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黑土地,大豆,栽培模式,探究

 

我国黑土地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大豆的种植以黑龙江省为主,素有北大仓之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夏季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气候都适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术和栽培模式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占决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视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环节。黑土地上也要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轮作制、施肥制的各种栽培技术,贯穿从播期、密度、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时期)、灌水、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大豆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的双重作物,营养价值丰富。因此,近年来对于大豆的高产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将各种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把大豆栽培这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农业学科充分发挥它的生产潜力,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免费论文。以下就分析了几种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阶段的技术重点:

1.三垄栽培模式

(1)三垄栽培比较适合低洼、易受涝的潮湿区域,是根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

地区的土耕地层较薄,无法深层施肥的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栽培模式。当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匀,植株不连贯而断垄的现象较多导致大豆的产量底下。三垄栽培提出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研制的耕播机械,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实施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垄作;三是施肥方式上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技术要点。选种决定产量的有一个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这种易受涝的潮湿区域要选用

秆径有力、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种子的成熟期稳定,以保证品种的优质高产。免费论文。耕地时要将土壤耕细、整平、深松起垄,垄向垂直,等距垄宽,同时深入施加底肥。根据黑龙江的气候特点,一般在五月中上旬开始播种,采取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种方法。播种深度以镇压后4~5 cm为宜,播种、 镇压连续作业。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机垄底分层深施。

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1)根据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推行了适合大豆主产区的大豆行间覆膜技术,这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抗击低温、干旱是的综合性高产技术。具体可以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

(2)技术要点。平播行间覆在选种时以中晚熟选择成熟期较晚、秆强、抗倒伏、有分枝、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地膜要以拉力较强的厚膜为佳,避免地膜透气性差带来的洪涝。大豆行间覆膜播种机工作效率低,同时对除草剂的有严格的要求。大垄行间覆膜宜应该选择在低湿地区且需要选地势平整,排水较好的地方。

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国外同一技术基础上吸取三垄栽培技术点而创新形成的优质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以矮秆品种技术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的三种栽培模式。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结构,利用合理空间增加绿色面积。免费论文。增加植株中下层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可以达到增产20%。

(2)技术要点。要选用抗倒伏、主茎结荚为主的矮秆种子。耕作深松为主,播种时间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垄适宜早播,大垄和平播的播种密度在45万~50万株/hm2左右,施肥要实行深层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来进行除草和调控。

4.保护性栽培模式

(1)它又称大豆少耕免耕技术,是一种省工节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

(2)技术要点。深松技术要切实贯彻,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对土壤的渗入,减少蒸发量。在保护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秆的粉碎性和整体性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技术,对作物实施干预,人为保护。

5.结论

以上简要概括了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术要点。无论哪种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技术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操作。将科学的方法整合配套,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产量,更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国华.我国大豆栽培学科发展展望[J].大豆通报,2008(3)

[2]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2)

[3]张代平,杨朝辉,宋晓慧.黑龙江垦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选择原则与技术要点[J].农业技术通讯,2008(8)

[4]孙义春,苑方武,郭有泉.高寒地区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研究[J].物杂志,2006(2)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油,栽培技术,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

1.2种子处理

搞好种子处理是防病虫,提质量,促进安全成熟的先决条件。一要做好种子包衣,播前可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根腐病等病虫害。二要推广微肥拌种,未包衣处理的种子,可选用钼酸铵2-4克、硼砂1-3克拌1公斤种籽(溶水后进行拌种)。发生过大豆菌核病的地块,应用40%菌核净用种子量的0.3-0.4%拌种。

2.合理轮作与整地

2.1合理轮作

实行玉米-大豆,三年以上轮作制度,坚持不重不迎的原则,是提高地力减少病虫害的根本手段。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可选择肥力比较高的平川地或二洼地种植大豆。大豆根线虫及菌核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不能再连作大豆。

2.2整地

(1)平播大豆: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达到待播状态。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耙平耙细。春整地要做到翻、耙、耢、压连续作业。(2)垅播大豆:伏翻、秋翻起垅或耙茬深松起垅,垅向要直,垅体压实后垅台高度达到18厘米。玉米茬地块,采取秋季灭茬起垅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厘米。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打垅并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3.施肥

根据绿色食品肥料的使用准则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每公顷施有机肥(有机肥含量>8%)15吨以上,结合整地做底肥一次施入。论文格式。一般公顷施化肥磷酸二铵150公斤、硫酸钾65-75公斤、尿素40-70公斤。论文格式。当大豆长势较弱时,开花前结合二遍地铲后趟前根际追施氮肥,每公顷追施尿素45-75公斤,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顷用尿素10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溶于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并根据缺素状况加入微量元素,如硼砂、钼酸铵、硫酸锌等。

