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 护理学 解剖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7-0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护理学专业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因为它改变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典型案例,使学生自己对于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针对解剖学这种基础性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1 营造客观生动的教学环境

在案例教学法中,营造出客观生动的教学环境是基础性的要求。教师对于所呈现的病理案例要准确客观,这才能够为学生准确的分析案例提供前提保证。要想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合理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或者运用多媒体以及物理模型向学生展示器官的构造,并且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对器官进行描述。教师还可针对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内容向学生进行询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中职护理学专业而言,对于病理案例的分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但是要激发起学生对此的热情首先就要营造出客观生动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

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先营造出学生已经在医院就职的氛围,让学生对于眼前即将需要救治的病人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就燃起了对于课堂学习的热情。

2 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品质。在护理学专业中解剖学虽然很繁琐很复杂但却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在众多学科中教师在教学上必定会有所侧重,所以通过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既能够及时掌握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但是一定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给足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由于解剖学教学对于学生日后其他科目的掌握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不仅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还要通过案例分析设置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在学习心脏的基本构造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心脏的基本结构,引发学生对于心脏基本功能的思考,通过一个问题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重视双向交流的沟通方式

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也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交流,这会使课堂有效性大大减弱。并且对于解剖学这门学科而言,仅仅靠教师讲学生听是完全不够的,学生只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反应,教师才能够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转变课堂应对策略。而且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解剖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会使课堂内容很难进行下去,因为案例分析是需要学生进行配合的,“分析”这一重要步骤是要交给学生来完成的,否则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意义以及它能够带给学生的益处。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频率,这样才能够提高解剖学教学的有效性。

4 创建小组学习的活动机制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现在被许多课堂教学频繁的使用,因为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解剖学的课堂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对课堂效率起了促进作用。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干涉,学生又需要在课堂上有交流表达的对象,所以在这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机制就显得格外必要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没有障碍,生生之间思维模式的交换有利于激发学生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但在小组讨论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各个小组代表进行观点的阐述,在这个步骤教师就可以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播更正,以免学生进入思维误区。

这种小组学习的活动机制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是十分频繁的,而且是十分有用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设置,更应该针对解剖学的课程特点对小组学习的机制进行改动。

5 结语

对于中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为未来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单纯的课堂教学完全起不到积累经验的作用,而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就可以使学生体验临床,因为这种对于病理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是每一位护理人员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并且解剖学是一门具象的学习科目,它需要学习者对于人体构造与脉络有十分清晰的人是,通过案例分析更能够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结构框架。案例教学法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对于解剖学的学习热情而设置的一种教学方法,身临其境总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陈晓能.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解剖学研究,2015.

[2] 王冬梅.案例教学法在中专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主导式教学;教学实效性;实验方法论;教学案例

传统“实验引导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实验来引导新授课,只起到了对新知识的引导作用,作为课堂一个环节加以实施。新的“实验主导式”教学模式要求,改进实验方法和授课安排,提高学生实验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围绕实验去设计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实验主导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1.“实验主导式”教学模式不仅用于新教学,其实也用于提高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把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对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思维误区、降低解题难度也会呈现较好的教学实效。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大提升了对实验的考核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懂原理、知方法,还对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去设计实验,这个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教学实施加以解决。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使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锻炼,增强其实验能力。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教师指导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注意“实验方法论”培养的教学安排。实施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是验证式实验还是探究式实验;数据处理利用的是何种方法,是数学归纳法还是通过图解法将抽象的物理结论形象直观化;实验误差出自哪些环节,是哪种类型的误差,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真真切切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和深度。

4.“实验主导式”教学模式基本要求必须要遵守

(1)实验目标明确,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去设计实验,实验中显示的现象要与重点、难点知识有密切关系,要能起到“伏笔”作用。应用实验的声、光、电、运动等变化,一上来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实验中提出问题为启导,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实验原理清楚简单易行。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实验相关材料,让学生有亲切感,不要使用构造过于复杂的仪器或经过多个环节才能显示现象的实验,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完成,设计一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率。

