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实际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以适应对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达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仍需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例如:①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新生,实际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的差异[1];②在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长期力求“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即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学时数、教学手段等,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各自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和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为:①采取“零起点”教学模式,忽略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③采取单一的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模式多样性需求。

1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高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1.1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其中包括:各专业在计算机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需求、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哪些软件常用等内容。

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目标要求与案例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档,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总结。

1.2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培养目标

1.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层次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着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1) 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基础上,增加与不同专业结合密切的专业典型案例应用模块,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自身专业的二次开发,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

2) 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计算机基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针对授课对象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则在原基础上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1.2.2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1) 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适用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根据需求,将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环境,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

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2.1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新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基于案例导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各专业特点与需求,在学大纲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增添具有专业特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构建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注重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达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导向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多层次课程教学模块,进一步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成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相一致。通过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案例系统化、分类化和层次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系统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该系统服务于整个教学与实验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关案例练习和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作业提交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作业与批改作业,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该系统基于Web、采用B/S体系结构,结合.NET服务器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作为整个后台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前端的动态网页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

2.3基于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2.3.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教材与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①以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为框架;②多元化网络平台中的案例库为教学的参考资源做辅助,即提供给学生学习,也为任课教师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应用不同典型案例方案,认真设计自己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③有多媒体课件的支持;④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与练习的内容。例如在提供的Word学习子系统中提供有:Word经典案例练习与分析、毕业论文排版指导、作业实践练习、问题的提交、教师对案例的评价等功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避免常出现的操作错误,如果出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及时上传问题,教师能实时了解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案[3],并将其结论通过评价系统提交,便于以后的教学。其目的达到学生学习自主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教学辅助多样化。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导向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案例库教学平台的开发构建,探索利用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研制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中,由课程学习园地和课程讨论与交流两大模块组成。①在学习园地部分,将本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与组成、计算机网络、Office2007 Word、Office2007 Excel、Office2007 PowerPoint五大模块;每一块都为学生按专业分层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模板(易出错操作图样与出错分析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经典案例分析与练习、作业实践练习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必要内容的补充[4]。②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任课教师都能从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的作业与作业要求,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和作业的批改。

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将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模式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化和传统方式。标准化具有试题容量大、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宽、考试信度和效度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技能。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与知识结构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网络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则由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相互结合:网络考试成绩占80%,课堂评价占20%(包括实验作业质量与次数、考勤等)。无纸化考试题目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题(各占40%分),主观题机器自动阅卷,客观题需要人工批阅。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实际情况对学生随时随地的评价。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多样化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得以改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得以丰富,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组织、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受到师生好评。达到了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该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2]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3] 夏秦,陈,顾刚.一个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用框架[J].实验技术管理,2009(11):101-106.

[4]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Illustrative Cas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Basic Computer of Different Specialities

HOU Xiuhong, ZHENG Wenkui

(Computing Center, Hu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案例;任务驱动

1 背景

目前,鉴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背景不同、培养层次不同等原因,我们立足于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的高级语言是C,C++,VC,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缩短与内地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应进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寻求一条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途径。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C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涉及概念多,规则复杂,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使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作者长期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2 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

为兼顾理工类不同专业提出的不同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我们运用了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此方法实际上是案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2.1 案例教学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精选案例”来说明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具体实现过程。并将其融为一体,通过具体案例的实现来讲解每个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到实现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

2.1.1 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中,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实际,选题同时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并突出其难点与实用价值。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所在等。我们曾选择“学籍管理系统”,“小游戏”等作为案例。

首先,给学生做精选案例系统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用C程序设计方法编程应用的实际效果。通过展示友好的界面、演示完善的功能、对比学生的实际生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1) 通过教师的精选案例培养学生的程序阅读能力。阅读程序对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模仿、借鉴已有程序的设计方法和技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1世纪教改工程二期项目(XJU2008JGT13)。

作者简介:阿里甫•库尔班,男,维吾尔族,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多文种信息处理、数据库应用。

巧,逐渐形成自己的编程思路。随后要求学生在精选案例程序的基础上或者在它的,自行增加新的功能。这种创新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程序的核心模块虽然借鉴他人,但是极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周期,提高了学生的超前学习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动态调试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跟随创新能力。

2) 通过精选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程序集成能力。学生掌握了某些实用的案例程序之后,经过有效、合理的组合进一步完成难度更大、综合性强、具有新增功能的其他应用程序[2]。

3) 进行一定的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训练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编程技巧和经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内容,并围绕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开发应用程序的目标。

2.1.3 学籍管理系统的案例教学

学籍管理系统对学生来讲非常熟悉。在C程序设计的第一节课,首先抛开课本,演示用C语言编写的“学籍管理系统”小程序。通过演示程序,从使用者的角度讨论设计需求,激发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其次对程序结构进行讲解,最后对程序功能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此方法,学生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语句及程序设计方法、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自定义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文件等每个知识点内容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进一步结合传统的教学中讲述C语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变量等概念的方法,按照教材的理论知识脉络强调其详细的使用规则。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定义与C语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变量等内容并行讲解。