4.播种

4.1播期:在地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平原区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丘陵山区以5月1日至5月15日为宜。

4.2播法:要大力推广机械垅上双行、三行等距精量播种等高产播种方法,双行间小行距10-12厘米,三行间距8-12厘米,覆土均匀,及时镇压。

4.3密度:要坚持不同品种的合理密植原则,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确定适宜密度。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繁茂性强,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植,反之宜密植。

5.田间管理

5.1深松: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具有放寒增温,增墒保苗的作用。

5.2喷灌: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时旱情状况和大豆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进行喷灌。喷灌:分枝至开花期30毫米,开花到结荚期30-40毫升,结荚至鼓粒期30-35毫米。

5.3铲趟:及时做到两铲三趟,伤苗率要小于3%。后期在草籽尚未成熟前拔净大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大豆安全成熟。

5.4化学除草:选择安全、经济、高效除草剂,禁用长残效除草剂。土壤墒情好时可以在大豆播后出苗前进行封闭灭草,每公顷用50%乙草铵乳油2500-3000毫升,或禾耐斯1560-2200毫升加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00-600克,或加48%广灭灵乳油800-1000毫升,兑水200公斤进行土壤喷雾。

5.5茎叶处理:大豆出苗后,杂草2-4叶期。防除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5%精禾草克乳油900-1500毫升或用15%精稳杀得乳油750-1000毫升,或用12.5%拿扑净乳油1250-1500毫升,兑水200公斤喷雾。论文格式。防除阔叶杂草,每公顷用25%氟碘胺醚1000-1500毫升,或用24%杂草焚水剂1000-1500毫升,兑水200公斤喷雾。

5.6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量。

5.7化学调控:当雨水充足,肥效发挥明显时,大豆前期长势就会出现较旺现象,如不及时控制就会生长过猛,成为徒长田,出现落花、落荚、倒伏,造成减产。因此,当植株出现生长过旺的情况,就要在大豆始花期或盛花期喷施丰收宝等化控剂,进行调控,一般公顷用调控型丰收宝15袋(60克/袋)加适量水叶面喷施,可保花保荚防止倒伏。据生产实践证明增产效果显著,一般可达10%以上。

6.收获

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收获: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要求割茬低不留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清洁率大于95%。要积极推行分品种单独收获、单储、单运的办法,从而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7.参考文献

[1] 杨素英。高油高蛋白大豆高产攻关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技,2008[2]余。大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现代农村科技,2006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通过对大豆高产的品种选择、立苗、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肥水调控等五个方面的介绍,为提高夏大豆产量水平,促使凤阳县方邱湖农场的职工增收和企业增效提供参考。

方邱湖农场地处淮河北岸的凤阳县境内,种植模式主要是一麦一豆。由于各种原因,夏大豆产量水平始终不高,直接影响着职工增收、企业增效。通过多年的试验观察,总结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品种选择

“麦引千里,豆引百里”。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除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外,还和当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耕作制度关系密切。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的大豆当家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本场情况应选择丰产性、稳产性都较好的中大粒、早熟、适合机收、不炸荚、结荚高度不低于10cm、抗倒、抗病、抗渍害、商品性好的品种。最近几年,中豆20、中豆26在我场种植面积较大。主要是生育期适中、粒型中等、立苗容易、稳产、抗渍,但是高感卷叶螟,且品种开始退化,粒型变小,商品性一般,属中产豆,产量上难以有所突破,综合效益一般。所以今后重点是品种引种观察,寻找替代品种。

2立苗

夏大豆生育期100d左右,早立苗可以延长它的营养生长期,加大营养量的积累。但本地区上茬小麦多是半冬性品种,生育期长,腾茬较晚;再加上6月份雨量稀少,且年度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大豆的及时播种。因此,腾茬以后有墒情况下,播种后轻镇压,以防失墒。无墒时可干旋土地,施磷、钾复合肥300kg/hm2,人工造墒及时播种,立早苗。播种前应晒种并作发芽率和发芽势实验。根据芽率、百粒重、土壤墒情确定播量,下籽要均匀,下种深度以3~4cm为宜,基本苗控制在22.5~30万/hm2,以利于建立合理群体,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大粒豆与小粒豆相比商品性好、价格高。但由于萌动出苗需水量多、顶土能力差,所以在芽率、芽势都高时才可播种;否则不宜播种。

