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而容易产生幻想破灭进而导致工作倦怠。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工作热情逐渐下降,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
2、心理失衡
在高校,由于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奉献多,且地位及待遇较低,工作者认为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在情绪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低人一等。在生理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头晕,以致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多种生理现象,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思政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的培养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要求教师是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围绕教育对象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等方面来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很难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考核其效果。这样一来,和高校其他从业人员相比较起来,赢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赞誉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容易导致职业期待的落差。
3、职业工作,难度日益加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一般高校300~4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有的高校甚至600~7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学生繁多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使德育工作者疲于应付。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缓解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1、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设计
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
2、强化心理干预,提高抗压能力
组织高校思政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施与贴心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抚慰,而对于某些依靠自身力量实在无法摆脱和治愈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则及时给予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重拾职业乐趣。
3、减轻工作负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此,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书祥.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
[2]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专学报
[3]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5-03
2011年11月27日,笔者在杭州参加了浙江省心理健康十年成果展示活动,这次展示活动内容主要有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经验介绍、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和心理剧展示。从整体来看,十年来浙江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的探索上成绩尤为突出。浙江省持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方面来看,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进步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一点从参加展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见一斑。本次活动总共展示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除了高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让人感觉好一些之外,其他两堂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初始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区别不大。“十年磨一剑”,为什么走过了十年,我们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活动课展示后的点评中,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到现在,课上得好不好主要是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要求,是制约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根本没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没有专职教师,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当时很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非专业化的标准和要求,由普通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些在当时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这样的要求鼓舞了很多人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推动了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然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很多学校都有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近几年师范大学心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断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非专业的标准衡量心理辅导活动课,将严重妨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问题,首先要了解如何来衡量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是课,但课只是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才是实质。我们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应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很多年前钟志农在谈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时就说:“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这里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笔者认为更多指的是“辅导”,但是有别于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教育,正如台湾学者廖凤池等(2002)的观点:“一般学校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可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对个人的涉入较浅,团体时间长短不拘。” 台湾学者李坤崇(1998)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系“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认识可以理解为:心理辅导教师以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全班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因此是否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是否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是否在课中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它们的运用是否得当,是衡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的标准。
一、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储备专业化
没有专业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过程设计的原理,在操作上就难于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应。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设计主要环节,但永远都无法设计学生会如何说和自己该如何回答。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需要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当天要辅导的内容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绝不会都是他们今天这个年龄的共同特征,都一定会有扩展。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心理知识;尤其是有团体辅导知识,了解团体动力学,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至少应当掌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学生所掌握的全部心理学知识。
二、培养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化技能
