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蒙氏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回归生活;幼儿;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43-02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理念并不代表幼儿园生活教育进行的完美。产生这种非线性的关键所在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融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注重幼儿的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是最为醒目的一个基本理念。《纲要》中关于生活、利用生活的细想编辑五大领域,强调吸收生活、利用生活、服务生活和实践生活。《纲要》对生活的强调是迄今为止幼教政策和法规中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及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之下,各级别类型的幼教机构都在改革适课程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从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课程见习经历来看,确实,各幼儿园都在不同形式上把回归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办得如火如荼。然而,大多数幼儿园只在幼儿园课程形式上表现其回归生活,对于幼儿来说根本没呈现回归生活课程的实质。因此,针对诸如类似只注重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形”,而没有真正的把握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神”的现象,通过从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分析出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态,以期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反思,使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体现其“神”,而不至于其“形”,而是鱼与熊掌兼得,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是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乐园。

二、概念的界定

(一)定义

回归: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倒退或重复,而是在已有的霍经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工、提升,使之获得新的发展,达到新的境地。

生活:生活就是通过战友、享受、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的活动。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要与生活尤其是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都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使幼儿的生活世界与幼儿的教育生活邮寄的结合起来,就能使不同地区的幼儿都能接受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知识和信息。

(二)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只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那么依据这样的定义,本人就可以把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称为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一日生活分为三部分:日常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日常活动:如愿、饮水、进餐、睡眠、入册、盥洗、离园等时间比较固定,又容易被幼儿熟悉和掌握的必须的活动。

游戏活动:根据教师参与和控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自由游戏(比如昆明大观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由拖箱子”)和有组织的游戏(昆明圆通幼儿园蒙氏班的“理发店”等)。

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称为搞结构课程,它的计划性、目的性最强。通过集体、分组、个别的形式开展旨在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活动。如,昆明机关幼儿园防止蛀牙的集体教学活动等。

上述三种活动,都在不弄程度上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实施幼儿园课程,也就是让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让儿童回归生活,让儿童在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发展。

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案例分析及其态

(一)游戏活动

案例:幼儿园A

厨房体验室

刚走进这个幼儿园的厨房体验室,我就被怔住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引入眼帘的身着统一厨师服的幼儿、摆放好整齐的厨房用具和实物配料和清脆悦耳的小小营养师的讲解,我想这哪那是上课,简直是一场精彩3D表演。

幼A:“老师,这是我刚剥好的鸡蛋,老师叫我拿给你吃。”

“我”:“谢谢,小朋友,你真棒”

……

“我”:“小宝贝,你真厉害,菜的颜色搭配很漂亮,你是怎么做到的?(惊奇!)”

幼B:“我们老师昨天教我们这么做的”

“我”:呵呵呵……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注重“形”

案例的通话记录明显透露出,幼儿园在进行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这种有秩序、生活化的形式课程以期得到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的肯定,这显然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不可取的。

(二)教学活动

案例:幼儿园B的教师在中班进行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

师(拿着一本书):今天,老师教小朋友一种病―肠道疾病。肠道疾病是什么病呢?

幼:生长病

师:肠道是小朋友肚子里的,你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吃的先从嘴进入嗓子,肚子、胃,接着进入小肠,接着到大肠……没被吸收的就顺着大便排出,现在老师问你们,肠道疾病是哪里来的?

幼:儿

师:还有一个名字叫……

幼:老师,给我们看看图片吧

师:这是老师编出来的,没图片

幼:哎,真没意思

师(接着讲):……不讲卫生就会得什么病?

幼:非典

其他幼儿大笑,然后说开了,也没听老师讲。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选择――依靠教材

显然从这个案例情境中,课程内容没有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后面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使幼儿生活经验中的,使幼儿感兴趣的,如果全班幼儿一无所知,就属于不应该出现课程内容。如果强行教授幼儿不管兴趣的内容,则必然导致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对知识的“生吞活剥“,最终只会让幼儿积累一大堆不理解的知识。

(三)日常活动

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接受教育的契机,日常活动,他既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同时也要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而兴趣和需求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活动的源泉。

案例:幼儿园C

午餐时间

生活教师吧吃饭的工具都摆放在各小组的桌子上,然后教师特意找一个很乖巧的的孩子帮助教师分发食物,其他幼儿端正地、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着,等到所有的幼儿都有了饭打架才开始吃,而且,还要等教师的口令。

师:“宝贝们请吃”(或“吃”)

幼:“谢谢老师”

在进餐的过程中,教师要就不许说话,经常会听到教师说“XX别说话,快吃”“一会儿最后吃完自己收拾餐具送到指定的地方”……

在接近集体吃饭的尾声,当一幼儿拿着刚吃完的餐具走到集体盛饭的地方:

幼:“老师,我还要……”

教师没有理解的把桶盖盖在装汤的桶上,收拾几下就急忙的端了出去……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式――说教

后现代主课程观强调,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在这里,很明显教师知识“首席”。他们完全控制了孩子的行为,成为一个控制者,甚至,连幼儿的生理需要――“还要吃”,都无视的走开。幼儿园作为一个正规的教育机构,本身意味着就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幼儿在班级中的生活实质上是一种领导下的主动参与的个体,如果连这些日常环节都不能给幼儿自,他们就会产生依赖,影响幼儿的发展。

案例:幼儿园D

在幼儿园的手工区,精美的假墙壁上挂满了编扎物,有小鸟,有花朵、有手链……五彩斑斓,影视好看,再看看旁边,幼儿们正在自娱自乐的编扎着自己喜欢的形状、大小的编织物。“我”轻轻的走过去:

“我”:“小师傅,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编扎的吗?”

