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微课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1.解放军理工大学 国防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2.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3.解放军理工大学 野战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摘 要:介绍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针对军校学员实际需求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论述该模型的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 :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计算机公共课
第一作者简介:李兴德,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信息化,nslxd@126.com。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念的深入推进,基层部队对其人员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军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培养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适应信息化战争、具备信息化作战意识的军事人员,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需求。
军校学员作为未来部队的骨干力量,对其培养应基于信息化战争背景,立足工作需要,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相关军事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1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学员学习层面
1)学员学习水平的差异。
(1)生源差异。大多数军事院校生源来自全国高考、基层部队、定向培养等多个渠道,军本学员、士官学员、人防学员等生源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大。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常采用通用教材和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无法兼顾各层次、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地区性差异。即使是同样通过高考进入学校的学员,由于受计算机普及程度的地区性差异影响,且学员个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不尽相同,在课程开始之前,学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已经存在较大差别。此时,原有的“一视同仁”教学方式受到挑战,容易出现有些学员“吃不饱”,部分学员“跟不上的”情况。
2)学员学习方式的固化。
学员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员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已形成“接受”“识记”“为考试”的学习状况。“传授+讲解”的授课方式是学员最熟悉的教学模式,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去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员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时往往不知所措,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教员教学层面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员开始尝试由原来的“讲座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开始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员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然而教学模式的转变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转变,教学改革困难重重。没有长效的支撑工具,教学改革的课堂效果依旧不佳。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教员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中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改革依然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干扰。
2 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1]。其中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员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来完成。我们认为,近期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应军校学员的学习方式,满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翻转课堂教学将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从时间、空间进行了颠倒。知识的传授由学员课前借助于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课堂中老师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师生之间通过交互共同完成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的颠倒使得其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教学模式[2-6],结合军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军校学员的学习特点,构建了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依照教学活动的发生时序,按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
2.1 课前阶段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一般就是要求学员预习,为课堂中的讲授奠定基础。在翻转课堂中,课前阶段对知识传授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超过传统课堂中集中讲授的教学效果,才可以进入到知识内化阶段。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员在课前承担的任务较传统课堂而言,可谓是颠覆性的。教员需在课前投入大量精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撑学员的课前学习。教员需要设计完善的学习支架材料,如课程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制作了《学员基本学情登记表》《课堂导学案材料》《学习团队信息表》《学员自我评价量表》《学员反思表》《学员过程性评价量规》等教学资料及配套软件,分别应用在获取学员学情背景、课前自学、团队学习等环节。
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员除完成一般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设计制作外,考虑到军校学员学习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既采用了翻转教室的理念,又解决了军校学员利用网络不够便捷的现实。具体内容为:利用5~10分钟时间不等的微视频,将一次课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加以描述解释,深入剖析重要的知识点,而导学案的支架作用则体现在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上。教员利用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导航中通过提出问题,作为衔接各知识点的线索,并且设置学习疑惑环节,教员通过学员填写的内容可以准确地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前为课堂中的解惑答疑作准备。
以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围绕营区网络建设案例设计教学,导学案用于帮助学员掌握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具备实现该案例的能力。在导学案中首先给出案例教学的整体思路、每一章节中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每次课前学员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给出检查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和实验,以便及时了解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案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学员完成物理交换机和服务器配置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团队合作方式。
