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大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方面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环节的教职工需要明确了解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系统化的解决融合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逐渐成为相关领域教职工的关键思考问题。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含义
特殊儿童,主要就是表示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的儿童,如情绪、肢体、智力、感官或是行为障碍。不单单包括智力发展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生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从广义概念角度进行分析,出来正常儿童,还有情绪、性格、行为偏激的儿童。
(二)融合教育及实施的意义
融合教育主要将同龄的儿童与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接受教育,并为有障碍的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不是隔离的环境,而是使其能适应正常学校的校园生活,将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另外,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形成相互关怀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合作[1]。通常情况下,就是使得残障儿童能进入普通班级,并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借助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特殊儿童可以与同龄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正常的学习、生活,并且逐步为幼儿创设正常教育环境。结合儿童学习能力、优化完善的教育课程,并参与集体生活中。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可以从根源上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并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空间,补偿儿童身体缺陷,实际权益也可以不说侵害,促进有障碍儿童的健康发展。采用设置与其他儿童互动游戏的方式,拉近儿童与教师的距离,凸显出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习主体
为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各个领域的教育人员都需要充分尊重学习主题,并且能秉承着公正、公平的态度,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教务特殊,在教师与儿童的沟通互动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成为决定的主体。教师不仅仅要树立正确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还需要保障其拥有受教育的能力,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2]。例如,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来说,其应当关注儿童的情绪、语言、行为、智力等。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提出半融合的方式,并且增强教师与儿童的沟通,明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逐步落实科学化的教育方案。
(二)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
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在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应当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组织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下面以某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为例,其组织了丰富的教育活动,鼓励特殊儿童参与其中,并且提出了半融合教育与全融合教育等多种方式,并且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采用从外部邀请特殊教育专业的专家、教师,并为融合教学活动提供关键的指导。以提升教育专业化水平为基础,开展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并为培训特殊儿童的智力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当地的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前期、中期、后期培训活动到位,并与专家答疑、专家指导相互融合,开展案例教学、课后反思教学等,以此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语言体系
为了推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当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教师的行为性语言、教师言语性引导,属于常见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体系,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还要更加关注言语性语言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例如,对于半融合特殊教育组织与全融合教育组织活动来说,教师要更关注征询类语言,避免采取直接行为指示、使用命令学生的语言。此外,教师需要提出表扬、鼓励的语言,并鼓励与肯定特殊儿童的表现[3]。另外,教师需要适当配合肢体行为语言,并提出抚摸、拥抱等行为语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并且提升学生安全感,保证特殊儿童真正融入集体环境。在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组织中,家长也需要承担重要角色。家庭应当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信息,逐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开展。
(四)家长要积极参与
对于大多数特殊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所以,在进行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阶段,应当发挥出家长的协助作用。家长的支持属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柱,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情感渠道。所以,促进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家校相互配合,并掌握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并且建立日志、周志制度。在进行多种日志记录的同时,增强与家长的积极联系与沟通。要想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保证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给予家长更多支持、关怀,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特殊儿童感受真正的关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注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并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使其能感受到温暖。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走入特殊儿童的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完整的童年,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兆全.学前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J]. 读天下(综合), 2017(021):169-169.