(3)实验尽可能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意识地选用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定势相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本上的某些演示实验其实已经很好,但还有一些实验内容太过于僵硬,可以尝试改进或者直接替换掉。

二、教学案例说明

1.演示惯性的实验

(1)学习惯性知识,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引起他们的思考。撕纸游戏:一张纸已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让学生来做这个实验,体验实验带来的新奇体验。

(2)通过学习惯性的相关知识,最后对该实验呼应式的给出答案:有夹子,增大了中间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间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3)说明:新奇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原因,在结论得到的同时,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和深度。

2.“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实验对习题课的启发作用

(1)实验的结论是:摆球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是这两个力的合力起到了向心力的作用,

(2)如何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其向心力来源的这一类型问题,可以参考本实验进行分析。例如,“铁路的弯道”、“小球沿光滑漏斗壁某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等。

(3)说明:习题课上设置轻松的演示活动,把物理习题中的情景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来演示,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联系,也促进学生对同一类型问题的归纳总结,提升应对变式训练的解决能力。

3.利用电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课本安排的几个实验教学实施,放手学生亲自去做。设计新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各个电学元器件在电路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和“限流式接法”;安培表的“内接与外接法”;多用表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学生学会了其中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能够提升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的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主导式”教学模式,重在针对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来设计实验活动,核心是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大胆的在课堂上实施切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活动,对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大有裨益。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串联和并联;闭合回路;概念;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陈明芬(1974-),女,福建,大学本科,学士,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串联和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的内容,在电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在以往教学中,一般都是这样引入:要想让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你有几种接法?设想学生能用串并联两种接法,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用串联的接法,只有极少数学生用并联的接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因为之前学过只有一个用电器的连接,所以就凭直觉把灯一个一个串起来.这反映学生可能没有理解:“要使用电器工作,则用电器必须与电源组成闭合回路”这个概念.

在教科书第15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验结果表明,要想让小灯泡亮、电动机转、蜂鸣器发声,必须要有电池,还要用导线将它们与电池连接成闭合的回路.闭合回路是电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基本电路到串并联电路,还有接入电流表的学习,实际上都在培养学生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分析问题,可以说这个概念贯穿电学的学习.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电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1帮助学生建构闭合回路的概念

杜威认为若要教给学生“地球是圆”这概念,有两种教学方式:第一种直接把地球比喻为篮球,让学生记住地球是圆的.这种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地球是圆的,这“地球是圆”的建构是没有证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地球是圆”.第二种教学方式是给出各种的证据,如:“在海边我们已看不到船身还能看到旗杆”;“月食时,在月亮上的投影是圆形”.通过分析这些证据让学生明白地球是圆的.这样的教才叫有证据,学生也才可能理解概念.(摘自2014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所以在帮助学生建构闭合回路这个概念时,教师要循序渐进,采用恰当方法自然地引入.在第二节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电流产生的条件:(1)有电源;(2)电源和用电器要形成闭合回路.第三节从“温故”开始,教师若提问学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这是学生理解了还是记住了这个条件呢?教师无法判断.若采用习题的形式,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先从“如何使一个灯泡发光?”引入,让学生连接实物图(图1),在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并在电路图中标出电流的路径(方向).

教师通过讲电流方向提出闭合回路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灯亮就是使灯和电源形成闭合回路.这时再问: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给一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都发光,你有几种接法?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就想到并联的接法,但若学生还是想不到,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明确:在共用一个电源的条件下,让每个灯都与电源构成闭合回路,可以吗?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想到并联的接法.引导学生小结:两灯的连接可以是两个灯泡串在一起与电源形成闭合回路,即串联;也可以让每个灯泡与电源形成闭合回路,即并联.这样引入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又能自然地想到并联的接法,做到“温故知新”, 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用闭合回路的概念解决问题.

让学生掌握概念,不是老师说一次或学生练一次就可以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以后,老师需要创设一些情景,[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简单的物理现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把练与学习的需要结合起来.

