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文化的特征

广告文化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告文化的特征

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不断突显。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文化情感,对于广告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激发和审美品位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广告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加深,我们更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地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地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和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启示进行探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广告设计;广告视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积淀的深厚的文化情感、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对现代广告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地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告设计带去灵感与创新。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地域文化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也是当前广告设计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文化多元化发展重要前提的地域文化,其重要性也逐渐在商业环境中突显。地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情感对于广告设计者审美情趣、审美品位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地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地域文化一直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坚强后盾。在中国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不同结构的地貌与自然地理环境,还分布着不同的社会层次、经济与政治情况,也正是这些不同才造就了不同特性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行业中出现的频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意味着无论是设计师或受众都对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重视与保护。在广告设计中,文化的积淀与渗透是设计中的灵魂部分,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独特性和传统性特征都是广告设计灵感的来源。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地域文化在商业环境中日渐突显,其经济和社会价值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形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创造出更容易引起受众共鸣、有利于受众选择与理解的广告设计。

二、现代广告设计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一)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广告品牌设计个性

作为广告传播的切入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习俗、传统、生态以及民俗等特征都是广告鲜明的个性,因而地域文化也就成为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如伏特加的广告“城市系列”就是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视觉符号来设计的,这一设计灵感结合伏特加酒瓶透明、短颈和圆肩的包装,通过地域文化极其巧妙地渲染了品牌的个性。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投放在地域文化这一广告视觉平台之上。

(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广告捕捉受众注意

21 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图像,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图像。尤其是在视觉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广告中运用图像能够更为迅速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便于不同语言、不同环境的人们对于广告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读图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开始通过图片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关注。因而,广告中的地域文化也应当以图片为基础,通过图片传播广泛的特征,并将广告文化与视觉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地域文化中的视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实现广告设计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三)地域文化能够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色

尽管广告设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设计的语言都能够互相进行沟通与理解。设计的语言还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内在追求。如德国的广告设计就十分重视整体风格的把握,无论是在色彩运用还是图形文字上都给人一种浓厚的严谨意味。又如美国的广告设计则多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注重个性特征的表达,其设计风格就格外张扬和简洁,充满文化韵味。这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广告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突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并提高广告的传播度。

三、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设计带来的启示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外在呈现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在结构,其给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能量。

(一)创新地域文化,以形传意突出文化特征

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应当要能够与设计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相贴合,保证信息传达的准度。因此,设计需要选用有代表性特征的对象,并适当的添加新颖的形式作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受众对图像元素的联想心理来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达到以形传意的目的。此外,地域文化中推崇的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影响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如贵州古井贡酒的广告就配了一首《桃花曲》,并呈现出古井贡酒采用无极之水和原酒精华、纯手工酿造等特征。其中的“桃花曲”“无极之水”“手工酿造”等都是同归自然的一种体现,从而突出了古井贡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贴合地域文化,以义达言产生文化共鸣

广告设计必须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广告设计本身是对商品的解释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深度验证,受众通过广告接收到信息,并通过自身感知来验证这一信息,从而产生共鸣并达到互动的效果。如果在广告中选用共性的元素,以义达言,则更容易拉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隔阂,使受众对广告中的元素产生共鸣。如高炉家酒的广告就通过竹的“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内在含义来体现产品“以天下为公”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中竹子的形态所要表达的除了产品,还传达了做人要以家、国为重的追求。又如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条广告语中的“药”所表示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表示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于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还体现与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三)展现地域文化,以情动人激发文化情结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习惯。因此,广告品牌在投放社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颖的形式,标新立异地来突出展现地域文化情结,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在地域背景中根植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若能够对其进行再设计必然能够出现新特性来唤醒消费者的情绪。而关于利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乡土情结这一做法,KFC 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极具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到广东地区口味的咕咾鸡肉卷,从奥尔良烤翅到新疆自然烤翅等,KFC 从未停止过产品的创新,并针对国人口味不断推出刺激味蕾的新产品。特别是早餐系列的推出,更是让人感觉到KFC 似乎要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来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如早餐油条的广告中通过年轻男子的视角到江南水乡中走街串巷地寻找记忆中的美味这一创意,就极其巧妙地指出了在国人生活中地域文化情结的重要性。

总之,地域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广告设计行业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向前行进,只有不断地认识地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关系,把握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带来的启示,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和推动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110-112.