[关键词]教研;学习与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
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修工作室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并谋划我市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在面向六个县(市、区)引导开展常规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近几年,为了能“抓好典型,找准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开花”,逐步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诊断式分层次教研”方面,寻找、尝试了一些适宜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正视问题找方法
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让一座座崭新的幼儿园拔地而起,但是专业教师的缺口却很大,优秀的专业教师就更少。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处边远的边陲小城,本来就留不住人才,要让现有的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当前条件下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2008~2012年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为主线,设计了为期五年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围绕省规划课题“边远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实践研究”,将“教科研培”充分整合,鼓励分层次开展教研联盟活动。市教研部门成立“省级示范园教研联盟”,区县教研部门成立“市级一类园教研联盟”,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第一个周期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结合问题调整策略,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有机整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落实为主线,成功立项省规划课题《边远地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措施的研究》。教科研同步进行,加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园教研团队的作用,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实效性,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求全面提高我市的幼儿教育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深挖“园本教研”潜力,构建新型园本研训制度,给普通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诊断跟进定调子
在平时深入园所进行跟踪式听评课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检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本教研、培训活动各园都在开展,但往往不够系统,还处在“零打碎敲”阶段,甚至发现个别幼儿园为了教研而教研,相互唱赞歌,让教研流于形式。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诊断并提出指导策略,决定以市直属幼儿园为实验基地,开辟实验田。根据黑河市直属三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确定以优化整合市直属三所幼儿园教研力量,实现联合教研为突破口,拓展教研联盟活动空间,尝试构建新型园本研训制度,旨在整体提升市直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和市直幼儿园办园质量。本着“源于岗位,高于岗位”的研培定向,激励教师职业自主与专业发展动能的新实践。支持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名园战略,努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回归幼儿教育本真,凸显幼儿园真实意义的地域名园策略,由此制订并下发了《黑河市直属幼儿园联合教研工作方案》。
三、目标明确巧定位
1.确立联合教研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研修共同体机制。通过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增强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能力。帮助教师掌握隐性教育观察和设计能力,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拓展专业素养,推进专业发展,整体促进市直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升。
阶段目标:①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基于实践选拔骨干教师,建立专家型研修团队。②通过周期性活动,激活园本教研力量流动格局,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打造优秀专业教师队伍。③通过灵活把握的递进式教研研习活动,培养专兼职项目负责人,为学前教研队伍储备力量。
2.选择恰当的研修途径与方法
采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以主题研修为切入点,打破单位界限,市直属三所幼儿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专业特长自行申报并参与共同体研修活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幼儿园提供相应政策、经费、场地及研修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各司其职,整体推进。每个项目由责任主体负责一个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活动,提供相应的场地、经费支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拟定每月一次重大研修展示活动。由市教育局学前科负责监管督导,市教研院学前教育教师研修工作室统一协调、指导,各幼儿园配合完成各项目组自行安排组织的活动。活动要求注重实践,突出参与性。
3.根据诊断确定研修主题
学前教育研修工作室为三所幼儿园建议三个研究主题:
(1)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幼儿民间游戏体验与实践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以民间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为重点的系列研修活动。重点研修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民间游戏体验与实践活动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教师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和民间游戏的体验与实践,将民族烙印潜移默化传递给幼儿。通过文化熏染,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特征的自然形成。
