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疏导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在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在学前阶段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其乐观、合群的社会品质?对于不合群的小朋友,如何进行心理疏导?下面结合《指南》的学习,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关注不合群的孩子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合群的孩子。他们不愿和小朋友交往,常常独来独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活动范围小,对老师的关注显得不自在、惶惶不知所措。
不合群的孩子存在的交往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变,势必会使得他们缺失朋友、心理自闭,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园有一个叫露露(化名)的小朋友,父母都在外地工作,自幼就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里。外公外婆因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她,常常让她独自一人玩。尽管她的物质世界并不匮乏,但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她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她没有机会向大人撒娇、尽情享受家庭的温暖舒适,也缺少与周围世界的交流,依恋感、安全感未能得到满足,这使得她进入幼儿园后,对于老师的关怀和爱护常常表现得很不自在,与其他小朋友也玩不到一起,不合群。
对于露露这种缺乏精神营养和情感交流的孩子,教师应带着强烈的职业敏感,对幼儿充满爱和责任,加倍地关心和照顾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参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仔细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深入分析其显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积极进行专业的把脉问诊,提出教育对策。
对于这类孩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在做游戏时,大部分小朋友都会纷纷举手,表达扮演某种角色的愿望,让老师或小朋友邀请自己;而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却不是很积极,甚至害怕小朋友和老师的邀请。其实,这些孩子是心里想玩,行为上却表现为不愿接受老师的邀请、不愿获得别的小朋友都期盼得到的机会。如果教师能把握这类孩子的真实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就不要着急催促或者批评,而要给予及时引导。
二、对于不合群孩子的心理疏导方法
参照《指南》中人际交往的目标,对于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创造条件弥补这种缺失,想方设法促进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交流。
第一,以师爱去感化孩子。人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对不合群孩子的爱要和风细雨,教师可利用平时自由活动、个别活动的时间,多接近他,以老师的细心和关爱逐渐感化孩子,使之慢慢消除对老师的戒心,为老师的情所动、爱所感,愿意信赖老师、接受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
第二,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为班集体、为其他孩子服务的机会,让他们有表现才能以及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学习尝试有高兴、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有意培养其建立与同伴相处、互信交往中快乐的情感,逐步改变其不合群的个性。
第三,寓教育引导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丰富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宽,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不再进行简单的“自我游戏”,而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游戏”。随着游戏形式和内容的逐渐丰富,教师可以吸引不合群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学习与同伴进行协商、交流、探讨。在丰富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合群的孩子也会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
例如,幼儿园的区角游戏开始了,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开始自选角色或给其他幼儿分配角色,不合群的宁宁(化名)却还在一旁观望,迟迟不能进入游戏场景。李老师注意观察、适时介入,以到朋友家做客为理由,带领宁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游戏中。一开始,宁宁很无助,不知道怎么跟大家一起玩,“妈妈”给他倒水、送点心他也没反应,只是用眼睛观望。虽然不够积极,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娃娃家。游戏结束后,李老师在讲评时对宁宁进行了鼓励和肯定,这让他开始有了参与游戏的冲动和愿望。慢慢地,在老师的鼓励和关注下,这个孤僻、内向、不合群的宁宁渐渐由被动地参与到积极地配合,脸上出现了少有的笑容,交往的频率不断增加,游戏的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要加强家园合作。教师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指导家长创造条件让幼儿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允许孩子找一两个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让孩子到邻居家里玩,发展幼儿的独立交往能力。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儿只有在直接与他人的交往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不断适应对方,变不合群为彼此适应、彼此关心,逐步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而对于那些不敢说话、孤僻、内向的孩子,教师可以引导父母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创造自主说话的机会,从练习跟熟人说话,再到跟陌生人说话。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充分利用亲友聚会等场合,多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设计话题让孩子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在平时生活中,教师可建议父母故意示弱,多给孩子表达意见和见解的机会,孩子自然就会愈来愈胆大和自信,敢于同他人交流。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能够学会主动与人交往,有机会获得他人的更多信任和情感支持,在活动中表现得更自信、独立、有主见。
幼儿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行为方式形成的最关键的时候,也是社会性特征获得的关键时期。人只有经过社会化,逐渐接受社会文化、习得社会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未来的公民应是乐群助人、善于合作沟通的人,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阶段的经验积累和受教育状况。从这个角度讲,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提高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重要。为此,教师和家长都应抓住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尤其对于那些不合群的孩子,教育者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逐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不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之逐渐成长为健康、乐观、合作、互助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心理疏导方法;高职学生思政工作;作用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当前的中国,高职教育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会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的有些懈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中的不部分,它的添入,使得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以下就来阐述,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作用的发挥。
2.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情绪是人的一种反应,对客观事物及人的需要之间的反映。在实际过程中,情绪主要受客观事物挑起,若没了客观事物,人是不会产生情绪的。当客观事物和情景状况与个体的需要、愿望契合时,就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当客观事物与情景状况不能满足个体需要使,个体就会产生消极情绪。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而年轻人也自然有年轻人的脾气,多半也会有焦虑和封闭症状等情绪的出现。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并且激动起来非常强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情绪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思维非常敏捷,反应能力强,并且在受到刺激时,往往不会控制,行诸词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视线转向自我,进而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封闭起来,不向他人吐露。一旦得不到理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做了阐述,它认为青少年的思维正由具体运算转化成形式运算。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不够开阔,进而开始从自己的经历中将概念提炼出来。
3. 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发挥作用
3.1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将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内容,以便让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加充实,这些内容可以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一些对生命意义认知的方法来让学生开窍,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行为主义心理学知识。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合理情绪治疗理论。合理情绪理论中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可以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并让他们学会对这些观念进行辩证,进而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变得合理正确。
