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焦虑症;中学生;青少年;电子问卷调查;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141-05

The online-survey of 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YUE Peilin1 HUANG Zitong1 WEI Yanyu1 ZHAO Maoyu2 LUO Jun1

1.Beijing No.171 High School,Beijing 100013,China;2.Beijing Hospital,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anxiety dis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Methods All Data was obtained via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 of WenJuanXing in WeChat platform,of which all the IP address came from Beijing. Results A total of 226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38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nd 188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from 12 to 18.About 96.9%(219/226) students heard about anxiety while 3.1% (7/226) students didn’t.79.6% (180/226) students thought themselves to have anxiety while 20.4% (46/226) didn’t.13.3% (30/226) stud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anxiety (SAS≥50).The SAS of all the students ranged from 25 to 76 with a mean (39.43±0.65).The mean SA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as (39.11±1.88),and the mean SA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39.49±0.68).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Anxiety disorder is the most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Academic stress is the main cause to anxiety dis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d other causes include excessive self-esteem or inferiority,family environment etc.The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lescent anxiety disorder.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Middle school students;Adolescent;Electronic questionnaire;Beijing

焦虑症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能发生,总体人群的大约16%一生中可能会患焦虑症[1]。所有种类的焦虑症患者都有很大可能合并功能障碍,不仅使得个人遭受痛苦,还往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动荡和经济负担[2]。许多成人焦虑症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起病的,一些青少年时期患焦虑症后未得到重视和治疗,结果病情迁延至成年期;另一些人在青少年时期未得到系统和彻底的治疗,残留下部分隐患以至于在未来某个时段发作[3]。焦虑症的防治对于提高全民健康很有必要[4],所以,青少年时期就作为焦虑症首要预防和治疗时期。本调查主要针对北京市地区中学生人群进行,其目的是:(1)了解北京市中W生患焦虑症的情况;(2)了解北京市中学生患焦虑症的原因;(3)引起社会及家庭对中学生焦虑症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北京市中学生进行了对青少年焦虑症情况的调查。包括初中生38人与高中生188人,共计226人。年龄由12~18周岁。调查期限从2016年5月8日~5月13日。

1.2 调查方式

本研究利用微信“问卷星”问卷调查平台,对北京市地区中学生人群进行了调查研究,所有226份问卷IP地址均来自北京市区内。

1.3 评估方法及标准

本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估,其采用4级评分,包括20个

相关症状条目,主要评定出现的频度:包括(1)完全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有时有;(3)大部分时间有;(4)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有。正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负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将20个相关症状条目选项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到最终的标准分。根据标准分,≥50分即表示存在焦虑状态,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问题的人数进行频数、频率统计计算;SAS评分为连续型变量,对SAS进行均值、中位数等描述变量进行统计,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初中组与高中组间SAS均值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P

2 结果

2.1 对焦虑症的了解程度

接受问卷调查的226名北京市区中学生中,219人(96.9%)听说过焦虑症,其中146人(64.6%)部分了解,73人(32.3%)充分了解;7人(3.1%)从未听过焦虑症,见图1。

2.2 对自身是否患焦虑症的认识

226名北京市区中学生中,180人(79.6%)认为自己有焦虑症,其中157人(69.5%)认为自己有轻度焦虑症,23人(10.1%)认为自己有重度焦]症;46人(20.4%)认为自己没有焦虑症,见图2。

2.3 焦虑症自评结果

226名北京市区中学生中,SAS>70分的人数为4人(1.8%),在60~69分的人数为4人(1.8%),在50~59分的人数为22人(9.7%)。存在焦虑症的人数为30人,占调查总数的13.3%。全组调查学生的SAS评分范围25~76分,平均(39.43±0.65)分,中位数37.50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初中生组,SAS平均得分(39.11±1.88)分;高中生组SAS平均得分(39.49±0.68)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中学生初中组与高中组SAS独立样本t检验表。

