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一、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具体表现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他们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和厌恶,采取的办法是应付和逃避。

2、学习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有的认为读书太辛苦而不想读书,有的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因而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令学校和老师头痛的问题:不少学生上课或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或玩手机,或蒙头睡觉;也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打扑克,甚至喝酒、赌博;还有学生逃学旷课,网吧包夜;更有学生勾结社会混混,打架闹事……

二、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导致厌学。关于“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表明:7.5%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没有想过”,13%的学生选择“父母要我上学读书”,12.5%的学生选择“为了拿到一张中专文凭”,28%的学生选择“为了学一技之长”,20%的学生选择“为了找个好工作”,10.5%的学生选择“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8.5%的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对于为什么来学校上学思想上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因而不愿学习甚至讨厌学习。

(2)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导致厌学。问卷调查表明: 15.6%的学生选择“过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8.1%的学生选择“平生无大志,知足也常乐”,23.8%的学生选择“人生就是追求金钱”或“人生就是追求权力”,只有19.2%的学生选择“人生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做贡献”。这说明,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很少,而享乐主义、悲观厌世、金钱至上、权利意识、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在学生中占的比例较大。人生境界如此,哪有内在动力让其好好读书呢?

(3)自卑、畏惧、逆反等不良心理导致厌学。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越来越差,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动力,于是自暴自弃,产生了自我放弃心理而厌学。有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一旦学习中遇到困难,若自己解决不了,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与师长关系不融洽,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和家长的期望要求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与师长之间冷漠、对立,由“恨师长”而“厌学习”。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爱慕虚荣,比吃比穿,没有心思学习;有的学生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失去了学习兴趣。

2、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受办学水平所限,没有创造出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为考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过重。甚至有不少老师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方法粗暴,伤害了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厌学情绪自然也渐渐强烈。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切实际,教材内容老化,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上有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差,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备,开不足实训课时;而且往往是设备陈旧、学难致用,久而久之,也会加深学生的厌学心理。

3、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家庭中,父母或因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科学教育;或因家庭经济困难、终日为生计奔波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家庭亲子沟通不畅,代沟明显;少数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还有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也有家长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前途,上学只是让孩子有个受管束的地方……家长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这些家庭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颇多。

社会上很多人因中职学生中考失败而看不起他们,因而学生觉得读职校低人一等,缺乏学习的动力,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引起学生厌学。

三、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应对策略

纠正和克服中职学生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的配合。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对厌学学生做好心理疏导转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

学习是丰富个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个人修养的必要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要对专业有了基本的兴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厌学现象。为此,新生入校后,学校要及时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或带学生到工厂车间去参观,或请业内专业成功人士作专题报告,或观看与专业相关的影视录像),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心理疏导,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生厌学,大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抓住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给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前打预防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及时地沟通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厌学的学生,要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多一些信任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心,体会到教师的一片苦心,让学生逐步走出心理误区,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3、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要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各专业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相一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相当,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课时应特别关注那些注意力分散、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促其思考和钻研;在布置作业时应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4、要重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我们要采取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要避免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避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以赢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生学习科目的增多、内容的拓宽、知识的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的数发展到抽象的式子,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可是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知识的能力,加之一些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陷入厌学的困境。厌学学生的具体表现为: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回答问题,有问题也不问,对做作业、考试感到厌烦,马虎应付,心不在焉,不守纪律,精力转移,影响其他同学听课。由此,笔者从心理疏导与课业辅导的角度,对个案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学生由最初害怕数学、讨厌学习数学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学习。

二、学生个案表现及分析

(一)问题的表现

付某,男,是笔者所带班2010届的学生。上数学课教师讲课基本听不进去,课堂小组讨论从不发言,家庭作业要么不交,要么应付差事。初中入学后到第一学期过半,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糟糕。笔者与他交流得知:他非常讨厌学数学,脑子转不过弯来。

(二)问题的分析

首先,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与家长沟通得知,付某的小学数学教师脾气急躁,对反应慢、考不好的学生不是大声呵斥责备就是讽刺挖苦,上课有时让学生站到后面,有时还做反面典型。因此,付某怕这位教师,一想到上数学课就紧张,渐渐对数学课产生反感惧怕的心理,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以至于最后完全丧失了信心。其次,基础薄弱,学习的能力差。数学教材知识的衔接是十分紧密的,前面的内容没有及时掌握,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厌学现象日益显著。再者,课程的变化让他很不适应。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用小学的惯性思维学习初中的知识总是不能进入角色。