21利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探究串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关系时,学生要用闭合回路的概念判断用电器是否工作.教师问:如果一个灯坏了,另一个灯还能亮吗?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再用闭合回路的概念来分析验证:若其中一个灯坏了(断路),由于这两个灯串联,则电源与这两个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另一个灯也不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又如探究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时,则是先用闭合回路概念分析,再分组实验验证.若干路的开关断开,用电器和电源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两灯都不亮,得出结论: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若其中一条支路开关断开,电源与这个支路的用电器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这个支路的用电器不能工作,即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图,之后几个图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教师从中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这个概念.让这个概念始终贯穿电路分析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闭合回路概念.皮亚杰认为,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因此,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多次训练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记住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里会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运用闭合回路来分析电路,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时,要先画电路图,然后分组实验,再进行电路分析(共六次),这样安排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间的关系时,则反过来,先用电路图分析(共六次)再分组实验验证,由理性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应用.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学生就知道要始终运用闭合回路来分析解决问题了.

22根据闭合的回路概念识别串并联电路及设计电路图.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能理解到会运用.

运用闭合回路,可以帮助学生识别串并联电路.如学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后,老师问:“课室里日光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若学生答:“并联,因为有一个灯坏了,其他灯还是亮的.”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没有运用闭合回路这个概念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若有一个灯坏了(断路),则这个灯与电源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其他灯亮,说明其他灯与电源能形成闭合回路,即日光灯之间没有互相影响,则说明课室里的日光灯是并联的.老师还可以在安全的条件下,闭合所有日光灯的开关,灯全亮,松开其中一个灯的触头,看其他灯是否还亮,来验证刚才的分析.

运用闭合回路,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电路图来解决问题.如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44页第4题:如图15.3-9所示,学校有前、后两个门,在前、后两个门各装一个按钮开关,学校传达室有甲、乙两盏灯和电池组.要求:前门来人按下开关时甲灯亮,后门来人按下开关时乙灯亮.请设计电路图并在实物图中连线.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用并联.要使“前门来人按下开关时甲灯亮”,则甲灯、前门开关与电源形成一条闭合回路,要使“后门来人按下开关时乙灯亮”,则乙灯、后门开关与电源形成另一条闭合回路,这样设计出电路图.然后看着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使导线从电源正极出发,连接灯、开关, 回到电源负极,接完一条回路,同样的方法再接另一条回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先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或连接电路的习惯.

23根据闭合回路的概念连接电路.

闭合回路的概念不仅应用在纸笔练习中,也应用在实际的电路连接中,尤其是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也要有闭合回路的概念指导其连线及查接线错误.

其实学生在连接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运用闭合回路概念,这样做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加涅把学生习得的五类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就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充分的体验和在得到反馈消息后多次反复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认知、联系形成、自动化三个阶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第一阶段要做示范动作,并对动作进行讲解,第二阶段学生要模仿动作,第三阶段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使动作熟练.[3]并联电路的连接是本节难点,老师要做出正确的示范,学生要模仿老师连接电路的动作,有正确的动作和习惯,之后又有多次连接电路的练习,这样使电路连接更熟练,也使闭合回路的概念得到深化.

通过上述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但学会画串并联电路图,会根据电路图连接串并联电路,而且通过多次反馈训练培养学生始终根据闭合回路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概念学习中,有的学生只是记住概念,而没有形成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那么在遇到新颖的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只要紧紧抓住概念分析,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学过的知识也许会遗忘,但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将终生受益,哪怕遇到再新颖的题目,学生也有信心和能力解决.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教会学生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最有效的教学,这就是物理的简单之美!

参考文献:

[1]符东生. 以“简单机械、机械效率”教学案例反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物理教学,2015,03:32-35.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张中伟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初中部数学教师,重庆市大渡口区初中数学学科工作站成员

挂 牌 专 家

廖帝学

重庆市第九十五中学初中数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中学数学陶兴模名师工作室学员,大渡口区初中数学学科工作站站长。多年来致力于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和德育工作研究,公开发表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及其他文章千余篇。

张:廖老师,你好。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尝试让学生多“经历”,多“探究,多“体验”,多“交流”,多“反思”,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经历”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但总有很多时候,我明显感到这样做教学时间被拉长,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有时,一个问题,经过几番“探究”“交流”,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学生的“经历”过程很充分,但我感觉特别没有“效率”。

