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测量 职业心理辅导 实践探索

1 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概述

1.1 学校职业心理辅导的特点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教材《职业心理》一书中,职业心理主要包括择业心理、求职心理、就业心理、失业心理、再就业心理等,本文研究所提的“学校职业心理”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择业心理、求职心理等就业心理,学校职业心理辅导就是在学生职业认知建立、发展,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心理支持的专业辅导工作,关系到一个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职业心理辅导除具有常见心理健康辅导的特点外,其突出的特点是:

1.1.1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这是它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心理健康辅导在于针对个体的心理特质,采取有效的支持服务,促进个体自我改进。职业心理辅导是基于个体的个性差异,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帮助其完成与职业岗位匹配过程中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寻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气质等)与职业的匹配。

1.1.2 具有整合性。学校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者辅导工作的整合性。一方面辅导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概念,掌握大量的人才市场职业需求信息,尤其是与学校专业相对应或相近似的职业岗位信息,给学生的心理支持以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辅导者还必须具有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知识和初步技能。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有实效性地进行辅导。

1.1.3 具有持续性和灵活性。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人一生的职业规划和实现,其辅导工作具有持续性。但是,人的一生是在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职业心理健康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当前仅靠一次就业来完成职业选择的机会较小形势下,要做到社会需要和环境与自我正确认识的统一,需要持续性和灵活性。

1.2 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的意义

开展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需要和就业环境,促进学生寻求个性特征与社会职业角色认识的统一,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持续性职业生涯规划,并具备在现实环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职业心理的基本能力。

2 在学校职业心理辅导中开展职业心理测量的理论依据

职业心理测量是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来测试看人们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特质,然后再对人进行相关的测试,最后看是否匹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的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帕森斯创立的特质因素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能力和特质,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不同特性的人,通过心理测验可以获得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以使个体找到最能体现和发挥其特性的工作。之后,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在帕森斯的研究基础上将特性—因素理论发展成型。这一理论注重个人差异与职业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而实现人—职匹配则是该理论的核心。

职业选择的另一个理论是霍兰德提出的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并将它们和环境、职业类型进行了匹配。他提出了四种假设:1.大多数人的个性可以根据其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传统型,而每一特定类型个性的人所感兴趣的职业类型不同;2.职业类型也可以划分为上述六种类型;3.人们都在寻求适宜的职业岗位,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积极性,实现人生价值;4.个体的个性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霍兰德及其助手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两种类型测定工具,一种为职业偏爱记录,简称VPI;另一种为自我指导探索,简称SDS。基于VPI和SDS两个量表的测量,得出人们适应的职业类型。类型测定后,与被测定者的人格类型相对应的有一系列具体的可供选择的职业。

依据以上两方面的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在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中,指导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利用心理测量量表进行个体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找出相对应的职业范围,从而选择和自己个性相匹配的职业。

3 基于心理测量支持的职业心理辅导方法的实践探索

在以上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咨询辅导的探索。其路径是:首先,采用调查问卷法,对我校高职8个专业的291位学生(抽样)的职业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分别采用国际高智商协会开发的职业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一般四种类型气质测验量表对学生进行了职业心理测试;再次,在心理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职业咨询与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职业的关系,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1 建立在职业心理测量基础上的职业心理团体辅导探索

在课题研究探索中,由于学生人数的众多,在进行个体心理测量及诊断的同时,抽取了旅游管理专业一个班级,以计算机技术分析心理测量量表结果,以下是这个班的心理量表测试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通用人职匹配测试中,各因子的得分比较接近,说明学生在各因子上的水平比较平均;在职业气质测试中,胆汁质、多血质以及黏液质的得分比较接近,而抑郁质的得分较低,说明学生的抑郁倾向比较低;而在职业性格测试中,喜欢独处、消极被动两项得分较低,其他分数比较接近。根据对被试班级的总体反映,综合职业气质以及职业性格来看,接受测试的班级学生总体是属于比较活跃、比较积极的,适合从事一些需要团体合作、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规格比较接近,于是对这个班级开展了团体辅导。