3病虫害防治

本场病害主要是苗期立枯病和后期霜霉病。其他病害呈点片发生,危害不重。立枯病是土传病害,低洼积水易发生。它主要危害幼苗基部,造成基部茎杆溢缩、折倒死亡。立枯病防治首选大豆包衣剂,内含广谱杀菌剂、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这样可以兼治其他病害和虫害,培育壮苗。也可以药剂拌种:用占种重0.3%的多菌灵+福美双(1∶1)拌种,同时苗期应排渍、降湿、平整土地。霜霉病全生育期均可感染,主要为害叶片和种子。本地区在初花期开始感染,中温、高湿的条件下迅速扩散,严重时叶片干枯早落,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豆荚也可感染,籽粒表面附有霉层,影响饱满度,失去商品性,因此危害巨大。霜霉病首先可选用无病种子并用种重0.5%的50%福美双拌种。其次在发病初期,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量7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虫害主要为豆杆蝇、大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豆杆蝇在本地区可发生3代,以幼虫潜食大豆叶柄、分枝、主茎的髓部和木质部,影响植株水分和养分的输导,增强叶片蒸腾,最终引起植株早衰、结荚少、粒重轻而减产。该虫由于潜食在植株内部且虫体小,隐蔽性强,不易发现。可以用网捕,也可剥查幼虫,蛹化盛期1个星期后施药,叶面喷施40%氧乐果1 125mL/hm2。大豆卷叶螟以幼虫卷叶,取食叶片,吃光叶肉仅留下表皮,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引起落花、落荚、饱满度降低,从而减少产量。而且大豆卷叶螟这几年均成暴发趋势,如防治不及时,几天时间就可将全田叶片卷光。因此,是大豆田防治的重点。当豆株1%卷叶时用2.5%功夫3 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液防治,隔7~10d再防治1次,连续2次。斜纹夜蛾主要取食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除主脉外,全叶皆被吃光,所以危害巨大。该虫低龄历期短,高龄抗药性强,所以在幼虫初孵至3龄之前施药效果好。

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发生条件不一样,轻重不同,可依据调查结果,对以主要病虫兼顾其他病虫进行综合防治,以减少打药次数,节约成本。

4杂草防除

由于大豆生长期高温、多雨,因而杂草种类多;而且生长快,与大豆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一般减产20%~30%。主要恶性杂草有青葙、茼麻、麻泡果、千金子、稗草、菟丝子等。大豆除草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拔除为辅。药剂种类有:芽前处理乙草胺1 800~1 950mL/hm2;茎叶处理虎威900mL/hm2+精禾草克1 200mL/hm2喷雾。菟丝子属寄生性、检疫性杂草,可通过芽前处理;也可用43%甲草胺乳油4 500~6 000mL/hm2喷雾防治;绕茎后可选用48% S22生物药剂喷雾防治,剩余的人工剥除。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5;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51;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4深泽县农业局,河北深泽052560)

摘要: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 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S542.9,S31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ias14110001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牧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4201)。

第一作者简介:周汉章,男,1960 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与一年生饲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2505,E-mail:zhz5678@126.com。

通讯作者:侯升林,男,1978 年出生,山东东平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粱与牧草科研。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0705,E-mail:shenglinhou@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5。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牧区75%以上的地区冬春季节缺草[1],内蒙古、新疆、河北省也常在冬春两季缺草[2-4],饲草短缺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5]。在无霜期150~180 天的农区、牧区与农牧交错带,如何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饲用作物,譬如秋闲田复种一茬生长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土地利用和地力恢复,还可以生产优质青绿饲草,缓解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6],对促进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秣食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又名饲料大豆或料豆,是豆科1 年生优质高产饲用作物[7],无论是青刈或者制成干草,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特点,是饲喂牛羊的较佳饲草[8-9]。近年来,有关秣食豆的研究多涉及青贮玉米与秣食豆的混播及其营养价值的评价[10-11],且取得了许多成果。1962 年,肖文一[9]首先通过秣食豆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明确了播种期对秣食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摸清了秣食豆在哈尔滨市区自然条件下“采种栽培”与“青刈栽培”的适宜播期(采种为5 月26 日以前、青刈为6 月6 日),同时指出在7 月26 日播种的情况下,还获得粗蛋白质350.78 kg/hm2和粗纤维347.18 kg/hm2的收益;张淑艳等[12]将玉米与秣食豆进行同行混播的田间试验表明,玉米与秣食豆的比例以1:3 和1:2 混播为宜,其混播的群体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提高15.5%和16.4%;顾雪莹等[13]将全株玉米与秣食豆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青贮试验表明,以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合青贮的效果最好,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40%的混合青贮效果次之;沈怀民等[14]通过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田间种植试验,分析了青贮玉米混播秣食豆的增产效果与提高青贮料蛋白质等级的机理;除此之外,张晓英等[15]介绍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秣食豆特征特性、田间栽培管理以及饲用方法,提出了秣食豆的荚果形成至籽粒饱满为刈割最佳时期,同时指出“晚刈秣食豆干草的饲用价值高于早刈秣食豆干草”;张云影等[8]对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简述了吉林省麦茬复种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筛选了4 种复种饲料作物,其中复种秣食豆草产量(鲜重)为16700 kg/hm2。目前,尚未见有关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研究的报告,因此,笔者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 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旨在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牡丹江秣食豆(种子百籽重为12.5 g)由哈尔滨春又生草业有限公司提供。

