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我把这24种品质根据我们学生的需要,简化概括为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协作(Cooperation)、品格(Character)、关怀(Caring)五个方面的优秀品质,简称“5C特质”。
当下关于青少年发展普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1)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青少年良好发展;(2)青少年良好发展只是学校或家庭的责任;(3)不良青少年是家庭经历或自身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引起的;(4)青少年被动地经历自身的发展过程,被动地等待自身的发展结果;(5)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主题会在进入成年后自然完成。当前普通高中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对青少年的其他品质关注度相对较弱。各校虽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青年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形式较为随意,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实践体系。在这种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实战体系”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一、构建新型德育管理模式,让制度保障发展
在普通高中构建“积极青少年发展实践体系”,促进学生5C特质的形成,要求从优势建构的视角界定和理解青少年发展的过程,认为应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相信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标志着对青少年发展本质认识的一种根本性变化。
这首先要求学校、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德育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和教师的学生观,以积极的、人本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闪光点,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在师生间营造一种建立在互信互动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关系。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能激发其积极品质;组织导向明确的积极性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的热情,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品质。
二、积极开展活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1. 举行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相关的讲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和卫生知识,树立科学的态度,形成能力、自信、协作、品格、同情的“5c”成长特质。
2.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内在需求。实验教师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活动,包括面谈、日记咨询、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及时开展活动,为学生疏导不积极的心理问题。
3. 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利用班会课,出示班级、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和公开课,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积极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如,《说好不分手》,在优美音乐的背景下,学生手拉手敞开心扉,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增进了感情;在《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中,模拟极端情境下学生对彼此的关爱,强化同学的集体意识;在《风雨后的彩虹》中,引导用自信、乐观面对所遇烦恼,迎接快乐的到来……其他的,诸如自信、自尊、悦纳自己,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责任感。
4. 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个案困惑。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建议学生遇到问题一定找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咨询。在具体地倾听与共情中,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或者心结得到疏通。当下,学生对自我的爱护意识日渐增强。
关键词:青少年;身心特征;中学德育;实效性
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青少年的生理特征
青少年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外形的改变:它们突出表现为身体增高,体重增加和第二性特征的出现。青春期学生在身体外形上的变化对他们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感增加,表现为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另一方面是独立意识使其产生摆脱成人倾向。二是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增强,性器官和的成熟。在青春期发育期,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渐趋于成熟,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过渡性特征:12到18岁正是人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从认识方面来看,中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经验思维、常规思维到抽象思维、理论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从情感方面来看,由个人情绪到社会情感发展和过渡时期。从意志方面来看,由意志活动的服从到自觉过渡阶段。从自我意识发展方面来看,中学期间青少年完成从评价他人、接受他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的过渡。
第二,封闭性特征:封闭性是指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内隐,不轻易将其内心世界完全表露出来的特点。青少年的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不愿意也不轻易与老师、家长谈心里话,将秘密告诉给好朋友或者保留在日记中。
第三,社会性特征:中学生心理的社会性就比儿童有明显提高。例如,中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具较强的社会属性,逐渐学会用社会以及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第四,动荡性特征: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年轻,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大量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不一定得到满足,于是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缺乏预见性,导致情感波动。
二、对于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实施榜样教育,注重青少年道德规范的养成
青少年富有模仿性,爱效法父母、师长、学习有威望的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树立好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好孩子的榜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学校环境中,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要做到德才兼备,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言传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此外社会大众传媒要发挥正能量,教师善于利用公众心目中的榜样事例来引导教育中学生。
(二)通过因材施教,加强青少年德育的针对性
青少年时期独特的心理特征既是个体发展的结果,也是独立性继续发展的途径。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必须善于找到能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以初中为例,初一学生刚入学,好奇心强,力求上进,但是自觉性弱;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对男女问题敏感,个体的社会性增强;初三学生开始对升学考虑多,更重视学业而对品德有所放松,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最怕失学待业。为此,教育者只有掌握了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德育工作,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