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才能明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反应,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挖掘积极的辅导资源对学生进行辅导。否则辅导教师只能按照事先安排的环节上课,按照事先预设的几个回答,机械地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起不到任何辅导作用,充其量只是一般的班会课反应,从而白白浪费辅导资源。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回答不当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问题。
首先,个别辅导是团体辅导的基础,如果个别辅导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团体辅导就无从谈起。作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学习个别辅导技术,最好有丰富的个别辅导经验。只有通过个案辅导,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回答中所反映的深层的东西。另外丰富的个案经验,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积累丰富的辅导技能,能够促使心理辅导教师对不同心理流派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解。
其次,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虽然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在理论和技巧上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个别辅导的成功往往是个体内部动力发展的结果,而团体辅导往往是团体动力带来的变化。另外,个别辅导中只需要处理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而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不但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还要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技巧,真正经历过团体辅导,才能体会到团体动力是如何推动辅导发展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辅导的。
再者,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要专业化。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以外,最需要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的体验,应该采取体验式培训。工作坊的形式应该是最佳的培训模式,在工作坊中专家和被培训的教师一起工作,受训的教师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真正体验到心理辅导过程,去理解心理辅导的原理、技巧以及操作方法,这样的辅导才会起到指导作用。但现实中我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专家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听的时候觉得专家讲得真好,回去一定照着去做。但真的用时才感觉到并不像专家们讲的那么有效果,而且常常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因此还是照着老样子去上辅导课。
三、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要求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参照团体辅导的要求,结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际,建立专业化的标准,从辅导内容的选择、辅导过程的设计、辅导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确定一定的要求。
首先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有专业性。例如:针对某个阶段的学生选择的辅导内容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依据,还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学生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辅导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由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辅导内容,前后承接,不断递进。具体操作时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增添或减少内容,使整个活动课符合上课班级团体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上也要进一步规范,要按照团体辅导的要求来设计。要考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启动团体动力,如何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阶段在内容设计和操作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再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操作方面,要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行为从大体上加以规范。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如何运用反应的技巧(包括倾听、复述、反映、澄清等),如何使用互动的技巧(包括如何调解、解脱、联结、组织、设限、听取众意等),如何使用行动的技巧(包括发问、对质、调停、操作、示范等)。
四、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比较有利,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在一个专业的成熟时期,这种管理模式对本专业发展的阻碍会小一些。但是在人们对它的专业定位、专业标准和具体要求都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纠正行政管理做出的不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决定,这样作为外行的行政领导的看法往往会左右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严重阻碍本专业的发展。
另外,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尽快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建立一个以专业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各个区县设立专业管理人员。而且还必须选择该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担任,这样才能够摆脱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坤崇. 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 樊富珉. 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4]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
〔关键词〕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心理辅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7-03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兴起了研究的热潮。2001年,叶澜等学者提出“从总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走向成熟”的观点。[1]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大空间。本文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内涵与发展路径进行论述,希望将教师专业化研究引向纵深。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与顺利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相关,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2]贾晓波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3]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四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4]笔者在2006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也曾经进行过相关探索,认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五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资料收集、心理测验操作、诊断能力、咨询能力。[5]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考虑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特点,又从根本上与一般学科教学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内涵
1.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辅导教师和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时刻维护的内容。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关键在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精确的共情和真诚。特别强调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和教师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
对来访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学生;精确的共情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和尚未感知的内容,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真诚使心理辅导教师能开诚布公地与来访学生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表里如一,真实可靠。
