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反思式教学案例

反思式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反思式教学案例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分式方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列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题;过程与方法,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检验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验根(是否为增根,是否符合题意),给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策略:设计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及其解决为导向,引导学生寻求解答之路,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的主要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出示情境1: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6人。同学们能据此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A: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生B: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同学们提出了10多个问题(此情境主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主要为第二个情境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师:出示情境2: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经过个人思考与小组交流,课堂气氛达到了。全班53人有48人提出20个不同的数学问题,经小组汇总后,筛选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 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各是多少?

问题2 两块试验田的总面积为多少?

问题3 第二块试验田的产量是第一块田的产量的几倍?

问题4 第一块田的产量是总产量的几分之几?

问题5 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各是多少?

问题6 当两块试验田同时种新品种时,应收多少千克的小麦?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那么怎样解决问题1?

生C: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xkg,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x+3000)kg,则

■=■。

师:请同学们解一下。

生D:解之,得x=4500。

x+3000=4500+3000=7500。

答: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4500kg,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7500kg。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做法吗?各小组各抒己见,此时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了。

生E: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是否为增根。

生F: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求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同学们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审(审清题意)、找(找相等关系)、设(设未知数)、列(列方程)、解(解方程)、验(双检验)、答(写出答案)。

师:只要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后面几个应该没有问题吧,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本堂课大家的激情很高,可能还有很多数学问题提出,希望各小组课后继续做这样的练习,这对大家掌握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一节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设置了数学情境,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分式方程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情境,动脑思考,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来解决问题。

1.培养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选择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本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本教学案例创设了身边数学为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 教学 实效性

“实效性”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任何教学都应实现实效性,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围绕 “实效性”展开的。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讲究师生互动,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这些年,虽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宣扬,但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实,尤其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可谓是“喜忧参半”。这就要求教师高瞻远瞩,对课堂教学有一个统筹安排。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及教学观摩的情况,撷取几个教学案列,来谈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策略。

【案例一】课堂气氛等同教学效果

有位教师上《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具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用教材中奥德赛船长材料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实地演练关”“心理测试关”这两个活动来突破“树立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及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这一教学重难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拟订一份“如何抗拒不良诱惑”的计划书。从设计思路上看,这节课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从学生的参与和课堂气氛来看,由于活动的开展,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热闹非凡……那么,这些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呢?从课堂结尾的拖堂及专家的评价来看,并不叫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反思】课堂活动的开展要讲究务实有效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的教学理念,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综观实施新课程以来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活动形式多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了,但活动的多少并非是衡量课堂效果的风向标。原本开展课堂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可现在有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了活动的开展,认为是形式、数量越多越好,甚至把课堂气氛等同于教学效果。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形式与内容的区别,颠倒了次要与主要的关系,这种一味叠加活动的课堂教学必然流于形式。就如上述那节课,在开展“实地演练关”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按列举的身边诱惑的不同类别来进行分组就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根据各自的表现进行互评打分,然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个教学环节最突出的一点是其组织形式比较大胆新颖,学生比较好奇也乐于参与。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但有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感觉,结果并不能给学生多大的收益。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搞活动,课堂活动的开展应树立精品意识,讲究务实有效,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值。

【案例二】这样的课堂真实精彩吗?

有位老师在上《感悟青春》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她预设了“青春密码”和“解读青春”两个环节。在第一环节,她事先预置了三个青春密码,每个密码后面都蕴藏着一个对青春的误读现象(三个误读现象分别是外在形象的过分追求、与异往的误区、两代人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密码,对三个误读现象进行解剖的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青春的引导。如果教学能按预设正常进行,应该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且形式也不失新颖。果然,在教师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井然有序的开展着,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意外。如在讲解青春期如何处理两代人的关系时,师问:在青春期你与父母有矛盾、争吵是正常的吗?有学生马上回答:正常,因为我在青春期,爸妈在更年期。话音刚落,就引来了笑声一片。学生的这个回答,或许不是教师所预设的、期望的答案,那么教师是不是在笑声中含糊过去呢?这位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更应学会宽容、理解父母,因势利导地加强了情感教育。又如在“解读青春”这一环节时,教师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身边有没有富有青春活力的人?然而出乎意料地是出现了冷场,教师无奈,只好随机点一名女生问道:咱们班的体育委员是不是青春的人?更想不到的是该生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体育委员有点“老“,爱好不多且不善言辞。其他同学听了又哈哈大笑。此时教师该如何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幸好,这位老师灵活机智,当即抛出另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年人就没有了青春呢?学生经思考、讨论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青春不是一种年龄,而是一种心态!从而加深了对青春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能说不真、不实、不美吗?

【反思】精心预设与灵活创生要有机统一

古语云:“谋之而后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在开展其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精心预设是很有必要的。回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每节课的完整性、预定目标的整体实现性,结果是教师精心“备课”,预设教学各环节,然而形成精致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整个课堂活动的唯一依据和至上准则,这既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这样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焕发课堂的精彩。因为教学不仅是一个有计划、预设的过程,而且是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师生互动交流,注意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前对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还要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际情况,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育的有利时机,促进时机的生成。在刚才那个老师的设计中,以第一环节“青春密码”为例,在两个细节中可看出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①三则资料的呈现形式不同,教师目的是想让课堂始终保持新鲜,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密码,并说出他们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目的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更可贵的是她在教学中面对冷场及学生回答的偏差,灵活应变,及时设计了又一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用教学智慧启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获得了成功。可见,我们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更应灵活创生课堂,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案例三】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板书?