1.1.2 供试肥料尿素(含纯N 46%),磷酸二铵(含P2O5 46%,含N 18%)和氯化钾(含K2O 62%)由石家庄市三元肥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 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进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东郊,海拔1024 m,东经107°07´,北纬40°51´;土壤质地为壤质壤土,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基础养分是:有机质含量16.9 g/kg,全氮含量1.19 g/kg,碱解氮94.2 mg/kg,速效磷含量为48.7 mg/kg,速效钾含量150 mg/kg,pH 7.5,全盐0.3 g/kg。2013年9月24日早霜。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以“牡丹江秣食豆”麦茬复播为研究对象,以秋闲田饲用作物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研究方案,进行种植密度、肥料(N-P-K)用量、播种方式等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采用4 因素4 水平与1 因素2 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按L16(44×23)正交表(表1)所列试验因素和试验水平进行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2,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3.2 调查方法

(1)株高调查。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 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

(2)产草量测定。2013 年9 月28 日刈割测产。刈割时留茬尽可能低。测产时先去掉小区两侧边行,再去掉小区两侧各0.5 m的行头,并移出小区(本部分不计入产量),然后将余下中间部分刈割测产,按实际面积计算产量。要求用感量小于0.1 kg 的秤称重,记载数据时须保留2 位小数。

刈割测产后,随机从每小区取3~5 把草样,将草样混合均匀,取样品1 kg,编号标记(标明作物种类、品种、处理编号、刈割日期、取样时间),然后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用布袋或尼龙纱袋装好,挂置于通风遮雨处晾干至含水量10%~13%时称重,折算干重,计算干鲜比。1.3.3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与株高的主要因素

对秋闲田1 年生饲用作物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与株高的试验数据(表3)进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钾与行距5 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其中,种植密度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0,即P<0.01),对干鲜比有显著的影响(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个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等无显著影响(Sig.值为0.057~0.198,即P>0.05),钾肥(K2O)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1,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2,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719,即P>0.0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的因素顺序为密度>行距>钾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的因素顺序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钾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顺序为密度>钾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与优化方案的筛选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生物产数据时须保留2 位小数。

刈割测产后,随机从每小区取3~5 把草样,将草样混合均匀,取样品1 kg,编号标记(标明作物种类、品种、处理编号、刈割日期、取样时间),然后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用布袋或尼龙纱袋装好,挂置于通风遮雨处晾干至含水量10%~13%时称重,折算干重,计算干鲜比。1.3.3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与株高的主要因素

对秋闲田1 年生饲用作物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与株高的试验数据(表3)进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钾与行距5 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其中,种植密度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0,即P<0.01),对干鲜比有显著的影响(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个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等无显著影响(Sig.值为0.057~0.198,即P>0.05),钾肥(K2O)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1,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2,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719,即P>0.0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的因素顺序为密度>行距>钾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的因素顺序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钾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顺序为密度>钾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与优化方案的筛选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不同,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6),表明这5 个因素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以饲用作物株高、干鲜比、生物产量为考核指标分析如下。2.2.1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株高的影响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株高的影响不同(表6)。种植密度75 万株/hm2的植株最高,达到了45.69 cm,较种植密度30万株/hm2、45万株/hm2、60 万株/hm2的株高差异极显著,表明密度较大时,田间遮阴郁闭温湿度较适,有利于植株生长,是秋闲田秣食豆的最适密度;种植密度60 万株/hm2 的株高均值为40.63 cm,较种植密度30 万株/hm2的差异不显著,较种植密度45万株/hm2的差异显著;种植密度45万株/hm2、30 万株/hm2的株高分别为39.39、39.65 cm,二者差异不显著。氮肥(N)用量225 kg/hm2 的植株最高,平均42.19 cm,较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差异不显著,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显著,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株高41.22 cm,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与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表明氮肥(N)225、375 kg/hm2 是适宜用量。磷肥(P2O5)用量112.50 kg/hm2的植株最高,平均41.95 cm,较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的株高差异不显著,较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异极显著,是较适宜的用量;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 与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异不显著。钾肥(K2O)用量为375、225 kg/hm2的株高分别为42.82、42.60 cm,差异不显著,但较用量为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株高差异极显著;用量为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株高分别为39.84 cm、40.11 cm,差异不显著。行距60、50 cm 的株高分别为41.92、40.77 cm,差异显著。

