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前科学管理时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02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一、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
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华夏社会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政治领域还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罗马时代还出现了类似于股份公司的组织,向公众发行以支付国家的战争支出。在世界的东方,也出现了如前述诸如印度考底里耶、中国孙子、孔子的管理思想。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二、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发现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大多是清教徒,像反对英国教会一样反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巴贝奇建议建立一种说明性的会计费用系统,但直到二十世纪管理学和会计学成熟才实现。此外,监督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的问题,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同时实行罚款制度,但在劳动力不足的大环境下效果有限。资本家也尝试着建立新的工厂风气,用教会和宗教的力量来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和约束。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三、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得到普及;火车头已经具备凸轮、水箱、驱动轮和平衡杆,乘客车厢和其他类型的车厢也基本发展成熟。在美国,1840年-1850年是美国铁路的第一次繁荣期,至1870年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着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具有规模的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第一个期货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建立也起到了降低商业风险的作用。专业化降低了信息和交易的成本。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其主要为大型大企业服务,三门必修课程为会计学、商法和美国商业总论。1914年增设市场营销,经营政策也同期成为必修课,选修课程则针对了不同的行业门类和公司类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到1920年,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可供理解的比较是在1840年,最大的经销商年销售额不过25万美元,雇员只有5人;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1925年,西尔斯第一家零售店开张。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四、现代企业诞生
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海南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徐华(1977-),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67-01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1]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2]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3]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4]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校企联合对于实践教学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校企联合落实实践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若能顺利开展必须获得学校管理机制的保障,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有所体现,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建立相关正式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负责企业选择、企业关系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模块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相关规范、制度等,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目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比如企业管理运作的动态性与学校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如何衔接;合作平台如何使校企双方更好的获得各自效益等等。
参考文献:
[1]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7-89.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迅速的作出判断,对事件进行有效及时的控制,这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任何事物做到冷静的分析观察,保持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模式,经过诱导性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到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教学当中,为日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应对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细微的观察能力,对于企业内任何事物仔细全面的观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弊端,这有利于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企业平稳运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而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实践学习中长期锻炼,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的效果。在学校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时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有计划的实行教学,不仅注重整体观察,还要关注和考量细节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应重点讲解因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变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观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事例分析和观察寻求解决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建立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企业管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到整体系统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整体系统的观念有利于梳理杂乱的信息,在大规模且复杂的信息之中寻找有用合理的信息,具有整体性的观念是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加强学生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企业内部的部门就是子系统,两者之间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师在讲解系统观点时应采取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仅需要优秀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企业的运行需要各个环节各个人员的配合,企业管理也不是单独某个管理者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团结合作,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给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予学生锻炼写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前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实践行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实际案例来讲解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对企业管理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讲解德国现代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将其与我国企业案例做深入分析和对比,将案例中相似点与不同点讲解分析,尤其是企业从困境中如何改革转型,一步步走向成功,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引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劳动就业与合同》中的教学中,书本中的知识理论比较复杂混乱,学生往往会产生迷惑和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来讲授合同中各种理论知识,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合同意义和各项权利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意义。
六、结束语
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现实途径
2.1采用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培育企业核心市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取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以此培育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确保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并逐渐扩展核心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2.2规范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企业核心机制
