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沟通 爱心 细心 耐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2

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苗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基本资料

李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1.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散漫,我行我素。

2.上课爱说话、接话,爱和老师顶嘴。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特别宠爱他,从不约束他的行为。他的父母教育孩子讲究“民主”,遇到事情允许孩子发表见解,和长辈争论。因此,孩子逐渐养成了接话的习惯。每次家长教育他,他都能为自己辩解,他们认为孩子很有主见,很高兴,甚至得到亲友、同事的赞许。孩子引以为荣。长此以往,孩子认为,大人说话自己能接上,或者长辈训斥能辩解这是好事。另外,这孩子在家是独生子,长辈们视为掌上明珠,从不舍得打、骂,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因此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四、教育的策略

(一)和家长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首先找家长谈话,让家长改变教育方法。起初,家长并不在意,只是随口应付。我并不灰心,经常和他们沟通,并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尤其是让老师尴尬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升旗中,作为主持人的他因不拘小节在全校师生中留下话柄,听到全校师生的议论,家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和我达成了共识。

(二)做孩子工作

1.多点爱心。我首先采取包容的态度,用心发现他的闪光点,用爱去关心他,帮助他,感化他。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我经常找他谈话,表扬他的长处,同时也指出他的不足。我说:“如果你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一样好,那你就完美了。”

2.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作为老师,应用赏识的目光迎接他们。他的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塑造,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

3.多点关心。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给予关爱。让他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有温暖的家的感觉。我尊重他,听取他正确的意见。渐渐地他也尊重我了,不再顶嘴了。

4.多点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多给孩子鼓励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最好方法。但也做到鼓励有度。鼓励中有建议,表扬中有批评,这样孩子不至于骄傲自满。

5.工作细心。细节决定胜败,工作中的事情无大小之分,事事都要做好。平时对该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细心观察,处处留意。遇事及时说服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他那次升旗留下话柄以后我是这样做的:

(1)找家长谈话。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散漫造成的严重后果。家长后悔地哭了。一再表示一定配合我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2)找孩子谈话。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这次对你的影响太大了。一时之间你成了全校师生议论的话题。这个议论让疼你的爷爷、奶奶伤心,让爱你的爸爸、妈妈流泪,让全班同学和老师抬不起头。难道你的心里不难过吗?”孩子听了眼泪围着眼圈转,低下头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

(3)为了让这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从网上找了和他类似的视频让他和学生看,学生看后把目光一齐转向他,这回他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确实与当时的场合不搭,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下课,他找到我说自己真的错了。还说:“老师,您放心,今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让您骄傲的学生。”我和他都开心地笑了。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73-0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部分学校为了留住生源而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有些老师面对中职学困生则一味地打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赏识不是溺爱,不是纵容,而是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惩戒不是打骂、体罚,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中牢记古训“因材施教”,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转化中职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效果非常显著。

一、案例背景

2014 年秋季学期,笔者担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014(5)班班主任。该班共48 人,全部都是女生。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困生,还有些学生连中考都没参加。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妥、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经验缺乏等诸多弊端。很多学生直言:我根本就不想读幼师,都是我爸爸妈我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很强的消极学习心理,这种消极学习心理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纪律散漫,叛逆心理强,知识基础比较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有极强的冷漠心理――对学习成绩好坏和老师的教导都无所谓。

二、案例对象及行为表现

(一)案例对象

吴鸣一(化名),女,16 岁,家住水库移民区,家庭富裕。爸爸平时忙于做生意,妈妈是家庭主妇,在家带年幼的弟弟。父母平时疏于对吴某的教育,惯于用金钱进行补偿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吴某偏激、固执,虚荣和刁蛮的性格。做事不计后果,喜欢拉帮结派,表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因为经常违反纪律,又不服从学校管理,初中三年换了四所学校。

(二)行为表现

1.学习习惯差。吴鸣一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薄弱。上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开小差。上课不做笔记,不完成作业。上手工课的李老师每次碰到笔者都告状:你们班的吴鸣一又不交作业了。