2.2.2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不同(表6),其中,种植密度30 万株/hm2、45 万株/hm2、60 万株/hm2的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均值分别为0.438、0.432、0.423,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45 万株/hm2、60 万株/hm2、75 万株/hm2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密度75 万株/hm2 的干鲜比均值(0.404)较密度30 万株/hm2的差异极显著,表明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氮肥(N)、磷肥(P2O5)不同水平的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施用氮肥、磷肥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无明显影响;钾肥(K2O)用量300 kg/hm2的干鲜比最高(均值0.439),较钾肥(K2O)用量为375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与用量225 kg/hm2的干鲜比差异显著;钾肥(K2O)用量375、225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分别为0.417、0.412、0.429,三者差异不显著。行距50、60 cm的干鲜比分别为0.426、0.423,差异不显著。

2.2.3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及优化方案的筛选由表6可见,在秋闲田秣食豆4个种植密度中,密度75万株/hm2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5534.5 kg/hm2、2236 kg/hm2,较其他种植密度的产草量差异极显著,比产草量位居第2(密度60万株/hm2)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1227.50 kg/hm2(增28.50%)、424.50kg/hm2(增23.43%),是本试验的最适密度;密度60 万株/hm2的产草量位居第二,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307、1811.5 kg/hm2,较其他种植密度的产草量差异极显著,是本试验的较适密度;密度45万株/hm2、30万株/hm2的鲜重均值分别为3615.5、3474kg/hm2,干重均值分别为1555.5 、1513.5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在氮肥(N)的4个水平中,用量300 kg/hm2的鲜草产量较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49.50、1848.00 kg/hm2,较225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差异均不显著,较用量375 kg/hm2的差异显著,比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增产271.5 kg/hm(2 增6.50%),比不施用氮肥的干重增产100 kg/hm2(增5.72%),是氮肥最适用量;氮肥(N)用量375、225 kg/hm2与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均值分别为3959.00、4344.50、4178.00 kg/hm2,干重的均值分别为1664.50、1855.50 、1748.00 kg/hm2,差异不显著;氮肥(N)用量375 kg/hm2的产草量最低。在磷肥(P2O5)的4 个水平中,用量112.5 kg/hm2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71.00、1885.50 kg/hm2,较用量187.5 kg/hm2与不施用磷肥的产草量差异不显著,较用量150 kg/hm2的产草量差异显著,比不施用磷肥的鲜重增产276.5 kg/hm(2 增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产159.5 kg/hm2(增9.24%),是磷肥最适用量;磷肥(P2O5)用量187.5、150 kg/hm2与不施用磷肥的的鲜重均值分别为4214.00、4051.00、4194.50 kg/hm2,干重均值分别为1799.00、1705.00、1726.00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其中用量150 kg/hm2的产草量最低。在钾肥(K2O)的4 个水平中,施用量375 kg/hm2 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748.50、1966.50 kg/hm2,较用量225 kg/hm2 的差异不显著,较用量300 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差异极显著,比不施用钾肥的鲜重增产740 kg/hm(2 增18.46%),比不施用钾肥的干重增产258 kg/hm(2 增15.10%),是钾肥最适用量;钾肥用量225 kg/hm2产草量较高,鲜重、干重的均值分别为4430.00、1816.00 kg/hm2,较用量300 kg/hm2的差异极显著,较不施用钾肥的差异显著;钾肥用量300 kg /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差异不显著,用量300 kg/hm2 的产草量最低。行距50 cm 的鲜重4626.50 kg/hm2、干重1951.50 kg/hm2,比行距60 cm的鲜重(3839.00 kg/hm2)增产787.5 kg/hm2,提高20.51%,比行距60 cm的干重(1606.50 kg/hm2)增产345.00 kg/hm2,提高21.48%,二者差异极显著。