一位老师在执教《学会调控情绪》时,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设计“超级变脸秀”视频欣赏、“情绪魔镜照!照!照!”“快乐魔盒变!变!变!”“快乐魔方”集合、共唱《幸福拍手歌》等几个活动来完成教学。这些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学效果良好。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老师在偌大的黑板上书写了小组合作时用的别称,如“月魔队”“日魔队”“地魔队”“天魔队”以及每个小组获得的一些分数。难道是这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设计的板书?显然,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有种“画蛇添足”之感。这也给其他老师一点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否还需要板书?需要怎样的板书?

【反思】教学板书的设计要科学严谨美观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化难为简;地位抬高;榜样对比;激将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66-01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的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不是劝说,用不着说理,暗示不同于命令,用不着强迫。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性格、心理的发育和健全阶段。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善意的批评和严厉的呵斥,不妨适当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写字基础,但对写字充满了好奇,汉字就像画画一样吸引着孩子,我抓住孩子在心理上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利用以下方法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化难为简法

写字并非一日之功,要想写好字也并非易事,但是如果一下子就把困难摆在眼前,孩子们很有可能就知难而退。在教学时我告诉他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想要“画好画”的小朋友就跟我来吧。孩子的求知欲一下子就上来了。那些枯燥难写的笔画就会化成雨丝,化成小草,画进孩子的心里。

2、地位抬高法

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学会了简单的笔画但对于字的结构就很难掌握,也许他写的并不好看,但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们充满信心。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我班同学的字写得就是比别班的漂亮,好多老师看了你们的字赞不绝口。孩子们听了往往是得意洋洋。自然而然,孩子们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每每练字他们都是不知疲倦。

3、榜样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这一笔比老师写得还要好。”“这个字写得太棒了!”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

4、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习中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法有两点突出的好处,其一,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这种尊重、信任和期待中会努力改正错误,超越自我,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审视自己,不断提高目标,为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打下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所教授的班级普遍字迹工整,还有多人次参加校级、区级、市级的书法比赛,获得了好评。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也要注意课堂管理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少用气,多想法。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可以在无声无息中解决问题,易为对方接受,而且还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毋庸置疑,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还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规矩像山,课堂如流水。在流水的课堂里,教师可以用心理暗示方法把规矩渗透到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自觉的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就整自己的问题行为。我相信,这比采取直接生硬的批评方式要好的多。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病人懂啊医院看病,一个没病,一个得了重病很难医好,阴差阳错他们两人拿错了病例,结果得了重病的人在不久以后康复了,而另一个本来没有病的人却在不久后一命呜呼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正常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地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鼓舞人不断的前进。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鹿和狼的故事》。

二 心中的困惑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笔者和同事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成为我们的困惑。

三 笔者的探究

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了,有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也做了不断的尝试。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放得开、想得活、说得实,在自主思索中感悟事物的内涵,在交流合作中表达心中所得。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又可在具体的合作中体验传承文明的气息。这是一种设想,这种氛围的形成,还需要科学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于2011年10月份参加了教育局召开的“毕业班工作会”,局长的一句“教育就要改革,不要害怕失败”让笔者思绪万千。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没有几节课让笔者真正感觉到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害怕成绩考不好,害怕失败,一直不敢放手。现在,校长又要求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本学期课改要迈出一大步,重担压在了我们身上。

四 成功的示范课

学校要笔者准备一节示范课,为此笔者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用心灵去倾听》。借此,想尝试一下所追求的教学意境——“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气氛活跃,就连学困生都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整个课堂,学生顺着笔者的教学思路,用同事的话说配合简直是“没的说”。课后评课大家都认为是一节优质的示范课教学。笔者也比较满意,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五 笔者想要的课堂

第二天,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笔者就想做到真正的“放得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尝试着找回那点说不清的缺失。

教案改了几次。笔者对这堂课仍没有多少把握。伴随着上课铃声,笔者提起精神走进了课堂。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读书,看来课前准备得还挺充分,心中一阵暗喜。笔者走到讲台前,将昨天的示范课听课老师的评价讲给同学们听,又有意夸张地点了几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的名,说某某老师夸她聪明,某某老师说他爱思考,看到他们骄傲的神情,就采用激将法问:“今天谁能表现得更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道:“我”“我能”。

开始上课了,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鹿”字和一个“狼”字,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这两个动物吗?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不安静了,孩子们急着表现,抢着说出自己心中的“狼”和“鹿”。大家都认为狼是凶狠的,鹿是善良的。接着笔者让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看看鹿和狼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合作学习,很快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