3.2 建立在职业心理测量基础上的职业心理个别辅导步骤与方法探索

3.2.1 建立和谐的职业心理辅导关系

首先,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向学生发出开展职业咨询的信息,宣传职业心理辅导活动的安排及公布职业咨询辅导教师的资格,按自愿原则由学生主动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出咨询申请,包括咨询问题、联系方式,再按预约时间与咨询教师见面;

其次,每一位学生由一位心理学专业教师与一位有市场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共同接待,增强职业咨询的科学性、权威性、实效性;

再次,创设和谐的咨询环境,教师微笑接待学生,并以平和的语气与学生交谈,交谈由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或家庭成员的情况开始。在个别咨询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从一开始时的拘谨、问一句答一句的状态到咨询结束时的畅谈和动作上的自如,这都反映出咨询的气氛是轻松的。在面谈进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职业取向是当事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职业取向分析是为求职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在本次课题咨询活动中,咨询专家常常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理想开始,渐渐地了解学生今后选择某一职业的原因。例如,一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咨询时由于胆怯,回避其职业选择的问题,但经过指导专家与她逐步地谈话知道,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她的职业取向并不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而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装销售,且是想自主创业。

3.2.2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对人—职匹配的认识

一方面,在借助心理测验工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形象的分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正确进行职业选择的必要前提。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了国际高智商协会开发的职业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职业能力倾向简易量表、一般四类型气质测验量表,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测试团队对参加咨询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及其他特质有一定地较全面地认识,并对照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人格属性,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与职业岗位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的目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各项岗位要求及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人格属性。处于学校中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职业岗位的认识。为此,职业心理辅导员需要熟悉人才市场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并向学生做较详细地介绍。为做好这方面咨询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接待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时,就业指导专家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了应用电子专业的就业市场现状、学这一专业人员今后的就业岗位、并指出职业提升的途径。经过咨询后的比较,参加咨询的学生反映对专业职业岗位有了一个新的实质性的认识,那些由于胆小或有顾虑的未参加咨询的学生开始感兴趣咨询活动,纷纷要求参加咨询;对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见习、观摩教学工作课堂情景及班主任工作流程,咨询专家与学生进行心得交流,回答了当前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及就业前景问题,使学生了解了当前教育岗位需要的教师的类型及能力;法律事务专业学生通过与教学岗位见习相结合,通过参观法律事务所、法院庭审工作流程等,对职业岗位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对照自己与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客观认识到自己离标准有一定差距,这一认知结果最终促成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另外,协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不断调适职业选择及职业心理,趋向人职匹配的理想目标。一个职业辅导实例是:一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是主动参加咨询,在咨询中表现出兴趣较浓,面谈积极,第一次有关专业的了解与发展前景的咨询很有效,本人反映接受的咨询对她有较大帮助;第二次辅导内容是:因其想自主创业而又缺乏市场经验,就业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并举实例说明自主创业是一个辛苦且持续的过程,希望学生能正确了解这一就业方式。同时,为解决自主创业经费筹措的问题,向学生建议可实行合伙经营模式,并用牛顿的事例说明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建议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先了解此类职业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市场开发。第三次咨询内容是:心理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职业能力倾向简易量表、一般四类型气质测验,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第四次咨询内容是:向学生说明测试结果,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特质再次确定职业取向。建议学生在有计划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大量有关此行业市场前景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书面自主创业的方案,并在学习过程与生涯规划过程中逐步完善这一方案。当时,恰好遇到学校与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因此咨询专家建议她到人才招聘会上了解相关单位信息、专业岗位与岗位要求,并做好多次就业、自主创业的准备。

在咨询中,咨询专家专门介绍了职业资格考试与其专业、就业求职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咨询的学生反映这样的职业咨询辅导收获较大,认识了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在此之前他们是不清楚的。现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当辅导教师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工作情况时,都非常激动,认为学校的咨询辅导工作让她们有了心理依靠,并为他们的求职就业出点子,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建立了桥梁。

