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3-02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主要涵括整体形象力、情感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学习研究力、工作创新力、教育引导力、心理健康辅导力和困局解熵力等方面的能力[1]。它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间接、隐性、内在及可持续的力量,突出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着维护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意识形态的失败,就往往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西方社会深谙此道,当不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别国进行直接性地强制和控制时,他们就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3]这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运用网络信息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意图。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地直面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裹挟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而新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迅捷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具备“无屏障特性”,能够较为成功地规避政府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工作的复杂难控性。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4]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正如同病毒一样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涉世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5]。

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6]。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守护神,担负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辅导员既需要充分发挥“硬实力”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展开反击斗争,主导或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思想内容健康的校园内部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等。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划清界限。

二、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的必然选择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必须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威”。这一话语“权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源于辅导员的职务地位,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信息优势。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优势,加上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累,以及对传统媒体的熟练运用,他们在大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从而拥有着强大话语“权威”。

然而,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撼动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威”。新媒体天然具有浓厚的“平民化”与“草根性”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正由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以往通过不对称性信息而获取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绝对的话语“权威”逐渐丧失。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完全绕过或者领先于辅导员,借助新媒体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谷歌”;从对辅导员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危机;从对辅导员理论知识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屑一顾。大学生们更加突出地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正在新媒体环境“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受极大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失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设法重塑自身的话语“权威”。重塑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在于,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工作创新能力,熟悉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

三、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2篇

心理辅导与,乃行为中较强的一门学科,在人聚居的几个主要地方.也的确是一新兴的事业。在中国内地,真正的只有约15年的。在香港约为 25年。至于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亦只不过是40余年。各地发展的情况与步伐有所不同。但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无论是参与工作的人员,还是政府当局与群体,都越来越重视这专业,因而亦对此专业产生更大的期望.故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朝着专业化方向作出改善、发展与开拓,以期有效并及时地回应带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

二、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功能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在香港,心理辅导的地位逐渐清晰。在台湾情况亦颇乐观。惟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内地,情况则较为复杂和混乱.除了偏重医疗与病态取向之外,还夹杂着与思政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搞清楚心理辅导是什么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聚焦于内地热门的争辩,我要首先说明,心理辅导不是思政教育.心理辅导亦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是仅仅进行逻辑,给与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往往会包括资料的提供,但单单提供资评,开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曾尝试为心理辅导下一个定义:“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拥有自尊自信,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林孟平,1998)

当我们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辅导所作的定义作出整理时,会发现其中无例外地都包括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意.个人身心发展,传统上是心理辅导的核心(Mytick,1987).Remley(1991)曾指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论到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性,他认为诊断并不是人们接受心及辅导的必经步骤,并强调人人都可以透过心理辅导而得助益。他深信一个建基于发展取向、聚焦于预防和身心健康的信念.会让当事人达至明天会更好的人生。Ivey(1991)等的看法与Remley相同,他相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取向的(Van Hes1eren&Ivey,1990),不过,不同于Remley的是,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去促进人的发展。人生中免不了有问题发生,故此,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论到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定位,我很认同以上的 信念。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 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其 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我乐意委 身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为我个人深信,它是一项优化 国民素质的重要而庄严的专业。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4篇

4-5)-①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管理和使用

(说明报告)

一、 指导思想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测评和指导。

二、 建设目标

1.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等各功能室建设,还包括内部设施的配备,尤其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配备更为严格。

2.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典型引路、分层实施、分段达标”的原则建设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3.高质量地建设一个心灵交流的温馨空间。全校师生、家长了解心理知识,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对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认清自己的情绪且能做到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疏导情绪。及

时帮助少数有情绪困扰的师生、家长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走出心理困境。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管理

一、心理健康辅导要以人为本,协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二、辅导站工作人员要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辅导站的各项管理制度,提供热情、耐心、周到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辅导站工作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耐心细致做好咨询和预约登记工作,保持辅导站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四、辅导站工作人员在咨询时,须学会倾听,无条件接待来访者,事后做好记录。