3.2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心理学健康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契合,进而为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持。心理疏导能指导思想只要做好以下几种工作:尊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尊重,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也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学生,承认学生,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心门打开,才能使教育达到效果;讲理。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核心就是“讲理”,“讲理”是心理教育的桥梁,是说清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得与失,找出差距的方向和措施。“说理”不是单向的,而是在说的过程中,还要看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揣度学生想法,造成矛盾加剧的情况出现;激励。在实际过程中,激励高职院校常用的一种方式,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出来。用荣誉、鼓励等手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使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最高。
3.3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其预设目标的程度,其思想观念可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们的判断力、选择、理解,以及思想意识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功能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得到实现。
3.4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将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关于这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辅导员的身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辅导员在班级中是主要角色,需要关心学生成长问题的是教师。就是由于辅导员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在学生的心理,地位比教师的要高,所以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不相一致。在现实中,辅导员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其工作是一种精神劳动,内容主要为以心育人、以人育人,以及以素质育人,它与开发心理潜能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辅导员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优势。在实际过程中,辅导员会比其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并且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在思想政治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让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好学生的个性、能力和交际圈。并且在了解之后,能更好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克服负面情绪。学生在与辅导员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将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4.结论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这些益处,均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王海彪.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270.
[2]王鑫,李秀芳.论心理疏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蕴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72-75.
“心理疏导”的科学认知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次,心理疏导的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抵触心理等症状进行排解。心理疏导的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小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清理掉。第三,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碍于一些原因,觉得找不到人倾诉,因此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害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心理疏导之后可以使自己心中的心结打开,将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从而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1.将爱投入到德育工作中。“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的心结。”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带入到工作中来,只有老师的心里充满爱,才能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也能让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放下心理的防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通过爱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疏导的质量和效率。2.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心理疏导的关键。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找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能使德育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效果。3.设计生动的教育活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学术语言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更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老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解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决的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的负面情绪继续扩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疏导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有心结的学生身上,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排解出去。4.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的心境,找到心理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了当老师承受很大的压力时是如何排解的。此外,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心情不好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接受来自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和视频等。使学生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恢复心理的平静状态。5.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个和谐、有趣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面。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的关键因素。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个表率,比如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露出微笑,看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面对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或退缩。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疏导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爱情观 引导方法
“90后”在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强、盲从心理以及攀比欲望强烈等特点对其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恋爱的懵懂和感情上的困惑让缺乏正确爱情观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到困扰。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找出问题所在,如何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念引导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等问题都迫在眉睫。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盲从恋爱心理与择偶的理想化
大学恋爱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调侃和嘲讽,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的动机越发凸显了盲从之风。很多大学生认为“单身”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而“非单身”显得很有面子,甚至不少“90后”表示大学恋爱只是一种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因爱而爱”。并且由于社会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对的爱情观越发显得现实。其中,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家庭背景和个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都逐渐趋向于理想化。艺术类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气质较高,恋爱心理趋向于完美主义,而随着对方缺点的逐渐暴露,他们便会有失望之感。
2.矛盾的恋爱心理与较差承受力
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为张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在思想上欠缺深思熟虑,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在爱情的诱惑面前,他们渴望体会恋爱中的美好和激情。而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对恋爱中对于这份感情能否长久,是否现实的问题过于纠结,恋爱心理十分矛盾。并且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失恋的痛苦,难以走出失恋阴影,在分手后对之前的恋爱对象进行苦苦纠缠的现象也有不少。当爱情的美好变成泡沫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容易陷入感情的困境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常见因素