4 运用心理测量量表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4.1 职业心理辅导从进校做起。对新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借助心理测量手段开展职业心理辅导,为学生建立职业心理档案,有利于让学生在大学刚起步的时候给自己做好定位,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寻找可能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制定适合个体的职业辅导方案,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所以职业辅导要从进校做起,这才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4.2 尊重个性,人尽其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进行职业辅导的时候,教师或辅导员要尽量做到尊重个性,用科学测验手段来测量人格、能力、兴趣等,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优势及弱点,人尽其才。

4.3 实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提高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素质。职业辅导是一项长期而且繁琐的工作,需要相关辅导人员能保持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努力帮助他们塑造坚强、耐挫的个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在职业辅导中,辅导员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素质,掌握进行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因此,需要对就业辅导员开展职业咨询的素质和技能训练,提高影响性技术咨询水平,就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会谈过程,从而提高协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咨询活动质量。

4.4 就业辅导员需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要帮助学生去了解一些他们不容易了解到的东西,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尽可能多地与用人企业联系,了解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在职业心理辅导时,才能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增强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5 选用更合适的心理测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都是可以作为就业辅导工作的辅助工具。当然,须注意心理测量的量表不是唯一的依据,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客观情况的变化,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动态分析。

总之,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职业倾向等,有利于学生做出一个较合适的职业选择,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年3月,117-120、88-94、103-106

[2]朱宁,薛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择业心理调适[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1-43.

[3]李晓明,刘洪玉,孙晓雯.人职匹配理论与女大学生就业选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37-41.

[4]陈震环.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其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9,49-52.

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分层次教学与评估;心理辅导

分层教学和评估的教育模式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然而对于该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学生来说,心理上对该模式的承受力和认知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该模式的成败,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并积极参与其中时,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其受益者。因而我认为在该模式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与研究以及教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阐术。

一、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准备阶段的作用

1.心理辅导先行,让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个正确理解,为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和评估分层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它的有效实施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益。所以,要在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顺利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它,接受它。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不是去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对差生的轻蔑和歧视。分层不是目的,它是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间”获得最大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它的顺利实施必将让全体学生受益。因而在该模式实施准备阶段,我们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以大量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和宣传,并根据问卷调查中学生所反映的顾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赢得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关键,学生能否配合分层取决于最终的分层结果是否客观,整个分层过程是否公正、合理、透明。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细致了解,我们的做法是先在全班做个摸底考试,在做完摸底考试后我们会粗略地根据学生的成绩大致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我们会再拿出两个星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包括对其听课、回答问题、作业以及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研究,调整分层结果;最后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填一份意向表表明自己的分层意愿,然后综合考虑以上主观和客观因素,最终确定分层结果并把结果向学生公示。这样的分层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情绪,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阶段的作用

1.关注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其心理状态

在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分层后,教师在该模式实施过程应注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A层学生的心理压力,B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满足状态和C层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对A层学生的高负荷的压力和承受力,教师应正确引导,缓解其压力,让其“良性”竞争。从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让其在“减压”的同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B层学生由于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殊地位,教师的不停鼓励和加压是其前进的最好动力。既要让其客观认识到和A层学生的差距,也要让其明白这个“距离”不是无法跨越的,只要其调整好状态,付出多一些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晋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让他们继续努力,不敢懈怠。C层学生往往会由于自己在英语方面能力的欠缺而感到自卑绝望甚至更加厌学,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鼓励、帮助和支持。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适时的对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加以赞美,让其重拾自信,他们重拾自信的那天便是他们蜕变的开始,因为有自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总之,“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既注重全体“面”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又注意个体“点”的突破与挖掘的心理辅导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顺利实施的必备法宝。

2.教师应适时对出现层次变化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等级制的分组应是流动的,进步明显者应调至上一个等级,成绩明显下降者应调入下一等级,以便教学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有压力感。这种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成绩。可层次变化有时也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思想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注自己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迎接自己人生中的每次挑战。

三、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成果阶段的作用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用实验结果来检验,而实验结果应既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包括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数据。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主要会以成绩论成败,倘若其考试成绩虽然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要在高考中胜出还是成绩差距较大时,他们往往又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其只是个欺骗,他们的所谓发展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部分家长和学生还会对我们的分层评估模式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积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学生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其对于目标的不懈追求的源动力必然会让其终身收益,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总之,教师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使其身心和能力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必将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关于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山东教育,2006.