三、个案干预的过程和方法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想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确立自信心是关键。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若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增加学习动力,乐意参加学习活动;反之,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因此,平时笔者就多给付某关注和关爱,想办法消除他的自卑意识,排除心理障碍,帮助他找回自信。对他在作业量和难易程度上降低要求,课下再对他的作业个别辅导,这样作业果真做得很好。笔者及时肯定他的进步,恰如其分的表扬促使他积极主动学习。在考试前,对他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其知识的薄弱点进行辅导,这样他经过努力逐渐提高分数,达到了我们俩共同确定的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付某的自信心大增,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满堂灌或教师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厌学。因此,笔者把数学问题精心设计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背景当中,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付某喜欢动手,笔者就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的动手实验,这样他在参与时还会领导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做,对学习新知识很有好处。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还要做到因材施教,课堂练习的设计呈现梯度,像付某这样的学生让其做基础题,并且和程度相当的孩子展开竞争,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氛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同学内驱力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调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多让他们参与课堂提问和回答,对其回答的结论要多鼓励、少批评,总之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心诚意的帮助。

当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数学课堂在教师的努力营造下应该是生机勃勃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讨厌数学的学生由厌学到爱学、乐学。

四、实施个案干预的效果

通过对个案学生付某产生数学厌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继而从心理疏导与课业辅导的角度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付某能够由最初课堂不听讲、害怕数学、讨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的状况逐渐转变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学习,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作业做得很及时。通过坚持不懈的干预措施的进行,付某的考试成绩由羞于启齿逐渐上升到优秀并趋于稳定,两次期末统考数学100分,同学们都很羡慕和佩服。由于数学成绩的提高,他努力进步的信心更足了。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沟通 关爱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49-01

1 案例背景

某男生,鲁西南某地人,教师家庭出身,忠厚老实,沉默寡言,入学成绩较低,反映该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的状况不佳,2010年考入我系,班级定班委,考虑班里的学生情况及该生的性格,选举他为卫生委员,班里无异议。随后,他来办公室,跟辅导员理论,并流露出十分不满的情绪,态度生硬。几句话问的辅导员老师哭笑不得,在他的认知中以为只有班长和团支书才是班干部。不成熟,执拗,是辅导员这次对他的印象。辅导员先让其稳定情绪,慢慢跟他作思想工作,走出办公室门,他似乎还有些耿耿于怀。

2 辅导过程

随后的几天,辅导员陆续给他做工作并关心他的生活。在多次的沟通接触中发现该生很难沟通,不愿说话。每次谈话,都低头不语。一段时间过去,辅导员发现该男生又有逃课的现象,又继续给他做思想工作,再三询问沟通,他才含糊不清的解释,逃课一是认为大学就是自由的,二是和同宿舍其他几位同学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到睡眠。

辅导员很高兴这个内向腼腆,和人沟通似乎有所障碍的学生终于敞开心扉了一次。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导他。首先,更正他对大学环境的认识。其次,引导他学习与人相处,和人沟通。一番沟通,辅导员发现该生自卑压抑,敏感多疑,人格表现有缺陷。

接下来的时间,辅导员老师屡次找该同学沟通谈心。并和该同学所在宿舍的同学进行询问沟通,和辅导员观察到的情况一致,他平时无论在班里还是宿舍都鲜少与人沟通,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极度封闭。另外,行为习惯又和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甚至作息相反。但考虑到他的特殊心理,辅导员给他同宿舍同学耐心的进行沟通,请大家谅解并尽可能的谦让他,避免直接矛盾。宿舍同学都认可,并表示发现该生种种异于常人的行为。比如深夜不睡觉,在走廊来回转悠。中午在操场下暴晒。辅导员问题初步判断到该生可能已出现心理问题。