接着又提问:“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面对现在严峻的问题,过多的鹿成了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怎么办?大家有何高见?”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着,有的观点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这势头让笔者感觉有些不妙。果然,在让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多学生不肯“罢手”。这必然会打乱笔者的教学安排,浪费课堂时间。为了贯彻“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高见。××说:“我们人类可以植树造林,给鹿治病。”他刚说完,吴××没来得及举手就站起来说:“不行,肯定不行,鹿太多,植被还没长上来,又被鹿吃了,再说咋给鹿治病呀?”“是呀,不行的。”同学们又开始议论了。笔者微笑着点点头,给他鼓励。此刻,孩子们也不再那么拘束。朱××同学不甘示弱,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把凯巴伯森林中的动物迁到另一座森林中,再植树造林!”话音刚落,陈××同学站起来说:“怎么迁,那么多动物,森林里不仅有鹿,还有小鸟吧!”××同学有条不紊地说:“不现实,先不说怎么迁,即使迁到另一座森林,超过了森林的承载量,也会有同样的结果。”教室里又一阵哄乱。看到这情景,笔者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但又不好破坏他们的兴趣。就在这时,卢××同学举手了(他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正确的学生,上课总是傻傻地望着别人),“卢××同学”,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卢××。“放,放狼。”教室里一阵哄笑,笔者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跟着鼓起了掌。笔者知道,他们的哄笑是无意识的,根本没有经过思考答案如何,而是因为是卢××回答的。也许是掌声触动了他们,“是呀,老师可以放狼。”吴××喊了一句。同学们有的点头,有的陷入了思考,又议论开了。教室里又一次炸开了锅,同学们争着抢着谈开了:“放狼可以使生物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放狼的话,狼不是又要去吃鹿了吗?我们的目标是要保护鹿的呀!”“不能这样说,狼虽然吃了鹿,但吃的大多是病鹿。”“是呀,健康的鹿跑得快,狼难追上,吃掉病鹿,减少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鹿少了,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了。”“狼要吃鹿,鹿就要赶紧或拼命跑,身体就会健壮。”……一个孩子的回答,一个最至诚的答案,竟然帮笔者将学生拉回了课堂。笔者高兴,因为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笔者快乐,笔者看到了自己的课堂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笔者兴奋,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课堂。整个教学在孩子们的探讨中完成了,学生总结概括了本堂课的教学。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90-02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讨论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是对传统法学教学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目前公认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现实考察

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学理论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活动。经济法教学具有双重性,即理论性与技能性,因此,经济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经济法理论教育的传授,更是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经济法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的特征。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观摩庭审、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中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列入了各高校的法学教学改革计划,并已经开始广泛运用。特别在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已被广泛使用。经济法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广泛而丰富;二是发展变化更新快;三是经济法不仅覆盖整个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四是经济法的理论抽象性、实际操作性强。针对以上特点,经济法的教学必须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阅读相关资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普遍地开展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国内经济法案例教学已普遍展开,但仍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的阶段,目前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事先选好典型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展示案例,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上述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一种方式是由学生收集案例。具体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示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收集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质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运用案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提前精心组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组收集案例,并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形成较有使用价值的“学案”。第二种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目前,第一种案例教学形式在法学教学中被较广泛地运用。因为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某些技术性较强的部门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甚至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并提出问题,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而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更符合本科教学规律,也更符合我国学生现状,这恐怕是第一种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法学教学中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在这样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地选择案例,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案例和问题中进行学习。从一个角度看这是我们教学的一种巨大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垄断了对案例选择的权利,垄断了对案例设问的权利,学生拥有的只是毫无选择地对现有材料、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权利,失去的却是探究的欲望、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的发展。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检讨

案例教学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其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是目前公认为解决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还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状态,这显然难以达到法学职业化的培养目标。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或不足主要有:

(一)案例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比较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案例汇编等材料的内容,缺乏对经济纠纷原始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往往过于陈旧、机械,缺乏典型性和现实性,而案例教学的基础就是案例库建设。案例库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理论的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通过对这些贴近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法学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仅应用于课堂,时间和空间有限。经济法课堂教学,特别是本科,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及法律法规为主,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而经济法教学内容广泛而丰富,难以充分进行案例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就应拓展教学空间。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活动,使传统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学资源不足,样式单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变革。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观念,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包括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最忌讳按照教科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没有自己对教科书的再创造,缺乏自己的个性,不能给学生惊喜的感觉。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打破教科书的框架,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前提之一。

(四)师生地位: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人,而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点拨”的角色,坚决反对将案例教学变相成为教师自己展示案例、质疑案例、分析案例、运用案例、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经济法立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立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全新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是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为克服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弊端,应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模式即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力求手段新颖、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使知识点、应用点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给学生以“立体”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

(一)教学手段“立体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借助现代电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多元化,营造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拓展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利用电脑多媒体拓展理论知识、再现案件情景等,使单调、枯燥、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鲜活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教学形式“立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学形式“立体化”,乐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资料“立体化”

立体教学资料从形式上讲主要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我们将大量的经济法电子教案、课件、典型案例资料、教学拓展资料及试题库等上网,构筑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和网络资料具有直观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资料由纸制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料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教学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中心

探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