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约4分钟):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 近来老师对一个地方很感兴趣,是哪里呢?请看视频,注意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播放南非旅游风光片,综合展示南非的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海边风光、草原植被、气候特点、不同人种等,并伴以轻快的非洲音乐,最后定格于好望角)

师 视频播放的是哪里?

生1 南非。

师 (追问)为什么说是南非?

生1 我看到了南非的国旗,还有好望角,因为好望角在非洲的最南端。

师 很好!而且,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国家。

生2 我看到了南非美丽的海岸风光,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很热情奔放;听到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我还想到了南非盛产金刚石。

生3 我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斑马、大象、犀牛、狮子、鸵鸟、角马等。我想南非肯定很好玩。

生4 我觉得南非的音乐听起来节奏感很强,这使我想起了他们的舞蹈。

生5 南非蓝天碧水,风光旖旎,我想南非的气候可能比较湿润。

……

师 (过渡)好!同学们刚才看视频的时候很仔细,讲得也挺好!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南非。请大家打开书本第88至89页,仔细阅读,并结合图册第52至53页,想一想“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请注意,认识一个区域,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在哪里?(地理位置)二是有什么?(自然资源)三是怎么样?(环境状况)(课件演示下画线部分)

(二)自学(约8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看书,教师走近学生,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看书,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便于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的起点、重点和目标。

(三)自学反馈(约7分钟):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师 好,同学们自学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

(学生讲,教师倾听并板书,板书内容如图1、图2所示)

(四)合作学习(约24分钟):指导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 同学们刚才看书很认真,知道了这么多,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么,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学生有选择地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有的问题有难度,就在小组讨论时合作解决。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说到地图时,老师要借助课件适时插入相关地图(图略),并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要求学生做到“把学科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同时又能从地图上获取学科知识”。以此强化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意识,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师生一起小结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图3。目的是把学生之前的发散思维收回来,在梳理本课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建构学科知识框架。最后,进行课堂检测,时间约2分钟,检测内容如图4所示。]

二、教学片段分析

(一)关于本课教学环节的揭秘

上述课堂实录中,环节一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南非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和经济特色。环节二是学生自学,带着“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任务看书,不但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看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接下去的自学反馈阶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这是“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第一步。环节三和环节四是直接决定本课成败与否和课堂生成多少的关键。其中环节三是学生自学情况、最近发展区和兴趣点的展示,这是“以学定教”的起点,也是教师确定本课教学起点和重难点的依据。环节四的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最能彰显小班化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展示个性特征和学习成果。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问生答;生问小组讨论后回答;生问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回答;课后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后再回答。上述四个环节的共同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与之前大班额的“师问生答”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主体、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是完全不同的。

生问生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学生提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问题紧扣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有的问题则不然;有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回答,有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还有的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回答不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上课时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智慧。当学生讨论的问题游离于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能及时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当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地把问题转移到小组讨论或课后探究。当然,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待老师课后查阅资料后,下节课再回答”。

(二)关于“彩虹之国”的5种答案

上述课例中,学生提出的“我还想知道”问题中的第9个问题“南非为什么会有‘彩虹之国’的美誉?”是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社会图册上有提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当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生1 南非钻石多,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有一定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2 南非是个多种族的国家,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我想“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师 好像也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3 彩虹应该与气候有关,我想可能南非经常下雨,经常雨后见到彩虹,彩虹多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也对,还有没有其他答案的?

生4 彩虹是七色的,而南非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我想‘彩虹之国’会不会与它的文化多元有关?”

生5 南非野生动物多,各种动物多姿多彩,所以我认为“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当时,笔者深深地为学生们的活跃思维所折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全班学生:“我们班同学真的很善于联想,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周老师很欣赏大家积极发散思维的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积极多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而且,南非三面被大洋环抱,雨后现彩虹可能还与光的折射有关,老师也不能确定,咱们课后再上网查资料好吗?”

(三)关于是否要给出正确答案的争论

一堂课,学生提了很多“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是否每个问题都要解答呢?对此,众说不一。比如,关于“彩虹之国”的教学片断,课后交流时,听课教师给出了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教师不应该避而不答。

【观点二】既然书本中没有提及,教师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次要问题忽略不计,或者一笑而过。

【观点三】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关于南非的,既然学生提问了,还是要回答的。这节课回答不了,可以下节课再回答,但这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观点四】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关于“彩虹之国”原因的争论,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可喜的是,我们从学生的各种回答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学生的联想是多么丰富!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听了同事们的这些观点,笔者也苦苦思索了以下几个问题:

1.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3.“以学定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如何真正决定“教”?

4.学生想知道的与教师想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如何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5.如何归类、筛选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我还想知道”的问题?

