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质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案例加以应用,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将教学案例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学具有更强的有效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相应的教学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营造不同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对事物的解决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理解能力的增强。学生在教学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探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师生之间交流大大加强,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承担了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明确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任务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明确地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指引才能保证教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理想。在小学的课程教学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加以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强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2.精选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的选择和收集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学案例的正确选择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和课程安排,综合各方面影响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和搜集工作。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教师培训教学;受训教师;教学设计策略

Abstract: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is a learning theory about acquiring and transferring the knowledge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gui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Based on the theory,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design are as follows:1.emphasiz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 and carrying out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cept;2.using the case study of concept and cross design of concept and case;3.lcreating real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forlearning tasks;4.carrying out the multiple dimensional net-based structur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cognitive flexibility hypertext.

Key wards: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instru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teacher trainer;teacher trainee

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许多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实践表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普遍存在“费时低效”“学难致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认知弹性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针对结构不良的知识的习得与迁移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基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对认知弹性理论的理性分析,我们认为,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三个基本概念

1.结构不良的知识

斯皮罗等人依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与变化程度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结构不良的知识。 [1]结构良好的知识是指与具体情境之间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一经习得,便可根据相应的规则或原则加以运用。比如,四则运算就是结构良好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的规则就基本上可以进行准确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获得唯一确定的答案。结构不良的知识是指与具体情境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境问题,而一个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且其应用往往有多种方案、途径与标准。比如,一个“合作学习”的概念,可以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多种不同的课堂情境中,而以“做中学”为主的课例就可能包含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个概念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案、途径与标准,获得不同的运用效果。结构不良的知识普遍存在于医学、工程学和教育、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是认知弹性理论关注和应用的主要知识类型。

2.高级学习

斯皮罗等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只要求学生知晓一些重要概念、方法和事实,将所学的东西简单再现出来,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知识;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知识的复杂性,能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不良的知识。高级学习是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 [2]

3.认知弹性

斯皮罗等人认为,认知弹性是一个人对其知识进行自动重构,运用多种方式对完全处于变化中的情境要求进行回应的能力,是人在认知中的灵活变通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复杂的情境进行认知,能否以多种方式对情境进行认知。认知弹性强的学习者在认知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即能不断变换看问题的角度,能依不同的属性对刺激源进行分类,能发现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新联系,能对相同事实作出不同方式的解释,能依据不同的情境脉络对各成分重组与排序,能更顺利地将知识迁移至新的情境。认知弹性是认知弹性理论所强调的核心能力,培养认知弹性是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的重要目标。

(二)两条基本原理

认知弹性理论的第一条基本原理是:只有在显示多元事实时才能以最佳方式对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进行思考。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观点虽不是错误或虚假的,但却是不充分的。 [3]认知弹性理论强调的核心问题是多元认知表征,即要求从多角度审视某一主题。这既能增强对该主题的理解,也能增强将这一理解迁移至其他领域的能力。

认知弹性理论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概念与案例构成多维度与非线性的“纵横交叉形”。“纵横交叉形”隐喻:要多样化地应用知识,就必须展现知识的多重关联和知识对情境脉络的依赖性。

(三)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在探讨了高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结构不良的知识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学习,以此达到结构不良的知识获得的目标。 [4]随机通达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揭示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与其他知识要素相联系,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多视角理解;揭示知识对情境的依赖性,与具体情境相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情境性表征。

(四)认知弹性超文本

认知弹性理论提出了体现和应用其原理与方法的具体技术──认知弹性超文本。它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是由节点和表达节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其典型特征是能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联系,可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机获取所需信息,并且内容能被重新编辑,以产生一种特殊的、概念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认知弹性超文本适用于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

以上三个基本概念和两条原理构成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起点,随机通达教学是体现其原理的方法,认知弹性超文本则是实现其方法的技术媒介。