有了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和导学案作为学习支架,学员通过观看微视频、填写导学案来完成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这一过程,同时将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带入课堂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教员依据学员在课前导学案中记录的疑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具体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确定问题。
学员在课前已经完成了知识传授阶段的任务,教员可以通过查阅导学案,直接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产生的困惑以及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几类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下一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依据。
2)合作探究。
教员确定问题后,学员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每组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和同伴讨论课前在导学案中记录的问题,或者围绕教员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各组分开讨论期间,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发表观点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各个小组研讨中,教员要把握方向,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学习动态,对每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之间始终保持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反馈,指导学员合作探究来构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员及时地对学员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导学案将成为师生交互过程中的有力工具,帮助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中,有各小组成员与“导学案”的对话、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间的对话和师生间的沟通。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了师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场所,教员也会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结果展示与交流。
经过组内的合作探究以后,小组必须进行总结梳理,将组内的收获通过某种形式展示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巩固自己薄弱环节,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过程。各小组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思路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分享收获。之后,教员集中各个小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以及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结合导学案统一讲授,最后宏观性地梳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让学员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理解,帮助学员将之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此时,导学案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学员依据导学案的记录,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也便于对这一次课进行总结。
2.3 课后拓展学习活动的设计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授课对象涉及面广,学员水平差异尤为明显。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员,可以探究导学案中设定的难度较高的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同时学习翻转教学平台上提供的、有利于拓展视野的教学资源。实践环节是最容易体现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一环,可以为计算机能力薄弱的学员提供更为详细的微视频,学员可以在实践环节中随时查看学习,以弥补理论课堂的不足,减轻教员指导压力,提高学员的实践效果。
2.4 评价与反馈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对学员进一步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中,以多渠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员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反馈。
(1)课堂中教员实时评价。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教员带领学员一起使用VBA开发了基于Excel的课堂实时评价软件,软件能够实现对学员的实时评价记录,评价结果记录在《学员过程性评价登记表》中,学员可实时查看到自己的日常表现评价。
(2)个人反思与自评。学员通过学习支架材料中的《个人反思表》和《课程自我评价量规》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从学员个人的角度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取得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让学员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3)作品展示,学员互评。计算机课程作业多为实践性内容,我们建立了课程成果网络展厅,将学员完成的作业、小组作品在网络展厅中进行展出,这给学员带来了“面子”上的压力,学员会更加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在教员的引导下开展竞赛,实现学员之间的互评。
(4)教员综合评价。在小组汇报、学员互评后,教员对学员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 结 语
从学员角度看,翻转课堂需要学员在课前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知识;但对军校学员而言,时间分配的问题依旧成为学员完成翻转课堂时最大的障碍。同时,提供的学习支架材料,如导学案等也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更改甚至放弃[7-8]才能不断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学员的发展。
从教员角度看,翻转课堂有利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导学案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中起到了支撑作用,但编制课程学习支架材料需要花费教员相当大的精力,这些学习材料还要根据学员专业不断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加之受教学进度、教学检查等影响,这些都给教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何提高学员和教员的参与热情,如何设计更加个性化地教学方式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导学案支撑的翻转课堂是军校实施教法、学法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很多环节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逐步探寻出更加适合军校学员实际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10): 59-64.
[2] 朱宏洁. 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79-83.
[3] 王红, 赵蔚, 孙立会, 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 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8): 5-10.
[4] 丁美玲.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3): 77-78.
[5] 张旸. 基于导学案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实验设计[J]. 当代教师教育, 2012(3): 85-88.
[6] 李福灼, 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2): 95-98.
[7] 孟建锋. 要理性认识导学案[J]. 成功: 教育, 2012(8): 203.