2.没有阅读习惯。上课用的教材没兴趣看,也看不懂。课外读物更加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都开放,笔者一开学就鼓励学生有时间就去看书、借书,但吴鸣一一次都没去过。用她的话说:我一看书就想睡觉。

3.生活习惯差。吴鸣一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开学时床铺都是妈妈帮铺好的;随手扔垃圾,劳动委员和宿舍长安排的教室和宿舍值日从不参加,甚至花钱请同学代劳;经常买酒回宿舍喝,还买烟抽;不懂基本的礼貌,不尊重老师,经常说粗话,辱骂老师和同学;在网上宣扬同学的隐私,爱说谎话;生活没有计划,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4.性格偏激,叛逆心理强。吴鸣一的自控能力缺乏,在家长的谎言和对中职学校误解下来到学校,渴望自由,但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的管理比在初中的管理还要严格,对她行为的限制更多,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多,因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三、教育方法

针对吴鸣一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先是和她的家长沟通,更深地了解她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合理运用“惩戒”教育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教育也是有两面性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惩戒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惩戒教育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惩戒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开学第一课,笔者的首要大事就是建立规则―― 班级的规则。《班规》经过全体学生和班主任商议决定,对学生和班主任都具有约束性,可以通过建立《班规》给学生灌输一种规则精神与契约思想。笔者一有时间就向班干和吴鸣一的室友了解情况,同时也积极向科任老师了解她在课堂上的情况。核实情况后,笔者先找吴鸣一谈话,她很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承诺以后一定改。但每天学生反映她的行为还是照旧。一个星期后,笔者决定改变措施,对她严格按照校规和班规进行管理,每违反一项规定就处以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吴鸣一进行严厉的批评,让她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开始吴鸣一把这些惩罚根本不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劳动委员安排的值日和宿舍的值日吴鸣一都不参加,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家都不用扫地。甚至出钱让同学帮她值日。周日下午回校经常带酒回校喝。针对吴鸣一的种种叛逆行为,笔者让她抄写《班?》或写违纪思想认识,电话通知她的父母,同时也把她的违纪行为上报学校学生科备案,视违纪程度给予班级警告、学校警告、留校察看等处罚。

(二)“赏识”教育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渴望被人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成为学生自信心的来源,多做一些正面的鼓励和表扬,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目标,并且学会悦纳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做事的积极性。笔者对吴鸣一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罚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笔者通过对吴鸣一不断的深入了解中发现吴鸣一的身上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活泼、热情、普通话标准、讲义气、爱帮助人、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很有天分。对她的优点笔者从来不吝于表扬,同时给予她表现优点的机会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在竞选班干时,笔者鼓励她竞选文娱委员,她不自信地说:“老师,我从来没做过班干,我不行的。”笔者告诉她:“你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的才能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一定能胜任,我相信你。”同时也和她说了文娱委员在我们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以此激起她的责任心。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的全校黑板报比赛,我们班都是第一名;每天早上的晨练班上学生在吴鸣一的带领下动作最规范;每天带领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毕业汇演担任主持人。

四、教育效果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 、 个案分析

笔者列举了亲身经历的两个案并对个案进行了反思,希望这种反思能能给同行以及关心女大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者者及学生家长以借鉴。(为了尊重当事人,笔者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

案例1:心有余悸

杏子,女,父母务农,收入微薄,勉强糊口,家中还有一个读书的妹妹,杏子参加过两次高考,由于高考的压力,杏子曾患抑郁症,并一直在在偷偷服用药物,(大二春季学期情绪出现特别大的反常时才从她母亲口中追问出她的病史), 九月杏子从边远山区来到武汉高校念书,该生对比其他同学显得敏感、多疑,学习效率不高,秋季学期开学不久,杏子情绪出现异常,辅导员与她谈心,她说同寝室的几个人总在背后说她坏话,议论她(其实别人并没有经常议论她,很多时候只是她的一种猜测和想象),接连好几天,她晚上无法入睡,脑海里总是很纷乱,为了调节她的情绪,辅导员和助理及其她同学把该生接到辅导员的宿舍住了几天,并与她交心谈心,每天晚上和她跳绳,以便让她忘记烦恼,待她的情绪恢复后,辅导员和班上同学共同把她安排到另外学生寝室住宿,并嘱咐同寝室的同学多关心她,安慰她,给她温暖,这样,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过了一段时间,该生又开始出现晚上失眠,某一天该生留下字条后离校出走,后经过多方努力找回了该生…无数个担心的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谈心疏导,杏子和其他同学一样毕业了。回想她晚上的泪流满面;回想她给在火车上仅有一面之交的男友大胆的约会;回想她的多疑与焦虑;回想她两次的不辞而别,截至目前我仍然心有余悸…