二、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的适用性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内容是结构不良的知识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使受训教师获得必要的教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质上是结构不良的知识。这是因为,教学知识虽指向教学实践,但其与动态、变化、真实的教学情境之间通常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一项教学知识通常可应用于多种教学情境问题,而一个教学情境问题也往往需要多项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是同类的教学情境问题,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及其作用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事实上,教学情境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和课程等相互作用的诸复杂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应用不同类型的理论。比如,要将所学的教学原理用于函数课堂教学,就不能简单套用所学的一般教学原理,而应综合运用函数知识、思想方法及其特点、特定阶段学生学习函数的认知活动过程与方式(如杜宾斯基关于数学概念学习层次的APOS理论[5])以及具体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一般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等知识,制订出函数这一特定内容的教学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与适当调节。这一过程需要多个概念、原理、经验背景以及教学机智的综合而灵活的运用。受训教师获得教学知识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而教学实践的情境性、体验性与生成性[6]和教学知识的效度与场域要求[7]以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严重鸿沟的现实隐喻了教学实践的复杂性,蕴含了教学知识是结构不良的知识。

(二)受训教师应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受训教师应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事实上,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效果之所以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移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比如,将教学知识从与其密切相连的复杂的教学实践情境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将本来连续的教学过程机械地切割成多个离散的阶段处理,将具有整体性的教学知识简单地割裂为孤立的部分而忽视其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受训教师获得的仅是高度抽象的、去情境化的、僵化的教条,难以与自身的知识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仅仅在头脑中记忆储存,却很难指导其教学实践。尽管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是有意义的,但整个教学过程过分简单化则会导致学生理解的片面与定势,这正是妨碍习得的教学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具有结构不良特征的教学知识与情境脉络紧密相联,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实际问题相一致的情境,关注受训教师面对各种实际的教学情境问题时进行的知识生成与持续改进过程,使受训教师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体验教学知识的复杂性,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综合贯通,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教学情境。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重在发展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使受训教师将所学教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情境。而教学实践情境复杂多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事实上,受训教师所面对的课堂与教学情形变化无穷,尤其是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体──学生有着巨大的变化性,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与学习习惯等,同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潜在的不可控制性。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预先完全设定,因而其应用也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规律模式。这就要求受训教师运用教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其作出正确的理解,依据不同的具体教学情境对教学知识建构多种不同的表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知识结构与图式,并能实现教学知识向实践迁移。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应注重培养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使其具备弹性的认知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以克服传统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的“学难致用”现象,增强教学实效。

转贴于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内容的特征、应采取的学习方式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完全符合认知弹性理论针对结构不良的知识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认知弹性的基本观点与要求。因此,认知弹性理论适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

三、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特点与要求,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诸方面客观条件与实践环境,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宜采取如下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概念的多视角表征,实施概念的多维分析设计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重在发展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而认知弹性的形成与知识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越是以多个维度向学习者呈现知识,越有利于学习者认知弹性的培养。教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单一的视角都可能错失概念理解的许多重要方面,这意味着通过不同的视角可获得不同的情境体验和对复杂知识多种意义的建构。具有结构不良的知识特征的教学概念,蕴含着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多种途径,单一的观点可能会导致缺乏多样化的应用途径。在不同情境中多次呈现同一教学概念并以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多维分析,可使其隐含的关键要素不断显现,有利于受训教师掌握概念并将其迁移至新的情境,从而提高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将概念的多视角表征与多维分析置于中心地位,应尽力展示概念的某方面特征或本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细致而复杂的多维度关联,以相互加强概念本质的多元表征,从而既增强对概念自身的理解,又增强对教学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应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或者从不同概念的不同角度反复呈现同样的材料,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教学概念的多维理解。比如,对“合作学习”概念的学习,不但应运用自然语言对其内涵进行阐释,还应通过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不但应对其基本模式进行归纳,还应对其多种变式进行探析;不但应对其所蕴含的作用与价值作出判断,还应对其运用范围与局限作出评价。进行如上多角度的表征与多维度的分析,有助于实现对“合作学习”概念的深层理解。在呈现某一教学概念时,不应强加给受训教师所谓的权威的、唯一的、标准的解释,而应在各种观点或解释中,选出比较典型的几种展示给受训教师,使其从不同的角度主动地建构起对该教学概念的多元认知与全面理解。为此,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要充分重视受训教师的已有经验,开展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反思性对话与讨论。因为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与实践中均积累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经验,每个人均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通过交流与碰撞使受训教师超越自己的认识,关注到概念的不同侧面。在对话与讨论中,培训教师可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受训教师形成并阐发自己的观点,培训教师耐心倾听其发言,并洞察其想法的由来,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促使受训教师在交流讨论中积极建构知识的意义,对概念形成多元化的认识和全貌性的理解。