2.4 对待焦虑症的看法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初中生中,31%认为有焦虑症很正常,27%认为需要进行自我调整,14%认为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尊重,10%认为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18%认为无所谓。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中生中,36%认为有焦虑症很正常,22%认为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18%认为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尊重,16%认为需要进行自我调整,8%认为无所谓,见图3。

2.5 焦虑症原因

46.1%的初中生认为学习压力是产生焦虑症的主要原因,28.2%为过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15.4%为家庭不合或单亲环境等因素,10.3%为其他原因。52.4%的高中生认为学习压力是产生焦虑症的主要原因,28.8%为过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17.0%为家庭不合或单亲环境等因素,1.8%为其他原因,见图4。

3 讨论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青少年焦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不良学习成绩、药物-心理性疾病及功能。青少年焦虑症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分类分为7类: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伴有或不伴有环境恐怖的急性焦虑症、无急性焦虑症史的环境恐怖症、特定性恐怖症、离别焦虑症和选择性缄默症[5]。美国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学年龄段的青少年最长见的焦虑症类型为社交焦虑[6]和恐怖症[7]。

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多样化,最常见的表现为:(1)回避行为,通常会逃避学习活动、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等;(2)睡眠障碍,失眠或不明原因的半夜醒来;(3)躯体症状,例如头痛、肚子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4)过度依赖及缺乏安全感,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他人,或者过度担心坏结果的发生;(5)学习成绩不良,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6)强烈的逆反心理;(7)饮食问题,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青少年焦虑症具有一个特点,虽然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普遍的焦虑状态,但通常由于某一因素的突然发生,导致青少年焦虑症的发生,例如某次考试成绩发挥不良,父母的离异,亲人的离世,青春期问题等等。据美国NCS-A(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dolescent Supplement)在2010年一项对于13~18岁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大样本(总样本量为10 123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少年焦虑症为最常见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为31.9%,焦虑症合并功能障碍的青少年约占8.3%。焦虑症是青少年发病年龄最早的心理疾病,最早可于6岁出现[8]。

对于青少年产生焦虑症的机制不清,通常认为青少年焦虑症受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具体因素大致如下:(1)发育因素。有研究提到在学步期的具有行为抑制的儿童具有较高风险进展为临床表现型焦虑症[9],而青少年时期出现行为抑制的有较高风险在成年后进展为焦虑症[10]。(2)认知因素。焦虑症患者在对于周围环境所代表的意义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标志代表危险还是安全的认知存在偏倚,社交焦虑型的患者往往只能识别危险信号[11]。(3)神经生物因素。人类和动物的皮质-杏仁核通路对于恐惧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杏仁核腹侧前额叶皮层(VPFC)网状通路功能的失衡会产生同焦虑症相同的功能障碍表现[12]。(4)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患焦虑症的父母其孩子具有更高的患焦虑症的风险[13]。(5)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形成焦虑症的最重要因素。焦虑症最核心的非特异性特点为不可控性,即当面对具有急迫性或威胁性的具体任务或挑战时表现出的无法控制行为,这些都来产生于外界环境[14]。

本次调查的226名北京市区中学生中,约96.9%的中学生听说过焦虑症,3.1%从未听过焦虑症。79.6%认为自己有焦虑症,其中69.5%认为自己有轻度焦虑症,10.1%认为自己有重度焦虑症。通过SAS评分自评的结果,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约有13.3%的人患有焦虑症。在认为自身有焦虑症的180人中学生中,其SAS评分达到诊断焦虑症的标准(SAS≥50分)的人数为29人,占16.1%,即约有83.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焦虑症,但实际上是无焦虑症的。而通过SAS评分诊断焦虑症的30人中学生中,有1人(3.3%)认为自己没有焦虑症。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学生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普遍认为自己存在焦虑状态。学习压力,过度的自尊或自卑心理,家庭环境因素分别为产生中学生焦虑症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与几项美国对于青少年焦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合[15-18]。美国青少年不良的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导致青少年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课业压力、升学压力及家庭对个人的过高期望往往使得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出现学习不良情绪,同时繁重紧凑的学习安排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精力习成绩波动,很容易产生厌烦感或情绪低落感,另外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良,存着负性情绪的学生大多无法通过与父母有效的沟通来释放这些来进行自我疏导与调节,如此负性情绪的日积月累,为焦虑症的产生形成了主要基础条件。日后生活中出现的某一困难或挫折极易可能成为焦虑症的导火索。