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 广告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36-02

旅游广告语在旅游经营机构的市场促销中,发挥着推动旅游经营机构促销、突出企业形象、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等功能。可以看到,旅游广告语翻译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塑造旅游地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旅游广告语的翻译,这也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和生态学互相结合的一种翻译方式,是在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活动,因此是一种跨学科的翻译活动。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活动就是运用生态理性,全新的阐释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过程等。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教学过程。

一、生态翻译学涵义

生态学是建立在整体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特征是强调互相作用、互相关联的一种整体性。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合系统。由于在这系统内部,各个组成成分的互相作用,使系统变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成分的功能之和。因此,整体性研究,这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对翻译生态系统整合性和综合性的论证和研究,应该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内容。对翻译生态系统的整合性论证和综合性论证,这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翻译方法,是以传统语言学为基础的。在翻译的时候,从分析两种语言特点入手,分别介绍类似于词量增减、词性转换、语序顺逆等翻译技巧,教学顺序也是从词法开始,一直讲到句法、词义等。在这一种教学理念下,虽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并且在两种语言的句法和词法对比练习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这一种翻译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来,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如果只注重句子、语音等部分层面性质的翻译,则缺乏一种整体视角。同时翻译活动中,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分别讲授词组(搭配)、词语、短语等简单组,不一定能促进翻译活动整体功能的实现和优秀译文的出现。因此,翻译的开展,必须是在整体中进行的,必须考虑到句子、词组、语法等之间的联系;以及词句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之表达。

三、旅游广告语的特点

旅游广告语,通常来说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语言的出色和简洁。旅游广告语一般是名词短语,如成都的旅游广告语就是――“一座来了之后就不想走的城市。”这一广告语文字形式比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只是一个简洁的广告宣传口号,但却把一个地域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特征形象概括出来了;因此这广告语是成都这一旅游地方最直观、最鲜明的广告名片。第二个特征,就是旅游广告语应突出地方的特征和特色。如青海湖的广告语就是“高原明珠,蓝色宝湖”。这广告语文字简洁,直接把青海湖的地域特征,用主题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了。第三个特征,就是广告语应具有感召力。如广西的旅游广告语就是“绿色家园,蓝色梦想!(Green Home,Blue Dream)”,作者用“Green、Blue”来描绘广西,给旅游的行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激发游客游览广西的兴趣。

四、生态翻译学对旅游广告语翻译的启示

(一)语言维层面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强调的是整体性。在这思想指导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应具有这些特征,并且在语言维适应性的层次上转换翻译语言。这一种语言维度的转换,是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所开展的。因为译者面对的是中文和英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旅游广告语的时候,先考虑翻译所面临的整体生态环境,并借此对语言形式选择。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旅游地的特色和旅游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转换语言形式。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旅游广告语中,如果翻译英文为“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没有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按照这广告译语,不利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可以翻译为“By Water, by Mountains, Most Lovely,Guilin”和“ GuiIin' 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在这一种对比翻译中,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征,比前一种翻译更好。这也给予我们启示,翻译的开展应该以旅游地特色为着眼点。

(二)文化维层面

生态翻译学,比较强调的是翻译过程的整体性;用在翻译句子中,应强调其中蕴含文化信息的表达。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这也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强调文化内涵的阐释和传达。因此,在旅游广告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并且也关注异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文化维度的选择和转换,这样才能把文化信息准确表达出来。

如在上海世博会中,为了向游客准确传达安徽馆的徽文化,它的广告语是:无徽不成镇――徽文化令你生活更精彩。翻译为英文就是“The core culture of Anhui”,在这一段翻译的译文中,突出强调的是安徽的文化馆,却忽略了安徽文化的表达,让国外游客难以感知安徽文化的信息。因此,最好的翻译方式就是以安徽文化着手,如译为“Ancient Huizhou Culture,Wonderful Anhui”。从这广告语中,让游客们领会到安徽文化,有利于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如在成都的青城山被唤为“第五洞天”。如果把这“洞天”直接翻译为道教上的术语“Cave”,来这里旅游的外国游客往往感觉疑惑,为什么这叫做“第五个洞”,自然也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作为译者应准确了解第五洞天是道教中仙山福地的意思;如果译为“The 5ThBlessed Land of Taoism”;就能让游客理解其中的道教文化内涵。同样,如果成都的昭觉寺翻译为四川西部的“第一禅林”,“禅林”其中原本文化意思是佛教中和尚的坟墓,后来专门指和尚修行用的寺庙。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把其中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游客理解昭觉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从而吸引游客的前来。