这是笔者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来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课例启示

(一)教师备课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我追问: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某些知识与技能?全班可能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谈不上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组织教学要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为切入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当学生自学后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时,这是最真实的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某学生“我知道了”,不一定表示其他学生都知道了。教师要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以便通过学生的二次回答帮助其他学生也知道,并同时知道获取该知识的方法,如看书本第几页哪几个关键词,或者看某个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

2.某学生“我还想知道”的,可能是其他同学已知的。教师可以请已知的学生来回答,实现同伴互助。当然他想知道的问题有可能正是其他同学也想知道的,那么就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此时,正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3.学生说“我知道了”――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说“我还想知道”――这是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小班化背景下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展开教学。

(3)教学流程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如水一样随“物”而赋“形”。这里“水”可以理解为教学流程,“物”就是学生的求知需求,“形”就是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去组织教学,随着学生的需求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教材的逻辑设计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思维跟自己的思路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小班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大班额背景下按照预设环节按部就班走流程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课 前

1. 教学前期分析

《认识时间》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并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计算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大致会看时钟,但准确度并不高,也不怎么理解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时钟,在转动分针的过程中观察时钟的变化,明白如何正确读时间。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认识时间单位“分”,通过转动分针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3)在生活经验以及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交流、辨析,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4)进一步理解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其中,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如:8时55分)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 微课+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我们选择的是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

(1)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3)需在课堂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4)学习微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晚上8点准时学习微课,画出结束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

自学报告单的设计原则与微课保持一致。结合微课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讲解,以练习的形式落实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

3. 制作微课以及课中PPT

制作微课之前,先制作PPT。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以前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的整体性思考,即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具有一致性的自学报告单?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

预设学生看完微课后可能的情况。用PPT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说到的方法、学完微课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4. 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传至群共享,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二是在中国微课平台上直接观看。由于中国微课平台还在完善中,目前较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期待今后的自学报告单能够在网上完成,以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反馈信息,进而以学定教,进行二次备课。

课 中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认识时间(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一个个地数出来的吗?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2. 小组交流 辨析重点

互相批改自学报告单第3题,互相辨析有不同答案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汇报 落实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读写时间的方法。

在学生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后,教师出示难题(如图1)让学生思考,在选择、辨别和错误的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 分层练习 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做一做数学课本第91页的练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小动物们也来认识时间,如图2,请帮它们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拓展练习(机动):(1)小芳的外公要来,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他,可是小明8:00准时到了火车站出口处,却没有接到外公,这是为什么?

(2)小芳晚上8:00把外公接回了家,想给外公泡杯茶,吃点儿水果。完成各事项所需的时间如下表,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需要几分钟?外公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茶,吃到水果?

通过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小组间的互批互改、教师的“一对一”辅导,进一步巩固所学,并适度拓展。

5. 小测验证 达成目标

让学生做数学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课 后

数学离不开生活。本节课的内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在微课设计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课堂中的拓展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珍惜和合理地安排时间。所以,课后让学生通过看“小芳一天的安排”,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体会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反 思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对于微课中提到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有12个大格,所以是12个5。12乘以5等于60。先算10个5等于50,再加上2个5就等于60了。”虽然只学习了乘法口诀,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也能成功地计算出来。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学难点——接近整点时刻的读法放在微课中。在检查自学报告单时,全班46人中有9人做错,11人有擦过的痕迹,在QQ群上与家长交流中也发现,有家长忍不住提前教的情况发生。所以,第二次上课,我们在学生对几时几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才出现教学难点,并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对选择的序号用手势来表示, 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被调动了起来。有个学生拿来一把尺子测量时针指的位置还没有到9;另一个学生迅速在带来的闹钟上拨出9:55,将其与8:55的钟面做了一个对比,而这也正是教师将在PPT中展现的内容,进一步落实了认识时间的方法,且在辨析另外两个答案时,有预防再犯错的效果。

当然,这次课的设计也有不足:首先,微课的设计对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几分的操作性指引不够。微课中应该增加从8时开始拨动分针一小格就是8时1分(8:01),拨动分针5小格就是8时5分(8:05),以此类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拨动小闹钟读出时间,一直到9时,以增加学生对几时几分形成过程的充分体验,从而降低学生读写几时几分的难度。其次,练习的设计容量太大。学生的提高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拓展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可以把基础练习由8道题精简为4道题。提高练习可以只设计第一题。拓展练习依课堂时间而定。再次,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不够。尽管设计了小动物、小芳等角色,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在很多课上被多次使用,不够有新意。如果翻转课堂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那么教师要对每一节课堂的练习有深入的思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精心而巧妙的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旅游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旅游专业授课中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才能更好的进行案例设计授课,教师除了实践经历,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程知识,教师必须对旅游专业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的掌握,要对案例各项内容了如指掌,并且做好与案例主题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发言过于踊跃或者学生沉默不语,教师要能控制并驾驭这个过程,要有带领案例讨论的经验或技巧,为学生营造出自由、开放的气氛,并要善于创造和应变,启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带动学生热烈讨论,教师越是充分的准备,才能对案例提出问题,才能有效控制教学的进度,才能如鱼得水般做好案例教学的引导者。