幼:“恩,是的”

“我”:“你们的手好灵巧哟,能不能把这些编扎好的漂亮的给我看看?”

幼:“可以啊,”(就给我递过很多好看的)

“我”:小朋友,你觉得这几个那个好看?

幼(周围的几个):“这个好看,这个是老师编扎的”

“我”:“我觉得其他(小朋友编扎)的好看”

幼:“还是老师编扎的好看”

……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教师的权威性

本案例中,在评价教师的编扎物和幼儿自己的编扎物是,很显然教师的权威性在主导者幼儿的自我评价,幼儿就是觉得老师的编扎物比自己漂亮。因此,在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中,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还是有很大的障碍性。

总之,儿园课程要与生活,尤其是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要密切联系幼儿生活,把幼儿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纳入幼儿园课程中,增加幼儿园课程生活色彩。

为了孩子今天的快乐,更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让我们关注幼儿,正确的理解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理念,不断地从幼儿生活中吸收养分,使幼儿在开放的、生活化的课程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凯.后现代课程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A].2002.

蒙氏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以研促教 高职高专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社会对幼教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扩展和壮大,教师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是否能从源头抓起,以及如何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位,成为现今人们较关注的问题,也必将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这一问题让我们最终追溯思考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要求

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四川幼专),学校升格初期,对该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一般性要求方面整体水平较好:如在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也就是教师职业准入方面普遍较好,新教师来自国内各大师范高校,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续学习,也具有合格的教师教育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除部分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教师是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新加入该专业的新鲜血液,普遍缺乏对学前教育领域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了解,而学前专业教师队伍庞大、涉及学科种类复杂、教师自身专业领域差异大、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和深入幼教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幼儿教育现状以及幼儿早期教育的市场化、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深入学习体会。归结起来其核心问题是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教育规律及当前学前教育社会现状的认知不组、研究不深等造成,而这恰好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应有的特殊化要求。

二、“过渡期”教学与科研的重心转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虽然在实践中一个人身上很难达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完美境界,但不管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两者都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作为“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过程中升格的高专来说,虽然有多年幼儿师范和大专教育实践的办学基础和优良传统,但毕竟存在“转型”期的繁重任务。总体来说,过去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够、教育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更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一线搞教育科研,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特殊性发展。为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实现教师工作发展的中心从教学渐渐向科研转移,形成“以研促教”的浓厚氛围和研究局面,培养科研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三、四川幼专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1.以发展科研为契机,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办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教育科研的投入,除直接将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教师培训等常规项目,更加强了计算机的配备、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学校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校园内免费向教师开放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各系部都建有学前教育学科教研专栏,通过网站专栏宣传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和理论、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利用网络视频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艺术,既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更开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视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以打造研究中心为平台,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幼儿教育研究

学校相继成立了四川省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省幼儿发展与研究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儿童心理与发展、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研究等若干研究室,挂靠各部系,集中优质资源,群策群力,收集和整理文献信息、购买资料、举行小型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工作交流、课题预研、指导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营造科研氛围,协助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引导教师密切关注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婴幼儿发展、早期教育以及幼儿园管理等学科发展动态,鼓励教师结合学前教育热点问题做蒙氏教学、幼儿园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潜能、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园应用的研究,重视探索与建设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尽可能与国内普遍特点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上。

3.建立精细的科研奖励制度,促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

学校相继出台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学校科研项目奖励细则》,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一方面通过校内学术委员会组织校级课题申报的资格审查与评审,学校每年向各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下达不同的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参研1~2项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主持并参与市或校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鼓励新教师申报青年课题,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也纳入年终教师工作的评估,在今年在研省级以上课题中与幼儿教育研究有关的占三分之二,而在学校立项的27个校级课题中,95%以上都是各专业教师结合把自身专业与幼儿教育结合而成的课题项目,以制度形式出台的科研奖励细则,详细规定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的奖励措施,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既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4.开展主题型的的教育研讨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它包括不断认识思考“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也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反思,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学校定期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以主题研究为中心,采用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灵活确定主题,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系,精心打造了“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教师渐渐向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靠近。

5.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除常规的新入校教职工培训,学历培训、课程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近两年“校本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是以教务处和科研处牵头,由各部门和系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专业知识培训与幼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教师师德、教师职业情感、现代教育理论、新纲要解读等。培训方式多样化,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以老带新、幼儿园现场情境观摩、外出访问考察、与兄弟校联谊等,这些培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周边幼教机构的教育资源,既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6.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深入幼儿教育一线开展实践研究

为了弥补学前专业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幼教实践的了解不足,促进他们深入幼儿园、服务幼儿教育,提高他们在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从事该专业各学科教师必须深入所有校内外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和实践研究工作,校内基地包括规划中的附属幼儿园,已经建成的学前教育研究室、心理实验室等,校外基地包括所在地区和周边市区40多所幼儿园和幼教机构,还有两年来和各地市州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教师通过承担学前专业学生的常规见实习、综合训练、实践锻炼、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校外继续教育基地等的外出授课、实践指导等工作,大大增强了和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儿童发展与教育咨询机构等的了解和交流,达成多项教学研究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四川幼专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积极而有价值的,也期望能为高职高专教师师资培养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考古与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文物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