患焦虑症的青少年,不仅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不利于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且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对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研究报道,一个既往诊断青少年焦虑症的人在成年后再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19]。虽然目前成年人焦虑症与青少年焦虑症之间关联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既往青少年时期患有焦虑症是一个强有力的患成人焦虑症的危险预测因素[20]。一个系统Meta分析也提到早期的x别焦虑症与之后的恐惧症有显著相关性[21]。

所以,青少年焦虑症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学校在注重学生文化成绩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心理辅导平台,及时发现及关注具有焦虑症倾向的群体,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家庭也应该了解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尽可能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导致焦虑症的危险因素。对于青少年个人而言,在注重德智体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了解焦虑症,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和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焦虑症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学习压力是中学生产生焦虑症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过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社会各界需要更多关注青少年焦虑症。在国内,中学生焦虑症受关注度不够,对于全国中学生焦虑症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很有限,由于各地区经济情况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地区中学生焦虑症的患病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尚缺乏针对中学生焦虑症系统有效的指南给社会提供指导意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Kessler R.,Aguilar-Gaxiola,S.,Alonso J,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mental disorders:an update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WMH) surveys[J].Epidemiol Psichiatr Soc,2009,18(1):23-33.

[2] SM Hendriks,J Spijker,CMM Licht,et al.Disability in anxiety disorders[J].Affect Disord,2014(166):227-233.

[3] J Kimcohen,A Caspi,TE Moffitt,et al.Prior juvenile diagnoses in adults with mental disorder:developmental follow-back of 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cohort[J].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60):709-717.

[4] Batelaan NM,Smit F,de Graaf R,et al.Identifying target group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cta Psychiatr Scand,2010,122(1):56-65.

[5] Association,A.P.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DSM-5) [M].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rlington,Virginia,2013.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人们对青少年的关心仅限于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却置若罔闻。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视而无睹,致使青少年心理问题大量存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感情丰富而极不稳定,是一个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自觉、错综复杂的阶段,焦虑、自卑、抑郁、交往障碍等问题在初中生群体中突出存在。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全面的心理指导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师生平等交流是素质教育的民主性特征。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性体现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师生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课堂上的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心理教育不能靠强制,要靠疏导,而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才能有助于这一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人际交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和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游戏、小组登山、课前演讲、交友联谊会、给“希望工程”募捐等等。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性情孤僻,独来独往;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这些学生与班集体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很紧张,任其发展是很危险的。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了一次“回归集体”的游戏,让两名脱离集体的学生站在圈外,其他学生手拉手围成个圈,不能松手,不停地转动。圈外两名学生要想办法加入其中,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这次活动,教育学生感知脱离集体容易,回归集体很难。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如何接纳自己,如何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如何接纳自己的学校,加强自信、自立,减少对同伴的依赖或对同伴的控制,减少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人人争当“心理医生”,探讨心理状况及对策

对于部分初中生存在的缺乏自信、自卑、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扮演患者与医生,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出“诊断书”或“药方”。如学过《意志坚强的表现》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意志坚强的诊断与治疗”。让学生制作“诊断书”或“药方”,教师和学生对“专家”开出的“诊断书”或“药方”进行评价或补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煅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

四.榜样激励,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带着美好的理想随时在生活中寻找模仿的榜样,所以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寻求榜样的年华,他们常常借助榜样自我激励。依据这一年龄特征,在心理辅导中适时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如利用橱窗、校园广播、共青团之声、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或本地区先进人物、模范人物事迹,或本校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老师,或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让这些榜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借用榜样激励,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促进自我发展。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团体问卷方式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先后独立完成两份问卷,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加以解释。学生答完后统一交卷,并记录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率在98.5%以上。