2.诊断能力。诊断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代表了人们基于不同理论对疾病不同水平的认识。心理辅导中的诊断远比医学诊断复杂,除了考虑来访者病态的心理特征之外,还要考虑来访者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其人格成熟,一般应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四个层面入手。如今,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如ICD、DSM、CCMD等)为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框架,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需要掌握的手段之一。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差异巨大,对诊断的理解和侧重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的内容:行为诊断要确定异常行为即“靶行为”,认知心理学诊断要找出来访者错误的认知结构,家庭治疗则需要将来访者个人问题延伸至家庭系统中去寻找根源,精神分析关心的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心冲突、防御机制及早年经历中的“创伤”。作为当代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更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学校心理辅导的部分工作是以会谈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会谈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辅导过程。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选择适宜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会谈的基本技能包括:增强谈话动机的技能(说明谈话的意义、及时强化鼓励等);减轻来访者焦虑的技能(对谈话内容保密、告知会谈方式、尊重和接纳来访者等);提问技巧(逐步缩小会谈范围、带领式提问、嵌入式提问等);确保会谈流畅的技巧(重复来访者某段话或几个字、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感情移入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在小学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6]这里的“活动”主要就是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心理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能力包括:制定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4.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比如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势必影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心理基础,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根据一般教育科研的属性,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当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1.专家指导。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比较缺乏,多由学校团干部、思想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7]寻求心理辅导专家指导是迅速促进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的指导应坚持理论适度够用,强调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技术为主,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辅。在指导过程中,强调“整合”和“系统”的观念在辅导中的重要性,突出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的基本技能。还要对教师研习状况进行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和研究能力进行前后评估,确实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收获。专家指导的形式以现场培训、召开专业会议及定期访学、专家督导为主。
2.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经过临床操作,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来访者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参加科研活动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理论,发展能力。
3.合作。心理辅导教师的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专家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也包括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合作方式以寻求专家督导,与同事交流、讨论,备课,相互听团体辅导课,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教师对心理辅导中的失败不再采取防卫性的态度,而是相互援助,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问题,相互讨论,追求在心理辅导价值上的广泛一致性,但对于辅导理论、辅导技术等的不一致则保持宽容。
4.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对反思作出了比较系统研究的是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更具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8]心理辅导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反思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研究。如果这一过程逐步变为“理性的自觉”,将有助于心理辅导教师逐步摆脱固有理论、技术的禁锢,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能力。对案例的反思包括通过集体讲座,个别、团体辅导,撰写案例等方式有目的地对辅导案例加以评析、再认,重新思考自己作为辅导教师的理论基础与辅导技能,追问自己在案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应当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在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二,反思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不仅针对某一辅导案例,还应在辅导结束后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他们每天从事繁杂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容易疏于思考,容易将生动鲜活的辅导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看似平常的辅导过程进行反思,对习惯了的程式加以怀疑、批判、审视,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辅导理念与行为。比如:在辅导过程中是否流于习惯,过多地进行指导、说明、解释,而非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否囿于某种理论、技术,而非以“整合”“系统”的观念对待辅导?是否沿袭西方理论而忽视西方理论的本土化?来访者产生阻抗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如何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性理解……这样对辅导过程的反思,能逐步克服惯性的、直觉的、例行的心理辅导行为,渐渐成为理性的、自觉的、反思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者。
5.校本教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朱慕菊指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具体为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9]今天,校本教研已上升为国家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政策性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针对学校辅导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心理辅导理论、技术的本土化问题,不同类型学生的辅导策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创设,心理辅导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甚至对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任何疑惑都可以开展研究,对任何经验教训都可以进行总结。(稿件编号:09061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 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200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9.
[2]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4~6.
[3]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8(5):4~7.
[4]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4~7.
[5]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2):50.
[6]《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基教1999[13]号.
[7]王慧婷.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2.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
孟 姗 郑 凯 李丹丹 防灾科技学院 三河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防灾科技学院2012
年学生工作专项课题( 项目编号:
XZ2012B08) 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摘要】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
形式之一,它的形式符合高校学生
“集体化”,心理困惑具有较大普遍性
的特点,能够高效地解决学生的成长
困惑。能够在学生工作中能够发挥教
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功能,必然会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