试验表明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秣食豆有不同的影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适宜的行距能有效提高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情况下,筛选的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为A4B3C2D4E1 或A4B4C3D2E1,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 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或“种植密度75 万株/hm2、氮肥(N) 施用量375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87.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225 kg/hm2、行距50 cm”。

2.3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

2.3.1 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不同行距与密肥耦合试验的优良组合的筛选由表3 和表7 可见,在正交表的16 个处理组合中,组合A4B3C2D4E1的产草量最高,鲜重单产6661.67 kg/hm2,干重单产2723.64 kg/hm2,与其他组合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组合A4B4C1D3E1的产草量居前2 位,鲜重单产5364.82 kg/hm2,干重单产2133.93 kg/hm2,较组合A3B1C3D4E1、A4B2C3D1E2的差异不显著,与之后的其他组合比较差异极显著;组合A3B1C3D4E1、A4B2C3D1E2 的鲜重单产分别为5217.39、5114.11 kg/hm2,干重单产分别为2113.94、2094.79 kg/hm2,差异不显著,较组合A4B1C4D2E2差异不显著,较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4B1C4D2E2产草量较高,鲜重单产4997.50 kg /hm2,干重单产1954.02 kg/hm2,较其之后的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1B2C2D2E1、A3B3C1D2E2的产草量居中,鲜重分别为4652.67、4556.06 kg/hm2,干重分别为1954.02、1790.77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较其他组合差异极显著;组合A2B3C4D1E1、A3B2C4D3E1、A1B4C4D4E2、A2B2C1D4E2、A2B4C3D2E1、A3B4C2D1E2、A1B1C1D1E1、A2B1C2D3E2、的产草量依次递减,其中组合A1B3C3D3E2 的产草量最低( 鲜重2359.24 kg/hm2、干重1082.79 kg/hm2)。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A4B3C2D4E1 比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A4B4C1D3E1的鲜重增产1296.85 kg/hm2(增24.17%),比产草量位居第2 的优良组合A4B4C1D3E1 的干重增产589.71 kg/hm(2 增高27.63%)。根据秣食豆产草量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初步确定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优良组合为A4B3C2D4E1、A4B4C1D3E1 2 个组合。

2.3.2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为了优中选优,将筛选的优化方案A4B3C2D4E1 或A4B4C3D2E1与本研究的16 个试验组合中的优良组合A4B3C2D4E1、A4B4C1D3E1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合A4B3C2D4E1既是最优方案之一又是本研究16 个处理组合中的最优组合,被决选为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最优方案,其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

3 结论与讨论

3.1 明确了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最大,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特别重要的技术环节,合理密植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种植密度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秣食豆的产草量,种植密度小,生物产量低,种植密度偏大,生物产量增高[17]。本试验的最适密度为75 万株/hm2,相应的植株的高度(45.69 cm)、鲜重单产(5534.50 kg/hm2)与干重单产(2236.00 kg/hm2)最高,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植株增高12.45%,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鲜重增产28.50%,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干重增产23.43%,但其干鲜比较低(0.404),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 的种植密度的干鲜比降低了4.49%。由于种植密度较大时,叶面积增大,田间遮阴郁闭,裸露土壤减少,通风透光不好,土壤蒸发量减少[18],田间湿度大[19],植株含水量高,其干鲜比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草的调制。关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增产作用,尤其是具有增产作用的最适密度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3.1.2 行距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播种行距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仅次于种植密度的影响。播种行距较小时,一是农田耗水量降低,二是秋闲田秣食豆相对延长株距,群体趋于均匀分布可降低株间竞争,使个体获得良好生长环境[20],明显提高生育前期秣食豆个体的生长速率,进而提高秣食豆产草量[21]。本试验条件下,行距50 cm的生物产量最高[22],其鲜重较行距60 cm 的增产20.51%,干重较行距60 cm的增产21.48%。

3.1.3 化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秋闲田秣食豆施用氮肥(N)300 kg 的鲜重、干重,比不施用氮肥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6.50%与5.72%;磷肥(P2O5)用量112.5 kg/hm2时,比不施用磷肥的鲜重增产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产9.24%;钾肥(K2O)用量375 kg/hm2时,比不施用钾肥的鲜重增产18.46%,比不施用钾肥的干重增产15.10%。试验表明,秋闲田秣食豆需要较多的氮、磷、钾三大元素,要注重秣食豆秋闲田合理施肥。据报道,氮磷钾各元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一种元素的缺乏会影响其他2 种元素的吸收利用[23]。秣食豆需肥特点与大豆的需肥特点相同,其中氮素是秣食豆生长中最重要的养料,其来源主要为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3 个部分;生产中秣食豆1~5 叶期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肥料氮的作用已很小,5~9 叶期为生殖生长期,氮素营养主要来自根瘤固氮和土壤氮[24],肥料氮的作用更小。这与李金荣[25]报道的“当100 g 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在3 mg 左右,增产显著,而在5 mg以上时,施氮肥效果不显”结果一致。磷肥(P2O5)也是秣食豆需要的大量元素之一,秣食豆从出苗到盛花期对磷的要求最为迫切,特别是在苗期,缺磷会使营养器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2],适当多施磷肥对培育根系,增加根瘤非常有利[26]。秋闲田秣食豆对钾肥(K2O)表现敏感,增施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27]。