1) 学生基本信息描述的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

int sno;//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char sname[18];//数组基类型,定义,元素

int sex;//借整型、字符型、来描述逻辑数据

int room;//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int fon;//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 StudentInfo;

2) 学生成绩信息描述的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

int sno;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char courseNo[6];

char couseName[30];

int grade1; //课程学分

int float 2; //平时成绩,浮点型数据、分类、定义讲解

int float 3; //实验成绩

int float 4; //卷面成绩

float z; //综合成绩

float sx; //实际学分

} GradeInfo

3) 结合案例讲解循环,如While (1),子函数定义,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语句。

While (1)

{

MainMenu(); //调用菜单子函数

scanf ("%d",& choose);

switch(choose)

Case 1 : Input(); break; //输入

Case 2 : Query();break; //查询

Case 3 : Delete();break; //删除

Case 4 : Sort(); break; //排序

Case 5 : exit(0); //退出

}

通过此模块讲解While (1)语句的功能、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菜单子函数MainMenu()、数据输入Input()、查询信息Query()、删除信息Delete()、排序Sort()等用户定义函数的定义、结构和调用。分析这些模块所蕴含的算法和引用的所有语句的功能、语法。

结合“学籍管理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展开对C语言中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自定义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文件等基本内容的对比讲解。使学生通过上机体会调试运行程序的整个过程,顺利的进入编程、调试程序的角色中。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摘 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建立课程结构,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教育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育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为了主动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来确立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等,切实保证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培养思路

我校是从2002年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根据当前本地区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实际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研究型小学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及管理工作者。采用“2+2”的形式,“综合+特长”课程培养模式。前两年设置专业基础必修课,注重改革传统教育类课程,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与教学观、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课堂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理念与方法、教师角色的定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前两年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体现涵盖小学教学各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需要。后两年进行“特长”培养,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即在综合学习各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同时侧重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干学科(课程模块)学习,并再此基础上选择一门学科(语文、数学或英语)作为主攻方向,选修人文社会类或自然科学类课程,提升专业发展基础,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

二、整合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以及北华大学的办学定位,2005年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设计成四个模块: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特长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大学文化底蕴,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注重体现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专业方向选修课是在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门学科(语文、英语或数学)作为主攻方向,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专业特长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比较熟练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

三、注重在实践环节中培养人才

(一)提升教育实践的地位

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教育实践环节,重新认识和审视教育实践环节,我们对教育实践环节的认识是: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拓展教育实践的内涵、发挥合作校在教育实践中的支撑作用。

1.教育实践的作用

教育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研究项目,也是本专业学生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体验世界,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将已有理论知识得到理解、升华,自觉转化为行为,真正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研究型小学教师。

2.教育实践的内涵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

3.实验学校的作用

教育实践课程离不开小学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前提。为此,北华大学与吉林市教育局签订了共建协议,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明确了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协议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几所市、区实验小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合作学校,共同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协作研究”,具体内容是:

第一,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教师和师范生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供师德素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专业献身精神,以树立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第二,突出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二是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四年级大学生与实验学校共同组成若干中心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行动研究能力,使教师和大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三是教育科学院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听课、讲座、课程标准、教材辅导等),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充分发挥专业理论引领作用;四是实验学校分期到教育科学院进行短期培训,全天候开放课程;五是实验学校为大学生见习、实习提供良好的教育现场;为大学生见习、实习选派优秀指导教师;参与大学生教育见习、实习方案的制定;六是教育科学学院开办“小学名师讲坛”,为优秀小学教师、校长提供大学学术交流空间;就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听取小学的意见与建议,以使培养方案贴近小学教育发展实际、贴近小学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

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一部分学生分到小学低中年级,另一部分分到高年级,一年后进行交换。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了解和分析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实际的差距,培养专业情意。三年级初步实践课堂教学和班队工作,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初步研究教育现象,开展“行动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并搜集材料,提升专业情意。四年级进行课题研究,并在课题研究中完成毕业论文,升华专业情意。

(三)开展练“三功”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经过调研我们确立了教学基本功是:“课堂教学”功、“行动研究”功、“教育科研”功。

1.“课堂教学”功

第一,教育理念。树立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第二,目标制定。初步能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设计。初步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教材使用。初步具有课程意识,根据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教材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并初步能结合师生交往中生成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五,课堂调控。能初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调控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第六,信息技术。初步能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并能制作课件。

第七,学生评价。初步树立现代课程理念学生评价观,具备一定的评价策略和方法。

第八,作业设计。初步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课内外作业,尤其是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开发。

第九,语言表达。口语表达清晰、准确、生动、形象,善于和小学生交流沟通;书面语言有条理、有章法、有思想,善于积累和提升经验。

2.“行动研究”功

第一,了解行动研究的特点及与实验研究的差别;初步掌握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运用范围、不同类型及表述方法。

第二,搜集几种不同类型的“行动研究”典型案例(公开发表的)。

第三,结合学习和实践,发现并找出一些要解决的问题,并从中选定问题,模仿“典型案例”开展“行动研究”,要求过程资料详实。

3.“教育科研”功

第一,树立研究意识,培养实践──反思的科研精神。

第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如:如何选题、如何收集信息和资料,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活动,如何展示和运用研究成果等。