辅助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班委建设;高校学生
工作;团体沙盘游戏
1 团体及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是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成
员彼此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而且有统一的
目标。其中明确提到成员之间产生交互作
用,而且有统一目标,这两点是我们将团
体作为心理辅导载体的重要原因。
2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选择团体心
理辅导的理由
2.1 高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有利于团体
心理辅导的开展
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体辅导的一
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团体途径更有效率。高
校学生的群体比较稳定,自然形成的团体
很多,也很有特点,例如班级群体、宿舍群
体、班委群体等。同时由于年龄相近,可能
产生的个体问题也很相似,例如人际关系
问题、恋爱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等,
这些都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有
力的条件。
2.2 团体心理辅导给学生提供了一个
安全的归属之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展示出人类
对于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我们的学生由
于处于心理成长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每一
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困惑和挫折。当团体
在遵循心理咨询基本原则——保密原则
的情况下,将这些有相同或相似需要的学
生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原
来并不只有我是这样的(痛苦、迷惑、向往
等),团体中的其他人也有着类似的忧虑。
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的问题是有普遍性
的,“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很重要。
2.3 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解决问
题
在团体这个安全的环境中,每一个成
员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观点和资源,
这同时也带来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团体通过表达、反馈和讨论的方式让成员
认识并面对问题;通过活动、训练和观察
让成员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
发展成熟有效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技巧,满
足他们的基本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需
要。
3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
孟 姗 郑 凯 李丹丹 防灾科技学院 三河 065201
运用
3.1 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快新生入学适
应
学校从08 年开始将团体心理辅导引
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尽快融入
新的班级群体。新生班级团队建设辅导方
案由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大
部分组成。
热身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行动来类
比来到一个新环境的内心体验,通过轻松
有趣的活动打破陌生陌生感,营造欢快温
馨的开场气氛,促进同学间交流,为下面
的活动做准备。
主题活动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同
学彼此记住对方的姓名、了解对方的兴
趣、爱好、家乡等个人信息,加强同学之间
的联系。通过体验活动让同学感受到沟
通、信任的重要性。
结束活动的目的是建立班级团队意
识,展示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
创造能力,一方面让同学们真实体验到班
级团体的凝聚力和集体感,另一方面为选
举班委提供参考。
3.2 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校辅导
员、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的成长
为了提高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心理联
络员的工作能力,学校将团体心理辅导引
入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培训课
程。一方面帮助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心理
联络员释放工作压力,学习更好的沟通交
流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
方面通过初级团体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
具备了开展团体活动和班级辅导的能力,
扩大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接触面,促进了学
生工作的开展。
定期的辅导员工作坊帮助辅导员释
放工作中带来的压力感受,体验身心放松
的感觉;帮助辅导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和活动开展方案。心理联络员素质拓展训
练帮助他们突破自我,理解协作和团体的
力量,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加
强他们朋辈辅导的能力。2012 年5 个班
级的班委参加了团体沙盘工作坊,通过团
体沙盘制作和讨论的过程可以看到团队
成员所形成的动力场具有的支持性、包容
性、冲突性或攻击性。在主题讨论中,大家
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个人的观点或
被关注和尊重或被忽视和压制。但在最终
确定主题时,团队又能展示出了充分的凝
聚力和建设性,传递出理解和关心,最终
实现了班委团队的沟通、理解、协作和共
同进步。
3.3 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将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
方面面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课程,不但丰富
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从08 年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种
心理选修课和心理讲座都在课堂中运用
了团体心理辅导,在每个专题之后都有相
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角色扮演、小
组讨论,表达性艺术性活动等等。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生日常活动
中,心理辅导中心通过情景剧让学生通过
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
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变化,讨论和分享对
扮演角色的体验,引起对生活和成长的思
考。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生的宿舍生
活,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宿舍人际关系提升
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沙盘、素质拓展训练、
绘画等方式完善宿舍内人际沟通和理解,
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实现自我的成长和
团队的成长。
4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
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目标设定和活动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大致可以分成
三类,第一类是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
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团体辅
导;第二类是以敏感性训练为主,旨在增
强生活技能,完善人际交往,增进社会适
应的团体辅导;第三类是治疗性团体心理
辅导,这种辅导学校使用较少。目标的设
定要找准定位,切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必须根据
辅导目标来进行,在辅导的形式、指导者
的指定、成员的选择、持续的时间以及具
体活动项目的选择和工具的配备都必须
符合辅导目标,能够有效促进实现的目
标。
4.2 团体成员的选择
团体成员产生的途径有三种:自愿报
名、咨询师建议、辅导员班主任介绍或其
他咨询人员转介。在成员的选择方面应该
以自愿参加,愿意与他人交流,能够坚持
参加全过程,遵守团体规程,怀有改变自
我和发展自我的强烈愿望的学生为最优。
同时团体的规模要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
活动设计。
4.3 团体领导者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
事项
团体领导者作为团体的发动者、气氛
的营造者、规则的执行者、行为的观察者、
活动的协调者以及情绪的激励者,应该善
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
值,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活动的互动,随时
确保活动的规则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引导
和调动团体成员的活动和积极性,能够处
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
形式之一,它的形式符合高校学生“集体
化”,心理困惑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特点,能
够高效地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
【作者简介】
孟姗,(1980.4-),女,黑龙江哈尔滨
人,学士、讲师,防灾科技学院学生
工作处, 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
郑凯(1985.11-),男,安徽六安人,硕
士,助教,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工作
处,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
李丹丹(1983.4-),女,辽宁阜新人,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