(二)运用概念的案例教学,实施概念与案例的交叉设计

认知弹性理论十分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案例能帮助组织经验、内化知识、反思实践、沟通理论与实践、提升理论分析水平。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用具体教学案例阐释相关概念,使受训教师从教学实况的演示、观摩与讨论中体会与建构教学知识,有利于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其认知弹性。

在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概念教学时,不应将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相隔离,而应将其相联系,构建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的“纵横交叉形”,即对一个教学概念要用多个与之相连的、代表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来理解,而每个教学案例又同时能支持多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概念的表征。这样,通过多个教学案例对同一教学概念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与重组和对同一教学案例进行多元教学概念的解析,能够有效地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加强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使受训教师形成对教学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将教学概念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而且有利于受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模式与方法,以增强认知弹性。

抽象的教学概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案例情境时存在着很多变量,因此,应在多个教学案例的应用中向受训教师揭示教学概念变量间的细微差别。与之相应,由于不同的教学案例基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所以也就蕴含着教学概念间的不同关系,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就可视为多个教学概念在此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特定联系,解析一个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多个教学概念迁移至此情境的过程。因此,应将一个教学案例分解为多个教学概念来理解,并厘清各教学概念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维度与多视角解析教学案例,有助于抽象出教学概念与情境的多重联系,建立起教学概念通向其他类似情境的可能途径。

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的相互交叉设计,将抽象的教学概念与鲜活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应具有关于各种教学案例的教学概念框架,掌握解析教学案例、构建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纵横交叉形”的方法。

(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施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

学校学习常常侧重于抽象的、脱离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在经过处理的、过于简单的、非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种知识一般难以迁移到真实的场景,难以应用于实际。 [8]比如,一个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的学生,对小孩荡秋千的问题会一筹莫展。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于抽象的推理和运算,而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心。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正是试图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抛锚式知识与技能去诱导实践认知,感受真实的情境体验,领悟情境所蕴含的实质,获得知识的情境化理解,实现知识的实践性迁移。所创设的情境越是接近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就越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和认知弹性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受训教师能将教学知识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情境。因此,培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现场情境,并通过理性的观察、分析与交流,解析其所蕴含和涉及的教学知识。比如,应提供发问、讨论、课堂教学观摩、实际演练等机会,激励受训教师针对实际教学情境,展开平等而坦诚的反思性对话,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问题解决的策略。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实施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将静态的文本还原为鲜活的教学情境,将严肃的教学理论引向生动的教学实践,促使受训教师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观察实践、反思实践,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实现对教学知识深层的、本质的理解。

(四)运用认知弹性超文本,实施教学内容的立体网状结构设计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依据情境或要解决的任务将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具体的教学案例相联系,将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复杂的教学主题通过非线性、多维度的穿越,展现其多重的关联类型和其对情境的依赖性,从而建立教学知识的立体网状结构,以促进受训教师对相应教学知识的掌握及其向教学实践的迁移。认知弹性超文本是实现这种知识组织策略的理想教学媒介。

认知弹性超文本将教学概念镶嵌在相关的背景中,将教学知识网络中的概念相互连接,形成从单个教学概念出发的多个相关教学概念组成的教学概念群,并用教学案例及其特定的情境来支持这些教学概念的表征,而每个教学案例中又都包含着多个教学概念,并以被分解的教学案例的元素为依据将教学案例与所涉及的多个教学概念相链接。这样,与某个教学概念相关联的多个教学概念和教学案例被组织在一起,既能用上位教学概念和同级教学概念确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又能将其展开进行多元表征。教学知识的这种立体网状结构以概括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概念为主干,以相关的教学案例为交叉主干,主线脉络清晰,具有非线性、多维性、探索性、生成性与情境性特征,非常符合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因而有助于受训教师从多种角度理解与表征教学知识,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有效加工,构建动态的教学认知结构。

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深入挖掘认知弹性理论的精髓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当然,认知弹性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是非常复杂和不规则的,认知弹性理论不应成为指导学习过程的固有图式,其应用模式亦应有灵活的变式。此外,认知弹性理论倡导对概念的多重表征,但受训教师面对多种观点或解释常感茫然,因此,培训教师应加强与受训教师的交流,强化对受训教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Spiro R J,Feltovich P J.Cogni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5.85-107.