(二)调查结果: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生活事件

将“心理问题成因问卷”的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四个方面中各生活事件进行百分数统计,取其排序前位的生活事件作为主要影响事件,分析比较各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家庭方面主要有四件,主要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期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学校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学习负担和考试成绩,学习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较弱。社会方面主要有两件,主要是各种传闻信息和各种生活事件,前者影响最大。个体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和幼年经历,其中个体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影响最大。从主要生活事件的影响排名来看,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具体因素分别是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表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息息相关,想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将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增进学生心理压力的耐抗性。

(一)家庭对策

引导家长抛弃陈旧的育子观念,尊重子女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心理健康,组织家长学习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让他们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取消“快慢班”设置,停止双休日补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一是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吸收,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逐步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形成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的教学局面。三是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追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人格力量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要开展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时组织经验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经验。只有这样,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理论、有针对、有方法,才能发挥实效。

3. 增强教师意识,培养专职心理教师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增强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要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治疗。农村初中要深入细致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专业人员,为进一步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打下基础。

(三)社会对策

社会应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实行准父母心理卫生知识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社会对初中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时不在的。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一、联系实际谈谈重视思品课提升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道德认知特点

初中生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 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 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 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 目标和方式。

2.当前初中生的普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等等。 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查提示,有 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 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 3.8% 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 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

3.德育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 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 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 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由于思品课不受重视,所以老师不讲究,不深钻,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却 灌出来了学生的厌学。因为他们会感到,如坐针毡,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 入梦了。

4.学校重智轻德严重

由于目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要求高学历。过高的“期望值”让 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一些学生越来越厌烦日趋沉重的学习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提高思想品德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我认为要强化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德育功能的途径

1.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德育资源

传统文化长廊,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一在教学楼七、八、九三个年级所在楼层墙壁上分别精心设置“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传统经典教育内容。其二,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全文为内容,分别编写印制七、八、九三个年级的钢笔字帖,一则作为美术课和课余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用,要求学生每天练字一张,要求学生人人熟读背诵其内容。二则作为传统美德教育校本教材,要求学生每天早读课诵读五分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三,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选择适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字句,组织人员对其进行解文释义并印制成校本教材,以便班主任和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传统美德教育并在课间操后通过校园广播每天解读一句,让学生领会精髓、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其四,结合七级的自律、感恩和责任教育等主题对学生进行深入文明礼仪、文明行为,尽孝心、行孝道以及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传统美德教育。“状元文化”长廊,弘扬状元文化,激励学生励志成才。

2.利用校园班级文化德育资源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集合体。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报、风采展示板、活页板,考虑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化与个性的提倡兼顾。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从管理和自我管理角度入手,通过行为的养成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形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

3.利用校园实践活动德育资源

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及泰宁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泰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人杰地灵。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101名进士、146位举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研究泰宁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舞台。挖掘泰宁历史文明礼仪传统资源,加强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挖掘泰宁梅林戏、大源傩舞等民间音乐资源,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挖掘泰宁节日民俗风情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泰宁丰厚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鞒幸馐丁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质焦虑量表(T-AI)、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MSLSS)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 初二学生4 524名进行特质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评定,描述抑郁、特质焦 虑和自我意识异常的筛查情况,控制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与 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 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7.9%, 特质焦虑检出率为5.3%,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比例为29.1%,自我意识过高的检出率为28.6% ,抑郁、特质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评分和特 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评分均与抑郁、特质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 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关键词】 抑郁;焦虑;自我;意识;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7-0611-04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or Anxiety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 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UE Min, TAO Fa ng-biao, HE Chun-yan, et 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 f Public Health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 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 d to 4 524 participants in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Hefei. This survey inclu ded the Multide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 Center for E 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 a nd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 Concept Scale(PHSCS).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e ssion, trait anxiety and self concept wer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 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were analyzed after several society and demography factors being controled. 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survey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and trait an xiety, and lower self-concept and higher self-concept were 17.9%, 5.3%, 29.1% and 28.6%.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rait anxiet y and abnormal self-concept among the students. Depression had a positive corre lation with trait anxie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had a negative co rrelation with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Conclusion There i s an obvious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respectively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