生态理论下的旅游广告语翻译,是民族文化的承载;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成功实现文化的转换。

(三)交际维层面

旅游广告语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这就要求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语翻译,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际;也就是说,翻译活动应考虑双方的交际意图。具体来说,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中,不应该只关注文化内涵、信息、语言的转换,还应把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次上,把原语的交际意图在译语中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考虑语言和文化之外,还要考虑交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的前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在香港的旅游广告语中,用了一句宣传“what can be more exiting for shop-ping when the brands you love are at half price or less`? ”这样突出了香港是广大旅游者的购物天堂优势,吸引游客旅游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康妍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J].理论前沿,2004(9)

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除了荒诞化,形象化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广告设计中如何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好好地欣赏注意一个商品的特征,这是广告设计人员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当今网络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的听觉、视觉,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广告的厌烦。在广告设计中,避免俗套、积极创新,唯美、惊艳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刺激人们的大脑,使得大众能在瞬间记住广告的宣传内容。后现代主义中的形象化强调用夸张的摄影、绘画,并在这些设计中掺杂一些炫丽的色彩等,形象地表现出商品的主要特征功能,在短时间内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印象深刻地记住。

二、后现代主义中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文化主义特色中,强调的是“认真”“严肃”,然而在后现代文化特色中,重视的是“夸张”“创新”“个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主义在广设计中的应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广告的内容,这就使得广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后现代文化利用各种混杂的方式展示一种戏谑、讽刺,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点正在被冲击。追求创新、个性化、刺激的现代人类已经不满足那种平淡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广告设计应当遵循文化转变的浪潮,不断地创新、改革。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释放压力的方式,后现代文化正是切实地贴近人们的生活,给人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平衡感。

三、结语

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性诉求 感性诉求 文化内涵 广告创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和汽车市场自身及消费者的培育等因素,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诉求也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发展趋势。购买者不仅仅注重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操纵性、经济性、外观等机械性能或特征,表现出理性化的功能性消费诉求;同时也注重汽车所倡导的生活理念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对汽车的感性消费诉求。

面对购车者对汽车商品需求的多元化,汽车广告创意要在被赋予了物性的商品和人类情感之间建立起密切而强烈的关联点,将其凝结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即汽车广告作品。[1]本文以大众汽车广告作品为例,分析汽车广告创意对消费者多元消费诉求的创作与表现。

1 汽车广告创意在理性诉求中的运用

由于汽车昂贵的价格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使汽车并非一次性消耗品,人们购买汽车时更多地表现为理智型消费。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汽车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实力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对其功能特性的认可上,例如动力、安全、舒适、内饰、色彩等,注重汽车的实用性。[2]因此,国内的汽车广告常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从汽车本身出发,将汽车的价格、动力性能、安全性能、外观和功能配置等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作为广告的卖点。

以功能性诉求为切入点的国内汽车广告,通常以官方最低报价、发动机类型和排量、汽车碰撞测试数据、汽车外观特征、内饰配置等机械性能和功能特征,以向消费者传达汽车能够满足其理性化的功能性需求。例如“雪佛兰迈锐宝1.6T,携高效动力昂然面世,全系钜惠2万起。”这则广告明确地以动力性能和价格促销的优惠为诉求来吸引消费者。这样做具有清晰、直观的传播性,但感染力不强。

美国第45届超级碗广告中,大众甲壳虫汽车广告极赋创意。广告中,创意人员给一只在丛林中快速行进的昆虫——甲壳虫,设计了种种动作,将甲壳虫车系的机械性能用生动的卡通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例如:当甲壳虫从两只打架的螳螂前急速爬行而过时,螳螂们被它急驰的速度惊得目瞪口呆,用以表现出汽车强劲的动力性能;当甲壳虫在急速行进时遇到身形巨大的蜈蚣却能立即停止前行,表现出汽车良好的紧急制动能力;甲壳虫的飘移过弯动作,是对汽车操控性、稳定性的完美表现;广告最后是将镜头给了休憩着的甲壳虫一个侧面特写,旨在展露甲壳虫汽车经典的溜背设计。这则广告通篇没有出现汽车,而是将一只小小的昆虫赋予了汽车机械性能,带着人们从卡通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一款汽车的功能和利益点,使受众从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深厚的兴趣,达到广告宣传汽车产品功能特性和创建产品形象与内涵的目的。