【教学场景】

上“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节课,我知道应该通过一些情景让学生建构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所以,我直接选用了教材提供的三个情境,也即三个问题:

问题1: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它的长为8m,宽为5m,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

问题2: 探究是否存在五个连续正整数,满足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问题3:一个有关梯子下滑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经历”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认真地研究并对教学进行了自我感觉比较有深度的设计。

对“问题1”,我从“问题的引出”“问题的延伸”“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着力去教学。我首先展示情境,然后提出了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境,结合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你能根据条件列出关于这个量的哪些关系式?

从“问题的延伸”方面,考虑到此题蕴含了处理“面积问题”时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比如直接法、间接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所以我决定增添两个与此题相关的变式题目供学生练习。

从“问题的解决”方面,我启发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多项式的运算,我还停下来纠正一些学生的运算错误……

这样一来,就耗了二十多分钟,如果要把问题2、问题3也这样处理,不知还要多少时间。我知道,这节课又完不成任务了。

【专家解惑】

廖:你在教学时注重“过程”,力图通过充分的“过程”来丰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进而慢慢地让学生建立起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种理念值得倡导。

我们知道,“重结果轻过程”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弊端。比如在讲“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有的老师直接列举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出来告诉学生“像这种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再告诉学生“一个定义,几项注意”。这种没有“过程”的教学把“思维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体现。应该说,近年来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样的教学状况有很大改变。教学,理当追求好的“过程”和好的“结果”,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事实的外在灌输,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时间的低效消费。你在处理这几个“问题”时,注重了“过程”,但由于耗时太长,单位时间里效益就显得少了。

张:我也感到这样做不合适,但是在教学时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我常常很纠结:用时少了担心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深透,用时多了又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

廖:我觉得注重“过程”和拉长教学时间是两码事儿。换句话说,拉长教学时间并不是注重“过程”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注重过程”,教学时无谓地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导致教学效率反而下降;还有的教师认为注重“过程”就是“加强思维训练”,进而把“加强思维训练”演化为海量地做训练题,演变成新的“题海战术”。你在处理“问题1”时从“问题的引出”“问题的延伸”“问题的解决”去花力气,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决定增添两个与此题相关的两个变式题目供学生练习”?为什么要“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样做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呢?

估计我们可以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类的词语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这不是一节“习题课”,我们何苦去搞什么“变式”呢?这节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而对“了解列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明确已知量、未知量以及问题所涉及的相等关系”这一目标,有的教师会认为这很重要,事实上,由于学生以前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关于方程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已不算大问题了。在这里无谓地花很多时间就不必了——当然,还是要让学生经历“过程”,不能跳过。所以,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张:哦,原来我这样做貌似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过程,但有些对基于本节课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效率也就不高了。廖老师,对什么是有意义的“过程”,你是怎么看的呢?

廖:你刚才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词语——“有意义的‘过程’”。 什么是“有意义的‘过程’”呢?事实上,我前面已经提到了一点,这样的“过程”一定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只有指向教学目标的“过程”才会有效率。另外,我认为,“有意义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放”“收”自如的“过程”。你在进行前面的教学时,“放”得太开,“收”得不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经历了一些无意义的“过程”。

张:教学中既要注重“过程”,又要兼顾“效率”,怎样才能掌握好“放”“收”的度呢?

廖:我想,教学时“放”“收”的度的把握不能由时间来决定,而应由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学习起点来确定。你对三个“问题”都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发现学生中有“不会多项式的运算”也要停下来,这样做“放”得太慢了——你面对的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学习的“逻辑起点”不应在这里。你设计了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似乎很有新意,但很容易节外生枝——如果学生提出很多无关本节课的问题,你该如何收场呢?这样一来,我觉得你这里没有注意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应该说“放”得太宽了。

直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物投影 初中科学 实验

一、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现状

我校从2010年起为初二、初三20个班级装备了JY-300折叠直立式多功能电子备课仪。近2年来,笔者运用此套实物投影设备作为辅助设备,进行科学课教学。实物投影仪高效、便捷,课堂容量大,学生兴趣浓。那么,全校18位初二、初三科学教师的使用情况如何呢?我查阅了各班值日班长将近4个学期有关实物投影的使用情况记载。