【Key words】 Depression;Anxiety;Ego;Consciousness;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青春早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出现比较多的时期,近年来,初中生心理 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较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生活满意度对于心理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生活满意度和自我 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产生负性作用,使人格发生偏异[3] 。本研究通过对合肥市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心理症状与生活 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相关性,以期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4 64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回收有效问卷4 524份。其中男生2 509名,年龄(13.09±0.80)岁,女生2 015名,年龄 (12.96±0.75)岁;初一年级学生2 261名,初二年级学生2 263名。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学生心理症状评价选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4]和特质焦虑量表(T-AI)[5],CES-D共有20项,量表总分越高反映 抑郁水平越高,用以筛查学生有无抑郁症状;T-AI是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2个组成部 分之一,包含20项,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特质焦虑水平越高。由于尚无国内儿童青少年常模, 根据美国19~39岁正常成人常模,初步判定学生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 差异的焦虑倾向。

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采用美国学者Huebner[6]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 LSS),并参照田丽丽等[7]对量表进行汉化的研究,该量表共有40项,其中有10项 为反向计分。量表采用6级评分:1=十分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有些同 意,5=比较同意,6=十分同意。量表从家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我5个维度进行满 意度全面的评价,各个维度中所有项目得分的均值即该维度的单项得分,40项得分的均值即 总体的单项得分,得分越低代表个体在该领域的满意程度越低。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HSCS)[8]评价学生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 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分量表得分或者总分过低显示某方面存在困难,得 分过高反映在某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过高。

Cronbach α系数反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ES-D,T-AI,MSLSS和PHSCS的Cronbach α系数 分别为0.914,0.799,0.905和0.891,生活满意度5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范围为 0.723~0.841,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590~0.740,4个量表 及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较满意。

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段使用4个量表和一般社会人口统计学问卷对上述学生进行调查 。要求被调查的学生集中在教室填写问卷,同时要求自愿独立完成,调查人员统一讲解量表 的正确填写方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问卷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应用CES-D和T-AI,MSL SS,PHSCS及相应的评价标准[4-9]判断每个学生心理症状和情绪状态。

1.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先经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 录入检错。使用SPSS 10.0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信度分 析、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的分布特征 调查对象中肯定存在抑郁 情绪的有809人(17.9%),女生中有384人,女生抑郁检出率(19.1%)高于男生(16.9%) ;239名学生存在特质焦虑情绪,女生特质焦虑检出率(5.4%)略高于男生(5.2%);筛查 出839名学生存在抑郁或特质焦虑症状,女生中存在抑郁或特质焦虑任一症状的检出率(19. 6%)高于男生(17.7%),且女生抑郁和特质焦虑情绪同时存在的检出率(4.8%)高于男 生(4.5%);筛查出自我意识偏低学生1 317人,女生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27.8%)低于 男生(30.2%),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30.0%)高于男生(27.6%)。初一学生的抑郁、特质 焦虑、抑郁或者特质焦虑任何一项、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均低 于初二学生,而初二学生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26.1%)低于初一学生(31.2%),各项的 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 而加剧,高年龄组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较低年龄组增加,同时高年龄组自我意识偏高的检 出率明显较低年龄组降低,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在各个年龄组间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2.2 不同抑郁和焦虑水平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较 按照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 评价分组,无抑郁或者特质焦虑任何一种心理症状组的生活满意度总体评分和5个因子评分 均最高,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组较其他2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见表2。