3.《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中学教学与研究,2007.

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各级人员的重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最直接的老师,理应在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承担起宣传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学生、解决学生问题的职责,有必要探究一套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一、提高个人能力,创造良好班级环境

辅导员应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巧,了解心理问题的基本分级和分类,了解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级别;掌握如何鉴别问题学生及如何初步处理的知识。

辅导员应该深入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我成长,同时用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辅导员需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常规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班级环境;认识学生工作的任何部分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尽量做到真诚、耐心,公平、公正、公开。

二、介绍基本知识,宣传学校心理工作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可以利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任何机会,分层分阶段地宣传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重视了解并正视问题。

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简要说明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综合发展的影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联系方式和地点等。其次,从大二以后,辅导员应逐渐让学生了解常见及异常心理问题的表现,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预防和维护心理健康,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最后,在平时的活动中,辅导员应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正确认识和参与新生心理测评,提高心理测评的真实可靠性。

三、建立心理档案,健全危机防护系统

根据学校心理测评结果的反馈和个人平时的观察,将班级学生分级管理。一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如精神病、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应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各种支持工作。二类是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占学生人数的70%左右。这类学生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尚未影响其他方面,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辅导员应给以基本的心理咨询,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三类是正常学生。辅导员可通过日常培养,宣传基本心理知识,让他们在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帮助同班同学走出心理困惑。

建立“医院学校院系班级”四级心理防护系统。辅导员应了解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明确自己是四级防护系统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最基础的阶段,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将严重问题学生上报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一般问题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带领全班学生互帮互助。同时,辅导员在班级心理健康工作中,也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委员班干部、任课老师寝室长”心理反馈系统。各级干部协同心理委员从日常观察、课堂表现中收集学生心理信息,上报辅导员,辅导员做出分类处理计划。

四、鉴别问题学生,关注重点学生

心理问题学生的鉴别渠道有:(1)参考学校心理测评的结果反馈。依据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评的反馈结果,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共同解决;辅导员在学校测评外,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测评,如学习压力、性格测试等了解班级学生情况。(2)观察学生平时表现。要及时关注迟到、旷课、早退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存在生活习惯、情绪问题,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态;辅导员加强与各科老师的联系,了解在上课过程反应异常、行为怪异学生,发言紧张、不敢上台讲话、课堂捣乱学生。(3)深入了解学生动态。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课外活动、寝室生活中,寝室长定期汇报寝室动态,关注孤立、不合群、情绪和行为反常学生,班干部及时汇报学生信息,密切关注其他学生的行为表现,行为反常、孤僻、特别内向、敏感、偏执的学生。

辅导员要善于关注重点人群、特殊时期的心理动向。性格内向、家庭贫困、亲子冷漠、单亲家庭、学习困难、网络成瘾、重大特殊事件经历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极易出现问题。还有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时期和阶段,如大一新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人生目标困惑问题,大二、大三学生容易出现恋爱、人际交往、情绪问题,大四、大五就业考研问题;新生入学、考试来临、考试结束、失恋、大赛前夕、竞选失败、比赛失败、放假前后、考研应试、结业面试前夕。平时辅导员充分利用班干部、心理委员建立心理档案,摸清不同背景学生信息,防患于未然。

五、对问题学生的处理:区别对待共性和特殊问题

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呈正态分布状态,心理非常健康和非常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的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辅导员需要区别处理这些特殊的个体问题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1.特殊问题的处理