关键词 专业学位;全科医学;副学士;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12-03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2]。专业学位获得者主要是从事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医师、教师、律师、美容师等,突出特点是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金融硕士等39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口腔医学等5种,学士层次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1种。由此可见,我国的专业学位体系主要以硕士为主,与金字塔型的学术学位体系反差明显,而目前还在大力发展硕士层面专业学位,这样的局面既不利于专业学位的发育,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全科医学专业设立专业学位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根据前期阶段成果,本课题组认为应该充实学士专业学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副学士专业学位制度,将专业学位的晋升起点定制在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的潜力和职业化作用。
全科医学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面向个体、家庭及社区提供初级的、综合的、持续的、整体的医疗服务。其功能没有一个独立学科能完全替代。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和独立的执行者,注重连续化的、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在医疗职业范畴内,全科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显著差异,全科医生有别于其他临床各科医生。英国全科医生IonaHeath[3]在BMI上撰文阐述全科医学服务与其他临床服务的不同:全科医学服务是病人不变,疾病往来;医院服务是疾病不变,患者往来。全科医生可以说是多面手,具有独特的职业背景。
本课题组调查发现,医学高职院校中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依然沿用传统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因缺乏以A防保健与健康管理为主导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或安心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从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下不去、用不上”现象严重。目前高等医学职业院校培养全科学生有两种方式:一是开设三年制的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二是以选修课的名义开设全科课程,供临床专业学生选择。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如果专升本,也只能进临床专业,没有可以继续深造的全科医学的平台,并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没有直接联系。本科层次的全科医学生不愿选择基层卫生院,他们或考取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或进入城镇公立及私立普通医院的临床科室,这些现状已经让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形成了矛盾和断层。众多全科医学专家与学者也提出需要建立一种面向基层社区,以全科医生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及课程体系。
在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引入职业化的专业学位,以专业学位的课程标准与教学方式来培养专业人才,这比任何培养模式更具客观性、方案性、操作性。根据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的定义,一种职业要想成为专业需要符合以下八条标准:第一,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第二,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第三,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第四,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第五,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远的成员资格;第六,有自身的专业标准;第七,置专业服务于个人利益至上;第八,拥有坚强的、团结的专业团体[4]。参照这个标准,全科医生的职业背景清晰,符合专业化程度要求。设置完整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体系有利于形成明朗的全科教育层次,有利于改善目前全科教育质量管理、课程计划及考核体系不一致、不科学,师资缺乏、管理不规范,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标准、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全科医学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课程体系标准设立、执业证书衔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市场需求。
二、设置全科医学的副学士专业学位并制定相关授予标准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起点可以先从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着手进行:从宏观方面先明确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明确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法律地位,获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专业学位授予机构,拓展当前专业学位制度体系,变三级学位为四级,增加副学士专业学位[5]。让部分开设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的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率先试点单位,对名称为“全科医学副学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进行试点,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课程一定要以全科医生岗位的各方面职业能力需求作为设置标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在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的协助作用,体现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职业性。学生按照全科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标准研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完成专业学位标准设立的社区行业实践,通过专业学位结业考试和毕业设计之后,才能授予全科医学副学士专业学位。
参考《学位条例》授予标准,从全科医学专业化角度看,全科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应突出全科医生岗位适应力,是否满足社区医疗服务要求,例如,能否通过全科医生相关课程的研修及各项技能考核,能否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实习工作并顺利通过结业考试和论文答辩。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的设置有利于全科医学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导向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与其他普通临床学术学位相衔接和互通。同时还应将医师的基本伦理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学位授予标准,通过日常学习表现、实习过程和特定考试判定。授予标准应由开展临床全科培养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并加以规范和严格执行。标准中既要含对全科医生职业的认知及对全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办法,又要有全科医生基本技能的职业培训和鉴定,参与试点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的高职院校应有相应的较高的全科医学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办学基础,以及长期稳定的校外社区医疗服务实践场所。
三、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与现有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衔接
国务院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严格控制比例的前提下,对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采取“3+2”模式培养专科层次的全科医生,即临床医学(含中医)专科毕业后接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调查表明,不愿意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发展晋升机会小,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条件艰苦。全科医师培训不能急于追求数量,应注重能力建设和职业化培养。专科层次的临床(全科方向)专业学生在能够获取全科医学副学士专业学位情况下,可以继续参加两年的规范化培养,在这期间,仍然可以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标准纳入,在学生完成规培后,达到专业学位标准要求,同样可以申请全科医学学士专业学位,这为学生本人进一步研修全科医学甚至其他临床学科,获取更高学位打通了路径。同样,对于“5+3”的全科医生培养,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在学生完成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后,达到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的,可以授予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以学位晋升的方式让广大全科医学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发挥最大作用,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四、推动全科医师执业资格证与全科专业学位衔接