[2]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61.

[3] 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4]Spiro R,Vispoel W,Schmitz J.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Application: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ransfer in Complex Content Domains[M].New Jersy:Lawrence Er-labum Associates.1987.177.

[5]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0-182.

[6]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7):28-29.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确定活动内容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教师条件: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0周岁以下,有长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新课改,勇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

选题方面:要求能带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小中见大,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可操作的课题。

竞聘演说: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后,由校课题组过关筛选后统一安排竞聘演说。参加演说的教师要把课题的来源、实施过程、实施措施、实施预想困难、实施达到的目标阐述清楚,对自己竞选的课题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诠释、理解与评价。

竞聘答辩:演说完毕后竞聘教师要接受专家及课题组的提问,有针对性地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要求能掌握课题的基本知识,围绕课题全面论证,既富有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又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

学校课题组及专家组将根据教师竞聘的情况,为每位教师进行综合打分,优胜劣汰,选出优秀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

(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

(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

(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态度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

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王大根,Wang Dagen

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的行动研究 狄智奋,Di Zhiyong

美术教育断想 贾勇,Jia Yong

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引发的思考 沈传胜,Shen Chuansheng

听课随笔 魏瑞江,Wei Ruijiang

《鹅卵石镶嵌艺术赏析》教学设计 李建广,Li Jianguang

《机器人伙伴》教学设计 范文艳,Fan Wenyan

《十字绣》教学设计 董成霞,Dong Chengxia

《彩线玩出的花》教学设计 周兰,Zhou Lan

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展简介 孙志钧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登

师生画苑

名作欣赏

"感·染"——民间蜡染在高中美术课中的教学初探 邵俊杰,Shao Junjie

《色彩对比——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教学设计 马飞霞,Ma Feixia

《我的成长变化》教学设计 吕月琴,Lü Yueqin

浅谈儿童漫画学习的三个难题 沈永平,Shen Yongping

《画脸》教学与点评 叶恋花,徐淳,Ye Lianhua,Xu Chun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视觉艺术课程(续) 胡知凡,Hu Zhifan

室内设计中意境美的营造 陈曦,Chen Xi

对内陆地区高师美术专业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的思考 胡建锋,Hu Jianfeng

"昭陵六骏"及其它——唐代陵墓雕塑欣赏 张恒翔,Zhang Hengxiang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8年艺术教育主要工作

再论美术技能的人文性——兼答张晓涧教授 李敬仕

简讯

勇于探索追求完善——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及地方优秀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兰岗

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对我国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现状的一点反思 赵英辉

走近"2+1"项目 王海燕

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续) 王大根

教研员访谈录(三) 毛毅静,冯恩旭

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着手——当前小学生学具准备情况的调研及应对策略 袁亚

"百家一课"——一种全新的基层美术教研模式的探究 赵学军

引向综合体验的艺术学习——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服装》活动案例 张玉林

高师美术院系介绍

大山岁月·中国画/梦里家乡醉秋风·中国画

院篱深处花阴醉·中国画/陕北老农·油画

夏天的回忆·油画/初冬的早晨·水彩画

紫藤雉鸡·中国画/凤眼莲·中国画

花鸟·中国画/留驻青春·版画

达利的自画像 萨尔瓦多·达利

高梁杆手工创作及其教学浅探 徐建伟

走近窗口展现生活真谛——《窗口》教学设计 朱文亮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主体评价的实施方法 王璟