几年来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实践课程改革确实给学生、给教师、给合作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变化是有形的,但也是无形的。说它有形,首先表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届实习生)在2005年教师教育类毕业实习讲课大奖赛中,文科组和理科组均获第一名,同时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得到了全校师生和实习单位的赞誉,2002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5.3%,全系学生形成了专业情意;其次重塑了高校教师群体,他们走进了小学校、走进了小学课堂,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基础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到教育教学中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再次重塑了合作学校的教师群体,他们走进了大学课堂,提升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他们和大学教师、大学生共同走进新课程,逐步成为反思、实践、研究型教师。说它无形,是因为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新了教师教育理念,正是这种理念,将有利于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培养;教学方法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历经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教学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忽视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人认为计算机只是个工具,现在的应用软件已经“傻瓜”化,人机交互性很好,使用计算机并不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开可不开,课程常被边缘化。要走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困境,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一、计算机思维的定义

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的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字、算数一样。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重点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成两个教学层面,“1”属第一层面,即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通识课程;“X”属第二层面,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几门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成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以上这些都为新一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根据培养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11章: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运算与编码基础、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常用软件、Internet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信息检索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人类行为理解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章节知识蕴含很多拓展学生计算机思维训练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考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三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训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着力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线,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采用“四步骤”的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案例的应用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师设计若干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Excel电子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统计分析等,单讲理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某单位工资发放的电子表格为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分析,透析问题

对教学案例进行演示分析,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讲解Excel数据管理知识模块时,以分析某单位工资发放情况.xls为案例(如下图),围绕着计算实发工资、计算工资的合计和平均值、按工资高低排序、对部门工资进行分类汇总等进行演示,该案例涵盖了公式、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成功的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内容应涵盖主要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案例讲解过程,即是讲授各知识点的过程。

3.案例重现,解决问题

案例演示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进行归纳、总结。对刚才案例的实际应用意义、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等及时进行总结、引申和提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4.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课后应及时布置相关的难度不一的课后作业,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如,讲授工资发放的案例之后,围绕着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使用、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期末成绩.xls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总成绩、平均分、排名、按课程分类汇总等的操作。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3]何钦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4]朱鸣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中,较成功案例堪称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其以尽快适应“教育全球化”、成功摸索出的“枫叶教育”模式及冲破传统教育束缚的几大优势,尽快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际合作办学成功的典型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众多出国就读的学生无法顺利通过语言障碍而一部分不得不选择中断学业的形式下,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应运而生。其实施的中西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中外教师队伍的结合、中西教育思想的结合和中外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结合)、两个认证(中英双语教学的认证和中外两国政府认证)、一个对接(学生只要按期完成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规定的课程,不需要雅思成绩等认证方式,可以直接升至国外大学)。

大连枫叶国?H学校经过对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教育体制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后,顺应中西结合办学模式的需求,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集中西教育优势为一体的创新之路。其在保留国内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大胆引进国外教育方法,在完成基本课时任务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英语及计算机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只学习中国基础教阶段规定课程,还需要学习加拿大政府基础教育阶段规定课程,在高中毕业时候,可以获得由双方政府共同认定的毕业证书。可以说,在国内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引进加拿大教学标准,将双方教学标准很好结合,不仅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对于中加两国的教育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以其超前的教育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

二、Altschool办学模式研究

2013年,谷歌前主管马克斯?文迪拉创办Altschool―“另类学校”,旨于解决公办学校教学课堂规模大死板没活力、私立学校课堂规模小创新性强但收费昂贵的现状。创办Altschool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优点相结合,创办一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接近于私立学校,但收费平民的教育机构。短短几年,Altschool以其“个性化教学”的办学模式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与乔布斯妻子等硅谷传奇人物。

Altschool是一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机构,其采用小班教学,一个班25-30人,学生可以年级之间流动,可以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年级阶段。比如一个10岁的学生,他可能跟着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也可能跟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Altschool学校的老师们将作业通过ipad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规划时间后按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Altschool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置,老师只是引导者,也可称之为“向导式教学”。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可以跨年级选择,老师们根据学生选课的结果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将学习效果反馈给老师,或者老师可以用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软件平台等观察学生学习过程。所有的教学采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因为其教学效果未得到社会认证,所以质疑声较大。

三、国内的国际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可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办学模式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逐步适应全球化时期人才需求的现状。在前面的研究中提到,国内的国际合作办学因为存在收费标准高低与办学规模大小的问题,而使一部分勇于创新的教育管理者们望而却步。收费太高,会导致部分生源流失。收费太低,又能否保证国际化教学资源投资达标?办学规模大,一些潜在的会选择国际合作办学学校的学生群体的数量没有办法估计;办学规模小,是否能够满足家长学生们,特别是社会需求。这些都是国内合作办学现在所面临的的问题。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办学模式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培养的学生也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然而,并不是所有选择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教育学校有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的成功事例,大部分学校因其教学效果一般而导致办学困难,学校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停止办学。国际合作办学以其投资大收益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但也因为不懂教育管理而频频搁浅。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