从上表看出,大多数科学教师对实物投影系统重视不够,我走访了18位科学教师,从调查中发现:10位教师中有3位教师根本不知该如何使用该系统;7位教师觉得每次都要携带电脑,操作不方便;5位教师觉得可有可无,不是每天都想的起使用;只有3位教师觉得这套系统很有效,基本天天使用。

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对这套系统的功能认识上还远不到位。此套实物投影系统摄像头部分质量轻,可以用手拿起;操作方便(不用提前热机),维修方便(不像老版投影仪那样经常需要更换灯泡);调焦范围广,且能自动调焦;可调节的摄像头角度,可以以不同角度对着被摄像物体,能弥补视野局限 。总的来说,实物投影媒体具有直观性强、操作简单的优点。《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适合学生参与其中,但由于受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变成一门讲授课或练习课,而无法体现其特色。

二、实物投影有许多为人们所忽略的用处

(一)演示实验必须保证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采用实物投影技术,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实验细节,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1.便于学生看清楚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为了使演示实验能更明显、生动地反映某些实验现象,直观而又形象地显示反应的本质特征,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投影实验是必要的,采用投影实验,由于能把实物放大15至20倍左右,可以使原来看不清楚的实验现象看得十分清楚。

在学习秒表、安培表、伏特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秒表、安培表、伏特表等甚至一切方便展示的实验仪器都拿到投影仪上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

如教师在演示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第四章1-8节有关串并联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面对一大堆乱如麻的导线和元件,在讲台上平面操作或者利用多孔板把元件竖直悬挂操作,效果都不甚理想,学生能分组进行实验那当然最好,只是有时器材有限,不可能也不必每堂课都在教室里做实验;利用多孔板把元件竖直悬挂操作,电流表和电压表又无法悬挂。实物投影系统,在高高的摄像头下操作(甚至能把小摄像头放在小方凳上,以此来进一步扩大视野),元件的顺序、导线的接法都一目了然。

2.便于学生看清楚稍纵即逝的演示实验现象。摄像头有一定的缓冲和视频摄像功能。在刚才提到的钠与水的反应中,反应速度很快,按传统的演示,可能没等学生反应过来实验已经结束。在投影下,可以把摄像头举高,大烧杯不用盖表面皿,教师和学生可以尽可能的远离一些,钠与水反应时先放热产生水汽,然后钠熔化成一个小球,在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快速游走,同时产生的气泡着火燃烧,证明有可燃性的气体产生,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整个过程,大呼过瘾。

在讲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笔者在上新课之前先在讲台上面放了一个玻璃杯,上面垫了一块小三合板木片,片上放一只鸡蛋,叫一位同学拿摄像头进行侧向扫描,准备好后,轻轻一弹木片,屏幕上看见木片“拖着尾巴”飞了出去,只留下一道模糊地影子,可鸡蛋没有一起跟着片子飞出去,而是稳稳地落到了杯子里面。这时全场一片哗然,同学们开始议论。随后笔者马上叫一位同学亲身上台体验,他照着我的方法,果然鸡蛋又再次落到了杯子里。这时全班炸开了锅,都想上台试试看。看到同学们的兴趣起来了,笔者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带着这份兴趣进入到了正课——惯性的学习。

浙教版科学教材九年级上第一章第5节,在演示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或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时,把洁净的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在摄像头的视频摄像作用下,可看到红色的铜慢慢覆盖了铁钉,或者看到粉末状的黑色的银慢慢覆盖了铜片。

3.便于学生看清细微的演示实验现象,纠正错误认知。在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第2节 水的组成 内容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阴极和阳极产生的气泡是从电极上而非水中产生的,从而纠正了气体是从水中产生这个错误的认识,并且明白了这两种气体都不怎么容易溶于水;学生通过对气泡上升的速度和体积的变化的精细观察,实现了对液体内部压强和浮力知识的迁移(这部分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第4-5节)。