3.2 确定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该最优方案为:“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 的行距进行条播”,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6661.67、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种植秋闲田秣食豆是以收取茎叶、缓解冬春季节饲草短缺现状为目的的,是以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的。该研究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蔡小艳,赖志强,韦锦益,等.农区种草养畜之发展现状及对策[A].2012 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C].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2012:26-30.

[2] 王炳煜,黄文广,鲁岩,等.解决畜牧业因灾造成饲草短缺问题的途径[J].今日畜牧兽医,2013(4):63.

[3] 张丽霞.饲草短缺成新疆肉羊规划建设瓶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5-11(011).

[4] 刘春梅.翁牛特旗饲草料短缺10 万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12-16(015).

[5] 徐爱国.草食畜牧业如何突破饲草短缺瓶颈[J].中国牧业通讯,2004(15):52-53.

[6] 成慧,侯扶江,常生华,等.黄土高原秋播时间对3 种小谷物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3,21(6):1162-1168.

[7] 崔国文.优良牧草品种简介(三) [J].养殖技术顾问,2002(4):14-15.

[8] 张云影,何中国,梅冬林,等.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4,24(5):80-82.

[9] 肖文一.农区填闲种植饲料作物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1964,(4):25-36.

[10] 迟文峰,张春华.青贮玉米混播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3):28-30.

[11] 李晶,李伟忠,魏提,等.混播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性状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6):32-33.

[12] 张淑艳,战海云,李强,等.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对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05-208.

[13] 顾雪莹,玉柱,郭艳萍,等.全株玉米与秣食豆单贮混贮效果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1,19(1):132-136.

[14] 沈怀民,刘树声,徐健,等.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及饲喂效果[J]. 养殖技术顾问,2004(4):21.

[15] 张晓英,赵艳平,刘东军.秣食豆栽培及饲用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2(1):34.

[16] 刘小虎.spss12. 0 for windows 在农业试验统计中的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89-94.

[17] 何贤彪,周翠,杨祥田.密度与群体配置对蚕豆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1-723.

[18] 孙宏勇,刘昌明,张喜英,等.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22-26.

[19] 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8-7195.

[20]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等.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0(1):5-9.

[21]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等.不同行距对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217-221.

[22] 张巨明,王锁民.行距及施肥量对兰引3 号结缕草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7,6(3):46-50.

[23] 姬景红,李玉影,刘双全,等.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28(4):678-682.

[24] 龚振平,金喜军,马春梅,等.春大豆对不同来源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5):1138-1141.

[25] 李金荣.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14(3):20-21,35.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毛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种子处理、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内容,从而为毛豆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大豆原产我国,是我国传统的粮油兼用作物。毛豆属豆科,是以绿色嫩豆粒作为蔬菜食用的大豆。毛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1988年台商和日商合资在龙海市创办第一家果蔬速冻企业,同时引进优良毛豆品种示范种植,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有多家速冻企业,龙海市年种植面积5000hm2以上,一般鲜荚产量9.00~11.25t/hm2,产值1.95~2.70万元/hm2,是龙海市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的主要栽培作物。产品通过厂家收购速冻加工,全部出口日本等国家。

1适时播种

春植豆一般在3月25日至4月5日;秋植豆在8月上旬。非凡情况下,遇大雨或洪涝灾难造成播后烂种,只能采取重新补种拯救,春植最迟在4月20日前,秋植最迟在8月20日前抢时机补种,当然产量将受一定影响。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进行种子精选,剔除小粒、秕粒、虫蛀、病斑及破伤种子,选粒大色鲜,籽粒饱满的种子。为防种皮带病菌,播种前应进行药剂拌种,可用雷多米尔锰锌按用种量的0.3%均匀干拌种,即拌即播。

3施足基肥

施基肥可明显提高产量,应施钙镁磷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可结合整地最后一次耙平前匀施,耙后整畦,做到全层施肥,也可整畦后条施。

