依存的。很多人认为历史是非常难学习的,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历史内容通过合理的逻辑进行整合,将所有的故事以一条主线的形式来进行教与学。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教学特征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知识,蕴含了丰富的人物以及历史故事,所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然而正是这种喜欢,让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走入了歧途。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他们把历史课题当成了故事会。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历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来研究如何将教学进行得更好。
1.教材丰富。历史教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影子,例如商周时期的铜鼎,到现在依然雄伟。上面详细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上最繁华昌盛的朝代——唐朝,它在文学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三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它大气的表现了唐朝人的胸襟。至今,美国还存在唐人街,我们也因为唐朝曾经的繁华,而被很多外国人称之为唐人。到了宋朝,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科技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至清末,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向了历史的终点。这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在这些主线上面有很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也丰富了中国的历史。
2.风格宽泛。中华民族是一个胸襟宽广的民族,我们可以吸纳所有的人群,所以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历史教材的风格是宽泛的,也是非常大气的,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造成的。中国历史在秦汉时期,对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以河南为中心,形成了所谓的中原地带。在这一代,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带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这些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很多民族到最后都被汉族所包容,逐渐走向了一体。例如现在的东北和蒙古地区是以前金、辽、蒙古等国家和民族,但是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他们逐渐走向中原,被中原文化所吸纳。他们的加入丰富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华民族丰富了起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包容心,它也在证明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固力。
二、案例教学
历史教材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以年代的发展为主线,将这些小故事合理的安排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这些主线。而案例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主线,把每一个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作为主线上的主要分支。当介绍到每一个分支的时候,学生们自然会把主线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1.案例教学特征。案例教学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例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案例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例如一个学生去过河南,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河南发生的历史。河南作为古代一个重镇,很多王朝都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对北面可以有效的阻击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南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保障中原地区的经济来源等。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北京成为了都城,这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北京成为都城其实最早是在元朝,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元大都就位于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历史遗迹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距离他们的起源地——蒙古非常近,这样有利于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现在的故宫是明朝开始兴建的。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他在做皇上之前的封地就在北京,他在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后来朱棣当皇上,移居南京后才发现,这里的气候和战略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封地北京,所以他开始着手建设北京城,这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些故事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扩大自己历史的知识面。
2.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们根据题目内容,可以马上反应到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然后在这个时期还发生过什么故事。例如,考试内容中有关香港问题,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香港在哪个时期开始被英国侵占。然后在哪一次合约中,清政府把香港租借给英国。而在哪一次合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合理的要求,等等。学生们可以马上反应出,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成绩,同时还都成为了历史通。他们对很多历史事件开始感兴趣,而且还会经常把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在这种娱乐的环境下,学生们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写照,我们必须掌握好,同时还要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丰富我们的历史。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学习历史不再是只依靠死记硬背。轻松学习历史,掌握更多历史事件,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一、研究背景
“基于网的教育”的认识起点有两个:一是未来社会一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怎么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二是如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育服务,该怎么重新设计现在的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基于网的教育”已经形成不可遏阻的潮流。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大举改革,国内京、沪、粤、苏、浙等多地已开展了iPad进课堂的实验。
案例教学起源于欧洲,1919年哈佛商学院开始推广使用并对其备受推崇。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商业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国家。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高中地理运用案例教学。相比一下,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认为,若是把互联网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应当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旅游产品设计》正是为论证此猜想设计的一个系列课程,是一次有益尝试。
二、研究思路
《旅游产品设计》是复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内容,包含项目动员、方法指导、小组课堂内外合作、中期评估、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环节的系列活动课程,共2周、5课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方式,选取一个学过的国家或地区,设计符合特定需求和对象的旅游产品,各课时安排为:
第一课时,课程说明、小组划分、任务分配,要求各小组拟定旅游产品草案。
第二课时,学生参考课本,借助iPa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旅游产品方案,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条件,保证课程的“地理味道”。
第三课时,中期评估。邀请旅行社经理来到课堂,听取各小组介绍并从行业角度给出修改意见,保证产品在售价、行程可实现性和安全等方面的合理。
第四课时,成果展示。该课时为市级公开课,学生展示设计好的旅游产品,听课老师通过配发的iPad中的投票软件,现场评分。