启示: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高中就患上了心理疾病,但高中老师和家长为了孩子,刻意隐瞒了学生的既往病史,这样就给学校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增加了难度,同时给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增加了极其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但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效率,从该生的身上我们也得到了某些启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只要辅导员能及时发现,对症下药,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从精神上给予关心、关爱、疏导、尊重、接纳和重视她,允许她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习惯,愿意倾听她的苦恼和烦闷,让她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对于她的室友及班上热心的同学,辅导员可以要求她们多关心她,给予她温暖,这样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同学的团结互助精神及关注、关爱弱势的良好心态。

案例2:她休学了

两年后当案例一的杏子同学和许多她的学友高高兴兴的拿着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后,时隔两个月的9月又迎来了又一届新生,在那酷暑难当的日子里,同学们和教官一起挥汗如雨,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时候,其中一名长着大大眼睛的对老师对教官相当有礼貌的玄玄同学引起了辅导员的关注,她来自于湖北一个偏远乡村,为了生计,父母常年累月在外打工挣微薄的工资养活爷爷奶奶,和两个孩子(玄玄还有一个弟弟)共六个人,从小玄玄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常年远离双亲的孤独中,玄玄养成了勤俭,听话,温顺的性格,也许是生活的艰苦,也许是至亲关爱的缺失,也许是大学军训高强度的训练的不适应,当军训快结束时,该生就出现了情绪失常的现象,表现为无缘由的哭泣,一天晚上玄子一个人跑出寝室,半夜同班同学四处寻找,终于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哭泣的她,她说她想跳楼,她不想活了,思维比较混乱,当时,我意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不是同学和老师及管理人员能够解决的,就及时告知领导,告知家长,让家长送孩子到相关医院看心理医生,随后,医生诊断该生为心境障碍症,需要入院治疗,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该生病情得到了控制和好转,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为了她的病情进一步康复,最后该生休学了…

启示:天下的父母,千万不要为了物质上的原因,让自己的孩子常年远离自己,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无法弥补的缺失,父母常常的关心与爱护,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最为重要,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写到:”孩子脸上快乐的光彩都是美丽的,无论这孩子是贫穷或是富有;蜡烛也一样,在快乐的感觉面前,无论是在富人的屋子还是穷人的屋子,同样光明和快乐的照着…”不管物质多么贫困,不管有多少借口,年轻的父亲母亲,请给你们的孩子心灵上的真正的快乐!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愉快的成长!因为任何一个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常年累月淤积的结果,其次,辅导员对于军训不能适应的学生要进行说服调整,适应不了的,要进行特殊照顾,学生本人也不能逞一时之能,内心无法忍受还有硬撑着,这是在虐待自己,导致的结果是不仅身体累,心理也跨了。

二、应对措施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危机是心理危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也有人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在高考大军中艰难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实际上,大学生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应该值得社会、家庭、高校的管理者及心理咨询人员的特别关注及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物质帮助,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直特别关注,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更是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作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应该对班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女生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把国家的资助真正落实到最困难的女大学生身上。

其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进行精神鼓励及心理引导,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她们认识贫穷不是自己的错,没有必要因为家庭一时的贫穷而折磨自己,更不要埋怨父母和家庭,贫穷是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中悲观失望,可怕是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的现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应加强对她们进行心理引导,尤其要帮助她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她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别人,要让她们发现和肯定自己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消极心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密切同学关系,同时,鼓励班上其他同学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有人说:“只有在人性充盈的地方,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人性和自尊的人格;而在人性的沙漠中,我们收获的只能是病态孱弱的人性和冷漠的人格”。作为服务学生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她们在温情中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和谐与幸福。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在浩如海洋和天空的心理世界里,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像蛟龙和雄鹰一般遨游!