4合理密植

播种前1d淹水至畦面湿润。毛豆播种采用穴播,整成畦宽(含沟)1m,畦高15~20cm,先捣穴,行距20~25cm,株距春植25cm,秋植23cm。用种量春植67.5kg/hm2,秋植75kg/hm2左右。一般植7.95~8.50万穴/hm2,每穴播种3粒,盖土厚3cm。比较黏质的田块必须要用疏松土盖种,而较砂质的田块可直接用本田块畦面土盖种。

5加强田间管理

5.1化学除草

播种后当天或隔天要及时化学除草,用50%乙草胺600倍液或72%都尔450倍液喷雾,若杂草已出土面,需加克无踪混合使用。若播种后遇长时间下雨,种苗、杂草均已出土面,要在出苗后10d内选择晴天及时喷药,可用选择性除草剂如15%精稳杀得600倍液或4%喷特750倍液喷杀。过迟喷药杂草比较难于杀死。

5.2早补苗

从种子萌发到子叶展开为发芽期。出苗一般春植播后6~7d,秋植4~5d。全苗壮苗是高产的基础,要把握幼苗第1张真叶伸出时及早补苗,再后补苗不易成活。

5.3合理施肥

毛豆从播种到采收时间较短,春植一般75~80d,秋植70~75d,因此生产上要施足基肥,同时要早追肥。从子叶展开到植株开始分枝为幼苗期,一般13~15d,即4叶包心开始分枝,再过6~9d开始开花。施肥原则为“攻头、控中、保尾”,即前期出苗至20d内,应以氮肥为主促进早生快发,促进低节位分枝,形成一定苗架;中期现蕾至结荚前期,应适当控制氮肥,而以施钾肥为主;后期依苗情追施氮肥防早衰,提高光合功能效率,促进籽粒膨大。毛豆营养期较短,应早施肥,出苗后7d第1次追肥,用碳酸氢铵300kg/hm2、过磷酸钙300kg/hm2掺水浇施,若遇小雨天气,也可用氯化钾复合肥(16-16-16)300kg/hm2、尿素105kg/hm2条施畦中间。第1次追肥8~10d后(春植10d、秋植8d)进行第2次追肥,施氯化钾复合肥(16-16-16)30kg/hm2。第3次追肥要把握在植株顶端的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初见籽粒时施。一般用氯化钾复合肥(16-16-16)150kg/hm2、尿素120kg/hm2条施。毛豆生长后期会出现根系早衰,叶色褪淡现象,因此在结荚期喷药防病虫时结合根外追肥,可促进籽粒饱满,色泽翠绿,提高成品率。

5.4早培土

早培土有利于旱天浇灌,雨天排涝,促早发早分枝,多开花结荚,后期防倒伏,是毛豆增产的有效办法之一。培土的一个关键是要突出“早”字,应在播后16~18d(出苗后10~13d),叶龄2叶1心,株高20cm以内,选择晴天及时培土。过早培土易伤苗,过迟不利于操作。

5.5科学管水

种子发芽要吸收种子本身重量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动,过旱,种子出苗困难,造成缺苗;过湿(遇大雨天气),土壤透气性差,氧气不足,种子能吸水膨大但不能发芽,可能导致烂种。因此,发芽期要保持畦面湿润。苗期正值毛豆蹲苗扎根,若土壤水分过多,根系不下扎,仅在土壤表层生长,茎节细长,茎叶柔嫩,中后期轻易发生倒伏。因此,应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形成强大的根系,增强后期抗倒伏能力。第1次追肥时,灌半沟“走马水”。分枝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水分的要求开始增长,及时灌水对毛豆生长、发育均有促进功能。应把握旱灌涝排原则。花荚期需水最多,是毛豆需水的关键时期,蒸腾功能达到高峰,干物质积累也直线上升。因此,这一时期要保持沟底有浅水层。鼓粒期遇旱及时灌水,采收前6~7d灌最后一次跑马水。

6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本地,毛豆发生的病虫害达20多种,生产上既要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又要保证产品符合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因此,毛豆病虫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毛豆主要病虫害有疫病、炭疽病、豆杆黑潜蝇、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白粉虱等。

在农业防治上,一要建立基地。基地四周无污染源,包括环境污染和邻近地块农药风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无农药残留,交通便利。面积要达5hm2以上,土地连片便于轮作和集中喷药。和邻近水稻田要有一定的隔离带。二要科学轮作。实行不同科作物轮作,非凡是水旱轮作,以减少土壤里的病原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的食源。三要清洁田园。在生长季节,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毛豆采收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病虫的数量和侵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