适应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转变高师造型教学理念 商桦

教学故事三则及思考 杨勇

当学生的回答很"另类"…… 姜明官

《色彩的冷与暖》教学设计与点评 陈路

当代法国学院美术教育印象 贺朝无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研究 郭莉

高师培养研究型美术教师课程之研究——以"民间美术教学课程"为例 郭冬莉

浅谈中国传统风格场景道具的动画制作——以用3DSMAX制作莲花灯为例 丁伟峰

北魏、北齐时期石刻造像——龙门、巩县石窟及青州石刻艺术欣赏 张恒翔

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 胡知凡,Hu Zhifan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吴世宁,Wu Shining

基础美术教育如何跨过"专业技能"门槛——兼与李敬仕教授商榷 张晓涧,Zhang Xiaojian

教研员访谈录(一) 毛毅静,周凤甫,Mao Yijing,Zhou Fengfu

凹印纸版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程卓行,Cheng Zhuoxing

普通高中电脑美术课程教材分析与课程定位 林志勇,Lin Zhiyong

《多彩的学习生活——校园伙伴》教学设计 张志青,Zhang Zhiqing

运用稻草进行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张引江,Zhang Yinjiang

整合创新发展(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选登) 张鹏

《羊羊》·油画 马健

《温暖的星期天》·水彩画 潘毅

《彩陶时代》·中国画 周毅铭

《新疆风情》·中国画 赵燕青

《野花》·油画 奥蒂诺·雷东

卵石画的设计与制作 梁丽华,Liang Lihua

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学习手、指拓印造型"美术教学案例 蔡维,Cai Wei

《染纸图案》教学设计 杨兴权,Yang Xingquan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节奏浅探 方璐莎,Fang Lusha

农家里的美术活动 康小花,Kang Xiaohua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陈玉云,Chen Yuyun

《与众不同的椅子》教学案例 朱红萍,Zhu Hongping

《我造的汽车》教学设计 谢庆洁,Xie Qingjie

以感受传统牵引高师山水画教学 闭理书,Bi Lishu

对塞尚作品中补色调和的教学读解 唐成辉,周婕,Tang Chenghui,Zhon Jie

《农家宴》教学案例与点评 陈燕妮,卢喜夫,Chen Yanni,Lu Xifu

《我们的冰雪节》教学与点评 宫蕊,耿丽丽,Gong Rui,Geng Lili

为小"食客"们做好"开胃菜"——几则课前热身故事及思考 谭亚明,Tan Yaming

设计教育与文化传承——记"2007年设计教育亚洲会议" 刘道广,Lin Daoguang

中国民间剪纸的形式特点 陈少立,Chen Shaoli

宋代石刻造像——大足石窟雕塑艺术欣赏 张恒翔,Zhang Hengxiang

《持阳伞的女子》 莫奈

基础绘画中色彩对比训练四步法 徐应枝,Xu Yingzhi

幼师即时贴装饰教学与实践 张雪青,Zhang Xueqing

《生活中的图表》教学案例 韩芳,Han Fang

杂物画教学中的"四个引领" 朱国华,Zhu Guohua

连环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关于专题教学的拓展研究 王钢,Wang Gang

《西方抽象画的欣赏与感悟》教学与点评 杨一波,周世民,Yang Yibo,Zhou Shimin

三大构成教学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张海华,Zhang Haihua

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媒体艺术课程及启示 胡知凡,Hu Zhifan

从写实造型向玩偶风格的转换——北宋与明清陵墓仪卫石雕欣赏 张恒翔,Zhang Hengxiang

《微观世界》教学案例 金燮玫,Jin Xiemei

《生动的表情》教学设计 闫嫱,Yan Qiang

《神奇的树》教学设计 刘海蓉,Liu Hairong

珍珠绒线装饰——幼师学生喜爱的DIY手工课 孟睿,Meng Rui

《小扎染》教学与点评 谢沙,兰岗,Xie Sha,Lan Gang

运用地方资源活化教学内容——一个走进生活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探索的案例 张静华,Zhang Jinghua

让美术课更生活化——由一件学生作品引起的思考 朱芳,Zhu Fang

该出手时要出手——观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示范有感 叶晓辉,Ye Xiaohui

素描中的"点"元素分析 李劲松,Li Jinsong

研究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育——记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学会年会(二) 陈美玉,Chen Meiyu

重读莫奈的油画 章文浩,Zhang Wenhao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