参考文献:

[1]叶素珍.《消除女大学生贫困心理影响的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 吕世军.《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问题;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14-03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逐渐发展,21世纪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重视,2010年后逐步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中小学心理咨询在促进学生的发展、预防意外发生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也由于时间短、经验少存在诸多的问题,2013年10月到11月,笔者对福建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以厦门市心理教师为主)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6份。

一、本调查中心理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女性达到87%,占绝对比例;本科学历84%, 硕士学历14%,学历层次比较高;参加调查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各占一半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教龄在5年以内新教师,75%的教师是心理学专业毕业,13%为教育学专业,12%为其他专业毕业;职称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二、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硬件建设投入比较到位,软性支持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普遍重视硬件建设,96%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用的心理咨询室,面积30~100平方米的占24%,大于100平方米的占19%。 一半以上的学校配有沙盘游戏室,37%的学校配有专用咨询电话,34%的学校配有测评系统,29%的学校配有宣泄室。与重视硬件建设不同的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性环境建设上并不同步且相对滞后。调查显示,有76%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4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持冷淡态度,“随便你做,偶尔关心但不到位”;11%的学校只把心理咨询当摆设而已;7%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什么疑难问题都往咨询室塞;只有24%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咨询认识到位,也比较重视。软性环境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性环境的建设,心理咨询充其量就是面子工程而已。 在“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问题上,40%的心理教师认为自己缺少时间做咨询;而在开放式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中,不少教师写到:请学校不要给心理教师安排那么多与心理咨询无关的工作,要让心理教师有时间做业务,请把咨询纳入工作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少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性建设,把心理教师随意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心理教师待遇随意化且待遇偏低的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

(二)咨询内容以发展性咨询为主

在“学生咨询得较多的问题是什么”中,同伴关系占首位,达到73%;其次是青春期情感问题,占42%;情绪问题、学习压力太大、学习障碍、厌学各占41%、39%、32%、30%。学校的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在咨询的次数上也显示出学生咨询的特点,咨询次数为1~2次的占79%,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占21%,可能是因为学生咨询的问题比较简单,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所以每个案例咨询的次数比较少。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学生或心理教师缺少咨询时间或者咨询效果不尽人意而影响了个案咨询的次数,纵观中小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同伴关系占到首位,所以属于后者的可能性不大。

(三)咨询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在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的问题上,开放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48%,2~5小时的占29%,0~2小时的占23%,一半以上的咨询室开放时间在5小时以下,咨询室开放时间略嫌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每周开放时间? 0~2小时 27 23%

2~5小时 34 29%

5小时以上 55 48%

每学期做的咨询案例大概有几个? 0~10个 56 49%

10~30个 41 35%

30个以上 19 16%

咨询效果如何? 很好 25 22%

一般 68 59%

不怎么样 12 10%

无法得到反馈 11 9%

对于非自愿来访者,您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说明保密与自愿原则 60 52%

让他自愿选择是否留下或离开 17 15%

从玩游戏开始 36 31%

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有多大效果? 效果不佳 50 43%

有50%效果 62 53%

很有效果 4 4%

与此相应的是,每学期的咨询案例数量不多,49%的心理教师每个学期咨询案例在10个以下,35%的教师每学期咨询案例为 10~30个,30个案例以上的占16%。咨询效果上,认为自己咨询效果一般的占59%,咨询效果不怎么样的占10%,认为咨询效果很好的只有22%,9%的心理教师认为咨询效果无法反馈。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上,43%认为咨询效果不佳,认为很有效果的只占4%,咨询有一半效果的占53%。总体来说,中小学心理咨询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咨询的效果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心理教师面临的专业挑战大

在心理咨询的挑战问题上,没有督导摆在首位,占58%;其次是专业能力不足,占51%;角色冲突和缺少时间做咨询也占了40%左右,说明这些问题是当前影响中小学心理咨询开展的主要因素。另外,60%的心理教师在遇到自己专业能力以外的问题,需要将学生转介时,不知道要往哪里转介,反映了当前校外转介资源的匮乏以及心理咨询支持系统明显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多选题) 专业能力问题 59 51%