对于学校心理测评之后或者辅导员自己鉴别后被判定为或可能被判定为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积极联系配合学校咨询中心给予学生治疗,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后期支持工作,如辅导员定期谈心、与家长加强沟通,安排心理委员、班干部、寝室长、亲和力较强的学生与其接近,鼓励、支持其参与班级活动,给予其归属感、安全感,以做好后期康复治疗工作。

2.共性问题的处理

对于心理测评之后显示心理正常或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共同对待,通过班级集体活动来教育和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团体辅导、课外活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赏识你我”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通过生生之间的互相赏识提高学生自信,正确定位自我目标;“爱你爱我”的主题班会帮助大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异性及教师各方面的关系;“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爱情建议”类似的主题班会,站在朋友、老师的双重角度下给予学生感情生活的引导,“你说我看社会不公”等话题的讨论避免大学生对社会产生偏差的认识或激进的态度。团体辅导将心理问题融入集体游戏、活动中,促使个体在集体互动中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于学生心理的维护有着较大的作用。辅导员可以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知识,利用团体辅导的人际互动的优势,在班级成立活动小组,如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情绪调控小组、学习提升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使学生在一种融洽、真诚、接纳、温暖的环境中解决共同问题,共同成长。

(2)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辅导员制订计划,分批分阶段分层次地与学生谈心,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初步解决个别学生的表浅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不愿面谈,辅导员可采取QQ聊天、邮件咨询、信件咨询等方式,关注学生博客、空间日志的异常动态,通过飞信、短信发送节日祝福,给学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尊重感。

(3)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贫困生申请奖学金、提供兼职信息,并帮助其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对于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组织干部和其互动,寝室内开展娱乐活动;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形成学习小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学生身边最贴近的辅导员要积极摸索新模式、新途径、新思维,通过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完善的服务机制和快速的应急机制,以发展的思维和创新的手段,统筹安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防微杜渐,把心理障碍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智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5).

[2]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5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代高校辅导员就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大学是一个大课堂,是同学们走上社会的奠基石。由于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逐步提高,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下面就简单谈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上,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具有正对性。

二、了解学生,发展师生友谊,换位思考,做好学生的表率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高校辅导员虽然为全体学生服务,但是辅导员接触最多的还是班级干部,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这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会让其他同学有种被忽略的感觉。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会逐步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所处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环境来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份宽容和了解。辅导员还要善于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的同时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该及时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深入学生宿舍谈心、班级干部汇报等方式,发现问题,追其原由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建立,记录要尽可能地详尽,档案的记录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积累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计划。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和同学交流问题、感情问题、就业问题等,辅导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跨过心理障碍,以便更好地学习、生活。

四、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问题学生展开心灵对话

高校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负责,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体制在学校心理咨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新生入学时,铺导员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及时地送交到学校心理资讯室备份。在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辅导员要介绍学生到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健康状况,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学生对心理咨询室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担忧,这时,铺导员就应该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向学生讲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经常和他沟通,关心了解他的处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好地帮助同学。

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有关,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因此,有些心理问题学生一般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也不是很了解,从小到大就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生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这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辅导员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通过孩子和家长的自我反省,加深感情,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做学生心灵的指引者;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心理教育计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秦 或.大学生心理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微微.独立学院政治辅导员心里健康与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初探.

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

一、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高校普遍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一级网络由班级心理卫生委员等学生干部组成,二级网络则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院系党总支书记,主要起着跟踪辅导、早期预防的作用;三级网络则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职教师及聘请的专家教授组成,其职能主要是制定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计划,并给予一、二级网络一定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咨询。辅导员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光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之一,弥补现有心理辅导的师资不足,他们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还具备其他高校工作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与学生联系紧密,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规定》要求,我国高校应按照1:200的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情况最熟悉,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异常,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与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帮扶。学生们容易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遇到心理问题都喜欢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心理问题通常都是越早干预效果越明显。许多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极端行为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前期的征兆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干预而造成的。有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疏导,可以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对于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谈话、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干预消除,或避免不健康的心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交际等方面。