辅导员便主动与其家长联系,从其家长口中得知该生存在预想不到的更严重的状态,该生在成长过程中青春期的敏感及生理上的压抑未能有效排解,长期沉迷网站,影响到正常作息生活,白天萎靡不振,逃课厌学,自卑封闭,敏感多疑,人格表现有缺陷,经常有厌学回家的念头并有伴有的自杀倾向。该生家长也无奈表示,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当地有没有精神病医院。挂了电话,辅导员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超出预期的想象,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性格障碍,须接受专业的心理指导帮助。下午,辅导员便与系领导汇报沟通,随后系部及时院部汇报此情况,达成一致,请专家给学生做了两次心理辅导,并与家长屡次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目前该生情况逐渐趋于稳定。

3 原因分析

(1)个人认知偏差。在辅导员与其交流过程中,学生在认知问题上的偏差出现多次,一是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状况了解不清,认为只有班长和团支书才是班干部;二是对大学生活有错误认识,认为上了大学就不用老师家长管理了,可以自行其是,自己安排一切了;三是对集体生活缺少基本的心理准备,爱猜疑,当生活习惯和同学有差异时很难和同学生活到一起;四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逃避心理,经常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五是对青春期的感情问题处理不当,缺少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2)缺乏家庭温暖。在和该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该省父母两地工作,均为单位骨干成员,日常工作比较忙,和孩子交流较少,但对孩子成长要求较高,从小培养特长,倾尽心血,但孩子高考失利后父母表现较为失望,这一方面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个性,自傲、自闭、自卑等情绪交错显现,在和同学的日常交往中表现很不稳定,情绪好时有说有笑,稍微受同学冷淡即心情黯淡,于是,逃课成了家常便饭,开始迷恋网络需找寄托。

(3)社会原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复杂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看到听到的与受到的教育出现较多偏差,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年人影响较大,在个人发展遇到外来约束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拿社会上的状况与之比较,如果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不能及时跟上,长此以往,错误认识一次次强化,而学生又缺乏能力去解决,于是出现自闭问题。

4 解决对策

(1)关爱学生是帮助学生走出自闭的第一步。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象该生感冒后辅导员及时带他去打针,被蚊子叮咬后买了花露水给他送去,学生非常感动,后来与辅导员的交流就容易得多,如果发现他有问题却冷落多疏忽他,一切将会更加不可收拾。

(2)有效的心理辅导是走出自闭的关键。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掌握处理自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当发现该生存在自闭后,辅导员一是安排班干部时刻保持与其交流,让他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同时避免出现意外;二是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其成长经历,对症解决问题;三是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接受学生负面情绪的宣泄,精心进行疏导;四是多次举办班级活动,通过团体咨询的方式影响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敞开心扉,接受来自老师的影响,逐渐开朗;五是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联系了专家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3)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推进剂。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硬的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真诚的爱是做好自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的重要途径。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接受学生日常咨询,所有辅导员持证上岗,均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所有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定期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伴随着学业知识的丰富,伴随着心灵的不断强大,伴随着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徐波,范俊峰.关爱是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困境的良药[J].高校辅导员,2011(5):69-72.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改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研究是为了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俗来讲,学前教育是为学生更高阶段学习做准备,是以探究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为更高阶段的扎实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能更快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意义

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为促使学生健康学习,能尽快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其研究的目标多数是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方法,而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到学生的过渡初始阶段,并不受关注。初入小学,很多学生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新的课程压力而导致厌学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小学教育基础工作产生了阻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使学生消除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陌生感,使其更快融入到集体当中;可以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体系因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学期间因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对教学的衔接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笔者就现阶段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探究其改进方法,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二、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衔接时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学前教学方式不当、衔接协调工作未做到位、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等。