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使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组织管理规范。切忌单一依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培训,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总之,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变化,建立有利于其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2.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发展所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发展宗旨等。正确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我国成功企业发展的途径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员工培育方法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树立。缺少必要的核心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陷于尴尬境地。
3结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企业 汽车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
XIAO Wen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ccident car repair service center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obile repair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auto repair training room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n auto repair enterprises manage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enterprise; automotive repair technology
1 校内教学企业管理的目的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的目的包括:安全、利润最大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消耗、注重环保、提高办公效率、提升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校内实训室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高职院校校内教学企业,以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融合了企业和实训室的功能,既要满足培养学生获得职业能力需求,教师技术开发的需求,又要实现企业盈利的目的。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教学企业能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和真实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学企业通过项目实训,可以接触到行业高水平的装备,受到严格完整的专业训练,为将来成为行业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校内教学企业。校内教学企业的管理以学校管理为主,传统的学校实训室管理和校内教学企业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1)安全问题,安全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学校都是最重要的。对于校内教学企业,操作的人员大多是学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和经验欠缺的特点,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实训和生产的安全。(2)人员管理问题,目前高校由于人才引进机制等问题,造成了实训管理人员的缺乏;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管理范围大,造成管理混乱。(3)利益分配的问题,作为校内教学企业,要保证教学质量和企业的利润,两者存在很多的冲突。
3 解决方案
3.1 重视安全
(1)需要做好安全教育,任何实训课程以及生产活动的第一堂课必须是安全教育,实训老师尽量告知学生所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性,绝不能掉以轻心; (2)在每台有危险行的设备和仪器上醒目的位置贴上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严格按照设备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操作人员忽视标准操作规范所致;(3)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有安全隐患的设备严禁使用;(4)要求参加生产活动的学生购买工伤意外保险,万一发生事故可以有更多的保障。(5)汽车类实训室内有较多机油、燃油、油漆等易燃物,做好针对相关易燃物的灭火措施,定期检查灭火装置,保证灭火装置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6)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调动学生掌握安全操作的积极性;(7)建立安全责任人追究机制,对教学企业的每个工位都设定安全责任人,汽修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都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
3.2 建立工位管理制度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服务中心分为六个工位:钣金工位、调漆工位、大梁矫正工位、喷烤工位、前处理打磨工、汽车检测维修工位。管理的范围比较大,需要人员较多,除了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兼职管理之外,要求每个专业老师都要参与实训室的管理,同时配备优秀学生担任各工位小组长,做到全员管理,人人都是主人翁。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员配备除了工具管理和车间管理人员之外,每个工位还是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主要负责工位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工位实训项目开发工作、工位的生产质量监督工作,每次保养结束都要在醒目位置标明检测结果以及下次检测日期,对于运行不良的设备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需要贴上不同颜色的检测标志,设备没有通过检测,严禁使用;负责人需要根据工位的特点开发实训项目,并制定项目实训指导书,根据工位的使用状况开发一些方便维修的工具和模拟实训装置,模拟实训装置主要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作为校内教学企业,生产质量非常重要,生产质量决定了教学企业能否创造利润,可以引进企业的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并积极推进汽修行业ISO9000的质量认证工作。
3.3 校企双赢机制
高职院校引进教学企业主要是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不能为了盈利而牺牲教学质量,否则会得不偿失。企业入驻学校也是为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两者如果可以协调好,则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企业必须是以学校为主。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需要让利给企业,可以考虑给企业提供免费的场地;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给企业使用,一定要保证学校设备的先进性,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入驻,保证生产的质量,我校事故汽车修复技术服务中心的很多设备都是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对企业的生产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学校的利润分成主要用于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开发,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一定生产的绩效工资,提升教师指导实训的积极性,建立技术开发基金,鼓励教师积极研发各种汽车修理工具和设备保证教学企业技术的先进性。
为了不影响企业的生产任务和生产质量,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规定企业员工必须带领学生参加生产任务,直到学生操作熟练,通过考核才具有上岗的资格。学校对带学徒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课酬补贴,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企业员工给予额外的奖励,提升企业员工教授学徒的积极性。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节省实训开支,事故汽车修复技术服务中心需要大量的实训耗材满足实训的需求,可以建立企业废旧零件回收制度,用废旧的零件满足实训耗材的需求,比如:报废汽车钣金件,可以用于钣金和喷漆的实训;报废汽车可以用于学生汽车大梁矫正的实训;企业员工兼职实训指导老师,可以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在项目来源保障方面,除了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目前我校教师拥有汽车数量已经达到500台以上,而且也还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为教师提供一些维修服务,既方便了教师,又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4 结论
构筑科学的校内教学企业管理机制,可以提高校内教学企业的管理水平,校企双赢的管理模式让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事故汽车修复技术服务中心” 校内教学企业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编号:(XJZD201208)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2] 段长虹,陈斗雪,陈诗伟.校内外“教学企业”管理运行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9.
[3] 朱佩玲.车辆类专业实训室运行管理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4] 孙友胜.汽车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热点关注,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