(三)以疏通引导为突破,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疏通引导、循循善诱使中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青少年群体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但对于学生存在的缺点以及错误不能视而不见,要防微杜渐。所以在疏导过程中即要对于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要给予尊重和信赖,也要对中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此外,教师和家长应对其生理和心理变化给予关照,要加强他们的营养与锻炼,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他们讲述必要的性知识和异往的道德知识,避免社会负面信息以及不良刺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以使他们安全度过这一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
(四) 以实践为基础,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主要体现于德育的生活化。道德源于生活,品德在生活中生成。德育的生活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内容选择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与学生知识结构相符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第二,教师要时刻保持教学敏感度。主动收集与德育有关的材料,善于观察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现象,并整理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第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设计的要生活化。教师可以创建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深化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玉琨、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胡世才.关于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谈谈科学教育学生[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02):12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学校教育
一、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形成正确、正面的引导
虽然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性解放的浪潮也一波一波的冲击过我们,但是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依然将“性”视为。如何改变国人陈旧的观念,发挥社会的性教育功能,发挥大众媒体的示范作用是重中之重。2008年年底,教育部要求,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就将学习到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一些地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不过总体来看,效果非常不理想。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性犯罪、黄色网站、刊物的打击力度,严惩传播黄色知识的无良商贩,杜绝其流通渠道。另外,教育和宣传部门需要加大拨款力度,做到平面立体相结合加强对网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的监督和管理;媒体也应该起到侧面的辅助作用,从根本上杜绝不健康的内容,扩大性教育的覆盖范围,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伦理。现阶段,在一些一线城市都建立了各种各样有关性教育的社区、协会等,这非常有利于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性知识,转变整个社会的性观念,渗透于基层,着眼于细微。另外,是否可以考虑把宗教当中一些有关于性的正确的伦理道德,用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进一步的接受和了解性,同时正确的宗教伦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当然主要还是要通过建立一些性知识热线,青少年生理健康服务中心,性展览馆等,切实的帮助青少年解决性困惑,满足青少年对性知识的渴求,将性教育开展到青少年的身边。
二、学校性教育为主导
(一)明确系统的性教育内容,分阶段进行
我国的性教育相较于以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是内容仍不够丰富全面,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阶段性。性教育要坚持以性心理、性审美、性伦理、性道德、性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将青少年性教育分为不同年龄阶段来区别对待,以便更有针对性。青少年的性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当然在幼儿园那样的蒙学阶段是否有必要开展性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1)小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要以性的基础知识开始传授,比如对性别的正确认识,男女身体有别识别不同含义的身体触摸;树立一定的性自我保护意识,进行基本的性道德教育等。(2)初中阶段:正确认识身体发育期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变化,经行相应的性心理疏导;生殖器卫生保健和行为的正确认识,适当的节欲教育;学习应对性骚扰和犯等。(3)高中阶段:这个阶段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除了基本的性知识外,要增加对艾滋病和性病的防范教育;由于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并未完全的发育成熟,要讲述清楚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还要有一定的贞洁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加强责任意识。(4)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相对成熟的群体,要对性知识经行系统的梳理,合理的宣泄和表达自身对性的渴望和追求;将性科学知识、性健康知识和适当的生育知识结合起来,重点为对性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适当引入中医养生、节欲理论
在目前封建性伦理道德崩塌,西方性解放的强烈冲击下,笔者认为,不妨从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和节欲理论为突破口,将中医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中,也有助于传统中医和国学的传承和弘扬。中医理论有很多可以借鉴,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虽然现代的青少年很多有着生理上的性早熟,但是引文中的年岁仍有参考价值,当中的“天癸至”即是代表繁殖能力成熟。中医节欲理论中的“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理论都可以适当地加入到当下我国学校的性教育中,辅教育更为完善适宜。
三、家庭教育为补充
(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心尊重孩子
家庭生活的气氛,尤其是夫妻间的关系和感情,本身就是孩子无形中学习和认识爱情的最大推动力。在孩子的心目中爱情和性本身是一张白纸,很多的内容都是父母在家庭中无意间画上去的。教育家马可连柯说:“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真正爱情,相互尊敬、帮助和关怀,可以公开表现出来的温柔和抚爱,如果这一切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起就展现在他们的眼前,那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必然会唤起孩子对男女之间这种严肃而美好的关系的注意。”青春期孩子会遇到很多的私密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在尊重孩子隐私的同时,还要在细节上关心孩子,比如说女孩子的第一次月经,男孩子第一次遗精等。这些自然现象对刚刚步入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在这个时候父母能够把握正确的机会,将科学的性知识传授给孩子,相信在孩子走向性成熟的道路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父母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性科学知识
性科学所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比如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很多父母再被孩子问到有关性的知识时,往往会置之不理或有口难言,除了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本身也无法将这个人之大欲讲个明白。父母要从教育子女为己任的角度,多去了解性知识是很必要的,父母都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主体,不该片面地认为对男孩子的性教育就应该父亲去灌输,对女孩的性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张弛有度,不能仅仅强调什么不能做,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会很叛逆,简单的灌输什么不能做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
参考文献
[1] 林慧莲.青春期的性心理与性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