(一)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学前教学方式不当。目前,国内学前教育形式、方法并不统一。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学时采用小学教学模式,要求幼儿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学前教学不仅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始目的,更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对小学教育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2.衔接工作未做到位。幼儿模仿、学习能力强,但因为是独身子女,所以在独立自理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学前教育期间,一切事宜都由教师或家长等打理,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一切事宜皆由自己完成,还要面对稍显繁重的作业。如在此期间无教师或家长从旁疏导,幼儿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厌学等情绪,并且难以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当中,无法正常与同龄人交往。3.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现代很多家长在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时,常常以成绩单上的分数决定。在学前教育期间,家长注重的不是对幼儿兴趣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是为其报多个培训班或提早学习小学知识,完全未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与承受度等,导致在进行小学教育时出现一些问题。如入学初期,学生在拥有储备知识后感到学习很轻松,上课不认真;在后期知识越难时,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适应困难,导致出现学习缺乏动力等问题,使得学前到小学教育衔接难以顺利开展。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改进措施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渡任务。衔接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是:幼儿对小学学习产生兴趣,能融入集体,拥有基本的独立自主能力。要使得学生在小学教育时达到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小学三方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1]。1.幼儿园。幼儿园在办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多方面的发展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期间,要注重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新与合作能力;加强教师的学习,培养对小学与幼儿教育方式都了解的教师;加强与小学的沟通,尤其是在大班下学期,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小学、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活动,帮助家长和幼儿做好幼、小过渡工作。2.家长。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在幼儿学习期间应多注重其兴趣的培养,在额外学习其他课程前多了解其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多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衔接中多与其沟通,了解幼儿心理状态,有问题时及时进行疏导。3.小学。小学入学初期,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帮助幼儿及时调整焦虑等情绪,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集体。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其实就是幼儿学习的过渡阶段,为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需要小学、学前教育机构、家长等的全力配合。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提早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幼儿更快地融入到小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学生心理;分叉;混沌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27-02

Research on Bifurcation and Chaos Phenomenon of Student’s Psychology during High School Teaching//Wang Wei, Song Yuling

Abstract Bifurcation and chaos phenomenon derive from butterfly effect and mainly lie in nonlinear system. It is a nonlinear phenomenon that is orderliness in a big range, on the contrary is out of order in local area. During modern high school teach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varieties present bifurcation and chaos rules. It is an important prior condition to master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lead students to study specialty courses well correctly. So, it’s very need to analyze, research and discus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varie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teaching; psychology of high student; bifurcation; chaos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Northwest A and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China 712100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2]。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便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高校教师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的有利契机。

现代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要找出该现象的根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要分析现代学生的心理状态[3-4],尤其是90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高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与混沌现象剖析

高校学生在4年或5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把这整个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看成一个非线性系统,它具有一定的非线,即分岔与混沌。对于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实现了进入大学梦想的他们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因此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是心理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此时所学习的课程还未涉及专业课,停留在基础课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的难度加大,一部分学生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和学习内容,显得游刃有余,而另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某些变化,呈现初步的厌学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但此时在教师的耐心辅导下,课余时间的悉心关怀下,会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初步厌学阶段。前两个阶段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心理的演化过程出现分叉点,即对学习的态度从感兴趣演变为两类,一类是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另一类是初步厌学状态。这个分叉点的出现在大学的二年级。

另一个分叉点出现在大学的三年级,正是专业课学习的良好时机,此时学生心理变化的波动最大,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1)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分为两类:①可能由于家庭、爱情、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反而产生厌学心理;②继续对专业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变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处于初步厌学状态的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分为两类:①心理变化出现转折,热爱专业课学习;②厌学心理更加恶化,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3)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学生心理状态还可以演变为另外一种心理变化,即盲目的心理状态。该类学生表现为对待学习和其他任何事情均无兴趣,不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

图1是某班级全体学生心理状态变化规律的统计曲线,可以充分说明以上所分析的心理特征。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即从学生整体上来看其心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每一个分叉点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分歧,但就个体而言,究竟属于哪一个类型却是随机的,可以转化的,因而是混沌的。这充分说明该系统的非线性,非线性控制理论对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制订具体的改革措施,详细的措施制订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非线性控制理论,将其与改革的具体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向成功的方向发展。下面提出几点将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教学改革相融合的建议。

1)分叉控制是非线性控制重要内容,有效控制分叉点可以控制非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点,即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在分叉点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分叉点处的心理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时期。

2)就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而言是混沌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化与演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随时关注思想波动或学习成绩下降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控制方法不可能100%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该种控制方法不起作用的学生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抱着挽救学生的态度,在班级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用班级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3 结论

全文分析了高校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指出其实质是非线性的,将非线性控制方法与教学改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给出具体的建议与措施,对现代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需要强大的理论来支撑,本文正是出于此观点,建立了以分叉控制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改革模式,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教学质量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汤放奇,李茂军.构建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11-113.

[2]谢康,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6(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