《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这类相亲节目对大学生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拜金主义和梦幻主义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相冲突。其二,节目中类似于“心动环节”和“以貌取人”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三,闪电式的恋爱现象以及离婚率的逐年增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让大学生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疑问。另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由于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生活中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念和恋爱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我国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直以学习为主,而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偏向于对其艺术天赋的培养,忽略了在爱情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的思考
(一)找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恋爱特点分析,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爱情观大致存在一下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过程简单化。思想不成熟的学生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恋爱,闪电式恋爱非常之多,而QQ和微信等网络交友平台都成为了追求对象的方式之一。(2)恋爱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由于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不同,一些在恋爱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困惑求助无门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3)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对爱情的完美主义以及对童话故事中美好的爱情有着过分憧憬,而现实中和理想形成落差,让爱情出现裂纹。
(二)在和谐校园环境中体会爱情本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恋爱问题讲座
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大学生活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风气以及帮助学生排除寂寞空虚感的有效手段。大学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对爱情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在正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同时,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开展大学生恋爱行为讲座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的不错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便开始沉沦,而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应该学会找准爱情的位置,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并且功利化地和片面地对待爱情。同时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亲情、前途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恋爱中应以彼此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前提,以学业为重爱情为辅,做到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贞专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主动性很强,经常无法在爱情中真正做到尊重、包容和理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恋爱中健康心态的保持和正确爱情价值观的树立十分重要,恋爱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因此,在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和学会怎样表达爱,学会如何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懂得爱是一种责任。
三、总结
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状让当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舆论导向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大相径庭。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作出正确的引导,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导向也应该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倪秀娟.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
当前,心理疏导广泛被运用在医学、教育等领域。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主体则是进行过专业训练的心理疏导工作者,包括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等。心理疏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从而为促进大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
1大学生负面心理动态调查
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果得到来自亲朋好友及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和帮助,往往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相反,如果得不到社会上的支持,会产生悲观失望,进而可能发展为仇视、对抗社会的心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高校要开展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彼此提供关怀,从而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少不良的心理状况的产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心理疏导的心理支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老师要尽可能地接纳学生的一切言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当时的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世界所有的不顺真实地说出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有人愿意真心地倾听他,关心他,从而使学生得到内心的安慰与支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无疑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可能一点点安慰,就会让他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使他重新自信起来,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在高校,心理疏导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心理疏导老师的支持和关怀下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高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心理疏导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其实际需要,这样就会增强说服力,产生好的效果,反之,就被实践所否定。“但实际工作中,搞‘注入式’、‘填鸭式’,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冷冰冰的说教,‘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真正共鸣。”这样的心理疏导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的去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自己去咨询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此外,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往往导致其不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不利于心理疏导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心理疏导教师只是简单问问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并不会为其制定解决心理问题的规划。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只有这样,高校心理疏导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
3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3.1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每个咨询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出发,采取适合其本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内容和方法。不能把一套心理疏导的内容和方法用于所有的心理咨询者。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不同的心理疏导。高校要对心理疏导教师不断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更加多样化的心理疏导途径,丰富心理疏导内容。鼓励高校的心理疏导教师,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这样不仅帮助了那些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的突然变化而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还能够积累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实际经验,以运用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
3.2促进心理疏导的内容与现实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进展慢,心理疏导的内容,对于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法,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择业难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思考,如果大学生对这些缺乏深刻的教育内容,就会遭到学生的极度厌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定的心理特点,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时,应当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
4结束语
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尚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等。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研究,探析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