第五课时,提升总结。下发测试题,学生在iPad中完成,软件自动批改,教师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重点讲解,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并共享。
三、精彩呈现
下文为第三课时中的精彩环节。
铃响后,各个小组依旧忙碌地做着中期汇报的准备。同学们娴熟地操作iPad,有的在用Keynote软件美化演示文稿,有的在Pages软件中修改着产品文稿,还有的使用Safari浏览器“百度一下”,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分享资源。
第一组的汇报人把iPad的界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开始了陈述。这组选择了《美国》一节设计产品,结合学过的美国是移民国家,东西部山地、中部大平原的地形地貌,农业高度专业化和机械化,以及工业发达,东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区分布知名大城市等知识点,设计了一条串联起几乎所有美国著名景点,同时可以感受美国社会经济特征的旅游路线,甚至有一个环节是“乘坐连接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寻访华工建设铁路的丰功伟业”。规划中一切都很美好,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出发。
汇报结束,掌声热烈,第一小组的同学很是得意。但彭经理就费用和时间成进行了提问和点评,使得该组同学意识到,他们的产品行程异常紧凑,并且费用昂贵。
同学们听了之后都若有所思,并悄悄行动起来。笔者注意到,第一小组的成员在整理刚才的点评记录,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在“去哪儿网”等网站上重新搜索房价和酒店价格。这是把互联网引入课堂后产生的一大变化――学习计划是持续更新的,学习成果是不断生成的。
之后的几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已经能够自我点评一些问题,如总价过高、行程太紧张、特色不鲜明等。例如,第三小组的产品是中东地区,一开始他们没有想到迪拜帆船酒店在旺季极高的房价,也没有认识到西亚早已被外交部提醒谨慎前往,旅行社是不能发团的。到下课前第8小组做汇报时,虽然旅游方案已被他们自己几乎彻底,但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做出了一份看似粗糙的方案,但图文结合,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不仅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棒,彭经理更是激动地说:“暑假的时候,欢迎同学们到我们旅行社来实习!”同学们听到这么高的称赞,喜悦和满足写在脸上。
四、反思总结
在接下来的两个课时中,学生都以远超预期的成功,证明了作为课堂主体的他们有无限潜力。通过尝试“互联网+案例教学”,验证了我的猜想,使得我再一次认识到“基于网的教育”的巨大优越性及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讨
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是由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可以说,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成效十分显著,对于促进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更好地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相当大的助益。本文将针对融合式教学的定位、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初中化学的融合式教学案例进行简要探讨,力求对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尝试有益的理论借鉴。
一、融合式教学的概述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首先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教学理论,比如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融合式教学优势也在于它集重家所长,吸收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精髓。第二,融合式教学因为融合了多个平台的教学资源,拥有多种渠道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融合,网络是学习资源最丰富的现代化平台,因此融合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第三,由于融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校园环境限制,从而加入了更多虚拟环境氛围,也就是网络教学氛围,所以融合式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学习环境的融合[1]。第四,融合式教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从而可以在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获得多层次的能力提升,这就是融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融合。最后,融合式教学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存在各种差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学的主动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融合式教学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同一个平台之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讲述――聆听的教学关系,而是合作互动、交流探索的友谊式合作伙伴关系。
二、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准备,布置任务。在这一阶段,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首先建立一个网络化虚拟教室,使学生和教师共处在这个教室中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应在这个虚拟的网络教室向学生布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下达学习任务,在布置学习任务的环节务必要保证详细无遗漏。
(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阶段相当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阶段,但不同的是学生在融合式教学环境中会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完成学习环节。融合式教学模式会弱化教师的课堂中心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师查看并分析学生学习报告。一个阶段得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报告分析。教师可以启用系统设置的学习报告分析模块,通过数据搜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环节最终做出综合分析图表,根据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形成教学评价[2]。
(四)教师调整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给予集中辅导,尤其是在多数学生都出现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教师可以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已学会的知识深化理解,充实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将教学的进度和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应该给予专门指导,保证融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三、融合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具体案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跟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课题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然后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展在线讨论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反馈结果生成评价。其中参与此次案例教学的两名学生在第三次尝试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名同学在两次尝试后完成,还有三名同学三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教师于是针对这个反馈结果对六名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开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有一名同学说答不出来,另外几名同学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展开进一步提问,相继有学生不再回答。最后教师确定只有两名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生成最终评价,并对此次案例教学的六名学生重新分配了不同的学习任务[3]。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与融合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完美结合,通过融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具体辅导、因材施教,对于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心理,发展学生自主求知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完美体现出初中化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的有机结合,更符合化学教学中始终强调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证明,融合式教学对于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宋梅.初中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案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