笔者有一次到外校上公开课,内容是浙教版教材八年级下中有关氢气的制取,分别准备了铁钉,铝片,镁带,锌粒和15%稀硫酸,15%稀盐酸。叫同学们分组做学生实验,铁钉和铝片没有事先用铁砂皮或稀酸浸泡处理过,和稀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气泡很少,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几乎无气泡产生,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时,气泡到底是从溶液中产生的还是从金属表面产生的,学生也反映观察的不是很清楚。

于是笔者在实物投影下做了演示实验,结果在高倍的放大投影下效果非常好,大大出乎了预料,因为平时在自己学校上课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到实物放大投影,本身离试管近,事先用铁砂皮或稀酸处理过铁钉和铝片,对气泡情况看的很清楚,前一二排的同学马马虎虎也看见了,理所当然的认为达到了实验预期,断定其他大多数同学也观察清楚了,其实大多数科学教师也有笔者这种经历:好多时候,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为了完成课时目标,紧赶教学进度,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接着我又演示了同浓度的15%稀硫酸、15%稀盐酸和同一种金属反应的快慢来比较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活性的探究实验,效果也很理想。

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5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观察实验现象,发现上壁的橡胶模有明显突起(见下图从左到右1-3图),在压强计的金属盒浸入液体的过程中,U形管内的液面高度差和玻璃管内的红墨水位置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见下图从左到右4-5图),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推动玻璃管内红墨水、焦耳定律和比热容的实验中玻璃管中液面刻度的变化等显示效果与此类似。

生物学实验中实物投影一定程度上可取代放大镜,使用的标本、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的放大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讲“花的结构”中多次提到的“子房”,学生平时并无直观的印象,直接将实物分给每一个学生看并讲清楚,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但在实物投影仪下,教师将桃花的各部分分离出来,学生可清楚地通过屏幕看到真实的子房、胚珠等结构,印象深刻。

利用实物投影放大系统将需投影的对象或部分清晰的展示在屏幕上,能让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二)反馈练习必须使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可放大文本,提高可见度,让学生练习的不足之处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1.展示点评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在课堂练习中,不必再每次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板演了,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独立性。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作业中的解答,便于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进行订正。也可以曝光马虎的学生作业督促其改正,并把做得好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加以表扬。由于学生真实地看到自已作品的投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在实物投影展示台上,教师既可和学生一起来点评批改学生的当堂练习,也可叫其他同学上来点评,用于习题课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密度。如在浙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四章1-2节,在学到实物图的连线和画电路图时,好多同学都反映很难,对学好本节内容没有信心。这时,教师不妨专门开一节练习课,分别从先进、中等、困难学生中各取出部分学生的练习,叫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下相互批改,共同提高。当被批改者在大屏幕上看到是同学在批改自己的练习,指出自己的错误时,他心里会有别样的感觉,对错误印象可能会更深刻。

2.展示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1)将小的白纸平放在讲台上,请一位学生在白纸的中间竖立一块平板玻璃(实物投影镜头位置和角度随需要而调整),预先画条直线为平面镜位置。(2)在玻璃靠学生一侧放上一支燃着的蜡烛,并在蜡烛位置的白纸上画点,标上字母S,问学生是否看到里面的蜡烛的像。(3)请一位学生在玻璃后面放一张黑纸,看里面的像是否还在。(4)请一名学生拿同样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由前面的全体学生指挥这位同学移动蜡烛,直到蜡烛与里面的像重合,并在这支蜡烛处标上S’。并在白纸上标出不同角度学生看到蜡烛像的大致位置,标上A、B等点。(5)撤掉玻璃和蜡烛,将小白纸上的S和S’用直尺画线连起来,并量出两者到平面镜的距离,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共同参与,可视性效果较好。整个找像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全体同学和教师在实物投影系统下及时呈现,可信度高。

三、实物投影也存在局限性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斯特?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用实物投影来演示实验,最多也只是实物演示的一种补充。

其次,较大型实验无法完成投影,并且,摄像头色彩还原真实度不够,比如,在投影下做有关串并联的实验时,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亮度没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