(2)基于审美熏陶的浸透式幼儿音乐游戏与身体动作发展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教育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以幼儿园艺术教育教研工作为重点的系列研修活动。重点研修如何将艺术审美教育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教师具备创设和引导、激发幼儿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助力幼儿发展为身心健康的完整儿童的专业能力。重点在创设和利用艺术环境和氛围中的审美熏陶功能。以动作发展为主线,以心灵感受为终极目标,培养幼儿感知、专注、动静相宜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游戏化幼儿学习与发展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英才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游戏化幼儿学习与发展活动,以生活教育为核心,探索园本游戏化教育途径与方法。重点研习如何将幼儿生活教育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通过教师对幼儿生活教育的全面研修,把握幼儿教育真谛,自觉自主地回归幼儿本真生活,真正具备创设和指导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游戏的隐性指导能力,将生活活动作为幼儿在园生活的重点,通过游戏载体将“好习惯”注入幼儿发展、成长的全过程。
四、上下协同显成效
通过一年的研修活动预演,每个园都在联合教研活动中找到了自身的问题与差距,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各自设计和调整了更有针对性的园本研修活动。根据联合教研的开展情况,2016年起又及时调整了活动频率,设立每月第三周为“联合教研周”。联合教研的核心目的是“发现人、培养人”,所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打破以往领导和教研员主导教研活动的现状,将“话语权”还给普通教师,给教师平等、充分的表达与表现机会。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打破园所界限,突出自主参与性。在普通教师中投票推选教研组长;鼓励普通教师走向台前,结合自身的研修项目,开展微讲座活动,涉及多个维度。
针对过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在意教师的表现而忽视幼儿的现象,我们在活动中倡导“关注孩子,忘记自己”的活动理念。基于提升教师观察能力,我们设计了多维度幼儿观察记录表,倡导教师通过观察、反思建构适宜性活动课程,共同探索幼儿园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贯彻落实《指南》、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建立与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和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等专题研究。从中帮助教师学会以幼儿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策略,逐步帮助幼儿园和教师理清并拓展园本教研、培训的空间。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让教师通过参与活动,提升了自我的“专业自信”,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在活动中挖掘了一批有潜质的普通教师,也让三所幼儿园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构建了“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愿景”。
市直幼儿园联合教研活动的探索还在路上,我们一定会在坚持与修正中不断努力前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诊断式教研就像一个淘得真金的游戏,虽苦尤甜。
参考文献: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加拿大非常重视发展教育,是全世界教育经费最高的国家之一。和我国不同,加拿大没有设立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部,教育事务是由各省政府全权负责。所以,在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学校大多数是省立的,各省宪法对本省的教育组织机构、学制、考试制度和经费等都有各自明确的规定。笔者这次主要考察的多伦多和首都渥太华都位于安大略省,它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也是加拿大唯一一个同时为4岁和5岁儿童提供免费公立教育的省份,因此其幼儿教育状况有一定代表性。
一、加拿大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独特性
在我国的学制体系和教育机构设置中,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单独设立的,随处可见各级各类公立、私立的幼儿园。而在加拿大,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独立的幼儿园。以安大略省为例,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因此没有专门独立的学前教育机构。4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满4岁后进入设置在公立学校中的幼儿园进行学习,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两个年级。初级班是为4~5岁儿童设立的(Junior Kindergarten,简称JK),高级班是为5~6岁儿童设立的(Senior Kindergarten,简称SK)。在进入小学学习前,儿童于6月份结束其学前教育。这样独特的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以儿童为本、“全纳”的幼儿教育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加拿大的教育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尊重来自不同国度的民族文化,又充分张扬孩子们的个性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回应每个孩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材料、资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从而让孩子树立起自信。
除了以儿童为本,全纳教育的理念也深入人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融合教育是加拿大儿童教育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加拿大,儿童不论年龄都被统一分成“没有困难”和“有特殊需求”(包括有心理障碍和肢体残疾等问题的儿童)两类。教师会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特殊照顾,每个教育机构的“资源教师”在与由家长、教育机构其他团队成员商议后为他们量身定做特殊的“个人教育计划”。比如,为保证学习能力不同的儿童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加拿大所有的教育系统按儿童发展程度设立4种不同的教育需求水平,由专家进行评估,因材施教。这些在智力和体能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被纳入正规公立教育机构内,与正常儿童一块儿生活、游戏和学习。在多伦多约克地区的一所小学附设的幼儿园中,我们看到了三位这样的特殊儿童。在这种融合教育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没有鄙视和拒绝,相反,他们在与特殊儿童的交往中学会了尊重、关心和照顾有特殊需要的人;同时,特殊儿童在正常儿童面前,也没有自卑与隔阂,他们在正常的社会氛围中感受着温暖与爱,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如果能招收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会将这些儿童视如珍宝。因为教师们认为,伴随着特殊儿童的成长,幼儿园将会获取更多的个案教育的素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积累更多的经验。
虽然中国和加拿大的国情不同,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以“儿童为本”、坚持全纳的幼儿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做到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
三、重视环境育人的幼儿教育
加拿大学前教育环境营造的是一种自然、和谐、宽松的氛围。也许从外部看,每所幼儿园都很普通,走进去却让我们大为惊讶,室内的装饰非常温馨,幼儿桌椅棱角处都用一些橡胶或塑料的垫子将其遮挡以确保安全,教室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玩具供孩子们游戏和学习。幼儿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与环境互动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室内各个活动区材料非常丰富,全部开放并置于低矮处,便于孩子取放,充分体现出环境与孩子的互动,孩子是环境的主人。