2 汽车广告创意在感性诉求中的运用

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中间阶级的分层、汽车产品的同质化和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使得汽车广告仅着力于表现汽车的功能特性已不能满足国内汽车市场“碎片化”的需求。广告还要力求体现汽车给消费者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表现消费者的情感诉求。

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994年前汽车在我国主要作为政务、商务用途,汽车广告词较常采用“身份”、“地位”、“财富”、“智慧”、“成功”、“实力”等词语,企图与目标受众在精神层面达到契合,实则精神内涵苍白乏力。各类媒体中几乎所有的汽车广告让人看到的都是车型居中配上诸如海洋、天空、森林、湖泊、沙漠、街道、大厦等不同背景,广告形式单一和类型化,广告内容缺乏创意和感染力,难以塑造出独特的汽车产品形象特征和主张,以针对多元化消费诉求的目的。

汽车广告要挖掘蕴藏在汽车商品中隐蔽的情感特征,要将其中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运用具有想象力、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呈现方式,最大化地传达给受众,引起人们对汽车商品的情感共鸣,达到强烈的关注效果。

美国第45届超级碗广告中2012款全新Passat的广告是以家庭温情触动了该车的目标消费群的心弦。一个小孩穿着《星战》系列电影中黑武士衣服,幻想自己拥有超能力,尝试用念力来移动物体,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变得垂头丧气。当他站在父亲的大众2012款Passat车头前尝试着发动汽车,父亲在窗下遥控启动了汽车发动机。小孩还被突然响起的发动机轰鸣和亮起的前大灯惊吓得往后退了一步,看着双手疑惑自己是否真的具有了超能力。这则广告走的是温情路线,通过一位父亲对孩子小小幻想的包容和宠爱,传达了2012款新Passat扮演的两种角色——既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又成为父亲另一种存在于家庭的形式,体现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3 汽车广告创意注入中国文化内涵

“消费是像语言一样的意义体系……商品物品像词句……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随心所欲的和紧密相连的符号体系,一个文化体系。”[3]这句话实质上提示出了汽车对现在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它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文化对人们日常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来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是对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因此,汽车广告创意吸收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运用表现于广告内容中,更贴近受众的生活,更能被受众所理解、认同,更能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大众汽车在进入中国20周年之际,花费巨资制作了名为“中国路,大众心”的企业产品形象广告。将大众旗下的每一款车型用一个“心”字底的汉字表示,从开始依次是忠、志、恳、态、惠、想、聪、慧、悠、感、恣、惹,最后归于“爱”。这些汉字取材于中国哲学理念,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联,向受众传递了我国璀璨的文化精髓和国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思想道德与精神境界。透过广告中的影像画面,向受众展现了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富饶、人民勤劳、民族奋进等中国国情与情感依托,拉近了大众汽车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4 总结

为了更好地突显出产品和品牌形象以面对多元化的消费诉求,汽车广告越来越讲求创意。汽车广告要从画面以车型居中、只求背景变化的固定模式中走出来,使广告更具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要从重视“车本位”转向重视“人本位”,挖掘隐藏在商品中的情感特征,在物性商品与人类情感之间建立起联结点;要将广告创意根植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将“仁爱”、“义气”、“礼让”、“睿智”、“孝悌”、“守信”、“忠诚”等文化内涵注入广告创意中,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归属感,拉近产品与受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周茜.广告创意设计的文化内涵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2]戚叔林.汽车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

广告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符号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符号消费能够深入发现消费心理需求的规律,从中找出其差异性与潜藏性,而作为营销计划中的产品信息传播媒介的广告,利用本身所必备的重要告知功能,可将产品中的显性和隐性价值表现出来,让受众接受和说服受众。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宣传、推广和销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商品)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已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而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显然,仅靠技术质量和销售服务已难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必须依靠加强企业和产品的符号特征(如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广告,则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实现商品的符号意义和时尚价值的手段。

一、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和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是具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

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鲍德里亚看来,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代表了商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代表了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符号价值则是代表了商品之间的差异。这种符号上的差异构成某种商品的独特性和示差性符号,使得同类商品之间相互得以区分开来。这就是商品符号价值的第一层次的含义。符号价值的第二层次的含义指的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即品牌商标和品牌形象。这种品牌不但使某种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示差性,而且使商品获得了更多的内容和价值。因为品牌代表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某些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义。