【摘要】文章通过对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师资现状的个案研究,深度挖掘出辅导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专业、不合理、不规范、师资流动性大、教师流失率高等现状。同时,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师资现状成因,并对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机构师资建设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课外辅导机构;师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G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37-01
如今,在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大繁荣的背后,师资现状是我们值得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各大报纸调查发现: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名校”“名师”身份不明,更多的辅导机构出现频繁更换老师,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师资现状调查研究,深度挖掘出目前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现状,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提高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水平,为有需要课外辅导的合肥市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保障。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次研究选取了合肥市一所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该辅导机构是2004年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的多元化、高品质的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时间较长,在合肥市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该辅导机构的师资现状进行整体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分析合肥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现状及成因。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向该辅导机构发放调查问卷45份,问卷得到全部回收,并均为有效问卷,参加调查的教师均匿名填写问卷,纸质问卷由该辅导机构某位老师协助发放并回收,教师的问卷设计成综合问卷形式,以封闭问题为主。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采用个案访谈法,选取该辅导机构工作年限较长的一位老师,对该辅导机构的工作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在访谈过程中尽量采用“开放性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策略,并鼓励该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心声。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的基本信息:这一部分主要调查了教师的性别比例,学历、从业时间、有无从业经验、专业培训、进入该行业难度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45名教师有33名专科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为10名,研究生学历为2名。且A培训学校女教师人数为34名,有专业经验或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仅为13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中有40名老师认为进入该培训学校的难度并不大,并且只有7名教师愿意长期从事课外辅导行业。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规范,不合理,师资流动性大。
2.教师职业归属感:在这一部分调查中,分别对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为什么选择该辅导机构进行工作以及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
在回答“您为什么选择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回答“喜欢这样的工作”只占百分之十七。对“您现在的工作状态如何?”进行调查。多数教师表求不喜欢本职工作,没有工作动力,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很迷茫,职业归属感不强,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3.开放性问题:在回答“在您从事这份工作期间,给您留下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很多教师写到领导和家长要求苛刻,为留住教师每年春季拖欠教师工资,以耽误他们重新择业机会。学校要求老师配合宣传,必须说自己是一线教师,至于是哪个学校的要以“不方便透露身份”来拒绝回答。学校对老师要求苛刻,任何事情都会跟老师绩效工资挂钩,试听学生流失的损失全部由试听老师赔付给学校。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微乎其微。很少有教师提及自己对培训学校的喜爱或者从中获得的成就感。
三、个案访谈
【个案背景资料】秦丽(化名),30岁,安徽大学英语专业专科毕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专升本本科。毕业以来做过销售,后来在A培训学校任教2年。选择秦丽作为访谈对象是因为她在该培训学校任职年限较长,对辅导机构比较了解。
1.问:当初您为什么选择A培训学校当老师?
答:我比较喜欢英语,后来,选定了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参加教师入编考试来实现我久有的愿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事与愿违。为了缓和当时家里的经济压力,我决定先就业,考虑到贴近我的梦想,后来我选择一家正规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A培训学校。
2.问:在A培训学校任职期间,您是否以一份工作状态对待这份工作呢?
答:工作期间,全身心做好备学生、备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以便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有助于我日后的教学。就这样忙忙碌碌在这里呆了两年,回忆起来觉得收获也挺大的,不仅结交到了受益终生的好朋友,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如意甚至无法接受的方面,比如:会议、宣传、备课、教案、奖励及惩罚等。就拿备课来说吧,暑假后领导有安排天天写一些无用的教案,不但对教学没有帮助,反倒占用教师们大量的时间。
3.问:现在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
答:后来越来越觉得单位领导好多政策不合理,比如,卫生、政策不兑现等。
四、结论和反思
通过对A培训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可以将A培训学校的师资现状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学历水平不高;第二,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第三,教师流动性大;第四,教师职业归属感欠佳;课外辅导热和高校扩招造成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向课外辅导市场。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原因:第一,很多师范毕业生选择课外辅导机构作为进入中小学的跳板;第二,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经营者盲目选择人才造成专业人才少;第三,没有系统的培训造成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学生满意程度低;第四,不当的人才管理体制造成教师职业归属感不佳;第五,课外辅导机构的趋利性,造成辅导机构市场的混乱,老师疲于宣传而无心研究教学。辅导机构的经营者不应该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驱动,而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凌.“名师”陷阱——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师资状况透视[N].中国教育报,2012-7-21.
[2]王雨佳.“一对一”课外辅导模式揭秘[N].中国经营报,2012-5-28.