(二)旅游专业授课中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阅读或者熟悉案例内容的准备,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接下来就不能保证上课时踊跃发言,更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如此势必会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进行;此外,班级学生人数不要太多或者太少,学生人数太多,讨论交流所占时间太长而无法收场,影响教学时间,学生人数太少,交流面小,无法深入。所以学生人数最好30人左右,最好5-6人一组,并且小组成员固定,小组成员尽量围坐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二、旅游专业课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一)旅游专业授课中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在对旅游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中,三位富有经验的旅游专业教师均认为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程授课是十分必要的。老师们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授课前后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在讨论时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增进了,解决问题时懂得了团队协作,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程也产生了兴趣,在学习上提高了信心。当然,案例教学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尽量克服这些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旅游专业授课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笔者经过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2011级旅游酒店班60名学生的同意,针对旅游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45份女生,15份男生,有效回收59份。笔者根据课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多数同学们的认可。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满意度和期望度比较高。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在旅游专业课程案例讨论和交流中能得到很多启发,激发自己开动了脑筋,发散了思维,改进自己的学习,当然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诸如:需要大量的时间提前预习,准备;课堂时间有限,总觉得意犹未尽,就下课了;发言时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有想法不知道怎样表达;总是跟着别人的奇思妙想走,自己的创新思想少;上课时不会融入讨论中,成为了旁观者。

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也有很多的收获,简单整理如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鲜性;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掌握都有推动作用;在面对旅行社业实际问题的时会更加自信;了解了一些旅游前沿性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都提高了等等答案。

三、案例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来说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的案例为基础,为了吸引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融入到其中,将所学加以灵活运用,去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的深度与探究的广度,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判断、思维、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改善。

(二)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多以分组的形式讨论,当个人融入小组中,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协作,面对不同的意见是争辩还是妥协?大家如何进行着沟通与交流?在慢慢讨论融合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后经过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沟通与协作的力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增强了互动,教师时刻引导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全程参与并全心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指引着学生最终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迁移学习模式;陈述性知识;积累经验技能;无效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208-02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求教师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做到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新一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彻底改变过去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此产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广大教师把“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因此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失败。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无效探究学习活动做出具体分析和反思,以防止我们的探究活动走弯路,便于以后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探索活动一:“迁移学习模式”的无效探索

案例:在教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基础上,一名教师想由此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事先并没有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问:大家想想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生①答:个位上是3、6、9的数。教师问:大家都同意他的答案吗?生②:我不同意!例如:13、16、19这几个数,它们的个位上虽然是3、6、9,但却不能被3整除。教师问:大家再考虑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没有同学举手回答)

教师再说: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同学们讨论了好久,但最终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没有一个学生能从中总结出: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活动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数学结论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掌握,只要我们通过“推理、证明或事实验证”就能感受这一数学结论的确切性。

在上边的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由之前讲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该数的个位有关,这就会对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明显的“负迁移”作用。大多数同学会猜想其个位是3、6、9,很难能从中“悟”出“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因此,我们可以对案例后半部分的内容做如下处理:教师问: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教师接着说:同学甲,请你任意举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特点。教师继续说:同学乙,请你任意举一个有这种特征的数,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最后,通过学生的举例,使他们在事实验证的基础上亲自感受这一结论的确切性。

探索活动二:“积累经验技能”的无效探究

案例: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片段:

第一种探究操作。教师问:请同学们选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教师接着说: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形到实物投影上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不同拼法的同学都进行了展示。几乎所有的拼法都是学生顺手拿起,随便拼摆而成)教师继续问:观察这些图形,哪些是我们所学过的?学生答:平行四边行。

第二种探究操作。教师问:请同学们选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拼后,把拼成的各种图形展示出来)教师问:观察这些图形,哪些是我们所学过的?学生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第三种探究操作。教师:请你任意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刚才的两次操作,生丙选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他满怀信心地上展示台拼摆,第一次拼摆发现不是平行四边形,马上又改拼还不是,这时脸已憋得通红。再观察其他同学的拼摆,他们大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其目的为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案例中,第一种探究操作: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图形,虽然通过学生观察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教师并未引导他们探究掌握其他的拼摆技能;接下来的第二种探究操作过程,虽然学生一直在进行探究操作活动,但学生仍以之前的经验积累拼摆图形,实质上是第一种探究操作拼摆的重复,学生并未积累拼摆的经验。因而在第三种探究操作中,学生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失败结果。

所以,在第一种探究操作中,既要让学生展示运用已有经验拼摆出的各种图形,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旋转和平移),再通过第二种探究操作,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促使其形成技能。这样,在第三种探究操作中学生就能灵活拼摆了。

探索活动三:“陈述性知识”的无效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法;探索

随着高职院校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仿真的实景,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受知识的模式太单调,学生也只是一味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不能够去实际运用,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轨[2]。所以目前的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启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哈弗大学最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要求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互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收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并且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理解到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情景中,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案例一般会覆盖到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案例,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贯通,从而掌握到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所以通过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的主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和运用在90年代末我国逐渐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般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对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生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评价这样的案例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GE矩阵模型分析和生命周期等基本战略理论知识。

2.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在学生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就要开始选择案例教学的合适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当学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海尔多元化的战略这样的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案例的关键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3.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解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个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结构的案例时,可以选择苏宁电器在内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成熟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礼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68-169.

[2]葛成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3,(44):77-78.

[3]李磊,徐雨森.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探讨与分析——以“沈阳机床跨国并购德国希斯”案例讲解战略联盟[J].中国商贸,2013,(2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