五、辅导站工作人员针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若发现现有条件下无法解决来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顾问后再约定时间解决。

六、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干预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四、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功能

1.掌握全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未成年人。

2.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做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扰。

3.利用心理辅导站开展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健心活动,如在辅导站内建有心理松弛区、音乐欣赏区、图书阅览区等,指导未成年人的自助活动。

4.在学校内开展教师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5.为家长教育子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提供建议、咨询和帮助。

五、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标准与要求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要根据心理辅导的需要(服务对象多少,服务范围大小等)和实际条件的许可来确定心理辅导站建设标准。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活动室、心理阅览室等。

1.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室是个别辅导的需要,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进行行为训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辅导教师提供记录和整理未成年人心理个案创造条件。

2.心理测量室: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在需要了解来访者的一般心理状态和问题时,可采用必要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心理测量结果和对来访者的谈话综合鉴定,确定辅导方式;记录和存放未成年人理档案;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心理活动室: 一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各种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场所,二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训练提供条件。

4.心理阅览室:可以让未成年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

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内容

一是教育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二是健康咨询。采用团体和个别的形式,对具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依照专业规范和伦理,开展日常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为家长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教养指导建议。

三是危机干预。在新生入学、考试前后、升学择业以及突发危机等可能对师生心理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前后,及时开展针对性、适应性的干预工作;定期采用测验和调查的方法,掌握本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对于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制定长期预防和干预方案。

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地址

淡水社区卫生服务站。

对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现状,发现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度比较高,对职业的未来期望较乐观;但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耐挫力相对薄弱。本研究对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辅导技能培训及职业心理倦怠调适等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但对于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师职业信念,许多人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不仅是其职业发展的信念支撑,也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师职业信念的界定,笔者比较认同王卫东的说法,即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其职业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价值认同,即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价值的认同,包含对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发展状况的认知;职业耐挫力,指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对遇到的挫折的忍受力;职业满意度,指对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个人专业发展、职业压力、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物质待遇满意度等方面;职业发展期望,主要指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这个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教师职业信念的研究很少,更缺乏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的教师职业信念的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他们职业信念的现状,对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调查 

采用自编的职业信念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涉及到上海市的15个区县的初高中及中专职校的心理专兼职教师,共发放了问卷120份,回收115份,其中初中47人,完中19人,高中42人,中专职校7人。调查发现: 

(一)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度比较高 

职业价值认同是职业信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职业的热爱,是不可能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都比较喜欢从事心理辅导工作,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总人数的93.7%;对心理辅导工作的价值,认为很有价值和比较有价值的占总人数的 85.6%;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和角色位置,有93.69%的心理辅导教师是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的;对于心理辅导课开设的意义,有99.10%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从以上几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职业价值认同度较高。 

(二)心理辅导教师对职业的未来期望较乐观 

职业期望是职业信念的潜在表达,不仅反映出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影响着一个人职业信念的坚定程度。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职业未来的发展走势,有58.56%的人认为心理辅导教师这个职业是很有或者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认为随着教育的发展,心理辅导教师会受到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其在学校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但也有近四成的心理辅导教师呈现悲观态度,认为本职业未来没有甚至是很没有发展潜力。 

(三)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 

职业的满意度是影响职业信念的重要因素,它往往影响一个人继续从事本职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心理辅导教师对职业的满意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职业压力、职业成就感及职业物质待遇等几个方面。 

1.专业发展:认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源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指导和督导(占47.75%);来源于学校不重视,不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占26.13%);来源于自己(16.22%)。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满意度不高。 

2.职业成就感:仅有3.6% 的心理辅导教师感觉有很强的职业成就感,有23.4%的感觉有较强的职业成就感。 

3.职业压力:55.86%的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工作有很大或较大的压力,只有3.8%的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压力很小。 

4.工资薪酬:只有20.72%的心理辅导教师对自己的工资薪酬满意。在回答“假定有一个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你是否愿意继续做心理辅导教师”时,非常愿意做的仅占总人数的36.94%,可见继续从事本工作的意愿不是很高。 

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反映了目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满意度偏低。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耐挫力相对薄弱 