[3]汤尚.基础教育课外辅导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俞敏洪.中国民办培训行业的价值回归[C].北京:首届民办教育高峰论坛,2011.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原因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问题、教学管理不力与考核评价不当等。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得到强化,教学能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呼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2000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交了有关审议报告,提出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应由重视科研能力向重视教学能力倾斜,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拉开了国际社会关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序幕。高校教师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也体现在教学的专业性上。在我国的高校中,往往将教师教学能力视为简单的技能,在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同时,却长期比较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连续扩招的教育现实从客观上引发了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大计,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的生命所在,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师诸多的能力构成因素中,教学能力无疑是对其教学影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连续扩招造成了教师数量短缺,为解决此问题,许多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深厚,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乐于改革、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相对来说还可以,但毕竟刚走出大学校门或研究所,缺少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教学能力尤显不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到岗后便立马走上了讲台,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基于这种形势,一些高校适时地做出了反应,例如南开大学在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上,果断地提出“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的方案。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面向整个高校的,不分高校是教学型、科研型、还是综合型;不分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不分是老牌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为笼统。在此背景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阻抑因素,探讨教学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讨论的青年教师是指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在编在岗的高校教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专科独立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的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
对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的180名教师和学生(含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0名、35周岁以上专任教师40名、院系领导和管理人员35名,大三学生35名、已毕业的学生30名。样本选择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面的人员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我评判。
2.2调查实施: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2.1问卷调查为了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有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特点,审慎筛选出了20项教学能力要素,制定出问卷初稿,随机抽选12位教师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对试测稿进行审阅和修订,且对此问卷进行了卡方检验,形成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其中“1”表示很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很另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92.2% ,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是158份,占回收问卷的95.2%,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
2.2.2访谈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教学能力缺失的体现和以及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实际,拟定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访谈提纲》,就此对有关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频数统计
表中数字表示每条教学能力要素选答人数(括号内为选答人数占统计总人数的百分比)及平均分。平均分值越低,表明该项教学能力越弱。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能力要素平均分均偏低,表明了教学能力总体偏弱。均分超过3.0的只有两项,且只比一般(3.0 )稍强一点,没有一项达到较强(( 4.0 ),绝大部分处于较弱(2.0 )和一般( 3.0 )之间,最弱的是教学创新能力(1.89 )。相比较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稍好。
3.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同因子之比较
根据教学能力总体构成,可把问卷20项能力要素分为四大因子。F1(教学设计能力M=2.71):确定教学目标能力、教材选择与加工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制定教学策略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F2(教学操作能力M=2.66 ):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F3(教学管理能力M=2.68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中监控学生能力、教学中自我监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F4(教学研究能力M=2.29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设计教学研究程序能力、撰写教学研究论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四大因子均分均未达到3.0,亦即总体来看,介于较弱与一般之间,这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于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教学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3.3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师范性却失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虽然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训练,但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缺少适切性,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内容僵化教条、陈旧落后,无法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实习流于形式。[3]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较多,没能很好地进行整合.致使为师的条件性知识缺失。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学评价偏向,教学效果差。“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考试成绩和几条抽象、僵死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却不知怎么办,依然从头开始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
3.3.2在职培训问题明显职后培训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诸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主要有:岗前培训时间滞后和缺少从师者实践环节的培训考核。访问学者进修虽对青年教师所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前沿动态知识的把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术会议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请教学术权威的一种极好形式,但调查发现众多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几乎被老教师或领导所占有。新建本科院校朝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增设了许多应用型、较时髦的热门专业,而师资又较为缺乏,为便于主干课程能及时开设,学校理应选派骨干教师脱产单科进修,但教师不愿意,学校只好“逼”青年教师就范,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单科进修的主观意愿不足。师资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受训青年教师被动地听讲解,努力地理解。培训方式整齐划一,全然未考虑到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致使受训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教师培训质量,特别是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提高。
3.3.3教学管理问题较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认识的不足,在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认为教学是软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其次,虽然出台了一些较为系统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但可行性较差,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真贯彻。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够严格,致使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有些教师不敢管学生,怕管严了,教学评估时学生给打低分;还有些教师不会管或不愿管理学生。第四,用于教学管理的费用不足。
3.3.4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青年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既定的奋斗目标,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自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应当全面均衡。但“科研优先”的教师评价政策导向,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评估为主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教师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都与科研经费的多少、课题与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挂钩。新建本科院校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学研究,而忽视立校之基的教学工作,其结果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冷漠,极度地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此外,还有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走低、能力发展“高原期”和教学反思欠缺等原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安徽省五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的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较为复杂。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2建议
青年教师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对保持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1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重视校本培训,应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对青年教师提出高要求,目的是让青年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目前的校本培训虽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一要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要多元化、全方位;在培训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尽可能多样化,以激起青年教师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评价上,改革考核方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培训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设法使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时间上,各校要予以保证,使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参加培训。
4.2.2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学校的考核和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密切挂钩,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一项有关某重点大学教师的调查表明,58.4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聘任和考核制度网。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科研和教学的能力。理想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教师主体的特长和个性差异,既可以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可以满足教师潜心教学的心愿。鉴于目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可将教学作为学术研究来看待,将它等同于学术研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之根本,从而使青年教师感到教学好,才是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