按照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它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在符号系统中,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符号之间对立关系——差异性而获得的,符号必然有着自己的区别性特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是符号使用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是一种客体物质,本身不表示任何意义,通过一定的方式赋予某种社会意义后才成为符号。什么商品赋予怎样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重要的是被社会认可,正如交通指示灯的意义必须被社会认可一样。商品要成为符号的另一个条件是差异化,商品系统中一种商品的符号形式(能指)和符号意义(所指)必须与别种商品相区别,差异性是商品符号的重要特征。交通指示灯的意义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及其意义彼此相区别为基础的,它们在差异对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符号化就是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产品进行符号式加工,并通过大众传播手段,使消费大众形成关于商品符号的共识,从而建构商品符号体系。

二、广告构建符号消费

1.广告的符号性。符号消费的产生,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广告作为符号的一种,也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象征意义的一个良好途径。广告作为符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同时它也在不断构建整个社会符号系统,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般地说,广告行为是商品信息传播行为。具体说,广告信息表征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情况。因而广告信息无不透射出人们的本质力量,即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烙上民族的文化印迹。但是,信息既然是事物的普通属性而非事物本身,那么广告信息的传播,则必须假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使广告行为受众识别的符号,才能实现。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赋予其某种相应的物质形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商品信息符号化的过程。信息是符号的内容,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

2.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操作。广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营销,而是营销中的一种符号操作,是通过符号的操作来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既然意义是商品消费的重要一环,那么广告就不仅在传达信息这个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操作,而且在“创造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第一,广告是产品增加文化附加价值的一种符号。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诺基亚则提倡“科技以人为本”表达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则不断鼓励个性的张扬。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些表达产品不同内涵和追求的文化附加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品作为符号的意指。

第二,广告是消除产品“均质化”特性,标志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中,保持商品个性是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从而形成购买欲望的重要条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同类同种的商品,在功能、品质、特征方面趋于一致,难以形成商品个性。营销专家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均质化”倾向。“均质化”倾向构成了商品销售的严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广告传播中的符号操作,即所谓的独特的广告定位与广告诉求,使其在品牌上、使用价值上具有了个性化。广告定位和诉求在其本质上来讲都不会物质性地改变商品的特性,而只是符号的操作。广告通过独具魅力的编码方式,如一定的广告口号,广告视觉形象,广告标志性音调等,能够赋予消费品本身所不具有的附加价值或个性魅力,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欣赏广告、消费广告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了广告所宣传的心理上的享受。从这个层面上讲,广告通过符号创造,能够成为它们所宣传的商品鲜明可辨的个性特征。

第三,广告必须使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才能完成传播。广告是当今大众传播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广告必须经过必要的信息编码,并且在广告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适应大众传播过程非对应性特征和注意的随意性,强化广告符号的内在冲击力,同时还要求广告的编码过程成为与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征相适应的、符合媒介语法的符号化过程。

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上讲,在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以及发生作用等方面,广告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3.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隐含意。如前面所讲,广告活动的成功,实际上就是透过广告符号的隐含意,媒体在特定的时刻传递了该广告的意义。根据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指:“明示意是指印象中所含括的形象或意义,隐含意则是在第一层意义之余还加上额外的第二层符旨”。广告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隐含意来传递它的符旨,使之区别于其他的具有“能指”的品牌关键所在。要想读出符号的隐含意,必须具有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与信念相关知识,广告符号可以通过特定序列变化来构成隐含意。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是对对象的根本性质的描述,而隐含意与内涵相联系,它与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从文字符号来说,外延是指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中心含义,并常与现实或虚拟世界的现象相连。而内涵则是超过中心含义的额外含义,这些涵义能反映由文化塑造的感情和态度。文字符号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反复不断地使用某种符号来代表某种信息,从而导致该社会群体对某一符号具有共同的理解。广告作为一种符号,它与文字符号紧密相连。因此,如果一条广告想要被受众所接受,首先,其选取的语言符号必须具有该区域每一成员都认同的外延意,其次,对于其内涵也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解。