没有或很少学生来咨询 31 27%

保密困难 10 9%

角色冲突 48 41%

非自愿来访者的阻抗 26 22%

没有督导 67 58%

自己没时间做咨询 46 40%

其他 4 3%

当学生需要转介时,您一般怎么处理? 不知道往哪里转介 69 60%

经常转介的部门:医院、大学相应单位、儿童保健中心、精神病院、咨询中心、上级单位 47 40%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络、讲座、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心理咨询,消除师生误解,营造有利于咨询的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善咨询室的工作条件,硬件上最少要有一间专门的咨询室;要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为心理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保证心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心理咨询;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三)要突出发展性咨询

学校的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咨询特点。首先,要突出发展性目标。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是他们当中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疾病;即使有短暂的不适应,也可以通过重新学习获得改变,所以针对学生的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和教育性。其次,辅导教师可以主动介入。中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缺乏社会经验或对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不会主动求助,所以辅导教师应主动介入和引导,“价值中立”“价值不干涉”的态度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需求。此外,心理咨询形式、方法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咨询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通过玩“布袋游戏”“木偶游戏”等将其内心的担忧恐惧投射出来,并在活动中与儿童沟通。对于中学生宜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之交谈,特别要注意建立友善关系,消除其疑虑。

(四)注重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合作

首先,经常向班主任及家长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让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辅导中来,除非学生的问题与学校没有关系或不宜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知道。心理咨询要取得效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很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问题与班级或科任教师相关时,更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支持。这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最为了解,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是学生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条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将学生咨询与家庭咨询、家长咨询结合起来。很多时候,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来自家庭。如果对家长进行咨询,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由父母影响孩子,其效果往往更好、更持久,且事半功倍。越是低龄的学生,对其父母的咨询越是重要。当然,与家长沟通合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心理教师的沟通技巧。

(五)做好非自愿来访者的工作

严格地说,非自愿来访者并非咨询对象,但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主动求助意识差,学校心理教师经常会接到班主任或德育处甚至家长“押送”甚至“骗来”的各种非自愿来访者,其中不乏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这类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充满怀疑,抗拒性和防御性都比较强,通常一到咨询室就沉默不语,不理不睬,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愤怒表情,有的否认问题的存在,直接为自己辩白;有的故意滔滔不绝,转移话题而拒绝谈论或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们常常会随时中断辅导。对待这类学生要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首要任务,为其提供温暖没有压力的环境。在说明保密原则后,让他们决定说与不说。谈话通常可以由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或者听听音乐或玩一些小游戏让来访者放松,再进入主题。这些做法会让来访者转变对咨询的看法。

(六)注重咨询实践工作

首先,多接个案。心理咨询要靠经验的累积,来访者是心理教师最好的老师。个案的问题是活生生的教材,多接个案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的问题现象与心理成因,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自身咨询技巧更加成熟。其次,如果自己有被咨询的经验,不仅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扰,增进自我了解,而且可以真实地体验个案的感受。所以,与同行之间练习着互相当个案,会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帮助他人。

(七)努力寻求专业的督导与支持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接受督导使咨询师难以进步。首先,督导可以让受督导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备地思考,为受督导者提供专业、理论及技术上的帮助,提高受督导者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其次,能提高受督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避免咨询师自身问题对咨询的干扰,保护咨询师免受来访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目前国内督导师资质不清晰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督导形式多为团体督导,或者小组(10~30人)同时接受某一督导师督导,“一对一”督导比较少见,级别上分为上对下的专业督导和同级别的同行督导。

同行督导是目前业内人士大力倡导也比较“通用”的形式,同业或同行之间,在同一单位或区域内,可以组织“个案研讨会”,每次负责个案报告的人,把个案的背景、问题、评估结果、咨询策略、所碰到的问题,以及将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或做法,都作详尽的报告,同行就个案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想法及处理意见,进行实际又有用的交流。网络督导目前已经兴起并获得很大的发展,它打破了空间距离的局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共享。

总之,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中要注重解决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咨询督导等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支持体系,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