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资源,安大略省的幼儿园强调要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1998年,安大略省教育部制定了该省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6年对《大纲》进行了修订。《大纲》明确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的、相互联系的学习,幼儿园应鼓励幼儿参与社区生活,让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习和自身的生活及周围世界联系起来,以促使幼儿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更丰富、实用的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园经常会组织孩子们到社区中进行学习。如带幼儿到社区杂货店“旅行”,发展幼儿的读写、计算和社交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一次获得营养知识的机会。这样以环境育人的案例在加拿大的幼儿园中十分常见。
四、自由与规则并存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走;普惠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37-01
一、走啥路
《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十条》的颁布实施,使学前教育演变为一个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成为新时期学前教育追寻的新路子。新形势下,作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的山区幼儿园,围绕走啥路(如何办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园)?怎样走(怎样坚持公益普惠、科学保教)?走到哪(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家长受益,实现多赢)?思考着,探索着,高举“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大旗,行走在漫漫普惠路上。
二、怎样走
为了让幼儿园沿着普惠之路稳步走下去,就必须要教职工高度认同其蕴含的价值追求,并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内化,形成核心价值观念。当认知驱动到位、情感愉快接纳时,教职工的态度就会转变,轻松行走在前进路上。
路径:公益普惠与科学保教两条腿走路。
1.遵循公益性原则。普惠幼儿园突出的价值取向是公益性,我园遵循“生源要就近,弱者有补偿,机构非营利”公益性原则,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办园的出发点。①在招生时适度考虑就近入园,满足社区内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②在教育过程中向特殊幼儿倾斜,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提供融合教育,保证其享受教育机会的公平。③关注弱势群体,资助困难儿童。建立下岗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家庭档案,定人、定对象跟踪引导。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革命烈士子女及双胞胎实行资助,减免保教费和生活费,享受优质教育。仅2012年,在国家减免的基础上,就有30名幼儿接受我园资助,资助金额达7万元左右,超过规定的36个百分点。④规范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收取费用,即使在整体搬迁负债三百多万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也未向家长收一分赞助费或捐资助学费。验收为市示范园后,按标准每月可收500元的保教费,但我们只收300元的保教费和176元伙食费(两餐一点),除此之外未收任何费用。
2.执行普惠性决策。所谓普惠性,就是以普遍惠及、人人享有为价值取向,我园严格执行“对内普惠,对外辐射”的决策,扩大惠及面。①强调本园所有资源为全园幼儿共享,一日生活、五大领域课程资源实现全纳,让课程资源惠及每个幼儿,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②优先考虑弱势教师的需求,对年纪轻、职称低、能力弱的教师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其专业成长。③向社区辐射,构建家园、社区共育体系。一是考虑不同家长需求,在双休日、节假日将幼儿园的资源向社区免费开放,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学校、育儿沙龙、幼教咨询等途径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二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创建中山、复兴等6个社区儿童图书流动站、5个玩具流动站、2个亲子乐部,让幼儿园的专业资源惠及社区全体儿童。④向其他园所辐射。为促进城乡幼教均衡发展,与周边园所形成共建联盟,将优质价值理念、管理经验、课程资源、活动现场向其他园所辐射,推动薄弱园所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向周边区县辐射。近两年,贵州务川、巴南、南川、彭水、酉阳等幼教同行共1000余人来园参观学习,探讨交流近百次。二是向县内、特别是乡镇辐射。健全《贫困地区联园教研途径方法的研究》长效机制,探索构建运转良好且可以复制的联园教研模式:“三维一体教研管理机制”:教委领导、教科所组织指导、示范园主持实施的管理机制。“三职协同教研管理队伍”:全县专职、乡镇兼职、园级专人的分工协作的教研管理队伍。“三层联动教研运行程序”:计划统领整体带动、活动示范逐层链动、督察指导过程促动的运行程序。“三级结网联园教研平台”:根据全县幼师发展水平和需求,成立骨干、中心、乡镇联片和园内自主学习四个教研组,以现场研讨、反思论坛、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联园教研,并将开展情况与评职晋级、绩效考核挂钩。近两年组织联园教研活动56次,惠及全县26个乡镇,96个幼儿园(教学点),407名幼儿教师,14542名幼儿。
3.坚持科学性方针。孩子的发展在于科学保教,而科学保教的前提则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我园坚持“以幼儿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科学性方针,做科学保教的引领者。①以队伍建设奠发展之基:以建设“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园本培训为基础,以联园教研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培训推动、研究驱动、学习调动、榜样带动”的队伍建设途径,以师德培训、课题研究、自主研修、师徒结对等方式打造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团队。②以活动研究提发展之质:一是保证一日生活科学有效,提高幼儿在园生活质量。我们再次解读《纲要》、《细则》,研究、反思一日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分别负责大班、中班、小班,交换进行全程追踪评析,成绩纳入绩效考核。
三、走到哪
行走普惠路上,全园教职工形成了规范化办园、公益、普惠性追求、科学性研究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了朴素、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所文化,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得到专业成长,家长得到观念更新,资源得到扩大增加,实现多赢的局面。
但是,我们也看到:武隆是山区县,城乡幼教发展极不均衡,回眸走过的路,成功与失败共有,欢乐与汗水同在。如何让普惠雨露润泽全县所有教师、家长和幼儿,漫漫普惠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路前行,继续探索,再谱武隆幼教新篇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