2.4 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的偏相关分析 为了解抑郁、特质 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的关系,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成绩、体形自我评价、 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程度后,对抑郁、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各个因子和总体的评分、 自我意识6个因子和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抑郁与特质焦虑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664);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5个因子及总体评分呈负相关,其中居住环境与抑郁的 相关性较其他4个因子强;抑郁与自我意识6个因子及总分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其中焦虑意 识与抑郁的负相关性最密切(P=0.000)。生活满意度各个因子及总体评分与特质焦虑 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意识各维度及总分与特质焦虑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幸福与满足 意识和特质焦虑的负相关性最强(P=0.000)。生活满意度的5个因子与总体评分、 自我 意识6个因子与总分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P=0.000),其中躯体外貌和属性的意识与 自我满意度的相关性最强。

3 讨论

3.1 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的分布特征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早 期到中期阶段,体格生长加速,心理躁动剧烈。调查显示: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体格发育 逐渐成熟,心理压力加剧,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身心发育不平衡的矛盾加剧,自我意识偏 低和偏高两极分化较严重,自我意识异常的总检出率达到57.7%。女生心理症状的发生较男 生严重,男生的自我意识整体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抑郁、特质焦虑、抑郁或者特质焦 虑任何一项、抑郁和特质焦虑同时存在、自我意识偏低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初二学生,而且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偏高的检出率显著较初二学生高。初一和初二学生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检 出率(17.9%)低于陶芳标等[10]对合肥市重点和普通中学13~22岁学生抑郁症状 筛查结果(20.1%和20.7%),抑郁检出率明显较黄锟等[11]在中专女生中的调查结 果(32.46%)低。提示,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 的发生增多。同时,高年龄组学生的抑郁和特质焦虑症状均较低年龄组严重,高年龄组的自 我意识水平低于低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 较生理发育相对迟缓,初中生尚未能够很好地调控自身的情绪和认知来适应社会环境。在青 春发育期这个身心快速但不协调发育的关键期,学习负担也不断加重,及早发现不良心理症 状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女生。

鉴于特质焦虑量表尚无国内儿童青少年常模,笔者使用美国19~39岁正常人的常模评价学生 特质焦虑状况,这仅是统计学处理方法的应用,特质焦虑的检出状况仅用于人群内部的比较 和分析,不适宜直接进行人群间的比较。因此,建议深入研究,完善我国T-AI儿童青少年常 模。

3.2 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相关性密切 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满意度总体和 家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我满意度分量表评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行为、智力与学校 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因子得分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自我 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水平高的学生,他们不 同领域的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对较高,尤其个体对躯体外貌和属性的意识与自我满意程度 的正相关最密切。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在发育过程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遭遇消极 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12]。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对意识,个体目标的定位 和追求的取向会受到干扰。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价值观念,可能 导致人格特质的发育偏差,甚至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3 自我意识、生活满意度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抑郁和特质 焦虑同时存在者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各个维度的水平均最低,没有抑郁和特质焦虑任何心 理症状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评分均高于其他组。抑郁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各因 子及总体评分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体评分与特质焦虑也 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张玉娟等[13]对藏族中学生的研究 提示,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对家庭、朋友、学校 、居住环境和自我满足程度的评价、幸福感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 关,没有心理症状学生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自我意识水平高而有利于心理症状的缓解 [14]。

在学生生长发育阶段,教师和学校卫生工作者需要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给予更多 的关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及时疏导学生对 家庭和社会的抵触情绪,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可能有助于学生缓解身心矛盾,改善学 生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幸福感,保证良好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形成。

4 参考文献

[1]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3-635 .

[2] McALINDEN NM,OEI TP.Vali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or patie nts with anxiety and pr Psychiatry,2006,47(4):307-314.

[3] SCHNEIDERS J,NICOLSON NA,BERKHOF J,et al.Mood reactivity to daily negativ e events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 to risk for psychopathology.Dev Psych ol,2006,42(3):543-554.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00-202.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38-241.

[6] HUEBNER ES.Manual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 ale (2001 version).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Department of Psychol,2 001:1-10.

[7] 田丽丽,刘旺.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 5,19(5):301-30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306-310.

[9]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1):31-34.

[10]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 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11]黄锟,陶芳标,高茗,等.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 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8.

[12]陶芳标,高茗,张金霞,等.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21-523.

[13]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等.藏族中学生情绪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5,19(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