所以,在现代广告策划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做好定位或市场区隔。对某一文化区域要使用能被该目标区于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告语言符号,否则广告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广告外延可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内涵则是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所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广告创作出了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例如,雕牌洗衣粉的系列广告中有一则“下岗工人篇”中,“一位下岗的中年妇女,徘徊街头,看着贴满招聘信息的讯息栏,显出急切、疲惫和憔悴的样子;在她的家里,她的小女儿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帮妈妈做家务,手里拿着雕牌洗衣粉,边洗边说‘妈妈,我终于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妈妈回到家,看到洗干净的衣服,热泪盈眶”,这篇广告做的有情感人,再现了现代社会下岗职工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家庭温情,在广告受众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极大的感情共鸣。广告创作利用“下岗职工、小女儿洗衣服”的构图以及“女孩充满温情的话语”,阐释了“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中的中介作用。在这里,“小女孩用洗衣粉洗衣服”作为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即阐释了“雕牌”洗衣粉根本性质在于可以清洗衣物;而“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体现人类温情方面,成为广告符号的隐含意义,与内涵、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

三、广告设计的策略

商品与消费文化中影像、记号和符号所体现的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使类像在商品与欲望之间建立起虚幻的联系。于是,大多数的商品都被贴上青春、活泼、典雅、开放、大方的“价值”卷标,而大众传媒又让人们每天在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诉说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中为这些价值寻找年轻的、高知识的、国际化的、反传统的“社会性”的定位。于是,消费者在寻找那属于“我”的气质、“我”的品味的过程中把商品当成了一个个象征的符号。消费时代的这种语境特征给广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消费者指向策略。消费时代受众语境的差异决定了语言指向交际意图的多样化可能,主要归结为四种:语言指向个性,张扬自我精神,使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进而自觉地认同广告语言所宣扬的另类的理想体验。交际过程中,语言指向的是某种消费形象,通过赋予产品独特精神的内质,来使产品成为消费者独特个性的表征;语言指向情感,融入某种情感体验,焕发消费者的共鸣,引发好感;语言指向品味,在现代社会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一种感觉,能够寄放心灵的从容与恬安,创造某种叙事氛围,以情调的渲染感化受众认同;语言指向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以另类、反叛的方式为受众的需求立法。

2.产品指向策略。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有着太多个性化的特征,但是作为广告形式本身,促进销售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广告意图直接化的倾向。

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物质产品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因为它是一个将企业和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媒介物,所以也就是完形。人类不但是能劳动的动物,而且也是符号动物和文化动物。人类生产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凝结着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期待,自然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如何透过物象发现和宣扬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再以精致凝练、饱含意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产品指向策略能否感染受众的关键。

在产品指向策略的运用上,语言表达要设法使产品名称与一种符号性价值相关联,通过语言为产品赋予某种文化性价值构筑一种品牌意象,“不是要把具体的茶卖给顾客,而是要卖给他只能在茶壶中孕育出的魔法魅力”,使商品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以此诱发人们对符号的心理认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并最终让消费者铭记产品。例如,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其语所构建的意义体系里,商品本身成为能指,与其表征的所指意义“永恒爱情”构成符号性的文化价值,即戴比尔斯钻石是永葆爱情的钻石。戴比尔斯钻石因成为符号而“充满”了意义,意义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不仅激发了单次购买,更把这一符号意义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方式,钻石从此在爱情的表征道路上大行其道。

3.语言形式策略。无论是消费者指向,还是产品指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如何突破重围,精准定位,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显得异常关键。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通而不俗,玉琢成器。语言的最常规表现是其通俗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用语更是如此。但这个“平”不是指平白浅近,而是指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广告语要不露痕迹地运用技巧,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

第二,善用修辞,彰显美感。修辞能增添语言的趣味与韵致。一些生动的广告语言往往是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而得以实现的。恰当的修辞可以使广告语言增添趣味,引人入胜,在给消费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令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第三,因变致奇,独树一帜。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要想顺利抵达受众的心理进而实现交际意图,必须首先摆脱大同小异的互文性语境,以独特的语言吸引阅读。文字本身也有视觉冲击力,语言元素的陌生化搭配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种途径。

四、小结

广告只有在打动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说服受众。作为符号消费,不同的受众群有着不同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当代广告策略要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挖掘符号中的象征性以满足符号化消费中不同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JeanBaudrillard,ForaCritiqueofthePoliticalEconomyoftheSign,St.Louis,Mo.TelosPress,1981.

[3][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