      2. 具备双重身份优势,有利于推进心理辅导工作。《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备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 这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他们除了能够提供学生进行单独咨询外,还灵活利用不同场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部分高校辅导员有定期谈话机制,即辅导员定期约见学生个人或某一寝室的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收获或其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辅导员利用周日例会、班会等场合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作为政工干部,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和开展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周、团队素拓日等活动来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3. 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心理辅导效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大多为刚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而且其中大部分人读书期间都担任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在校大学生的想法、感受及需求。因此,师生间代沟较小,沟通更方便。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普遍对辅导员比较信任。遇到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是个人感情方面的困惑往往都比较愿意主动像辅导员寻求支持与帮助。辅导员队伍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高学历政工队伍,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时也能给与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 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履行心理辅导职能的情况并不理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规定》所列出的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的都是很细致琐屑的工作。而且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学校各部门将各种涉及学生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交由辅导员去落实完成。从思政教育、安全维稳、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欠费催缴、奖助学贷等。这使高校辅导员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事务, 很难静下心来关注、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实际履行心理辅导的职能很不乐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几率增高,问题也趋多样,处理难度加大。疲于应付各种事物让辅导员难以深入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征,在处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2. 辅导员缺乏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各类心理发展问题的活动,不但要求辅导员有交叉、综合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甚至心理辅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国内有研究发现,73. 5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 [2]。尽管辅导员入职前都接受过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 但培训多以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心理辅导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这使许多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 将辅导变成了单纯的说教, 并不能向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 辅导员对开展心理辅导信心不足。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心理辅导是一项能够挽救心灵和完善学生心理发展的崇高事业, 但数据表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业背景,而且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于上岗前的系统专业训练和上岗后的在职培训。这对于心理辅导这项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扎实的技能训练,而且还需要辅导员有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坦言自己难以胜任。 

三、 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

      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她不同于专业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一般性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她带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管理的特征。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背景下,对于辅导员而言,提高心理辅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机制。《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搞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难看出,与专业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相比,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征不明显,职业岗位定位不高,没有特殊任职资格要求及专门任职条件,招聘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心理辅导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工作者在心理学基础、工作技能以及个人基本素 质方面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把握人才引进关,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方面容易通过培训而实现和改进的,引进自我认识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辅导员尤为重要。

      2.加强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心理辅导实践。理论学习是开展实践工作的基础。能够成功开展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识等。同时,还应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如《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操作方法》等。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心理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如《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技能》等。此外就是了解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正确对待不同心理辅导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我们都知道,扎实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必须克服短期速成的急躁心理,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分享和提高。除了由辅导员自行探索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深入辅导员心理辅导一线,通过结对督导和案例探讨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技能, 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创建平台,组织辅导员群体或辅导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典型案例,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工作成效。虽然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统一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培养,但是二者在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最应避免心理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心理化,应从思想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 从以“教导”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 从单向劝说转变为双方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倾听,理解学生, 使他们抛开顾虑, 对辅导员产生信赖感,进而掌握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他们的想法更加合理, 对自身问题的理解更加准确, 从而达到其自助的目的。

      4. 学会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主要通过语言交流、书本知识、网络传播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和个体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识、情感、态度发生良性变化,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面的心里辅导工作对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喜欢将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写在QQ空间、博客或者微博上,而不是第一时间与辅导员沟通,这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辅导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平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抢占心理辅导的新阵地。辅导员可将自己的主页、空间地址、微博地址等信息公布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与老师交流。避免办公室约谈等太正式的交谈途径,有利于学生将其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如组织同学们在主页进行名为“班级记事簿”的公开日记,开展“成长的痛”等公开留言请求匿名支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宣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健康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如减压方法、正确婚恋观、人际关系调整,甚至个人使用这些方法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等。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加师生之间的心灵暴露程度,这对辅导员而言,是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可以将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充分融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