每个教师在职业探索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能让我们了解其职业信念的坚定程度。此次调查发现,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进等多次受挫的情况下,有80.18%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降低;在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与支持或不被学生接纳和喜欢的情况下,有79.28%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这反映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的耐挫折力是比较薄弱的。 

三、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它对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和稳定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整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有较大的提升,然而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却不高。调查显示,只有0.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个职业在学校中是很受人尊重的。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受到升学“指挥棒”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往往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的工作,这使得心理辅导教师在校内地位偏低。 

心理辅导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精力与情感,虽然他们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付出却不容易得到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的普遍认可。职业声望较低,这极大地削减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信念。 

(二)心理辅导教师的物质待遇 

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影响教师职业信念形成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比较低,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虽然职业要求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发扬爱心和奉献精神,但心理辅导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如果这种需要都难以满足,那么他肯定不会爱岗敬业,也很难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许多学校教师的工资奖金是跟工作量紧密挂钩的,传统的考试学科都有明确的工作量标准,教师的课时补贴也相对清晰,但心理辅导工作量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辅导教师课时津贴奖金等往往以最低标准计算,使得其整体收入偏低,这些都影响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职业信念的坚守。 

(三)心理辅导教师的自我发展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心理辅导活动课、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社团活动、家长心理辅导等形式。目前,这些活动形式往往难以与考试学科相提并论,在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不少心理辅导教师缺少专业学习进修和对外研讨交流的机会,提出的进修申请往往“靠边站”和“礼让三先(语数外)”,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重视。此外,日常的心理教研活动实际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交流和研讨的重要阵地,而大部分学校一般只配备一名心理专职教师,学校自身的心理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开展,各个区县的心理教研活动大都处在自发状态且没有制度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还受到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阻碍,这对他们坚定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信念有着不利影响。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往往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职业信念。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领导和一般学科教师往往把心理辅导课当成学校装点门面的“塑料花”。与考试学科教师相比,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的评优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教育地位和存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不少心理教师时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茫然困惑,这使得他们缺乏职业安全感。当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导致有近四成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感到迷茫、担忧。这需要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五)心理辅导教师个人自身的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还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心理教师仅仅把此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对工作缺少职业激情和专业灵感,无法创新,难有作为。此外,有一些心理辅导教师缺乏职业规划,谈不上什么专业前途和职业理想,更谈不上什么职业信念。还有一些心理教师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如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爱心和奉献精神消失,职业信念发生动摇。 

四、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让心理辅导教师成为爱业、敬业、乐业的一员,加强和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势在必行,不仅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制度建设,也需要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职业价值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 

1.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考核评估和管理机制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包括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教师、家长的心理培训,心理社团指导及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成效等方面,指导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健康开展。另外,还应该对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设置,硬件建设,心理工作开展的经费预算,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工资、津贴、评优考核、职称晋升等有关问题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 

2.加大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加大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在专业发展方面有较大提升,这是巩固其职业信念的重要举措。建议市教委相关行政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成立具有行政功能的市级、区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或专家委员会,加大对基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进修指导力度。另外,要从制度上落实心理辅导教师业务进修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和经费,这样,专业的发展和提升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也会因专业水平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二)心理辅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 

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升职业境界的前提之一。教师职业是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教师工作的报酬不仅包括物质回报,还包括职业内在的精神享受。教师在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过程中充满着师生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心理辅导教师生命意义的体现。心理辅导教师要正确认识社会、学校、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正确看待自身在专业成长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才能把心理辅导教师这个职业看作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 

(三)心理辅导教师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行动,追求自我实现 

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更应该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阶段性成长发展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努力。其次,要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和能力特长,积极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最后,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专业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在反思和行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学者型、科研型和专家型的心理教师。 

振兴心理健康教育的希望在心理辅导教师。理想的学校心理教师,应该是职业信念坚定、心理健康、师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优秀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心态平和,才能充满激情,才能成为一名快乐的心理辅导教师,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湛的心理辅导技能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2). 

[2]林一钢.教师信念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